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结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55-01

不管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必须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人才的主旨来开展教育,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也必须如此,只有与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一致,才能展现出其生命力,相反则会慢慢落后,使得整体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中文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让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职院校语文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学生尤其是青少年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予以重视。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国家也在教育领域加大了投入力度,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也开始绽放光芒,在国际舞台上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魅力。文化需要传承,教育需要重视,因此将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中职院校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还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院校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一)普遍存在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现象。职业教育从开始创办就与普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近几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生源竞争,使得职业教育更加坚定地确立了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教学目标来赢取生源以及学校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学校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际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等课程的教学,这让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水平日益下降。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院校形式单一。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都比较单一,那就是每周进行一次的升国旗仪式,简单的升旗仪式根本无法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通过中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来看,百分之八十都是浏览娱乐网页、八卦新闻等,对于国家新闻时事政治等新闻的浏览量不足百分之十,而在对中职院校学生所做的关于中国成立的时间等基本历史问题调查问卷时,答对这些基本历史问题的学生竟不足百分之五,这就足以证明,当前中职院校单一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渗透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具体举措

(一)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语文中的体现大多表现在文言文与唐诗宋词中,而这些艺术形式的表达手法与现代人的表达手法有明显的不同,这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因此,中职院校要想让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举行传统文化交流会,同学们可以在交流会上彼此交流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在交流会结束的时候同学们可以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并给予一定传统文化产品的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

(二)认真学习课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可能全部呈现在课本中,但是在课本中所呈现的传统文化的文章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们在进行课本传统文化学习的时候应该认真学习其中所包含的内涵,通过文章来了解先人的思想道德与智慧,从而来树立属于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三)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语文课堂上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必须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爱传输给学生、去感染学生。虽然课本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但那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的传统文化无法在书中展现,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导者,必须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授给学生。

四、结语

中职院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中职院校在语文教育中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起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连青.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2):40-41.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范文第2篇

年级:六年级

活动时长:4个月

活动准备:①教师准备:制定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与要点;有关民间棋文化的图书与影像资料;②队员准备:准备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照相机、活动记录表……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①活动时间:课内1课时。②阶段目标:能让队员围绕主题生成研究子课题,建立课题小组,学会并着手制定小课题研究方案。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师(出示各类民间棋):“民间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我国民间的棋类游戏丰富多彩,是古今广大棋类爱好者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认识华容道的故事,引发兴趣,导入主题。分组交流讨论,集体交流,确立社会调查活动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布置调查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把社会调查付诸行动,学生从各个渠道搜集信息,进行交流、选择、整理,然后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①活动时间:课外4周~7周。②活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③阶段目标:按预定的方案,分工合作,通过上网查资料、问卷调查、采访等形式,多方获取各种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按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录音、拍照、摄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阶段:①活动时间:2课时~3课时。②阶段目标:做好资料的汇总,形成结论,做好展示的各项准备。

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筛选,形成结论。指导队员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完成结题报告,指导老师帮助修订后定稿。讨论课题展示内容、形式。分小组准备课题展示内容,做好展示时的人员分工。

第四阶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①活动时间:1个月。②阶段目标:我们以培养队员的良好意志品质为目标,充分创造充满民间棋类的特色活动,搭设队员表演展示舞台,以展示为激励手段,让队员积极参与,在民间艺术大舞台上展示自我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体验艺术快乐,从而促进队员参与学习民间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队员以各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善倾听,会发现,能质疑,巧答辩,为后期的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各课题小组到前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展示,其他队员提出想法和问题,请他们解答。把各小组的成果和“我的成长记录袋”摆放在桌子上,举行了一次“班级成果交流会”。把评出的各组较好的成果资料在“六一”儿童节举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实物展”。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范文第3篇

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国家教委先后推出湖南汩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和烟台的整体性、全面性改革经验。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区域推进深化阶段,教育公平开始成为这个时期渐受关注的新话语,问题域从区域间差异与均衡拓展到了区域内的差异与均衡的研究。山东寿光和安徽铜陵作为新的改革典型脱颖而出。

[评述]由国家出面的典型引路固然有强大的宣传动员效应,也可能产生引领和示范作用,但能否真实地激活地方和基层的改革能量,还有赖于地方和基层变革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能力。此外,典型产生的原因、条件及所处文化生态也是特定的,与推广地有较大差距,因此不能简单复制。

“行政主导式”的改革实验区建设

从1987年初开始,原国家教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城市方面,原国家教委1987年启动了“城市教育综合改革”项目,选择了15个城市作为试点。

[评述]城市、农村及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区域推进,都循着“试点实验—政策出台—现场动员—全面推广”的逻辑而展开,其中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最为典型。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相关的新课程实验区建设也开展起来。

[评述]新课程实验区作为课程实验的先行探索者,不仅是课程实验过程中数据、事实与经验的采集点,而且要对综合课程、校本教研制度、中考改革等难点问题进行先期探索,以积累可辐射、可推广的经验,在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公平·均衡”为基调的区域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中、东部地区中小学坚持不懈地实施素质教育:西部的主旋律是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吸收先进教育理念进行本土化改造;中部的亮色是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推进校本教研和教师发展;东部地区学校的共同追求是倡导教育均衡,尝试适度超前实现教育现代化。政策环境宽松,办学资源充沛,则是东部地区学校发展的主要优势。

[评述]不同类型的区域都要从自己的问题和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素质教育推进的有效策略。如:东部地方如何巩固和发展“以强带弱”的成效与经验?如何真正将发展差异转化为发展资源?如何预测并有效解决“高位均衡”意义上的新问题?中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真正解决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和质量水平的差异,真正把教育的优势转化为振兴本土的经济优势。西部地区面临的迫切问题则是,经济脱贫如何转化为教育脱贫?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仅不被“化掉”反而更彰显其当代价值?外援撤出后如何实现自主的可持续发展?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推进方式,从改革发起主体和在推行层次上的顺序,可区分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三种类型。30年改革历程表明,无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最终走向“上下结合”。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范文第4篇

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地处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临夏市,这里拥有着古朴的民风民俗、特有的民族节日和未经雕琢的民族民间艺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优势,规范开发和实施学校课程,彰显学校特色,本校通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把“民族文化资源”作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

为了确保学校课程开发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本校成立了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学校课程课题组,各课题组按照学期大计划制订年级计划。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使教师在共同实践研究过程中提升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实施的能力,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水平和教学实践水平,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潜能;优化和整合校内外资源;关注社会发展要求和多方面因素,进行动态课程开发;建立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化课程资源库。由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科任教师;主管副校长――教研主任――教研组长――科任教师双线四个层面组成,负责制定开发与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估方案,各层面各司其职,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

确立工作目标

在省、市(州)教科所(教研室)的指导下,本校采用专家引领、外出参观、交流研讨、自学思考等方式,提高对学校课程的认识。临夏市第二中学的学校课程开发是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办学特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多次召开学校课程研讨会,认真修订了《学校课程开发方案》,形成了认识到位、行动到位、措施到位和独具民族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具体目标要求是:了解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体育活动、了解民族节日习俗、风土人情;学会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的手工制作、音乐舞蹈和体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学会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开发学校课程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本校深刻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持国家的长远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基础。为了使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各族青少年争做民族团结的有力践行者,争做民族团结的忠诚传播者,争做民族团结的坚决捍卫者。学校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为目标,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在认真研究临夏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伊斯兰文化特色、色香味俱佳的各类传统小吃、民族民间文艺珍奇瑰宝河州“花儿”的基础上,把多元化的学校课程开发方式贯穿在课程建设中,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民族的视角知民族、爱民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丰富教学内容

在民族工艺学校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指导下,经过勾描、图画、上色,制作出精美的葫芦;在民族音乐校本课上,漫步在学校内会听到悠扬动听的临夏花儿,会看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回族舞蹈;在民族体育学校课程中,教师将传统民族色彩的体育游艺活动,如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回族打木球等引入课堂。

学校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了“看、听、写、做、会、动”的 “六字”活动法。“看”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去东公馆、蝴蝶楼、临夏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民族的民居特点、民族服饰、民俗节日等,“听”就是组织学生聆听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历代民族英雄事迹报告会等;“写”就是通过写游记、说明文、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和开展各种主题征文活动、书信交流活动,把参与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尽情地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印象;“做”就是围绕民族大团结的主题,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标本、泥塑、粘贴、造型、书画创作比赛等,让学生深入领会民族文化的内涵;“会”就是组织学生演唱民族歌曲、演奏民族乐器、表演民族舞蹈、创作民族书画、参与民族运动;“动”就是利用假期和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与少数民族学生“手拉手”书信交流活动、结对互助活动、联谊联欢活动等,让学生的“心”动起来,“情”动起来和“行”动起来。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范文第5篇

地域文化秉承了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在地方发展的历程中经过不断积淀形成的,我们应该把这些当地的文化精品充分地发掘出来,从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文化学习的层面进行调查了解。由于地域文化不是直接的教学内容,对地域文化的利用要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从几个层面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1.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此种实践教学一是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迹考察,二则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在自己家乡或者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可以包含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与其相关的诗词,探讨历朝历代往来文人足迹,分析积淀下来的文化蕴含,并进而结合考察的亲身感受来鉴赏与之相关的诗词,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地方戏曲是以艺术形式流传地方传统文化,现在面临发展传播的困境,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戏曲的了解、传播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艺的认同,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节庆风俗,有着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每到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则可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相关节庆风俗,就不同地区的差异可探讨原因,同时查找有关节俗的民谣民歌,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2.地方文学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课外考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承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必然不能拘泥于课堂,要走进现实生活。而地域文化也广泛地存在于课堂之外的生活之中,故而在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式上二者也可以很好地融合。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就曾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学生以三四人为一组,以当地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历史考察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做调查研究。学生通过从撰写申请书到实地调查项目内容及至完成结题报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和加深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社会资源,因此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而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也同样可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则为合作奠定基础,让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联姻。一是可在地方图书馆建立文献整理实践基地,让学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联、地方戏曲文本、地方历史文献、地理方志、当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馆等作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调研地方谣谚、地方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与古代文学之关系。笔者曾让学生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调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称由来,并由此分析与地方历史和古代诗词作品之关联。

4.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学生社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地域文化类社团,这种地域文化类社团是以对地域文化共同的兴趣而集结在一起的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其活动形式也更为自由轻松。因此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宣传。一方面是将地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行宣传介绍,这类介绍可以社团刊物为载体,刊载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关诗词,或者开展地域文化的专题讨论,举办一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吟诵比赛,邀请当地艺人进入校园进行传统戏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如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织社员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市区一些地方进行宣讲、传发。或者撰写相关作品在校报、地方媒体、网络进行刊发宣传。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文学、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5.学生学术沙龙

今天的大学生已是自主独立、个性张扬的一代,学生学术沙龙已在高校普遍开展,这种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的交流方式让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更为自由、自主。学术沙龙大多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而地域文学、地域文化易成为这种专题讨论的重要选题,故学术沙龙也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以地域性视角来探讨古代文学的选题,结合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时又观照了本地特色,让讨论者更容易找到共同兴趣。因此以学生学术沙龙方式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开放、轻松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对有地域性特色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