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职业卫生的认识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卫生类高职 医德教育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编号:2015SJD611):新形势下卫生类高职生医德教育研究与2014-2015年度江苏省卫生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课题重点项目“以医德为核心的卫生职业院校廉洁文化建设研究”(编号:JCK201506)的成果。
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部分,更是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之一,高职院校不仅仅是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更是要培养有医德的技术型人才,这样才能确保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形势下医德教育在卫生类高职院校的现状,近期,笔者对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00名卫生类医护学生开展了相关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该校300名学生,其中护理专业100名,药学专业100名,中药专业50名,医学检验专业50名。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形式,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并按时收回300份,回收率为100%。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1.卫生类高职学生对医德的认识
300名卫生类高职学生,273人(91%)认为开展医德教育很有必要,27人(9%)认为医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可有可无。这组数据说明“重医护技能,轻职业道德”的观念仍在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中存在。在回答“对医德的认知程度”这一问题时,18人(仅6%)表示对医德知识非常熟悉,而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不太熟悉,这说明了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往往倾向于专业技能的训练。
2.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的开展情况
255人(85%)认为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课程,这反映出高校对医德教育的忽视。虽然该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课程,但是学生在沟通中也表示,在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专业实验课、学校文体活动、辅导员班团会的其他渠道,老师都提及过医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该校意识到了医德教育的意义,但是它不如专业技能教育受重视,这也是由市场环境所制约。
3.传统医德地位受到挑战,医德信仰不坚定
在回答“您认为现在的医德价值在何处”这一问题时,得到的反馈与笔者预期有较大出入。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医德文化,如悬壶济世等,但是目前卫生类高职学生对传统医德的信念却不坚定。在对学生关于“对救死扶伤、敢于献身等传统医德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有高达40%的学生认为敢于献身可敬不可学,为工作牺牲不必要。
4.医德行为受到卫生类高职学生认可
65%的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过无偿献血活动。100%的学生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活动。75%的学生参加过团委组织的三下乡专业志愿服务活动。这都是医学职业道德意识提升的表现。
5.医德素质有待提高
在面对“如何给百姓开药”这一问题上,高达30%的学生选择了“作为员工,要为药店盈利,开利润高的药品”,大多数学生选择“开价廉物美的药品”,而15%的学生表示不好说。
数据表明,该校卫生类学生医德修养较好,在面临实际问题中,大多数学生能坚定职业信念,有责任感,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重要的医德问题上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德教育现状有以下特征:第一,医德教育在内容和课程设置上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化教学。第二,部分学生对医德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学校重视技能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有待提高。第三,医德教育的非课堂教育开展较好,献血、导医、实践、下乡、社区卫生服务等活动较多开展。
结合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一些建议。首先,增设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如医学伦理,同时,为避免把思想修养课上成“思想休息课”而改进授课形式,加强理论实践结合,把现有好的传统与课程相融合,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医德课程。其次,重视情感激发,开展医德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开展医德知识竞赛、护士授帽仪式、医德现象小品展演等活动,同时,结合国家重大事件进行先进事迹宣讲,开展卫生事业医护生宣誓活动,以渗透医德内容,激发医德情感,巩固传统文化。
关键词:蓄电池厂;健康检查;结果报告
Report of Shenyang City in a Storage Battery Factory 227 Workers Examination Results
YANG Li
(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024,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battery industry workers blood lead level, the prevention of occupational lead poisoning, to ensure that the laborers health. MethodsCombining with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Results In a medical workers have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the nerves, digestive symptoms, 26 people blood lead paint, 2 people diagnosed with of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chronic lead poisoning. ConclusionFactory management to improve produc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occupational safety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supervision,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workers to prevent battery industry workers lead poisoning.
Key words:Battery factory; Health examination; Results reported
铅是一种高毒物质,对人体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可产生毒性作用,导致铅中毒发生[1]。铅主要以铅尘或铅烟的形式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人体产生危害,铅中毒多由过量铅接触引起,职业人群是铅中毒的高危人群,多以低剂量长时间接触引起的慢性中毒为主。发病率以铅冶炼和蓄电池制造行业较高[2]。近年来, 随着科技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加剧了铅污染的危害性及广泛性,而汽车、通信、电力、交通等行业的迅猛发展, 对蓄电池的需求日益增长, 促进了蓄电池行业的发展,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职业卫生问题[3]。铅是蓄电池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料,为了解蓄电池企业的铅污染情况以及铅对职业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 2013 年对沈阳市某蓄电池厂的227名在岗期间接触铅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身体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健康检查
1.1 检查依据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
1.2检查对象 沈阳市某蓄电池厂在岗接触铅作业工作者,参加本次体检的工人对象包括包片岗位、装配岗位、烧焊岗位的作业人员。
1.3检查人数 参加本次职业健康检查的人数共计227人,男 188人,女39人,年龄 22~54岁,平均 36岁 ,接害工龄1~29年(平均 12年)。
2 方法
2.1 询问职业史及既往病史 由体检医师对全部接受体检接铅工人的职业史及既往病史进行询问 ,并登记在职业体检表中。询问的重点是既往贫血史、卟啉病史、地方性周围神经病,及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乏力、头晕、烦躁、腹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多梦、便秘、食欲减退、四肢麻木等症状。
2.2 由专业医师对本组受检者进行内科及神经系统的常规检查。
2.3 实验室检查 参加体检的所有工人均进行尿常规、血常规、血铅及心电图检查。
3结果
227名工人的血铅值测定结果显示, 26例血铅超标,其超标率达8.3%,测得血铅平均值为(1.51±0.78)μmol/l,疑似铅中毒5例,经职业病诊断结果显示,2例职业性铅中毒(慢性),见表1。
4 讨论与建议
铅及其化合物是高度危害的毒物,蓄电池制造业是铅毒物来源之一。职业活动中的铅主要经铅烟及铅尘的形式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内,其对机体中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以及血液循环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血铅浓度较稳定,与机体对铅的吸收、排出、分布处于平衡状态,是目前最好的铅接触监测指标[4],故血铅可作为铅的毒性效应标志物,反映机体内剂量水平,血铅浓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职业性铅中毒在我国的职业性疾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蓄电池行业其发病率相对较高。轻度铅中毒几乎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但已产生毒性作用。因此,预防工人铅中毒在蓄电池的生产行业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职业性铅中毒的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不接触,其二是少吸收。故此,建议相关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尤其是排烟设施的防护改善,并且尽快改革生产工艺, 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 新工艺,提高生产的机械化、 自动化和密闭化水平,优化生产环境,加强源头控制,对超标严重的作业场所进行整改。同时,铅的职业病危害与接触时间有关,建议企业加强对工人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对工人进行教育以养成较好的卫生习惯,进入上班车间即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场所内不进食,车间内严格执行湿式清扫制度,洗手、更换工作服后就餐等,均可有效切断铅毒经呼吸道、 消化道吸入的途径。对于铅相关岗位饿的工作人员在岗前、中及离岗时进行体检,若有职业禁忌症则应及时调离且妥善安置,并及时安排其入院观察。
为此,我们建议生产蓄电池企业要努力降低生产环境中铅烟(尘)的浓度,主要措施是加强工艺改革、控制溶铅浓度、加强通风、使用无毒或者低毒的物质替代铅作业。加强工艺改革是促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减少人工操作,例如涂膏机、切边机及铸造机等。政府、安全监督部门应加强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同时以行政手段辅助监督企业负责人理解并学习企业卫生法律,加大企业卫生的监督力度,强化企业负责人的职业卫生防治意识,,开展经常性的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培训,自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并加以贯彻落实。要充分认识到保障工人身体健康是创造经济效益的最基础性工作,健康的身体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吕惠中.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情况[J].中外医疗,4:113-114.
[2]陈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683.
1.1对象选定新疆某大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麻醉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共6个专业326名医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6份,其中大学二年级82份,回收79份;大学三年级96份,回收91份;大学四年级148份,回收134份;共收回304份问卷,回收率为93.8%。
1.2内容与方法内容包括:①在校医学生对学习卫生法律知识的态度及建议,如学习的重要性、对法律课程开展年级和开展形式的建议,存在的问题,对授课方式和教师的期望等。②医学生学习卫生法律知识的目的及对医疗纠纷的认识。③医学生对卫生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包括卫生法律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
2结果
2.1医学生对学习卫生法律知识的态度及课程开设的建议有62.5%的医学生认为学习卫生法律知识非常重要,32.2%的医学生认为比较重要。有60.9%的医学生认为在一年级(30.0%)到二年级(30.9%)开设卫生法律课程较为合适。最受欢迎的开设形式为必修课(13.5%),对授课教师的期望上有62.5%的医学生认为最受欢迎的是有医学与法学背景的教师,见表1。
2.2医学生学习卫生法律知识的目的及对医疗纠纷的认识有33.9%的医学生表示学习卫生法律的主要目的为掌握医疗工作法律防范,而认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占32.5%。分别有30.6%、30.3%及27.6%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疗体制不完善、医生法律意识淡薄和患者法律意识淡薄为医疗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2.3医学生对卫生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被调查医学生对卫生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医学生对卫生法律知识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认识仅处于“知道一点”和“一般了解”状态。有关医疗器械使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认知情况为“不了解”的医学生占多数,见表3。
3讨论
目前,我国尘毒职业病危害依然严重,矽尘、苯、铅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病性化学危害因素尤其突出。因此,学习、借鉴相关先进经验,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对高毒、高危粉尘作业实施特殊管理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特殊职业卫生管理法规,意义重大。
区别一般尘毒职业病危害,加强高毒、高危粉尘作业的特殊职业卫生管理,应严格落实职业病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明确相关主体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并借鉴国际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强调源头控制、前期预防和强化过程防护与管理的同时,实施基于风险的强度差异化管理。
加强危害源头防控
由于高毒、高危粉尘较强的致病风险,遵循职业病防治 “三级预防”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尤其重要。对高毒、高危粉尘职业病危害的“防”包括多个层面,既体现于选择有利于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还体现于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及工艺设备的良好布局、工程控制,避免危害的扩散和交叉污染,以及严格上岗前和转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严禁职业禁忌人群和特殊人群从事相关作业等。
从根本上讲,鼓励和推动用人单位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强技术工艺的革新、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并加强相关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在供应链、生产链过程上的风险管控,是实现高毒、高危粉尘职业病危害防控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职业病危害防控源头的工作。
明晰相关主体责任
《职业病防治法》中明确了安全生产、卫生计生和劳动保障三个行政部门的职业病防治职责,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的管理等内容,又与国家产业政策管理等部门密切相关,从业人员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也涉及多个部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因此,做好高毒、高危粉尘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并落实“一岗双责”的责任制要求。
在用人单位管理层面,通常涉及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车间/班组管理人员三个层次。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用人单位,具体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完全依靠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来落实并不现实。坚持用人单位领导层面的“一岗双责”,充分发挥一线车间/班组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关联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员和车间/班组管理人员,形成有机的互动链条,是发达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基本经验,可资借鉴。
日本《劳动安全卫生法》要求,根据企业人数及所属行业,确定安全卫生委员会的设立,以及安全管理员、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产业医生的配备。明确了企业经营者、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和班组长(现场管理指挥人员)等的各自职责权限,通过不同层级的安全卫生职责分工,明确了相关责任并形成安全卫生管理的管理链条。
班组长的主要安全卫生业务或责任通常包括:完善或参与完善应成为安全卫生作业标准的文件(作业程序、作业标准、技术标准等),促使班组内员工遵守;编制安全卫生《自主检查表》,促使组员实施检查;掌握作业环境检测情况;完善“整理整顿标准”,使其得到严格执行;实施有关安全卫生的培训和训练;推进提高班组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的活动;推动开展员工的职业健康管理活动。
差别控制作业风险
职业病危害防治的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与ILO(国际劳工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确立的当前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基于对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的认识,工业发达国家强调职业性有害因素行政管理与过程控制的差别化。
行政管理的差别化主要体现在对于致病风险不同的因素或物质,采用禁止使用、许可使用、风险评估等差别化的行政管理措施。过程控制的差别化通常强调工作场所设置专门控制区域以及基于风险的管理措施与管理强度的差异性。
借鉴上述风险管理经验,建议对以下两点统筹考虑:
一是实施安全卫生的一体化行政许可。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实施高毒、高危粉尘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行政许可,可立足当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行政管理现状,借鉴国外职业安全卫生一体化的通常做法,统筹高毒、高危粉尘职业病危害防治相关许可与安全生产现有相关行政许可工作。
二是加强专门控制区的管理。在过程控制的差别化上,我国近年来颇多探索,在放射性危害的防控上也有设置专门管理区的概念。专门管理区域的划分,不可避免地带来科学设定管理界限的问题,是否确定为控制区域,其根本还在于劳动者所从事危害作业的暴露水平。控制区域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对空间范围的严格控制(限制进入、严格出入程序及防护等),也体现于对人群管理的特殊性,即对进入该区域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等的管理要有不同于一般区域的要求。
具体实施上,建议将基于“行动水平”的管理理念、控制区域管理理念,同具体的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有机结合,强调基于风险的差异化管理措施和强度,突出重点、提升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外,职业病危害的有效防控,涉及工作场所管理、作业管理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管理等核心内容。工作场所是劳动者从事高危粉尘、高毒作业的具体活动地点,有效控制工作场所的高危粉尘、高毒职业病危害,建议基于前述风险管理的理念,突出重点、区别一般,实施隔离、控制和区别于普通管理的差别化管控。
具体来讲,应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的布局原则,遵循高危害与一般危害分开、隔离设置等基本要求,对特殊危害实施专门的区域控制,以避免高危粉尘、高毒职业病危害的扩散与交叉污染。
对于相应的职业病危害作业,宜强调“以人为本”,强化对从事相应作业的劳动者及其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条件、职业病防护知识与能力等提出针对性要求,并通过建立健全包含相应防护内容的操作规程和加强执行情况的监督,来促进高危粉尘、高毒作业劳动者自觉有效地加强自我防护。
提高员工防护意识
管理效果达成的关键在于相关责任主体的决策和执行能力,前提是支撑其良好分析、判断能力的认知水平。影响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成效的关键之一,是能否有效提升相关人员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能力,包括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车间/班组管理人员及劳动者。
建议开展差别化的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与技能教育培训,对存在高毒、高危粉尘作业的用人单位,区别存在一般尘毒职业病危害作业的用人单位,强化关键岗位人员教育培训和考核管理,确保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和能力。
定期清洁工作场所
高毒、高危粉尘对健康危害较大,在清洁或清除不到位的情况下,工作场所的残留物会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甚至会在有限空间作业等特殊作业情形下引发事故。
因此,加强整理、整顿和定期清洁,不仅是用人单位及时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的需要,也是高毒、高危粉尘职业病危害防控的需要。对于部分高毒、高危粉尘,如石棉,本身具有致癌性且在环境中较难降解,在清洁过程中除加强清洁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防护外,还应注意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对“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清洁和处理的要求。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改革 建议
一、引言
卫生职业教育是国家宏观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医护人员出国学习的机会增多,这对医护人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国际医护市场出现了严重的“用人荒”现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因人口老龄化及医疗机构革新,对国外医护人员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美国预计到2020年注册医护的短缺量将达到50万人;再加上外资医院不断涌入中国医疗市场,其急需精通英语的医学专业人才来拓展中国的业务。因此,具有高水平英语的医学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院的青睐,英语水平等级是就业单位考虑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对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且与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宗旨不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为学生搭建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英语课程,探寻一种专业与英语相结合的新模式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成为必然要求。
二、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近年来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但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在教学理念和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认识不足,英语教学效果无法满足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社会需求,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高。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总结出英语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首先,英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英语教学评价机制没有新颖性,缺乏课堂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次,由于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卫生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过度扩大,生源质量显著下降,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英语学习方法落后,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再加上学生的入学动机不同,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数只是为了就业,什么专业热门就学习什么,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存在误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然后,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材编写不恰当,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脱节,英语教学特色不明显,课程衔接不紧密。最后,教师没有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且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教师多为英语专业出身,不具备医护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不能适应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特点,导致了英语教学的脱轨。
三、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现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为改善英语教学质量和提高英语水平,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英语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讲述、板书和放录音的教学手段永恒不变,照本宣科,只讲授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语法和知识点,忽视了英语实际运用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这种呆板的英语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出一套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教学模式显得十分必要。采用分层教学法,将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层次,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评定标准;然后根据目标检测法对某一阶段应取得的学习成绩进行检验和反馈,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可检验性。在课堂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等模拟生活场景进行口语训练,学以致用,可以比较明显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驾驭英语的能力,提高英语交际水平。
教学评价机制是获取和分析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方法,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术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评价机制,整个教学模式将会成为只有执行没有反馈的开环过程,不利于学习氛围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把英语学习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如阶段考、期末考)作为判断英语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这种以分数为基准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忽视了其为学生服务的功能,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阻碍着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然而,形成性评价是伴随学习过程持续进行的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教学活动的完整记录。它强调评价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毋庸置疑更加符合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因此,我们要摒弃英语教学终结性评价机制,逐渐从终结性评价向兼顾终结性评价并最终实现形成性评价过渡,逐渐从老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过渡,逐渐从关注考试结果向关注学生进步发展过渡。
2.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自信心不足、自学能力差、感觉英语学习的用处不大,致使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改善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现状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措施。首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可以让学生们消除英语的抵触情绪,使自己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上课发言不管对错,都应该得到肯定。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其学习兴趣会逐渐形成并巩固;相反,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其学习兴趣会日益衰减。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调动积极性。多媒体设备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各种教学情境和真实的交际场面,通过生动的对话、真实的画面、优美的语言来加强视觉、感觉和听觉的感知度,使教学内容新颖而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极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是运用英语交流的难得机会,要敢出错,不要浪费每一次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组织课外英语活动小组来开展英文电影学习、演唱英文歌曲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添英语学习的乐趣。
3.调整英语课程体系,重视教材编写
英语教材是实施英语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工具。好的英语教材感知丰富,观念清晰,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面对卫生职业教育生源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薄弱的现状,原有的英语课程体系和教材完全不能适应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普遍反映语法不理解、课本看不懂,教学内容衔接不恰当,偏难偏深;教师觉得教学困难,无法达到英语大纲的要求,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调整英语课程体系,
重视教材编写是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构建与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相符合的教学模式,以社会应用需求为目标的英语课程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纠正英语课为专业课让步这种片面的、错误的卫生职业教育观。职业教育并不能狭隘地定义为专业教育,卫生职业教育不是岗前培训或岗位培训。学校不断缩减英语课程的课时,给学生以英语课不重要的强烈信号。卫生职业教育英语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日常交流的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要端正卫生职业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价值观,提高英语水平,进一步为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其次,面对不同基础、不同社会需求、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不能将英语课程体系的目标简单划一。传统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增加其多样性和选择性,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有助于学生谋生就业作为调整的目标。新的英语课程体系要以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和标准为参考,结合各岗位的社会需求,对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要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新设备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新的英语课程体系要重视专业选题与职业技能培训的适用性,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增强单元主题和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最后,整合英语教材编写团队。目前,学校自主编写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材的数量寥寥无几,即使是有,其编写团队大多以本校英语教师为主,编写的内容与学生实际、职场要求不是很密切。我们鼓励、支持学校自编教材,同时吸纳专业教师、学生、行业专家及具有临床一线经验的医护人员参与,才有可能根据学生水平、求职需求和教育目标进行针对性、实践性强的英语教材编制,且编写的教材要体现内容新、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编排方式活、突出技能训练等特点。
4.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优化师资队伍
当前,卫生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审核制度缺少对教师专业能力、素质和相关工作经历的要求,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尚未完善,不能满足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为保证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质量,必须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积极将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引进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培养具有一定医护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且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ESP“1+1”模式,即一位英语老师和一位专业老师,解决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并借鉴TAFE教育(技术与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安续宁,张会君.借鉴美国护理教育体系改革我国护理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5,20(17):66-68.
[2]任晖.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3):6-8.
[3]曹雪梅.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2011,10(1):112.
[4]宋利民,杨敬芳,丁娟.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有效教学实验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8):37-38.
[5]钟桂香.新课标下中职卫校英语学习评价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