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建设计划

生态文明建设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建设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建设计划

生态文明建设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而经济的发展则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变,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节约资源、友好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预示着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相互适应,对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宣示着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必须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当前的主要任务,提高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新能源的开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方面的概述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处在对问题的初步论证的阶段,尚且没有系统化的体系形成,一些要素理论比如经济增长的方式、生活及生产的方式等等,仅局限于对单项内容的阐释,而经济发展方式应该从发展的意义做出整体的研究。生态文明是人们从现代工业文明中产生的文化反思,进而向诸如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等各个生活层面展开。建设生态文明,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或是从环境保护的价值层面,都对人类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现今更多的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问题阐释,对于深层挖掘其实践可操作性显得匮乏。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方向和目标的明确指引,生态文明建设不应只局限于理论、观念或原则上,而应切实的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使其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人类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生态文明的转向是必然的趋势,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与生态文明的理论联系起来,以作出相应的变革,从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提高,为未来的文明与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二、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思想的意义

面对单项理论研究所产生的不足,将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理论意义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及时转变思维,将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指引,这种相互的内在联系不仅能够使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得以丰富与深化,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理论的研究对实践的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将经济发展方式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整体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了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的新理念。一方面,有助于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指导,将生态化的文明建设思想贯穿于经济发展方式实践中,使经济发展方式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道路上;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原则表现到具体的实践中,作为一种手段、方式去推进,使其具有清晰的立足点和有效的可操作性,展示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对人类追求新的发展和进步道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实质上是相互统一的,但目前在一定的程度上,经济发展会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冲击,使得两者之间发生冲突,从表面上看,似乎处于对立面,这使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人口膨胀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但人口膨胀问题突出,造成公民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或者就业呈现高峰等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严重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经济发展,致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向实践落实的效率太低,使得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够协调促进、和谐发展。

(二)缺乏意识和认识我国是世界人口比重大国,平均人口对资源的拥有量小且利用率较低,从主观上来说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客观上缺乏对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的认识,从而未能在全社会树立文明发展的观念,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不高,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技术经验短板,制度不完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技术,对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缺乏关键性的支撑技术,对开发相关的专业技术也缺少经验,造成技术上的短板。另外,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构建配套完整的标准法规及政策体系,对企业及社会采取的不同机制尚无明确的区分。

(四)盲目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虽然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依靠经济的发展,但若缺少自然环境这一条件,所有的发展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形下,人们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却忘记了没有自然资源就没有人类的家园,经济也将无从发展,忽视生态发展的价值,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降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能动性,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例如,人类以文明的方式存在于自然,而文明的形态不断更替,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的文明,人类不断地改变自然,大量破坏森林,没有干净的水,就不会有鱼类,也不会有渔业的发展;酸雨、沙漠化、温室效应等生态危机都是人类为了单纯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而造成的,这就是一味只追求经济价值的后果。

四、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应该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供给,单纯的紧抓一方面,将会造成社会的失衡,远离真正的发展目标,因此,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协调促进的。

(一)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充分的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摒弃传统的意识和认识,转变执政理念,在建设重大发展项目、发展城镇化、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都要首先考虑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树立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是政绩的思维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的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

(二)坚持科学发展规律党的十报告指出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其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而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的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就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我们应时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紧抓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的主线,把握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的转变,大力推进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着力于将我国建设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文明的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倡导资源节约,合理开发新能源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的内在要求是要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必须杜绝一切资源浪费的行为方式,包括体制性、决策性、观念性、管理性、标准性以及习惯性的浪费,完善体制设置的缺陷,弥补决策造成的失误,改进管理方法,正确树立价值观念,合理制定产品标准,养成良好的节约型生活习惯,倡导环境友好,坚决抵制对环境的污染或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间的良好互动和生态和谐。常规能源不可再生,蕴含量有一定的限制,开采利用过程都会造成污染,破坏环境。我们要根据能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储存比,注重节约能源,遵循可再生、可持续、清洁多元的原则开发新型可替代的能源,立足国情、顺应大势推动建设生态文明。

(四)自主创新,产业优化要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创新型技术体系,即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支持自主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的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走新型的工业化文明道路,发展现代化高新科技产业,对落后的生产力要及时更新淘汰,促使工业与信息时代相得益彰,推动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将主要依靠的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的方式,改变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科技进步、管理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为依靠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出口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改变。

生态文明建设计划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差。所以能把城市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状态,是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的目标。本文就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及建设做简要探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村镇;规划

引言

浙江省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曾经公布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在2006~2010年短短四年时间内,我省的自然保护区点数虽然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总体面积却在不断下降;虽然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是上升趋势,但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却是显著下降的趋势。地方级保护区面积的下降说明有一部分本应是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被征作他用,这也正是我省近年来土地流转主要原因之一。在村镇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村镇发展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就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做简要探讨。

1 村镇规划与建设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民营企业的日渐兴起,农村产业结构正随着社会结构快速的转变着。农村的人口加速向乡镇流动,因此乡镇更加的成为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在这样一个发展改革的过渡时期,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损耗、环境污染恶化等各种问题。

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曾经在1987年做出了这样一个决策,即以集镇建设为重点,从此,我省开始了“从只抓农房建设发展到对村镇进行综合规划建设”的新阶段。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日渐贯彻落实,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违背。这一时期村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村镇规划已经初步完成了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保存领域的改革。但同时对待规划区内村镇的规划和发展的态度要极其负责任,在保护好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妥善安置村镇居民,然后方可考虑村镇的整体发展。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研究人员探讨过保护区与区内村镇共建等管理政策,在进行村镇规划区的时候,充分考虑地域自然、人文特征等因素。

2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及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城镇化的片面理解。近年来,各市均出现一股撤并村庄的普遍的现象。对这一举止的解释为既可以节约耕地,又可以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从而加速推进“城镇化”。但是在各地用地指标有严格管制的前提下,在每一个县直至市区都追求耕地的“占补平”,“占”容易但“补”就得多花心思。而最常用的“补”的方式为造假和反复。造价顾名思义,就是将子无虚有的东西说成是有的。而所谓“反复”,就是把已经退还林的地重新开垦,在统计的时候作为新开垦地,等时机已过又把它退耕还林。还有就是把村庄撤并,地方政府就有更多的耕地转建设用地。这也正是虽然撤并村庄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基层干部仍然对其具有极高的积极性的原因。这一举动会造成大量建筑材料的无辜消耗,破坏众多文化遗产,对村镇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极其不利。

其次,集中养殖牲畜。近几年,猪肉的价格出现了几次大涨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前段时期猪肉价格的猛涨却是与有些县市推行人畜分离有关。众所周知,一般散户养猪采用用菜梗、菜叶、剩菜剩饭或是田里的野草,而猪粪也可以堆积起来,成为堆肥,然后再施回农田去,或者作为沼气燃料。但是一旦实行了集中饲养牲畜,农民就不便把那些剩菜剩饭端到几百米的地方喂猪,各户的猪粪混在一起,猪粪作为肥料或者沼气燃料的作用就不再存在。

第三,盲目进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经调查,有些村里因为对农民的实际物质文化需求定位不清楚,出现了下面怪诞的现象:村路是土路,农田小道却是水泥路;甚至有些偏远地区农民饮的生活用水还要到几十里外去挑,还要靠打井,农田地里却是安装了自来水网络,这种不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带来不少负担。

第四,盲目改造农居,忽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部分村镇干部于对统一发放“农宅标准图册”非常热衷,他们所发放的图册忽视一些地理差异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差异性。比如说,山西的半窑洞或是徽派建筑,这些传统农居充分利用了浅表地热能,冬暖夏凉,节能环保。但如果根据现代农居标准图册来建造居民住宅的话,外观虽美,但是浪费资源,耗时耗力。

第五,对小城镇建设不够重视。各级政府虽然支持积极小城镇发展,但是没有成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资金也比较分散,因此无法真正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尚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城镇的职能和目标,表现出没有发展重点,各项目的发展比较混乱的局面。

第六,没有明确的能源系统建设目标。国电公司曾经在“十一五”规划中写明,计划投入大量资金解决边远地区村民的用电问题。这一项目耗资巨大,平均下来每户农户要投资2到4万元的资金。这笔资金的投入实际上是有些不合理的。假设国电将供电网络建起来了,用如此之长的线路把电送到边远地区,在线路上面电能损耗高达70%-80%,而只有20%-30%的能源农户能够实际用到。除此之外,大面积的电力输送网络的维修保养成本也不可小觑。但如果将这些钱用来给每户农户安装一套太阳伏打电池系统,或是利用当地资源建设风能发电站,这样不仅节能环保,同时也节省大量的电力资源。

3 如何协调村镇的发展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保护生态,延续农村特色。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要重视村镇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周边的区域的基本自然资源。村镇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其最大的差别在于村镇的发展要重视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和生物的多样性的保留维持。大规模的村庄重建和“规模化”的单一农作物种植以及盲目推行机械化等都会对村庄、田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造成破坏,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第二,重视乡村生态循环。在八十年代,乡村居民的平均寿命比城里人高出很多岁,这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村镇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以及没有受到污染的土质,还有纯天然的蔬菜粮食等。而近几年,为了村镇经济的发展,开工厂,大肆污染等经济活动破坏了这种优良的生活环境。所以,在生态文明时代,首先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进行村镇规划建设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其现有优势,发展旅游与种植,而非开工办厂。同时,在发展度假村等绿色环保项目的时候,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度的开发也会对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第三,推广科学技术。乡村生态的循环必须加以完整细致的保护。在农村,应尽量避免应用大规模、大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违背的技术和能源形式,在模仿城市大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环保措施的时候要加以慎重,不可盲目为之。近年来,推广运用的比较好的一个项目就是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的推广,不仅减少了传统能源的砍伐开采,同时缓解了水电能源的供应,新技术的推广使洁净环保能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第四,保护基本农田。规划中应对可使用的农田有明确界定,基本农田的保护应是管制的重点。特别是对那些日常运行和安全有关村庄,更应该是村镇规划管制的重中之重。

结论

综上所述,村镇规划建设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制定相关的环保措施并贯彻实施,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余柏椿,万艳华. 利用性保护山水特色的控制规划方法初探――以宜昌市五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00,(04) .

[2]吴文涛. 小城镇的规划发展浅析[J]. 山西建筑, 2009,(08) .

生态文明建设计划范文第3篇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年初成立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一把抓,乡长具体负责,分管副乡长和环保专干及相关人员的具体落实的领导小组。建立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把搞好辖区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日常工作中。在班子会和工作安排会中都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研究安排到位。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小结,年底有总结。

二、搞好生态细胞建设

我乡在年初就将幸福美丽乡村的申报纳入重点工作,专门抽调人员和成立申报工作小组,全体乡干部配合,聘请专业人员,完成了幸福美丽乡村的《规划》和《技术报告》申报材料。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准备迎接验收。在社区开辟生态花台,实行拍租承包管理。

三、抓好辖区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规范辖区内畜禽养殖

我乡辖区内无工矿企业,无化工企业,对水源地的保护压力相对较小。规范辖区内的畜禽养殖,严格养殖场的粪便处理,宣传教育群众加强对畜禽粪便的处理,避免出现畜禽粪便污染事件。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措施和工作制度,加强饮用水源日常巡查,确保饮水安全。

四、抓好工程领域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

整村推进示范片工作存在我乡有序开展,实施项目工程多,我乡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及时完成项目环评及审批工作。严格执行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积极协助环保部门做好辖区内新建项目环评“三同时”工作。

五、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严禁焚烧垃圾、秸杆

我乡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共同推进,落实按县级相关部门要求,完成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培训,按要求修建分类处理池,落实专人抓好分类处理工作,做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积极争取沼气项目,从根本上消除焚烧秸杆的现象,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管护站;生态文明建设;改革

1.林业管护站工作职责

(1)向群众普及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林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2)协助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相关部门制定年度或者一定时间段的工作计划,指导地方或者个人开展相关的林业生产。(3)协助有关测量部门进行林业资源的测量,定期验收林业发展情况,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及时归档处理。(4)负责配合做好林木采伐的伐区调查设计,监督伐区作业和伐区验收工作;(5)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例如:防治火灾或者季节性的虫害;(6)依法保护管理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7)处理林业资源归属权的问题,追究损害林业资源、迫害生态文明现象的行为,必要时再处以适当的处罚。(8)组织建设科学合理的林业管理保护队伍,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9)向当地林业经营者或者相关部门普及最新的林业技术,推动林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和林业相关的配套。(10)负责本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发放和护林员的管理工作;(11)负责辖区内木材加工企业用材管理;(12)做好林权登记发证和指导、协调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等各项工作任务。

2.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提出了加大林业管护站的概念,并要加大林业保护站的建设,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这是基于中国国情最为正确的选择,适应社会的发展,发展法治战略决策是国家不断发展的观念。它体现了党对21世纪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节器,维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林业促进产品的再利用和剩余物的再循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坚持“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世界观,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统一的经济观,在传播生态文明观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之所以要加快林业的建设是因为森林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效能聚于一体,它是非常独特和不可替代的。因此,林业是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了其在生态文明系统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

3.加林业管护站建设的建议

(1)国家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林业发展规划、林业任务,最终还是要通过林业管护站人员向群众进行有效的宣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管护站在政府相关部门和林业经营者和群众之间起到了连接和协调的作用,为维护各方的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保障。

(2)一要加强相关的建设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员待遇;三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加强基层林业管护站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这样,基层林业管护站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基石作用。

(3)加强机构建设。科学设置林业管护站,根据当地林业和生态建设任务要求,在任务繁重、生态重要和脆弱地区以乡镇为单元设置林业管护站,其它地区可设置跨乡镇的区域林业管护站,实现林业管护站在乡镇的全覆盖,确保林业管护站机构建设与林业和生态建设任务以及乡镇机构改革要求相协调。按照专业、精干、效能的原则以及辖区面积、森林面积蓄积、服务对象数量等因素,合理核定人员编制。

生态文明建设计划范文第5篇

1生态工法基本理论及应用情况

生态工法,又可称自然工法,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应用概念,是将生物学及地域生态学的知识活用于构造物的建设或保全上的技术[1]。即在充分进行生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依托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工程学方法,科学开展构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等工作,最大限度维持工程区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追求近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工法在采用原则上,强调人与环境相结合,就地取材自然资源及天然材料,维护景观差异,减少混凝土等人工合成材料使用,恢复原有景观地貌等。自然生态工法源于德国和瑞士,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最初应用于河川的治理、水域的规划设计以及水土保持工作,近年来逐步延伸至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再利用、绿色建筑等领域,并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对自然生态工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目前主要集中在河道治理工程、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公路工程等领域,并出现了一批成功范例,如凉水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作为北京市2004年56件实事之一,在河道护岸建设中运用生态工法理念,避免了传统的河流人工渠道化,工程主体于2006年完工,经过3年的运行,各项功能均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极为显著[2]。近年来国内有关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施工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多,部分成果与生态工法的理念接近一致。

2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的必要性

2.1发展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需要

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项目环评在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立法仅作出了“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表述,缺少促进规划和建设项目主动革新以追求亲近自然之目标的原则规定,很多项目能通过“合法”性审核仅是做到了达标排放和减少不利环境影响等基本要求,较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生态有影响的项目,从方案设计伊始就对其近自然工法水平进行评估,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手段。

2.2促进生态工法应用实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作为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技术手段,生态工法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国内缺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加之项目单位普遍没有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主动性,其应用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环保法》虽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原则,但未就生产、生活各环节如何具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系统和原则性的规定,更未提及工程建设如何从设计源头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的制度措施。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则可以通过建设项目环评准入和“三同时”管理措施,倒逼项目单位持续改进设计,采取更为积极的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的工程方法。

3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的可行性

3.1环评导则等环保标准为生态工法评估指标的建立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生态工法评估指标的建立涉及生态调查、景观生态和水土保持设计、生态资材利用、生态影响减缓措施、生态环境管理等诸多影响因子之考虑。我国环评制度自确立以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保验收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涵盖水、气、声、土壤、生态等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影响预测和评价,这些都为生态工法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依据。

3.2清洁生产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广泛应用为生态工法评估机制的引入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参考

清洁生产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重要章节,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产生、废物回收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给出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并提出持续开展清洁生产水平的计划措施。生态工法评估机制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借鉴清洁生产工作模式,根据国内外工程实践标准对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方案建立生态工法水平考核指标体系,实行水平分级管理,对处落后水平的工程设计提出改进计划。

4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的意见建议

4.1鼓励基础性研究,加快标准、规范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生态工法的学术研究、工程实践远远不够,生态工法的技术规范少之甚少,国家层面缺少统一规划,没有制定远期发展目标。应抓紧制定生态工法评估导则及验收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标准,完善与现行环评管理工作的衔接机制,使其相互促进和发展。同时,结合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完善生态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系统科学解析生态因子,加快其质量标准、工程影响及评价标准、监测方法标准等基础性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4.2开展生态工法评估试点或立法研究

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高度,展开生态工法评估的立法研究,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制定奖惩条款。法律法规未出台前,应积极开展生态工法评估试点,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中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间的协调作用,并进行典型示范和宣传引导。

4.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生态工法及生态工法评估涉及环境保护、建筑、水利、景观生态、水土保持等多学科,对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大量懂工程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应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这一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5结束语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从促进工程建设改进自身设计,顺应自然要求,预防生态破坏角度看,是清洁生产制度的延伸,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补充。因此,开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的研究实践,对于丰富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