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卫生的认识

职业卫生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卫生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卫生的认识

职业卫生的认识范文第1篇

酒店员工的流动率控制是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每一个酒店管理者都知道,优质的莱品来自优秀的厨师,优质的服务来自优秀的服务人员。然而,有些管理者对酒店员工却极少给予“人文关怀”,眼睛只盯在效益上,不能做到“以人为中心”管理企业,从而导致酒店员工流动性过大,影响了酒店的正常经营活动。

目前在一些酒店存在的员工流失严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得不到顾客的尊重,随着“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日益被人接受,很多客人也把自己摆在“上帝”的地位,不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成果,对服务人员呼来唤去,致使他们常常忍气吞声,因而能坚持在一家酒店干下来的寥寥无几;二是酒店老板在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加之主管领班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很少与普通员工沟通,片面地认为员工理所当然地应该服从,而批评、指责员工是天经地义的。由于员工的意见不能表达,又得不到尊重和重视,难以调动其积极性,更谈不上主人翁、责任感、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另外加上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收入比较低,福利保障不健全,造成了酒店员工的高流动率。这种状况,给酒店带来管理上的困难,从而影响到酒店的接待服务质量,最终影响到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酒店管理者应当改变管理观念,走出管理上的误区,将“以人为中心”视为企业管理中最根本的策略。目前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已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善于“经营人心”,已成为众多以“情感投入”为治企方略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对人的要素挖掘、开发和使用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与弱,同时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所以,“以人为中心”既要重视物质激励,也要重视精神激励,以此激发每一个普通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责任心,这是现代企业管理最基本的理念,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企业管理,主要强调的是“精神激励”,根本否定了“物质激励”,在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方面水平也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逐步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经验,许多企业都能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由重视物的管理转变为重视人的管理,由把被管理者当作“经济人”转变为“社会人”,采用“情感管理”、“目标管理”等多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有效地调动了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如果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情感投入”不够,“关心与沟通”这一环节做的不好,那么“产量、质量、效益”就不可能落实,就是一时实现了,也一定不会长久,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经营之道。

职业卫生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现状

2008年5月,结合各直属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目前,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大部分单位已上报岗位设置方案并获批复,根据批复的方案进行了聘任,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方案批准后,各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岗位竞聘工作,从公布聘用岗位、聘用条件到个人申请、部门推荐,从资格审查到考察评议,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做到政策规定公开、空缺岗位公开、任职条件公开、聘用程序公开、聘用结果公开。另外,人民银行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暂行办法》,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条件、程序等内容做出详细规定,为直属事业单位开展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08年以来,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按照总行有关要求,稳妥推进,逐步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是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同岗位之间设置的比例与单位的实际发展不相适应;二是岗位的动态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不同岗位之间的通道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近年来各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开展情况,并结合各单位业务发展变化的实际,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由于原人事部的文件印发时间较早,而近年来人民银行各事业单位业务发展迅速,相应地人员结构亦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对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之间比例的规定与目前的实际情况已不相适应。以金融信息中心为例,随着金融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入,对金融信息软件开发、维护以及安全保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员素质、结构以及履职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近年来招录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也较高。而原文件对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规定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空间,降低了对这部分人才的吸引程度,造成了部分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的流失。

二是部分单位随着职责的变化,“三定”方案随之调整,而岗位设置方案未能相应调整,出现了岗位设置方案与“三定”方案不匹配的情况。比如征信中心的岗位设置方案批复较早,但是近两年由于其业务发展迅速,已相应地对其“三定”方案进行了调整,但是已批复的岗位设置方案未相应调整,出现了岗位设置方案与“三定”方案不相适应的情况。

三是关于工作人员在不同岗位之间转岗聘用问题。由于工作发展变化和个人成长需要,各事业单位均存在工作人员在不同岗位之间转岗的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缺少相关的政策依据,存在实施困难的问题。

三、改进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建议

随着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人员素质和学历结构的不断提升,以及人员转岗交流需求的客观情况,适当调整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已成为完善岗位设置、提升履职绩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适时调整岗位结构和比例

随着人民银行各事业单位业务的迅速发展,高学历员工不断增多与专业技术岗位比例静态管理的矛盾已经逐步显现。近年来,各事业单位招聘人员85%以上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按照现行政策,硕士学位获得者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可初聘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近三年招聘的硕士研究生将陆续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初聘,若聘为中级,并在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任职,将突破现有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若为满足比例控制而低聘或不进行初聘,则可能影响高学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允许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各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人员结构的变化情况,在一定幅度内,适当调整岗位设置的结构与比例。

(二)打通不同岗位之间转岗聘用的通道

由于工作发展变化和个人成长需要,各事业单位均存在工作人员在不同岗位之间转岗的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缺少相关政策依据。建议明确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相互转岗的有关资格条件,做好与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有关规定的衔接。同时,对工人聘用到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应具备的条件予以明确,打通三类岗位之间的交流通道,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三)逐步建立岗位的动态管理机制

根据各直属单位业务发展情况,密切关注各单位职责变化和履职需要,在对“三定”方案调整的同时,及时对岗位设置方案进行调整, 保证“三定”方案与岗位设置方案相一致,确保岗位设置方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各直属事业单位还应进一步加强聘后管理,岗位竞聘工作开展后,各单位要按照所聘岗位类别及时将岗位与工作、福利待遇标准挂钩,同时加强对聘用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定期考核评价,将结果作为聘用人员调整岗位、晋升等级和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各单位还要结合工作实际,着手研究制定岗位聘用、绩效考核、薪酬以及培训等管理制度办法,为逐步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聘后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卫生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师生信任危机 现状 策略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师生间的人际交往来实现的。因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则是师生之间实现心灵无障碍沟通的前提,是师生间情感相互融合的融合剂,是建立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更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催化剂。而据调查显示,当前职业院校师生关系日趋冷漠化、紧张化,师生缺乏感情与心灵的沟通,尤其是学生不信任老师,不愿意与老师交流和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在这里,笔者就当前职业院校师生之间的信任情况及应对策略做一个分析。

一、职业院校师生信任危机现状调查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既具有普通学校学生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情况。一般在学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也不缺乏优秀者,但多数的学习成绩一般,有的还很差,因为他们很多是通过中考和高考筛选下来的;在行为习惯上,有不少学生在入学前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如逃学、打架、偷盗等;在心理上,他们容易产生自卑、自闭、不相信人等特点。因此,他们更容易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

那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为了了解真实情况,我们编制了师生关系问卷调查,以中山市的职业院校为调查对象,对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师生关系现状的随机抽样调查。

1.在师生关系方面,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但融洽程度不高

在回答“你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时,有39%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但不足,完全满意的只占10%;在回答“你和老师的关系怎样?”时,有35%的学生认为老师关心我、信任我;在回答“你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什么?”时,有38%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不仅在课堂上、在学习上关心我们,在课外也能和我们友好相处,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对成绩好或成绩差的同学要一视同仁。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师生间的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有意见,感觉教师不喜欢自己,或是自己不喜欢教师。在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上,学生与科任老师的融洽程度比与班主任的融洽程度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这可能与班主任的管理角色有关。

2.在与班主任的关系方面,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不够

在回答“你对班主任的印象”时,有14%的学生很喜爱,有37%的学生比较喜欢;在回答“你和班主任的关系”时,有42%的学生认为一般;在回答“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程度”时,有34%的学生认为一般。

应该说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从调查的结果看,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没有体会到教师的爱,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为什么我们口口声声都是为学生好,但是学生还是体会不到教师良苦用心的爱呢?这恐怕就要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方面寻找原因了。

3.在与科任老师的关系方面,师生冲突频繁出现

回答“你觉得科任老师对全班同学如何”时,有34%的学生认为科任老师只喜爱少数同学;在回答“你和任课老师的关系”时,有13%的学生认为很融洽,有42%的学生认为比较融洽。

因此,调查显示,有将近40%的学生跟老师产生过冲突,频率也算是相当高的。其原因在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加上这一个时期的青少年特有的逆反心理,而且有些老师过度的关心,也使得学生觉得老师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所以使得职业院校的师生冲突较为频繁。

4.在师生情感沟通和相互信任方面,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不够,相互信任程度较低

在回答“你体会到老师的爱吗?”时,有53%的学生认为没有体会到;在回答“你爱你的老师吗?”时,有48%的学生认为还可以;在回答“老师爱你吗?”时,有52%的学生认为一般,谈不上是爱或不知道;在回答“你信任老师吗?”时,有40%的学生只信少数;在回答“你在学习、生活中发生了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找谁?”时,有66%的学生找同学或朋友;在回答“你有心里话,最想对谁说?”时,有38%的学生认为对同学说,对老师说的只有2%的学生。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程度是不高的,这种不信任不是体现在知识上,而是在精神的依托方面的不信任。学生有了困难只有11%的学生找教师解决,有心里话,也只有2%的学生会说给教师听。这种状况,除了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之外,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也很重要。比如在调查“你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什么?”时,有74%的学生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这对于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很有意义。

至于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情况,笔者采用谈话和随访的方式调查了许多老师,他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喜欢和信任优秀的和表现不错的学生,这类学生占大多数,对于占少数的后进生,由于他们平时经常撒谎或屡教不改,一般老师是不相信他们的。

另外据调查,其他职业院校也存在着以上情况。由此可见,目前职业院校的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师生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理解,信任危机是目前困扰师生关系的最主要的和最大的障碍。那么,如何消除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呢?

二、消除师生之间信任危机的策略

由于学生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信任,这就导致当学生需要帮助时,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能给他们提供实际有效帮助的老师,而是缺乏经验和理智的学生。这说明当前职业院校的师生信任关系已经出现了危机,亟待改善。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改善这种局面。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利用课间或平时多去和学生谈心,通过谈心,使老师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了解是信任的前提。在学生座谈中,有学生反映,他们的老师根本不了解学生,每次都是已经等学生发生事情了才知道一点情况。当然我们相信这不是普遍现象,但我们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来告诉我们他们的心事和情况,而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去感化他们逐渐冷漠的心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心交给老师,从而信任老师和学校。

2.老师既要热爱学生又要公平,还要讲究爱的方式和方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感受不到老师的爱,而且有爱也不公平。所以,教师既要对学生付出爱,还要讲究付出爱的方式、方法,因为绝大多数教师不是不爱学生,而是付出的方式、方法存在着问题,明明是为学生好,是爱学生,可造成的结果却是使学生受到了伤害。此外,教师对学生还要爱得公平。从调查中得知学生最不希望老师对他们有不公平的爱。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却往往把爱分给了表现好的学生,对在老师眼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则是冷漠、忽视,甚至讨厌。这样,因为没有得到老师的爱,这部分学生便失去了对老师的基本的信任。因此,教师要爱学生,要爱得有方法、有技巧,还要爱得公平。

3.教师要多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

教师要多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如劳动、外出旅游参观、各种比赛、晚会、生日Party等,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关心他们、和他们有共同语言、容易让人亲近,从而他们会在心里接纳老师、信任老师。

4.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良师,也做益友

在座谈会的调查中我们就发现,有部分学生认为老师摆架子,令人不敢亲近,而且缺乏大的度量,会因为与学生发生小摩擦而大动肝火。当然,我们相信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5.要信任、鼓励学生,特别是犯过错误的学生

在心理咨询中,笔者就遇到这样一些案例:学生受了委屈或想改掉缺点,但没有勇气告诉老师,和老师说说心里话,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老师不会相信他们的话,而根源在于他们曾经犯过错误或在老师心中的印象不好。因此,优秀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信任和鼓励。

6.鼓励和教育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寻求老师和学校的帮助

学校虽然要求老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心里,但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他们不一定能发现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向老师求助和主动亲近老师的良好倾向和习惯。只有通过这种双向交流,老师和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彼此的心里。

7.按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心理疏导的切入点

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点都不一样,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找到心理疏导的切入点,从而把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8.老师要注重批评的艺术

批评也是一门艺术,批评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而自尊心特强又比较敏感,老师就不能轻易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她)进行批评教育;有的学生吃软不吃硬,老师就需要对他(她)们采用“怀柔政策”,要用柔情和关怀去打动他(她)们,只有这样,批评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效果。

9.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看得见师爱

现在的学生由于多是在成人的倍加呵护下成长的,他们中不少人对爱的感觉已经麻木,从而体会不到别人(包括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爱,或者认为这只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此,有不少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啦?我们对他们的关心他们怎么就看不见、感受不到呢?”不仅如此,这份爱还容易被学生误认为是在故意“整”他们。在心理咨询中,就曾经有学生对我们说:“老师他哪里是为我们好?他根本就是想害我们!”当然,这话太偏激了。但由此可见,现在的学生需要爱的教育、感恩的教育。要通过这种教育,如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等,来提高他们对爱的敏感度,使他们能及时、正确地感受到老师和亲人为他们付出的关爱,学会感动,学会报恩。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有时候不是学生不感恩,而是由于老师默默地付出爱却不愿让学生看到,或者老师付出爱的方式不妥而使学生看不到(比如老师的爱很多时候隐藏在严厉要求和责骂之中)。因此,老师在爱学生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让这份爱成为看得见的爱。老师不妨亲口告诉他们,老师爱他们。老师不妨不时地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抚摸、一个热情的拥抱、一个灿烂的微笑,从而让我们真实的爱永远进驻他们的心灵。

10.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在师生关系的心理咨询中,有学生诉说他们不喜欢某某老师,问其原因,他们要么说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听起来没劲或听不懂;要么说是因为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合理、不正确,从而使他们不喜欢上课,不喜欢这位老师。由此可见,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如果学生认为某位老师教或管得不好,那么他(她)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失去威信和影响力。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提高老师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学科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途径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总之,师生之间的信任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要在宽松教育的和谐氛围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亲和的关系,教师就成为学生心目中被模仿的对象,言传身教才得以可能。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学生也才可能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不同的见解,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性地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成为信任的主体,双方都主动地付出信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才能确立并得以巩固和发展,才能让爱在师生的心田永远流淌,从而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实现学校的全面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郑也夫.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职业卫生的认识范文第4篇

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

(1)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应更为注重学术研究、人才应用价值培养,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能用自身的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满足一线岗位正常运转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应基于这种实践性和学术性的要求,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社会岗位需求的引导下,培养拥有应用型护理知识的高素质操作人才。

(2)要能适应临床护理发展需要。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岗位胜任力的导向下,以理论知识培养为手段,以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为重点,充分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高职护理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临床护理适应能力。基于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充分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并通过知识、技能培养范围的拓展,提升学生的临床岗位适应能力。

(3)在遵守实用、需用和够用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注意所设计的课程内容能突出实用、需用和够用原则,通过理论内容整合和精简,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占比,尤其是要提高实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中的占比。同时,还要重点提升学生的临床问题解决能力和临床应变思维能力,檠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奠定基础。

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教学手段改革

(1)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突破点,用问题触发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自主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整合,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当护理专业学生难以凭借自身能力解决临床问题时,这一方式可以促使他们进一步进行探索,从而顺利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驱动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开发新技能和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开放式实验教学。护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因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评判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采用可以在计划、目的等准备工作的支撑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切身感受护理专业的工作环境,进而实现技能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双重培养,增强他们的应变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其思维评判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

总之,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应持续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评判能力等,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职业卫生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 职业英语 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的外语教学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学生们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并不满意,在高校现阶段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下,学生们并不满足自己在外语能力上的提高。针对此问题,学术界已经展开了研究与探讨。

一、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在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指要着重培养学生们对于外国社会的文化以及宗教的理解。同时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们对其他国家人文、环境文化的了解。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以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为理念,可以达到将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目的,从而实现以内容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英语的学习是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而非一门工具性课程。我国许多到校已经开始实施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它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作用不可小视,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意义。

二、职业英语课程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们熟悉中外文化的差异,对西方国家的人文、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所了解,这即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所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要注重语法、基础能力的教学,同时也要加强口语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在教学内容中更多的加入英语人文文化的介绍,将英语的学习与人文的学习相结合,从而实现人文素养与英语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更高档次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意义。外语教学的基本教学规律体现在职业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之上,通过对外国人文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交流中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的具体方案的实施

高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兼备的人才。即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以该目标为基础,构建一个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并以此进行改革。

1.课程的设置。围绕以提升人文素质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开设多门口语、听力、阅读类课程,为提高学生们的基础英语水平打基础,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人文素养知识。并为希望提升英语水平的学生提供听说、翻译等英语课程。新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量,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或是喜欢的课程。但是每名学生要求必修一门人文素养类课程。

2.学分的设置。与高校的其他课程学分机制相同,职业英语课程也要设置修读与学分的机制。新的课程体系方案要求每个学生的职业英语类课程必修课要修满10学分,并对选修课程要求修满15学分,同时人文素养类课程为必修课程。在每个学年结束的时候进行学分结算,以学生修读的基础课程和人文课程学分是否修够为标准,决定学生是否能够修读更高年级。

3.教学内容的制定。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的内容也随之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由高校组建的领导小组商讨决定,小组制订了所有的课程范围、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时分配等,并编写了课程所需要的课程讲义、教学大纲、以及课程简介等等,并经过高校领导及教师团体的审核以及教务处的批准。经过不断的研究与试点之后,总结出最终的课程w系改革方案并开始实施。

4.教学模式的规约。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之中,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讨论,旨在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提高语言能力,通过课堂中与外籍教师的沟通互动,达到口语练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属性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小组学习、课堂活动、课堂演讲、辩论讨论、教师讲授、课堂写作等等多种教学模式相互结合。在向学生传授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技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使用网络教学相辅相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平台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向学生布置作业以及制定学习目标,从而打破只能在教师学习的理念。教师坐镇网络平台指导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一对一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平台,在学校提供的机房或者自己的计算机上,登陆网络平台,即可学习或者解决自己课堂中未解决的问题。

5.教师团队。高校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属性分配不同的教师资源,根据不同教师所擅长的教学方面与教学能力不同,可以让教师选择自己喜欢适合的课程进行教学,从而最大化教师的教学才能,更好的实现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每名教师每学期只能讲授一门课程,这样每名教师的全部经历可以放到一门课程中,可以潜心研究课程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高校也要不定期举行各个课程教师的教学交流工作,让教师们在交流探讨中不断成长,促进整个教师团队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效果

人文素养职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强调语言技能的教学体系,新科课程体系将人文素养的学习和职业英语的教学相结合,从而为学生们对职业英语的学习提供了兴趣与动力。改革后的教学体系更注重于学生对于西方人文文化的了解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达到了职业英语教学和人文素养兼并的目的,更加突出了高校职业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帮助学习着在了解西方人文文化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国际视野和综合文化素养。

从学生对体系改革的评价角度而言,许多学生表示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全新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以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课程等等对自己学习英语的动机、方法以及爱好有了重大影响。许多学生对于改革后的教育方式非常满意,认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们对职业英语学习的渴望。课程体系的改革无论是对自己的英语能力的提高还是对自己国际视野的扩大、思辨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国外人文的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语

建立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坚持科学的教学改革观,并以此为标准,对高校的职业英语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打破了知识技能教育的传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职业英语教学体系。将人文素养融合到职业英语教育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了解东西方人文文化差异的同时,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行业竞争力。职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解决了我国高校职业英语教学难的问题,并有效的提升了高校职业英语专业培养出的外语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一凡.人文素质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2]鞠丽丽.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与人文素质提升策略[J].决策与信息.2015.

[3]鞠丽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初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

[4]鞠丽丽.项目化教学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探究[J].海外英语,2015.

[5]徐婷婷,张秋菊,祁淑红.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探析[J].校园英语旬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