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荒漠化治理

荒漠化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荒漠化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荒漠化治理

荒漠化治理范文第1篇

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1.1人畜矛盾和草畜矛盾是造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的重要因素农牧交错带的人口密度虽低于农区,但比纯牧区显然要高得多,人口多造成养畜多,而牲畜头数的增加,加剧了人畜之间、草畜之间的矛盾,在全年自然状态下放牧的传统草地畜牧业,形成天然草场上牧草的供给与牲畜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季节性不平衡,从而造成对天然草场的致命破坏。在早春牧草萌芽返青,当受到牲畜啃食后,牧草的光合作用能力减弱,严重影响后续生长;牲畜在吃到少许青草之后,宁愿多跑路吃青草而拒绝干草,既消耗牲畜体能,又加剧对草场的破坏。

1.2的农田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剧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农牧交错带农田的格局,主要相对集中于山麓地带河流沿岸,丘陵谷地及盆地中,并由此向周边扩展。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步开垦到丘陵坡地,形成丘陵坡地的旱作农业。这些地区人均占有耕地多,农业基础条件差,形成经营粗放,广种薄收,丰欠波动很大的特点。在该地区由于集中联片开垦,破坏了原来的草原植被和自然景观,加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在每年季风季节时,地表的大量地表熟化土壤随着大风刮向远方,造成地表土壤的贫瘠化,这是该地区生态恶化导致贫困化的重要因素。

1.3人口的增加和人为的掠夺式经营开发是造成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加加大了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量,而这种增量造成对自然资源的透支,所有这一切自然转嫁到对资源过度掠夺和占有上。在对草原缺乏长期有效投入的情况下,草原及农田的退化、沙化而导致贫困化就成为这一区域经济恶性循环的怪圈。以阴山北麓为例,解放初期的化德县,耕地仅为3.2万hm2,耕地与草地之比为1∶6.3,植被覆盖率达到80%;而在“十一五”期间,耕地与草地之比为1∶0.5,土地沙化面积为原来的11.3倍,在此期间人口增加了5.6倍,人口密度达到65.3人/km2,这一标准大大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20人/km2为宜的标准。

1.4不科学的农牧业交错带家畜饲养方式在农牧交错区,家畜饲养量的确定也和其他地区不同。在农区,由于天然草地很少,饲养家畜的数量主要取决于饲料来源、饲料价格、经济条件和劳力,有饲料来源,有经济条件的可以养很多家畜。在纯牧区,饲养家畜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冬季草场的承载能力,管理较好的牧区入冬前淘汰多余家畜,就是为了减少冬春草场的压力。而在农牧交错区,家畜饲养量则往往确定于夏季草场,甚至是全部草场的承载能力,在冬季饲草不足时就用作物秸秆和粮食进行补饲,因而造成草场严重过牧,导致沙漠化的发展。

2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建议

2.1调整农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格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我们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治理的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第一突破口,让农民先吃饱肚子,并初步解决人口压力与资源承载力的矛盾。同时,以封沙育草、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为第二突破口,改善生产与生活的环境条件,促进生产的发展。

2.2改善农牧业交错带沙化现象治理的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律保障是草原荒漠化治理中发挥“硬约束”的作用,能让人们自律的最好办法。在不断完善草原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制定《草原荒漠化治理实施细则》,并依据草原法尽快制定和完善基本草原保护、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征占用补偿等方面的配套法规,同时还要加快地方特色配套法规的制定。使得草原荒漠化治理、草原保护的行政法律法规覆盖草原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以便能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3强化农牧业交错带荒漠化治理的科技保障在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利用现代化的高科学技术来治理恶劣天气与各种鼠虫灾害。在草原保护与建设当中,近几年在技术层面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技术和解决对策。通过利用这种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科研水平。同时对当前的干旱天气、降水量较少、风沙天气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从而提高内蒙古草原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荒漠化治理范文第2篇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16~19页)

二、课标解读

具体阐述本次研究区域当中环境问题成因;对该区域当中存在问题与危害种类进行阐述;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主要解决对策;区域经济发展应当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通过荒漠化含义、危害以及具体防制措施重点阐述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荒漠化对人类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为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教材当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阅读材料以及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四、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具体掌握现阶段我国荒漠化出现的主要区域,并对荒漠化发展的形成原因以及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并懂得具体的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训练。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教材当中图片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深层次分析造成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于对荒漠化的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人类行为对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提升学生对荒漠化发展与治理方面的理性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国西北荒漠化具体原因以及主要应对措施。

2.教学难点

就荒漠化发展情况分析,促使学生可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七、教学设计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分析问题。问题设计需要具有实用性以及探讨性,设计简单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太难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口味进行设计。在课节当中也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能力问题,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问题导入,激发思考

教师:引用《苍天般的阿拉善》中歌词,在课堂当中使学生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古代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达,为什么现在的那里却变成了废墟。

学生讨论:战争、生态环境脆弱以及人类活动让那里成为了废墟。

教师:人类活动是如何让一个文明发达的城市变成废墟的呢,为什么水草茂盛的地方成了荒漠,成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环节二:出示任务,小组自主学习探究

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根据教材,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形成小组,填写表格,并展示探究学习结果。

教师:通过对本节课当中25~27页内容进行阅读,分析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成因。

环节三:提供材料,检验学生提出的措施

提供:阿拉善盟投影景观、黄土高原历史变迁景观及教材。

环节四:总结归纳,深化措施

教师: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是什么?借助今天所学,未来将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改正呢?

环节五:整合与应用――启示和课后拓展板书设计

荒漠化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府际关系 草原荒漠化 跨域治理 合作

一、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现状及主要成因、危害

(一)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现状

草原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草原植被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地表生物与社会生产力减退的现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明确指出,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导致的干旱、半干旱以及干旱亚湿润地区土地退化现象。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垦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通知》,自治区林业厅从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历时15个月,完成监测活动。截至2009年底,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1.77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2.2%。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4.2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3.10%;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25.05万平方公里,占40.55%;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2.46万平方公里,占36.35%。荒漠化以及因荒漠化引发的生态问题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成因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成因中气候变化占一定比重,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大规模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樵柴开矿和地表植物的无序采挖等方面。

1.大规模开垦

内蒙古草原的大规模开荒是造成草原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内蒙古草原被频繁开荒并且开荒面积最大的要数从自治区成立到上世纪末的50多年间,所进行的3次大开垦。有关资料统计,在1958-1976年的18年间全区开垦草原20617万公顷,其中部队、兵团、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在16个牧业旗开垦草原9313万公顷。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并持续近10年的第3次草原开垦的开垦强度和开垦面积远大于前2次,大兴安岭两侧新开垦面积逾千万亩。根据国家环保局1999年公布的数字,我国草原的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之中,全国草原面积正以每年650-700千公顷的速度净减少,其中,草原垦荒是重要原因之一。

2.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也是造成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成因之一。过度放牧是指草地放牧牲畜密度过大,超出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行为。内蒙古天然草地全年理论载畜量为4215万羊单位,近年来放牧超过5000万羊单位,超载785万羊单位。据草地调查统计资料,自治区所属88个旗县中,超载的有67个,占旗县总数的76%。1990年全区牲畜总头数达4740头,比解放初期的1947年增长4.6倍,平均每头牲畜占有草场从8.l公顷,降至1.4公顷。1994年锡林郭勒盟草地暖季载畜量为1592.5万羊单位,实际放牧1837.8万羊单位,超载15.4%,冷季超载27.4%。

3.矿产资源随意开采

内蒙古的矿产资源多分布于低山丘陵或戈壁高原地带,几个大型能源矿山均处于草原地区。近几年,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指导,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许多矿山企业只注重开发,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内蒙古矿山企业矿区总面积为3583 平方千米,应复垦面积为 112 平方千米,实际复垦面积为 17 平方千米,复垦率仅为15%。由于随意开采,进入矿区的车辆没有固定的行车路线,致使矿区周边草地被过度碾压,矿产开采形成的废渣、废石、尾矿直接压占了大量草地,矿区草场几乎全被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地表植被无序采挖

由于内蒙古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适宜一些珍贵中草药以及野菜的生长,这为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势。但与此同时,正是受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无序的采挖更是加剧了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程度。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甘草、麻黄、苁蓉等药用植物的无序采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间,周边省区200余万农民先后涌人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阿拉善等盟、市草原地区挖搂发菜,时间持续近20年,致使700万公顷草原受到严重破坏,其中400万公顷已经荒漠化。

(三)草原荒漠化的危害

1.草原荒漠化造成经济损失

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监测结果显示,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草原荒漠化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和监测周期较长等原因至今没有确切的数据。由此可知,草原荒漠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2.草原荒漠化影响社会稳定

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资源,草原对牧民就等同于土地对农民那么重要。草原荒漠化致使牧民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引发一些或违法事件,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3.草原荒漠化致使牧民收入减少

草原荒漠化导致家畜所需的牧草供给量减少,牲畜正常的生长受限,致使家畜的生产性能下降。换言之,由于牲畜生长、生产所需的资源减少,导致奶牛的产奶量下降,牲畜生长周期延长。因此,牧民在收入方面会受到直接的经济损失。

4.草原荒漠化影响气候以及生态环境

草原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土地的贫瘠化和水土流失,进而植被的防风固沙能力下降。在北方风季来临之际,大风携带大量的沙尘形成沙尘暴吹向处于下风口的省市,包括北京地区。除此之外,草原土地的荒漠化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食物链由于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缺失难以维系,从而导致许多珍惜物种灭绝,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府际关系问题

(一)府际关系

1.府际关系的内涵

北京大学谢庆奎教授认为,“府际关系”即政府间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

本文所指的府际关系是广义的府际关系,即包括国际间政府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地方政府内的关系。主体概念参照谢庆奎教授所提出的府际关系范畴。

2.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需要建立良好府际关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草原荒漠化治理是一项关乎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之举,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治理的资金不到位,治理的技术不成熟,专业的学者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使得草原荒漠化的治理总体显现“心有余,力不足”。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治理是一项涉及面与惠及面都很广的大工程,若是仅仅依靠的力量来解决是不切实际的。要想完成这项大工程,只能依靠与中央政府、其它省市的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府际关系。以良好的府际关系为基础共同解决治理资金问题,共同协调资源、技术、人员的问题,才能保障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工程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府际关系制约因素

1.草原荒漠化治理资金紧缺

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建设计划与区域发展计划不相匹配。对于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治理,中央难以拿出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治理草原荒漠化。同时,用于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的资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支付比例没有明确的划分,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地方政府间区域治理基金会建立与发展的不完善,这些都是造成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中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

2.“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行动方案

国务院2012年2月20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并重点锁定西部五大区域。

在草原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由于五大区域分别归属不同的行政区划省市,在进行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受行政区划的影响,五大区域在治理过程中不能进行及时、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

3.信息不共享

在草原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各省、市、县的信息不共享也是荒漠化治理的制约因素之一。各个省区荒漠化的现状、参与荒漠化治理的组织以及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和保障机制等信息仅局限于一省之内或是一市之内。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共享,有效的措施、方案得不到相互借鉴。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共享,也会因治理中的无效方案或是尝试探索过程浪费大量的资金。

4.东西部在草原荒漠化治理上的讨价还价

对于草原荒漠化的治理,西部地区认为东部是此项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并且造成草原荒漠化的成因中各种能源矿产的开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采出的矿产有一部分输送到了东部,支持东部的发展。所以,在对草原荒漠化的治理过程中,东部地区有责任尽一份力。与之相反,东部地区认为使用西部地区的能源,满足谁受益谁付费,是有偿使用,而不是无偿占有。造成西部地区草原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西部地区的管理不善,所以在草原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东部地区没有治理之责。东西部地区在针对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过程中责任的相互推诿也是草原荒漠化治理中制约府际关系的又一因素。

5.同一地区同类资源重复开发加剧草原荒漠化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内蒙古应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因此,自治区正加大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清洁型能源开发、有色金属资源的整合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但是,实际情况是,内各盟市资源重复开发现象严重,产业同质化程度高。例如:内蒙古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全国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地区占有4个,正是这种各个盟市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只注重一盟一市的利益,缺乏整体意识和盟市优势互补观念的状况,才造成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难以推行。

三、府际关系视角下治理草原荒漠化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

在草原生态治理方面,我国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地同国外进行联系与沟通,加大国际合作项目的争取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十年来,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丹麦4个国家开展了9项有关草原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项目。

同样,由于地理位置和所处纬度带临近,内蒙古地区同样重视与蒙古、俄罗斯等接壤国家在草原荒漠化治理上的合作。由中、蒙、俄三国相关领域学者组成的“中亚游牧文明的变迁”国际科学考察队于2000-2001年间进行了田野考察。近几十年来草原荒漠化在内蒙古、蒙古国、布里亚特三个地区已经普遍出现,三个国家在草原荒漠化治理上的合作不断加深。

今后,在草原生态治理国际合作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合作的范围与领域,由项目合作拓展到学科合作,同时加强有关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知识与技术的交流,共同培养专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实现知识、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的多方位合作,早日提出草原荒漠化治理的最佳方案。

(二)做好中央和地方政府规划统筹

在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央地关系体现为财政方面与政策方面。

1.财政方面

为了使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资金要落实到位。中央政府要将政府的预算、建设计划和区域发展计划相匹配。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区域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利用转移支付等方式,保证用于草原治理的款项实质实量地配发到所需区域。

2.政策方面

国内有关草原荒漠化理论从1977年联合国沙漠大会提出至今已经30多年。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在草原荒漠化治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并不是非常显著,究其原因是没有一整套的协同治理方案,并且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市的职责缺乏法律的规范化。鉴于此,中央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法规明确职责,并且制定出各省市对于草原荒漠化治理系统的联动方案。

(三)形成东西部地区跨域治理

针对东西部地区在草原荒漠化治理过程中的讨价还价,除需要中央政府做好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工作外,更重要的是东西部地区要转变观念意识,建立跨域治理的合作模式。跨域治理是指超越不同范围的行政区域,建立协调、合作的治理体系,以解决区内地方资源与建设不易协调或配合的问题。

建立跨域治理的合作模式,首先,中央要制定宏观政策指导,制定专项法律保障实施。中央制定的政策是东西部跨域治理的总纲,没有指导性的方向,东西部的跨域合作就仅仅是没有方向的盲动,不仅治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中央政府规划出大方向与治理的整体方案,东西部各个省市依照规划科学有序的行动,才能完成好任务。同时,专项法律的出台,也是跨域治理连续性与长期性的保障。随意的、非正规的条文,在政策执行上缺乏法律的约束与保障,影响治理的连续性;同样,出现问题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归责,就会造成责任的相互推诿,不利于治理的长期开展。所以,中央的宏观指导与专项法律必不可少。

其次,要保证信息、技术和专业人员的共享。要建立起联系各级政府间的“政务内网和各业务部门对外的“公共服务外网”、四库(牧业人口和草原承包户基础信息库、区内外参与防治荒漠化和沙漠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牧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畜牧业宏观经济数据库等)。邀请东部地区对草原荒漠化治理有所研究以及有兴趣研究的专家、学者到内蒙古地区进行考察和实地研究,并且与西部地区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讨论,为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提出有效方案。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有许多难题需要高新技术来攻克,但是西部地区自身的实力难以完成,就需要东部地区予以帮助。

再次,建立有效的协调与合作组织。跨域合作组织对于实现内蒙古草原荒漠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状是要么缺乏正规的合作组织,要么,已建立的合作组织缺乏有效的内部运作机制。建立东西部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组织,完善现有合作组织的职能,是实现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

最后,要做到治理过程的实时监控与治理结果的及时反馈。监控与反馈的结果是检验跨域治理最有效的指标。通过结果的及时反馈,既可以发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及时的修正方案,同时还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成效。

(四)实现内蒙古地区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内关系的协调主要体现为要做好内蒙古地区各类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开发,避免相同资源的无序开发。前文所提及内蒙古地区四大露天煤矿的存在对于内蒙古草原荒漠化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应对内蒙古地区现已开发资源的开采点的数量与分布,重复开采的程度有所掌握。避免同种资源的重复开采,同时要严格控制开采点的数量,坚决取缔非法开采的矿井。要合理规划,充分协调,力争形成资源互补、合理有序的资源开发模式。

以府际关系的视角,形成国际政府间合作、中央和地方政府规划统筹、东西部地区跨域治理、内蒙古地区协调开发的自上而下的主体框架,是实现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的根本与保证。为早日实现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目标,就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协调好各级政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EB/OL].http://WWW.northnews.cm/2011/0327/307414.shtml,2011-03-27/2013-07-12.

[2]恩和.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3]董维惠,侯希贤,林小泉,杨玉平,周延林.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动态预测研究[J].生态学报,1993(4).

[4]内蒙古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年至2010年)

[5]恩和.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J].防灾博览,2005(3).

[6]恩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多维观察[J].中国民族报,2003(3).

[7]宋丽弘,唐孝辉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思路[J].中国环境管理,2010(4).

[8]何宝玉. 关于锡林郭勒盟草原退化及其防治的几点思考[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5).

[9]恩和,额尔敦布和.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对策中日学术研讨会综述[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

[10]卫智军,双全. 内蒙古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治理对策浅议[J]. 内蒙古草业,2001(1).

[11]杨龙,刘建军. 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逻辑[J].中国环境管理,2009(3).

[12]林尚立. 国内政府间关系[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3]谢庆奎.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14]赵永茂,朱光磊,江大树,徐斯勤. 府际关系新兴研究议题与治理策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

[15]任维德.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基于府际关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

[16]杨宏山. 府际关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荒漠化治理范文第4篇

例1 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字母的含义,完成上图。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主要发生在 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 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

解析 本题以“红色荒漠”为切入点,考查荒漠化的实质,通过分析得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对不同环境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1)根据图示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可知,A表示人口增加,C表示滥伐森林,B表示高温多雨,D表示水土流失。(2)从“红色荒漠”发生的机理来分析,它应该发生在江南丘陵。它的形成对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使表层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减产;对地形产生影响,使下游湖泊河道淤积。(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而防治的主要措施是保护植被,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的荒漠化主要是因为人口过快增长,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丧失,因而防治的主要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农村对生活能源的需求。

答案 (1)A―人口增加 B―高温多雨 C―滥伐森林 D―水土流失

(2)江南 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植树造林,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点拨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例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必修三课本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实际上要求同学们学会将给定的任意区域进行分析。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地表植被,如过度放牧,垦殖等;此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内陆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致使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从而使土地风蚀沙化。这些问题会导致土地荒漠化造成细沙地表,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降水稀少,遇到大风天气就可能形成沙尘暴,在大范围的区域内造成空气污浊,严重污染空气、水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针对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

例2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荒漠化的分布,以及从图表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1)由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大致相同;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2)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减少对薪柴林的破坏,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开发。

答案 (1)C (2)A

点拨 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在学习中,要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个方面因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现产生环境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例3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河西走廊―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

(2)“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治风蚀荒漠化

B.防治水蚀荒漠化

C.防治冻融荒漠化

D.防治土地盐渍化

解析 本题通过荒漠化的成因类型,考查其分布及防治。

(1)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广布,由于乱砍滥伐,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表层熟化土层流失后,底层土壤缺乏有机质,肥力低,不利于植物生长,形成荒漠化(也称红漠化)。(2)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该地区荒漠化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1)D (2)A

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因素的统计图”,回答1~2题。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面积扩大因素中影响最大和最小的因素分别是( )

A.过度开垦 自然原因

B.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

C.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樵采

D. 城市交通建设 自然原因

2.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南方低山丘陵均实行退耕还林

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

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

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011年6月17日,是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 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分布最广的荒漠化类型是( )

A.风蚀荒漠化 B.冰蚀荒漠化

C.水蚀荒漠化 D.盐渍荒漠化

4.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

①风力侵蚀 ②流水侵蚀 ③气候干旱 ④毁林开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图,回答5~6题。

5.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

B.海拔4500~4600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

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

D.海拔4300~4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

6.下列关于黄河源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青藏高原 B.太阳辐射强烈

C.生态环境脆弱 D.种植业发达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7~8题。

7.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8.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荒漠化治理范文第5篇

地理

年级/册

高中地理必修3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难点名称

荒漠化的成因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突显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位置和土壤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需要用联系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难点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防治荒漠化公益宣传视频

我们看到了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我国荒漠化形势有所好转,但荒漠化面积仍然较大,分布广、危害严重。为了更好地防治荒漠化,我们应该明确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在我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西北地区,请大家阅读地图找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地形区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该区域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承转: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什么原因导致荒漠化问题突出,这与本区的自然环境有联系?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一般体现在6个方面分别是①位置、范围②地形③气候④水文⑤植被⑥土壤

展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1、位置: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旱少雨。受冬季风影响冬春季多大风

思考: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水汽难以到达

阻挡水汽进入

位置

干旱

地形

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植被,水文和土壤又会出现什么变化?

展示“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和植被景观变化图”指导学生阅读,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由于降水由东到西依次减少,东部年降水量为200mm-400mm,植被为草原;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少于200mm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为荒漠草原;塔里木盆地年降水不足50mm,荒漠广布。

5、水文:河湖稀少,多内流河

6、土壤:发育差,多沙质沉积物

承转:以上自然地理要素都与干旱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那么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小结:1.基本条件——干旱

2.物质条件——地表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冬春季多大风

4.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承转: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那么,人为因素有哪些?

二、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1)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一些农牧民为增加收入,无节制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抑制地表起沙,防止风沙,固沙的植被遭破坏。

(2)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牧民尽可能多放牧,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

(3)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活动,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4)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绿洲沙化,灌溉方式不合理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归纳总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