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写作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品读课文;尝试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91-0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此言不虚,且不说学生写好作文将来可以会大大便利就业,为自己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就是现在的重点高校自主招生也为作文尖子生敞开大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高考试题量增大,对写作功底提出更高要求。有人说“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状是,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写作训练严重不足;加上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陈旧,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鼓励学生多说自我话语。要教师把言说欲和言说权归还给每一个言语生命。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言语欲望,我主要依托所学课文,从课文中寻找话题鼓励学生畅谈和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在此结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来谈谈我的尝试。在《背影》教学中,我结合本文主题,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联系生活忆亲情”。我首先问了一个每位学生都可以回答的问题:“你家里有几口人?最关心你的人是谁?”学生一下子叽喳开了,谈的很开心。在此基础上,我提高要求追问道:“既然他们那么关心你,那就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意。”有一位女同学说:“爸爸、妈妈,能做你们的女儿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下辈子还做你们的女儿。”当时我们都被这女生陈述的永恒的爱深深地打动了。其他同学也纷纷争着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整个课堂立即被一股浓浓的亲情氛围包裹着。
第二个环节是“品读主体段理解亲情”。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最长,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设置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集中表现父爱之深?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语句,边有所思考。经过一阵自由发言,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这是一段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感人情景,细针密缕地勾绘出他行动艰难的“背影”,字里行间充溢着他对儿子的舔犊之情。“蹒跚”反映他的肥胖体衰,步履艰难。“探”显出下去时的不利索。接着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他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他爬上月台的艰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同学们意识到:生活中要用心观察人物的行为,抓住其形象特征,找到其典型的动作细节,写出其鲜明个性。最忌面面俱到,一定要选择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
第三个环节是“品读辅助段话语亲情”。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我采用请同学们当辩护律师的方法来阅读课文的辅助段。有的学生主动请缨说:我想给第二、三自然段当律师,“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这些句子,于淡淡的描述中,勾勒出家中光景的惨淡,为下文描“背影”渲染气氛,也为让读者去体会生活如此不如意之时那份父爱的深沉、细腻做下了铺垫……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很快弄明白了辅助段(就是运用的辅的表达技巧的段落。如:伏笔铺垫、渲染烘托、悬念对比、抑扬手法、正侧互衬等)存在的理由。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感悟,也从一个侧面对学生理解散文的写法起到了指导作用,给学生一个启迪:景物的衬托、环境的描绘等对表现文章主旨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有时候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个环节是“品读全文解构亲情”。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本文的脉络,弄清文章的线索,我接着鼓励同学们说:瞧,经过大家这么一辩护,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大大方方地保留下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遍课文,想想段与段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说各部分内容是通过“背影”这个细节联系起来的。这样一遍遍读下来,学生对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便弄得很明白了。
第五个环节是写亲情。明确了学习的东西,结合此时同学们胸中涌动的亲情,我让同学们进行课堂小练笔:选择你的亲人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件小事、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感受亲情,抒写亲情!通过此环节的设置,同学们把心中的情和课上学到的小知识相结合,在抒写亲情中,感情得到熏陶和提升,更好地实现了这节课在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感受生活,通过写作反映生活,激活学生直接和间接聚集的经历和感悟,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那么写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哪些东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学习本文一线穿珠的结构;学习本文一见钟情的细节;学习本文一挥而就的白描;学习本文一唱三叹的结尾,结尾要余音缭绕,耐人深思,可以采用抒情结尾,议论结尾,叙述结尾,做到首尾呼应。
一、激情
写作前应做到:(1)激发学生明确作文能力的重要性,迫切性;明确作文的地位,认识写作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2)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和生活源泉,使其观察、阅读等。(3)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即使一点成功,也让学生享受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躬耕示范,写下水文章,共同作文,然后向学生展示,这样常常会激起学生的作文欲望。
要实现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通常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水平、参与实践的情景以及作文训练的目的等,灵活确定写作热情的激发方法。(1)命题作文时,尽可能地使文章题目有可写性,体现新颖,富于启发,通过文题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2)写作训练时,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以趣激发学生写作热情。(3)精心设计,渲染较强的情绪场,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强烈感人的人和事;设计激情洋溢或深沉庄重的开场白等等,以情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4)设计特定的情境,设计意味,启迪学生想象,唤起学生回忆,触发学生情感,激发写作热情。
二、激趣
学生作文往往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不会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因而题材贫乏,不会动脑分析生活。那么学生要解决材料来源问题必须学会观察,观察则来自于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平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引发学生自觉观察和积累。
观察并非空想而得,观察是一种技能,一种本领。需要正确的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这种技能和本领?(1)观察要有正确的主场、态度,要指导学生明白复杂纷纭的客观世界。(2)观察生活要全面、要细致、做到点面结合。中学生往往受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的局限,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常常只对形象的部分感兴趣,对事物感知产生片面认识。因而指导观察时,应指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应由“总体”到“局部”再到“总体”,在观察中还应做到注意比较和鉴别,以求得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3)指导学生在观察时,由此及彼,发掘实物的本质。(4)指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观察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间接形式获得写作材料,不能对观察的事实进行修饰,使观察所得到的信息具有可靠性,为作文积累第一手资料。
一、 激发习作兴趣,促成写作动机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极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他们对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积极性很高,如果抓住兴趣这一触发点,很快就能促成写作动机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写作与学生的生活、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带领学生投身到生活实践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举行踏青、扫墓、游戏、科技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情感。
记得曾有一段时间,同学们热衷于在校园里叠纸飞机,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卫生。老师们虽反复强调卫生问题,可效果不明显。学生既然如此着迷地玩纸飞机,何不因势利导呢?于是,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纸飞机表演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加了比赛。习作素材有了,又是自己喜爱的活动,他们很乐意将自己参赛的过程及真实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春天到了,怎样让学生用笔去描绘和赞美春天呢?我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眼看看红的花,绿的草,亲耳听一听小鸟的啼叫……他们身临其境,自然会情动而辞发。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教师何愁学生习作无话可说,又何愁他们的习作没有真情实感?
二、 运用新颖方法,创设习作情境
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是最能感化人的,对小学生更是这样。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轻松、愉快、真实的情境中习作,学生很乐意写,往往能写出一些佳作来。因此,习作中要多创设一些写作情境,通过切实可行的艺术手段,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美感氛围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 音响激情法。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自由展开联想,自然地进入想象的兴奋状态,激发出表达自己所想的强烈愿望,这种心理状态正是习作所需要的。
2. 现场游戏法。例如,“吹泡泡比赛”很适合在低年级的习作教学中使用,游戏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色彩,体会自己参加比赛时的心情,然后再用文字表达出来。
3. 表演法。同学们自己表演小品、课本剧、相声等等,表演的同学有表演的感受,观看的同学有参与观察的机会和思考的余地,他们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情绪高涨,写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 引起情感共鸣,适时引导写作
小学生年龄小,认识水平低,他们的多种情感不可能都自觉地和具体的事物相联系,有许多是在学习课文的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平时注意读写结合,抓住时机,促进情感的迁移,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苏教版三上的《石榴》一文,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石榴花的美丽、石榴果的可爱、石榴籽的酸甜可口,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时进行练笔,《故乡的洪泽湖》《故乡的大米》《我爱淮安美食》等等,篇篇充满了热爱故乡的情愫。
一、在沉稳中追求灵动
议论文写作中的“沉稳”,主要体现于议论文写作的常见范式,即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写作思路。“灵动”,主要表现为贴近生活、活用典故、精选史料以及开合自如等。只有如此,议论文写作才能在坚守常规中彰显灵动。
如,笔者联系《六国论》(苏洵)的阅读,引导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范式反复认识。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是论点鲜明突出,结构精巧严谨,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于是笔者重在引导学生抓中心论点,明写作结构,思论证方法:⒈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从理论上予以论证的?⒉作者是如何以确凿的史实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⒊作者是如何由历史转向现实,指出为国者应从六国因赂秦而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的?⒋为了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不同的论证方法加以论证的……这样,让学生在范文阅读中总结议论文写作的一般结构范式,把握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既坚守“沉稳”(规则),又呈现“灵动”(方法)。
二、在深刻中追求亮丽
议论文写作注重以理服人,因此说清道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某些学生的议论文或内容空泛,华而不实,或议论肤浅,论证不力。究其原因,是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思想高点,提炼出不同寻常的真知灼见,追寻事物的本质。只有如此,才能在“深刻”中呈现“亮丽”。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结合学生的精品佳作,引导学生抓中心,找要点,寻亮点。从而,使学生在横向分解中感悟文章深刻的内涵,例如习作《稳中求胜》,开篇在悬念中引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然后分三层探究沉稳从何而来:一曰沉稳由志而来,以历史上班超投笔从戎、林则徐禁烟为例,阐述志向高远才会有沉稳的品性。二曰沉稳从难而来。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只有历经磨难才能拥有沉稳的大气。三曰沉稳从无欲而来,阐明只有除私欲,才能沉稳淡泊。结尾揭示“稳中求胜”的必然性。通过对例文分项并列论证方法的剖析,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议论深刻得益于精到的分析,受益于多角度、多层次的辩证思维。而文章的亮点既是思想的闪光点,又是语言的出彩点。简而言之,“深刻”源自于本质的追寻,“亮丽”体现于新颖独到的见解。
三、在平淡中追求新颖
议论文写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与简约。历史典故,似信手拈来,却精心挑选;现实个案,似司空见惯,却生动贴切;哲思横溢,似恣肆,却意蕴深刻……总之,议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要在平淡中追求新颖,在朴素中追求雅致,在准确中追求鲜活。这样,才能显示议论文语言的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所追求的品格——沉稳》时,先引导学生用分项并列论证的方法,列出写作提纲:开篇点明中心论点,接着用分论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再次点题。然后,引导学生将沉稳的品格与文化现象联系起来,以理带事,以事证理,使事与理融为一体。这样,使议论文的语言在平淡中见新颖。例,某生在论述分论点“沉稳,首先要有扎实的根基”时这样写道:“高山傲对千年风霜志犹坚,是因为它的脚下广袤千里;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因为它深深扎根地底。有了扎实的基础才可能沉稳。国学大师钱钟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是由于他博览群书,通晓中外;陈寅恪能够在眼盲脚膑后完成辉煌巨著《柳如是别传》,是由于他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有了扎实的根基,才成就了高山的壁立千仞;有了百川东流,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浩瀚;有了点滴积累的扎实,才可能有融会贯通的潇洒自在。”这里,作者先用高山傲对风霜、翠竹咬定青山全靠扎实的根基来铺垫,再用典型的事例来证明,最后用一组排比句强调具有扎实根基的巨大作用。语言凝练概括,平淡中露峥嵘,朴素中见新颖。这样,既加强了议论的逻辑力,又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作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这些问题搞不清楚,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将是一句空话。教师在向学生讲这个问题时要浅显易懂,讲得越深奥,学生越觉得有难度。可引导学生理解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话:“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样。”由此让学生明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话交流,但有时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还要用书面交流,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如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写得清楚明白即是作文。只要认真对待,人人都能写好作文。
二、客观真实地进行作文讲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讲评鼓励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叶圣陶指出,批改不是挑剔,更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讲评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真知灼见。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平时惧怕作文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闪光点,通过肯定、鼓励、赞扬,点燃他们萌发的写作星火,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当然,作文评语要真诚,要注意恰当的语句。教师在讲评的时候要力求形式活泼、多样,以唤起学生写好作文的欲望。利用电教设备,白板、展台等全班评议,这是我常用的方式;可以把优秀的作文打印出?矸址⒌窖?生手中,大家分享其优秀之处;还可以教师加评语,展览到板报上,组织优秀作文的小作者向大家介绍经验,还可以推荐给报刊发表。教师的这些做法会唤起学生们的写作热情。不要小看这些做法,也许哪位大作家的出现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特别注意的是,在评语中指责、讲评时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也许因为你的疏忽便扼杀了孩子写作的兴趣。
三、指导选择真、鲜、趣事,写出真情实感
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小学生作文并不是无米可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许多事由于他们不善于捕捉而溜掉了,故而让他们动笔时,他们便生编硬造。教师布置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打开作文本满眼都是让座、捡钱包、扶盲人等假故事,不少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编故事、造情节,脱离了生活实际,使教师批改作文如同嚼蜡。的确,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写作教学的程式化,学生作文的雷同化倾向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四、让学生学会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觉是不同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对于有些孩子来讲,事物在眼前可他不会去观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且机会过来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让孩子们在写作中不失去机会,所以教师要教会孩子观察,让孩子们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做事有先后、有条理,观察也是如此。这不仅仅对孩子的作文有帮助,就是在他们未来成长的过程中也是终生有益的。
五、让学生学会说作文
小学生的表现欲极强,只要教师指导到位,启发恰到好处,他们很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指导《童年趣事》这篇作文的时候,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交流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们讲自己的故事,拓展学生的思路。这节口头作文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交流之后,学生打开了思路,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内心的兴奋溢于言表,继而,把生活中储存的感受串联起来,形成了珍贵的作文材料。假如学生头脑里有一座紧锁着的材料宝库,那么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便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让学生们说好作文,交流写作角度,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写作便不会成为难事,而且会成为学生们感兴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