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县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本县残联拥有13名专职人员,分管康复科、教就科及办公室事务,各尽其职。对我县残疾人职业专业化、康复培训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县残联下分设14个乡镇残联,全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及办公设施,配有专职理事长、干事,176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共同协调工作。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今年来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我县加大了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力度,开展了“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及相关的一系列残疾人救助工程,“白内障复明”工程让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我县完成手术余例,手术脱盲率100%,脱残率98%,基本实现无障碍县的目标要求;实施“助听工程”免费为名聋儿进行听力检测、耳膜制作、配发数字式助听器;实施“助行工程”,20*年助残日期间,县残联组织将100多辆轮椅、手摇三轮车直接送到贫困残疾人手中;实施“安居工程”,县残联本着“穷中选穷”的原则,确定对14乡镇的30户贫困残疾人危房实施改造;实施“医保工程”,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村残疾人就医难的困境。随着经济的发展,残疾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通过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各单位分散按比例安置就业、鼓励残疾人自谋创业以及残疾人劳务输出等就业渠道,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
按照市残联的工作安排,开展了残疾人就业生活状况和0—6岁各类残疾儿童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全面掌握我县残疾人的生活、就业、社会保障情况,扎扎实实的开展了摸底调查工作,经过3个月认真细致地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各项数据汇总、分类、存档、分析,为今后开展残疾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残疾人工作情况。各类持证残疾人1794人,平均每5户中就有一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其中视力残疾321人,占我县残疾人总数18%;听力残疾160人,占9%;言语残疾71人,占4%;智力残疾102人,占6%;肢体残疾1076人,占60%;精神残疾55人,占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能力,属一级重度残疾人占全部残疾人的20%;丧失大部分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属二级残疾的占26%;有一定劳动能力,可以就业的,属三、四级或聋哑残疾的占54%。
二、残疾人事业发展困境
(一)残疾人工作人员扶助意识、理论水平仍然薄弱,需要加强思想学习。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作为指导,人道主义理论、以人为本、增能理论、正常化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内涵,我们应该注重学习与积累,以新形势下*县残疾人生活就业状况与残联救助工程为实践载体,发展理论抽象思维能力。
(二)残疾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仍然不高,需要发展职业化道路。近些年来,民政部、计生委、共青团等部门加大力度,加强基层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作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主要力量,残疾人专职委员不论是工作层面和范畴,还是服务内涵和属性,都属于社会工作者范畴,我县应该积极自省自身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专业的指导,专业的科学方法有利于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我们的工作人员很明显知识水平不够,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三)残疾人工作人员反思能力仍然很弱,需要提高救助工程中建立长效机制的反思能力。近些年,我县开展了一系列的残疾人救助工程,只有认真反思工程项目的程序、环节、理念支持等才能锻炼出建立工程长效机制的反思能力。而我们的工作人员恰恰缺乏这种思考,工作盲目,思维系统混乱不能很好的为残疾人群体服务。
(四)残疾人服务文体宣传工作仍然不到位,需要加大力度开拓多元化宣传手段。我县开展了很多残疾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较高的知晓率,容易造成一定的误解,项目开始工程及结束阶段宣传不到位,不利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宣传职责不明确,在宣传工作上往往忽视其重要性,且宣传工作比较琐碎,需要耐心与细心。因此责任明确非常重要。
(五)残疾人事业资金仍然不足,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尽管残联征收社会保障金,残联的工作项目多,服务范围广,办公设施及康复设施都需要很多资金,维护残疾人的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开拓多重资金渠道是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资金充足了,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指标才可能更上一个台阶。
(六)农村残疾人生活仍然困难,需要提高基层工作水平。从本文来自上述调查表格中,我们发现农村残疾人工作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农村残疾人户数、人数占很大的比例,农村纳入低保的范围明显处于劣势。辖区内残疾人总人数共计1790人,纳入低保残疾人总人数只有900人,还有相当大比例的残疾人没有得到保障。农村与城市享受低保的金额也有很大差距。城市每人每月可得到276元的救助,而农村每人一月只有166元的救助。农村未就业的绝对人数也很大。这些充分表明,当前农村残疾人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需要迫切提高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
三、打动我县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思考
残疾人事业发展包涵三大相互联系的主体:残疾人工作人员、残疾人服务活动及残疾人群体。上面总结的“六个仍然”和“六个需要”也是围绕这三大主体展开的调查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残疾人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思想意识、专业化程度及反思能力;残疾人文体宣传服务、资金投入服务;以及各类残疾人群体生活就业状况都对残疾人事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此,下面继续围绕这三大主体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有所帮助。六项建议可以根据三大主体分为“三个抓好”、“两个加大力度”和“一个结合”。
(一)抓好残疾人工作人员思想理论水平学习工作,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以人道主义、正常化及增能等理论为基础才能做好工作,残疾人弱势群体不仅需要正常化的生存环境、生活及工作能力上的增强以及人道主义关怀,残联工作更应该保障他们缺失的权利,残疾人工作者应该有这个觉悟与意识帮助残疾人补偿他们应有的权利,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是社会对残疾人缺陷负有的责任,应该具有使残疾人群体恢复的功能,使其融入与适应社会生活。经常性开展理论思想学习培训班,提高工作者的思想觉悟与理论思维能力。
(二)抓好残疾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培养大批专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策。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年6月全国第一次组织了社会工作师专业考试,对于残疾人事业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基层残疾人队伍特别是残疾人专职委员应该作为社会工作者走上职业化道路。目前,王思斌教授把中国社会工作分为三类,即中国社会中所说的普通社会工作,由政府部门承担、服务于困难人群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和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士进行的社会工作。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作属于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而当前这种社会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残障康复”服务机构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属于《规定》适用范围。很多地方残联已经开展了有益的探索,成都市残联建立了称之为“量体裁衣”的完整工作机制,培养一批专业化服务队伍。*市出台了《*市社区残疾人工作管理办法》,明确社区残疾人工作社会化。通过公开考试,175名残疾人成为*市第一批社区残协专职委员,走上社区残协专职委员职业化岗位。根据社会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县的残联工作应该考虑专业化、职业化问题,学习成功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发展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思考。
(三)加强残疾人工作人员的反思能力训练,更好地开展残疾人工程的长效机制工作。残疾人工程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系统思考,全面部署,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反思能力,做好项目开展的各项工作,同时注意环节的连接与程序的连续性,做好档案管理,积极开展工程讨论与思考活动,不断锻炼他们的反思、思考能力。
(四)加大宣传文体工作力度,扩大残联工作透明度。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残疾人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潜能。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特殊艺术人才。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广泛宣传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楷模,感召全县人民奋发图强、创业致富、奉献社会、促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荐本地区、本单位有关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的优秀新闻作品参加评选。继续积极开办残疾人专题栏目,广泛开展残疾人事业宣传,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扶残助残氛围。结合残疾人重大节日,进行多角度、大规模宣传。进一步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体育人才的培养,适应新的残疾人体育运动竞赛规则,不断提高竞技水平,为我县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加强对残疾人特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组织选拔优秀节目和作品参加省、市残疾人文艺汇演。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加强残疾人事业宣传。利用网站倾听残疾人心声,及时了解残疾人困苦,回答残疾人提出的疑问,解决残疾人最关心的问题。搞好宣传措施,1、及时宣传与实施项目紧密结合。把握好残疾人实施项目的进程,制作具体规划,做好宣传文体工作。2、发展多样化宣传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宣传残疾人服务项目,发挥宣传画、宣传单、知识手册、宣传栏、广播、电视与报纸等宣传手段的作用,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3、设立专人宣传服务,明确责任。实行宣传问责制,设立专人负责,同时做好协调工作。
(五)加大资金投资力度,扩大残疾人福利服务覆盖面。残联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县残疾人工作众多项目与工程的实施都需要资金流通运转,物质投入是必要的,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是我县残联的重要工作,残疾人工作者应该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想法设法达成残疾人群体的愿望,真诚为他们服务。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老龄协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支持残疾人工作,维护残疾职工、残疾青年、残疾妇女、残疾儿童和残疾老人的合法权益。红十字会、慈善协会慈善团体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按照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宗旨,加大彩票公益金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力度。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重点做好残疾老人和残疾儿童的福利服务。做好社会捐赠,支持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纵向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县残疾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横向看,由于残疾人自身条件的限制,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不足,造成我县残疾人工作依然滞后于社会的总体发展,广大残疾人依然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经过调研分析,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问题与不足可以概括为“六个仍然”和“六个需要”。
(一)残疾人工作人员扶助意识、理论水平仍然薄弱,需要加强思想学习。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作为指导,人道主义理论、以人为本、增能理论、正常化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内涵,我们应该注重学习与积累,以新形势下__县残疾人生活就业状况与残联救助工程为实践载体,发展理论抽象思维能力。
(二)残疾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仍然不高,需要发展职业化道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残联都在搞加强基层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作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主要力量,残疾人专职委员不论是工作层面和范畴,还是服务内涵和属性,都属于社会工作者范畴,我县应该积极自省自身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专业的指导,专业的科学方法有利于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我们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残疾人专职委员很明显知识水平不够,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三)残疾人工作人员反思能力仍然很弱,需要提高救助工程中建立长效机制的反思能力。近些年,我县开展了一系列的残疾人救助工程,只有认真反思工程项目的程序、环节、理念支持等才能锻炼出建立工程长效机制的反思能力。而我们的工作人员恰恰缺乏这种思考,工作盲目,思维系统混乱不能很好的为残疾人群体服务。
(四)残疾人服务文体宣传工作仍然不到位,需要加大力度开拓多元化宣传手段。我县开展了很多残疾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较高的知晓率,容易造成一定的误解,项目开始工程及结束阶段宣传不到位,不利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宣传职责不明确,在宣传工作上往往忽视其重要性,且宣传工作比较琐碎,需要耐心与细心。因此责任明确非常重要。
(五) 残疾人事业资金仍然不足,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尽管残联征收社会保障金,残联的工作项目多,服务范围广,办公设施及康复设施都需要很多资金,维护残疾人的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开拓多重资金渠道是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资金充足了,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指标才可能更上一个台阶。
(六)农村残疾人生活仍然困难,需要提高基层工作水平。从调查我们发现农村残疾人工作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农村残疾人户数、人数占很大的比例。本身农村就比城镇发展滞后,信息闭塞,再加之残疾人自身条件限制,就更造成融入社会困难,脱贫难,返贫易,结果农村未就业的绝对人数巨大。这些充分表明,当前农村残疾人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需要迫切提高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
残疾人事业发展包涵三大相互联系的主体:残疾人工作人员、残疾人服务活动及残疾人群体。上面总结的“六个仍然”和“六个需要”也是围绕这三大主体展开的调查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残疾人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思想意识、专业化程度及反思能力;残疾人文体宣传服务、资金投入服务;以及各类残疾人群体生活就业状况都对残疾人事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此,下面继续围绕这三大主体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残疾人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潜能。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特殊艺术人才。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广泛宣传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楷模,感召全县人民奋发图强、创业致富、奉献社会、促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荐本地区、本单位有关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的优秀新闻作品参加评选。继续积极开办残疾人专题栏目,广泛开展残疾人事业宣传,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扶残助残氛围。结合残疾人重大节日,进行多角度、大规模宣传。进一步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体育人才的培养,适应新的残疾人体育运动竞赛规则,不断提高竞技水平,为我县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加强对残疾人特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组织选拔优秀节目和作品参加省、市残疾人文艺汇演。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加强残疾人事业宣传。利用网站倾听残疾人心声,及时了解残疾人困苦,回答残疾人提出的疑问,解决残疾人最关心的问题。搞好宣传措施:1、及时宣传与实施项目紧密结合。把握好残疾人实施项目的进程,制作具体规划,做好宣传文体工作。2、发展多样化宣传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宣传残疾人服务项目,发挥宣传画、宣传单、知识手册、宣传栏、广播、电视与报纸等宣传手段的作用,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3、设立专人宣传服务,明确责任。实行宣传问责制,设立专人负责,同时做好协调工作。
联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县残疾人工作众多项目与工程的实施都需要资金流通运转,物质投入是必要的,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是我县残联的重要工作,残疾人工作者应该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想法设法达成残疾人群体的愿望,真诚为他们服务。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工会、
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试析后结构主义若干观念对于社会工作的含义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关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选择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抗逆力建构过程研究
理性选择视野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
儿童保护视角下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以某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为例
民国医院社会工作的发展
英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2011~2012):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专业的国际新定义
财政“购买”社会服务将付“成本”
“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创新中传承
三部曲折射龙岗对“草根组织”理念之变
地方党政领导的社会组织发展大局观
深圳行业协会立法再为全国探新路
云南省公益慈善团体信息不公开不能过年检
湖南省对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管理
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在改革中砥砺前行
社会领域充分竞争才能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现代慈善事业的社会价值及我国法律障碍分析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
社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社会组织党员信息网络化教育的对策
我国社会组织存在问题及应对之策刍议
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及其社会组织促进作用的发挥
就业质量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医疗救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福利可获得性研究
企业农民工赋权式融入的困境、内涵及对策研究
失子之殇: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重建的本土化探索
就业促进/社会融合促进:贫困单亲母亲服务需求研究
草根NGO资金获取的困境及对策分析:对北京X基金会的个案研究
贫困单亲妇女就业阻碍的产生机制:生命历程、角色与生存心态的诠释模型
会所模式在精神障碍者社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以昆明T会所为个案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基于就业招聘信息的分析
法律与社会工作的互构:西方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香港的体弱长者照顾:从政策到实践的反思
老年亲子关系与抑郁症状——对保定市老年父母的研究
国际移民、家庭分离与留守儿童: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
善终的“多面手”:美国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研究
风险感知、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美国儿童照顾补贴政策对儿童课后照顾方式及妇女就业的影响研究
关瑞梧与20世纪上半叶的儿童社会工作
功能理论的历史演变、基本逻辑框架以及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专业化”,还是“去专业化”?——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话语论述
慈善与权利之间: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成都市低保对象受助经验的叙述分析
增量嵌入:专业社会工作之于社区服务的一种解读——以深圳市Y社区服务中心为例
需要为本: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研究——基于XM市“携手·共进”残疾人项目的剖析
【关键词】情境教学 社区康复专业 社会工作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与优点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情境的创设一般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二)情境教学法的优点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教学法是对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方法,一种极为有效的创新和突破。讲授型的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灌输的方法,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却不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学习和接受,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学习热情也就无从谈起。在实践中发现, 情境教学法可以克服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课堂学习中不再只有单方向的灌输,而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2.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对实际的工作确处在一个抽象的场景中。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动情,并引起共鸣。情境教学法能够尽快缩短与现实的距离, 使实践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进入了一种的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复杂的工作情境,贴近真实生活,达到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在接到情境教学的任务后,会积极的准备场景的表演,按照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情境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社会工作课程在社区康复专业中的应用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社区康复的定义:
是指在城乡社区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和协调社区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属,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从而促进他们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社区康复专业的专业代码为:650303。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理论与技术,从事社区康复治疗与康复机构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从社会工作和社区康复的定义,以及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和社区康复是相融合的。社区康复是涉及到医疗、教育、生计、就业、社会康复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一项残疾人康复事业。所以社区康复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高级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对康复对象进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中医康复治疗以及对社区常见伤、病、残等人群进行康复治疗。
在社区康复专业中开展社会工作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的助人理念和专业的助人过程及助人模式,为各种类型的弱势人群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他(她)们克服障碍,使他(她)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是有需要的人群,但社区康复层面上的社会工作应该是社区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残疾人、长期卧病在床者、年老体弱者、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以及弃婴孤儿等。这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对社区康复的开展具有实现的指导意义。
1.社区康复中个案工作的应用。个案工作方法会深入探求个人和家庭整体上的需求,量体裁衣拟订工作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社区康复人员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使残疾人及其家庭能克服障碍,增强能力,发挥潜能。对于一些长期受歧视、受忽视的残疾人来说,个案工作方法所提供的接纳、尊重、温暖、关怀、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尤其具有良好的作用。
2.社区康复中小组工作在的应用。小组工作也是普遍运用的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方法。小组不仅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而且能给组员带来信息的分享、情绪的疏导、技能的学习、心理上的支持和实际的帮助等。小组工作有助于他们建立起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化解与社会的隔离。小组的方式对于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等均能起到重要作用。
3.社区康复中社区工作在的应用。同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相比,社区工作方法更注重从较为宏观的层面评估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群体的需求,制订工作方案,解决并消除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使其能有更好的康复和发展的机会。
三、社区康复专业社会工作课程情境教学法的开展
情境教学法开展步骤:
(一)前期准备:
情境分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般5-6人为宜。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如果小组出现学生人数多或少时教师要统筹安排,严格遵循人人参与的理念。为保证学生参与度、积极性及团队合作意识,可把一次的情境教学视为一次作业,并记录期末成绩,每个小组中成员的成绩都相等。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避免“搭便车”现象,教师将要求详细的告知学生。要求每组学生全部参与情境教学中,并且有明确分工,比如角色扮演要全体参与,旁白、资料搜集、PPT方案设计与分析等。
选择主题:通过实践发现,情境教学法的难点在于情境素材的选择,可以说,选择好了情境主题则使该教学法就成功了一半。教师事先将情境教学的主题搜集、归纳出来,力求与社区康复专业相结合,与社会工作相融合,便于学生对社区康复专业的认知和理解,便于操作。如对因车祸造成残疾的个案进行康复(肢体、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进行帮助;对残疾人、老年人小组进行情绪疏导、技能培训;对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的培养等。情境分组后已知小组的数量,则可以选择相同数量的主题,每个主题应有一定的区别,采用生活中切实的情境,并体现康复工作的全面性,便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
确定主题:情境教学主题搜集、归纳好以后要在班级公示,让学生明确将要开展或操作的实际情境。在主题搜集和归纳中难免你会出现情境难、易之别,公示后学生会关注简单易操作的情境,为避免此情况出现,可以采取抽签来决定情境主题,并排列顺序。
教师审核:学生在知识积累、专业基础、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局限,所以在情境展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进角色难、角色之间配合不默契、情景对白不够妥当、解决方案PPT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提前做好指导工作,教师要提前对每个小组的情境展示进行审核,对难以进入角色的同学给予鼓励,让其积极参与到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根据情境脚本来进行表演,情景设计一定要有情节、过程和结果,对小组每个成员都提出一定的要求,使他们参与到整个情境过程中来。
(二)情境展示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审核情境后,学生按照抽签的顺序在课堂进行展示,学生展示分为角色扮演、PPT方案设计、回答提问等环节。角色扮演是较为核心的部分,学生对情境主题中的各环节进行角色展示,角色展示后用PPT形式展示解决主题的方案设计,最后其他小组各出一个代表对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这样既能使展示情境主题的小组认真对待,又使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之优点和发现之不足。
教师配合:学生在情境展示中,教师要积极配合,尽量满足学生在情境中的要求,比如器材设备的提供、需要老师参演角色等。老师还要对学生情境展示中的进度进行掌控,使该组情景展示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一般一个小组的情景展示15分钟为宜。
(三)总结评价
情境教学是学习课程的一个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情境再现使学生深刻了解课程的内容。为此对情境展示进行评价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评价:非展示的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打分,在实施过程中本人采用扑克牌打分法,根据小组总数选择扑克牌,每小组商讨课可得分值后,选取相应分值的扑克牌,反扣在桌面上,最后计算分值。所有小组给出的分值之和不能超过100分,占最后分值的50%。如共有9个组,需要8个小组来进行打分,可以选择4张K和4张Q,它们之和是100分,在可选择的分值里放4张10、4张9、4张8等等。然后根据小组情境展示,其他组的成员再分别对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教师总评:教师总评的分值占50%,在加之学生评价的50%,为情境展示小组的最后分值。此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老师有丰富的经验,也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对整个情境展示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使学生了解情境展示的成功和不足,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情境展示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鲜活的情境来理解、消化、吸收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模式和技巧,有利于在社区康复中灵活运用。
总结反思:此环节是收获的环节,进行总结反思的有情境展示的学生、也有其他非展示的学生,还包括教师。情境展示的小组把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进行总结,把情境展示中的不妥之处加以修改,修改以后交至教师,可作为一次作业。非展示的小组成员也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在自己小组展示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在今后课堂和下一轮的教学中开展此课程会更加自如和流畅。
四、社区康复专业社会工作课程情境教学法的感悟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左右整个课堂,学生循规蹈矩的倾听和记笔记。应用情境教学方法,将极大的转变这种教学局面,给学生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实践空间。
(二)因为社会工作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所以在讲授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使用,不宜使用太多,否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角色扮演上,从而减少了学习理论的热情。当然,情境教学一定要与其他教学方法同时配合使用,比如案例讲授、即兴演讲、课堂辩论等。在展示内容的同时,应该充满美感,声情并茂。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至于因为常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使学生倦怠。
(三)情境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有难度,除了直接的作用传授知识外,采用的情境还有催化感情的作用,对教师的知识量和掌握课堂的能力是极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细心选择和策划情境,明确整个教学流程,在准备教学信息的同时,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测。在课堂气氛达到,情绪高涨的时候要控制局面;在课堂气氛陷于低潮的时候;要激励、唤醒、鼓舞士气;在出现争执的时候,要解决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惠晓峰,高志奇.《社会工作概论》教学中的“角色扮演”[J].社会工作教育,2012,(6)
关键词:协同;残疾人;就业服务;就业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5-0054-06
残疾人是特殊的弱势群体,许多残疾人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难以融入社会。关心、爱护残疾人,提高残疾人的参与能力是社会主义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残疾人社会服务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可以说,残疾人社会服务是完善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体现。在诸多残疾人社会服务项目中,残疾人就业服务不仅能有效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而且对提升残疾人的自理能力、变“消极利”为“积极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述评
国外学者对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研究大致为三个方面:一是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及就业服务特征研究。如韩国学者对首尔、仁川、光州等地不同类型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的实地研究,对残疾人个人特征与就业条件的具体分析(Guan Sun jin,2008)。二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对残疾人就业数量、服务类型等的详细统计分析,对残疾人劳动力服务市场阻碍性因素的探究(Wilton R,2006)。三是残疾人就业服务促进政策与残疾人相关法案研究。如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支持相关政策研究(Misawa C,2016);以及通过对相关法案如《美国残疾人法案》的具体研究,促进政府与社会对残疾人由提供现金为主向创造与健全人享有同等机会为主的转变;鼓励雇主为残疾员工提供便利的工作(Julie L,2010)。
国内学者对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研究包括四个维度:一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引,分析残疾人就业数量少、劳动关系不稳定、参保率低等问题(黄淑敏,2007)。二是影响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因素分析,涉及对残疾人自身的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等内因(赖德胜等,2011),以及对社会偏见、政府政策、企业岗位等外因的研究(许琳,2010)。三是残疾人就业服务政策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服务支持政策的深入分析,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吕学静,2012)例。四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对策研究,涉及政府公共服务政策优化(郑功成,2008),福利企业及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汤潇,2013),社会扶残助残氛围形成的期待(李迎生等,2008),以及对集中就业、分散就业、自谋职业等不同就业模式进行研究(程凯,2010)。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涉及面较广,也较为深入。但现有的研究大多以“个体视角”及“消极福利”而非以“整体视角”及“积极福利”来看待残疾人就业服务,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有效推行。本研究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从“协同”的视角出发,创新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模式。
协同是指“协同合作”之意,是通过协同而使得主体间相互作用、渗透、合作,进而形成诸多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功能的强化,即“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综合的效益”。协同理念最初适用于企业效能的提升,认为“多元化的战略可以创造诸多协同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的效能被无形的放大”。20世纪末有关协同的研究多集中于交易活动的细节及由此对交易成本降低的探讨。目前,协同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受研究领域及视角的影响,不同学科对协同研究的出发点不尽相同。社会学关注于社会资本与协同之间的关系,认为随着社会资本积累扩大的影响,专业领域的边界会变得愈加模糊,这为协同合作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当代社会大到社会治理,小到治理主体间的合作,都受协同思维的影响,多元合作的治理局面也日益形成;管理学对协同理论的认识会专注于组织结构的变化,随着组织变革的发展,传统的组织(如科层制)形式会随着横向主体的联系而愈加趋向扁平化甚至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与协同的发展是双向的,也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学对协同的研究则从成本角度来考虑,认为协作能较大程度的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会增加企业的绩效。由此可看出,协同的方式无论对个人、组织还是社会,都有诸多益处。总体上看,协同理论在社会服务领域表现出的特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化
毋庸置疑,协同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也需要资源的优化组合。在此条件下,通过主体间的协同,形成最佳的服务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等等)供给方式。网络化并不意味着权力的分散,恰恰相反,网络化需要一个相对权威的主体在资源调动、分配、整合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固化的网络管理格局。以社会治理为例,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背景下,社会资源被逐步调动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处于管理的劣势,政府在资源的引入、使用等方面应发挥主要作用,要适当放权,并与其他主体一起共同完成社会服务的任务。
(二)顾客导向
协同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顾客的多元化需求。目前,信息的扁平化、多元化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对不同服务主体间所掌握顾客需求的信息进行分类,并以协同理念为基础,形成信息融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效能优化
除满足顾客需求外,协同还能减少(产品或者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优化管理效能。此外,通过协同的方式,能形成针对性较强、灵活性较高、项目化运作的管理模式。
由此观之,协同理论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融合,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升。如若将协同视角引入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中,还要考虑残疾人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该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应遵循的原则,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当前残疾人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多以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在残疾人群体间开展诸如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就业教育、能力评估等方面的服务项目。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到2015年,城镇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每年安置1000名残疾人就业,全市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80家,直接帮助3000名残疾人脱贫”。但从整体来看,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政策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服务主体较为单一
2007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鼓励和扶持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这表明政府在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这一规定考虑到了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复杂性,短期内对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存在服务主体单一、信息不对称、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残联部门的主体地位较为突出。仅以2015年为例,我国城镇新就业残疾人26.3万人,其中政策性就业(包括集中就业或按比例就业,以上方式直接或间接由残联部门组织安排)的人数合计为13.4万人(占比为51%),而公益性岗位和辅就业岗位的就业人数仅为1.3万人和1.2万人,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残联部门在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助残社会组织的发展规模较小。目前,许多助残社会组织提供的就业服务多集中于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单位信息沟通等内容,如笔者在江苏省南京市调研时发现,某一社会组织为残疾人提供的就业服务只集中于就业信息的统计工作,没有涉及到残疾人就业的培训等内容。此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助残社会组织的发展规模。
(二)服务方式不够灵活
残疾人就业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形式,它涉及就业类型、就业单位、残疾人的意愿等多方面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但目前残疾人就业服务多集中于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庇护性就业等几种方式(部分地区还涉及到务农就业),而新兴的就业方式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形成长期、稳固的服务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策性就业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我国规定企业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未安排或未达到标准的企业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残疾人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激发了残疾人工作的潜力,减少了残疾人的就业压力。然而,按比例就业在我国推行时间较短,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如笔者在江苏地区调查时发现,大部分企业宁愿交纳残疾人保障金也不愿意安排残疾人就业。另一方面,新兴就业方式发展空间不足。新兴的就业方式(如灵活创业、自主性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居家就业等)是未来残疾人就业的发展方向,但受宣传力度不够、推动力不足、认知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新兴的就业方式并未得到残疾人的完全认可。
(三)服务效果不够理想
残疾人就业服务效果的好坏受就业岗位的社会评价、就业环境、工作期限、工作满意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从现实来看,一方面,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影响,部分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在就业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另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或企业普遍缺乏履行对残疾人就业义务的自觉性”,较少设置残疾人工作岗位,即使是福利企业,也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况且部分福利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对引进残疾人就业持排斥态度。此外,残疾人就业岗前培训类型如计算机类、手工类、农业实用型技术、保健按摩、就业前培训等已经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而新开发的培训类型并未形成固定化的培训方式,这也会影响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效果。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现有残疾人就业服务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如集中就业、庇护性就业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率,但这类就业大多是短期就业,对残疾人工作能力提升的帮扶效果不够明显。
以上问题的解决并非朝夕之事,需要转换服务视角,在管理、资金、人力等有效配合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三、协同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在协同视角下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进程,还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如协同成本的测算,虽然通过协同的方式能减少实施成本,但资源在交换、融合、发展方面也会产生成本,需要对以上成本进行分析甚至测算,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使得协同的效能进一步优化;再比如权力的转移问题,协同的前提条件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这是否会造成权威主体权力的转移,进而影响协同的进程和效果也值得深入研究。对此,我们认为,协同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明确原则
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残疾人实现稳定的、长期的就业,这需要政府、残联部门、社会组织、企业、残疾人家庭等共同努力。在协同视角下,社会服务较容易出现主体地位不明确或权力转移等问题,因此,残疾人就业服务主体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因利益冲突而发生偏离目标的现象,需要做到:1.要有明确的分工机制。政府要针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残联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融合社会、市场等部门参与到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社会组织要联系相关部门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残疾人家庭要配合残联、社会组织等部门,从提高残疾人能力的角度,放开约束,让残疾人走入社会。2.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功能的转换。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载体集中于各地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在残疾人就业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仍认为自己处于管理者的地位,缺乏服务意识,官僚化较为严重。这要求部分地区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转变职能,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和残疾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3.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许多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多集中于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较少考虑到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这一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如许多助残服务的购买主要集中于民政部门,残联部门的购买服务功能相对弱化;再比如残疾人群体性特征明显,部分群体较难融入社会,阻碍了服务的开展,等等。社会组织是以弱势群体的帮扶为宗旨的,不能脱离于残疾人群体,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残疾人服务(尤其是就业服务)购买的力度,为社会组织服务的开展夯实基础。
(二)多主体融合原则
所谓多主体融合是指残疾人服务的主体能否通力合作形成多样化的组合方式,服务主体融合是协作的前提。目前,残疾人服务主体的融合需要残联部门发挥主导作用,联合其他服务主体,需要考虑到:1.管理成本。主体融合后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这是因为原有单一化的管理方式虽然会产生一定的弊端,但亦有信息传递透明、职责分工明确等优势,无形之中减少了行政成本。如若引入其他主体共同参与残疾人就业服务,则会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减少管理成本的主要方式还在于权责明晰,残联方面要明确政策制定、实施、监督等功能,社会组织在服务方面要具有主动性,而其他部门也要从残疾人就业促进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管理成本,并形成完善的服务模式。2.分权或均权。分权并不意味着均权,虽然在协同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倡导分权机制,但也要考虑到不同主体在残疾人就业服务方面功能发挥的异同。如若实施均权的方式,不仅会造成多头管理,而且也难以形成较强的服务结构,很难提升残疾人的就业水平。3.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主体融合的基石,也是服务开展的前提。保障措施涉及多方面,如资金的保障,政府在残疾人就业服务方面安排多少资金对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再如专业人员的保障,残疾人就业需要众多专业人员的参与,以残疾人就业培训为例,不仅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要求做出规定,而且还要对培训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做进一步规定。
(三)灵活性原则
目前,社会服务多以项目化的方式来运作,一个项目的完成意味着服务的终止。这种方式对服务需求单一的群体来说效果较好,但是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来说,由于致残原因、残疾类别的不同使得具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在服务需求方面表现出多样性,这就需要残疾人就业服务不能完全以项目化的方式来运作,应采取灵活服务的方式,需要考虑到:1.购买服务的监督问题。灵活性原则要求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购买涉及多个主体、多个项目,这为购买服务的监督提出了挑战。因此,需要在第三方评估组织介入的基础上,采取客观的方式对购买服务进行监督。2.标准化的问题。灵活性原则在丰富残疾人服务项目的同时,也影响了服务的精准化。因此,要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标准,这一标准不仅要针对项目(如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残疾人就业心理咨询项目)进行设置,而且要针对服务条件,如服务组织的硬件设施、人数安排、场所等。3.服务时间的安排问题。要针对就业服务的期限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如工作安排项目可设置较短时间,技能提升项目可设置较长时间。
四、协同视角下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模式创新的对策
协同视角为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理念支持,可创新诸多服务模式,以此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水平。残联、社会组织、残疾人家庭、就业单位等残疾人相关服务主体,可通过资源互补、介入等方式达到融合的效果,进而形成创新的服务模式。
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发挥残联的核心地位,因此,残联需要做到:其一,完善残疾人信息对接机制。需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对接;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接;残疾人就业招聘工作对接;残疾人相关信息平台数据对接;残疾人就业、培训、创业等优惠政策对接等方面的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服务夯实政策基础,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其二,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和标准体系。残联要联合其他部门,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权益保障、残疾人就业紧密相关的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等立法工作。其三,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建设统一的维权热线,建立残联系统网上工作平台;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维护残疾人合法利益诉求;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形成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此为基础,各主体可根据残疾人对就业的需求形成不同的组合模式:
(一)社会组织与残联部门的整合
对残疾人就业来说,残联的服务涉及职业信息、职业培训、职业安排等方面内容,囊括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大部分内容,这使得社会组织介入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空间较小。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水平,需要社会组织介入相关服务的“额外领域”。如在就业培训方面,残联提供的就业培训多集中于基础能力的提升(如计算机、会计、盲人按摩等),较少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设置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灵活性的优势,通过购买残联组织服务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求,集中安排上岗培训,增加残疾人工作安置的可能性。社会组织需要做好企业、残联、残疾人之间沟通工作,把残疾人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残疾人家庭与社会组织的整合
笔者调查发现,残疾人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家庭成员的阻碍,部分残疾人亲属考虑到风险、社会歧视的因素,宁愿残疾人无业在家,也不愿意残疾人走向工作岗位。社会组织需要与残疾人家庭建立融合关系,通过宣传、疏导、合作等方式,使得残疾人家庭成员放开对残疾人的就业限制。如社会组织可上门为残疾人家庭服务,对部分家庭成员进行疏导,消除其对残疾人就业的抵触情绪,引导残疾人走向工作岗位。
(三)企业与残疾人服务相关部门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