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物流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1年,宁波开始推动智慧物流体系的建设,以协同化的平台为资源配置中心,用信息交换的加速促进物质交换的加速,促进传统物流行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进而带动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作为首批“智慧浙江”试点项目,宁波已基本建成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系统运作”的智慧物流“1+N”平台,实现了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大幅提高,物流供需资源衔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系统协作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宁波航交所研发的海上丝路指数成功登陆波罗的海交易所官方网站并正式,成为波罗的海交易所自1744年成立以来首次的其他机构指数。同时,海上丝路指数正式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国家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由此,宁波港口物流的能力越发得到提升。
“1+N”带来创新活力
据了解,宁波智慧物流建立了以感知和网络传输为基础、平台为核心、应用为目标、互联共享为纽带的智慧物流体系,提出了“1+N”智慧物流协同化运作模式。由政府主导建设“1”个公共基础平台,定位在公益为主。依托公共基础平台,“N”个智慧物流协同平台由各个企业建设,进行市场化运作。基于“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定位,政企充分发挥了各方优势,合力打造了具有宁波特色的智慧物流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将企业都要做的、企业很难做的、企业不愿意做的以及政府需要做的都纳入了“1”个智慧物流公共基础平台的服务范畴。同时,通过协同机制、服务外包机制、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公共基础平台的运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公共基础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共性的公共服务,大大降低物流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发展水平;同时平台发挥政府资源优势,集中突破行业难点问题,以科学的物流大数据运营分析,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N”个协同平台,作用在借助于公共基础平台的资源集聚与共享,围绕物流行业的市场需求,从在途可视、资源交易、智能订舱、智能配载、智慧供应链、商业智能等上下游产业服务链,进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政府通过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补贴扶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波四方物流市场平台、宁波智慧物流平台、奥林科技大掌柜国际物流云平台、航运服务资源交易平台、九龙智慧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等多个协同平台蓬勃发展,大幅提升了物流行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了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优化行业模式,激发了行业创新活力。
以平台建设为核心
伴随多年的发展,宁波港口辐射半径不断扩大,目前已开通了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港口和航线,拥有国际远洋干线118条。内陆腹地,通过“五定班列”和“无水港”的建设,带动海铁联运的良好发展。目前,港口腹地已拓展到我国西部乃至中东欧国家和地区。
2015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9亿吨和2063万标箱,分别跃居全球港口第一和第四,其中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5.1亿吨和1982.4万标箱,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宁波依托港口优势,以智慧物流平台为资源配置中心,在平台的“催化”下,企业应用、行业管理、产业联动方面成效突出,传统行业“升级换代”,港口经济如虎添翼。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商业模式。通过信息化平台整合物流过程中各类资源,物流公司能够被更大范围内的货主客户主动找到,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贸易公司和工厂能够更加快捷的找到性价比最适合的物流公司。智慧化的物流平台提供中立、诚信、自由的网上物流交易市场,优化了物流资源的配置,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拓展了更加便捷、一体化、协同化的增值服务,帮助物流供需双方高效达成交易。
在“1+N”智慧物流协同平台的合力驱动下,借助宁波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和庞大的物流企业群体,宁波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物流领域的优质信息服务企业,形成了行业领先优势,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2015年,宁波四方物流市场完成交易量6万多单,交易金额近1亿元;九龙智慧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达15.2万标箱,交易额达2.7亿元;奥林科技大掌柜国际物流云平台已有注册企业4.2万家,月度活跃企业3.1万家。
“十二五”期间,宁波围绕强港战略全面推进了港口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实时、高效、准确、优质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在港口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上,宁波加快探索和发展以价值增值、效益为根本的内涵式增长模式,实现了港口资源配置智能化、港口服务敏捷化、港口生产组织柔性化、港口物流运作便利化,港城发展协同化的全新港口发展模式,从而有效提升了港口的综合竞争优势。
同时,宁波港积极紧跟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了与港口运营相适应的“宁波港智慧物流平台”,包括宁波舟山港数据交换平台、物流通关信息平台和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宁波舟山港数据交换平台面向宁波口岸、船公司、船代、货主、货代、海关、国检、码头、堆场、理货、国铁等1000多家企业用户,嫁接起互联互通的信息桥梁,大幅提升港口数据交换能力。物流通关信息平台实现了物流全程跟踪,为进出口企业创建了功能健全、服务可选、成本可控、时间可测、过程可视、规范有序操作便捷的港口物流运营环境。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加强了集装箱海铁联运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对于集装箱海铁联运信息共享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以及业务协同水平和服务效能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示范工程还建立了铁路、水路、公路业务衔接联动机制,建设了海铁联运计划管理系统、钢铁生产业务系统、转码头高效运输系统、运堆场系统、海铁联运货物跟踪系统、智能闸口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大大提高了宁波口岸集装箱海铁联运综合效率,推动海铁联运业务快速发展。其中,2015年海铁联运共完成17.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了26.2%。
开启中高端航运服务
现代航运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不仅是港口物流业和临港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的重要力量。宁波以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交易所为中高端航运服务的主要载体,集聚航运资源要素,构筑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产业,推动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航物流服务中心。
宁波国际航运中心日益成为高端、总部型航运服务企业的集聚平台,国内外航运巨头纷纷入驻,形成信息咨询、航运金融、航运交易等为代表的高端航运服务业。2015年落户宁波东部新城的航运物流企业突破1200家,航运服务业已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截止2015年,宁波航运交易所共完成交易额50.3亿元,同比增长34.13%。其中,航运舱位交易市场完成交易量106.1万标箱,同比增长142.2%,完成交易额38.49亿元,同比增长59.7%;船舶交易市场完成船舶交易81艘,完成交易额11.32亿元;航运服务人才市场完成交易额0.49亿元。
依托港口的天然优势和智慧物流建设的快速推进,宁波跨境电子商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先后获批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试区。目前,已形成以宁波保税区、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型、栎社机场物流园区、梅山保税港区跨境电商进口基地和海曙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宁波电商城江北园区、余姚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出口产业集聚区为主体,以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等地建设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为辅的多点支撑、多极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宁波跨境电商试点业务进出口总额达到81.4亿元,位于全国前列。
宁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跨境购”和宁波保税区跨境贸易电商试点综合服务平台“保税通”于2014年陆续上线。平台一方面满足了境内消费者对境外进口商品的民生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与海关、国检等执法部门对接的服务系统,实现了贸易通关的阳光化、便利化,为进口电商企业缩短通关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同时,跨境电商平台也为海外中高端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模式,解决了传统模式下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诸多问题。
截止2015年,“跨境购”平台交易订单数突破1500万单,销售总额突破31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基地。“保税通”已与阿里巴巴、京东、聚美优品、1号店、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平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还与美国COSTCO、泰国KINGPOWER、台湾统一等120多家国际知名电商确立为亲密合作伙伴。平台的快速发展预计每年可使宁波地区的进口贸易额增长10亿元,为政府增加税收1000万元,为消费者节省物流成本高达上亿元,通过带动进口贸易、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关联产业新增就业10万人。这样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让宁波的港口物流体系发展信心倍增。
宁波智慧物流体系依托宁波地区经济贸易和港口物流的优势基础,充分应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及时结合国际国内航运贸易市场行情做出争取判断。201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在宁波航运订舱平台开展境内运费网上支付试点,这一重大外汇管理政策的突破有效解决了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创新中的外汇资金结算问题,标志着宁波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出口集装箱仓位交易全流程电子商务服务的城市。
关键词:电商物流;自营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9.2;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京东物流现状概括
随着电商市场的竞争,京东的业务范围也在扩大,服务范围逐渐走向三线和四线城市,同时也在加大全国不同地区物流的覆盖面积,因其业务的发展快速,物流发展的迅速,相应的资金成本就在不断的增长,也存在不同城市的物流布局建设成本高,物流的投资回报不明朗时间期限长,短时间利润不足以长时间支持和维系部分二线、三线城市物流业务的发展。但通过数据业务的需求分析表明,京东的业务在二线与三线城市地区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在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所以在好的经验战略,以及优秀的团队来实施布局这些物流不发达地区业务是,京东利用和选择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展协作的方式,来完成一部分货物配送服务,与京东有关合作的公司有宅急送、中国邮政等。在配送比较笨重且大物品时,京东则是通过供应厂商直接沟通,因其各大物流厂商在不同的城市都有相应的售后服务站点与京东自建物流体系可以互惠互利,方便了配送,也保障了物流,又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1.1有利于体现物流服务的便捷和安全性
由于近些年来电子商务市场速度惊人,我国快递业随着市场扩展也在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管理混乱、暴力分拣、爆仓、货品丢失等诸多弊端,不能有效地保障网购人的权益。由于京东是自营物流则可以通过自家系统直接监管、实施物流,从而保证了物流服务的质量和货物的速度。京东2010年新推行的“211限时达”服务,充分能够体现自建物流服务的快捷和高效性。实行货到付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去除了消费者的忧虑,使网络购物更加人性化和安全性,从而维护消费者利益而来提升自身服务,扩大知名度。
1.2标准化的作业
京东自己的研发团队开发了及时生产系统和劳动力管理系统,关注人力效率和平均效益,追求每人每天的产能量最大化,单位面积产能最大化。信息化建设由总部掌控,通过信息化对标准化体系实现有效的监控,保证作业过程不走样。
1.3京东人移动广告效应
京东商城组建大型卡车运输车队,统一的服饰、所有车辆和人员都穿有自家的统一logo服装,他们每天穿梭来往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街道,将不同的物品送到不同的面孔网购人手中,无形中就为京东做起了宣传广告,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位京东网购人感受到最真诚的服务。通过简单的专业化培训,节省了相应的广告投入资金,可以通过将这些节省的费用投资公益,或是进行优势资源的开发。以这样在物流配送环节发现宣传营销的新商机,有益于让消费者体验服务又能增强企业品牌文化宣传,还有利于吸引潜在客户群。
2存在的劣势
2.1前期资金投入大,企业运作风险增加
虽然自建物流系统的成本高,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进行较大的投资来才能完成物流体系的建设。我国本身国土面积大,想要全疆域的覆盖物流,对于京东来说是非常不容易办到的。由于物流前期基础设施的投入非常大,很难在较短的周期来盈利,这就会导致企业的资金链问题,物流是要不断的优化才可以发挥其具有的规模效益。
2.2物流员工队伍管理问题
伴随着京东自建物流的逐渐完善,相应的物流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如何进行这样一个大组织的有效管理就成为当前面临的难题?如何协调不同物流点工作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如何对人员进行绩效的考核和评价?等等只有管理措施的升级与之适应京东物流的发展,才能发挥物流队伍整体的效益。
3京东物流发展建议
3.1严格管控自身的现金流动
目前京东还需大量的资金用于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目前还是在亏损的时期,只有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多元化均衡考虑投资,一定要尽量避免不理智性投入过多的资源,做好防止企业可能出现愈加严重的资金链问题。企业只有不断的盈利,才可以更好地根据自身经营实际情况能力来建设物流体系,在构建物流体系中要谨慎考量现阶段企业的实际运营能力,团队实力、调整物流计划,逐步构建自身物流体系,充分利用加强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积极协同合作,做好避免在物流体系建设中的因失衡而影响到京东核心的优势业务。
3.2积极推进物流战略,巩固核心能力
京东是以通过主营电商业务为根本目标来向不同的客户销售多样化高品质的单价产品和优质便捷的物流配送服务。京东自营物流模式只有让顾客体会到线上的优质服务的同时还能得到好的物流体验从而来塑造好的品牌形象,所以京东自营物流配送体系构建是通过围绕着保障电商环节,实施推进让每一位消费者体验到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的核心目标而来,并不是做只单单的做好物流,而是专心打造一个为电商平台提供解决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京东的决策团队在实施物流战略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围绕根本目标来构建和实施计划。
3.3自建物流管理建设和自身主营业务的兼顾
在电商领域竞争如此激烈的时期里,只有不断更新产品和做好品牌形象宣传才能巩固自身的企业能力。过去京东是通过消费者的口口相传来让大众熟知企业品牌形象,这些年来也在通过新媒体、新手段等来维护和扩大宣传形象。我认为宣传还是效果欠佳,在大力构建物流体系的同时也应把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多参加一些公益性和社会性的活动,校园行的网购创新项目等。在其发展自营物流配送时要兼顾京东商城的核心电商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投入的多少是会影响到京东在电商市场的决策,不能为了物流配送更好的发展而忽视了优势的电商业务发展资源,其导致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京东在逐步推行企业自身战略时要兼顾各方面的发展,使物流体系的建设与之电子商务的需求要适应。
3.4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优化企业管理水平
面对自建物流体系,京东应通过全方位的聘请到物流业发展管理经验的丰富的资深人士来构建物流团队,为团队的实力提供高能的智慧。同时,京东还得实行全国高校培训生计划进行物流新晋人才的选拔,为将来物流团队诸如新鲜的能量资源。当前我国物流行业中缺的就是各种人才,不过物流在我国的发展较落后,相关物流人员并没有多少专业知识也能进入做物流相关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在物流作业中难免出现一些人员能力差、服务态度差和思想意识缺乏等,造成一些消费者不能体会到优质的购物体验,所以我建议京东应该在物流从业人员培训这方面加大投入,建立一批高素质快递从业人员,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构建一套属于京东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课程,最终提升京东物流团队的素质,为客户在将来的购物体验中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4结论
随着我国十召开以来国家出台了许多关于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政策,还有鼓励大众创业等各种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文件。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政府对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引导性的政策,这些举措说明了我国政府对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发展是全力积极促进友好的态度。根据现阶段我国电商企业物流的发展情况来看,既有选择自建物流的企业,也有选择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企业。就目前情况而论,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现阶段经营情况来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总的来说,无论是自建物流还是第三方物流模式,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对于京东这样的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应该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当前自身的运营优势,结合企业长远的发展需要,来进行物流模式的选择。只有这样,京东物流才能做好商品的物流管理,树立一个好的自营电商物流品牌形象,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进而使企业效益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王孝华.社会化物流是电商物流最终方向[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11):22-23.
[2]吴燮坤.电子商务零售商自建物流模式的分析探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5):163-166.
[3]李婧,孙会良.快递爆仓频发背景下物流技术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4(15):127-129.
[4]周文雪,肖康元.我国电商物流是自营,还是外包?[J].物流科技,2014(05):13-16.
[5]陈嘉良.迎接中国电商物流新时代[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23):28.
[6]刘崇明,张震凯.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332.
[7]尚扬.关于我国电商物流的反思[J].物流科技,2015(05):119-121.
关键词:贵阳市;区域性物流中心;优势;对策
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中国未来的经济焦点将渐渐转移至西部地区,同时也将带领区域性物流中心向西部的迁移。贵阳在西南地区中位处内陆交通的关键,同时也是黔中地区及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拥有成为内地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绝好机遇,其物流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黔中经济区经济与各地区、国外的经济往来。贵阳是连接西北、西南地区,珠江三角州、广州、香港、澳门地区以及西南向东的第一交通枢纽。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建设,不仅可以使贵阳市现代物流业的质量、效率、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能够加强贵阳市在区域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使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贵阳市物流业及物流市场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以及数据查阅,本文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为物流业总产值的数据,以反映贵阳市物流业的规模。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根据表1我们可得近三年来贵阳市物流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但从比重具体数字上反映了物流业对GDP的贡献较小,说明贵阳市物流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2014年贵阳市货运物流总量26421万吨,相比2013年增加24.1%。近几年贵阳市货运总量及方式具体见表2所示。
贵阳市目前物流总量在逐年的加速增加,传统的公路物流量比重较高,成本低廉的铁路所占比重有限、水运物流所占比重非常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贵阳市共有148家物流企业。贵州省重点A级物流企业共有19家,贵阳市重点物流企业共有15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1家,4A级企业3家,3A级企业11家。贵阳市目前已占据贵州省大部分A级物流企业,并以综合型为主并有少数仓储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初步开始发展。多家实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包括国药控股贵州有限公司、德邦物流、宅急送、中邮物流、中国物流、九州通医药物流等落户贵阳,这些企业实体入驻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理念。例如西南物流中心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苏宁的西部物流配送基地一期项目已完工;美安物流园区的一期项目于2013年完工,现已正式投入运营,二期项目的征地工作已完成;扎佐兴达矿产品交易中心开始进行场地的平整工作,铁路专用线也在建设当中;改貌物流园的改貌铁路转运中心和立体仓库进入运营状态,“无水港”将启动土地挂牌工作;西部化工(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工程已完工并开始试运营。
截止2014年年底,贵阳市从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行业的人员共计3.95万人,占全省比重57%,较2010年从业人数增加68%。说明随着贵阳市经济及物流行业的发展,相关就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物流市场逐渐扩大。但是贵阳市内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大多企业只能提供基本仓储、运输、装卸等单一服务,基本是靠人力完成,与信息技术产业结合较少,以致于在出现突发事故时,不能及时反馈给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解决问题速度较慢;其次,由于物流设施老套,信息系统不健全,导致不能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二、贵阳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优势
(一)持续增长的物流需求
地区的国民经济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物流需求规模,通过对贵阳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贵阳物流需求的总体规模的变化情况。通过贵阳市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总产值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几项具体指标来反映贵阳市物流需求的变化趋势。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的逐年增长,反映了贵阳市物流业以及物流需求规模的一个发展空间。
地区经济要得以稳定持续的增长与发展,需要有相对应的物流需求规模来支撑。因此,贵阳市的GDP、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发展不光是物流连续增长的基础,而且也为贵阳物流需求的增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贵阳市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2014年工业总产值为2385.88亿元相较2010年增加了125%。工业企业是产生物流需求的重要主体,目前贵阳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转型期,工业产值的迅速增长势必带动物流需求的全面增长。为了避免竞争,很多企业开始打破原有的传统观念,改变企业的传统物流方式,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刺激了工业企业的物流需求。国内社会消费品物流需求是贵阳目前物流的另一个主要来源。近年来,城乡消费品市场在买方市场继续深化的情况下,仍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快速发展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反映出对贵阳物流行业需求的发展趋势。
(二)地理区位优势及日益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
贵州省位于西南腹地的云贵高原,与重庆、四川、云南、V西相接壤。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中心城市,距离重庆长江口岸300公里、广西北海500公里,具有临江近海的相对地理优势,有利于日后发展现阶段处于较低水平的水运系统。而贵州高铁的兴建,将使贵阳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路网结构中连接川、重、湘、粤、桂的重要节点。交通运输方面,贵州是西南地区往南的重要陆路通道。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贵阳市开始进入了以路、铁、航运输为主,水运等运输方式为辅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的初级阶段。截止至2014年贵阳交通线路总里程为9.7千公里,社会年货运量至2014年已达21281万吨;公路货运量不断递增,2014年货运量已达2115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31%;铁路货运总量至2014年货运量已达1621万吨。
(三)大数据助力智慧物流及智能物流港
近两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推进了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将智慧物流云、电子商务云进行有效联结,助力于贵州省物流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平台的建设,加强物流节点内部装备,提升设施信息化水平,实现运输和货运信息、物流供求信息、在线物流在线跟踪、物流投资项目等信息共享。同时加速建设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六盘水、都匀为一级基地,以毕节、铜仁、凯里、兴义等为二级基地的智能公路港网络体系,构成全国模范型“智能公路港”物流平台网络,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和一体化物流体系构建。
三、促进贵阳市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运输体系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根据最新贵阳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贵阳市以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为目标,以打造城市区域交通枢纽为途径,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贵阳市提出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涵盖龙洞堡国际机场、高铁站、火车站、改貌货运站等,对铁路、公路、水路、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进行改良优化,实施中心城市“一横、一纵、一环”的道路网的主干骨架和“三环路十六线”的主干道网络系统。在贵阳市区域内部重点解决城际铁路与城市内轨道交通的衔接,机场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干线、支线、联络线的衔接,国家和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二)打造物流信息平台
2016年贵州物流APP正式上线,贵州物流APP使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全球定位等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提高服务两端的整合效率以及物流配送的效率,减少物流的浪费,从而为用户和企业节省了成本。贵阳市应加大力度推广此类软件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在贵阳物流企业中加大新型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FDI等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改善货车空驶率高的现状。大力建设以电子服务系统、物流服务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为基础的第四方物流服务,从而实现物流企业、物流园区、职能服务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优化产业结构
贵州省作为矿产资源输出大省,在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应实现产业升级,优化转型。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如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贵阳市物流业应联手这些新兴产业群,寻求共同发展。2014年贵阳市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497.2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33:39.10:56.75,从结构上来看贵阳市三产结构还较为合理,但是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居民消费水平,进而带动物流业的发展,促进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
(四)加强物流技术研究,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贵阳市应支持鼓励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贵阳市应学习和借鉴先进物流教育方法,大力资助高校物流专业的开设和人才的培养,可将政府与学校、企业和研究单位连结起来,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着重培训适应现代物流业的高技术人才。应鼓励企业创建物流技术研究机构,提升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企业应设置专用资金来进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服务,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
(五)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标准化是物流业的基础,要想提高物流流通效率必须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针对物流专业术语、物流包裹及配送的计量和技术标准、物流数据的传输和行业服务标准的制定与推行,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以及相应的行业协会应该同技术标准管理部门相互协调,使现有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化。为了使相关技术标准达到一致,应在一定范围内将一般性的物流设施和装备标准进行整理。
参考文献:
[1]杜鹃,刘彤.贵州物流业发展现状与SWOT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03).
[2]陈文举.贵州物流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商贸,2009(10).
[3]绪明.贵州现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J].物流科技,2013(05).
[4]靳为公.青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构建[D].天津大学,2006.
[5]付玲馨.长沙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一、郑州航空港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河南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发展。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三是对外开放重要门户正在形成。四是航空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五是跨境电商催生买全球卖全球。
二、郑州航空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瓶颈
当前在郑州航空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二是高投入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三是国内国际航线航班开拓不够,四是制度创新和内外协调机制建设滞后,五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亟须加强,六是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三、尽快提升郑州航空港国际化水平的建议
(一)加快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建设
1.加快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深入实施航空“双枢纽”战略,围绕基地公司引进、完善货运客运网络、强化综合功能、创新管理等方面扎实推进,尽快开通郑州至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空中快线”,开通港、澳、台直达常态化线路,积极开拓至北美、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国际货运航线,探索开辟至东南亚、俄、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旅游城市的“空中旅游热线”。吸引河南乃至全国的旅客前来郑州机场乘机出入境,努力扩大旅客吞吐量,适时启动郑州机场第三条跑道建设,促进其由“国内航空枢纽”向“国际航空枢纽”转变。
2.加快建设完善地面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航空港与外界联通的郑州地铁2号线、“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四纵六横”快速路网和郑州高铁南站,把机场高速加入郑州绕城高速免费通行行列,加快推进郑州至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提高进出港区的效率。
3.加快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培育多式联运的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航空地面相衔接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北货运区、航空物流园等配套项目,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尽快形成“四港联动、多式联运”的国际综合物流中心。
(二)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全球知名、行业高端的智能终端(手机)整机品牌和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带动形成人才链、研发链、生产链、销售链、服务链的“五链一体”发展。积极发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云计算、物联网、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把航空港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手机)研发设计中心、展销推广中心、交易物流中心、人才培育中心。
2.大力发展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航空制造维修企业,引导本地装备制造和电子电气企业向航空制造领域拓展,重点发展机载设备加工、航空电子仪器、机场专用设备以及航空设备维修等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航空航材制造维修基地。
3.大力发展其他制造业。建设以柔性化、智能化、轻型化为重点的精密机械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的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创新药产业,推动周边地区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冷鲜食品、鲜切花等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电子商务,二是航空金融业,三是专业会展业。
(三)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和大口岸体系建设
1.强化招商引资。按照“一个园区、一支队伍、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种模式”的要求,全面推进产业园招商工作,吸引龙头企业和建设项目向港区集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式引进、集聚式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2.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国内航空经济发达城市之间建立“产业互补、信息共享、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平台,更紧密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航空交通大循环,打造联动省内外、联通国内外的大开放新格局。
3.构建大通关机制。全面落实“四个便利化”要求,简化通关流程,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效率。加快电子口岸建O,推动建成具有通关、物流、商务等应用功能的大通关信息平台,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信息化,以服务信息化、集约化实现贸易便利化。
(四)加大高端人才和科研院所的引进力度
郑州航空港要构建智慧化、国际化、高端化的大产业支撑体系,必须以大量的高端人才及相关专业人才为支撑。一要实施人才引进专项计划,根据航空港功能定位和创新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引进动态计划,对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总部以及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航空物流业等企业聘用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优先办理人才引进手续,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个人所得税减免和补贴,建立健全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安置、工作、创业提供安心的服务环境。二要积极争取与航空有关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迁移至港区或建立分校分院,或委托国内知名高校或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港区急缺人才,以缓解人才需求不足的矛盾。
(五)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郑州航空港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着力点,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主要内容,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按照“空间全覆盖、职能全覆盖”的要求,打破郑州航空港区与新郑市、中牟县以及开封尉氏县之间的行政区划障碍,建立符合郑州航空港区统一规划、建设、管理需要的体制模式。借鉴陕西省经验,机场公司一个副总兼任管委会副主任,管委会一个副主任兼职机场副总,交叉任职,以利于沟通协调。
(六)加快城市功能完善和国际化城市风貌塑造
关键词:平台经济;技术创新;保障制度;沈阳市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11-0088-03
[作者简介]黄畅(1996-),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苏煜(1997-),女,满族,辽宁锦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吕丹阳(1997-),女,汉族,辽宁本溪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崔丽娟(1996-),女,汉族,云南玉溪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林娴(199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会计。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BGL077);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思路与对策”(项目编号:L10BJL028);辽宁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治理模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16lslktziglx-12)的资助。
平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元化需求为核心,全面整合产业链、融合价值链、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实体交易场所或虚拟网络空间吸引商家和消费者加入,促成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交易或信息交换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是沈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服务经济的重要载体。平台经济具有高端化、服务化和融合化等特征,是产业融合发展和市场功能创新的新型经济模式。平台经济充分体现了市场的影响力、带动力以及创造更大价值的作用;它推动了物流、金融、信息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商品、要素和服务市场融合发展。
一、沈阳市发展平台经济的背景及现状
发展平台经济是沈阳加快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从沈阳市来看,经济正在趋稳向好,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特别是经过十多年振兴发展积累的经济规模、产业基础日益壮大,新经济增长点正在不断涌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是沈阳市迎来的最大机遇;中央把沈阳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更是沈阳市难得的发展机遇;“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沈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外部条件。
依照《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在未来五年内,沈阳市将继续扎实推进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基本确立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区域一体化发展等若干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发展平台经济,有助于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巩固、扩大商贸流通中心功能。借助“智慧沈阳”建设全面推进,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将逐步构建起教育、医疗、交通、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产业平台。从多方面、不同角度促进市场快速发展和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目前,沈阳平台经济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尚未被普遍认知。不过有些区域已经有了“发展平台经济、建设平台经济中心”的构想。例如,和平区提出构建“四大中心”建设,在打造“东北亚平台经济中心”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东北能源交易中心、东北大数据交换中心、浪潮科技云计算平台、人人投众筹平台、中关村・三好街创新创业互动平台等。除此之外,中德产业园、经济区旅游智慧化服务平台、沈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个别领域的平台建设也在逐步规划和探索中。
二、沈阳市平台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数据研发技术水平偏低
随着互联网和平台经济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沈阳市数据资源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主要体现在:沈阳市基础数据库建设尚未完成,数据共享开放和基于数据的社会化应用程度低。同时,大数据应用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有待提高。
(二)创新力度不足
目前,沈阳市内针对平台经济改革的创新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新氛围尚未形成。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尚显不足,没有形成市内企业及个人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金廊、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大浑南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创新能力不够高,未能完成区内平台企业的转型、来充分适应平台经济的发展。三是创新文化尚未形成。沈阳市对于培养和发展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创新文化发展缓慢。
(三)平台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够优化
目前,沈阳市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的平台企业比重偏小。大数据对传统优势产业的驱动和引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向平台产业的转型缓慢。如占据较大比重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大数据的应用仍存在相当大的空间。工业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较少,产能利用率低,产业之间缺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性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同时,产业发展定位不够明确,“一核、五区”的产业布局尚未构建完成。
(四)平台产业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不强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应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尚未充分挖掘。目前,沈阳市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等向新的平台产业转型程度不足,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尚待发展。以医疗为例,区域医疗大数据平台尚未建立和有效应用,孤老患者、残疾人士等人群行动不便、挂号耗时长等问题仍旧存在。
三、沈阳市发展平台经济的主要任务
(一)抓住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契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商品现货交易平台
在改革试验区内,聚焦与大数据紧密相关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探索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商品现货国际交易平台,通过发挥信息技术对工业领域和农业领域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优势,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在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建筑、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建设,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商品现货市场“国际版”,助力沈阳“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实现。
(二)聚焦重点领域,建设智能消费服务平台和新型产品集散中心
专注于汽车、家居产品、服装服饰、酒茶米粮等消费品领域,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交叉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整合产业价值链,打造集创新设计、科技研发、采购贸易、展览展示、新型消费、品牌创造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消费服务平台,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聚焦新型产业商品消费领域,建设高效率、低损耗,辐射范围广、面向国际的产品集散中心,突破产业升级的瓶颈,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将沈阳全力打造成为全国“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区,全国创新改革的示范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树立典范。
(三)强化信息技术与传统业务的跨越融合,构建物流、金融、资讯专业服务平台
立足产业跨越融合发展,依托沈阳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强化各类第三方服务平台有效配置资源、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建设高效完备的物流体系与服务平台,健全物流服务功能,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建设金融服务平台,扩展金融服务领域,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业链融资、贸易融资、信息咨询等服务,促进金融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建设资讯服务平台,通过充分发挥大数据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及时准确地编制商品价格指数、物流指数等,开展专业咨讯服务,增强平台服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开放式创新发展,搭建开放式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促成信用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信源单位的互联互通,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推进商务诚实信用平台建设,建立商务诚信档案,健全诚信监管和信用评价制度;启动各类商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流转、产业配套、产能转移、融资驱动、法律服务等功能;加快贸易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对外综合服务能力,营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公开、公正、公平的平台发展环境。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使沈阳全面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中。
(五)加强平台竞争个性化,培育专业化平台企业
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在金融、交通、旅游、电商、物流、医疗等领域建成一批平台示范应用项目,形成一批满足重点行业应用需求的关键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扶持有潜力的优势平台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其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资源;鼓励贸易商、贸易平台、资讯服务商、资讯服务平台等转型升级,拓展市场竞争空间和服务领域,并发展成为具有总集成服务能力的专业化平台;积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企业,提高其聚合能力,扩大平台示范企业辐射范围。
四、推动沈阳市发展平台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
建立平台经济管理和推进制度。形成以市长牵头的领导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对平台经济发展的资金和各部门间起到协调作用。沈阳市商务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管理和推进机制,指导区县商务主管部门建立专家小组,专门负责平台经济的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和整体部署。
完善平台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则规范。加强对平台监督,重点开展以法治理念、法治文化、法治精神等内容的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平台企业市场的服务标准,努力为平台经济营造法治化的经营模式,形成平台企业的自律和行业发展的法律规范。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为平台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服务业、两化融合等相关产业专项资金中给予平台企业相应支持;加大平台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平台整合产业链,为各类平台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沈阳市应抓住中央把沈阳市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大力支持改革创新,为平台经济发展助力,用好国家及沈阳市扶持政策,为平台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引进经济转型升级亟须的高层次人才,为沈阳市的经济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和动力,吸纳外来人才,不断扩大创新队伍。努力打造人才工作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能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玉梅,徐炳胜平台经济与上海的转型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2]叶秀敏平台经济的特点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3)
[3]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关于上海加快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A]2014(6)
[4]市政府办公厅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A]2016(2)
[5]市政府办公厅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A]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