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

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

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特点从协同学原理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具有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耦合性。耦合本身是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体系或者运动形式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彼此影响的现象[4]。如前所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本身的体系结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必然要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整合内外部资源,发挥企业内组织要素的作用。加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从战略管理角度看,其实施也是一个管理过程和流程,这些流程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组织者就需要调动企业内外部各种组织和资源,运用其知识和能力,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再从知识产权价值链的角度看,企业研究开发、产品经营不同环节和阶段都在为企业创造知识产权价值,只有整合不同因素和资源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耦合性特点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因注意协调企业内外部力量和资源,不能将其当成企业某一个部门的事情。以企业研发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专利战略协同为例,两个部门之间需要就研发的市场导向、专利战略引入进行密切的交流与沟通,以专利战略思想和市场导向原则引导研发部门开展研发活动。这种战略协同能够更好地使研发活动服从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更好地促进专利技术实施和转化。第二,利益协调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要求企业不同职能部门和事业部群策群力,相互协作。同时,由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具有自身的局部利益,在大型企业集团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难免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根据协同管理思想,就应当本着企业共同利益原则,尽量化解矛盾。例如,企业营销部门可能为节省营销支出而不愿在品牌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源,而这最终将损害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为此,营销部门应本着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的战略考量,除了对产品营销投入外,品牌营销投入也不能缺少。第三,整体效益放大效应。战略协同的结果是使企业现有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能力得到充分运用与提升。从协同学原理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手段,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企业每一个部门和相关人员在知识产权价值链中创造出相应的价值,努力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这样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必要性:基于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的需要基于协同学原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协同是指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运用协同管理的思想,在企业研发、生产、制造、采购、产品经营、市场营销等活动以及企业不同部门及外部之间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为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行为与过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是近些年来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一个值得关注且重要的内容,它是协同理论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的有效结合,对于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必要性来源于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协同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系统性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协同的要求。所谓企业知识产权协同管理,是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是以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为依托,调动各方面管理要素和资源,协调内部各组织之间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对知识产权进行有序的计划、组织、指挥、安排、控制等活动。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知识产权管理的系统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离不开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指引。为提高知识产权协同管理能力,企业需要从知识产权战略规划高度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部署,取得知识产权战略协同效应。在这方面,主要是进行周密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生产经营战略、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的有机协同。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内,则需要保持技术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密切的联系,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各职能部门和主管人员的双向交流机制,使研究开发管理、营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各系统之间保持信息畅通和联络。企业知识产权协同管理也是一种动态管理,因此应实施知识产权动态管理,将知识产权管理置于开放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中,从技术、市场和法律维度建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促进组织内部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建立知识产权组织协同效应、知识产权信息协同效应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效应机制[5]。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运作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逐渐关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理论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于丽艳等撰写的《基于运作过程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研究》(以下简称于文),以及唐珺所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等。以下不妨结合笔者的认识进行介绍和分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方面,其中前者是指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事业部之间就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所实施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行为;后者是指企业与政府、其他企业或事业单位、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外部主体就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方面事务进行的协同行为。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基础根据上述现有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本质上是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保护战略、市场运营战略之间连续多次的协同运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可以从知识产权活动基本运作过程加以研究。根据于文的观点,企业知识产权活动可以分为知识产权开发、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相应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分为知识产权开发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不同阶段的这些不同形式,需要协同运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运作过程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存在共同的基础,正是这些共同基础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运营提供给了保障。具体而言,上述共同基础体现于以下几点:第一是战略目标趋同。从理论上说,知识产权开发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目标相同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它们都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服从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整体目标的需要,即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并获得竞争优势。当然,由于处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中的不同环节,具体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各有其侧重点和主要任务。其中,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以开发出具有技术和市场潜力的成果为主要目标,它关注通过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对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模仿,不断积累自身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侧重于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管理,一方面注重充分保护自身获得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防范侵权行为的发生;企业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则侧重于如何促进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转化,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的保值增值。这些不同战略目标的实现则需要相互配合,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协同运作。例如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和运营战略都离不开保护战略的法律保障和风险预警机制发挥的作用,否则要么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过程中由于忽视他人在先的专利技术而落入侵权的陷阱,要么在市场运营中出现其销售的产品涉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从而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更是如此。正是基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而需要整合企业的人财物资源,提高相互融合、协同的水准。第二是信息融合。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领域,它是指协同运用多元信息源进行决策和行动的理论、技术和工具。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广泛获取、利用信息,其中包括以专利技术信息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信息。知识产权等相关信息是企业进行研发、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保护知识产权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知识产权开发战略应当以充分的情报信息检索、分析为依据,无论是可行性研究、立项还是在研发过程中都需要充分占有信息,并保持对信息的动态跟踪;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时,需要通过对专利文献与情报等的细致分析,确定技术成果及其产品化、产业化过程中是否涉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实施中,同样需要广泛地捕捉信息,指导企业营销活动,加快知识产权转化,使企业拥有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与市场竞争优势。这些内涵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战略模式中,不仅都存在对信息占有、开发、利用的需要,而且需要整合相关信息,共同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第三是企业部门之间协同以及部门之间的知识和经验互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深刻地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加工、制造、营销、售后服务、品牌维护等各个部门和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因而其实施需要企业各经营层和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精诚合作。除此之外,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知识和经验互补与共享也是确保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有利条件。以企业创立驰名商标战略为例,企业首先需要设计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商标,如果企业是国际化企业,则该商标还需要考虑未来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商标设计和申请注册后,如何有效地予以保护,则涉及商标法律保护方面的知识和策略。为了创驰名商标,企业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营销、广告、售后服务等活动培植商标的信誉。可见,就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某个具体的类型,企业不同部门需要在相关知识、信息和经验方面取得认同和互补,这样才能够努力实现同一目标。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运作机理应当说,我国目前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研究还处于初期,研究成果严重不足。不过,现有成果对相关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研究仍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前面已经引述的关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研究就是一例。以下仍将借鉴其中的观点,探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作用机理[4]:第一,序参量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同的决定性力量。序参量是协同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协同学中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状况变量,其对系统的演化过程具有决定作用,是支配于系统的行为[6]。将协同学原理运用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同关键是要寻找能够推动战略进程的具有质性飞跃的序参量,在其有力参与下,通过激发自组织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各个子系统协同运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在运行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序参量,如何进行序参量的选择则取决于其特定阶段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竞争市场、产业状况和战略阶段目标等因素。例如,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之初,企业如何出台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是推进其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此时的最重要的序参量就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性。又如在企业研发完成阶段,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及时而科学的知识产权确权,防止知识产权流失,此阶段序参量就是知识产权确权有效率。无疑,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同中,如何确认序参量,是导致协同行为有效的重要因素。第二,自组织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同的支撑。协同学创新人H•哈肯基于组织的进化形式而将其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类型。其中,自组织是指不需要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规则,各司其职并协调完成有序的结构,他组织是需要外部指令而形成的组织[7]。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同中,外部存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的输入,内部则存在一种自发的驱动知识产权战略系统运用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低级到高级运行的自组织能力。根据自组织理论驱动企业知识产权,需要构建战略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促进系统内部各个环节和阶段自组织知识和能力的形成,特别是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和协调策略,使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沿着既定目标前进。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内容与实施策略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内容以上三个方面的共同基础无疑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之协同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体运作过程看,上述三类不同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相互之间保持高度的战略协同尤为重要。下面将具体予以分析。首先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协同。如前所述,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旨在获取、创造知识产权,积累知识产权的数量。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反映了企业的科研生产力、技术实力和水平,是企业技术竞争能力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关键资本。作为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的范畴,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因而十分重要。离开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而产生的知识产权的有效积累,知识产权市场运营就将是空中楼阁。然而,开发只是第一步,如果企业开发出来的成果没有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就将无法使技术优势变成产权优势,进而变成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在企业知识产权开发中,知识产权保护必须适时介入,如技术开发过程中的保密控制、技术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决策和分流、技术创新成果的侵权防范。通过使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与保护战略的战略协同,就可以使企业知识产权开发在严密而有序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之下,既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能够使自身获取的开发成果从战略高度获得最有效的保护和未来的市场化运用。否则,就像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一样,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脱节,以致造成大量知识产权流失,给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与市场运营战略的协同。明确两者协同的重要性,需要弄清楚企业知识产权开发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之间的内在关系。知识产权开发显然是知识产权市场运营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没有知识产权开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知识产权市场运营首先取决于知识产权的有效开发。然而,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本身毕竟不是目的,知识产权之所以对企业重要、需要站在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其实主要还是它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和总体战略,需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效结合,通过知识产权的市场运营获取最佳效益。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大量知识产权被闲置,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知识产权优势和竞争优势,重要原因就是知识产权运营情况不佳。基于此,企业不仅应重视知识产权的开发,更应重视知识产权的市场运营,通过市场运营凸显知识产权开发的巨大价值。在上述理解基础上,则需要从战略高度加以审视,即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之间的协同。从战略高度看,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与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的协同,并不是简单的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而是一方面在开发中应当融入知识产权市场运营的内涵,在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中应当为再开发提供指引,这是两者协同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具体而言,企业知识产权开发决不能是为开发而开发的孤立的、静态的行为,而是需要引入“市场导向”原则,以便使未来开发出来的知识产权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过去我国很多企业以及研发单位,就是因为不大关注市场,对市场不敏感,结果虽然研发付出了大量投资和人力,但研发成果难以适应市场需要,致使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举步维艰。再有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与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的协同。理解两者协同的机制,与前述一样,也首选需要弄清楚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之间的关系。就企业来说,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为知识产权的安全、有效地运营及其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当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也是不可或缺的,离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知识产权市场运营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既是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目的,也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和动力保障。这是因为,通过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得以实现,如通过知识产权投资,企业入股公司的股权,在公司运作中实现分红。最后,根据前述现有研究,基于运作过程的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内容有意识协同、部门协同、资源协同和政策协同等内容。其中,意识协同是指企业不同部门、全体员工应形成较为统一的企业知识产权文化,避免部门、人员之间对知识产权问题产生较大的认识分歧。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根据其理念、使命与愿景,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特别是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以及创新进取精神。意识协同有利于企业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在落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体环节、具体任务时互相认同而不是拆台、互相支持而不是各自为战。显然,这需要企业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全体员工对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战略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国内外环境下,企业拥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是其获取竞争优势的法宝,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部门协同是指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各经营层和职能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与配合,树立企业一盘棋的思想,在人财物资源配置和利用上,应以企业总体利益为重。当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难免也存在局部利益冲突,此时需要企业领导出面进行总体协调。资源协同是指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聚集和整合其拥有的相关资源,促进不同层次资源实现耦合。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资源协同还应当包括对企业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及内外部资源的适当整合。由于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资源的有限性,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资源协同方面,还应当注意资源投入和分配的效率,避免平均分配,原则上应从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出发,保障在最有价值环节重点投入。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实施策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实施,应当重视以下手段[4]:第一,协同机会识别与动态决策机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行是企业知识产权业务流程与研发、市场规划、生产制造、产品经营、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行为和过程。从协同学理论来看,则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结构中,如何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形成有序的结构和功能模式,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挥协同效应的重要保障。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之协同机会识别,就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基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各主体需求的互补性和利益相关性,及时予以捕捉。协同机会识别既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起点,也是下一步动态决策机制的基础。换言之,企业应在协同机会识别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协同决策,进而启动相关部门和人员予以协同。这样就能够保障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行的连续性特别是能够对外界环境保持灵活的战略柔性,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动态运作中始终能够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和组织力量,朝着既定目标迈进。还应当指出的是,基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外部环境高度的权变性,协同机会识别本身也具有动态性,企业需要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启动协同机会识别,并做出协同决策。第二,信息沟通与要素整合机制。从企业信息系统构建与运行、信息流的观点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行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撑,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本身也构成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由于企业不同部门和人员各自承担了不同职责,集团公司之类则还存在地域隔离的问题,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内部信息不通畅,势必会对企业研发、市场规划和决策、市场营销等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加之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或信息情报系统,企业内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信息沟通与交流则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各子系统或要素产生协同效应应采取的交流方式,也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实现的基础。因此,企业应通过建立信息平台、交流平台等方式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建立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或信息管理系统。要素整合机制则是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主体基于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将企业不同组织要素和资源要素本着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目标的原则,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化配置,提高组织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力图产生最佳的战略协同效益。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要素整合机制还特别要重视对外部资源和能力的占有、利用,并使之与企业现有的组织要素和资源禀赋有机结合。第三,协同评价控制与行为调适机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行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动态变化的特点。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企业通过协同机会识别、动态决策、协同行为、信息沟通与要素整合,能够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但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幻莫测决定了战略协同行为难以避免偏离战略协同目标。这就需要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运作过程中,保持必要的监控,针对协同行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因而提出了协同评价控制的问题。这一思路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之“过程控制”有相通之处。协同评价控制需要借用一定的评价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下一步改进协同行为提供依据。评价控制与行为调适则是一脉相承的。行为调适是协同行为的结果,在评价控制基础上改进协同行为,能够使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产生期望的结果。

四、专利战略协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重要内容

由于专利是企业知识产权的关键内容,专利战略协同也成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重要内容。以下将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角度,对这种重要的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运作加以探讨。企业专利战略不是孤立的,其实施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契合性,特别是企业创新战略、技术发展战略、产品经营战略运行的协同性,以及为企业相关战略提供有效的支持与配合。例如,企业专利战略能够有力支撑和支持技术发展战略、创新战略,使其技术创新融入专利导向,通过专利获取、专利布局、专利运营提升企业创新效能,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发展战略、创新战略也会为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特别是专利创造是专利战略的基础,通过技术发展战略促进研发活动,就为专利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再如,企业专利战略与企业市场运营、产品经营战略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企业专利战略本身立足于市场,以占领市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为目标,它是充分运用专利制度的功能和特点,围绕占领市场这一目标,在有效申请专利、保护专利权的基础上防止和抵御竞争对手对相关市场的渗透,而市场运营与产品经营战略则围绕基于竞争性市场获取产品市场优势,专利战略与市场运营与产品经营战略的有效结合,则能够形成一股合力,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专利战略的协同性要求,其实施应与企业其他战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服从于服务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五、结语

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研发一定要突出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保证满足企业能够符合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需求,也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只有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维护好企业的创新需求,这对于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应该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意识,不断激励企业向前发展,并维护好企业的权益。

1 知识产权管理与创新驱动理念分析

1.1 新驱动下的知识产权内涵

根据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企业应该顺应国家创新战略的转变,我国应该超着制作强国转变,企业则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驱动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内涵。一般来说,知识产权内涵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具体就制造业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外观设计、科学发现、人类活动的科学发明;商标与服务模式;制止不正当竞争;工业、艺术、文化领域中的智力因素而产生的相关权利等。

1.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述

所谓的创新驱动,并不是没有根据凭空而来,大部分都是在创新经济的带动下而出现,能帮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需求,以满足较强的国际化竞争。一般来说,创新驱动主要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2]:一是,协同创新,企业应该具备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市场经营中的协同创新的模式则是优化选择方向,能够结合多目标开展工作,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上研发出综合性产品;二是,不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利用集成化、原始化的创新模式,并充分考虑“产-学-研”模式,进行企业发展创新;三是,大力发展体制创新,逐步通过各方努力来保障“市场-政府-科研机构”的体制逐步完善,能够综合政府政策优惠、经营能力以及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的优势所在,进一步提升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让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2 创新驱动下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思考

纵观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历程,可以认识到,其主要是依赖于相应制度方面的发展而壮大。相比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相关的制度建设则存在着本质区别。西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具有较早的研究基础,经过多年的总结,有着不可估量的沉淀性优势,我国这方面却有着不小的差距。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创新驱动对于国家知识产权变革具有明显的积极方面的影响,另外,也不可否认,知识产权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动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发展[3-4]。

第一,有利于实现知识产权信息的进一步扩散。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能更好地保护创新,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实现保护创新技术。通过知识产权的管理单位,能够快速方便的查找到专利的必要信息,能够实现在信息化背景下,专利技术的传播和查询,这样能够有效避免重复研发的精力和成本,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提升技术经济转化的速度,能够实现知识产权维护和创新驱动的相互结合。

第二,保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鼓励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驱动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创新驱动能够有效在一定范围内扩大知识产权的范围,另外,还能够将其视为有形资产而给予一定的保护,使得知识产权归属性进一步明确,保证技术创新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能有利于企业增加经济效益,提供宏观方面的保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使得企业创新的欲望和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三,保证企业具有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创新驱动的影响,企业经营意识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自主创新非常重视,同时,知识产权也能保证实现技术维护,这种企业就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更好符合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利用专利技术保护,能够使得国外技术进入中国市场担忧有所降低,有利于深化我国市场改革。

3 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第一,树立创新驱动产权管理的战略。随着创新驱动的发展,技术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也急需保证自主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所以,企业应该重视如何树立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切实加强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保护。应该结合知识产权的管理发展,从企业实际出发,保障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全方面高效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从细节工作入手,在每个环节中都融入自主知识产权的维护工作。应该勇于应诉侵权事件,决心维护好自主知识产权。保证全员都树立知识产权意识,维护企业的创新发展。

第二,进一步加强产权管理机构与制度建设。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对于大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分析,较为复杂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往往都配置在大企业中,基本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维护、专利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同时,这部分的知识产权管理单位也具备足够的权利,全权负责来处理企业知识产权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产权管理机构与制度建设,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进行不同层次以及区域的划分,实现知识产权的小组管理模式,这样能够具备较为灵活的工作方式,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具有较高效率。

第三,设置合理的奖励和分配机制。基于创新驱动的技术研发或是技术保护,其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应该结合企业发展远景,利用必要的经济激励制度,有益补充相关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确定不同级别的奖励,这样也是对于技术研发人员的肯定,避免出现技术资产的流失。另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团队也能从此获利,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将其支付给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保证正常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强国计划的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则是我们要格外重视的一项发展战略,能够更好帮助企业来认识知识产权管理。两者之间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的特点,创新驱动极大化地促进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发展,而知识产权管理能起到有效保护创新驱动的作用。所以,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应该充分利用好创新驱动的机遇,保证自助知识产权维护水平的提升,最终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品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朝晖.创新战略绩效评价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2).

[2]李慧.浅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J].楚天法治,2016(5).

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7-0095-08

①收稿日期:2008-05-24

作者简介:宋亚非(1955-),男,山东定陶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跨国公司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 syafei@dufe.省略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利润之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财富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跨国企业正在将其技术独占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通过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来控制国内外市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应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抢占未来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研究,也成为我国知识产权研究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分类及管理目标

国内外通常采用列举知识产权主要内容的方法来表述知识产权的概念,即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结合在一起称之为知识产权。比较权威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写的《知识产权法教程》认为,知识产权的对象是指人的脑力、智力的创造物。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运用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对有关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实施和管理等所做的总体安排和统一谋划,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采取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根本对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具体包括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和商业秘密战略等。详细分类见表1: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专利战略是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规划的重点,其实质是:运用专利保护作为屏障,通过对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市场供求情况以及专利信息的动态分析所确定的旨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提高市场占有率以至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是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目标。跨国公司一般都设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通过宣传教育、激励发明人等制度手段、技术手段以及购买等商业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对于采取动态高科技战略的跨国企业来说,技术领先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没有知识产权管理,东道国没有知识产权制度是不可想象的,可见,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是其经营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比较及其体制特点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拓新的市场时,会提前进行专利部署,以建立网状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专利部署在性质上是专利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跨国公司为了抢占中国市场,提高其垄断地位,往往在其产品还未进入中国之前就抢先部署。在与其产品相关的领域申请专利,挤压中国企业的创新空间。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跑马圈地”。近几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信息产业、生物工程、高清晰度彩电以及西药制造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已占国内专利申请的80%以上。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申请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国内企业争夺庞大的相关产品市场。

美国是专利战略的创始国,运用专利战略已有90多年历史。为了维护、巩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主要采取基本专利战略加专利网战略,同时辅以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以维护其技术优势和谋取经济利益。因此,美国的专利战略呈现进攻性特点。日本在二战后遭遇美国专利战略攻势而奋起直追,最终形成与美国相抗衡的局面。日本运用专利战略的基本模式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工、技、贸、法律密切配合,以企业为单位,将专利战略作为其发展、振兴经济的工具之一,在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专利网战略。

美、日专利战略差异有如下几点: (1)专利战略实施侧重不同,美国按照“科学―技术―生产”的模式,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日本“重应用,轻基础”,更注重生产。(2)专利技术市场化方面,美国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先导,再拓展生产销售,市场需求又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和设计;日本采取技术引进、吸收、创新,企业发明和成果商品化在企业内部进行,面向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因此能加快专利技术市场化; (3)企业专利管理机构方面,美、日两国均视专利为经营资源加以重点保护,美国面向社会的经营性律师事务所承担企业和个人专利保护工作,但一般企业内部也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日本大企业都有管理专利的机构(特许部),有的在董事会下设立,有的在科技开发部下设立,或与法律部门合并设立。

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类:即集中管理体制、分散管理体制和按行列管理的体制。其共性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都是处于总公司管理层的核心位置,与技术部门、经营部门联系密切,将授权后的知识产权工作全部汇集在此统一管理,成为总公司的智囊部门。三种管理体制又各具特点: (1)集中管理体制的特点:全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进行运作,最大限度地保护总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开发、制造、买卖产品的活动中保证工作顺畅。在知识产权的移转、授权、再授权的管理方式上,由总公司将研发费用预付给子公司,专利权与授权后的所有事宜全部由总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如IBM公司。(2)分散管理体制的特点:在知识产权本部统一管理下充分授权。分散管理是针对各研究所和委员会而言,其优点是各事业部及研究所根据产品特性决定专利申请件数及知识产权的预算。但取得专利权后,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处理纠纷、对外谈判、提出异议等事务则由知识产权本部统一管理,如东芝公司。(3)行列式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特点:按照技术类别、产品类别管理知识产权,实行按技术类别管理专利,避免重复开发技术。配合各事业部的产品策略对专利进行管理,知识产权部门集中管理授权后的所有事宜,包括权利的运用、谈判、争讼等。通过派本部门人员参加公司内各事业部组成的产品事务会,或根据各项问题组成的作业会议,了解技术开发至产品销售的相关情况,利用知识产权的法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力。

三、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选择

(一)在华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SWOT分析

1・优势

(1)跨国企业在所在行业或领域的技术水平一般都处于领先地位、研发投入也远大于国内企业,企

业竞争力强于国内企业。(2)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于中国企业,企业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运用知识产权来维持其垄断地位方面更具有经验。(3)跨国企业专利申请质量和专利价值高于国内企业,国内企业真正代表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也大大低于跨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上。(4)国外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及其附属的研发中心,由于其效益最大化导向,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比率更高,国内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明创造转化为专利申请的比率低,而且这些创新主体缺乏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相对薄弱。

2・劣势

(1)由于企业规模大,虽然在政策上进行统一管理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部分子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权限有限,总部与各地分支机构沟通不顺畅,国内的信息反馈到总部的时间会有一定的滞后。(2)跨国企业对中国国情不熟悉,由于外方管理者在文化、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很难完全熟悉中国市场。

3・机会

(1)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完善,并逐渐和国际接轨,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专利、著作权、商标、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在内的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国专利法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简化了专利审批和维护程序,加大了保护力度。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也形成了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体系。(2)中国政府积极普及公民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把专利工作作为战略高度来认识,制定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政策。200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对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及经营人员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使公民和企业都深切体会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全面树立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4・威胁

(1)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活动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负面因素,对知识产权的忽视和侵犯使得企业侵权式模仿现象层出不穷,尤其体现在计算机软件等行业。(2)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开始注重自主研发,跨国企业在一些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受到了威胁。产品更新换代更快,专利产品的经济寿命开始缩短;专利维持的平均费用越来越高。(3)国内企业逐步增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开始逐渐利用知识产权作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基于SWOT分析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选择

根据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的原则,战略选择要运用外部机会和内部有利条件,避免外部威胁和改进内部不足,因而有四种不同的战略供选择: SO战略是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WO战略是运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劣势; ST战略是利用内部优势去避免或减轻外在威胁:WT战略是直接克服内部劣势以避免外在威胁的打击。

根据企业专利战略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机会与威胁,企业的竞争能力可分为强、较强、一般和弱几种状况。根据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表2列出跨国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的SWOT矩阵。

(三)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的波士顿矩阵

图1是根据企业竞争能力和专利价值建立的专利战略选择的波士顿矩阵。

1・企业的竞争能力

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战略重要的可控变量,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外部机会的利用能力、企业内部资源和条件及对其的利用能力。

2・专利价值

专利价值涉及到专利的技术领域活跃程度、技术的成熟程度、技术的先进程度、技术的适用性、专利获权是否容易、专利权是否明确、专利竞争和发展态势、实施成功率、专利实施的风险和成本等诸多因素。专利实施的风险与成本因素主要涉及到专利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专利价值变动的风险性、企业经营活动中专利权属问题和专利实施的成本等方面。(1)专利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二是技术开发后的市场前景难以估计;三是技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专利技术的风险性。(2)专利价值变动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如取得成本、保护期限、生命周期、科学价值、发展前景、市场变动等。即使同样的专利技术,其所覆盖的保护范围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专利的实质价值也会相差很大,需要对专利做出多方面的评价和权衡。(3)专利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会侵犯他人专利权,企业的专利权是否没有争议以及法律优势是否存在,还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管理是否充分考虑了与专利有关的制度规则。

3・企业专利战略方案

位于象限I的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拥有或拟实施的专利价值高,可以选择采取以下战略:(1)基本专利战略。企业基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为保持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竞争优势,将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或基础研究申请专利进行保护。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进攻型专利战略。(2)专利网战略又称专利战略。是围绕基本专利构筑严密的技术屏蔽网,在某一领域或若干领域形成在一国或多国的专利保护系统,也是常见的专利进攻战略。专利网战略围绕着基本专利,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开发与基本技术和产品相关的技术、设备、方法、局部的改进、实施技术所需要的配套技术、相关技术等,并及时申请专利,形成该技术和产品领域的专利保护网,进而形成本企业专利壁垒。(3)专利转让与许可战略又称专利出售战略,包括专利有偿转让战略和专利有偿许可使用战略。专利转让战略是企业将自行开发、不能或不愿实施专利的所有权转让、出售,获得经济效益。专利许可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或者为了获得被许可企业的市场、销售渠道、辅助设施以及研究人员或成果等而允许其他企业有偿实施其专利技术。(4)专利收买战略是购买他人的专利权加以开发利用,增强自身技术实力,达到独占市场优势的目的。这是企业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5)专利回输战略是企业在引进原输出国专利技术后,对其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再将创新了的技术以专利的形式卖给原输出国。(6)专利储备战略是企业为持续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储备具有潜在市场前景的技术。(7)主动提讼战略是分析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情况,对其中可能阻止本企业取得专利权或者给本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专利申请和实施技术,及时搜集侵权证据,主动向有关权力机关提讼。(8)专利与技术秘密结合战略是为了避免专利说明书公开后造成的损失,在说明书中只列出符合专利法规定的体现发明技术主题的最基本的技术内容,而将影响技术效果的工艺、最佳条件、优选配方等作为技术秘密保留下来。企业在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时,往往以附带许多技术秘密为由,索取较高的价格。(9)专利与品牌结合战略。主要有:引进专利和品牌、专利和品牌搭配、专利和品牌交换、专利和品牌共同实施、利用商标承接专利垄断权等。(10)专利和标准结合战略。企业的基本专利被接受为工业标准,企业在该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将十分稳固,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都力求将专利转变为标准,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位于象限II的企业竞争能力弱,但拥有的专利价值高,可采用专利网战略、专利与产品结合战略、

专利转让与许可战略、交叉许可战略。

专利与产品结合战略是指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使用本企业的专利时,要求他人必须同时购买自己的专利产品。专利交叉许可战略则是以专利技术作为合同标的进行对等交换,是企业之间为避免专利侵权而采用的一种防御型战略。当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技术实施构成障碍时,或本企业技术与其它企业的技术十分接近,不可能对其独占,以至于权利归属十分复杂时,可采用此战略,以达到避免双方纠纷、诉讼与相互侵权、降低研制和竞争成本、促进共同发展和互惠互利的目的。位于象限Ⅲ的企业竞争能力弱,专利价值低,可采用技术公开战略、利用失效专利、放弃企业专利战略。

技术公开战略是利用专利具有新颖性的特点,以先行公开的方式破坏某项技术的新颖性,使竞争对手无法获得专利。失效专利是专利权已过保护期或因故提前终止。对于失效专利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专利保护的时间性和地域性特点,进行合理仿制,以节省研发经费,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此外,对于没有在我国申请专利的国外专利技术,企业只要不将产品销售到该产品有专利保护的国家,也可以实施使用。放弃专利是指企业对于确不需要维持的专利,如在不打算进入的领域、受知识产权保护而不能实施的领域、专利保护不力的领域及已经没有商业价值的专利,可考虑自动放弃。

位于象限IV的企业竞争能力强,专利价值低,可采用绕过障碍专利、取消对方专利、技术公开、失效专利利用等战略。

绕过障碍专利战略是设法绕开有碍本企业技术实施的专利,方法有绕过对方的专利权项,开发不抵触的技术,使用替代技术,主张先用权,在不受专利地域保护的范围内利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取消对方专利是一种防御型战略,是指利用专利法规定的撤销程序或无效宣告程序,将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撤销或宜告无效。这种战略可以在企业遇到专利纠纷,受到专利侵权指控时作为防御策略运用。

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已日益受到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巨额资金研究、开发、推广和维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但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比较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意识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真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内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运用制度为自己的技术开发和企业发展服务的还不多。(2)专利的申请数量少,质量不高。据调查,中国有7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95%以上小型企业没有专利申请。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在专利部类中,国外来华申请发明专利已有五个部类,超过半数,而我国为数不多的专利申请中,技术含量和水平远不及外国专利,更谈不上向国外申请专利,有意识地建立专利网和专利壁垒来保护这些成果。“863”计划仅20%的成果申请了专利,多数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公布于众,有些成果是国外还没有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没有申请专利而拱手让人。

(二)缺乏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加强

随着知识产权在经济技术竞争中日益升值,跨国公司和众多外国企业都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机构,配备有知识产权专家、律师、资产评估师、市场分析员等专职管理人员。然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情况却差强人意。2003年10月―2004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北京、吉林、山东等八省及市知识产权局,联合调查了1 245家工业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结果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设有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机构的企业有152家,占有效样本的13%;设有兼职机构的企业676家,占57%;专、兼职机构都没有的企业350家,占30%。配备知识产权工作专职人员的企业只有157家,占13%;配备兼职人员的企业766家,占65%;专兼职工作人员都没有的企业262家,占22%。可见,大多数企业只设置兼职机构和配备兼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事务。实践中,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由企业的科技开发部门甚至行政管理部门兼任。由于企业知识产权涉及复杂的科技、工程、经济、市场和法律的理论和实践,非专业人员往往对有关法律、技术贸易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甚至不正确,因而最终也起不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

对科技开发人员进行激励与约束也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环节。科技发明创造需要大的投入和艰苦的努力,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科技人员对科技创新既无动力也无压力。另外,很多企业由于疏于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缺乏对科技开发人员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导致企业的商业秘密、专有技术被科技人员“跳槽”带走的事例屡屡发生,造成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战略规划

国内除了像海尔、北大方正等极少数企业对知识产权有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重要性,更谈不上从战略上进行规划,企业关注的仍是有形资产的管理。北京大学刘剑文博士组织的调查表明,北京市仅有21.6%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制定或正在考虑制定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大部分企业都处于未制定的状态。许多企业不知道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很少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由于缺乏战略高度的规划,专利申请后的利用率很低,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也低。此外,还很容易陷入专利“陷井”与“雷区”,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权,支付高额赔偿。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我国企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大多是通过聘请律师帮助解决,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设置专业机构和配置专业人员,相关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例如北京大学的调查表明,在企业与雇员是否签订保密协议的问题上,有7.8%的企业无任何保密规定, 29.4%的企业仅在企业内部规章中规定,无专门协议。许多企业商标档案的管理与企业的其他档案合并管理,没有专门的商标档案制度和商标申请、印制、保管及续展的规定。

上述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多而且复杂,有些问题恰恰又是其它问题存在的原因,综合起来可归纳为企业行为和制度缺陷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行为方面

企业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于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方面的行为方式及结果。例如,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缺少主动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少战略等。原因之一是过去体制的惯性影响。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下的成果管理体制,转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制的时间较短,人们还受过去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从而对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缺乏了解和认识,取得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而是以等方式处理。原因之二是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动机是受行为变迁所带来的利益驱动。企业的行为变迁分为两种: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行为主体受巨大利益的诱导而产生的自发变迁;强制性变迁是政府制定法律,强制企业发生行为改变。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削弱了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取得的收益,导致

企业缺少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制定适当的法律规定,强制企业的行为发生变迁。原因之三是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人才匮乏,导致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知识供给不足。由于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脱节,大量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力量不足,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的形成来源不足。同时我国实施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较短,通晓知识产权法律和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的人员短缺。

(二)制度缺陷方面

制度缺陷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方面存在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因为制度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性规则,制度的缺陷会增大人们在知识产权活动中的交易费用,缺少激励人们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利益动因。没有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收益,还会因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受处罚而产生仿造、假冒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其变迁的路径也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我国企业当前正面临着加入WTO带来的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依靠缓慢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必须通过政府完善知识产权法令,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

五、我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提高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水平,首先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相关制度,形成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行为变迁;其次是加大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知识供给。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一)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从国家层面上考虑,我国应加快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参考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致力于对策性研究。应从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及法律知识入手,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与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同时应集中国力重点开发基础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尽快摆脱对国外专利技术的依赖。

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体现科技创新价值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完成科技成果并创造知识产权的人员,包括为企业取得专利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研发重要专有技术的人员,切实落实国家法律规定和企业章程确定的奖酬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可申请股权期权激励政策试点,给予其奖励股权、价格股权或技术入股。同时,对窃取企业技术秘密,造成企业无形资产重大流失的个人应予相应处罚。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了解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从而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

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知识产权本身的专业性很强,我国执法人员的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司法、执法部门应注意加强与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的沟通,聘请他们担任咨询顾问并协助解决疑难案件。

第三,引导和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在初期,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对中介市场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

(二)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对策

从企业层面上考虑,中国企业应借鉴发达国家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做法,把争夺和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形成一整套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策略,制定出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挥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作用:

第一,企业领导要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研究,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发展和价值运作而制定长远的战略性规划。要把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和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并受企业决策层的直接领导。这一部门的职能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及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情况;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工作,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策略研究;负责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等。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把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意识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学习和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与运作提供指导。

(三)官、产、学应加强合作,形成互补与互动

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资源,广泛开展对政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部门人员的培训,以解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人员不足和素质不高状况。其次,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要联合起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与运作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大学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相关专业,该专业应是一个涉及法律、国际贸易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专业,培养既懂法律又熟知国际贸易规则和企业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再次,可以由政府引导,加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促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张昌廷,田宝玉・美日企业专利战略差异及其启示[J]・经济与管理, 2004, (10)・

[2] 赵伟晶・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及中国企业的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06, (2)・

[3] 王新华・跨国公司专利战略分析与应对策略构建[J]・对外经贸实务, 2004, (7)・

[4] 谢光亚,王之惠,王宇・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变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10)・

[5] 韩雪,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3)・

[6] 范德成,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 2004, (5)・

[7] 纪玉山,常忠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3)・

[8] 阿瑟・R・米勒・知识产权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4・

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范文第4篇

问题的提出

知识产权文化这一概念是2003年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经修订的2004-2005年计划和预算草案》中首次提出的,并明确指出创建和发展知识产权文化将是WIPO的战略目标之一。同时,WIPO在该计划期中安排了3192.0万瑞士法郎(占总预算草案经费的6.28%)供发展知识产权文化之用。在紧接着的《WIPO经修订的2006-2007的计划和预算草案》中,WIPO又将推进知识产权文化作为本计划期的首要战略目标,并安排经费3950.6万瑞士法郎(占总预算草案经费的7.44%)用于该计划。而在旨在将WIPO的愿景变为现实的WIPO2006-2009年的中期计划战略目标中,推进知识产权文化依旧被当作首要目标。由此可见WIPO对知识产权文化重视之程度。

或许是因为文化研究本身的复杂性,抑或是因为世界各国研究传统及对文化本身理解上的差异,目前,包括WIPO在内的国际相关组织和各国理论界对知识产权文化有关理论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理论上的混乱和滞后将严重影响世界各国知识产权文化的建立和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进一步研究知识产权文化理论问题,对世界知识产权事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于2008年6月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今年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开局之年。“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五大重点之一。文化既是保证战略实施的手段,又是战略实施的目的。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的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实现知识产权文化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自觉,既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保证,又是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目标。因此,从纵横两个维度进一步研究知识产权文化理论问题,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促进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尽快建立起创新型国家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4年起,伴随着WIPO知识产权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的推进,国内外理论界和企业界开始对知识产权文化的研究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有关知识产权文化的概念,WIPO(2003)虽未给出具体定义,但认为,知识产权文化包括各有侧重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最适宜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并在该国全国范围内提高对知识产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强有力手段的认识。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比如:马维野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产权及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精神现象的总和,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和信念;郭民生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经过人们继承、丰富和发展而来的,在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潮流中逐步形成的新型的文化形态:刘华,周洪涛则将知识产权文化界定为,关于知识产权法律的传统或习惯性思想和行为,是共同制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且决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地位的价值观念,它是集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心理结构、行为模式、学术思想等要素的有机整体;康建辉,王渊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是指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形成的,与知识产权紧密联系,体现创新精神的理念、制度、运作实践和生活方式的理性文化形态,其实质是现代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有关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性,John Alan Leman通过对知识产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证研究,得出在制定知识产权政策和引入西方知识产权法律概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因素的结论,何华则认为,30年来,我国虽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但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却仍然不尽如人意。为改变知识产权领域“有法可依”却“有法不依”的尴尬局面,必须在全社会建立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同时,林炳辉、胡权林、熊志勇、周晓军、韩秀成等人也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和建设研究方面,马维野主张从创新文化,竞争文化,诚信文化、法治文化、和谐文化和管理文化等六个方面来进行:刘华、周萤二人针对我国国情,认为应该从改善文化属性和完善制度环境两个途径来进行;而余明九、梁子卿等认为,应通过知识产权文化政策环境的构建、相关行业环境的培育,意识环境的营造和人才环境的塑造等几个方面来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康建辉、王渊二人认为,应采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等三个方面来培育知识产权文化;A|eksei Kelli&Heiki Pisuke、孟奇勋、黎运智则主张应通过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教育等手段来培育知识产权文化。

另外,刘华、周萤,唐恒、张宜斌等分别研究了公众知识产权认知问题,提出了包括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创新氛围和建立和谐高效的运行机制等几方面的对策建议;另外,Elena Gilardoni初步研究了知识产权文化对专利战略的意义;邓慧研究了知识产权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王海波则着重从微观层面研究了知识产权文化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由上述对知识产权文化研究的简单综述可以看出,在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研究领域,因一大批来自学界,政府机构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理论开拓者们卓有成效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知识产权事业对知识产权文化理论的需求相比,尚存在着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宏观(社会)微观(组织,本文主要是指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层面的结合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纵深研究的必要。尤其在研究视角方面,应根据当代知识产权的广阔外延和交叉学科特征,对知识产权文化进行来自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视野的综合研究。

交叉学科视野下的知识产权文化

有关知识产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知识产权学科的归属等基本理论

问题,是世界知识产权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粟源主要从哲学、经济学和法学三个维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知识产权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对知识产权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突破。作为较之知识产权更为年轻和综合的知识产权文化,若仅仅只从某一{或少数)学科的视角入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既不符合当代学科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高度综合,从而产生大量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的规律,也在实践上无法很好地实现知识产权文化理论的“落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知识产权文化研究应在正视该领域交叉学科特征,采用多学科视野的同时,紧紧围绕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过程中的有关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管理”几个方面工作的实际需求为中心来进行。

通常,要研究一个概念,首先应该界定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鉴于与知识产权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和“知识产权”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具有广阔的内涵和外延,且至今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尚未达成统一,因此,我们不企求在此给“知识产权文化”以明确的,让人信服的界定。参照WIPO、《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上述国内外研究综述中各方人士对知识产权文化的描述,结合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过程中有关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四个方面工作对知识产权文化的实际需求:也是为了知识产权文化研究有效性的需要,避免将与知识产权文化关系不怎么紧密的其他社会文化要素过多地纳入到知识产权文化的外延之中,从而使知识产权文化研究陷于广义文化研究的艰难境地,同时,为了更多地从文化作为战略的手段意义上考虑,我们认为,在知识产权创造领域,更多的需求是创新文化,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领域,更多的需求是法治文化,而在知识产权管理领域,更多的需求则是管理文化。当然,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是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而人为的区分,实际工作中它们往往又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并且,知识产权文化并不是上述几种文化简单的“拿来”组合,而是有机的整合。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形象地将这种整合理解为 知识产权文化是创新文化,法治文化和管理文化的交集。如下图。上述观点的理由是:①现代知识产权的创造过程是集智力劳动和资本的风险投入等环节融为一体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不仅是成功和收益,而且通常情况下,更多的则是失败和亏损。因此,为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除了刚性的制度安排以外,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这里的软环境是指以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②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一方面少不了制度的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法律的态度和对知识产权法律的尊崇程度,即与知识产权法治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可能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部分学者才给出我们在制定知识产权政策和引入西方知识产权法律概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建议。③知识产权的管理与其他任何领域的管理一样,都遵循着相同发展路径。人类的管理理论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历程,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才逐渐开始攀登文化管理的阶梯。文化管理以人为中心,着力培养共同价值观,管理重点由行为层转向观念层,实行“育才型”领导,旨在构建学习型组织,即将软管理和硬管理巧妙结合起来。知识产权管理若能注入文化管理的理念,则必将实现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自觉,从而使知识产权管理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范文第5篇

1.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战略,仅是一种消极的保护与管理战略,而知识产权经营战略才是积极的保护和管理战略,知识产权资产经营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游戏规则。所以,用知识产权武器开展无形资产经营,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和利润的创造源泉,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实际利益,才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

2.我国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要做大做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做一流企业,甚至跻身超一流企业,必须要把知识产权当作企业的重要资产来管理和经营,必须要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懂得经营知识产权资产,走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之路。

二、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概述

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虽然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等内容,但知识产权战略最主要的内容和实质,或者说知识产权战略狭义所指,就是知识产权经营战略。

1.知识产权概述。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和商业秘密等。

2.知识产权战略概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进行确权、保护与运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全局性谋划和采取的重要策略与手段。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经营战略相结合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3.知识产权经营概述。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指的是企业直接利用排他的知识产权开展投资和买卖活动,为企业获得财产收益和利润。包括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和投资入股等内容。

4.知识产权经营战略概述。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是指权利人充分运用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等制度,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把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许可和买卖而直接获利,所采取的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策略与手段。

三、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相关政策

1.2007年10月颁布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对个人或小企业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维持等费用予以减免或给予资助。鼓励具有专利技术的中小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对中小企业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发生的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依据国家现行政策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

2.2008年6月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运用财政、金融、投资、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统计和财务核算制度。

3.2011年11月颁布的《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充分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激励更多核心专利的创造与运用。制定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专利转让和许可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将我国优势领域拥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专利管理工作规范,健全企业专利资产管理规程。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

四、健全保障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财务制度

知识产权经营既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延伸,又是企业进一步自主创新的助推器,它已成为企业直接获利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要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必须将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转变成先进的知识产权“经营”理念,把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研发、经营贸易、对外投资等全过程之中。为保障企业顺利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企业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投资模式。而建立健全保障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财务制度,即是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我国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较大问题,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与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相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仍然实行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以产品为主开展经营活动,以货币和实物资本为主从事理财活动,偏重财务的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管理,未建立知识产权经营和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财务管理机制。

2.财务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由于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知识产权工作和管理制度,所以财务管理效果不佳,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3.知识产权资产核算与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不匹配。由于没有贷记科目与其对应,某些企业知识产权资产未按规定要求纳入账内核算,甚至未启用“无形资产”科目,更严重的是把知识产权资产和固定资产混在一起核算。

4.相关制度不健全。有关知识产权资产的评估、认定、审批以及具体核算的管理制度和细则等,没有科学建立,使财务部门无法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核算制度与管理办法。

5.现代财务管理知识薄弱。由于财务人员不了解知识产权,更不懂知识产权经营和知识产权资产的运营,所以,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合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实施,造成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二)建立健全保障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以知识产权经营、以知识产权资产投资和以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等为主体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制度,围绕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筹资计划、实施企业投资和经营方案、调控资金流动和配置、科学分配企业的收益以及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等,以保证企业的资金、投资、经营、预算、决算、分配,以及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财务工作顺利进行。具体的讲,即要配合知识产权经营,建立健全企业财务收支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加强原始凭证管理,做好会计审核工作,监督资金安全运行,建立会计档案,按期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和财务说明书等。

2.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企业的财务预算是指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各项业务活动费用、财务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总体预测,具体包括研发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等各个方面。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企业的财务预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财务预算之处,在于必须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经营和投资等业务予以相当重视,必须进行全面、合理、准确的预算编制。同时,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编报和控制制度,加大预算执行和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控制支出标准,规范经费使用。

3.严格财务核算制度。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相应的核算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增加核算知识产权资产相对应的科目,按要求建立账簿,将现有知识产权资产全部纳入账内核算,以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的经营状况。加强对无形资产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使知识产权资产核算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同时严密监督各项制度、规定的执行和落实,使知识产权资产的核算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4.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一是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制定和完善财务控制标准;二是科学确定财务工作组织结构,分解落实责任,按相互牵制的原则将财务业务划分,赋予各自相应的权责,使之相互制约;三是将有形资产管理与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有机结合,实施追踪控制,分析执行差异,及时调整误差;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结构,减少资金使用成本,降低财务风险,达到企业收益最大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必须要做到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尽可能地做出准确和及时的预策、分析、控制、防范和调整。

5.重视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涉及到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工商、财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情报信息、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若干领域,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制度和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资产开发、资产权益,知识产权对外许可、转让和合作,知识产权资产档案,投入产出的考核,知识产权资产融资、评估、审计,知识产权资产投资等方面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知识产权资产的开发、培育、监管和经营,以保证对知识产权资产的有效管理,确保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得以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