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权益;兼职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044-03
一、大学生兼职权益的概念分析
兼职一般是指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其他工作。大学生兼职通常是指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通过为他人提供劳动,获取劳动报酬、提高自身能力的行为。大学生兼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主体来看,是在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6周岁以上;从时间来看,一般是课余时间,或周末,或寒暑假,呈现出短期性和阶段性;从劳动的内容来看,多为家教、促销、餐饮服务等简单劳动,目前还出现一些翻译、会计、导游等专业性较强的劳动;从劳动报酬来看,或者按小时来计算报酬,如家教,或者按天计算报酬,如促销、餐饮服务,除翻译、导游等少数工作报酬较高外,收入普遍偏低。
权益是指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权利是被法律所认定的利益,法律赋予其“权利”的称谓,比如生命权、健康权等人身权利,所有权、用益物权等财产权利,知识产权、股权、继承权等兼有人身和财产的权利。利益是指尚未被法律上升为“权利”,但对公民有影响的那部分价值。这些价值同样可分为经济、人身等方面。根据主体的不同,权益可划分为消费者的权益、妇女儿童的权益、老人的权益、劳动者的权益等。不同的权益主体,其享有的具体的权益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大学生兼职权益而言,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之外从事某种劳动的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比如在家教中,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要有保障,事先谈好的报酬要及时获得,大学生的名誉要得到尊重,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名誉要受到保护。当然不同的兼职工作,其具体的权益内容也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分为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等人身权利;获取劳动报酬的财产权利;兼具人身和财产权的著作权等。
二、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的类型归纳
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其合法权益屡受侵害,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据有关部门调查,约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了权益受损的情况,其中包括遭遇雇主拖欠工资、克扣工资等损害经济权益的,无故延长工作时间、法定节假日无薪加班等违反工作制度的。这些权益受损的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经济权益受到侵害。部分大学生兼职是以锻炼能力为目的,但也有部分学生是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对于后者而言,劳动报酬的获得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劳动法》中有最低工资的规定,但《最低工资规定》“学徒、利用假期勤工俭学的学生不适用最低工资制度”,这是用人单位不执行最低工资规定的依据和理由。大学生兼职活动应获得的报酬由于欠缺法律的硬性保障,导致实践中大学生兼职劳动报酬的高低绝大部分取决于用人单位或者雇主的意愿,加上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及人数较多,致使劳动报酬普遍偏低,而且就是偏低的劳动报酬也经常遭受拖欠、克扣,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经济权益。
2. 人身权益受到侵害。比如在夜间的兼职路途中遭遇暴力威胁;部分女学生在从事家教、促销工作中遭遇性骚扰;尤其是对于一些理工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兼职劳动中面临较高的人身伤害风险,一旦发生人身伤害,其产生的医疗费用由谁承担,是自己、单位还是保险公司?事实上绝大部分是由大学生的家庭来负担,单位和保险公司承担的极少。劳动保障部门的官方网站在“实习人员的工伤政策”解答中明确指出“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工伤事故的,劳动保障部门不再进行工伤认定。”这也是单位对大学生人身伤害不予承担法律后果的依据。
3. 其他权益受到侵害。近年来,出现了翻译、会计、写论文、形象代言、专业设计等一些新的兼职类型。大学生在这些兼职工作中享有的权利突破了传统的权利类型,如翻译、撰写论文中的著作权、形象代言中的肖像权、专业设计中的署名权等。但兼职实践中发生的冒名顶替、盗用设计方案、滥用形象和肖像的行为不仅侵害了大学生的经济权利,严重的还可能破坏该学生在学校的声誉,影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此外,由于兼职大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所以用人单位或雇主可以任意解除劳动关系,导致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利被任意剥夺,其已付出的心血得不到保障。
三、劳动法视野下大学生兼职权益的范围探讨
(一)大学生与劳动者的关系探讨
《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即劳动权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大学生作为我国的合法公民,理当享有这一基本权利,而兼职就是大学生们行使劳动权的具体体现。在大学生兼职这种劳动行为中,大学生能否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争议很大。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二:一是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劳动合同”);二是大学生的学生身份。笔者认为大学生兼职权益的保护应该涵盖在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内。首先,大学生的学生身份并没有限制其劳动权的行使,大学生完全符合劳动者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兼职的客观存在足以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其在兼职中产生的一系列权益应当得到相应的保护。其次,劳动法调整的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大学生在兼职劳动中产生的关系如果是劳动关系,又当如何认定,所以不能否认其是劳动关系。再次,既然大学生兼职形成的是劳动关系,就理应受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不能因为现行劳动立法规定的不完善、不明确就否认其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因此,我们需要从劳动法的视角下对大学生兼职权益的范围予以界定,同时处理好与其他法律的相互衔接问题。
(二)劳动法视野下大学生兼职权益的范围界定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权、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结合这些权利,对大学生兼职权益的范围作如下界定。
1. 从兼职实践中大学生屡受侵害的权益内容来看,获取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权利,劳动法应无争议地予以保护。大学生兼职的劳动报酬是否适用劳动法的最低工资标准有很大争议,但该争议不能成为否定劳动法对大学生兼职获取劳动报酬权利的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是我国宪法的规定。大学生这一劳动者理应享有休息休假权,所以针对实践中,延长工作时间又不给予报酬这种廉价使用大学生的行为劳动法应予以制止。在兼职中大学生受到伤害是否适用“工伤”的有关规定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安全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的首要权利,既然不能否定大学生的兼职是一种劳动行为,而大学生又完全符合劳动者的基本要求,那么大学生就理当享有劳动安全这一最基本的权利,立法也应对这一权利给予保障。各有关机关对大学生兼职中产生的争议不予处理的事实是基于目前立法规定不明确造成的,有争议就要解决,放在劳动法中对该类争议予以解决既可节约立法资源,又可使立法体系系统完整。
2. 从兼职的主体、兼职时间的短期性和阶段性来看,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福利权应附条件地予以保护。职业技能培训是单位对准备就业的人员和已经就业的职工,以培养其基本的职业技能或提高其职业技能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教育和训练。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对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暂时失业时,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而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单位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职工的待遇。如果将兼职大学生与劳动者完全等同,就可能存在单位为兼职大学生提供了技能培训的机会,为其缴纳了社会保险,但兼职大学生却辞职不干,这对单位而言是一种损失。所以兼职大学生是否享有这两项权利,应附加一定的条件。如立法可明确,该学生和单位签订合同,表明其毕业后在该单位长期工作,如果这一条件成就,则兼职大学生可享有这两项权利,反之不享有。也就是说立法可以搭建一个现在和将来的桥梁,以权衡兼职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益。
3. 新型兼职中产生的其他权益,不宜纳入劳动法的视野,但要做好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立法衔接。由于新型兼职的出现,兼职大学生的权益也突破了劳动法的权利范围,出现了肖像权、设计署名权、著作权等民商法上的权益。笔者认为,这些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适用民法、知识产权法及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予以保护,而不应纳入劳动法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张素君.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6).
[2]金如委,蒋馥蔚,曹阳.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
[3]朱李楠,李晓,徐吉洪.在校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研与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1).
[4]王小强.大学生校外兼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一起侵犯大学生兼职权益案例引发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9).
[5]王泽宁.大学生兼职权益受侵害现象及维权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
[6]许华.我国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法律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2,(7).
[7]项贤钦.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策略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11,(9).
On the Scope Defi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time Interests under the Labor Law Perspective
Liu Liqing, Zhang Jieying
关键词:企业;定制能力;顾客感知价值;服务
Enterprise Capacity Decision Behaviors for Customized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s an analytical model of the capability allocation process, where the enterprise pursues maximum total customer value subject to the limited customization costs and adjustment costs. It is well-known that the less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customer requirements and enterprise offerings, the higher customer-perceived value is. Therefore, the optimization objective of the analytical model turns out to be minimizing customization gap.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rovides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2-dimensional model considering product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which can illustrate how the enterprise makes capability decision by virtue of the analytical model.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f the upper bound of total adjustment cost remains constant, the enterprise will consistently to strengthen the customization capability on the service attributes as long as the unit cost of adjusting service quality is lower than that of product quality.
Keywords: enterprise capability decision, customer-perceived value, customization gap
一、引言
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实体经济主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和使用功能需求),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可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林左鸣, 2009, 2010)。目前蓬勃兴起的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就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下,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同时顾客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被动接受产品和服务逐步演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到产品和服务的形成过程当中。因此,重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鼓励顾客参与的定制化生产策略自然成为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得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方法。
国内外有关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基本理论问题:即概念的界定、分类和层次划分、影响因素,优劣势分析(Lampel J. et al., 1996; 周炳海等, 2000; Silveira Da G. et al., 2001;李仁旺等, 2001;祁国宁等, 2004);实施问题:即关键技术和相关技术,实现思路、方法、模式和策略,实施的管理问题等(Zipkin P., 2001; 梁等, 2004; 邵晓峰等, 2009;祁国宁等, 2009; 但斌等, 2006;艾辉等, 2010);产业对策分析和应用研究等(Taylor Randall, 2005; 万雪峰等, 2010)。从文献调研可以看出,有关定制化生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大规模定制的研究领域,而且基本上都是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系统优化和产品设计等技术问题出发来展开研究。
还有一些市场营销领域的研究人员发现,与顾客偏好高度匹配(Simonson, 2005)、提供过程体验和创作自豪感(Franke和Piller, 2004)、传递独特的身份识别信息(Berger和Heath, 2007)等,是定制化产品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与标准化产品相比,顾客对定制化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感知和满意度(Franke和Keinz, 2009)。对于企业而言,定制化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产品的市场表现、提升销售绩效,而且在促进基于顾客参与的产品创新、培养顾客忠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过每个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制定定制化生产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企业的能力和资源限制。
总而言之,现在有许多来自运作管理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分别从企业和顾客的角度来探讨定制化生产策略。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重点都放在模块化生产和延迟技术的应用,以及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之间的关联性上。很少有人研究定制化生产系统中企业如何在有限能力条件下进行决策的行为。因此本文将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对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企业为了平衡定制化生产成本和定制化收益之间的矛盾而实施的能力决策行为进行研究。本文将建立一个优化解析模型,阐述企业在定制化总成本和能力调整成本有限的情形下,如何进行能力决策才可以实现总顾客价值最大化。
二、定制化能力决策模型
考虑一家制造型企业,为了给顾客提供更高的顾客感知价值,决定实施定制化生产策略。从顾客价值研究的角度来看,如果顾客偏好与产品
属性之间的差距越小,则顾客获得的满意度和感知到的价值将会越大。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受到自身能力限制,大部分企业都不可能按照每一个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来定制产品。因此这家企业必须做出决策,如何将它有限的定制能力合理的分配到各项产品属性上。
(一)顾客感知价值的构成要素
为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是企业提供定制化产品的首要目的。顾客价值的本质是顾客感知,即顾客对于自己和某个企业之间的交互过程和结果的主观感知,包括顾客对其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的比较和权衡。顾客感知价值是指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价值的主观认知,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顾客价值概念。后者是指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可以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属于企业内部认知导向;而前者是指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判断,属于外部顾客认知导向。
感知利得是指在某个特定使用情景下顾客所获得的产品属性和服务属性的总和,而感知利失很多时候被直接描述成顾客付出的货币成本。大多数市场营销领域关于价值的定义都强调了价值来源于顾客对质量和价格的比较和权衡,其中质量可以划分为有形的产品质量和无形的服务质量两部分。因此,顾客感知价值可以看成是一个多属性变量,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如图1所示。
关于质量和价格之间是否正相关的问题,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进行了探讨,结论有肯定也有否定。但是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顾客能够通过产品的说明文件和测试过程充分了解到产品的质量特性,从而假设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质量要素和价格要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不同的顾客对于质量的认知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主要的质量要素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以下几种,如表1所示。
如前所述,定制化产品可以更好的匹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给顾客带来更高的价值。但与之相应的是,顾客也不得不承受比标准化产品更高的价格。由于本文的重点是研究企业如何解决定制化能力分配的问题,为了方便建模,进一步假设顾客愿意接受企业根据定制化生产成本制定出的价格。这样一来,定制化能力决策模型只需要将重点放在质量属性的能力决策上,而不用考虑价格属性。
(二)模型参数和假设
现实环境中的制造商在制定决策之前,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是已知的,而对于顾客需求则未知。企业只能通过市场需求预测来获知顾客需求信息。假设企业的生产计划期被等分为多个期间,定义为{1M...M}∈。每期期末,企业都会基于对下一期的需求预测来完成定制化能力的分配。而需求预测也会根据之前所有期间发生的实际顾客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虽然企业在不同期间会遇到不同需求的顾客,但是我们可以认为所有的顾客都来源于同一个潜在顾客群,拥有一些共同特征。进一步假设该群体的顾客需求服从某种统计分布,如正态分布 ,每期所发生的顾客需求则可看作服从这一分布的一个样本。真实的总体分布参数可以通过样本统计参数来估计。此外,解析模型中的顾客需求主要有多重质量属性构成,令({1,..., }, x iI∈{1,..., })jN∈ 表示顾客i对于质量属性 j的需求值。
企业决策的目标是顾客感知价值最大化,即 顾客的需求属性和企业的供给属性之间的定制差距最小化。设({1,..., },
x iI∈{1,..., })jN∈ 分别代表顾客i的需求属性向量和企业针对该顾客的供给属性向量。则定制差距可以定义为这两个向量之间的距离函数,如公式(1)所示。
(1)
由于定制差距越小,顾客的感知价值将会越大,所以制造商为了提高顾客对定制化产品的价值感知,必须不断缩减定制化差距。解析模型的优化目标可以定义为距离函数的最小化。
由于每个制造商都会基于自身的能力水平为顾客提供一个专门的定制区间,而且企业会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在各质量属性上的能力分配。可以将企业的定制能力分配看成是所有质量属性共同构成的一个函数,该函数可以表示成一个N维向量空间的曲面,企业的供给属性向量yi则是顾客需求属性向量xi在该曲面上的投影。
虽然定制能力函数可能是凸函数或凹函数,但是为了便于分析,本文的模型只研究定制能力函数为线性时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可以显著地简化模型,另一方面,线性函数的分析结果也可以作为分析其他更复杂的函数的基础。
设定参数Aj 为第 j 个属性的能力系数,则企业的定制能力函数可以定义为:
A1y1+A2y2+…AN yN=C (2)
Aj也可以看作是属性j的单位变更成本,C 则代表总定制成本。
总定制差距Di可以定义为顾客的需求属性向量Xi到方程(2)所定义的企业定制能力平面的距离。设定A=(A1,A2,…,AN),则Di可以表示为方程(3)。(3)
如前文所述,企业生产的计划期可以划分成若干个期间,定义为 {1M...MAA} m M∈。因为在第m期的期初,顾客的实际需求未知,模型假设企业只能根据过往期间所发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预测,最后根据需求预测的结果来制定决策。
若A(m-1) j 代表第(m-1)期第j个属性的能力系
(5)
类似于其他决策,这些调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产本,本文将这些成本定义为能力调整成本。amj表示属性 j 的单位调整成本且TCm意味着企业所制定的第m期总调整成本上限。
(三)数学规划方程
上一节已经定义了模型的所有参数,定制差距的最优化问题可以表述如下:
目标函数:
(7)
(8)
(9)
该模型的重点是探讨为了获得顾客感知价值的最大化,如何在每个定制生产期间将总定制差距最小化。同时模型假设参与定制的顾客愿意接受企业制定的价格,因此价格属性没有被纳入模型当中。定制距离函数只代表需求向量和供给向量在产品质量属性上的差距。
前文提出的假设是可以将企业的定制能力看成是由不同质量属性联合构成的线性函数。该函数可以表示为N维向量空间的一个平面,供给属性向量是需求属性向量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定制差距则被定义为这两个向量之间的距离。
一旦企业动态调整在各不同属性上的能力 分配,企业定制能力函数的系数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该变化可以描述为从一个定制能力平面移动到另一个定制能力平面,如图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下平面代表初始能力函数,上平面则是调整过后的能力函数。平面上方的样本点则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顾客需求。
该图说明的是能力平面逐渐上升,越来越接近于顾客需求样本点。即随着能力系数的调整,总定制差距越来越小。
三、数值仿真和结果
由于本文的最优化问题是多变量的非线性动态规划,很难得到一般最优解。为了更好的阐述企业如何利用本文建立的解析模型进行定制能力决策,本文提供了一个二维模型的数值仿真。即模型只考虑两个属性,分别定义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这种情况下的定制能力函数简化成了一条直线,表示为:
A1y1+A2y2=C (10)
这里假设y1代表服务质量属性,y2表示产品质量属性。如方程(2)定义,A1和 A2不仅代表这两个属性的单位调整成本,而且也可以看成是能力分配系数。C代表总定制成本。
第一期的期初,假设初始定制能力线表示为:
(11)
在第一期的期末,企业调整了顾客需求预测且将正态分布参数更新为X:N(5,0.1),同时选取了 100个顾客样本点。则调整过后的能力线表示为:
进一步,定义单位调整成本amj为a11=1,a12=2。总调整成本的上限TCm为TC1=2。则定制差距优化问题可以做如下表述:
目标函数:
该调整能力线随即成为下一期的初始能力线。而方程(11)到方程(17)的斜率变化预示着企业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改进服务质量。这是因为 ,也就是调整服务质量的单位成本更低。
与此类似,在第二期的期末,企业继续预测顾客需求并重新分配定制能力。假设重新预测的需求分布为 ,并同样选择100个样本点。然后调整能力线表示为:
??+??= +? (18)
如果成本的约束条件与第一期相同,则第二期的定制差距优化问题可以表述如下:
目标函数:
同样可将调整能力线表示为:
0.7093y1+0.8y2=10.5554 (22)
方程(22)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y1+1.1y2 =14.9 (23)
同样,斜率变化表明企业仍然愿意分配更多的能力来改进服务质量而不是产品质量。然后这条调整能力线也变成了第三期的初始能力线。不可否认,二维模型与实际决策过程相比太过简单,然而数值仿真结果依然有助于加深对企业的定制能力决策行为的理解。
总之数值仿真结果显示:如果总调整成本上限保持不变,而且调整服务质量所发生的单位成本低于调整产品质量的单位成本,企业将会持续将更多的定制能力分配给服务属性。
四、讨论和结论
本文建立了一个最小化定制差距的解析模型来研究定制化生产系统中的企业能力决策行为。由于定制化差距与顾客感知价值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模型的目标函数也可以看作是总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虽然企业实施定制化策略的主要目的是给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但是能力限制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如何才能将有限的定制能力分配到不同的产品属性中。
在模型中,假设顾客愿意接受定制产品的价格,从而不考虑价格属性,企业的定制能力可以表示成所有质量属性值的联合函数。进一步,假设能力函数与不同的属性间呈线性相关。则该函数代表了N维向量空间的一个平面且供给属性向量是需求属性向量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定制化差距则是这两个向量间的距离。一旦企业对分配给不同属性上的生产能力进行动态调整,函数的系数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该变化在向量空间中表现为定制能力平面的移动。同时模型的约束条件由总定制成本和总调整成本各自的变化范围构成。另外,本文还提供了一个只考虑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两个属性的二维模型的数值模拟,用来阐述企业如何利用解析模型进行能力决策。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成功的建立了在N维空间上的,基于顾客需求属性和企业定制能力的定制差距函数。虽然模型的假设过于严格以至于不能在实际中广泛应用,但是这个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企业更好的理解怎样可以解决定制化收益和能力约束之间的冲突。
当然本文为了解决核心问题,对解析模型进行了简化。未来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对模型进行改进。首先,进一步研究定制能力函数为凸形或者凹形的时候,企业应该如何进行能力决策;其次,构建不仅包含质量属性,同时也考虑价格属性的定制化差距函数也值得深入探讨;最后,也可以对模型进行更复杂的数值仿真或者探讨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实践[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1).
[3] Lampel J, Mintzberg H. Customizing customizatio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6 (Fall): 21-30 .
[4] 周炳海, 施海峰, 蔡建国. 大批量定制生产的概念框架模型研究[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0,
14(4):278-284.
[5] Silveira Da G ,Borenstein D,Fogliatto F. Mass customiz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1 (6): 1-13 .
[6] 李仁旺, 许宁, 曾泽斌. 基于制造业环境演变的制造模式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1(5):35-57.
[7] 祁国宁,杨清海. 大批量定制生产模式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 2004, 15(14):1240-1245.
[8] Zipkin P. The limit of mass customizatio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1(Spring): 81-87.
[9] 梁,刘晓伟,余玉刚,等. MC模式下多属性产品的生产指派问题[J]. 系统工程学报, 2004, 19(2):188-192.
[10] 邵晓峰,季建华. 大规模定制环境下定制产品与标准产品的定价与库存协调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9,
17(6):109-115.
[11] 苏少辉, 纪杨建, 祁国宁, 等. 大批量定制环境下面向订单设计产品的制造成本估算方法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7, 13(11):2236-2242.
[12] 许静,祁国宁,杨青海,等.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质量控制研究与实现[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43(12):2293-2299.
[13] 但斌, 林森, 陈光毓. 一种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产品平台扩展决策方法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6,
12(11):1747-1754.
[14] 艾辉, 万立, 熊体凡, 等. 大规模定制环境下的参数驱动产品配置设计方法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0,21(15):1820-1824.
[15] Taylor Randall, Christian Terwiesch. Principles for user design of customized product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5: 80-90.
[16] 万雪峰, 但斌, 经有国. 在线大规模定制下基于客户需求模板的产品配置研究[J]. 工业工程, 2010,13(4):69-73.
[17] Simonson, Itamar.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s’ Responses to Customized Offers: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69 (1):32-45.
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医院建设;全科医生;医疗培训;现状;解决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71-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总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当前时期,社会生活质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医院等医疗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培养新型医疗人才,不断增强社会服务理念,以培养全科医生带动医院综合医疗实力的增长。但就当前我国主要医疗形势来看,医院专科医生很多,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表现出人才匮乏,尤其是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等小型医疗单位,全科医生的数量更少。全科医生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前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发展,全科医生的培养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密切配合,共同为全科医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将国内医院全科医生培训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报道如下:
1全科医生的培训目标定位
全科医生培训相关课程起步和发展都比较缓慢,因此当前阶段对全科医生的培训目标与工作职责定义还没有准确的解释。近年来,全科医生作为医学人才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虽然很多在职医生通过了多门科室的专业培训,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医学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自身能力定位不准。当前对于全科医生职业定义拥有自身学科的定义范围,主要是以研究健康问题为职业核心,并且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以及康复护理等阶段都有专业技能组合的复合型人才,对患者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和疾病管控。
根据国内医院对全科医生在职工作的岗位计划分析,全科医生在职岗位主要职责分为:①收集和建立患者健康档案资料;②对当前医院辖区内的多发病以及社会重点防控疾病进行会诊;③对本院危重患者进行入院前的急救工作;④对医院辖区内的疾病易感染和易发人群进行健康跟踪;⑤对本院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健康管理;⑥进行医院疾病控制以及疾病防治的延伸服务;⑦对医院辖区进行常见病、多发性疾病知识的防治与治疗知识普及;⑧定期开展医院伤残患者的康复诊疗与观察;⑨配合医院辖区计生委进行计划生育宣传;⑩对疾病和疫情的防控进行团队协商、交流,提供辖区内的医疗保健服务。
2全科医生的认定
全科医生作为医疗系统中的新兴职业,全科医生在待遇方面需要与其他医生拥有相同的经济价值,因此,医院必须对全科医生的职业价值进行充分认可,为全科医生岗位提供合理的经济待遇才能留住全科医生,也才能够开拓更为广泛的渠道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到全科医生的行列之中。对于全科医生价值方面的认定首先体现在待遇问题上,其中包括全科医生的薪资水平、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等诸多综合性因素。只有在全科医生的待遇问题上与其他医生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才能不断激发全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医院需要在全科医生的认定表尊与考核标准方面制定具体的方案,并且将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定纳入医院绩效奖励范畴之内,促进医院以及附属辖区的卫生服务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3全科医生的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全科医生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所占比例还很小,全科医生作为新兴医务工作者,是基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的作用下形成的,尤其是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不断完善,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于基层医院社会职能的发挥就需要聘用全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全科医生对医院辖区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当前各类医院中全科医生数量匮乏,很难满足当前医院服务的基本要求。当前时期,医院全科医生方面村扎起的问题组要表现为:基层医院全科医生的医疗素质不高,医疗卫生服务观念落后,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医疗服务;由于全科医生属于新兴医疗职位,在岗位认定与薪资待遇评定方面没有具体的标准,很多基层医院对于全科医生的薪资拟定不合理,使得很多医院无法留住全职医生人才。有调查表明,目前全科医生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人员比例、学历、职称及专业构成比也不尽合理。此外,高等院校培养的全科医生和基层卫生护理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当前基层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全科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及各地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的师资、经费等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4全科医生教育培训建议
4.1结合实情,政府支持我国对于全科医生的培训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家对于全科医生的培训以及课程拟定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目前,全国很多城市大型医疗机构及其联合会分别组建了全科医生培训班,结合全科医生临床治疗应用的实际经验,对全科医生进行基层医疗服务以及全科医疗服务理念进行教学,对省市辖区内的医院进行全科医生专项培训。由于各地区全科医生服务条件与职责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需要结合本地区医疗条件与全职医生需求空缺来确定全职医生的服务职能,并通过各个医疗合作渠道来增强全科医生的实践服务经验。
4.2培养标准国内医院对在职培训的全科医生进行为其半年的全科课程学习安排,其中包括对全科医生需要应用的医疗诊断技能的实际经验培训,全科医生应当在医院下去社会服务过程中表现出重要作用,因此主要培训方向是对全科医生进行服务于会诊方面的综合性医疗服务培训,增强医生的服务理念。
4.3加大投入国内全科医生在当前阶段还存在较大的空缺,因此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导向以及资金投入倾斜等方式来加大对全科医生培养的投入,尤其是在国内大中型城市通过与医学类高校合作的方式,来切实加强全科医生的技术支持,以各类大型医院作为全科医生的培养依托,不断深化对国内全科医生的投入。
5总结
全科医生作为新兴医疗职位,起步较晚,但在当前时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扩大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在建设服务型医疗体制的过程中,全科医生对于医院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政雄.全科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5:25-26.
[2]顾谖.探索全科医生培养的可行途径[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2,27(22:23-23.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课程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健康管理最早诞生于美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条件改善,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日益受到大众关注,因此,健康管理逐渐形成一个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体检中心、保险公司、健康产品厂商等都需要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开展健康管理研究,培养更多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服务于健康产业,有重要的意义。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学者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即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所谓学习领域,是指“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包括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本文将尝试通过利用学习领域课程理论,调研健康管理专业的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从而设计或确定职业导向的课程。
一、健康及健康产业概述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躯体、精神、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该定义清晰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精神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体格健壮等。而健康产业,是与人们健康相关的产业,范围广,如医疗卫生产业、制药产业、保健产业、养生服务业等。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对于消费者而言多是被动消费,偏重于治疗;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则是主动消费,偏重于预防;保健品产业介于二者之间。
二、健康管理专业定位
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国内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逐渐增多,如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等。基本都是全日制三年大专教育,培养能开展健康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健康指导及健康干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面向主要是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药店、养生会所、养老机构等。根据健康及健康产业的定义,并参考各院校健康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我们可归纳总结健康管理专业应区别于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立足于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为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治未病,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可以定位于培养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非科研型人才。
三、人才能力建设流程
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是以职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定位,调研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再依据工作任务明确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制定相应的职业导向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探讨专业技能,对于人文素质等方面不做探讨。
四、专业人才能力建设
为确定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我们到部分健康管理企业进行了调研,同时通过智能招聘等网站调查了解企业招聘健康管理工作人员所需要的技能,主要目的是根据所需要的职责和任务,分析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职能能力。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岗位主要有健康顾问、健康管理师、健康专员、健康咨询员、健康管理业务主管、健康教育经理、健康市场专员、健康维护师、保险人等等,岗位职责主要是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健康医学解答、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服务、提供健康监测的提醒服务以及满意度回访工作、做好医生与用户桥梁沟通工作、为会员制定个性化健康评估和指导方案、健康档案的管理、健康产品的销售、健康中心的管理等等。整理企业对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岗位和能力需求后,我们发现可以将健康管理服务业中的职业岗位分为四类: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经营管理。然后在这四类岗位中,再根据企业的需求,列出岗位工作任务及对应的专业能力要求,再确定学习领域,从而可指出对应的课程或设计相关课程.
五、人才能力建设的对策
1.专业应定位于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健康管理专业属于非医学类专业,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技术技能为主,在专业深度上与本科院校学生差别,因此,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应定位于非医疗产业中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经营、服务为主,从目前企业对健康管理岗位的职责需求来看也是以经营或管理服务为主。培养的学生会使用简单的体检仪器,检测结果会做初步的解读即可,更重要的了能够胜任健康产品、机构等的经营、管理。2.课程设置应以职业为导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大多按学科门类进行编写,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多是先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然后学一些技能课程,如了解体检仪器的使用,这种课程的划分或安排,有其优点,但不利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特别是理论教学部分。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职业为导向,在目前的学科课程基础上,开发职业导向课程,将理论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贯穿于相应的职业课程中。如表1中健康经营管理职业岗位,根据就业岗位,可以设计开发健康产品营销、健康机构管理、健康推广等职业课程,将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融入到这几门职业课程中,以实际的技能需求或案例来教学。
六、结语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企业需求分析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能力,从而设计职业课程,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群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1-142.
[3]匿名.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记录[C].日内瓦:WHO,1946:100.
关键词:我国 公共卫生系统 结构
2008年10月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公开征集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但从收集到的意见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于“何为公共卫生及公共卫生系统”仍颇有疑虑和争议,因此有必要利用科学方法建立逻辑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一、公共卫生的定义及内涵
1、公共卫生的定义、内涵。要想科学合理的建立公共卫生系统的逻辑架构,首先必须对“公共卫生”的定义及内涵加以深刻的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卫生的定义与内涵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1923年winslow曾给公共卫生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此后还有许多机构和学者提出过不同的定义。虽然定义有所区别,但其内涵还是有相通之处。从核心来看,公共卫生围绕的是人群的健康,与临床医学以个体健康为中心明显不同;从学科领域来看,公共卫生范周已经远远超过纯医学的范畴,更多的成为一种社会学科;从关注的问题来讲,公共卫生更多的关注社会宏观层面的人群健康问题,甚至包括一些社会问题;从手段上看,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运用医学技术和服务手段,还要综合应用其他社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教育、行为干预、环境监控和治理、交通安全保障等等;从组织方式上看,公共卫生工作其实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协调和发动各方面的力量;总之,从本质上讲,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正面外部效应,侧重于宏观调控,需要政府主导,其实质就是公共政策。因此,必须树立新公共卫生和大公共卫生的理念,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公共卫生研究和实践。
2、公共卫生的目标、功能、及内容。从公共卫生的定义及其内涵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公共卫生的目标,就是通过综合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促进、修复和维护人群的健康状况。此外,还有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既然被视为整个宏观卫生体系中的一个部分,那么公共卫生也应该遵循WHO提出的卫生系统三大目标:提高人群健康、财务风险分摊能力和提高人群的满意度。进一步讲,正是由于公共卫生所具备的特殊内涵,这三大目标在公共卫生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公共卫生实践活动必须能够使民众满意的、可负担的(甚至是免费的)、而且能够切实提高人群的健康。对于公共卫生所具有的功能,各家意见也不尽相同。为了指导实际工作和实践的便利性,我们建议提出公共卫生的三大核心功能,即监测、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监测是最基本的功能,其中既包括收集相关疾病的发病或流行情况,也包括对居民健康需求的监测、生活行为以及其它的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从而识别健康问题、发挥预警功能、并确立优先领域,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是主体,也是经典公共卫生的主要内容,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至关重要;而促进健康则是指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综合手段帮助人群提高健康状况,特别是提倡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改善环境。公共卫生开展的具体内容主要围绕着目标和功能来展开。按照传统定义,传染病的防治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的转变、特别是现代生物一社会一医学模式的发展,公共卫生的范围和职能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现代公共卫生的内容已经涵盖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通过改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生活方式来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通过改善环境来减少由于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公共卫生问题。
二、公共卫生系统及其架构
按照上述公共卫生系统的定义,并且利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卫生系统的子系统构成来将公共卫生系统的构架进行如下解析。我们认为:公共卫生系统从属于整个卫生系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整个公共卫生系统又是由几个子系统构成的,包括规制系统、资源系统、保障系统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系统。这几个系统各有重点但又相互作用,其中规制发挥着头脑一样的中枢控制作用,资源系统和保障系统向两条腿支撑着整个系统,而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则向两条臂膀一样发挥着公共卫生系统的职能洛子系统的功能将在下节详述)。这几个子系统共同构架起整个系统;而整个公共卫生系统的核心则是人民的健康。
三、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与建议
1、系统外部环境。(1)公共卫生系统处在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再加上公共卫生所具备的社会性特点,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更大。从社会、经济条件来讲,我国目前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已经为公共卫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键是一个理念和认识的问题仍未解决。长久以来重临床轻公卫的错误观点严重妨碍了公共卫生的发展。虽然近年来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上述情况已经有所好转,特别是在“sARs”突袭之后,民众对于公共卫生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相对于理想的状况(即能够对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仍有一定的距离。(2)针对这种现状,关键就是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加强政策决策者的正确理念。首先是加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普及相关教育和知识,尽量提高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公共卫生的能力;针对公共政策制订者则应该通过讲座、汇报和短期研讨会的形式推动正确理念的形成;同时发挥循证医学的特长,将国内外有关科学数据汇集成有力的证据,使决策者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在面临当今双重疾病负担挑战的时候,必须要将防线前移、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积极采取多种公共卫生综合措施,从而使决策者有更大的动力去调整和制定更加合理的卫生政策,促进公共卫生的发展。
2、规制子系统也就是监管子系统。(1)这个子系统就像是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指挥着整个公共卫生系统的运转,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和不断完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法规同时依照这些法规对各个子系统的行为进行规范。从我国公共卫生规制子系统的现状来看,主要问题是:公共卫生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监管依据和监管信息;有些地区和领域存在公共卫生监管不严和缺位的现象,即缺乏监管的执行者或者执行不力。(2)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提高监管能力,不
但要加强公共卫生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而且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保持信息通畅,使监管者既有监管的依据,也能得到监管需要的信息。第二,壮大监管者队伍,政府虽然是监管主体,但还有其它的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群众团体等)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如果壮大监管队伍,不但可以加强监管力量,而且会使监管主体有更大的压力和动力去执行监管职能,及时执法、严格执法。第三,健全制度,赏罚分明,区域管理,责任到人,充分发挥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的作用。
3、资源子系统。(1)这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系统,再好的公共卫生系统如果没有一个适宜的资源提供系统作支撑,也是无法正常有效运行的。这些资源可以分成两大类,即物质资源(材料,仪器等)和人力资源(受过专门训练的公共卫生工作者等)。我国面临的主要是人才资源问题,即公共卫生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缺乏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专业队伍和高素质人才、缺乏能够适应新公共卫生和大公共卫生要求的复合型人才。(2)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考虑公共卫生学生的培养、人才的合理配置以及在职人员的继续培训,其中重点是加强公共卫生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从现代公共卫生功能和内涵的要求出发,根据现代全球化特征和新科技发展趋势,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合理配置是指公共卫生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级别的机构承担着不同的职能,需要不同的人才,因此需要合理配置人员来适应各级的公共卫生职能的需要。同时,还要加强现有在职公卫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能够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适应新形式的需求。此外,还应该考虑改善公共卫生人员待遇,建立人员可进可出、可上可下的制度,形成竞争机制,发挥动力和压力的双重作用,达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目的。
4、保障子系统。(1)该系统是公共卫生系统的另一个重要支撑体系。由于公共卫生的社会性和正面外部效应,必然决定了政府应该担负主要的公共卫生投入和支付职能(其实与资源子系统联系非常紧密,由于在资源子系统中我们重点谈人才资源,所以将资源投入归并在这里)。在这一方面,目前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政府对于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结构性失衡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公共卫生投入的地区差异性比较大,对于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包的设计和实施在不同地区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此外,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出现不但穷而且浪费的现象。(2)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调整国家卫生政策,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对政府公共卫生投入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地区间平衡,减少因投入差异造成的公共卫生服务不平衡性;设计公共卫生服务包时可以分成两级,国家级公共卫生服务包应该让全体国民都能够公平享有,在此基础上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形成地方级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公共卫生投入利用过程和绩效的监控和评价,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