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极限运动游乐性极限运动运动项目

 

1 前言

极限运动是风靡世界的新型的体育运动形式。而游乐性极限运动更受青少年朋友所喜爱,它的运动特点迎合了现代人最大限度的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并从中得到愉悦感和成就感的本质特征。同时由于游乐性极限运动项目的难度较低和娱乐性更强,近几年便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速度征服了青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觉醒,游乐性极限运动的娱乐性和挑战性更会让人们所追捧和喜爱。

2国内外(游乐性)极限运动的研究现状

2 .1国内外极限运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国外主要以美国为主对极限运动的各方面研究较成熟。关于国内对极限运动的研究,目前都集中在宏观研究上,大家都从极限运动的概念、发展的源头、传播的途径和发展兴起的原因等对其进行不甚详细的总结。

极限运动通常来说是指高度地调动人自身的潜能,同时运用一些装备和器械所进行的,富于技巧并带有一定冒险的运动。比如高山探险、攀岩、漂流等。[1]郑浩然、刘嘉丽认为极限运动追求的不是用人体的生理极限去破记录和获得奖牌,而是完全属于个人身心的成就感、刺激感和满足感,实际上它追求的主要是一种心理的极限,一种超越自己感觉阈限的感觉。[2]

由于其文化发展的历史较短,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如果把极限运动于大众化的社会体育比较,前者对参与者的身体状况和技术水平的要求比后者的要求要高的多,并不是所有年龄段,所有性别的人群都能参加的。因此,极限运动决不会是“大众化”。谢弥青对极限运动的认识多了“冒险性”一词,本人认为非常可取。王米娜、舒盛芳(2006)认为极限运动是特定人群参与的、个性化的、充分调动心理生理潜能的、带有冒险性质的休闲运动。[3]根据前面的有关理论,本文对极限运动定义为特定人群参与的,能充分发挥自我生理和心理潜能,从而体验到极大幸福感和愉悦感,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的一种休闲运动。本文研究的极限运动范围为活动场所固定的主要分布在大型的主题公园,分为游乐和游艺两种项目,并且有专门参加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人员,为活动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本文研究的极限运动,它的范围缩小很多了,便于研究。

从极限运动的微观研究,、张建两人作为中国极限运动的专家对极限运动从最初的概念解释道各个项目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4]

现在研究的不足:研究数量很少,研究内容太宽泛,大都集中在文献研究,就是概念介绍、发起原因和项目介绍上,都与传入中国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对于极限运动的研究尚在引进阶段,缺少对此项运动的实际需求的研究,也缺乏从实际需求到理论构建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更缺乏结合我国的实情进行实证研究和从体验的角度来论述更少。

2.2 国内外(游乐性)极限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国外许多学者对于极限运动的研究较多,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探讨参与游乐性极限运动很少,本文从体验的角度并参考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研究来进行相关研究。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积极影响的研究较多,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研究较少,关于极限运动对心理艰健康的研究则很少。

纵观近年来我国有关学者对于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研究,国内学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其中使用文献综述法较为普遍。主要从研究的对象、研究测量工具选择等方面来研究。论文参考网。国内大量研究认为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积极的。苏英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治疗身心疾病、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消除疲劳、改善影响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5]但是也有些人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李国金等人认为对于本身身体素质不好而又不敢通过运动来放松,由于评价标准单一造成的经过努力分数却不理想以及那些因运动造成伤病的同学来说,却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6]

目前参与游乐性极限运动的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人群尤为明显,这跟青少年闲暇时间的增多和他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分不开的。但是参与游乐性的极限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2.3 极限运动的定义及项目分类

极限运动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对运动器具的掌握和控制,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潜能,在挑战自我和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愉悦,满足新鲜刺激感,实现个人价值的新兴休闲运动。极限运动迎合了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走向自然、寻求刺激、实现自我的需要,因而又被称为区别于传统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另类体育”。最常见的极限运动分类方法是季节和空间分类。(一)按季节分类。夏季项目主要有滑板、单排轮滑、速降单排轮滑、小轮车特技、极限攀爬、空中冲浪、水上运动等。论文参考网。冬季项目主要有滑板滑雪、雪地自行车、攀岩、滑雪等。(二)按空间分类。水上项目有滑水、潜水、激流皮艇、摩托艇、冲浪等。陆上项目有街区特技、滑板、攀岩等。空中项目有蹦极、空中冲浪、滑翔伞、悬崖跳水等。[7]

2.4 游乐性极限运动的定义及项目分类

本研究依托马斯洛高峰体验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参考前人对极限运动的定义和分类,笔者认为游乐型极限运动是特定人群参与的,能充分发挥自我生理和心理潜能,在挑战自我和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满足新鲜刺激感,最后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情感体验。本的游乐性极限运动范围为活动场所固定的主要分布在大型的主题公园,分为游乐和游艺两种运动项目,并且有专门参加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人员,为活动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体系。主要项目有:过山车、摩天轮、蹦级等运动项目。游乐性极限运动与极限运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游乐性极限运动的参与者范围更广更大,项目的难度系数和不利的安全因素大范围降低,这样有利于项目的开展和发展。

3 结语

游乐性极限运动风靡世界,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教猛,参与者逐年上升,特别是像嘉年华这样大型游乐场的项目更加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但是目前对于这类项目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很少,内容也不宽泛,大都集中在文献研究。这与游乐性极限运动刚传入中国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乏对此类运动的实际需求的研究,也缺乏对此类运动实证的研究。论文参考网。目前,对此类活动运动前该做些哪些准备活动,运动频率多少比较适宜,适不适合青少年朋友的参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 谢弥青.极限与极限运动.体育大看台.

[2] 郑浩然.广州、深圳极限运动(B3街道项目)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136-137.

[3] 王米娜、舒盛芳.我国可开展极限运动的研究综述.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 张健、.极限运动中国学校体育,2002,(1);48-49.

[5] 苏英.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6] 李国金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正负效应.四川体育科学,2007,12(4).

[7] 胡小明等主编.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39-240.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个体给予自己身体自我的主观评价不仅有正面的、肯定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对身体的消极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调控称为负面身体自我 [1]。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身体状况、生活规律、与他人交流情况等[2]。那么大学生对身体负面的评价是否会影响心理健康,哪种负面评价最能影响心理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在重庆、沈阳、北京、石家庄等地共选取大学生1306 人。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1221 份。其中男生834 人,女生387 人。

1.2 研究工具①采用陈红等编制的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量表[1](NPSS)。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3]。

1.3 程序主试按统一的测试细则实施团体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身体自我量表的全部题项。数据用SPSS11.0 版处理。

2 结 果

2.1 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各维度与SCL-90 各因子的相关

由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各维度与scl-90 各因子的相关分析得出:负面身体自我的瘦维度与敌对因子没有相关性,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和偏执相关但不显著,与强化和精神病性有显著相关。

2.2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各维度与SCL-90 总分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以负面身体自我的五个下属维度为自变量,逐步引入回归方程得到相貌维度维度进入方程。可知,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的相貌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

3 讨论

本研究证明,负面身体自我与SCL-90 总均分存在显著性相关,与陈红用负面身体自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Ⅱ)的研究结论一致[1]。负面身体自我的得分越高,SCL-90 各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的水平越低,证明心理越不健康。由此可见,负面身体自我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瘦维度与心理健康的敌对因子没有显著性相关,可能是由于对瘦的评价不涉及到与其他人的接触、交流,所以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

从回归分析看,相貌因子进入方程,说明相貌因子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最大。李永鑫等[4]对大学新生的研究表明,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对大学新生产生影响较大,这与他们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审美需求有关。社会大众普遍对长相漂亮的人有更多的关注。有研究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相貌首先成为决定一个人是否受关注的决定因素,也因此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陈红著. 青少年的身体自我理论与实证[M].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2] 王媛.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2006,5:50.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心理,原因,对策

 

成人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指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途径对成年人所进行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成人教育教学对象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为在职人员或离开学校以后的成人,不受文化程度和年龄的限制,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其组成是复杂的,他们的社会经验、学识水平、心理状况等都有别于普通大学生。面对在生理、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与普通大学生都存在很大差异的成人学习者,成人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应更加引起关注。因此,对成教学员的心理进行分析,对成教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成人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探析

(一)“学”与“混”的矛盾难以统一

成人教育学生生源来源范围较广,有的是为圆曾经的大学梦的成年人,有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继续深造和提升学历的学生,有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面而选择攻读第二学历的学生。其共同的特征是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都十分的渴望自己的价值可以得到社会及自己所处环境的认可。当然,不排除其中也有部分人存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有的是因为家长的要求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其他出路或是为了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这部分人的学习目的和动机都不明确,行为比较自由散漫,自我约束力较差,缺课逃课现象严重,考试舞弊现象十分普遍,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二)失落感与自卑感同时存在

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总觉得不如别人,自我价值低。一是成人学生很多年龄较大,普遍认为自己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有的是在高考时失利,曾经失败的阴影一直没有抹去,接受成人教育只是因为曾经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二是社会上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这种社会舆论的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学生产生自卑感。很多高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学生实行两种管理方式,致使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的毕业生更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很多成教学生长期处在这种观念的压抑下,“危机感”日渐强烈,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找不到归属感,容易产生偏激性格,甚至引发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

(三)成教学生角色压力大,心理问题时有发生

成教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同时成教教学要求相对较低,入学要求门槛不高,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教育部在2007年曾文件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很多成教学生用的仍然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繁重,学习难度较大,心理压力较大。很多成人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三者之间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种角色衍生出多种压力,使成教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等人生的重大选择,有的要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甚至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等等,不一而足。论文参考,对策。

二、成人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成教学生普遍学习任务较重,且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很多学校认为其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应该尽量充实其专业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仅仅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在个别高校在成教学生中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

(二)心理咨询形式化

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成教学生很少也很难利用,因为大部分高校将成教学生的面授时间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询机构。论文参考,对策。同时,学术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一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虽然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年龄相仿,但经历、阅历、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发展空间及前途也会很多差别,因此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甚微。

(三)日常管理程序化

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生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经常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很多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或者临时抽调,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都是兼职的,并且党团组织不健全,才财务部门只负责收费,后勤部门及学生寝室管理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时租住在校外,有的学校甚至不负责安排学生住宿,高校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的一种手段;或者认为成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保障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从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学生活的全部,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学生昔日的失落感,并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三、成人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

所谓“教书育人”,教和育应同时存在,“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论文参考,对策。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对于成教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论文参考,对策。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论文参考,对策。

(二)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三)实施人本化的管理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论文参考,对策。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本义.叶忠海成人高等教育概论

4.杜群英.成人学习动面的培养和激发[J].成人教育,2004(6).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据统计,灾后培训大都为3—7天的短训,在灾区心理援助上,大都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进而造成了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学员的重复听课与多头培训。此外,因培训时间较短,在培训内容的深度、厚度、广度等方面往往“点到即止”,对灾区教师在心理援助、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专业提升成效不显著。另外,有极个别培训持续时间长,培训内容设置有梯度、分层次,兼顾了培训的深度、厚度和广度,让参培者受益匪浅。但因灾后一些学校的设置变化,以及人员晋升及人员流动和变化,造成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队伍的不稳定性,培训的不连续性。

(二)缺乏参与式培训的教师

参与式培训强调授课者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讲授者,而且是示范者、激发者、引领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他们在培训中与学员进行全程交流、互动。这些授课者理论知识高深,一线实践知识丰富,观察力、感知力敏锐,团队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强。而现阶段,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缺乏从事合作参与式培训的师资,授课者不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对接,不知道如何把传统的授受式课堂变为参与式学习研讨的课堂。因缺乏授课者的有效引导,广大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有序、高效地进行发现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致使上课质量难以保证。

二、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改进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周密部署培训工作

为避免参培的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多头培训、重复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周密部署培训的级别、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和形式,以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针对培训班上学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和参培者队伍缺乏稳定性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精心设计各级各类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参培的遴选标准并责令送培部门严格按参培标准选拔教师接受培训;而且按参培者能力水平的高低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参培的遴选标准上尽量细化、切合培训实际、便于落实。如四川省教科所对参加灾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师省级培训的学员遴选标准为:需具备灾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经历、热爱灾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工作、性格开朗、善于沟通、表达能力强、具有亲和力;能连续参加完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班的学习;为尽可能扩大骨干教师培训覆盖面,请尽量安排未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培训的灾区学校选派教师参训;已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培训的灾区学校教师不再参加。

(二)培训目标符合学员需求

目标不仅是灾区心理健康培训的方向,而且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实施的动力。为此,在实施培训前,我们需要分析教师心理的现有状况,精心拟定培训目标。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目标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是知识方面,主要包括:知晓灾区教师创伤心理知识,了解灾后各阶段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探索灾区师生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测试的方式、方法。其次是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学会初步识别灾区师生的心理问题,能较准确地把握师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干预,并能充分结合当前师生的心理健康实际,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最后是态度方面。“田慧生教授指出,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根本的问题是能否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及专业精神,塑造中小学教师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精神”。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作为灾后重建时期的一种特殊教师类别,承担着灾区学校师生的心理抚慰工作,有助于他们的科学教育理念和专业精神的形成。

(三)课程内容体现针对性

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内容包括四个板块:基础理论板块、技能技术板块、实践练习板块、修养板块。其中技能技术板块、实践练习板块是围绕技能层面的培训目标进行设计的。

1.基础理论板块。内含心理学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三部分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包含了灾区学校师生心理的表现与方法、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地开展等子课程。

2.技能技术板块。内含灾区学校团体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个别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家长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以及学校心理测试与评价理论等三部分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涵盖了对灾区师生开设个别辅导和咨询理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学校家长的教养方式分析、灾区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等子课程。

3.实践练习板块。包括灾区心理健康课的实践、学校心理测试的实践、心理评价的实践、团体辅导与咨询的实践以及个别辅导与咨询的实践等四类课程。这些课程中包含对灾区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的心理咨询的实践操练、对灾区师生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案例的交流与存在问题的讨论等子课程。

4.修养课程板块。内含灾区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人成长、外出参观考察、自我研修课程等三类课程。这些课程包括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自我形象的反思与设计、自我情绪的调节、外出参观心理健康成效显著的灾区学校并撰写、交流考察体会等子课程。

(四)培训模式保持可持续发展

对灾区教师而言,心理健康培训的成效并非短期内就会显现,这就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培训理念。“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迅速更新,信息的层出不穷,都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进修培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在此意义上讲,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不是短期的课堂讲授,而是一个长期的教师培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香港大学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卢乃桂教授指出:“目前这种片面的教师再培训模式应该被一种更系统的CPD模式(持续专业发展的模式)所替代,总体来说,CPD活动应该建立在专业理解的框架之内,使职业生涯和岗位中不同的专业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这种框架不仅是一张教师应该掌握的专业能力表,更应是一连串的行动计划,它们是有机组成的,通过实证数据可以表现出来”。

(五)培训方法灵活多样

当今的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已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培训模式,构建了灵活多样、师生共同参与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既凸显了参培的灾区心理健康教师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推动了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1.参与式方法。参与式方法是指能够使个体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并积极推行的培训、教学和研讨的方法,该方法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所有接受培训的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都能够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

2.学习-讲座-研讨。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中,培训机构可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适合灾区学校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组织学员学习、研讨,促使学员在学中悟、悟中得、得中乐,以促进学员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自主阅读与网络互动相结合。自主阅读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自我研修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强自主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者或学科策划人可为参培学员精心挑选自学书籍。不仅如此,班主任可以在校园网站上专门设置班级论坛,为培训学员提供研讨、交流平台,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4.授课教师与学员同课异构。这里的“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同课异构体现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课上,其实施流程为:选定有关灾区学校心理的上课主题———独自备课———分小组研讨备课思路———不同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备课———教师集体观课、评课———专家进行专业引领,这种形式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团队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

5.观摩考察有特色的灾区学校。观摩、考察心理健康开展有特色的灾区学校,是很受参培教师喜爱的培训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可在当地选择有特色的灾区心理健康学校,作为参培者学习、观摩、考察的实践教学基地,而且可以带领学员参观考察省外有特色的灾区心理健康学校,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和方法,以开阔学员的眼界。

6.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它是把个人的思考用对话、交流的形式显现出来,将个人思考不够成熟的地方在与答辩专家的对话中加以澄清,以便于有效监督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考过程。

(六)师资来源多元化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医专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人格问卷

论文摘要:目的研究医专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医专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天水卫校2008级608名新生入学3个月后进行调查。以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大学生人格问卷等级为因变量。研究其相关性。结果一类问题的检出率为7.89%,二类问题的检出率为29.93%,三类问题的检出率为62.17%。结论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择业方式的改变,人们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而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生要接受大量知识,导致其心理冲突乃至心理疾患的产生,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本文通过调查医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影响其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分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天水市卫生学校2008级608名医疗、护理专业专科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45名、女生363名,年龄(16.00~1.96)岁。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樊富珉等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新生为对象,调查新生入学时的精神状况,以了解学生是否有神经症、身心疾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状况(烦恼、迷惘、不满等)。upi问卷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4个项目是测伪尺度,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另有4道附加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等。upi得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

1.2.2调查方法新生入校3个月后由统一培训的班主任对其说明调查目的、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当场发放问卷并收回。发放问卷608份,收回有效问卷608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

由表1可见,二类及以上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7.83%,值得高度关注。

2.2医专新生常见心理问题(见表2)

由表2可见,医专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于父母期望值过高也导致其出现自卑等负性心理,影响医专新生身心健康。

2.3医专新生upi评分性别、生源地比接(见表3)

由表3可见,女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男、女生之间up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新生心理问题较农村突出,城市、农村医专新生up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医专新生忌体心理健康状况

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不少医专新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严重的精神疾病。有资料显示,大学一年级新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5.75%t,1,并且大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次调查发现,二类及以上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7.83%,主要表现为各类神经症,如精神分裂症倾向、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

由此可见,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应密切关注并建立各级预防机制,做到早预防、早知道、早干预,以保障医学生心理健康。

3.2不同性别间曲比按

调查表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严重,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与有关研究一致圈。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受传统教育影响较大,相对多愁善感、胆怯、退缩和懦弱,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另外,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女生的独立性发展稍慢于男生。因此,医专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得到关注。学校应帮助女生客观认识自我,认识性别差异,克服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