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急物流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几个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仅五年,四川再遭强烈地震。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四川省芦山7.0级强烈地震,截至4月29号为止,已造成196人遇难。在震后安置阶段提出明确要求:“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我国应急物流虽然发展迅速,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应急物流系统和法律法规建设等很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2.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国外对应急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国外专家主要采用数学分析,建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应急物流运输,配送,储存,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2年,W.Nick Carter在他的《灾害应急管理手册中》,通过对东南亚和太平地区自然灾害的深入研究,指出在灾害爆发后,政府和国家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救灾物资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管理,在最短的时间内配送到最需要的地点,这也是对应急物流内涵的早期描述。1995年应急管理权威专家Suleyman Tufekci针对对美国政府和人民在应对安德鲁飓风(1992年8月16日,安德鲁飓风登陆美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是登陆美国的第三大飓风)时所暴漏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提出利用仿真技术和网络优化模型构建一个有效的、综合的、模块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在灾害来袭时以便于人员紧急疏散和交通运输控制,并为应急救援物资的配送提供有效地帮助,这是与应急物流管理相关联的一个早期系统雏形。Wlodzimierz(2001)年考虑了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的双目标模型一综合考虑中心点和中位点目标函数,并将它转化为λ参数的Cent-dian单目标模型,并指出了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应用到一般网络中的缺点。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系2003年爆发非典后开始重视的。欧忠文(2004)较早提出了应急物流的研究内容,包括:基本问题(概念、特点和对象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应急物流快速保障技术平台的构建,应急款项的筹措与管理,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邓莘等人(2009)为了有效应对突发灾害事件、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就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的现状、基本思路进行探讨,提出了应急物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级储备的基本思路。程琦(2010)立足于对我国近年来几次特大自然灾害爆发后应急物流管理实践的考察分析,以及国内外对应急物流及其管理体系的文献研究,在管理学的角度上提出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概念、构建作用和五要素框架。论文在界定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后,基于我国已出台的相关顸案和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救灾实践,分析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当前运作模式,指出了该管理体系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旨在改进该体系运作实效的关键任务和举措。
在上述国内外应急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作为研究的开拓者,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管理学和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从应急物流的实际应用和合理优化出发,形成了应急物流管理思想的基础理论框架。而在国内方面,由于研究开始时间相对较晚,主要从应急物流的概念和成因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全面对比和差异化分析,总结出应急物流的基本特点和特殊性要求,并结合我国应急物流的应用实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形成了我国应急物流的基础理论体系,为我国应急物流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研究
在国外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基于自然灾害背景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非常重视,他们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将灾害物流计划、核心协调机构、危机应对网络和社会应对能力包容在该体系中。近些年在国外有关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eth D.guikema等(2007)从电力供应的角度入手,对地震后灾区的能源供应系统构建进行了研究。Meishiang(2007)提出政府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情况下的洪水灾害所引发的应急物流问题是,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从而能够计算出营救小队的分布并规划应急物资临时配送中心的最佳位置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急物流运作中可以发现,许多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被充分应用到应急物流中。商业物流中的很多理念如“商物分离”等在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流畅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也能促进应急物流体系的管理。
在国内方面,程琦(2010)对比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的现状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尚未建立起规范运行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只是建立了一个自然灾害应急物资的供应、运输、配送、发放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运作体系雏形。该体系,虽然具有一定的功能,在一些灾害救助中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在突发性重大灾害的紧急救助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他提出推进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和可行建议:建设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警管理体系、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建设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措施。姜宇(2011)通过时国内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对突发事件的预警不够、应急组织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物资储备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并做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要加强应急物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协调统一的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加强应急信息建设、加强应急法律法规的建设。王冲(2011)从应急法律、预警机制、上下级政府、城市间联动机制建设以及相关灾害教育普及几个方面对我国自然灾害状况作出了深层次剖析,分析了我国灾害发生的特征、分布领域以及应对突发灾害处理的方式,找出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的几个方面,并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朱福庆,方毅(2012)根据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和我国日前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问题:高物流运作成本、基础保障设施落后、组织协调不够完善、信息的有限性以及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与装备匮乏。然后他们从应急物流的公共应急机制方面、高效的应急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应急物资储备战略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制定出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应急物流体系。
在上述的文献中,国内学者没有对相关细节做定量分析,没能从数据模拟上得到更可靠的结论。当然,我国建立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前提是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因此我国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还需要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事物都是永远向前发展的,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物流,我国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完善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到多门学科,应当不断研究其运作模式、特性和发展规律,使其日趋完善,以此指导我国的自然灾害救援工作。
4.结语
从研究方向上看:国内外学者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大多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入手,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整体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或模拟阶段,缺少实际应用的支持,特别是国内方面,由于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研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同时新的研究问题也在不断出现,这也使得研究较为分散,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从研究方法上看:在研究的过程中多建立在模拟条件的假设之下,其真实性和周密性有待提高,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定性的的描述之中,而定量、微观、可操作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近些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对总结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发展历程,把握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希望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趋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2]王冲.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1.
[3]朱福庆,方毅.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2(6).
关键词:突发事件粮食 应急物流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事关百姓生活和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商品。突发性灾害事件,对灾区造成重大的危害,信息不畅、道路受损等原因影响了粮食的供应保障工作,给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这对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提出了严峻考验。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
1.1粮食应急物流的概念
粮食应急物流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粮食应急预案,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安全、及时的供应。它以事件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操作原则。
1.2粮食应急物流的属性
粮食应急物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特殊物流活动,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和应急救援的需要,其具有以下几个属性:
(1)突发性
(2)弱经济性
(3)流量的峰值性
(4)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粮食应急物流的运行阶段
粮食应急物流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粮食应急预案,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安全、及时的供应。从时间角度出发,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及发生后的不同阶段,粮食应急物流的运作目标、流程及约束条件等会随时间而改变,因此将粮食应急物流划分为3个阶段。
1.日常维护阶段
在日常维护阶段,主要是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粮食应急物流做好准备工作。根据人口、粮食产销量、灾害发生频率等因素,科学地布局粮食储备网络,做好粮食储存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合理采购储存一定量的应急粮食。另外还要与协议物流企业及其他社会运输力量保持良好沟通,以便在应急物流启动时能充分调动有效资源,进行救灾援助活动。
在这一阶段,还要注意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确保准确掌握粮食储备的信息,如粮库位置、粮食储量、道路网络及应急救援人员资料等,从而为灾后救援系统的启动提供决策支持。此外,还应做好粮食应急物流的人员培训工作并进行定期的应急演练,确保灾害发生时做到快速响应和快速执行。
2.应急救援阶段
在灾害事件突然爆发后,出现对粮食的紧急需求时,粮食应急物流开始启动,进入紧急调运状态。这要求决策者尽可能获取受灾区域的人口、粮食存有量等数据,建立粮食中转点和集中分发点,动用现有储备粮食并启动其他供应渠道,征用运输车辆,在灾后最短时间内将粮食运输并分发给受灾群众。
灾害发生后的短时间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很难掌握准确的粮食需求量,向受灾地点供应粮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强调一个“急”字,主要特征是在政府主导下,统筹规划,尽可能的调动一切力量,包括军队运输力量,不让灾区出现群众因缺粮而挨饿的现象。
3.持续运行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发事件的灾害得到控制,一些影响因素(天气、基础设施、道路状况等)趋于稳定。并由前期救援情况的反馈回来的信息,粮食的需求地点、需求量等相对可以准确掌握。进入这一阶段粮食的供应、需求和外部环境等和一般商业物流趋同,因此应淡化政府组织及民间团体的参与,主要通过协议企业等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他们服务好、成本低、技术先进的特点进行粮食的持续供应。粮食持续供应这一阶段视灾害具体情况一般会持续几个月的时间不等。
三、粮食应急物流系统分析
3.1粮食应急物流的流程
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是救灾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在建设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时,不仅需要立足于国家物流规划的总体布局,还要立足于管理好粮食应急物流的整个流程。。
3.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优化对策
1).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的筹措、仓储、需求预测和应急调运等诸多方面,这必然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来协调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源,以使应急物流过程顺利畅通。而我国目前一般都是灾害发生后,由政府部门领导组织建立一个临时指挥部,负责灾害救援、物资运输等方面的工作,这个临时机构往往缺乏专业性,救援运输效率低下。针对此种情况,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化的粮食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突发事件救援工作中,粮食能否及时保障事关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以便在必要时能征用急需的一些资源,如仓库、运输车辆、铁路线等。在日常,指挥中心主要工作是负责应急粮食的预算,安排采购部门从供应商处采购粮食,进行网络维护,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习,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做到快速响应。而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后,指挥中心则应迅速了解灾情,迅速制定粮食应急运输实施方案,协调各方面信息和资源,进行高效的粮食应急运输。
2).粮食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突发事件发生时,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极大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诸多要求:
(1)对多种多样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加工和传递,为决策者制定粮食应急物流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2)为粮食应急物流体系中的各个部门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并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计划安排,比如应急粮食的采购、仓储、配送计等,从而有利于保证指挥管理工作的效果。
(3)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需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辅助决策者的管理决策。而且要能够综合运用运筹学、系统模拟等方法进行决策的优化,以提高最终采用的方案的科学性,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安全的粮食储备量为多少,最优的应急运输路径是什么。
(4)该系统还应该能够对粮食应急物流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测,将实际运行情况和计划进行对比,找出偏差。并能够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确保预期目标的达成。
3).粮食应急物流中心
为了提高粮食应急物流的效率,降低应急运输成本,合理的规划布局粮食应急物流中心至关重要。粮食应急物流以时间为第一要义,一定要保证灾区群众有饭吃。因此在建设粮食应急物流中心时,应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以距离可能的灾害发生地的救援时间最短为主要目标。此外,为了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粮食需求量,在应急物流中心必须要建立有应急粮食的安全库存。实际操作时可考虑在现有的储备粮库的基础上,进行设施改造,系统升级,使其具备粮食应急物流中心的功能,达到节省资金的目的。另外,还可整合社会资源,充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联合大型的、有一定资质的物流公司来建设和运作粮食应急物流中心。
4).粮食的调拨配送过程
应急调拨配送是粮食应急物流的关键环节,正是在这一环节,将灾区群众亟需的粮食送达。因此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内各部门的职能,建立规范化的配送操作标准。
(2)结合实际情况,与社会物流企业合作进行应急粮食的协同运输。在特别紧急情况下,可征调民用、军用运输车辆、设备以及要求交通管理部门对应急运输道路进行交通管制,以顺利实施应急粮食的调运。
(3)在粮食应急物流中心和粮食需求点已知前提下,应搜寻最优的车辆配送路线,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唐杰,刘漫波.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市场,2009,10:10-13.
[2] 宋明安.紧急救灾物流配送系统模式构建[D].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2005.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40-02
自2003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接踵而至,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引起了我国对应急物流的高度重视和研究。基于此,各界学者专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在应急物流发展现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与发达国家健全的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较大缺陷,尤其是在组织构建中的许多细节方面显示出其不足。
1应急物流概述
11应急物流的概念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应急物流可以定义为: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事件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除了包含物流基本的七大功能之外,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特殊需要,应急物流会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其效益。
12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除了具有传统物流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21突发性
突发公共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知的,由此而导致了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发生。另外,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受灾地区破坏程度等都是无法预知的,使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在不断努力寻求避免或削减突发事件带来危害的方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122高响应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导致了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严重,波及范围较广,决定了应急物流的高响应性。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需要应急物流及时做出反应,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尽最大可能的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3弱经济性
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其衡量标准是配送速度,而不是经济效益,也就是说传统物流中经济效益原则和成本分析原则往往不是其考虑因素。在灾难发生时,早一步将应急物资送达,就会将灾难的损失降低一分。
124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追求的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与传统物流烦琐的程序相比,应急物流的物流环节相对简单,物流链条紧凑,一切以“快”为衡量标准。政府的强制性与行政性等职能在应急物流中得以体现。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采取紧急行动,做出决策,控制局面。
13应急物流的分类
针对应急物流的分类,不同专家学者以突发事件为基准,将应急物流分为不同的类型。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1)按照突发事件所发生的领域划分,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突发社会危害应急物流以及突发疫情应急物流。
(2)专家学者在第一种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物流的性质,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还可细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
(3)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可将应急物流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国家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
(4)按照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5)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
(6)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
2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物流实体要素组成的,具有应急物流服务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以适当的运输工具把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适当的地点。
21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是由国家部门统一指挥,各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集中部署,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军队布置严谨,反应迅速,执行性和适应性强,在应急物流体系运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应急物流运行的主力军。
我国仅在沈阳、天津、武汉、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设立了中央急救物资储备库。“十二五”期间拟在现有19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新建或改扩建10个储备库,省、市、县各级建设1~2个本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到2015年,保证灾后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其中,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能够保障1028万户紧急转移安置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据了解,1990―2009年的20年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8%。
22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应急组织机制不健全。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各地方政府集中部署的状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协调人员大部分是从各单位抽调,应急物资分散在各个部门,还未形成中央与地方、中央与企业的协调联动,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制定有效应急物流方案。
(2)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应急物流保障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①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方面的联系;②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物资流动被分割。另外,我国应急物流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①全面系统规划缺乏,没有形成体系;②大多数是行政性的法规,缺少权威性;③法律申报手续复杂,难以实现应急物流的时间效益。
(3)应急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技术标准一体化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信息及作业等技术标准的一体化。目前,我国应急物流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信息系统缺失,缺失预警、评估系统。在灾难发生后,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资源,分析灾情,安排信息流、人员流、资金链、物流。信息系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受灾地救灾物资供需失衡情况的出现。
(4)应急基础设施不健全。在交通运输方面,运输道路和运输网络能力不足,没能形成良好的路、铁、河、航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应急物资的运输提供保障。在其中一种或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断的情况下,其他运输方式不能实现有效衔接,延误救援时机。
(5)应急储备配送体系不健全。在我国,大部分物资入库后以人工分拣为主,误差大,分拣效率低,导致了救援物资良莠不齐,造成了应急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救灾效果。另外,救灾物资储备不足,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物资达到救援地的效率,延误救灾时机。
(6)应急预警机制不健全。在我国,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缺乏共享,很难在事故、灾难发生前进行排查和预警,提前采取有效的应急预案。有时即使做出预警,也因为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而无法及时对灾难、事故做出应急预案,减少损失。
(7)应急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物流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在应急物流方面。当灾难发生时,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当救灾物资达到灾区后,缺少相应人员将物资登记、分类以及保管分配,造成了物资的大量浪费,使得本就紧张的救灾物资无法发挥其应有效用。
(8)国民忧患意识淡薄。与众多灾难频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公民的灾难教育还相对缺乏。在灾难、事故发生时,公民不能冷静面对,实施有效的自救,往往因灾难、事故而恐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3结论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从2003年的非典,到近年来不同震级的地震、食品安全等问题,无一不反映了应急物流在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性。行之有效的应急物流预案,分工明确、协调运作的应急物流体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重视,在应急救灾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急物流;特点;难点
2008年春节前后的一场特大雪灾,让我国许多地方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抢险救灾和灾后的重建工作中,许多人开始了解和熟悉“应急物流系统”这个词。的确,在近年来的“非典”、“雪灾”等事件中,各地的应急物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就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促进我国各地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
所谓应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管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事件,还是2005年的禽流感,这样的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是卫生事件,都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而单靠市场经济机制的自我调节,很显然不可能解决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的运送问题。因为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样的特殊时期,市场经济的功能会减弱,甚至完全不起作用。比如非典时期,在深圳特区就有一瓶白醋卖出一百元天价的事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社会的物流体系发挥其应急功能。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不同,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经济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更强调物流效率,但是没有物流的经济效益产出,或者在很多情况下,应急物流是强调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这也就决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成为了应急物流的提供者。应急物流系统往往弱化了经济效益,而强调社会效益与物流效率,在这样的条件下,单靠追求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是无法提供的。
二、应急物流系统的特点
(一)应急物流系统建设中的政府主导性
应急物流的体系和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应急物流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不可能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提供,所以这个协调机构就只能是由各地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
(二)应急物流系统建设的全民参与性
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虽然以政府为主导,但这并不意味国家的其他公民、普通的企业就可以袖手旁观。历史经验表明,应急物流是整个社会功能的体现,往往需要整个社会的全民参与。比如非典时期和雪灾时期的相互救助,都需要依靠全民参与才能取得应急条件下的最后胜利。
(三)应急物流系统建设中的效率性强于效益性
应急物流系统不同于一般的物流系统,应急物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物流系统的六个基本要素外,还具有特有的要素“时间”。所以,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在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中,我们往往更强调应急物流需求的效率性,也就是强调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将一些紧急物资运输到目的地,而不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一般物流系统建设所考虑的投入产出对比下的效益性。
三、应急物流系统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一)成立应急物流指挥机构
在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产生了应急物流需求,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及时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措施或指示;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应急物流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政府结构和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对应急物流的建设进行全面指挥。
(二)建立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系统,重视信息的准确传递
在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中,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系统非常重要。以2008年受雪灾影响的广州火车站为例,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不畅,没有及时、准确地运输信息。火车受阻,在旅客滞留的最初两天,广州火车站广场上的大型电子公告牌上没有任何消息,后来车站开通了广播喇叭,进行语音播报。但是可以想象,十多万人聚集的广场上人声嘈杂,稍微离得远一点,人们就什么也听不到。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志愿者也无法为旅客提供实质性信息,甚至已经可以预见未来几天无法开车,铁道部却还在卖票。广州市地方政府呼吁农民工在当地过年,铁道部却说只要几天就能处理完滞留旅客,致使几十万旅客滞留广州站。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信息情报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是中心工作的重点,中心能否在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在于该系统的准确与可靠性。因此信息情报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指软、硬件或网络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通过信息对业务的调控能力等。同时加强公共信息的共享与沟通促进公共信息系统畅通需要规划并建立一个联合信息中心,对所有的信息进行一元化管理。配置信息官员,同时向媒体持续的信息,使公众通过媒体了解政府信息,避免接受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树立政府的形象。搞好通讯系统的技术支撑和设备更新工作,促进机构间的协作和信息沟通。
(三)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还存在减灾装备和储备物资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应强调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大力提高抢险手段的机械化水平和隐患的探测手段。对于突发性的重大险情,加大技术方案和技术手段的储备,提高重大风险的应变能力,如避难指挥系统。进行现代应急理论和应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加强重大技术攻关,发挥科技在应急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强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计算机、通信等先进技术在应急信息系统、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提高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水平。
(四)鼓励公众参与,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要想更快、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广泛发动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全民参与的氛围,同时加强与促进志愿者的参与和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应当制定与志愿者、社区相衔接的统一管理救援物资和捐款措施,并指定一个专门机构,加强救济资金的统一管理。
(五)建立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披露机制
应该明确一点,应急物流系统一般情况下都是与灾害事件相关的。在这种特殊时期,人们对于信息的及时特别关注。所以,应急物流系统中所涉及的公共信息不同于国家安全信息,应该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以达到稳定社会和公众信心的目的。同时开展灾情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提高各级政府的灾害管理能力,开展社会公众灾害应对教育和演练。另一方面,公众如果了解了各种灾害发生的过程,掌握了一定的灾害自我保护的技能,也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对于预防灾害的心理、行动和物质方面的应对能力。
四、结束语
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各方面的投入与支持。只有在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参与下,才可能真正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功能齐备的应急物流系统,为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
2、王文亮.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
3、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王会云,甘文旭.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
电子商务开题报告ƪһ 一、对指导教师下达的课题任务的学习与理解
关于本体,它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384-322 b.c.)。它在哲学中的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在人工智能界,最早给出本体定义的是Neches等人,他们将本体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Neches认为: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表的基本术语及其关系,以及结合这些术语和关系来定义词汇表外延的规则。后来在信息系统、知识系统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人研究本体,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最著名并被引用得最为广泛的定义是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可见本体是描述知识模型的重要手段,它为领域信息共享和相互操作提供了共同理解。
随着近年来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如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突发疫情等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统运行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和及时有效地处理有着迫切而现实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页形式存储的应急案例数据量呈指数趋势上升,大量应急案例信息以网页形式积累,我们面临着数据海洋,知识贫乏的窘境: 1)缺乏合理知识表达,对于应急案例表达,至今没有形成得到公认的、完备的知识模型结构;2)信息交互性差,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分布的体系,应急案例信息由不同机构和维护,其描述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导致彼此间应急案例信息交互困难。决策者在面临海量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其对信息查准、查全的要求,实现以更低的成本、更准确的数据和更迅捷的速度作出大量精确、及时的决策是应急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利用本体对应急案例进行知识表示供决策者或领域专家选用,对于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地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阅读文献资料进行调研的综述
1、关于本体的概念、应用及发展状况的相关文献综述
东野广升、李克的《Ontology 简论》和高茂庭、王正欧的《Ontology 及其应用》介绍了Ontology(本体)产生的原因,探讨了Ontology(本体)的概念、构成及类型,重点分析了Ontology(本体)的用途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我对Ontology(本体)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孙雨生、詹萌的《国内外本体论技术研究与进展》介绍了Ontology 的概念、Ontology 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尤其是当前国内的研究状况,指明本体构建与基于本体论的信息组织与检索是信息管理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
陆科进、李新颖在《基于Ontology 的文本信息抽取》中提出了一种基于Ontology 的信息抽取方法对需要信息抽取的领域,抽出它的关键词和信息片,并将其组织成为数据库的元组属性值以方便查找,并用IT公司的招聘和应聘实例验证了Ontology 在信息抽取方面的应用是十分有效的。
现有的大多数本体都是通过手工构建的,然而,本体的构建是一项非常费时费力的过程,近年来如何半自动地构建领域本体的研究越来越多。张莉、姜浩在《领域本体半自动化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中提出了基于中文分词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半自动领域本体建模方法,该方法能大大提高本体构建的效率,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李万龙、房巍、郑山红在《基于本体的信息整合关键技术研究》中概述了本体的概念、表示语言、构建工具以及本体在信息整合当中的作用,介绍了现有的本体构建方法。设计了基于本体的信息整合方法,并对其使用环境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上典型文献主要解释了本体的概念,阐述了本体的应用和发展。介绍了典型的基于本体的信息抽取方法和建模方法,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并验证了其有效性。以上文献使我对本题的概念以及本体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基于本体的应急案例的相关文献综述
面对越来越多人为的和自然的灾难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在减灾、救灾和灾后恢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广泛的关注。郑晓军,王奕首,滕弘飞在《应急系统开发与应用》中综述了目前应急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现有的应急系统大体分为三类: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急系统、基于人工智能(A I)的应急系统、基于多智能体(Multi2Agent)的应急系统以及基于综合方法的应急系统。并讨论了应急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大部分应急案例的描述形式主要是图表和文本的形式,不利于预案和案例的检索和作为智能检索的复用;案例的存储缺乏语义关系,每个案例都是显得非常独立,不能很好利用其中所存在的语义关系。蒋鹏的《基于本体构建的应急案例库的研究》提出了应急案例库的语义化方案,提出应急案例本体(Emergency Case Ontology,简称ECO)的构建方法。并用OWL语言对应急案例库进行描述,在这些应急案例之间建立起语义关系,让计算机可以更好的理解应急案例,从而提高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效率。
为了对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急预警并及时有效的处理,谢红薇、周慧和李娟莉在《基于应急案例本体的信息抽取的模型及应用》中提出了一个基于应急案例本体的信息抽取的模型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该模型首先使用本体来描述应急知识领域中的案例,再在领域知识的指导下抽取Web资源中的相关案例并构建其案例库,供决策者或领域专家选用。
张英菊,仲秋雁,叶鑫,裘江南,曲晓飞的《CBR的应急案例通用表示与存储模式》针对目前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辅助决策研究中只能对某一特定类型应急案例进行案例表示和案例推理的局限,设计了一种基于应急概念树-突发事件本体模型-事件元模型的三层架构的通用应急案例表示与存储模式,为4大类突发事件应急案例的表示、存储与推理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平台,并通过原型系统的开发证明了该通用模式的实用性。
李华在《基于本体的应急领域知识表示与复用研究》中提出将知识管理理念和本体工程方法引入应急领域,在指导和规划应急系统建设的同时实现对应急领域知识的管理。重点研究了应急领域知识的表示和复用,对于如何实现应急领域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基于语义去搜索和推理决策者所需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语义导航的方式展示,给出重要提示和类似案例的关联,以辅助其迅速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产生新的应急领域知识。
王文俊,杨鹏,董存祥的《应急案例本体模型的研究及应用》研究了网页应急案例知识表示模型,提出了应急案例本体模型( ECOM)。其中,以扩展的ABC模型为上层本体,实现与其他领域知识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应急案例应用层本体
电子商务开题报告篇二 论文课题:
浅析我国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京东为例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众多的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崛起,物流配送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越来越多的文献就关于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的研究做了不同观点的阐述与分析。人们对物流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观念陈旧、商业环境相对落后、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和物流人才严重缺乏。更提出我国物流瓶颈形成的原因包括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网络无法解决物流问题;目前呈现出重商流、轻物流,重信息网、轻物流网的倾向比较严重;物流基础设施还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和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的落后,以及物流人才的匮乏。针对以上种种提出建立与完善法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树立物流信用体系,提高科技含量的对策。长期以来物流瓶颈问题一直都是电子商务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都能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上完成,唯独是物流,它是商品的物理移动过程。
分析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更有的学者深入的着重于我国b2c电子商务模式企业的物流配送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包立军、章扬、李旺彦在《我国b2c物流配送瓶颈问题及分析》一文中认为b2c模式下物流配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户分散且距离远近不同,面对庞大和分散的消费者,电子商务运营商要想抓住每一个客户,除了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外,更要能让消费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享受到商品或服务带给他们的乐趣和福利。概括b2c企业主要有邮政体系配送(特别是ems体系)的物流模式、网站自建配送的物流模式和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模式以及网站与传统商业结合的模式。并指出了b2c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应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物流行业联盟及信息交流、适当发展自建物流和充分利用邮政物流的配送方式的相应对策。文献主要观点是支持b2c企业发展第三利润源,将企业的物流配送外包。毕竟就现阶段我国b2c企业在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需面对的顾客数量极多,要做到具有快速及时、准确无误、安全优质高效、低成本是极为复杂的。我国b2c企业,大部分着重于在网站上的销售业绩,能有效的进行电子商务经营,为实现最大利润化目的在资金的问题上企业不得不考虑将物流配送外包,将物流配送系统的各大问题交由第三方物流来完成,从而专注于商品的销售。
无可厚非发展第三利润源对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是一条不错的物流配送经营模式,但是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要取得长期的发展,必须要有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与之相匹配,提出b2c物流配送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物流管理柔性化、物流服务系列化、配送流程自动化和物流配送信息化。阐述b2c电子商务的物流体系水平不一,经营模式各不相同,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企业自营配送模式、外包给第三方的物流配送模式、自营和外包相结合的配送模式以及共同配送模式。着重提出b2c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比如企业自营配送模式适合与a企业,并不代表它就适应于b企业,或许b企业更多的适应于外包给第三方的物流配送模式。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经营特点,选择适合的配送模式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b2c企业物流配送探讨的文献大致分为三类:对现阶段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的剖析优化物流体系、在物流瓶颈剖析的基础上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以及针对企业的自身经营选择相适应模式的研究。b2c企业要能长期发展就要把住消费者这一关,为零散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是我国b2c企业物流配送的当务之急,必须从物流配送这一关做起,毕竟网上购物能与客户面对面的就只有配送这一关,能使消费者对企业的初步认知也在这一点上。增加便利性的服务是旗下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当务之事。
国外的文献对b2c电子商务的探讨要更丰富和深入,但更多的文献只是着重于分析b2c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业绩和市场的开发,对b2c企业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细述,而极少的文献会就关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做专题的论述。纵使有有关于物流配送的文献,但主要是结合其本国、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论,各国的经济发展不一,物流配送模式的建立与运作也不同。从20世纪60年代起,货物配送的合理化在美国就已经普遍得到重视,发展至今,物流配送体系已相对的成熟。如美国的亚马逊书店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书店,物流是亚马逊促销的手段、开源节流是亚马逊促销成功的保证、完善的物流系统是亚马逊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在欧洲诸国,尤其是德国,近XX年来德国的物流配送己经摈弃了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传统配送模式,基本形成了商品从产地到集散中心,从集散中心(有时通过不止一个集散中心)到达最终客户的现代模式。各国的物流配送模式都结合了其本国的国情,故此论述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亦要从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国外较为成熟的物流体系对我国b2c企业物流配送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启示。
与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是建立在高效的现代物流的基础上不同,我国的电子商务是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的道路上。因此,本文尝试以从现实的约束为条件建立理论,从b2c配送模式选择、物流配送等基层作业实施以及物流配送的系统化三个方面着手提出增值性的物流服务,从而引出:第四方物流,并且结合国内各大b2c企业网站案例进行分析说明,以及国家政策对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影响,以便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现行约束条件下的选择以及这个选择给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带来的影响,为我国b2c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参考。
研究目标: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活跃,b2c电子商务企业随之而崛起,网上购物成为了百姓购物的新方式。随着新生购物方式的诞生,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
纵观全球,国外在物流以及物流配送研究方面起步相对较早,目前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现已基本上构筑起了不同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物流体系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其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导致了电子商务高效快捷的优势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在电子商务的几种模式当中,物流对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最大,这是因为在b2c模式下,由于分散客户所需商品较少,且所购商品一般为低价小件商品,这样物流费用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这导致b2c的配送相比b2b更难做。并且绝大部分b2c商家都没有与第三方物流建立完善长期的合作关系,缺乏规模优势,无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本该比起c2c应成为优势的物流效率和物流成本没有体现出来,有时还因为企业自身的问题,变为了劣势。
面对如此的形式,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应如何提出对策,抓住机遇,寻找出路,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电子商务企业的地位,本课题以制约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因素进行浅析,并为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提供有效的经验参考。
文献综述
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而物流发展相对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物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我国电子商务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1、资料收集法,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分析资料
2、归纳法,通过收集资料,归纳出各个文献中的观点和类别
3、引用分析法,引用文献中的方法和工具,对研究的内容进行阐述
4、案例分析法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本课题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现状,包括对b2c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概述、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发展史与现状;
第二部分,介绍了制约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因素分析,包括对现阶段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阐述、现阶段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剖析、b2c企业物流配送的外包分析、b2c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分析和b2c物流配送基层作业分析;
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b2c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瓶颈的解决对策,包括b2c物流配送基层作业效率、增值性物流服务和第四方物流;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研究计划和方案
XX.01.17~XX.02.02 :网上查阅、寻找资料,确定研究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XX.03.03~XX.04.06 :根据所选课题继续查阅资料,根据计划进行研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
XX.04.07~XX.05.04 :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完成论文终稿。
参考文献
[1]丁立言 张泽 .物流配送[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年.
[2]陈晓 . 浅谈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问题 [j]. 山西:山西科技 . XX第一期.
[3]李云芝 张贵荣 . 发展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j]. 北京:情报杂志 . XX年.
[4] 张润彤 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XX年.
[5] 杨路明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XX年.
[6] 吕廷杰. 电子商务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XX年.
[7] 王芸. 电子商务法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8] 赵林度.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XX年.
[9] 潘军.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XX年.
[10] 姚国章. 新编电子商务案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
[11] 吴军等.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XX年.
[12] 刘萍. 电子商务物流[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