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环境状况调查

农村环境状况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环境状况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环境状况调查

农村环境状况调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慢性宫颈炎;普查分析

作者单位:510980广东省从化市太平镇神岗医院妇产科

慢性宫颈炎主要发生在育龄妇女。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常因急性宫颈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有的患者无急性宫颈炎病史,直接发生慢性宫颈炎。而受损的宫颈上皮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慢性宫颈炎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积极有效地治疗宫颈炎症,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提高广大妇女的生活质量。2009年4月1日~30日神岗医院对从化市太平镇神岗村474 名已婚农村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检出各类慢性宫颈炎患者162例,现对慢性宫颈炎的检出情况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4月1~30日对从化市太平镇神岗村474 名已婚农村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

1.2 方法

1.2.1 前期准备 由本镇各村妇女主任通知其村已婚妇女于既定日期到村委等待,然后由神岗医院妇产科在职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统一发放《广州市妇女病普查登记卡》,准备器械、材料及药品等,做好准备工作。

1.2.2 检查方法 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子宫附件及检查等项目。慢性宫颈炎诊断按《妇产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1]。发现有慢性宫颈炎的患者常规进行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对癌变疑似对象行宫颈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个人并建议其积极治疗。

2 结果

2.1 慢性宫颈炎的患病率及不同类型分布 本次受检474名妇女中,检出慢性宫颈炎患者162例,检出率为31.5%。162例慢性宫颈炎中,宫颈黏膜炎17例(占3.3%),宫颈糜烂98例(占87.6%),宫颈肥大14例(占2.7%),宫颈息肉23例(占4.5%),宫颈腺囊肿10例(1.9%)。

2.2 慢性宫颈炎的相关因素

2.2.1 与年龄的关系(表1) 20~岁组患病率39.5%,30~岁组患病率45.8%,40~岁组患病率39.5%,50~岁组患病率24.5%,60~岁组患病率15.4%,可见处于生育高峰年龄段(30~40岁)的妇女患病率最高。

表1

慢性宫颈炎与年龄关系

年龄(岁)总人数正常人数患病人数患病率(%)

20~76463039.5

30~153837045.75

40~119724739.5

50~53401324.5

60~1311215.4

2.2.2 与人工流产次数的关系(表2) 人工流产≥2次妇女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人工流产1次妇女(P

表2

慢性宫颈炎与人工流产次数关系

人工流产次数总人数正常人数患病人数患病率(%)

1次72952737.5

≥2次26231661.5

注:χ2=5.390,P=0.02

2.2.3 与避孕方式的关系(表3) 上环妇女患病率明显高于结扎妇女(P

表3

慢性宫颈炎与避孕方式的关系

避孕方式总人数正常人数患病人数患病率(%)

结扎2911989332.0

上环1751037241.1

注χ2=4.030,P=0.045

3 讨论

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子宫颈是子宫的部分结构,参与受精、妊娠及分娩过程,涉及到女性一生中妇科、产科、妇女保健和生殖健康等问题。子宫颈可出现发育异常、炎症、瘤样病变、良性肿瘤、宫颈上皮细胞异常、上皮内肿瘤、宫颈癌、肉瘤、转移性肿瘤、损伤等多种疾病和情况,而炎性疾病在整个子宫颈疾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宫颈炎症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个人卫生状况、性活动,以及机体的内分泌、免疫状态改变和细菌、病毒、其他病原体的侵袭有关。农村男性外生殖器卫生状况不良,如果在妇女妊娠晚期和产后尚未完全恢复时进行性生活,将会加大宫颈炎症发生的几率。妇女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比男性更易感染疾病,许多妇科疾病的发生都与卫生知识、卫生习惯等有关。慢性宫颈炎是已婚妇女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文对农村已婚妇女检出率为31.5%,与陈娥华报道的35.28%相近[2]。

慢性宫颈炎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腰骶部疼痛、痛及接触性出血,严重时可并发输卵管炎、宫颈管狭窄、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的研究显示宫颈癌的发生与慢性宫颈炎有密切的关系[3]。所以必须重视宫颈炎症性疾病的诊治和随访。慢性宫颈炎根据病理类型分为:①宫颈糜烂;②宫颈息肉;③宫颈肥大;④宫颈腺囊肿;⑤宫颈管黏膜炎5种,所以在诊断和治疗时应区分清楚。上述慢性宫颈炎的5种病理类型在同一妇女患者可单独存在,也可二、三种或更多种同时发生。宫颈炎应与陈旧性宫颈裂伤、鳞状上皮修复、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宫颈结核以及在一些生理情况如青春期、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妇女的生理性宫颈“糜烂”相鉴别。不要一见宫颈口周围的宫颈表面有红色,如表面上皮脱落即诊断宫颈糜烂。对慢性宫颈炎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十分必要,早期治疗且按时复查,治疗效果将大大提高[4]。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症可以达到消除如白带增多、下腹坠痛及性生活后阴道出血等症状,提高农村育龄妇女的生活质量。

生育年龄妇女是慢性宫颈炎的高危人群。本资料显示,生育高峰年龄段30~40岁的妇女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性生活频繁,性卫生不良等因素导致宫颈感染机率增加有关。慢性宫颈炎与宫颈癌关系密切,有资料报道,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应将该人群作为干预重点。

人工流产次数增加是慢性宫颈炎的易患因素。本资料表明人工流产≥2次妇女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人工流产1次妇女,提示人工流产次数增加是造成机械刺激及损伤宫颈而致感染的原因。因此,应加强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避免多次人工流产。近年的调查资料说明,我国青少年存在性发育提前、性知识缺乏、少女妊娠及人工流产率上升、性病上升的现象。虽然未婚青少年有性经历的比例较高,但缺乏性和生殖健康知识。北京和郑州的调查表明,30.28%的青少年对生理知识完全不懂,略懂的占53.18%;对性知识完全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占49.08%。另一项调查显示,有50.6%青少年需求青春期疾病的检查和治疗,49.8%需求青春期生殖健康保健咨询。

慢性宫颈炎与避孕方式也有关系。本资料表明上环妇女患病率明显高于结扎妇女,这可能与本地区农村妇女体内配带节育环多为有尾环,露于宫颈外口,刺激宫颈,从而使慢性宫颈炎的发病率增高。已有文献报告显示,慢性宫颈炎与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及人瘤病毒的感染有密切关系。但本文因农村妇女条件有限,而无法普遍开展。

为降低太平镇神岗村农村已婚妇女慢性宫颈炎发病率,提高慢性宫颈炎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笔者建议:①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对慢性宫颈炎及其危害的意识及治疗水平;②认真贯切落实1994 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内容之一:“保护和促进青少年享受可以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权利,提供恰当的、特殊的、对使用者友好的和可获得的服务,有效地关注他们的生殖和性健康的需求,包括生殖健康教育、信息、咨询和健康促进策略。”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降低性生活年龄,减少人数;③应联合政府计生部门及各村委领导,对不同文化层次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工作,从而提高农村妇女及其丈夫对慢性宫颈炎及其危害的意识。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农村育龄妇女获得孕产期生殖保健知识的可能性和可及性;④定期对宣教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⑤定期对农村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因此,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对农村妇女进行定期、系统的妇女病普查,有利于对常见妇科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5-266.

[2] 陈娥华.2045例农村妇女慢性宫颈炎相关因素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5):312-313.

农村环境状况调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39-02

Statu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onitoring Countermeasures

DONG Wen

(Bengb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n Anhui Province,Bengbu Anhui 233040)

Abstract Due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destruction intensified,the monitoring of our rural environment was strengthened.The statu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onitoring,and the 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monitoring;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环境污染程度随之加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各地市环境监测能力也逐渐加强,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却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影响到农、畜、水产品质量,直接危害到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及污染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

1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包括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灭菌剂等)、氮磷营养物质、畜禽粪便、农膜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通过降水或人工灌溉等自然及人工行为,对农村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农业面源在整个污染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农业源中总氮、总磷含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和67.3%,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占排放总量的43.7%。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农业土地是土地资源利用的主体,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我国耕地面积排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耕地仅933.34 m2,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2。目前,我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533.34 m2的警戒线以下。全国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2亿hm2。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是国际安全使用上限的1.93倍,耕地农药残留率达60%~70%。土壤残留大量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使得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造成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致使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废氮、废磷随着土壤淋融、地表径流等进入湖泊、地下水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危害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大量的农药有机、无机残留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目前,中国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已占世界化学氮肥的1/4,且研究表明,主要的温室气体N2O的排放量与化学氮肥的施用量紧密相关。

农膜的推广使用,致使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耕地土壤结构,使土壤孔隙减少,降低了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土壤含水量,影响植物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致使作物产量降低,破坏了土壤动物、微生物、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4]。

虽然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规章和标准,但因为农村地域广大,县级环境保护部门难以完全监管到位,部分畜禽养殖场建成后,畜禽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1.2 工业企业污染

乡镇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但环保投入偏少,甚至有的企业未采取任何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大。一些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从城市迁入郊区的工业园区,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对周边的农村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大量城市垃圾在郊外堆埋、堆放、焚烧,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巨大。

1.3 居住环境及饮用水源污染

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自来水普及率有所提高,建成一批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农村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有许多村庄的居民并不使用管网自来水,仍旧饮用水质难以保证的地下水,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已建好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因为无人维护,设施运行不正常甚至停运,生活污水依然乱排,生活垃圾缺乏集中堆放、处置设施和场所等,这些依然会对农村居住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

2.1 已开展的农村环境监测工作

2001年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2个重点城市环境监测站对全国57个“菜篮子种植基地”、15个污灌区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开展调查,内容涉及土壤、灌溉水、环境空气和农产品等。

2006―2010年,环保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专项活动,建立了全国土壤样品库和数据库,基本摸清了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及污染状况。2011―2013年开展的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制度。

2009年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各省级环境监测站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监测范围包括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和土壤,从2009年每个省份至少监测3个村庄,发展为2013年各省至少选择10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试点监测,同时在典型区域范围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村庄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范围逐年扩大。如安徽省从2009年的9个村庄扩大到2014年的16个县48个村庄。

2.2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指标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具体指标见表1。

3 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环境监测试点村庄数量偏少,代表性不足

虽然农村环境监测的试点村庄数量逐年上升,2012年监测村庄数量已达798个,但是相对于我国60万个以上行政村来说,这个数量还是偏低,代表性明显不足,覆盖率较低。

3.2 农村环境监测能力不足

农村环境监测的内容涉及到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多方面,监测任务重,但经费极为有限。农村面积广阔,县级环境监测站应为农村环境监测的主体。随着国家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逐步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的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部分县级监测站依然没有配置适用于与农村环境监测的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离子色谱等基本仪器,有的县级站虽然配置有相应的仪器,或因为人员有限、无相应的技术人员操作仪器,或无相应的场所放置仪器,仪器设备只能搁置不开箱。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依然由省、市监测站完成,每次采样浪费大量的时间在路程上,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5-6]。

3.3 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极少

空气连续监测相对于手动监测数据更具有代表性,而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极少,远远不能满足监测的要求。

3.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不到位,奖惩措施有限

缺乏有力的宣传,农村居民没有深入了解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无法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对生产生活、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有限的奖惩措施无法提高农村居民对保护环境的觉悟和积极性,乱排乱放现象依然严重。

4 农村环境监测对策

一是扩大农村环境监测试点村庄的范围,对监测能力有限的地区,可适当调整农村环境监测指标,逐步投入提高其监测能力,进行阶梯性扩项,最终达到全分析能力。二是根据各级监测站的特点合理分配省、市、县级监测站的工作重心,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县级监测站人员、仪器设备的配置工作,并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县站逐步满足农村环境监测的能力要求。三是增加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四是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建立垃圾集中处理中心,合理堆放、有效处置。五是加强对“农村综合整治项目”的后续监管工作,制订奖惩措施,加强对村镇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六是加强对农村周边垃圾填埋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控制废气、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七是增加各种经济鼓励措施,使农民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减少对农村水、气、土壤环境的污染。八是增加宣传力度,使农村居民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及管理工作,是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大事,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变被动为主动,承担其日常监督职能。

5 结语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保护农村环境、保持农村生态平衡,是人类正常生存的基本保证。农村环境监测刚刚起步,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开阔思路、勇于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和措施,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尽责尽力。

6 参考文献

[1] 赵晓军,王晓雯,孙聪,等.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与指标优化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12):128-133.

[2] 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6):1-4.

[3] 张雪稠.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4] 吴岩,杜立宇,高明和,等.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1):64-67.

农村环境状况调查范文第3篇

摘要: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是当前学者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湖北省西北部房县青峰镇的环境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该地区生活垃圾及废水污染比较普遍,能源利用方式原始,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现象比较严重。建议加大农村环保设施投入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结合三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民环保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构建生态新农村。

关键词 :湖北西北部;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保护

农业与农村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008—2013年湖北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丹江口库区干流及入库支流水质总体良好,17个监测面中水质符合Ⅱ—Ⅲ类的占76.5%,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土保持良好。目前,湖北西北部的整体环境状况较好,环境问题暂不突出。该地区工业不发达,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和生活。本文在对该地房县青峰镇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该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引起的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该区环境问题。

一、调研地区—房县青峰镇概况

本研究选择了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的房县青峰镇作为调研区域。该镇隶辖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是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木耳、香菇、柑橘、猕猴桃、茶叶等林特产品。全镇工业相对比较落后,仅有啤酒厂、砖瓦厂、果茶公司等10余家乡镇企业,果茶业、食用菌业、中药材业和畜牧业是其支柱产业。镇内建有房县最大的水电站—六里峡电站、最大的果园基地—青蜂蜜桔场。农民大多以农业为生,工业园区发展开始起步,工业三废污染现象不突出,空气质量较好。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镇旅游、观光项目,发展休闲娱乐区,发展第三产业。该镇连续7年被评为房县“红旗单位”,十堰市“红旗乡镇”,先后被列为市级“示范镇”,全省100个“重点镇”之一,在湖北省西北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研方法

本调查研究设计“湖北省西北部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表”一套,共30题,包括客观型问题25 题和开放型问题5 题。客观型问题是对于提出的问题给出某几项合理、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认同或者最接近的答案。由于该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调查以提问或谈话的方式进行;完全由被调查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回答,调查者根据回答情况做好记录和整理工作。在开放型问题方面,也是由被调查者口述,调查者进行整理、记录,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研究区的现实状况。整个调查涉及被调查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当地农村的环境质量状况、旅游环境状况等。

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调研人员在青峰镇的管辖区进行走访、调查,与农民进行接触、交流,了解该地区地理、社会、生活现状以及环境质量状况,收集有效问卷189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被调查者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青峰镇农民普通家庭的常住人口在3—7人之间,家庭年收入在0.8—2万之间,仅有极少数家庭年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不足6千元,显示出该地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该地区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55.3%)、外出打工(14.6%)、乡镇企业(21%)养殖业(9.1%),显示该地以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在家庭经济支出方面,23.6%的主要经济支出是家庭生活支出,43.5%的主要经济支出是供养子女上学。在子女教育经费的支出上可以看出,该区域农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4.3%的经济支出是医疗支出,28.6%家庭的最大经济支出是建房支出。可以看出,该地是属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压力较大。

2. 生活垃圾的处理状况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垃圾都是随意倾倒在田间、地头、路边、水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调查显示,54.3%的生活垃圾倾倒在路边、水沟,无人处理;16.9%的生活垃圾倾倒在田间、地头,最终充当农作物肥料;28.8%的生活垃圾倾倒在自设的露天垃圾堆,给土壤带来一定污染,部分采取焚烧,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当地村民有养殖家禽的习惯,其中37.6%的村民养猪,52.3%的村民养羊,10.1%的村民养殖鸡鸭。在畜禽粪便的处理上,一般畜禽粪便被农户堆在专门的雨棚内,充当农田的天然肥料,没有出现随意倾倒路边、河边的现象。农作物秸秆一般采取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或者当做牲畜饲料的方式处理。

调查发现,该地生活垃圾污染明显。没有专门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路边、田间、地头成了天然的垃圾场,这也说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专门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确保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3. 生活污水处理状况

走访发现,研究区的房屋建设缺乏规划,居民区比较分散,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部分农户自设了简易的污水坑和下水道。调查显示,当地居民生活污水76.3%是随意倾倒在房前屋后的地面或者直接渗入土壤中,不存在处理后排放的现象;18.4%居民将生活污水排入简易不符合标准的下水道,而这些下水道的水最终还是流向了河流或者渗入地下,对土壤造成污染。有些居住靠河的农户甚至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无任何处理措施。

4.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

农业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区大量种植柑橘、猕猴桃等果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喷洒农药、增肥剂、除草剂等。调查显示每户居民耕地面积大约在0.046~0.137hm2,平均耕地面积0.078hm2。而在化肥施用量上显示,农户的化肥施用量在25~50kg 的占被调查总量的37.3%,施用量在50~100kg的占被调查总量的35.3%,这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15㎏/667㎡的限制;而且普遍是粗放施肥,不讲求科学、精细施用,化肥利用率普遍极低,只能达到30%~35%,大部分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就残留于土壤中或随雨水流失,严重造成了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农药使用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使用标准》中,各种农药的使用量都有明确规定。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使用农药都是凭感觉,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去施用。走访的农户农药用量平均每亩耕地1㎏左右,严重超过了国家标准,导致土壤污染严重。使用完化肥、农药后均没有注意对包装袋和塑料空瓶进行回收,直接丢弃在田边、水沟或者河流。这些难降解的塑料包装不仅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而且残留的化肥、农药流入河流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5. 农民的环保意识状况

一个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是决定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调研区属于农村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农户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4%的农户接受过高中教育。并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户普遍关心经济问题多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意识不强。尽管如此,农户们还是表示出对环境状况的不满,调查结果显示,该区12.1%农户对当前的环境状况满意,认为生态环境状况很好;27.9%认为较好;47.3%认为不好;7.6%认为较差;5.1%认为生态环境状况差;这也显示出农民环保意识的觉醒。

6. 当地旅游地的环境状况

近年,各种“农家乐”“度假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农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研究区处于山区,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将一部分田地拿出来建饭店、宾馆和配套的服务设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用耕地,也加大了环境的承载限度。在旅游区,部分游客素质不高,旅游垃圾、食品包装袋随意丢弃,对旅游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四、加强湖北西北部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走访可以看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农村山区的青峰镇,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工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该区工业污染相对不突出;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青峰镇是湖北西北部广大农村地区的代表。对于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工业污染不突出的小镇,怎样保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1.加快启动农村山区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在青峰镇这样的山区,生活垃圾随处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普遍。这与农村地区缺乏废水、废物等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直接相关。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缺乏根源于农村环保建设资金的匮乏,这也是农村环保建设没有成效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建立符合标准的垃圾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站,确保废水经过处理排放,垃圾集中处理,减少农村污染问题。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

调查显示,当地农民主要以烧柴为主,极少数使用石油液化气,几乎不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而且在调查中发现有72.7%的农民选择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这种行为既浪费了可利用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针对当前的这种情况,应该积极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的高效节能,大力推广省柴灶,减少木材的消耗和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尽量废物利用。根据当地畜禽、山羊养殖业比较普遍的情况,可利用畜禽粪便和果园等农业废弃物制造沼气,为农民的生活提供清洁能源。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不论是否付费都可以从中受益,从而使有些人只想消费而不想付出,出现“搭便车”现象。如果从清洁能源中无法获得合理的回报,就会导致农民对清洁能源的使用问题并不关心或不采纳。因此,生态补偿就成为推动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政府应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专项基金,补偿使用新能源的农户,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

3. 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村环境保护要把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要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生态农业建设。青峰镇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绿色无公害水果采摘、体验农家民俗,发展“农家乐”特色休闲服务,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引导农民结合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或者改用健康高效的农家肥,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农业污染问题。同时,青峰镇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柑橘、桃子、茶叶、香菇、木耳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4.加强农村地区环保教育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保护的成效。可以通过环保部门、环保志愿者在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参与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在农村设立环境保护监测与预警机制,对农村的河流、土壤、大气、植被、农产品等各种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如实公示,让农民直接了解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状况,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5.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开展有效监管

在现有环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亟须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农村环境污染的预防制度,环境的监管方法以及农村环境破坏的惩治手段,建立长效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强环境监管,对于严重损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违法案件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保障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晓荣,郭文娟,张琪.陕北农户“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例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3):37-39.

[2]李荣标,吴发启,王红红,等.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区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178-181.2011,1(05):79-80.

[3]穆瑞颖.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1,1(04):33-34.

[4]黄晓丽.浅析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科技信息;2011,1(03):26-27.

[5]魏欣,李世平.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机制探析[J]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2(6) :26-31.

[6]2013 年度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OL].[2014-03-21].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http://report.hbepb.gov.cn:8080/pub/root8/hbtgg/201404/t20140415_68693.html

农村环境状况调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X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22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日趋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和解决,将制约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延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改善农村环境质量,首先必需准确掌握农村环境污染的状况、污染程度。因此,加强农村环境监测机构、能力的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准确、快速地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农村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

1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

1.1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状况差

我国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设施。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养殖废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俗话说:“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畜禽养殖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使我国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环境卫生状况差。

1.2 乡镇工业企业废物排放无序

近年来,由于城市环保监管力度加大而使不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这些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处理又不到位,有的甚至是直排,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给农村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1.3 秸秆等不规范处理,对水体和环境空气的影响

每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巨大,除少部分作为饲料或肥料直接利用外,其余的要么堆放于田间地头、道路及河道两侧,造成农田排水不畅,河道堵塞、水体污染;要么直接燃烧,对环境空气造成更大的污染,据统计,每年秸秆的有效利用率不到30%。

1.4 地表水和土壤污染严重

由于工业污水和畜禽养殖业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地表径流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威胁到居民的饮水问题,由于农药、化肥过度使用,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造成了土壤的二次污染,然后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导致一些地方病和传染病的流行。

2 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环境监测机制问题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重点在城市,农村基本没有环境保护机构,环境监测能力极为薄弱,与农村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任务不相适应,制约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的地方虽然由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兼顾,但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线长面广,涉及各个方面,多个领域,仅靠县级环保监测机构去抓去管,往往是鞭长莫及,不能真正地运作起来。因此,设置农村环境监测机构,已势在必行。

2.2 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复兴,乡镇工业的勃发,现代农业资源污染以及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导致农村水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水环境的监测关系到农业基础、食品安全和公民健康的问题,其整治和保护应广为社会关注。但目前对水环境监测开展的却很少,尤其是对农村饮用水的监测更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不容忽视。必须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监测。

2.3 空气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些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气,包括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二是养殖业散发的恶臭气体。农村小城镇的富兴以及农村的工业发展,导致农村大气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增加,大气质量日益下降。因此把农村大气环境监测提到议事日程也是必然之事。然而在农村由于一些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大气环境监测不够全面,也不够集中。另一方面,农村污染比较分散,监测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不少难以克服的问题。

2.4 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000万公顷。由于灌溉污水水质超标,并大多未经处理直接使用,其重金属、有机高分子、病菌虫卵直接危及农产品安全,又引发和加剧了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导致土壤结构改变,重金属含量增高,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身健康。而目前对农村土壤的监测几乎没有开展。

3 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的对策

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探索环保新道路统领农村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规范监测、注重实效。要遵循农村生产生活规律,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地理等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围绕危害群众身心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监测方案,及时反映农村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开拓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3.1 理顺环境监测的机制和体制

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加强对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2009〕11号)要求,制定了《全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指导意见》。以推动我国农村监测管理体系的创新,进一步整合环境监测系统资源,逐步实现环境监测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不断充实农村监测力量,通过上级环境监测中心对农村监测站的技术管理、指导,实现功能互补。通过加强监测网络管理的手段,逐步搭建起农村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

3.2 设立专门农村环境监测机构

城市与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差异,统一的机构若不能因地制宜,则不仅不会对农村环境监测起到推动作用,还有可能加剧农村环境的污染。因此,在环境保护部成立“农村环境保护司”,地方局照此设置相应的机构,尤其是市、县级环保局必须设专职负责农村环境问题的监测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农村环境监测站人员深入基层,扎实地搞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

3.3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站建设

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站工作,为保护农村环境提供第一手的资料。然而我国目前的环保系统中,环境监测人员数量偏少,作为农村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的县级环境保护部门,监测机构和人员也不足,农村环境监测站更是无人顾及。因此要加强环境监测人员队伍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政府的有关规定,配置环境监测人员、设备,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站,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第一手监测资料和数据,为农村环境管理服务。

3.4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不仅要在硬件上加大投入,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我国农村环境监测队伍目前的状况还难以满足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的要求,必须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环境监测分析人员和综合技术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尤其是要培养拔尖的、复合型的环境监测学术带头人,改革监测人才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氛围,形成一支数量充足,技术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和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确保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发展。

总之,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应把握“政府主导,监测部门具体实施,公众广泛参与”这个基本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多方面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以便更好地对农村环境进行监测、管理、服务,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指导意见[J].

[2]陈吉宁.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专题报告[J].清华大学副校长,2012,03.

农村环境状况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环境权利;法律规制;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097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30

[作者简介]余建川(1994―),男,四川乐山人。学生,研究方向:环境法。

2012年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受我国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的环保问题也呈现出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分化格局。在城市,政府能够掌握充分的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在事前、事中、事后对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圆满的预防、解决和救济。但是在农村,环保问题形势却不容乐观,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中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等。于此,笔者参与了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湖北省荆州市秦市乡采取实地勘探、问卷调查、走访等方法展开了调研,对该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剖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环境保护研究提供经验参考。

一、 秦市乡环境概述

秦市乡地处江陵县东南边陲,东与监利毗邻,南与石首市相连,全乡版图面积55.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辖20个行政村、161个村民小组。秦市乡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截至2004年,其工业总产值达2.4亿元,农业水产品产量达2800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30万元。

我们在看到其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状况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本次问卷调研中,共发放18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22份(秦市乡972份,随机调查750份),有效回收率达96%。其中被调查者18岁以下的占12.1%,18到25岁的占14.2%,26到35岁的占17.5%,36到45岁的占19.1%,46到59岁的占20.8%,60岁以上比例则达16.3%;文化程度方面,识字不多或基本不识字的占16.6%(经过一定的解释能够理解),小学的占16.1%,初中的占40.1%,高中的占17.3%,大专的占5.3%,本科及以上的占4.6%。调查结果显示,在秦市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居民对居住的农村环境不满意的占32.8%,一点也不满意的占8.8%,基本满意的占46.5%,满意的只有11.8%。可见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然后以更大的资金投入反过来治理环境,投入大,见效慢,最终既制约了经济发展,也损害了生态环境。秦市乡虽然经济实现了发展,却由于环境的破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无奈陷入发展困境。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亦愈发悲观,45.4%的人认为发展趋势是由好变坏,认为一直不好的占14.7%,而认为由坏变好的只占24.7%,认为一直较好的占15.3%,这样的悲观情绪长此以往,只会进一步加剧恶性循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会更严重,资本撤出,财政收入减少,基础建设、养老、教育跟不上,经济衰退。可见,对当地环境的综合治理已经十分必要。

二、 农村环保问题现状

(一)污染现状

据调查,36.9%的人认为水受到了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污水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农村的水污染主要由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和农药流失、农业养殖、农村工业废水等构成。

20.4%的被访者认为空气受到污染。其中,生活垃圾、畜禽粪便、脏水沟的臭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包括部分乡镇企业的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垃圾焚烧和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等。

20.9%的被访者认为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其中,主要包括农业废物如农用薄膜和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乡镇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厨余、废纸、果皮等生活垃圾。这些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损伤地表,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影响农作物及产品的质量,滋生传染病,危害健康。

除此之外,7.6%的人认为土壤被污染,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放射性污染构成了污染的主要类型。

(二)农民环保意识现状

89.5%的被调查者对环境关心,不关心的占10.5%,总体上农民对环境的关注度有很大的提升。在问及被调查者是否愿意参与处理所在区域内一些环境事务时,36.4%的被调查者非常乐意,无所谓的占49.4%,不愿意的占14.2%;而在环境事务的参与频率上,仅有8.5%的被调查者经常参与,38.9%的被调查者偶尔参与,而52.6%的被调查者从未参与过。结合访谈,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则环境事务参与度越高,他们对周边环境的认识也更深刻。因为许多基本满足温饱的农民维持生计、医疗和教育负担十分沉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对环境的态度自然无所谓,只要不危及其生命健康或财产安全;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民、干部、教师以及学生对良好的环境需求更强烈,他们认识到当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愿意也实际上参与过一些环境事务,比如检举、控告,参与听证会、论证会,通过大众传媒了解信息和批评建议,通过人大反映意见,或者如座谈会等。

(三)环保信息公开现状

在分析农村环境信息公开的问题时,42.9%认为没有人公布,25.8%认为不知道去哪里看,16.5%认为太专业,看不太明白,13.2%认为和农村生产活动关系小,1.7%为其他。而当问及谁告诉被调查者有关环境状况的信息最合适时,36.8%的被调查者认为乡镇政府最合适,认为村委会最合适的占41.2%,认为污染企业最合适的占10.8%,认为村民传达最合适的占11.2%。说明当地居民对政府的期望是比较高的,对其非常依赖,但客观实际则反映出当地居民对政府的失望和矛盾心态。

三、 农村环保问题的成因剖析

(一)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及城乡差别

在我国,由于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历史惯性,使得城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均衡,城乡状态呈现结构性断裂,形成二元的社会结构模式和很大的城乡差距。这也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

在二元制的城乡结构下,多数乡镇企业受资金、技术和环保设施等方面的制约,成为了很大的污染源。另一方面,二元制结构也使得农村中的有知识的青年流向城市,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较低,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解决温饱、改变贫困,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生存,农作物产量等问题。对于发展是否可持续,是否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等问题无暇顾及。不得已地选择了粗犷式的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农村的环保立法、执法、司法分析

从现行的环保法律体系来看,我国在农村环境立法上采用的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单行法受基本法统领的混合立法模式。该模式有利于统筹兼顾和发挥单行法的作用,但致使我国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我国至今为止是没有综合性的农村资源环境保护法规或者条例。另一方面,农村环境立法缺乏独立性。另外,我国环境立法起步晚,经验少,主要是照搬欧美。为此,我们在环境立法的时候应当充分听取法学家、环境学专家、经济学家、农业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公众、农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遵循城乡环境协调一体的原则,法律用语简练、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三)农村环保管理机制失衡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实行分地区负责,各地区只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也就是说缺乏一个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而这与环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是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环保管理体制的立法也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单行立法对环境管理体制规定的较为简单,规范性文件经常代替法律,管理体制立法上存在交叉甚至矛盾。这就会导致环境执法的权威性不高,针对性不强,效益不明显。

四、 环保问题的法制规制

(一)健全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首先,应在《宪法》中确立环境权,使其成为环境立法的依据。在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中明确保护公民的环境权,不仅有利于农村环境立法,也利于在司法实践中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其次,制定农村环境的基本法。包含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总体规定、环境监管制度和体系的规定、完善农村环境救济的司法程序、明确违反农村环境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责任。

再者,制定相关的单行法。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农村清洁生产促进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农药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在我国农村环境立法进程中,制定专门的农村环境立法是必要的,符合我国复杂的农村环境形势。

最后,理应包括其他部门法中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环境保护法中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规、规章;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中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等。

(二)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环境执法

随着资源环境保护执法的深入,其监督机制越发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要环境保护法的实施者是自然人,那么他就有其独特的利益衡量和个性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多种监督手段综合运用的监督机制。

其一是要继续沿用原有监督机制,包括上下级政府监督、环保机关内部的上下级垂直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其二是要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内部行政监察制度;把执法活动放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等。

(三)完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机制

“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决策或者其他设施,首要条件是必要使可能受到影响的个人事先得到通知。国家有义务不干涉公众从国家或私人机构获得信息的行为,有义务取得并传播关于公共和私人的所有相关信息”在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者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完善:

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在环境面前,人人都有享受良好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任何法治国家都应该承认和保护公众的这种权利。

二是要将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使信息公开化,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保证农村公众最大范围地了解环境的相关信息。

最后,培育环境公益组织,通过政策、物质等支持,鼓励社会力量自发组织投入到环境宣传保护行动中,如志愿服务组织,义工协会,农村环境保护协会等,传递绿色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 蔡守秋.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社会的法学理论──调整论 〔J〕.河北法学,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