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质量的概念

环境质量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质量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质量的概念

环境质量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中图分类号:X-65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万人,户籍人口764.25万人。本文研究的区域是三环道路内的建成区范围。其三环范围内空间的功能分区明显,不同功能区聚集不同产业;聚集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口,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差异性较大。

三.评价指标的建立与数据采集

人居环境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耦合过程。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了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3个大类评价指标,15个单项指标,构成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指标体系收集了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西安统计年鉴(2002―2007)》)(见表1)。

表1西安市区人居环境指标数据资料

四.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4.1评价方法与步骤

在对西安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以定量计算为主,通过对已知的指标数据的综合计算得出结论。首先,应确定评价模型。为使模型尽可能准确和简化,可采用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以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得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的模型公式如下:

Q=ΣNjWj,Nj= Xj/ Yj

j=1,2,…,m。

其中:Q―评价综合指数;

Nj―第j个指标的指数;

Xj―第j个指标的实测值;

Yj―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

Wj―第j个指标的权重(0≤Wj≤1且ΣWj=1);

m―评价指标的个数。

其次,应确定各因子的评价值和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综合指数Q。Q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水平,若Q≥1则表明优于或等同于评价标准;若Q

4.2评价结果

依据以上评价步骤,通过计算得出西安城区的人居环境指标,具体结果见表2。

表2西安市城区人居环境指标评价结果[1]

注: [1] 以2002年的指标为基准(即以2002年的指标为“1”),处理后的指标数据不具备量纲。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再计算出2002―2007年间历年城市人居环境各大类指标得分与综合指标得分的增长率和同时期GDP的增长率(主要来源于《西安统计年鉴(2002―2007》),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西安市城区人居环境指标得分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较(2002―2007)

4.3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2002-2007年西安市区的人居环境得分平均增长率是4.69%,而相应的GDP平均增长率是13.18%,明显高于人居环境得分增长率,这说明这期间西安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增长仍稍稍滞后经济的发展速度。整体来看西安市区人居环境改善的情况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但是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增长率都为负,相应的经济发展增长率较高,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模式比较滞后,城市经济的增长是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为代价,所以导致这种结果。

五.建议与讨论

1)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处理好城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城市经济增长指标的同时应该加快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以人为本,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城市人居环境优化要落实在居住区这一尺度上。强化城市居住区的主导功能,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出能使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在发展需求的人居场所。

3)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提高人均绿地面积与城市绿化覆盖率。

结束语:

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巨大系统,本文仅考虑到影响西安城区人居环境的部分指标,即只是对人居硬环境进行评价,并没有对人居软环境经行评价,所以文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局限性,只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性依据。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谢让志.中国城市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 1997(3): 38-40.

环境质量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 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03-01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环境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潜在的环境问题,及时响应突发环境事件。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1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

环境监测是由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技术性监视、测试和解释,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情况进行执法性监督、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操作。因此,环境监测必须科学、规范、及时、全面,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指明方向,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充分的依据,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

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关系到环保工作依法行政和执法监管的能力水平。环境监测水平的提升必须依靠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2.1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环境监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益性事业,“技术执法”和“政府行为”是各级监测站的唯一定位。要始终遵循第三方公正原则,要深入思考,理直气壮,把监测的牌子“立对、立住、立稳”。把握监测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把监测工作的重心放在“碧水蓝天”工程服务上。环境监测数据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基础,是环境管理、执法、统计、信息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依据

2.2 深化环境质量监测,说清环境质量状况

科学制定环境监测方案,确定环境质量监测范围、项目、频次,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组织开展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根据环境监测数据评估和预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规范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说清污染源状况,做好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促进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使用自动监测数据计算。

2.3 做好预警与应急监测,说清潜在环境风险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加强对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或者显著变化的,应分析原因并及时向同级环保部门提交异常报告或者预警信息报告。应急监测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理顺应急监测管理机制。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查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4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科学性和规范性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加强采样、样品运输和贮存、样品前处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加强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完善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考核工作,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满足环境管理”的基本方针。切实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2.5 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和监测信息公开,提升监测技术水平,满足公众知情权

要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环境监测信息制度,统一综合性环境状况报告和重大环境监测信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定期组织编制各类环境质量报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等,并按要求报送。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规范环境信息内容、方式,进一步扩大范围,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

2.6 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领导,关心监测队伍的发展

在国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基础上,加大环境监测能力投入,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调整结构,加大技术人员培训,解决监测用房,更新监测仪器,增加监测运行经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加快监测能力建设,保障运行经费,各级环保部门要足额拨付环境监测运行经费,保障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3 结语

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新时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跨运势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通过环境监测工作者的努力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有力地推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以便于更加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动、积极、优质、高效“的服务。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能力水平,开创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齐文启.环境监测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环境质量的概念范文第3篇

目前对于居住空间的生态质量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相关研究多围绕可持续性、生态和谐与生态安全等概念展开[11],生态居住区是指符合生态学原理、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区[12]。适用于生态质量评价的一般方法非常广泛,包括从系统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城市生态质量动态评价[13],通过生产力水平等生物物理量进行度量[14],或者基于生态风险等概念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分析[15],然后运用指标体系[16?18]等手段进行综合研究。单纯采用指标体系的方法,在选取指标、制定权重及解读结果等方面存在主观性,难以获得普遍适用的结论;且生态环境部分的指标单一,指示性低;再者指标评定多采用统计数据,以城市内部区片为评价单元,空间分辨率低。

本研究拟采用遥感影像像元的空间分辨率,货币化城市地域居住空间邻近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9?20]及环境污染损失的综合效果,从而整合不同指向的生态资源的环境效应评估生态质量。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原理,分析城市内部生态质量以及生态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水资源和城市噪音质量数据来自《深圳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5》,区发病率数据来自《深圳市卫生局统计资料汇编2005》,深圳市2005年土地利用图(空间分辨率30m)及数字高程图(DEM)来自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相关统计资料来自《深圳市统计年鉴》。

1.2生态质量评价方法

Ehrlich等[21]在1974年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本文基于此,考察生态系统价值和人类建设活动对生态质量的影响,即将两者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增减统一为生态质量指数的度量。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服务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对生态质量产生增加值,其评价方法借鉴Costanza等[22]的研究成果,认为同类型生态用地产生的功能值相同,生态用地面积与其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增加值成正比。提取研究区域内各生态用地面积即可得生态系统增加值:,ijiY=∑Y×Q(1),iY=∑Y(2)Yi表示某类型的生态用地产生的增加值,Yij表示某类型某生态用地斑块产生的增加值,Qi表示该斑块的面积,Y表示全部生态用地类型产生的增加值。人类建设污染环境,对生态质量产生减损值。采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对废气、废水和噪音3种具有较强空间影响的减损项使用不同方法计量。根据人力资本法[23]将研究区内大气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失成本作为废气相关的生态质量减损值,包括住院损失的劳动时间价值、医疗费用以及患者死亡损失:0[()]()iiiiiiL=p×∑T+D×d+Y×M×R?R,(3)L表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失值(万元);p表示人力资本(取人均净产值,单位:元/(年•人));Ti表示i种疾病患者人均丧失劳动时间(年),即住院时间;Di表示i种疾病患者死亡的平均误工(年);di表示i种疾病的患病死亡率;Yi表示i种疾病患者平均医疗护理费用(元/人);M表示污染覆盖区域内的人口数,单位(万人);Ri,R0i表示分别为污染和清洁区i种疾病的发病率(人/10万)。参考污染损失?浓度曲线法[24],对不同污染物计算曲线参数a和b以及复合污染损失率R,由式(7)得到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即:a=[(1?RB)/RB]^((1+CM/CB)/(CM/CB?1)),(4)b=21×G^(99/(CM/CB?1)),(5)×r=1/(1+a+e?bc),(6)S=K×R,(7)CB表示污染物的本底浓度,CM表示引起水体严重污染时的临界浓度,RB表示本底浓度时对应的污染损失率,RM表示最高浓度时对应的污染损失率,r为单类污染物损失率。对不同的污染物类型使用概率理论计算复合污染损失率R。S为污染物价值损失,K为水资源价值。根据防护费用法,计算将现实噪音降低到无害的程度所付出的防护工程成本:Y=Q×C,(8)C表示单位长度防护成本,Q表示噪音路段长度。根据城市生态特性,考虑3个基本效应。其一是距离衰减规律,受体距离主体距离越近,受其价值增减的影响就越大;其二是面积效应,作用距离相等时,面积越大的主体对受体的作用越大;其三是综合效应,受体的生态质量指数是所有邻近主体产生的增减量算术之和。通过上述三种效应综合,分析城市生态质量空间分布,计算过程均在ArcGIS9.3平台上实现。

1.3影响因素空间评价方法

数据经上述计算后汇总到矢量图上,在ArcGIS9.3平台上对不同用地类型数据进行缓冲分析,与土地利用数据保持相同的空间尺度。通过距离分析和栅格运算取得衰减效果,最后将各类型结果进行叠加分析。

2结果分析

2.1居住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

根据以上方法得到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图(图1),可以发现:生态质量指数最低的栅格大部分位于宝安区;生态质量指数最高的栅格大部分沿东海岸分布。在30m为分辨率的栅格图层中按照Percentile划分法将生态质量状况归为5个等级(表1)。30m分辨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整个深圳市的居住空间生态状况,对此结果进行分区统计则有助于分析影响生态质量的宏观因素,为改善生态质量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其目的性和针对性提供依据。由于深圳市的特区占地面积较广,从大小上与市区大致相同。在特区内按照市区、特区外按照街道为单位提取范围内的数据栅格点统计区域均值,得到生态质量等级图(图2)。从表2可以发现:全市生态质量指数均值为49208.0,属于中等水平。大鹏和南澳街道,即龙岗区南部的生态质量指数在深圳市最高,其北部生态质量指数为最低。以福田为中心向两侧居住空间生态质量指数逐渐降低,东部地区的生态质量多优于西部地区,北部地区的生态质量稍劣于南部地区。特区内的生态质量平均来说优于特区外,特区内由东向西生态质量变差,特区外则呈斑块状交错分布。#p#分页标题#e#

2.2生态质量空间结构形成的驱动因素

2.2.1城市规划的影响

深圳区内包含丘陵、盆地、谷地和沿海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生态环境破碎而复杂,为保护区内环境,明确城市发展方向,政府在早期就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划,其中基于地形条件对用地建设的相应准则对生态质量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全市可建设用地的标准包括:特区内海拔不超过50m;特区外不超过80m,坡度<25°等。在此规定下,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土地先被城市建设利用。可以通过地形与生态质量的关系证实城市规划的影响,坡度(30m分辨率)与生态质量指数(中位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71(图3),即地势越陡处生态质量越好。以罗湖为分界,罗湖西部、福田以及南山地区地势平坦,使其成为20世纪80年代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主要空间,而罗湖以东的区域则受地势限制发展甚缓,即便与香港接界也由非城市景观主导,从而在生态质量上有较大潜力。此外,特区外条带状的生态质量分区和山脉分布也说明了这一点。可见,政府基于地形条件的用地规划是生态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2.2.2城市功能演进的影响

从特区内向特区外的生态质量空间递变与城市功能的空间演进也有较大联系。特区内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结构,开始发展以第三产业和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新工业体系等无污染产业为主导的经济[25]。而随着特区的发展,中心城区发生极化与扩散效应,特区外部开始承接特区内部对生态有所影响的第二产业等工业项目,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表3),植被覆盖度不断降低,从而在发生了城市功能结构的空间演替的同时改变了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1980年制定的东、中、西3个条带发展轴向的规划已经得到落实[26],深圳特区外部分轴线上的镇区生态质量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因此,在经济起步较早发展状况较好的特区内部,生态质量反而比特区外部未发展区域更好。

环境质量的概念范文第4篇

环境监测技术是以环境为对象,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的支持之下,对染污物进行定性、定量的系统分析,它相较于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而言,运用了电子信息辅助技术,可以构建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实时地传递监测数据,并对各个分散监测点的数据实施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共享,形成一套综合性的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实施有效的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和污染控制。

1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涵盖了环境质量管理的多种要素,如污染源在线监测、主要水域水质在线监测、城市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城市噪音质量监测等,在这个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下,可以实施自动采样,对污染源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①空气质量在线监控管理系统。空气质量在线监控管理要由统一的中心站实施控制,对分散的子站进行自动连接,监测空气污染的因子的浓度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状况,并且可以实施对同一区域内多点的同时连续监测,从而获取准确的大气污染信息。②水质在线监控管理系统。对于水质的污染状况的监控和管理较为困难,由于水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较为复杂,在监测时需要进行化学预处理,在采水设备、水质污染监测仪器和检测仪器的应用之下,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监测数据的传递和管理。③烟气在线监控管理系统。烟气在线监控管理系统主要以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为监测对象,在线记录烟气中污染物的实时浓度,系统对于大气污染源烟气的排放量要进行自动采集、记录和监控,实现对烟气环境的数据传输与处理。④环境在线监控和调度指挥中心系统。城市环境中存有各种污染源,这就需要各类在线监测系统数据的监测中心,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要在电子通信技术之下,对前端监测点的实时监控数据进行传输,由监控中心系统对基础数据进行实时的显示,从而实现对环境在线监控和指挥的无缝对接。

2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的总体要求及原则

2.1先进性原则

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要利用先进而成熟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采用B/S模式结构的中心软件,在无线数据传输和数字扩频微波传输方式的支持下,运用先进的信息备份技术、集中管理技术、灾难恢复技术、超短波无线数据传输技术、GPRS/GSM通信技术等,提升系统的传输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2.2通用性原则

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要充分考虑其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用模块化的构造和参数化的方式,对系统的硬件进行配置、删减和扩充等,从而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并且在参数的定义和生成方式之下,使系统的功能具有普遍适应性,可以支持多种新的应用。

2.3成熟性原则

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是基于无线数据传输之下的成熟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电力、供水、环保等领域,具有快速的传输速率以及安全可靠的性能。

3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建设

3.1硬件平台设计与建设

3.1.1在线监测系统前端仪表

这主要有废水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和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其中:废水排放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先进的在线监测技术和设备,对污染源的排放状态实施在线监测,主要监测参数有:化学耗氧量、流量、氨氮、pH值、重金属等。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重点监测烟气中SO2、NOX、CO以及颗粒物的排放浓度,主要选用颗粒物测定仪设备,对废气排放浓度进行监测。

3.1.2通信系统在环境质量管理

在线监控指挥系统中,电子通信技术系统主要采用无线、有线和IP网络的方式,可以选择多种传输方式,如GSM/GPRS、无线数据传输专网、数传电台、电话线等,这些电子通信技术各有其优劣势,可以进行选择式的使用。

3.1.3指挥中心系统

这是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的核心和首脑,它对于污染源数据的功能在于分析和指挥全局,其硬件设备主要有中心数据通信机、数据采集工作站、投影设备、网络交换机等,对于在线监测数据的处理具有快捷处理和存储稳定的功能。

3.2软件平台设计与建设

3.2.1在线监测中心软件系统的设计

①数据采集传输平台。它是在线监测系统的基础,它的功用在于实现监测数据和图像的数据存储,并提供控制功能和应用程序的平台,实现对系统的远程监测与控制。在这个平台上,主要是采用TCP/IP的方式加以实现,具体运用GPRS和ADSL两种不同的方式,从而保证系统平台的实时、快速地响应。②数据库平台。它是系统平台的核心,对分散的各监测点的监测原始信息可以实现实时的监测、统计和分析,并生成图表,用于数据显示和数据查询,需求者可以通过WEB浏览平台,实现基本数据的应用与共享,在提供相应的数据格式接口的条件之下,采用XML的形式,整合各种业务数据资源,达到数据的统一存储、备份和恢复的使用目标。③应用程序平台。在这个系统平台之下,采用统一的用户认证服务方式,实现监测数据浏览、管理与控制、信息配置管理的功能,在简洁而便捷地应用程序平台界面之下,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④WEB浏览平台。这个浏览平台是一种便捷的体现方式,它在授权的安全认证方式之下,实现浏览功能,它集成了业务部门的基本,也添加了排污申报、排污收费、项目审批等模块,生成了实时数据、实时曲线、汇总图表等,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电子化工作模式。⑤系统接口平台。为了实现数据的同步传输,要转发约定格式的数据,确保其同步、无误上传,由此可知,这个系统接口平台的可扩展性和强大的灵敏性特点,在这个系统平台上,可以通过特定部门的不同要求,自动生成特定格式的文件,并在网页方式下实现传送和添加功能。

3.2.2不同子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①污染源在线监控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之下,需要建构以下几大模块,即通信采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数据报表模块、网页浏览模式、GIS显示平台、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对污染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报、数据补调等功能。②空气质量在线监控子系统。这是在集成系统之下,实现组网通信,构建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处理中心,从而提升和优化空气自动监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③噪音在线监控子系统。这是在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之下,对环境噪音进行监测、评价、,对噪声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存储和传输,最大程度地提高噪音监测的精度、频度。总之,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可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原始性和可靠性,在科学先进而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人为误差,实现不间断的环境质量数据实时采集和传输,从而提高管理控制效能。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秦昌波.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启程与挑战[J].中国环境管理,2016(01).

[2]梁军凤,宋瑞勇,何化平,张鑫鑫,李凡凡,马晓榛.环境质量管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措施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7).

[3]杨帆.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0).

[4]姜文锦,秦昌波,王倩,万军,吴舜泽,刘培莹.精细化管理为什么要总量质量联动?———环境质量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J].环境经济,2015(08).

环境质量的概念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外部影响理论及环境资源的性质等方面对环境成本进行了概念界定,并进而引入阈值并对其估价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环境成本 资源耗减

围绕着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具体估价方法,国内学者存在许多分歧。笔者将从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外部影响理论两方面对其重新界定。

环境成本概念

从自然资源的价值构成来看,现存的GDP不包含资源的耗减。现存的GDP核算中,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过程与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是割裂的,其价值没有通过一般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足量的实现,这就使得经济活动的微观成本低于宏观成本。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将GDP和“外部性”环境结合考虑即核算绿色GDP成为必然。

根据外部影响理论,绿色GDP可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现有GDP基础之上考虑了资源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中,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福利,应计为外部经济因素;环境成本包含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环境数量的减少和质量退化,作为环境付出的代价,应计入外部不经济因素。于是,环境成本的概念及EDP估算模式为:

EDP=NDP+环境耗减价值的调整-环境成本=NDP+环境耗减价值的调整-环境耗减价值-环境退化价值。

环境成本估价方法

根据环境自身的复杂性,有必要将环境成本进一步细分。从功能看,环境可分为自然资源、狭义的人类居住环境及生态系统;从特征看,有些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另外一些具有多次消耗性。

一次消耗性资源的耗减估算

一次消耗资源作为“中间消耗”,在资源有偿定价时,EDP核算中可不予考虑。由于短期内不可能将自然资源按价值构成有偿定价,可按国际统一价格对其补充和调整,其公式为:

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自然资源开采量(或消耗量)×单位自然资源净价(或称租金)

其中,自然资源净价是按净价法即自然资源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减去全部成本(勘探、开采成本等)和正常投资回报推算的。

多次消耗性资源的耗减估算

多次消耗性资源具有可循环或可再生的性质,只要资源利用的速率小于资源的更新或再生的速率,就不会引起环境状态的异化,即不发生环境成本;而一旦过度利用超过了它们本身的承受水平,不仅会出现量的减少,还会引起质的退化,笔者把环境状态发生异化的极限值称为阈值,超过阈值环境资源量的减少、质的降低都归属为环境成本。按照环境成本随资源利用率变化的轨迹,以利用率为横轴、环境成本为纵轴,可以拟合一条从阈值出发的二阶导数大于零递增的曲线,实际中为了便于操作,可把它改造成阶跃函数。于是,就可直接根据阶跃函数得出环境资源的耗减;也可将其作为调整系数和市场价格结合得出环境成本,其公式为:

多次消耗性资源超过阈值时的耗减价值=(资源利用价值-阈值前资源利用价值)×调整系数

环境退化的估价分析

环境退化理论是指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系统的负面作用,使环境质量出现降级或恶化的一种现象。为了将其量化,可理解为环境质量恢复成本。环境退化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仅对环境污染进行估价分析。

目前,普遍采用的环境污染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从维护成本的角度出发,计算维护环境不发生污染需要花费的治理成本;从污染损失出发,计量污染后所引起损失的经济价值。其中,第一种方法运用排放数据与单位治理成本,其乘积为治理所有要排放的污染物应该花费的成本。采用这种方法,暗含治理污染的成本与污染排放造成的危害相等;它仅指防止环境功能退化所需的治理成本,是污染物排放可能造成的最低环境退化虚拟成本,并不是实际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第二种方法需要进行专门的污染损失调查,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确定污染排放对当地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的货币价值,最终确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但其中涉及到经济、精神、社会、物质等各个方面,核算的主观性很大,技术性很强,且对GDP的调整仅限于总量层次,要分解到产生污染排放的各个部门有一定的困难。

和多次消耗性资源类似,环境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降解和净化污染物的能力,经济、社会、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等对污染有一定的“免疫”和承受能力,所以,可构造类似前面的阶跃函数。其纵轴为单位环境质量恢复成本,横轴为污染物浓度,污染浓度小于阈值时的单位环境质量恢复成本为零。可根据公式计算环境污染成本: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污染物超标总量×单位污染物预计治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