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国情咨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法国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德国在1997年也执行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计划等等,都说明了发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也面临一个e化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2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3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见附图)。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4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走进信息化时代,观念要改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校通”已初见成效,学习资源库正发挥着其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2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与基础教育的教学设计相比,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涉及范围更广,也更复杂。由邓泽民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四版)》一书,系统阐释了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教学、职业教育传播的相关理论,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路径和方法及教学评价等相关概念,让读者进一步认识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观。该书从理论分析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优化系统、激发动机、职业导向、能力为本的原则,进而提出了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设计,构建了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该书指出,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学设计的主旨是帮助学生构建能够促进他们认知发展的良好环境,帮助他们积累学习经验、拓展学习路径、改善学习方法等,因此,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要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地加以研究。职业教育要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参与的、以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既要注重行业专业的发展导向、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也要关注学生基于工作经验积累的能力提升、基于创新实践的合作学习能力提升,从而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该书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要扎根于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理论基础之上。从心理学来看,教学设计要体现以生为本,深入了解学生基于职业发展的学习诉求,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及心理特征,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满足他们基于多元发展的学习需求。从传播学来看,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技术的核心作用,基于行业专业的发展站在行业的前沿进行技术推广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发展。从教育学来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重点考虑学生的技能目标和认知目标。

基于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教学设计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首先要认识当前职业教育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瓶颈等,并进行重点关注;其次要深入剖析职业教育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一定的数据和资料,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从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科学合理的措施;最后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在权衡已有设计方案利弊的基础上,选择当前、当地、当时最合理的设计方案。该书内容丰富,包括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行动教学的基本设计、教学设计评价的基本模式等。同时,基于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差异,从层次高低、功能划分、职业目标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在职业教育行动教学的基本设计中,分别阐释了任务驱动教学设计、项目教学设计、模拟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角色扮演教学设计、卡片教学设计、引文教学设计等多种模式,形成了关于职业教育行动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有利于指导相关人员开展实践。该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向广大读者详细阐述了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广大读者拓展了有关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思路。该书阐述理论深入浅出,指导方法具体合理,可以作为理论书籍和工具书供职业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学工作者参考。

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前端分析 学习需求 学习者特征 学习策略

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许多教师并不陌生。但有的人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从而产生了错误的教学反馈信息和一些不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有无必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它是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起来,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特性,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需要,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有没有其它因素需要去考虑呢?美国学者哈利斯(Harless,J.)在1968年提出了前端分析的概念,它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要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也就是必须对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虽然前端分析不属于具体设计领域里的问题,但是现在前端分析已经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端分析中,首先必须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具体的分析。也就是要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的方法,找出学习者的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去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坚实基础。同时也会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能动性的发挥找到理想的切入点,以此积极引导学习者的能力或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

另外,教学内容的分析也不容忽视,对它的分析,是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运用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方法,去分析学习者要实现总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那些知识、技能或形成什么态度。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出学习者所需学习的内容范围和深度,并能确定教学内容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后来的教学顺序的安排铺平道路。

进行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获得成功或理想的教学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就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很好的分析,以学习者的特征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的学习者经验背景。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之前所具有的起点能力,并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此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那些会对学习者与学习有关内部产生影响的心理和社会性特点,诸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需求,主要侧重对学习者整体情况的分析。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是学生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对它分析主要侧重于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一些个体差异;要了解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了解他们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还要了解他们的焦虑水平等某些个性意识倾向性差异;了解他们的生理类型的差异等等。因为只有全面了解学习者的这些个性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在对学习者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学习者的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技能,它是控制与调节学习方法或技能而选用的执行技能,或上位技能。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注意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一般认为,学习策略与元认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研究表明,元认知比较健全的学习者能够较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能拥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并对各类知识的关系及其变化有清楚的认识。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所以,在前端分析过程中,注意分析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设计中将对学习策略的训练有意识的考虑进去,不断加强学习者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要实现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训练,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激活与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善于分析学习者学习情境;具体指导学习者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执行和评价结果以至于修改方法和计划。为进入下一层次的学习训练做准备。

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社会要求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理解前端分析的重要性。开阔思维,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以期能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习者个性。

参考书目:

[1] 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章伟民、 曹揆申 .《教育技术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 施良方著 . 《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1

[4] 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编著 .《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 黄希庭著. 《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教学设计 分点教学

体育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它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忘我的工作精神去追求和探索。新课程拓展了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思维,但并没有具体提供体现学生三维健康目标的范例和方案,把具体的操作问题和课程开发的权力留给了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这对习惯于以传统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教师来说难以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与目标相冲突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认识和理解

笔者认为小学体育教学是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特性的前提下,为挖掘和发展学生某一能力,而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化、知识化、游戏化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学习单元和评价单位。强调以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载体,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设计分点教学,确立重点、难点

首先,我们在开发分点课时目标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体系,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其次,在设计分点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即每分点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确保三维目标在每个主题教学单元中全面实施。再者,就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把握正确与否,也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最后,在教学任务得到完成的前提条件下,狠抓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合理搭配副项,弥补教材不足

我们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到分点的学习内容的搭配能够针对教学目标,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把那些对学生身心发展作用不大,学生不喜欢的项目排除在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安排一个项目,我们确定某个运动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称为主教材);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还要选择适合的动作或身体练习作为主教材的补充(称为副项)。无论主教材还是副项都要处理好身体发展内容的搭配,从而弥补主教材的不足。例如技能与体能的搭配、上肢与下肢的搭配、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搭配等等。做到健身、文化、育人等教育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关注学习内容;从而贯穿整个教学甚至整个知识段的学习。

四、设计准备活动,激发学生欲望

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因为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乃至整个体育课的任务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对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的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感到乏味、厌烦,从而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要想让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就要让他们明确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在设计、选择时我们要注意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要具有小学特点,要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的结合。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才能感到新颖有趣,才能在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

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的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与体育课的特点所在。因此,体育教学必须有合理的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都必须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都伴随着相应的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及取得什么样的练习效果,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练习方法,二是练习中的运动负荷。而丢掉运动负荷教学的体育课将失去体育课的本质属性,将丢掉学生的健康。没有运动负荷,就不会有锻炼和训练的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健康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体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才能锻炼学生身体、才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满足学生运动欲望的需要。这也就要求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再如强度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远、投掷、简单的韵律舞蹈与强度较大的爆发力练习、跑、跳跃、攀登等内容组合。

六、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讨与实践,我体会到:体育教学设计不能违背科学规律,既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规律,又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和动作技能形成的科学规律,不能只为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学生浓厚的兴趣或其他的目的而违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勇于探索教学的新途径,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运动负荷,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华丽.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问题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

[2]周雁林,张保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J].科技传播,2009.

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

应该了解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工作中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上和相关教学实用性上存在部分缺陷,学前专业数学教材特点具备和高中数学教材等同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前专业未来幼师从业知识学习结构体系,实践课程中,数学教学内容所涉相关数学知识皆为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以侧重教学点形式产生,数学知识重点内容有所缺失,应从实际角度出发,特殊问题予以特殊解决,从根本上处理这些问题。

一、重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主要是进行空间形式研究以及对应数量关系研究,因为数学能够有效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之后在此基础上也可进行资料观测和理论证明,随时进行自然现象数学模型提供以及社会结构系统数学模型提供等。数学所涉范围相对较广,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和学习领域以及研究领域中皆会在不同程度上应用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可有力解决实际问题。幼儿专业教学环节,数学以核心文化课程形式产生,务必进行教学水平提升和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旨在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通过此种形式来满足幼儿教师群体文化素质诉求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等,使学生学好数学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也可深度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内容和对应数学基本技能内容等,学前专业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目的和运算能力提升目的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升目的便会达成。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正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可进行几何图形认知,学生可进行自主制作,循序渐进的去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优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与数学思想教育相结合环节中可深度培养学生群体内在个性品质,形成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认真学习态度。身为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应按照学前专业教育特点要素和学前专业教育现状要素以及学前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目的要素等进行基础性数学课堂设计优化,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双向提升。

二、学前教育专业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分析

1.教学模式整改

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过程中,其内容选择上应注重现代社会生活教学内容筛选和日常生产广泛应用内容筛选,需有力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旨在为学生后续幼儿园教学事项进行打下良好根基,还有就是应按照教学目的内容进行数学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精选和数学方法数学基础知识精选以及数学思想数学基础知识精选,充分揣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兴趣和学生爱好,在具体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环节中适时融入学生感兴趣内容,以满足学生基本学习诉求。数学教学内容安排方面,仔细斟酌不同类型知识结构系统性,遵循由浅入深教学原则、由易到难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以此种方式满足学生具体认知需求,在符合学生群体认知规律基础上方便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和基础技能掌握,随之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学生智力得以开发的同时,注重与对应数学内容间的紧密衔接性,不断充实幼儿教育工作相关联数学知识点与内容,生活实际数学内容涉及度也应在不同程度上加深。密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适时进行针对性教学,其主要分为数学游戏教学内容和数学故事教学内容以及数学话剧教学内容等,数学教师可借助卡通形象编写模式和对应数学故事表演模式等进行学生潜在学习兴趣激发,形成生动数学教学模式和活泼数学教学模式以及有趣数学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更新与教学观念创新

老旧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室为主要教学阵地,教师进行讲解,学生洗耳恭听,教师进行举例示范模式教学,学生便会模仿学习,通过反复练习后则由教师进行课后作业安排,机械式教学现象和填鸭式教学现象尤为明显。应该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应逐步走出课堂,不应拘泥于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可在室外进行相关数学知识教学,以游戏教学模式为主,以此来加深学生本体数学概念理解程度,函数性质内容等也会得到深度理解。学前专业数学课程教学中,应进行多样化教学与实际化教学,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摒弃原有作业本作业完成模式,纳入手工制作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玩具制作和教具制作,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和乐趣与,在学习中体会成功喜悦,将数学知识内容与实践活动相连,通过教室合理布置以及优异学习环境创设来让学生熟悉周围教学情境,达成教与学的完美相融,逐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之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均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模式安排与选择,适时进行原有教学模式优化与原有教学模式整改,执行说学结合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函数奇偶性教学过程中可执行分组合作学习方案,此种方法可达到扬长避短式教学目的,随后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基础性数学课程教学任务安排,函数奇偶性基础知识讲解完成后,旨在有力巩固此类知识,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数学游戏活动组织,规定时间段内完成比赛的小组可以获得胜利,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编自导教学方案实施和自演话剧数学教学方案实施,此时学生群体必会从中提升本体创新能力和基本竞争意识。

3.作业形式整改与评价模式创新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群体特点加以深度分析,数学课程教学要求不应太高,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才最为根本,数学作业无需沿袭以往教学模式,证明、求解等书本作业方案应被改革与调整。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可运用书面作业安排形式进行作业任务下达,主要涵盖了手工作业安排形式和构思性作业安排形式以及表演性作业安排形式等,不仅如此,也可安排比赛型作业,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幼儿教育从业能力,也可稳步提升作图能力和玩具制作能力等。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群体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假设最终还是以学习成绩作为核心考量标准的话,多数同学便会对数学学习愈加厌倦,导致弃而不学状况产生,所以应在具体数学课程教学中认真对待每位学生且尊重每位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注重学生特长发展,对不同层次学生群体和不同程度学生群体提供不同类型教学要求,给予学生公平竞争机会,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受到公平对待,而不是区别对待,使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与,从而进行学习自信心完美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个体进步加以肯定,对学生学习缺陷加以指正、引导,评价用语务必充满正能量和极具鼓励性特质,让学生熟知劳有所获的学习真谛,在充分认知自己的同时发现自身需改变之处,了解努力与结果成正比的道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首先要理解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是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优化,通过教学模式整改、教学方法更新与教学观念创新、作业形式整改与评价模式创新等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秀芳.关于民办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J].生活教育,2016(01).

[2]朱明健,谢笑容.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29).

[3]欧阳洁,陈朝晖.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

[4]彭国荣.试探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以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