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结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9月在本院分娩的80例产妇,本次研究对象全部为初产妇,因对健康宣教的理解能力存在差距,所以排除小学文化程度的孕产妇,为观察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选择无既往病史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孕产妇中,年龄21~32岁,平均25.8岁;中学文化22例(55.0%),大专及以上文化18例(45.0%);其中剖宫产13例(32.5%),阴道分娩27例(67.5%)。观察组40例孕产妇中,年龄20~35岁,平均26.5岁;中学文化20例(50.0%),大专及以上文化20例(50.0%);其中剖宫产12例(30.0%),阴道分娩28例(70.0%)。两组孕产妇的年龄、文化水平以及分娩过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根据孕产妇的文化水平与对孕产期的了解程度,给予相应、系统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加强孕妇孕期保健、产妇对产后保健及新生儿护理的了解,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护理内容为:(1)保持病室环境整洁;(2)注意产妇的个人清洁卫生,每天消毒会不少于2次;勤换内衣裤及卫生垫;(3)营养调护:应进食易消化和富含营养而不油腻的食物为主,食物宜多样化,荤素搭配,多喝汤水,以促进乳汁的分泌;(4)产后保健:定时观察子宫复旧及阴道流血情况,及时做好产后饮食护理及产后保健知识,促进产妇的康复。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实行母婴同室,按需哺乳。(5)技术指导:①指导母乳喂养正确的含接姿势及挤奶的方法。②讲解新生儿的护理要点。③教授新生儿沐浴及抚触技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整体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护理:针对孕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指导,解除焦虑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怀孕、分娩的角色转换;(2)健康教育:本院每周于孕妇学校进行授课。主要内容包括孕前保健、分娩配合、产后及新生儿护理、产后康复等课程,每月循环授课。要求观察组参加每个课程不少于1次。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时期:①孕期教育: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讲解各种孕产期的营养需求和保健工作,宣传育婴及胎教、自数胎动等保健知识,对孕妇进行针对性的指导[3-4];②产前教育:讲解临产征兆及应对措施,取得孕妇的配合;③产时教育:分娩时提供家庭化产房,尽可能地满足产妇的需求,多数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产生紧张心理,进行合理的鼓励,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促使分娩顺利进行[4]。(3)技术指导:①指导母乳喂养正确的含接姿势及挤奶的方法。②讲解新生儿的护理要点。③教授新生儿沐浴、抚触、水疗等技术。④进行产后保健操的授课。
1.3 观察指标 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记录两组产妇住院周期、SAS(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发生率;评价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以和自身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4],以满意度调查90分以上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GDM发生率、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率及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妊娠合并症发生率为5.0%(2/40),对照组的妊娠合并症发生率为15.0%(6/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对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且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住院周期、SAS和SD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住院周期明显短于对照组,且SAS和SDS评分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文文化的提高及提倡优生优育,而内、外环境却存在未知的不良因素,孕妇(尤其是初产妇)缺乏孕期相关知识,常常有彷徨、忧虑等不良情绪,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及孕妇的健康[5-6]。通过对孕妇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讲解各种孕产期的营养需求和保健工作,宣传育婴及胎教、自数胎动等保健知识,初步讲解产后护理及分娩配合,针对孕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怀孕、分娩的角色转换,使孕妇轻松、愉快、健康地度过整个孕期[6-7]。住院分娩前对观察组40例孕妇进行孕期保健知识测试,其中有33例掌握孕期保健,规范产检,愉快度过整个孕期,占82.5%,其中7例因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有限而未能较大幅度掌握孕期保健知识,占17.5%。而入院时对对照组40例孕妇进行孕期保健知识测试,其中24例掌握大部分保健知识,按规范进行产检,占60.0%,余16例未规范产检,对自身存在何种风险不了解,占40.0%。由于定时参加孕期授课,观察组孕妇了解孕期的保健,仅2例发生妊娠期糖尿病,且经饮食调护和严密监测,病情稳定。对照组孕妇因孕期保健知识缺乏,未进行合理膳食及情绪管理,有6例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虽然本次试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扩大观察范围应有临床意义。分娩时实行人性化管理,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大大增加了顺产率。分娩后做好产后护理,以促进子宫复旧,降低产后出血率,做好产后饮食调护及产后保健知识的宣教,防范产褥感染[8-12]。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教授新生儿的护理要点及技术,使产妇掌握育婴及自我护理的相关知识及技巧,有利于增进母婴健康,缩短住院周期[13-15]。观察组孕产期合并症发生率低,产后恢复良好,发生1例新生儿黄疸,平均住院周期为4~5 d,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37例产妇对护理工 作表示肯定,满意度为92.5%。对照组因未能接受系统的孕期健康宣教加上育婴知识不足,出现产后出血1例,产后发热1例(因乳胀引起),新生儿黄疸3例,对照组平均住院周期为4~7 d,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产妇对住院周期延长、发生合并症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满意度为72.5%。
综上所述,本研究说明孕期保健结合整体护理可以提高孕产妇自身健康知识,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产妇自身健康和新生儿的健康都具有积极影响。整体护理可以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创建医护患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可以缩短产妇的住院周期,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护理质量及母婴健康具有重要价值,这与国内的许多研究报道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詹丽香.关于整体护理对产科护理质量及母婴健康的影响的探究[J].医药前沿,2013,7(10):127-128.
[2]叶玲珍,陶利红.整体护理对产科护理质量及母婴健康的影响[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2):386.
[3]赵静梅.企业二级医院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难点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04-105.
[4]陈莉莉.整体护理在提高产科护理质量中的临床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4):81-82.
[5]周莉,李世红.母婴同室开展整体护理的经验[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1,23(3):198-199.
[6]陈学珍.探讨孕期产时整体护理对产科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29(13):76-77.
[7]尹凤英.施行整体护理对产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3,24(1):105-106.
[8]刘娟,罗健蓉,张琴,等.浅谈产科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590-591.
[9]周维艳.健康教育路径对计划性剖宫产产妇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8):1495-1497.
[10]谢黎黎,俞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产科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9):3268.
[11]陆连芬,潘萍萍.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控制及人性化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71-72.
[12]黄雪琴.提升产科护理质量创造和谐的护理环境[J].柳州医学,2007,20(2):64-65.
关键词:护本生;创新思维;护理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是我国护理学科中的簿弱环节,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科研人才。目前我国护理硕士毕业生还很少、护理博士生更是寥寥无几,护理本科生在护理科研领域担负着重要责任。因此,如何使护理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基本技能,已成为目前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但是如何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掌握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确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近年来,笔者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以及从事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医学院护理系大三本科生。自2005年以来,共有三届学生参与,每届20-25人。
2.研究方法
(1)根据我校医学院护理重点专业规划精神以及我院护理重点专业强调“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办学理念,成立“社区护理实践和科研”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
(2)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其内容主要包括:护理科研的方法是什么?护理科研的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因素、效应指标、文章的写作体裁各是什么?如何阅读护理期刊、如何利用护理期刊的网络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护理科研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与著录、当代护理科研选题方向及其趋势分析,等等。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
(3)组织学生下社区,具体以医学院附属医院所负责社区点为实践教育基地,以每周三、六各半天时间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锻炼。社区点负责人为学生实习基地管理老师。学生社区实践时间为1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做好学生赴社区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理论、心理、沟通技巧以及卫生教育的原则和健康教育的步骤,以授课和小讲座形式进行。第二阶段主要组织学生下社区,指导学生开展社区健康档案建立及家庭健康卫生指导,每人制定编写一个常见病或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2-3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指导她们在社区设定护理目标拟订健康指导计划并实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评价计划实施情况以及报告的完成。同时,编制相应的调查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在社区进行一些护理实践调查和研究,为准备毕业论文资料、确定毕业论文设计打基础。
二、研究成效
3年来,参与学生在社区医护人员和本项目负责老师的带教下,深入社区家庭,宣传医疗知识,协助社区建档3000多份,入户探访宣教400多人次,编写了社区常见病的健康教育手册1本(约2万字);完成了:当地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况调查;社区青少年颈椎病、近视眼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调查;大学生对突发伤害的处理能力的调查;社区老年人便秘易患因素的调查;社区更年期妇女的认知状况、抑郁、焦虑及社会支持的调查;城乡初产妇新生儿家庭喂养状况调查;等20余项的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积累资料和数据,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到目前为止,参与本项目研究的80多名护生校级课题立项14个,院级4个,目前已结题10个;校级学生自拟开放性实验立项3个;目前已在《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护理实践与研究》、《社区医学杂志》、《家庭护士》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有30余篇;获校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开放性实验项目优秀1项。
三、讨论
1.社区实践有助于护生智能结构的完善。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培养本科护生全方位运用护理知识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广阔舞台,也缓解了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学医院所无法承担的庞大的实习生压力。而且,对于护理本科生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到场所、设备、病员人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仅靠学校的条件是无法完成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实施有效的实践教学任务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实践教育平台,可以不受医院场所、制度的限制,充分强化护生的社会化、人性化服务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挖掘学生知识转换的潜能。其次,学生通过社区健康保健工作的开展,逐步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信念,避免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促使学生智能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调查研究;对策
作者简介:陈凯(1970-),男,广东湛江人,广东医学院团委书记,讲师;许崇泰(1981-),男,广东汕头人,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讲师。(广东东莞52380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32-02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条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广东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医学院校,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学校团委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改革,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一系列学术活动和大学生科研立项为平台,大力培养和提高我校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并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必要及时进行调查及分析和总结,以进一步找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我校东莞校区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目的、方法、步骤
目的:通过对东莞校区2008~2011年学生科研工作开展较好的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和结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当前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发现我校学生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和步骤:对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护理学等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随机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7份,有效卷362份;另就2008~2011年校团委和四个二级学院分团委的存档学生申请及立项的项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参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的意识。从未参与过科研的学生占总数的57.5%,独立申请科研立项的占6.6%,参与过带教教师科研课题的占11.0%,参加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占11.3%,习惯阅读专业学术期刊的学生仅占42.8%。该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的人数较少,科研意识相对薄弱。
(2)大学生参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东莞校区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愿望比较强烈。有60.8%的学生对参加科研活动非常感兴趣,68.0%的学生认为参加科研活动可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分别有66.0%和74.0%的学生不同意“参与科研可以获得物质奖励”、“参与科研活动会耽误学习”的说法,可见学生参与科研的动机是比较端正的。
(3)大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仅28.2%的大学生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方法,22.7%的学生不会运用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进行文献查阅,49.2%的大学生选择从一般网站上了解和收集科研信息,仅53%的大学生会选用学术期刊网进行文献检索,表明本科生信息收集能力偏低。
(4)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参加科研的大学生中,有17.7%的人的选题是由教师规定的,65.2%的人直接将教师申请课题的子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仅15.2%的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科研选题;有79.0%的学生不清楚科研过程及步骤,83.1%的大学生不会设计调查问卷,63.0%的大学生不会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科研素质滞后。
(5)研究论文的撰写情况。85.6%的大学生认为撰写学术论文非常困难,仅9.9%的大学生能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后独立撰写论文,而从各处拼凑信息、论文不含个人观点的学生占60.5%。在对“你认为撰写科研论文难在哪里”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发现,大学生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运用能力差、论文撰写能力差、思路不清。
(6)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对大学生科研的支持。53.0%的学生认为东莞校区的科研设备陈旧短缺;48.3%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陈旧、更新不及时,不能提供科技前沿信息;70.2%的学生认为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开放时间不能满足科研需要;仅5.8%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学生科研经费和科研硬件设施能保证本科生的科研活动。
(7)学生眼中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有68.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科研能力非常一般;17.7%的学生非常不满意教师的科研水平;仅有7.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课教师科研能力非常强。东莞校区作为一个新校区,年轻教师居多,且科研硬件条件正在完善的过程中,从现实情况和学生的评价来看,我校专业课教师的总体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8)大学生科研立项情况。通过对我校2008年到2011年存档科研立项数据的整理发现,随着学校各项科研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学生申报科研立项的热情逐年高涨,申报书的数量和质量、科研立项率逐年提高,但立项项目的结题率和结题的质量偏低。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科研经费不足和指导教师指导不力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的科研素质滞后、部分学生对困难准备不足、意志品质和责任心欠缺。可见,我们在对学生立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方面还需加强。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大学生对科研活动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对困难准备不足。多数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科研创新的艰难和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过度依赖教师,因为不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而轻易放弃。
(2)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严重滞后。体现在收集分析信息资料、选题等独立思考的能力偏低,科研基本技能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
2.学校方面
(1)科研创新观点落后、科技含量不高;[1]科研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活动种类少、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参与人数少成果不多,活动影响未充分体现。
(2)学生科研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对学生科研经费和科研进度、科研项目结题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还未建立对学生科研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有效的师生激励机制。
(3)投入的大学生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硬件条件不够、实验室开放少,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平台较薄弱。
3.教师方面
专业课教师科研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对学生科研的指导不够;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方法性和艺术性,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研兴趣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大学生科研经费的投入
要改变我校学生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行政拨款的现状,开拓“学校―企业、学校―社会力量合作”模式积极争取校外资金,以加大对大学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尽量更新陈旧设备,引进先进仪器,合理分配科研资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场地,从而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加入到科研当中。
2.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1)建立科学的学生科研立项评审制度。为保持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之确实成为培养和提高大学本科生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必须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评审制度。要求学生科研项目必须是自主选题或是带教教师申请课题下的子项目。不能将学生科研立项变相的变为教师申请课题,使学生科研经费成为教师个人科研经费。
(2)学生科研管理要制度化。加强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全程化管理,特别是中期检查、后期督查。重视项目申报的“量”和“质”,加强对项目经费使用及项目结题质量的监管。针对如期结题且效果较好的项目,采取激励机制,真正把项目管理办法落到实处。通过定期开展大学生科研成果展、开展大学生学术研讨会、大学生优秀论文汇编等活动,扩大学生科研成果的影响,以建立对学生科研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价体系。
(3)建立有效的师生激励机制。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师生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可将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情况纳入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其引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和设立学生科研活动专项奖学金,使学生参与科研与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定以及毕业推荐挂钩,以促进大学生学术科研活动发展。学生科研取得的成绩与教师的悉心指导、科学训练密不可分,为推动学生科研工作开展,学校应出台教师奖励政策。对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要按劳付酬。鼓励教师吸纳本科生加入自己的研究项目,在教学评优中,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科研指导以及成果的获奖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2]要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师指导制度,为大学生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强化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1)开设科研方法课程,加强大学生科研技能训练。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科研通识教育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操作能力与素质。建议开设“创造力开发”之类的科研方法课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正规科研的方法和步骤。[3]并通过课程教会学生文献查阅的方法、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分阶段、分层次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建模,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步骤,自主开展实验,让学生对真实的科研活动有直观的了解。教师应注重提高教学的方法性和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法,有效的开展学生科研技能训练。
(3)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的作用,让学生走进去学出来。文献检索的课程不要只停留在多媒体课室,要带学生走入图书馆实地操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海量的图书资料、数据库资源,培养学生查阅、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应适当增加实验室开放的次数和时间,让实验室成为学生的实践舞台。
(4)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课外学术交流和科技活动。可以在校园BBS上建立大学生科研论坛、设立大学生科研网站、成立大学生科研协会,并结合网络教学、学术讲座、科研成果交流会、学生科研立项申报书大赛、科技学术节等一系列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学术交流,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4.及时总结,扩大影响
学校主管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团委等部门应每年组织在科研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为广大学生做科技经验报告,在校园内外大力宣讲参与科研活动的必要性和乐趣,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科研实践中来。[4]通过表彰和推广学生的科研成果,提高学生坚持参与科研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主动的自觉的参与科研,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信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必然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和科研氛围,从而提高我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向延平.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现状、问题与培养――以吉道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1,(1).
[2]张俊,张世能.黄山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1,(4).
因地制宜 建设品管圈
如同普通放射、CT、磁共振、PET-CT、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设备,其优势、适应证各有不同,不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也各有特点。不同的质量管理需求要求管理者有选择地使用适宜的工具和方法。品管圈作为其中一种重要工具,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倡导、适宜性研究的开展下,以及伴随全国大赛的召开,在我国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深刻领会品管圈的价值,正确认识品管圈的适用范围,熟悉品管圈的操作手法和实践运作,是开展品管圈活动的前提。品管圈融合了PDCA循环的理念和典型结构,采取了7大品质管理手法,成功地将理念、行动与管理方法融为一体,具有科学性强、操作简单易行、应用范围广泛、有形与无形成果明显、“改进”文化形成等优势。
品管圈在医院的应用,应遵循PDCA循环,每一个阶段主要目标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机衔接,逐步提升。我院推进品管圈,也经历了试点、探索、全院推广的螺旋式过程。
计划阶段(P):品管圈是以群众为主体的自发活动,需要以系统性及持续性的方式来进行,离不开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推动。我院院长充分认识到品管圈的精神所存和价值所在,积极倡导并在活动各个环节“站台”、提供活动相应经费,体现质量管理的领导作用。医院指定医务部统一负责品管圈推动与三甲评审工作,做到有机融合。同时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负责全面开展以品管圈为主要工具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活动,成立品管圈基金委员会负责品管圈活动的基金申请、基金审核和评定工作,设立品管圈活动推广员负责品管圈活动的协调辅导工作,组建“品管圈”团队开展具体活动。制定《关于开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比赛》的方案,每年度均有不同要求和特点,体现组织改进。
实施阶段(D):不管利用何种方法或管理工具解决问题,使一线人员理解并掌握问题至关重要。推动者阅读及研究了大量品管圈的相关文献,并外请专家和院内团队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21次品管圈系列培训,分阶段分批次(护理、医技、临床、行政)举行项目推进内部交流观摩会。推广员下至各科室对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此同时,选派院级专家、优秀圈长参加院外质量管理培训班、学术交流和品管圈比赛活动。以每年度为一个活动周期,各部门和科室自行组织品管圈并申请,按照“十个步骤”的具体要求规范实施。
检查阶段(C):按时间节点要求现场督导检查各圈计划执行情况和相关活动记录,对于活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制定改进对策,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经开题申请、中期汇报以及结题答辩等组织程序来进行评价,还会邀请外聘专家参与评价,保证质量和公平。重视专家点评,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借鉴改进。
改进阶段(A):每期进行调查总结,分析组织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逐步改进。每期活动要求由单一品管圈应用,逐步扩展到以品管圈为主、体现PDCA循环的多样工具使用。培训由零星外请的专家授课,到完善培训体系院内专家授课,形成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雏形。评价标准由十大步骤、品管手法是否完整应用的“形式评价”到注重每个步骤、手法的标准规范、措施有效的“内涵评价”,并直接采用全国品管圈大赛的评价标准。
以往医疗质量大多是通过各级卫生主管部门或医院“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管理,而这种唯领导和唯制度管理很难体现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原则。品管圈则采用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和高度的民主性。受文化、习惯和现实的影响,医院不具备自主管理的土壤,就会出现水土不服。这时候最重要的是采取认可、激励措施,发掘、鼓励一线医务人员发现、改进问题的动力,促使其健康发展。
我院从第二期活动引入了基金管理模式,每年提供20万元基金资助,选拔出优秀团队和改进项目,依据排名给予不同数额支持,最高奖励1万元。采用分段式基金支付,在对策拟定和结题后组织院内外专家联合进行评价,分别支付40%、60%,根据最终评分确定奖励数额,未完成者收回资助。至今为止,全院申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项目共137项,其中55个项目获得本院品管圈基金,有效解决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推进方式的弊端,保证管理意图的有效实现。
成效显现 推广品管圈
医院的品管圈建设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和收获。
一是员工认同度不断提高。通过对参与品管圈活动人员的调研,78.4%认为品管圈对我院开展医院评审工作具有现实意义,82.1%认为基层员工有必要掌握品管圈工具,82.1%表示会努力争取院品管圈基金。
二是员工参与度逐期增高。从2011年6月-2015年3月已开展三期“品管圈”活动,先后有72个部门、科室、病区,开展189个“品管圈”主题,覆盖医疗、护理、医技、行政、后勤保卫等多各部门、科室,并有多个跨部门、跨科室品管圈的组建与实施,形式多样,案例众多。
三是持续改进主题助力三级评审。内容涉及患者安全目标、科室内部管理、流程再造、医院服务、医疗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以及医院管理等诸多领域,质量指标持续改善。
四是有形成果取得诸多佳绩,无形成果逐渐显现。各部门、科室及护理病区品管圈活动前与品管圈活动后相比,选定主题目标达成率平均值高达100%,进步率平均值为55%。与此同时,活动后员工沟通配合、团队意识,分析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能力,报告文件制作技能、演讲能力等均得到提升,品管圈推广队伍壮大。
五是项目成果标准化。各圈队将成熟有效的管理措施形成标准化作业流程、标准作业书及相关制度、规范,部分推广到医院相关科室并广泛实施,应用于工作中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使品管圈活动的成果长期稳定维持。
六是推动学术交流工作。根据品管圈成果出版了《航空总医院品管圈活动论文集》,对院内品管圈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并于2014年、2015年先后举办了两次“品管圈”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并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品管圈大赛二等奖。
关键词:护理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1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护理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护理类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护理英语语言能力及综合素养,且课程结构设置较为科学合理,突出了以学生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旨在满足护理专业岗位需求、提高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逐渐壮大,英语护理人员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课程体系研究者们对每年护理人才的需求和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及护理专业岗位的需求不断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基本达到岗位要求,其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2 研究的目的
如今,护理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许多大型医院或诊所在招聘护理人员时要求应聘者具有护士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并能熟练地操作电脑、使用网络等等,这可以说是对当代复合型护理人才的基本界定。因此,一般本专科院校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适应英语护理教育与护理服务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护理理念与护理技术,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为英语护理人才成长奠基。由此可见,护理专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英语护理工作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即英语语言能力+护理技能。
3 研究的背景
首先,由于高职高专的生源中既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又有 “3+2”模式的中专生,其入学成绩普遍偏低,英语成绩更是低于其它科目,英语程度不一的问题尤为显著。近年来,随着各院校不断扩大招生,学生数量大幅度上涨,导致英语水平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这就给原有的教学增添了新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以学生现有的薄弱基础,他们很难适应较高的英语教学要求,无法与高专英语课程内容接轨。其次,英语教师普遍缺少护理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在护理英语人才的培养方面,虽然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具有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但是很难保证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综合英语知识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形成与发展。再次,与护理专业的其它课程相比,护理英语课程起步晚,发展慢,与教学相关的各项规范还处于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中,特别与国际护士学习的教学标准相距甚远。此外,大多数院校都缺乏为学生营造英语护理工作语言环境的意识。许多学者认为,护理英语教学能否取得明显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置身于一个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以真实的情境模式学习运用护理英语。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以普遍的视听学习为主,与针对护理英语的专业化的教材极少,难以保证英语护理情境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提高学生英语护理的实践能力。这些问题反映出护理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4 研究的内容
4.1 护理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
本课程体系从结构上体现了以专业知识和工作岗位结合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与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符。英语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相结合突出英语护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情境下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并注重个人修养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全部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其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辅相成,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必修课程是护理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课程,包括护理英语、英语精读、泛读、听力、写作、语法等。
选修课程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以此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一专多能、学有专长的护理人员。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包括英美国家概况及雅思课程等。
实践课程是对学生护理英语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护理职业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是英语护理人员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日后从事英语护理行业的学生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医疗护理行业状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巩固专业思想,培养英语护理实际工作能力。根据本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英语护理实践课程一般包括假期国内合资医院护理实习和国外医院护理实习等。此类实践课程由学校自行安排,时间一般不少于2周。
活动课程的开设具有辅助学校教学活动的功能,对于增长学生的护理英语知识,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言意义重大。本校的活动课程主要从办学条件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英语护理技能展示为主要表现方式,并结合综合考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
4.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护理技能为重点,根据授课内容设计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学习能力,恰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例如,在进行大班授课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式教学,将学生尽可能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不但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控,而且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团队意识。此外,情境教学也是护理英语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医护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护理英语的语言环境。同时,教师定期为学生推荐一些医护行业相关的英语电影作为课后学习材料,督促学生在反复观看的同时记录和学习影片中出现的护理英语表达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大胆说英语的习惯和英语的思维习惯,并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护理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4.3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创新进展
传统的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学主要以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因此基础英语教学几乎占据了英语课程的各个分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既具备良好的护理技能,又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交流的复合型护理人才,高职高专的护理英语课程中正逐渐增加英语语言技能训练、语言交际能力训练及护理专业与语言相结合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的能力、阅读英语护理资料的能力及处理与之相关的工作业务的能力。同时也将基础性课程和护理英语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分配及选修课的增设等问题纳入改革过程中。
在教材改革方面,鉴于多年来的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材种类单一,缺乏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等问题,护理英语教材编写者逐步转变理念,在编写过程中从护理工作及现实生活情境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大听力及口语材料,增加大量可行性较高的课堂练习和语言实践设计,并提供符合学情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水平的的语言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各院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模日益壮大,具备高科技的教学设施逐步更新,教师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2.4 课题组师资水平
本校重视教学名师、教师骨干的培养,聘请国内外专家指导教学,加强英语教学团队及双语教学团队建设,基于学校的大力支持与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本课题组负责人学识渊博,教学业务水平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致力于教育科研,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及科研成果,并不断致力于教学团队文化和作风的建设,以身作则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发展,曾主持过一项省部级课题和一项省级课题且均已结题。本课题组其他成员治学严谨,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具有教学方法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科研意识,均为本校护理专业雅思班授课教师,具备完成此课题的客观及主观条件。
2.5 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学条件
本校共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51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办学基础设施较先进。有护理实训基地和口腔实训基地两个中央财政项目及150多个实验实训仿真模拟技能训练室。2013年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9443平方米的现代护理实训中心,这是一个具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护理实训基地,是黑龙江省卫生职业教育区域共享型和专业引领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建有现代化的生命科学馆,完成、形象、真实的反映了人体结构的秘密,为医学基础教学提供直观的教学场景。实践教学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以较为完善的护理实训基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各项护理设备有针对性的完成实训项目。实践教学项目经过科学化、系统化的设计,其技能训练内容及考核标准与实际护理工作岗位相符,每年获取护士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人数达总数的90%以上。
2.6 招生与就业情况
护理专业近五年连续稳定招生,且招生规模适度,师资占有比率较为合理。新生报到率均在95%以上,就业率在90%以上。大多数毕业生在护理及相关岗位工作,起薪较高且较稳定,各医院及相关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较好。其中,部分参加本系雅思培训学习的毕业生中,8名学生赴新加坡中央医院实习,5人赴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留学,15人在办理到新加坡及沙特工作的手续,初步体现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这一教学理念。
2.7 职业资格水平
本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证通过率达90%以上,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约为60%。本专业不断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的护士职业技能,从理论知识、语言能力、护理操作技能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通过学生护理实习及其他培训学习、完善护理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提高其护理实践能力。
5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分班试验法、比较分析法及问卷调查法。
6 研究现状与对策
随着护理类高职高专院校护理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逐步发展,为了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对复合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完善护理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并对本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客观的评估势在必行。
6.1 护理英语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6.1.1 师资团队创新及科研能力偏低。本系教师队伍里中青年教师比重较高,平均年龄32岁。基本职业素质良好,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但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有所欠缺,年均科研数量及科研项目申报数量有限,科技创新迟滞不前。
6.1.2 课程设置缺少实践性。护理英语课程中实践课程比重略低于理论课程,二者之间很难达到恰当的融合。学生在校前期着重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实习时间较少,导致护理理论和临床实践脱节;而后期一年中主要进行临床实习,又缺乏理论的深入指导。
6.1.3 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目前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练习-运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讲解语言知识点为主,忽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难以提高学习效率。
6.1.4 教学设施建设亟待完善。本校已拥有先进护理实习实训基地本,并通过校内外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额护理实践能力,但语音室数量少,设备陈旧,图书馆内相关的护理英语资料短缺,英语音像资料及电子期刊资源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学生护理英语水平的提高。
6.2 护理英语课程建设的改善措施
6.2.1 师资团队建设
(1)教师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是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标志着院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及科研创新理念,加快职业教育的研究脚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2)在当前形势下,应完善师资团队建设,吸收大量青年教师,争取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等方面合理分配师资比例。通过岗前培训和导师制使新教师快速了解护理英语教学,提高职业素养,适应教学要求。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国内外培训、在职进修等机会,组织教学研讨会,使全体教师共同交流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教学中以不断增强教学实践能力。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并逐步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由本系的学科带头人负责申报科研课题,制订年度科研工作规划和目标,合理分配科研任务,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调研并不断改进量化考核标准及激励措施,促使教师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及教学改革。在课题的参与、逐步展开和阶段性总结直至课题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师资团队建设得以改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6.2.2 课程设置
(1)修改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地改善课程设置,将英语语言运用于护理理论与操作技能,尽可能保证理论教学又突出实践教学,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合理设计教学计划,突出英语护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加强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确保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调控。
(3)开发校本教材,增加实践性强的教学材料。选材过程中以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为指导,注重护理工作岗位及现实生活情境,提供大量课堂技能练习和语用实践。同时尝试编写突出实践性的校本教材,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促进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
6.2.3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上突出护理英语特色。适当使用英语原版教材进行护理英语授课,注重学生英语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增设国际注册护士课程及涉外护理课程;在原有的英语专业课程基础上,长年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跨文化交际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教师应通过在职学习及培训等方式学习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使“一言堂”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根据学情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如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等。
6.2.4 教学设施建设
(1)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大语音室和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尽可能开拓多种教学资源,增设语音室及先进设备,为学生创设护理英语学习环境。同时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图书、影音及电子期刊资料的数量,为学生丰富专业知识、拓宽视野提供服务并保障教师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专业建设能力的提升。
(2)尽可能多在国内合资医院开发实习基地。虽然本校与国外几个医疗机构保持合作关系,但实习时间和实习费用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仍是难以克服的客观问题。在学校做好实践教学基地的考察基础上,于合资医院学生创设英语护理的实习环境,其可行性更高。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英语语用机会,通过不断的运用英语进行护理实践,提升其护理英语水平可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