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文旅融合策划

农文旅融合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文旅融合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文旅融合策划

农文旅融合策划范文第1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作为灵魂,文化的传承需要旅游产业作为载体,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达到共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欢迎查阅。

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落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总体工作思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突破,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实现2023年文化和旅游产业产值“双千亿”和增加值占比超过6%的目标,特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文化旅游顶层设计

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推动文化旅游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深度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重要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形成部门联动、市县协同合力;强化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对全市文化旅游规划、项目进行论证和把关。(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发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引领作用,把岳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重点抓好岳阳楼-君山岛、南湖风景区、张谷英村、屈子文化园、洋沙湖旅游度假区、天岳幕阜山等重点景区(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洞庭湖博物馆、洞庭湖旅游母港、龙山生态科普基地、岳州古城、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洞庭湖国际公馆度假酒店、福朋喜来登酒店、悦榕庄酒店、阿波罗温泉度假酒店等五星级旅游饭店创建和提质升级。支持岳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岳阳老铺黄金、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泰金宝精密(岳阳)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一批上规模的文旅装备产业项目,打造一台有影响的大型实景演出或影视作品。(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发挥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的观光休闲旅游作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依托G240沿线乡村美景、美食及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打造G240沿线农旅结合示范带。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以生产场景、科研与产品、企业文化与管理经验等资源为依托,打造城陵矶港区、食品产业园等工业旅游示范点。推进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徒步穿越、低空飞行、极限运动等体育运动,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与康养等新业态融合,积极推进养生谷、生态酒店、民宿等建设,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四、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市县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开通主要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景区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开发岳阳本地江鲜湖鲜、风味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饮,推动各县市区建设美食(夜市)街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市县完成公共图书馆、博物(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提质;建设方便阅读和体验的文化休闲区。(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国资委、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城管局、市文旅广电局)

五、加大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整合资源,打造“天下洞庭·乐游岳阳”旅游品牌,推广岳阳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在车站、码头、机场和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等主要交通地段,设立旅游宣传专用广告位。运用新媒体和网络等多种形式,深化“线上+线下+体验”目的地营销策划。着力拓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圈等大型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重点打造岳阳民俗文化节、君山爱情文化节、汨罗国际龙舟节、元宵长乐故事会、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岳阳小龙虾博览会、岳阳国际生态马拉松、中国(平江)康养休闲避暑节等品牌。重点推出洞庭生态游、江湖名城游、湘楚文化游、休闲自驾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立环洞庭湖旅游联盟、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协作区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局、市地方海事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

六、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

规划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引导支持一批有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本土文化旅游企业,招商引进一批全国全省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入园聚集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创意设计、高端印刷、文博会展、传媒影视、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康体养生等业态。鼓励各县市区推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

七、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进一步挖掘全市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开发具有独特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岳州窑、岳州扇、汨罗龙舟、岳阳楼文创产品等工艺美术品,打造岳阳黄茶、岳阳小龙虾、平江酱干、十三村酱菜、长乐甜酒、汨罗粽子、华容芥菜、临湘浮标等特色品牌。鼓励开发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旅游商品。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和研发基地。举办市级文化旅游商品大赛。(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八、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旅游领军型人才。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旅游专家,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智库。努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担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顾问。注重发现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给予民间艺术人才以保护和支持。(牵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九、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产融基金和文化旅游引导资金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投入。2019年,市财政预算新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要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旅游发展公司应重点支持全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导向作用。健全完善银企合作平台,举办文化旅游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推进银企联姻。健全完善政策性担保机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省文化旅游支持政策,积极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向上争取资金。(牵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文旅广电局、市旅游发展公司)

农文旅融合策划范文第2篇

就荔波而言,这里生态良好,拥有“中国南方喀期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品牌,是全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先后荣获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地方、世界最美喀斯特森林等称号,更被誉为“地球绿宝石”。

所以,做好生态经济这篇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的荔波来说,是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

为此,荔波将按照“两加一推”主基调和黔南州“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战略定位,以打造荔波旅游升级版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围绕旅游这一核心,抓好一产、二产、三产,围绕旅游功能需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文旅、体旅、工旅、农旅融合发展,力求把荔波旅游“做美、做优、做强、做亮”。力争到2025年,实现有2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20个以上3A级景区,实现众星捧月、嫦娥散花的旅游大格局,努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实现“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

坚守底线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发展农业方面,荔波将立足“农旅结合、安全食品”的思路,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荔波精品水果及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万亩梅园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农耕文化示范园区等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哈密瓜、枇杷、蜜柚、血桃、青梅等精品水果及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争取到2020年打造几个规模十万亩、产值千万元的特色高效产业。

以打造“全国安全食品示范生产基地”为载体,发展一批无公害绿色放心的农产品,提高遗产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龙头企业与农民和农业合作社有机结合,让农业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精深加工,深度推进农旅结合的现代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农业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农业的“接二连三”,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荔波将依托“高铁时代”到来的优势,凭借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在加快景区的纵深开发,抓好景区扩容及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借助品牌景区带动效应,谋划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新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

2015年,全县将重点打造开发108个古朴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村寨,真正把具备条件的村寨都做成旅游村寨,把全县能开发的美景都打造成景点,创造性构建新的旅游大格局。

所有旅游之外的三产都要围绕旅游要素来做,充分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升级打造《水韵樟江》《瑶之韵》民族风情演出和节庆民俗文化表演等一批寓教于乐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冲击力,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索道、小火车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康体水疗、野外拓展等一批高山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品结构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复合发展转变;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建设;深化旅游综合体制改革,推行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制度,吸纳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旅游发展中来,打造荔波旅游升级版。

产城互动

做强做大“绿色GDP”

在发展工业方面,荔波始终牢固“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抢抓“互联网+”、工业4.0、创客时代等机遇,坚持高位嫁接、高端切入理念谋划工业发展,突出“绿色化”,走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与旅游相生相融的绿色、低碳、环保新型工业化道路,谋划发展一批如绿色轻工、农特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电商大数据动漫产业、民族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意研发产业等工业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支柱,做大“绿色GDP”。

同时,支持和培育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在每个乡镇创办一个以上返乡创业园进行孵化,县级层面重点打造电商大数据动漫产业、创意研发产业等,引导各类能人和返乡农民工到园区创业,围绕旅游服务产业,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弥补荔波工业短板,壮大县域经济总量。

在城镇化方面,按照“做精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的思路,科学优化和精心编制县城总体规划、老荔波旧城改造项目规划、月亮湖湿地公园规划、荔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及四大主体民族建筑规划,将县城规划区拓展至朝阳高铁站,面积达27平方公里以上。

围绕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的定位,做足做好亲水文章,加快推进“老荔波”古街区旧城改造、樟江河景观化治理与旅游航道改造、三叠纪国际动漫乐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城镇交通网路、城市公交公厕等功能配套设施及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星级酒店、精品客栈和一批高档次的影视娱乐场所、购物中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立足实情

让全域旅游战略落地生根

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不管是空间上的拓展,还是产业的融合发展,都需要全民的参与,荔波将从“空间拓展、产业融合、全民参与”三个维度深刻阐述和全面诠释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交通的支撑。荔波已正式启动了交通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陆空并进,内优外快”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为打造荔波全域旅游提供支撑。同时,加快推进贵南高铁建设,开启荔波“高铁旅游目的地”新时代,三都至荔波、荔波至榕江、荔波至南丹、荔波至环江“一纵一横”高速公路已纳入省、州“十三五规划”并提前实施建设。此外,陆续开通了荔波至贵阳、荔波至重庆、荔波至广州、荔波至长沙、荔波至海口等航班航线,形成高速、高铁、航空三位一体的外联大通道,加快打通各景区景点的联络线、断头线,形成全域旅游的大环线、小环线、网络线。

金融的支撑。加强与中信证券、华创证券、贵州兴黔财富公司、中国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实现投、融、建一体化发展,将荔波景区资源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加强银政企合作力度,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借助省州融资平台合作发行基金、债券等,巧借外力着力破解资金瓶颈,推动荔波旅游挂牌上市。

大项目的支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成功引进广州奇码科技、云南敏大集团等企业入驻投资兴业,并引入奇码电商、世界蜜月之都、三叠纪国际动漫乐园等一批大项目落户荔波。目前,云南敏大集团正深入推进对世界蜜月之都项目的研究,贵州三叠纪有限责任公司正推进三叠纪国际动漫乐园项目建设。今年9月,上海东方卫视与美国探索频道的《荒野求生》栏目联合在荔波拍摄《跟着贝尔去探险》,该节目是亚洲首档中外明星探险真人秀。届时贝尔・格里尔斯、韩雪等中外明星将齐聚荔波,助推荔波加快打造全球婚纱摄影基地和游客最向往地方的步伐。

人才的支撑。出台一系列引进人才、关心人才的政策,推出人才公寓让人才安居乐业,今后还将建设专家楼、人才房等,鼓励和引进更多人才到荔波就业创业,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农文旅融合策划范文第3篇

一、因势利导、多措并举,2012年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近两年来,在全国农旅系统的大力推动和市场的强劲拉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数量提升、质量提档、效益提高”的阶段性成就。

一是产业规模日渐扩大。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从业人员2800万,占农村劳动力的6.9%。

二是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创意策划,不断提升发展内涵。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过程、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等都赋予了商品属性,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服务,还促进了农业文化的传承、农业知识的科普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的多功能性得以全面体现。

三是发展类型逐步拓宽。各地在加快推进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产业园区、民俗村等已有休闲农业类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发展模式,丰富发展类型,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园区、农家乐专业村,以及一批农耕特色与自然山水、乡村风貌融为一体的农事景观。这些正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四是综合效益初步显现。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美化了广阔乡村,富裕了广大农民,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城乡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文化的融合,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我部典型调查的13.5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分析,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占从业人员的92.4%;农产品销售占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40%以上。休闲农业成为提升产业层次、造福一方百姓的民生产业。

两年来,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顺应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高涨需求,围绕“加强规范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提升发展内涵、营造社会氛围”四项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机制,狠抓业务拓展,注重体系建设,打造服务平台,强化多方配合,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注重部门合作,发挥多方合力。自两部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全国多个省级农业系统与旅游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有的省区市还将财政、发改等部门纳入工作小组,形成了协调合作、联合推动的工作局面。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创建,涌现了一大批示范典型,认定的11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正在成为带动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江西、四川、甘肃和湖北等省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注重规划引导,强化公共服务。自我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地积极贯彻,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国内消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纷纷制定和实施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引导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全省“一圈二区三带”六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目标,并要求涉及的市县都要制定县域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所有申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都专门编制了发展规划。我部启动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后,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升级完善,数据库信息日益丰富,网站点击率屡创新高,目前,入库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已超过12万家,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经营主体在魅力城乡网站上宣传推荐后,客流量增幅超过30%。同时,围绕农业功能拓展、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农业部和省级主管部门多层次地开展了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了行业的提档升级。

三是注重政策争取,营造发展环境。四川、湖南、江西省政府的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意见中,将休闲农业用电、用水按照农用水电价计算。南京市江宁区把休闲农业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各委、办、局年度公务接待支出至少要有30%在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中消费,如达不到标准,则调减该部门下年度的预算。2012年,江苏省农委安排2445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了77个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规模大、功能全、经营活、效益好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陕西省农业厅争取2000万财政专项,对符合条件的农家乐专业村进行补贴,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特色产业打造、公共服务强化和宣传推介活动举办等。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2500万资金重点扶持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名村建设,对达到规模的农家乐经营户每个给予1万元资金补贴,同时三年内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标准扣减营业税。海南省农业厅与省农发行联合设立“农+旅”项目,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旅游线路整合项目给予支持。新疆调整乡镇企业贴息贷款使用范围,将休闲农业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江西省将多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业招商项目,帮助企业融资,缓解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是注重机制创新,拓宽发展空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中,数百万公众参与网上投票,一批候选乡村通过推荐过程,展示了魅力,扩大了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建设魅力休闲乡村的积极性,被认定的3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正在成为各地学习的典范。通过实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推动了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丰富了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一步弘扬了中华农业文化,增强了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填补了我国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农业领域的空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认定工作稳步推进,一批服务质量优良、产业特色明显、休闲功能齐全的农庄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我部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创新性地组织开展了5次区域性和1次全国性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共有11000余件创意作品进行了展示推介,创意精品现场销售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投资签约额累计超过6亿元,达到了在全行业树立创意理念,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

五是注重宣传推介,扩大行业影响。为营造休闲农业发展良好氛围,我们在示范创建和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过程中,以培育品牌为重点,以营造氛围为核心,联合北京市、江苏省共同举办了两次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活动,联合四川省在汶川县召开了现场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召开了中法休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搭建了中法休闲农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围绕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我们都同期策划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扩大行业影响,推介特色产品,培育知名品牌的目的。

以上工作仅是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工作成果的部分体现,除此之外,大家还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基础性工作。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全系统树立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代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向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各级休闲农业战线同志们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全力做好2013年各项工作

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正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理想场所和生活时尚。但从总体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仍与城乡居民的新期待,与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要求,与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新趋势,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新任务有很大差距。整个产业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策划创意,推进提档升级的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政策和规划的引导力度,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主动调整发展理念,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为此,2013年的工作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抓住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过渡的机遇,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为重点,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动力,继续深化规划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加大政策调研,推动内涵提升,努力推进我国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继续深化规范管理。从各地的实践看,《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重点工作,对各地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引作用。下一步,各地要继续把握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进一步梳理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色,以满足城乡居民大众化、特色化的休闲消费需求。要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杜绝侵害农民利益、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在总结前三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示范创建与示范带动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系统开发与突出特色相结合、设施改造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创建机制,注重创建过程,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影响力。我部在现有农业产业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休闲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指引各地制定一批符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适应公众休闲体验要求的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同时,我部从201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集聚村或休闲农业经营点,通过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支持其开展公共设施和环保设备的改造,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农业科普知识的宣传展示等工作,推进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水平。

(二)要继续强化公共服务。全国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逐步被社会所认可。这是为解决休闲农业公共服务问题,而建设的供全系统共建共享的大平台。该系统整合了网络、电话等手段,开发了许多便捷功能,为各级主管部门和各类经营主体预留了网站域名,可以自动生成每个单位的网页。各地没有必要再层层建网站,全系统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工作,可以将各级需要宣传、推荐、的信息、知名景点、休闲线路等在平台上及时。各地也要组织动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信息和开展展示推荐活动,真正把这个公共服务平台用好、用活。为加大宣传推介的公共服务力度,我部今年与中央电视台7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和中国报道栏目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辟了全国统一宣传的新渠道。各地要加强与这些单位的联系,围绕“培育品牌、宣传典型、衔接供需”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宣传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大农耕文明和地域风情特色的推介,在营造发展环境上下足功夫。要继续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以满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多样化需求。

(三)要切实加强政策调研。研究出台有效的政策,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政策研究,不断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扶持休闲农业政策的收集整理,并围绕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为研究出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提供了参考。同时,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和扶持项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围绕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充分借鉴各地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相关政策。各地要强化调查研究和相互借鉴学习,争取更多的支持政策。

(四)要扎实做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2012年9月收到各地的申报资料后,经过仔细审核和专家评审,我们认为部分申报项目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生产与生态功能突出,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申报文本说明不详、规划简单、后续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为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我部将具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征的20个传统农业系统列为候选项目,并提出充实申报资料、完善遗产保护规划、制定专门管理措施等要求。目前,大部分候选项目都按要求补充了资料。这次会议结束后,我部即将组织专家对达到要求的候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从中择优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各地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明确负责人员,加强工作指导,注重对本地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做好项目储备。

(五)要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内涵。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灵魂。去年开展的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社会反响良好。为了深入持续地做好这项工作,我部计划在2014年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各地要总结去年的经验,扩大征集范围,加大推介力度,为明年的全国推介活动做好准备。要以开展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创意产业工作的指导力度,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加强创意产品的推荐宣传和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一批创意产品品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同构的现象,各地要加强工作指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按照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和服务组织化的理念,加大创意设计、节庆活动策划、休闲产品开发,以及农耕文化挖掘的力度,在新、特、奇方面下功夫,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

三、讲求方法,真抓实干,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休闲农业工作新局面,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任务,纳入工作议程。要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检查指导,年底有总结考核。要及时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思路,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协调配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是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共同牵头推动的一项事业。几年来,我们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成为部门之间协作配合的典范。几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农旅结合,才能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加强与旅游等部门的团结协作,形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农文旅融合策划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消费成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在现代产业格局中作用越发突出,文化旅游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机遇。当下国人消费类型逐渐由发展资料型消费从享受型资料消费转变,体验式消费兴起,文化和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朋友圈经济出现,逆城市化凸显,这都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结合当下趋势,以石棉县孟获城景区区位分析为例,趋利避害,初探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一、当下文旅发展背景

(一)消费类型的转变。

我国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在当下城市化过程中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人们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下人们消费特点逐渐由发展资料型消费向享受资料型消费转变,人们越来越敢消费、想消费、能消费。外出旅游消费成为了当下很多中国人周末休闲度假的选择,这就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

(二)体验式消费兴起。

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发展的成长期,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居民,而且在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经济兴起,这产生了大量上班族。这些上班族平时坐在办公室,坐在电脑面前上班,周末或者假期习惯带上老人和孩子外出游玩,通过外出观光、体验、参与的方式转换思维,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和压力,对于孩子而言体验式消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可以沟通亲子关系、促进孩子智力发育、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因此体验式消费绝的兴起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三)朋友圈经济出现。

马茨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还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在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对各种各样压力需要发泄,需要表达。随着自媒体终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开始通过各种自媒体终端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朋友圈成为了当下很多人宣泄和表达的方式,也成为了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手段。有人通过朋友圈打起了广告,有人通过朋友圈做起了微商。据最新调查和研究显示,八成以上的年轻人会习惯在朋友圈自己的动态,九成以上的人会通过朋友圈晒自己的旅游动态,甚至很多时髦的年轻人为了在朋友圈晒美照而去很多景区拍照,朋友圈成为了个人、组织公关策划和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平台,朋友圈成为了刺激消费的重要平台,由此引发了独特的朋友圈经济现象。

(四)文化和经济交融。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在现代产业格局中,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作用越发突出,文化已经和经济相互交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五)文化和政治交融。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可以反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对内可以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当下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成为了趋势和潮流,各种干部学院、红色教育基地等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成为了趋势和潮流,因此红色资源的开发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还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六)逆城市化凸显。

逆城市化主要是指由于城市化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现象。近年来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的“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很多年轻人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国逆城市化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回乡下养老或者短暂居住,这将为乡村发展提供机遇。

二、孟获城区位优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

优势

劣势

 

 

 

 

 

 

 

 

自然因素

 

 

 

资源

一是具有独特成片的高山草甸园;二是具有红色石滩和独特的山石景观;三是具有中高山灌木林;四是具有一条小溪,且常年不断流;五是景区附近有个月亮湖,景色秀美。

一是景区旅游资源主要以高山草甸和灌木丛为主,旅游资源相对单一;二是景区红石滩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开发潜力小;三是溪水流量小,且径流量变化大,没有形成大型河道和河床,不好开发。四是月亮湖距离景区相对较远,且位于自然保护区,开发难度大。

生态

一是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条件好;二是景区内无人居住,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

一是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开发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该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气候

一是以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气候宜人;二是海拔在2000米左右,光照充足,多晴天,夏季十分凉爽;三是冬季雪天多,常有积雪,适合赏雪。

一是海拔较高,冬季公路结冰,影响通行;二是夏季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三是降水分干湿两季,冬季干燥,且枯叶多,容易发生火灾。

 

 

植被

一是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景区覆盖率在90%以上;二是地势起伏大导致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秋冬时节树叶变黄、变红,景观奇特,观赏性强,适合拍照。

一是植被以阔叶林为主,冬季草木枯萎;二是缺乏大型古树和奇特花卉。

 

 

 

 

 

 

 

 

 

 

 

社会因素

 

 

 

市场

一是靠近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市场潜力大;二是自驾游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是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市场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二是景区距离省城成都将近300公里,距离市区雅安约170公里,距离县城石棉约50公里,市场的拓展受到一定限制。

 

 

 

政策

一是市委“1485”发展战略和县委“1237”发展战略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二是景区地处藏彝走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景区开发和管理,对景区建设和发展扶持力度大。三是景区所在地是贫困村,帮扶部门多,帮扶力度大,群众基础好。

    一是景区相对偏远,政策吸引力不是很强;二是景区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策限制多,支持力度有限。

 

 

 

文化

    一是景区是当年先遣队的路经地,有文化可挖掘;二是景区地处孟获村,这里有大量的三国文化元素;三是这里先后放归了7只大熊猫,熊猫生态文化丰富;四是这里是彝族乡,这里的村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有很多独特的彝族文化。

一是缺乏一定的物质载体,文化开发难度大;二是缺乏专业的文化人才者和策划人才,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很多传统彝族文化逐渐被汉化,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压力。

 

 

 

管理

一是景区现由能司和腾龙甲公司开发和管理,管理不断规范。二是村上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管理日趋完善。三是地方政府参与景区的发展和管理,提高了管理能力。

一是景区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和运作还不够完善;二是产业链单一,产品附加值太低;三是发展定位不明确;四是缺乏必要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涵;五是缺乏专业公关团队,旅游形象不够好;六是品牌价值低,缺乏核心品牌竞争力。

 

投资

   一是有能司和腾龙甲等大型国企参与投资开发,投资增加;二是有政府的新村建设和投资。

    一是投资方式很单一,力度有限;二是景区发展因为投资大、见效慢、有风险等因素进一步限制了投资。

 

 

交通

一是雅西高速横穿景区,且有孟获城高速互通口,交通便捷;二是国道108县横贯景区,交通通达度好。三是有专门去景区森林公路,具有很强观赏价值和摄影价值。

一是雅西高速收费高,且景区距城区远,交通成本大;二是国道108县路况差,且多大型货车,驾驶条件不好。三是没有从县城和乡镇到景区的直达客运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通达度。

劳动力

一是乡村地区劳动力丰富;二是劳动力成本低。

一是劳动力素质不够高,需要一定的业务培训;二是劳动力专业技能差,缺乏专业性强的管理人才。

 

 

其它

一是附近有安顺场、冶勒湖、彝海等景区,具有一定产业连带效应;二是面向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经济腹地广;三是景区附近主打生态农业,形成农旅融合发展道路,产业互补性强。

一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消费回头率低。二是经济腹地远,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措施和方向

(一)强化基础载体。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物质载体。孟获城景区建设只是单纯高山草甸风光,缺乏相应人文建筑,尽管这符合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审美情趣,但是不太符合人的传统审美情趣。不可否认中国园林,甚至中国美学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并不是强调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发挥主管能动性,在强调改造自然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因此在孟获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方面既要保留自然风光,也要建设相应的人文建筑,不然人置身其中,在茫茫的草甸中会显得苍凉,缺乏生机。如果多点人文建筑,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精气神都会不一样。可以是几座亭台楼阁,可以是休息的廊道,也可以是书画篆刻作品,也可以是池塘和溪流,还可以是供游客拍照赏玩的花圃,也可以是供游客许愿的便签,也可以适当合理种移栽一些大树,种植一些鲜花,放养一些动物。

(二)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内化于心,外塑造于形,是一个景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在整个孟获城的开发和建设中几乎没有文化内涵,像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彝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很多优秀的文化元素完全是闲置浪费掉了。可以通过系列考察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科学合理设置一些文化载体,发掘这些优秀的文化,比如彝族刺绣和首饰,熊猫雕刻和文化廊道,打造路,彝族歌舞秀,三国文化方面书法、篆刻、雕塑、故事、工艺品等。在文化开发过程中既要体现乡土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乡村记忆,又要在传承的过程中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保护,从而使得乡村文明得以自然传承和发展。

(三)延长产业链。

“吃、住、行、游、购、娱”是当下文化旅游的基本元素,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就当下孟获城景区的旅游项目比较单一化,旅游收入以每车20元的停车费和每人20元的观光车为主,民宿收入和餐饮收入较少,人均消费主要在30-50左右,产业链十分单一,产业效益和产业附加值极低,没有形成最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一是可以引导村民参与,发展各种健康、绿色、富有特色的餐饮业,特别是传统彝餐和特色小吃;二是可以加强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快民宿的开发和管理,主要是开发具有彝族特色文化元素的住宿,加强帐篷营地的开发和管理,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住宿格局,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三是加强景区道路交通的管控,科学合理设置停车场,强化观光车的管理和运营;四是就要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增加体验式项目,比如骑马、真人CS、山地骑行、垂钓、摄影、射击、表白墙、许愿等项目;五是要建立小超市,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要,还可以卖点特色农产品、生态食品、彝族服饰、传统刺绣等商品。

(四)加强公关活动。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而旅游公关指旅游经营者或者地方政府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旅游主体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吸引游客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系列公共活动。一是组建公关队伍。提高公关能力和水平,加强景区公关工作,塑造良好的内外公共关系,为景区的开发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塑造旅游形象。比如设置旅游标识,旅游标语,旅游口号等。三是系统地、有效地、针对性地从事过公关策划活动,比如举办草原音乐节、生态音乐节、彝族火把节等活动提高知名度;四是加强景区从业人员的礼仪培训,提高她们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加强宣传,加大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平台上的广宣力度,同时广泛利用新媒体定期旅游资讯,提高旅游知名度。可以在人流密集区张贴旅游海报、播放宣传片,通过制作光盘、画册、摄影专集等形式,拓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氛围。

农文旅融合策划范文第5篇

指出:“旅游业是综合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旅游热”的大背景下,平塘县积极探索将旅游资源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借势“国家地质公园”有利条件和“天眼”“天坑”“天书”的“三天”奇观,尤其是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的强大吸引力,致力于打造“观天探地,世界唯一”的天文科普旅游和地质探秘旅游产品业态,打好“旅游牌”,构建平塘旅游核心竞争力。

预计到2020年,平塘旅游总收入达400亿元以上、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以上,分别较“十二五”翻一番,旅游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8%以上,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真正成为平塘的支柱产业。

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旅游发展大势

今年9月,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建成运行,将使平塘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天文学术中心,成为将贵州展现给世界的新窗口。今明两年,“天眼”开眼活动和第十二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平塘相继举办,加之大众旅游时代、高铁时代、大数据时代、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为平塘发展天文科普旅游和地质探秘旅游迎来了难得的“天时”良机。

平塘“三天”品牌,具有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唯一性、高端性和战略性;平独高速公路开通、平罗高速公路及一批旅游公路的逐步建成,为平塘打造天文科普旅游和地质探秘旅游产品带来前所未有的“地利”优势。

随着FAST的吸引力不断放大,来平塘视察、考察、旅游的领导、客商及游客不断增加,高层关注平塘、政策倾斜平塘、项目投资平塘、大众青睐平塘,加之“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大射电精神的激励引领,全县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热情日益高涨,为平塘的旅游发展汇聚了巨大的“人和”能量。

天时、地利、人和的宝贵资源,特别是省委书记陈敏尔关于“探索以大射电望远镜为龙头的科学旅游”“开发探索探险探秘等新奇旅游产品业态”和“要坚持‘三游’并重,既抓好自然景观游,又抓好民族文化游,还要抓好天文科普游。特别是天文科普游,要依托大射电,策划宣传好平塘‘天眼’开眼活动,打造好天文小镇,以天文小镇作为总体总项目,配套建好天文科普文化园、天文博物馆、天文体验馆,形成资源集成效应,让‘观天探地,世界唯一’的天文科普游成为黔南旅游业增长的新爆发点”的指示精神,为平塘大抓旅游、特抓旅游添足了信心和动力。

创新世界唯一的旅游产品业态

举办国际射电天文论坛和第十二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为平塘打造天文科普和地质探秘旅游提供强大动力。平塘以“借办会助推发展、办好会赢得发展”为根本,依托FAST的影响力打造“人无我有”、凭借奇特的地质条件打造“人有我优”的高精旅游产品,创新“观天探地,世界唯一”的旅游产品业态,构建旅游核心竞争力。

建设国际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打造声、光、影体验式天文星际科幻五A级主题公园。配套建设星辰主题酒店、天文博物馆、天文体验馆、暗夜观星园等天文科普体验项目,将科学与声、光、影等现代科幻元素和天文物理、天体宇宙、航空航天等文化要素有机融合,以科幻互动体验为最大特色、以高科技展示项目为主要表现形式,为游客提供身临宇宙星空的奇幻视觉享受。

建设FAST观景平台,零距离感受世界超级科学工程大射电望远镜。坚持与地形地貌相契合、凸显独特天文特色,建设绿色环保的人行栈道、让人冥想的12个星座平台、登高望远的“通天塔”、静谧温馨的游客服务区,构建能多角度、多层面欣赏大射电望远镜的观景平台。

建设平塘天坑群,欣赏世界地质奇观神秘壮美。以打岱河天坑、安家洞天坑、猫底陀天坑、瑶人湾天坑等12个天坑为主,以散落其中的原生态植被、溶洞等为依托,以稀少、奇特、险峻、壮丽、秀美为卖点,通过立体开发手段,创建天上地下多维立体,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景式、综合性山地生态旅游区,打造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高端生态旅游产品。

建设“大贵州滩”“国家地质公园”,品读一部地球成长史的宏篇巨著。以罗甸、平塘、惠水三县交界为核心的一大片三叠纪沉积地层区域,是距今约2.5亿年前发育在深海盆地中的一块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有深海、半生海、浅海、陆地等各种环境的沉积岩石,故名“大贵州滩”。这里规模宏大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海百合化石令世界震惊,具有稀缺性与可观赏性,尤其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平塘国家地质公园”,集合“大贵州滩”所有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并独具特色,其中掌布“”、甲青“冰臼”等地质现象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平塘将充分发挥“平塘国家地质公园”的丰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冰臼群等“大贵州滩”地质产品,加速推动掌布、甲茶等景区景点的提质升级,建设以地质科考与户外探秘为主要功能的喀斯特秘境生态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开发观赏体验科考探秘的新奇产品,落实省委“开发探索探险探秘等新奇旅游产品业态”的要求。

找准推动旅游经济“井喷”式发展的路径

突出“天文科普旅游和地质探秘旅游”,以“旅游+”融合发展为抓手,构建全民参与、全域旅游的大格局和大景区,是平塘旅游经济“井喷”发展的现实路径,是提高平塘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做好“旅游+农业”,实现一产围绕旅游提升。以实施旅游扶贫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借助白龙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乡村度假产业,打造京舟养生乐园;结合茶叶园区的建设,以“品茗茶”“游茶园”“住茶乡”体验为主题,打造大塘茶叶一条街;打造六硐和清水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休闲农业园区和旅游村寨。

做好“旅游+工业”,实现二产支撑旅游做强。围绕天文科技和测控技术,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重点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依托大理石、方解石、陶土(高岭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等特色优势资源,引进产业链关键项目,开发以盘江龙盟(石头造纸)、牙舟陶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工业园区观摩体验游,着力打造“石土经济”产业链。

做好“旅游+服务”,实现三产依托旅游延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宾馆酒店、精品客栈、民俗客栈等建设,发展餐饮酒店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农业、工业、生活服务业等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拓展平塘旅游商品和农产品销售渠道。探索旅游产品开发众筹模式,不断夯实旅游要素基础,壮大旅游产业链。

做好“旅游+文化”,实现文化联姻旅游做大。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农耕文化等,引进并壮大民族旅游商品及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毛南土布床单、毛南刺绣、克度藤编、牙舟陶、大射电模型等旅游商品;积极打造苗族的咕噜跳月、布依族的“六月六”布依歌节、毛南族的猴鼓舞等民族文化品牌,推出民族文化文艺表演项目,形成民族文化旅游精品。

做好“旅游+城镇”,实现城镇结合旅游做靓。树立城镇景区化理念,实施城镇公园景区化改造,形成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全面规范提升城镇的旅游要素品质,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重点打造高原避暑茶城――大塘、地质奇观城镇――掌布、名陶陶艺小镇――牙舟、生态旅游名镇――甲茶、毛南风情之乡――卡蒲、康体养生基地――平舟等旅游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