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范文第1篇

__*区按照市残联的工作要求,与区卫生局共同实施了“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经过医务人员、残联干部的辛勤努力,开展了康复需求筛查、签订康复服务约定书、提供上门康复服务等工作,为各类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简易的健康体检和康复知识咨询,并指导残疾人进行生活技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功能康复训练。现汇报如下:

一、试点工作概况。

__*年,我区在__镇、__镇进行了“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试点,今年*月份又在全区18个镇、街道(园区)全面推进。__*镇、__*镇从__*年*月*日起、其余各镇、街道(园区)从__*年*月*日起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医生正式开始上门进行康复服务。

据统计,全区18个镇、街道(园区)有持证残疾人13827人,进行康复需求筛查8186人,签订__*市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7024人,占有康复需求残疾人的85.8。(其中肢体残疾3670人,智力残疾1570人,视力残疾807人,听力语言残疾583人,精神残疾363人,多重残疾32人。)

二、领导重视,形成共识,做好准备工作

作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试点区,区残联党组理事会以及区残康办非常重视,成立了由区残联、卫生局、财政局、两个试点镇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拟定了试点工作计划和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原则、服务内容、工作步骤,保证了我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在__*年__月__日与区卫生局一起在__*镇召开两个试点镇工作研讨会,市残联、市卫生局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对“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的对象、要求、工作节点等作了说明,与卫生部门明确了工作职责,各级领导也提出了试点工作要求。

三、摸清底数,互相配合,推进试点工作。

根据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应努力做到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满足残疾人的迫切需求的原则。我们认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要从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出发,并结合当前社区卫生工作的一些特点来开展工作。在实施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对2个试点镇的居(村)委会行政主任、社区医生进行康复知识培训,明确康复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由行政主任、社区医生上门对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摸底,填写《康复需求登记表》,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第三、卫生、残联齐心协作,确保整个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一是区残联、区卫生局分别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纳入到对相关的基层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考核内容之中。二是试点镇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方共同对“服务约定书”的内容进行多次的探讨、研究,完善相关服务内容,力争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作为试点工作的启动标志,__*年__月__日在__镇__村举行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签约仪式,10名视、听、肢、精、智等残疾的残疾人代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康复服务约定书。

四、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

1、为了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全区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我们在__*、__*镇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6月17日,与区卫生局联合召开会议,进行工作部署。会上,两个试点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下发了《__*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基层残联和社区卫生中心在7月份完成对残疾人的上门康复需求调查,在8月份开始上门服务,并要求重点做好各类残障儿童(包括新生残障儿童的早期康复服务)、新发生的“三瘫一截”患者和患有各类慢性病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

2、为扎实推进此项工作,区残联、区残康办要求各基层残联分别组织社区残疾人工作助理员和乡村医生就“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作的签约形式、服务内容和步骤等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了各项康复业务知识,掌握了开展工作的具体要求。

3、9月、10月两月又对各基层单位开展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进行了抽查。针对存在的问题,11月4日,区卫生局、区残联联合召开了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管领导参加的会议。会议总结了前阶段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下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了探讨。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开展康复服务既满足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又为残疾人康复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真正做到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一、康复知识不够普及,基层康复工作者队伍专业知识 比较欠缺。一是参加服务的乡镇社区医生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整个残疾人康复的理念认识不清,对各类残疾人所需要的康复服务不太了解,在实施康复服务中从医疗康复考虑得较多,缺少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康复需要提供相应的康复指导,服务方式简单化,资料填写不到位。二是残疾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不强,有的视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的康复需要较专业医生的诊疗,社区医生就难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引起残疾人不信任医生,不欢迎医生的上门服务。

第二、社区康复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社区康复服务机构。而__*各镇(街道)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在农村地区地域广、居住分散,镇、村、家庭三级康复服务体系还未建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项工作的实效。

六、做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提供条件帮助残疾人康复,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是政府的职责,是社会各方面的义务。

1、要运用社会化手段,整合社区资源,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广大残疾人生活在基层、生活在社区,因此我们要在动员社会、调动各种力量,整合康复资源方面不断探索,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康复工作的支持。做到一要抓住残疾人工作进社区的契机,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到社区建设之中,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社区群众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和残疾人康复指导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他们提供就地就近的服务。二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网络体系,以社区为载体、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康复站为骨干,上级专业机构为指导的康复训练与服务三级网络体系,根据各类残疾人不同的功能障碍,确立不同的康复目标,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实施不同内容的康复训练措施。在基层残联成立村、居委残疾人协会同时,成立残疾人康复领导小组、残疾人康复工作指导小组。三要以“资源共享”的理念在社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设立康复点,配备康复训练器具,为残疾人就近就便进行康复训练和提供康复服务。

2、加强康复业务培训和宣传。加强康复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保障。因此,要发挥__*区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加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工作的指导和康复服务医生的业务培训,要求区对镇、镇对村进行层层培训。经过培训,建立一支素质好、有技术的社区康复服务员队伍。要加强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宣传,帮助树立康复信心和信念,变要我康复为我要康复,做到一是对残疾人本身的教育,引导其克服自卑、失望等不良心理状态,增强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对残疾人家属的教育,在感情上对残疾人予以支持和理解,既不放任不管,又不包办代替;三是教给残疾人及其家属正确的康复训练的方法、技术,在家庭和社区中进行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

3、卫生部门和残联要形成合力。在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中,做到残联、卫生分工不分家,逐步形成区残联、区卫生局抓管理,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落实,村、居委干部、社区医生抓实效,残疾人协会、社区助残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区各界广泛参与的康复服务工作格局。

4、规范服务、提高质量。在服务中,社区康复医生做到真诚服务残疾人。一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熟练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要工作中充满爱心、真心,耐心为残疾人服务;三要在服务中加强与残疾人的沟通,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

签约前要对残疾人家庭进行一次入户康复需求调查,摸清残疾人的家庭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征求是否需要康复服务。具体实施中残联、卫生要做到“五个定”即一定服务对象,凡居住在本行政区域的各类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重点是三瘫一截病人、各类残障儿童、持证残疾人中患有各类慢性病人员;二定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落实社区医生进行康复指导;三定服务方式,采取上门服务方式,方便残疾人;四定服务时间,按照康复服务约定书实行每月一次上门服务,特殊情况随叫随到;五定服务人员,每个康复对象指定医生负责。

5、要建立“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检查、考核制度。要根据本区实际,着手制定“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研究起草各类工作用表、评估验收标准。区卫生局要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纳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到对医生的考核,年中、年终各组织一次考核。具体为区残康办组织卫生、教育、基层残联等有关人员按照评估标准进行工作考核,通过随机抽查、入户调查、填写反馈表等形式,采取服务对象考评医生、医生自我考评、分管院长对医生考评的方式,对康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及康复服务记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1、____年11月、12月采取召开座谈会、填写反馈意见表等形式,听取被服务残疾人的意见,定点抽查康复服务质量。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典型国家;残疾人;就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3003

残疾人社会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个子系统,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又涵盖社会保障、康复保障、教育保障、就业保障和环境保障几个项目。对于残疾人而言,就业有更特殊的意义,就业保障在残疾人社会福利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美国、瑞典、德国、日本的就业保障制度各有特色,对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有启示作用。

1典型国家残疾人就业立法的特点与优势

法律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权威性等特点,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保护残疾人的平等就业权与工作自由权,许多国家在残疾人就业立法上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极强的约束力切实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立法的内容主要涉及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两个方面。

1.1残疾人就业保护立法

残疾人就业保护立法主要是为了约束雇主对残疾人的歧视行为,是保障就业的前提。四个典型国家对残疾人就业的立法保护即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在禁止雇主歧视残疾人思想的指导下采用不同侧重点的立法保护,法律责任详尽明确,可操作性强。

美国颁布的《美国残疾人法案》遵循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必须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的原则,规定任何机构对一个具备资格的残疾人在应聘、雇用、培训、晋升、辞退、补偿及特别待遇等方面不得因其残疾而予以歧视,而且要求雇主对工作岗位作出适当调整,缩小与正常劳动者的差距。

瑞典制定的《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法》对于禁止雇主歧视残疾人的范围作了具体规定,从招聘到解雇相关措施很详尽,各环节中用人单位应该如何做、违反各环节规定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认定严格、明确。

德国将雇佣残疾人定为法定义务,通过惩罚性措施来规制雇主行为,对于不履行义务的雇主进行罚金或收取残

疾人就业保障金。另一个特点是《重度残疾人法》详细规定了雇主解雇残疾人的程序、要求和责任认定等,解雇程序复杂、要求多、雇主责任重,都有利于保护残疾人就业。

日本颁布的《残疾人雇佣促进法》提出要按一定比例雇佣残疾人,根据雇主的雇佣情况实施奖惩制度。对于超过比例的用人单位增发奖金,奖金用于改善残疾人的就业条件,建立雇佣残疾人长效制度;对于没有达到比例的雇主,予以警告不作出改正即须收取就业保障金。由于奖惩分明,日本的监督制度相对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定期发表公报,公布各用人单位雇佣残疾人的情况,公开透明的舆论监督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

1.2残疾人就业促进立法

立法保护为残疾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就业促进方面的立法是残疾人在就业岗位上实现价值、获得认可的基础。为了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实现,几个典型国家把促进就业的措施纳入法律规范体系内,使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制度化、法制化,加强约束力。除了瑞典的全民就业,其他几个国家在就业促进方面的立法都类似。

瑞典作为高福利国家,没有把残疾人就业保障从全民就业的体系中独立,作为特殊群体的残疾人与正常人享有等同待遇,瑞典制定的20多部就业促进法对于残疾人的保障同样适用。

美国制定了多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州政府需要为残疾人重新就业进行培训、予以财政支持,克林顿签署的一项重要法令是一个转折点,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保障重心转为通过就业培训与求职辅导鼓励残疾人重回工作岗位。

德国的《劳动促进法》注重残疾人身体、智力、精神各方面的恢复,规定联邦行政机构必须提供就业培训与职业康复。对残疾人的保障有提供照料转向加入就业队伍,向残疾人分享就业渠道。

日本的就业促进法明确责任主体,国家、社会团体应当承担在残疾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心理支持等方面的责任。

2典型国家残疾人就业促进措施的特点与优势

就业立法的制定是把残疾人就业促进措施法制化的过程,法律的具体内容以就业促进措施为基础。残疾人的就业促进措施主要包括就业形式和就业服务两个方面,本部分主要从这两个角度比较各典型国家的就业促进措施的特色。

2.1残疾人就业形式

各国家的残疾人就业形式主要可概括为按比例就业、保护性就业、扶持性就业和个人自谋出路就业,几个典型国家的残疾人就业形式大同小异。按比例就业就是各国的雇主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按照所雇员工的一定比例招收残疾雇员。保护性就业是各国政府通过将残疾人集中安置在庇护工场(或福利企业)就业,同时在税收、保险等方面都给予庇护工场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性就业多用于智障残疾,借助有效持续的支持将残疾人安置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中并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和晋升。

美国残疾人的就业形式不属于上述几种形式,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这与美国就业渠道宽密切相关,这样残疾人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美国一些残疾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入驻高新领域。美国盲人基金会建立的“职业和信息库”收集了许多可供残疾人参与的工作类型,既方便残疾人找到合适工作又简化管理。

瑞典主要采取保护性就业和扶持性就业。保护性就业由国有庇护性企业Samhall负责,该公司要为一定比例的难就业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要培养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劳动力,注重经济效益。在瑞典,就业机会只是抛门转,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培养残疾人的能力。扶持性就业是特等残疾人在工作教练的帮助下完成工作,工作教练通常为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人员。

德国主要采用按比例就业和保护性就业。重度残疾人保留职位的比例要求严格,惩罚措施详细严厉。保护性就业依托一体化项目和庇护工场推进,分别是劳动力市场之内的公司化就业和市场之外的政府赞助就业。

日本主要适用按比例就业和庇护工场集中就业。重度残疾人很容易被边缘化,需要庇护工场提供照料、事宜的工作岗位、康复训练等等。

2.2残疾人就业服务

就业形式为残疾人就业保障提供了方向,如何使残疾人恢复劳动能力需要各国制定具体的就业服务内容,许多国家采取了以残疾人就业培训、职业鉴定等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各异的就业服务计划。

美国实施职业康复计划、专门培训计划。职业康复主要由各州负责,包括诊断、评估、医学治疗、教育、咨询等安排。“未来领导者”是专门为刚从特殊学校毕业的残障青年提供职业技能、人际关系培训的非政府组织,它帮助残疾人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参加工作的信心。

瑞典残疾人在求职方面与正常人一样享有从正规的职业介绍得到帮助的权利,就业服务包括职业鉴定、岗位培训、职业指导、鼓励创业,残疾人职业培训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与健康人是分开的。在职业服务提供方面,为加强贯彻落实力度,政府针对雇主与雇员都制定了奖惩制度,愿意提供培训的雇主可以得到补贴,参加工作的残疾人可获得特殊照顾。

德国与日本的就业服务相似,服务内容丰富、细致入微,步骤具体。其中,日本建立了残疾人职业综合服务中心,并且形成自上而下的三级网络系统,便于就业信息的提供。

3典型国家经验对中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的启示

通过对典型国家就残疾人就业立法和就业促进措施的对比,可了解到美国等国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可以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各国在法律操作性、社会化程度、法律责任、就业服务形式、奖惩制度、信息系统等方面对我国都有指导作用,我国应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3.1丰富法律内容,法律条文可操作化

许多国家的法律条文内容详尽,具体操作一目了然,然而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仅仅在《残疾人保障法》第四章十个条款中讲到,并且条款中的内容多为描述性语言,具体的操作性条款缺失。当前的法律条文让雇主明确要做什么,但不知到怎么做,难免成为空谈。因此,残疾人就业保障的相关法律应该增强可操作性,比如按比例就业就应该把规定比例确定下来。

3.2增强法律约束力,法律责任明确化

西方一些国家对违反残疾人就业保障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十分明确,而我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对违反本法规定的法律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虽单独成章,很多规定都模棱两可,法律约束力不强,关于残疾人就业的法律责任只在第六十四条涉及到。要使法律漏洞减小,就必须明确法律责任,法律责任与具体规定结合在一起也许更全面、更具约束力。正如第四章的就业保障,每一条规定都是不可违反的,因此每一条规定都必须有一条实质性的法律责任。

3.3发挥多方作用,就业保障社会化

许多典型国家的就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高,在政府的倡导下,社会资源动用力度大,许多非政府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的残疾人就业保障似乎仅仅是政府主导,社会团体的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化程度低。所以,应当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到促进残疾人就业事业中。我国存在残疾人由于自身劳动能力的不足必须通过犯罪的途径进入监狱才能保障基本生活的现象,可以增设一些非营利组织和专业团队来帮助这些残疾人,解决政府的压力,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3.4完善奖惩制度,责任主体明晰化

奖惩制度最完善的是瑞典,对于雇主和残疾人双方的奖惩都涉及到,我国对雇佣残疾人的雇主有税收、补贴等奖励,也制定了相应的惩罚制度。然而对残疾人的奖惩也应当分明,对于积极克服心理障碍参加工作的残疾人可以予以特殊照顾,如享受更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先安排适合岗位等。对于就业主体的惩罚措施也不容忽视,主要针对那些已经恢复了劳动力被纳入正常人的群体,现实生活中存在为了不劳而获打着“残疾人”的幌子,管理机构应该对这部分人严格管理,对屡教不改的人予以惩罚,具体通过残疾证证明。

3.5增加服务形式,就业措施多元化

许多国家结合按比例就业、保护性就业、扶持性就业和个人自谋出路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不同等级的残疾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我国虽然也在努力拓宽就业方式,但是以保护性就业为主,其他的很少涉及,按比例就业和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能够大力推广。

西方国家就业服务主要有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鉴定、职业康复等计划,我国也在尝试,然而笔者认为职业康复和职业教育迫在眉睫。许多残疾人并不是完全丧失劳动行为能力,可以康复的残疾人应该予以医疗救助,恢复劳动能力。残疾人并不及正常人胜任工作,但总会有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如盲人按摩,对于残疾人可以胜任的工作首先立法上应该限制正常人参与,为残疾人保留职位,其次就要为残疾人特殊职业教育。教育的体系按照等级来开展,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到技能提升教育;教育的形式需要克服残疾人的困难,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和不同的岗位开设不同的教育课程;教育的经费开始纳入社会救助支出中,由财政承担,残疾人学有所成后承担偿还义务。

3.6建立信息系统,岗位介绍信息化

美国盲人基金会建立的“职业和信息库”收集许多适合盲人的岗位信息,为盲人就业提供便利。我们国家这方面几乎没有相对应的措施,因此,我们国家应该完善信息系统,各管辖区都可以独自建立一个就业信息系统,系统里面主要包括残疾人的身体状况信息和残疾人岗位信息,这些信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定期更新信息库,残疾人身体变换情况、岗位空缺与岗位匹配情况都应该统计准确、全面。

4总结

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比直接给予残疾人经济上的救助的帮助更大,通过就业保障措施的完善,残疾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劳动行为能力掌握一种职业技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提高生活水平。抛开单纯的政救助实现自救,对残疾人自身、国家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国应该从法律制度、政策制度全方位改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措施,给予弱势群体应有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萌萌,吕学静.中美日残疾人就业保障比较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

[2]邓娟.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范文第3篇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指针对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残疾人提供融生活照料、护理、职业康复、生活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为一体的托养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指导原则是:

1、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残疾人状况。以不断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改善残疾人状况为宗旨,解决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需求,保障残疾人生存权和发展权,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2、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把托养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局,制定长期稳定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以不同形式参与公益性托养服务工作。

3、坚持托养服务的公益性。托养服务应以解决残疾人困难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

4、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地方优势。公办与民办公助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建立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托养服务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托养服务,建立完善的托养服务体系。

5、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把困难家庭、就业年龄段无业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作为主要托养服务对象,着力解决好社会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现实问题,循序渐进,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吸纳其他有托养需求的残疾人,扩大覆盖面。

二、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保障体系正逐步走向完善,但仍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尤其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更面临一些现实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特殊的政策保障,家庭负担沉重,生活非常困难。由于精神、智力和身体因素,这类残疾人的就业水平非常低,仅有10%左右,绝大多数残疾人依靠家庭或亲属照料,同时还需要长期服药、护理,经济支出很大,致使家庭负担沉重,绝大部分家庭处于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而且对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消极的社会影响,出现了“照看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群人”的现象。二是以家庭照料为主的看护方式,既缺少基本的康复技术,又难以享受专业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大多数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由家庭照料,而家庭成员对于康复知识、护理知识和康复措施了解掌握得极少,许多家庭对于这类残疾人采取幽闭、索绑等强制性方式,致使残疾人难以与外界沟通,同时,由于家庭照料的分散性,使得专业的康复机构难以对这些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和智力教育,出现了“智力越来越弱,精神越来越疯”的现象。三是社会危害较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智力残疾和发病期间的精神残疾人,由于思维、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和辨别能力缺失,加上家庭监护能力有限,与其相关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智力、精神残疾人在病理状态下,对他人造成危害,如伤害家人致死致伤、纵火、盗窃等,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智力、精神残疾人的残疾,侵犯其人身权利或其他合法权利,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建设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托养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托养服务势在必行。市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在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对全市残疾人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对残疾人托养工作的规划、模式及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的论证分析和研究,2008年,市残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全面推进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从2008年8月份出台残疾人托养政策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已完成市级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22个,入住机构安养的残疾人800人,托管300人,全市居家托养2529人。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初步解决了部分智力、精神及无自理能力重度残疾人养护问题,解除了残疾人家庭在抚养或赡养、长期看护、治疗与康复等方面承担的巨大压力和困难。目前,在建新建机构17个,市级财政拨付残疾人托养补贴、机构建设奖励资金2000多万元。

三、积极探索实践形成长效机制

残疾人托养服务是一项新的工作业务,涉及面广,资金需求大,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调查研究,争取政策,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

一是摸底调查。对全市有托养需求残疾人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按照需安养照料的重度残疾人、需继续进行社会生活能力和简单劳动技能培训的中度残疾人、生活能够自理并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轻度残疾人等情况进行分类,做到各类残疾人底数清楚、托养需求明确,为科学规划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和按照缓急程度分步落实残疾人托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2008年8月5日市残联、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局、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青残联教就字〔2008〕83号),对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原则、内容、扶持政策、管理措施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结合实际科学界定了托养服务模式、标准,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三是边试点边总结。从2008年开始,全市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试点机构建设,市残联根据各区市情况,下达试点机构建设任务,确定有关区市分别完成试点机构建设1-3个。根据试点机构建设过程中的情况,随时进行调研指导,总结经验,完善措施。2009年,由市残联、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青残联教就字〔2009〕38号),在原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对有关内容和管理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同时在扶持政策尤其是机构奖励资金标准上又有所突破。

四是科学规划。为使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序地开展,按照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缓急程度和财力状况相结合原则,2009年初对全市2009-2011年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做出了详细规划,对各区市三年内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安养、托管残疾人数量,各级投入资金量等作出了具体安排,使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任务目标明确,推进步骤科学可行。

三、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在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扶持、分类指导,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建立以专业托养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居家服务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康复训练、教育培训、工疗农疗、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一是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尽快制定残疾人托养扶持政策,加快托养机构及设施建设。采用新建残疾人托养中心、依托现有养老机构、实施家庭居家安养等多种方式,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重度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项目。为我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残联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奖励、残疾人托养补贴标准、审批程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南区残联聘请特教学校退休教师,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利用社区提供的场地,建立了市南区残疾人爱心之家托管中心,在三个办事处设立了残疾人托管站点,为近百名就业年龄段的中轻度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集工疗、娱疗、心理康复、社会交往及生活技能训练为内容的托管服务。市北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进一步满足残疾人托养需求,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2009年6月30日正式迁入新址。中心新址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设床位120个,室内环境明亮、宽敞,服务设施完善,卫生间、洗浴间、厨房设计规范,适合残疾人使用;每个房间均配有电视、空调、程控电话洗手盆等生活设施,消防安全、无障碍设施齐全规范,房间及走廊设有视频监控系统,冬天实行集中供热,为残疾人提供了优越的服务生活环境。四方区广昌残疾人养护中心则发挥医务人员技术力量强、老年人护理专业优势,为老年残疾人、重度无自理能力残疾人提供集养护、康复、治疗、临终关怀为一体安养服务,残疾人养护、康复质量较高。平度市德龙舟残疾人养护中心利用残疾人、老年人康复专业优势,设立基本的医疗康复设施,组织残疾人开展健身、康复、趣味性训练活动,残疾人及亲人满意程度较高;四方区广济精神病残疾人托养中心,利用心理和精神卫生医疗和康复优势,对精神残疾人实施专业化程度较高托养服务。城阳区棘洪滩残疾人托养中心是在原废弃的学校基础上新建的托养机构,除具有生活、康复、工疗、训练用房,还有相当规模的农地、大棚,为残疾人提供养护、康复、培训、工疗、农疗服务。市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博爱中专学校的优势,根据智力、精神残疾人特点和需求,开展寓教于乐的特殊教育、康复和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绘画、撕纸、泥塑、绳编、拼图等)学习培训,开设基础课(语文、数学、计算机等)教育,开展康复训练、体育活动、娱乐律动、特奥活动等项目,改善功能,培养手、脑协调能力。组建了15名学员参与的锣鼓队,18名学员组成特奥足球队。为残疾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是分类指导。从残疾人托养模式上分类,有三种方式。安养:为重度、无自理能力的困难残疾人,提供长期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托管:为就业年龄段、贫困并具有一定自理和从业能力的中、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特殊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庇护性就业和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引导他们从事简单劳动,为促进残疾人康复、提高生活水平和就业能力创造条件。居家托养:以社区(村)为单位,有组织地为重度困难残疾人实施居家生活服务。从地区财力状况和不同服务水平确定补贴标准。残疾人进入托养机构安养补贴,七区按照每人每月不高于1000元标准,其中市内四区由市财政负担60%;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由市财政负担30%;五市按每人每月不高于800元标准,其中胶南、胶州、即墨由市财政负担50%;莱西、平度由市财政负担80%。托管补贴,七区按照每人每月不高于600元标准,其中市内四区由市财政负担60%;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由市财政负担30%;五市按照每人每月不高于400元标准,其中胶南、胶州、即墨由市财政负担50%;莱西、平度由市财政负担80%。居家托养补贴,七区按照每人每月不高于300元标准,其中市内四区由市财政负担60%;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由市财政负担30%;五市按每人每月不高于180元标准,其中胶南、胶州、即墨由市财政负担50%;莱西、平度由市财政负担80%。对新建机构奖励,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市内四区每处100万元,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80万元,五市150万元。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市内四区每处60万元,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50万元,五市80万元。

四是服务载体多元化。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分新建和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两种,新建机构又分各级政府或残联主导建设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有居家服务形式和社区(村)有组织站点托管服务形式;也有由区市残联统一残疾人居家服务管理模式,统一服务形式、内容、标准,通过委托家政服务机构或其他组织,建立专业服务队,由社区(村)选聘有爱心和责任心、能贴近残疾人服务的人员或残疾人亲属为养护员等形式,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如黄岛区残联委托广源残疾人爱心居家家政服务社开展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从社区聘请护理员上门为残疾人提供照料、康复、清洁等服务。主要内容有:每周二次由专职服务员到残疾人家中,为残疾人打扫清洁卫生、进行生活和康复技能训练、交流沟通情感;每月一次为残疾人家庭换洗被套、床单等床上用品;每月上门为残疾人理发一次;每月一次有专兼职服务员为残疾人免费康复医疗服务;一年三次上门进行节日慰问(残疾人生日、春节、中秋节);为残疾人家庭代灌煤气、代购生活用品;对残疾人其他临时需求,随时上门服务。

四、规范管理优化服务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范文第4篇

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康复机构为龙头,以村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充分整合资源,推进康复服务,促使残疾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和村卫生室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2、坚持低投入、广覆盖,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兼顾多样性需求,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

3、坚持巩固基础、创新发展。在已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涵,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__乡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

成 员:__、__、__、__、__、__*

2、落实部门职责

乡卫生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村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与全科医生培训密切结合,对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抓好残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建立并实行残疾儿童发生报告制度。

村卫生室、参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将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村卫生室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医治;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

村康复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协助聋儿家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做定向行走训练。

乡民政部门: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本乡服务工作内容之中,村卫生室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使用“__”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一村卫生室确定1名医生,村委会确定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共同负责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是加大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管理。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建立使用统一的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相关工作制度要统一公示上墙。乡制作村康复培育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网络和服务流程标牌挂在创建工作办公室、乡镇卫生院康复技术指导站、康复站和活动场所。

1、残疾筛查、诊断:村、康复协调员会同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村卫生室、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村、康复协调员也要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3、康复治疗、训练:村、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残疾人事业;农场经济;同步发展

Abstract:ThecombinationofLianyungangCity,JiangsuProvince,eastSimFarmonthedevelopmentofthecauseofpeoplewithactualpractice,setsoutthenatureofthedevelopmentofthecause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adheretothecoreofwhichispeople-oriented,sothatthecause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fthesynchronizationinordertobetterimprovethedisabilityThequalityofthepeopleandimprovethelivingstandards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peoplewithdisabilitiestoimprovethequalityoflifeandsurvivalvalueinordertocreatea"disabled,theresiduallove,FuCan"socialenvironment.

Keywords:people-oriented;thecause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farmeconomy;developatthesamepace

前言

残疾人事业是人道主义事业,也是人权保障事业。它的服务对象是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因此更要体现人文关怀。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本质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提高残疾人的素质,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残疾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营造一个“助残、爱残、扶残”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民政办公室在灌云县政府和东辛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东辛农场残疾人谋福祉,为加快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确立了新的理念,明确了新的目标。实践使我们感到,要促进农场残疾人事业的快速进步,必须实现与东辛农场社会经济协调统筹发展。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为了贯彻国家、省、市、县残联有关文件精神,东辛农场民政办在县民政局、县残联和农场领导大力支持下,高度重视全场残疾人工作,优先解决残疾人的特殊困难,为残疾人尽快走上致富路铺平道路。为了完善残疾人事业,充分关心残疾人弱势群体,让全农场所有残疾人家庭都能减轻负担,都能享受到农场改革发展成果,享受到农场党委对他们本人及家庭的关爱,以朱明湘场长为首的东辛农场场领导一班人以“助残爱残”为原则,以关爱弱势群体为己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果断决策,在东辛农场职代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加残疾人生活待遇,成立了残疾人服务组织,为做好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农场领导在召开的全场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残疾人工作光靠农场党委不行,光靠残疾人不行,光靠残疾人工作者也不行,全社会必须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一起来做才能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更是如此,只有通过相关部门相互协作、齐抓共管,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的要求,采取社会化的工作方法,才能将残疾人扶贫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有成效。

二、广泛宣传,维护合法权益

《残疾人保障法》是残疾人维护自己权益的根本依据,为使《残疾人保障法》家喻户晓,农场民政办公室每年在全农场范围内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墙报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宣传残疾人需要,引导人们关爱残疾人,同时,结合“助残日”活动,大力宣传帮残、助残、尊残,普及康复知识及残疾预防知识,在全场产生广泛的影响,使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强化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残疾人的地位,弘扬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营造了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当前,东辛农场残疾人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农场受所辖区域限制,加之农场是企业,财力有限,仅能量力而行,国家《残疾人保障法》没有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有些基层干部、群众和一部分残疾人,还不清楚残疾人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不明白国家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具体条款。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道德水准下降。因此必须强化扶弱助残这一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再教育,弘扬人道主义,坚持依法办事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全场各级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帮助解决残疾人问题,保障残疾人的最基本生活,是各级组织义不容辞的义务,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基础工作。让残疾人懂得,依法生产经营,履行社会义务,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循的准则和应尽义务,残疾人也不例外。让残疾人家庭的健全成员及其其他亲属明白,虐待残疾人,遗弃残疾人,不给残疾人平等待遇和特殊关照,不仅仅是家庭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和查处。

三、残疾人事业应与农场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目前,东辛农场有682名残疾人,其中在农场场部小城镇居住的残疾人68人。残疾人生存状况之间不平衡,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残疾人中90%的人生活在农场各基层管理区居民点,他们由于生理或心理的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中的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技术专长少,贫困问题相对突出。少数人一户多残且疾病缠身,有的连温饱都难以解决。这几年,尽管农场党委采取了很多举措,各管理区、居民组为残疾人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但仍有聋哑孩子因戴不起助听器,难以告别无声世界;仍有肢残人因买不起轮椅、假肢,无法走出户外享受阳光;仍有盲人因配不起助视器,做不起手术,伴随他们的只能是黑暗和寂寞。在农场场部小城镇居住的残疾人境况稍好一点,他们基本上做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只是较健全人生活水平偏低。

要实现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今后几年,东辛农场民政办工作的重点:一要加大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素质,使残疾人能与健全人一道共奔小康;二要利用政策优势,给残疾人以特别的扶助,如实施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三要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运用多种形式安置残疾人就业,保障他们有一份相对固定的职业,努力使这些弱势群体同样拥有美好的生活,有一个温

暖的家庭,实现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此外,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我们民政办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以恢复残疾人部分身体补偿功能,帮助他们逐步康复,使他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以帮助残疾人就业,使他们中的大部分能自食其力解决温饱,小部分能走上小康之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残疾人工作的内容涵盖面广,它涉及到残疾人的扶贫、教育、康复、就业、文体、维权、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整个工作中,我们民政部门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残疾人扶贫是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主要形式。近几年,农场党委采取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结对扶贫、临时救济等多种方法帮助其改善生活条件,今后要想办法逐步建立起参与者多、救助面广、救助方式多样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但总的看,残疾人文体、残疾人维权、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仍未到位,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无障碍设施仍是工作中的薄弱点。综观农场残疾人工作,工作内容上存在前后好坏的区别,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有些基层领导重视一点,有的残疾人生活好一点,有的民政工作者的责任心强一点,有的某项工作成绩显著一点。因此,要使残疾人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工作内容上也需要统筹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日益富裕。这也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明显改善。但改革和社会转型使各种社会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处于分化、定位、整合过程中。作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的代价之一,身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开始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工作、生活、就医、教育等生存问题。再则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健全人在观念上对残疾人还抱有歧视、偏见或只是出于对残疾人的怜悯之心,不是出于人道和社会责任,不是以人格上的平等看待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要使东辛农场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要使全场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步奔小康,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第一,广大残疾人要自强。要努力克服各种生理、心理障碍,扬长避短,奋发有为,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力争做品行端正、人格健全的人。第二,建议农场把发展残疾人事业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规划。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利益,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方便。第三,民政工作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恪守“人道、廉洁”的职业道德。创新工作机制,拓宽工作领域,改进工作作风。第四,社会各界要以更多的慈善之心关爱残疾人。残疾人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光靠民政一家是不行的,它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帮助,只有当我们都伸出温暖之手,才能让身边的每一个残疾人都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

四、爱残助残,政策措施到位

东辛农场共有残疾人682人,其中精神残疾106人、听力57人、智力122人、肢体278人、盲人15人、低视力103人,有残疾证550人无残疾证人101人,他们是特殊困难的社会群体,需要农场和社会的特别重视与关心。这些残疾人的生活状况60%处于低水平,30%处于困难,甚至有些残疾人的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食其力,需要全社会来关爱他们,帮助他们,东辛农场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尝试,千方百计为残疾人想办法、找出路,先后对全场有残疾证的392人定期发放生活费,2004年以前每年发放残疾资金12.5万元左右,从2005年起每年发放残疾资金25.6万元,捐助残疾车(含轮椅)66辆、拐杖、盲杖等62件,安排残疾人再就业158人。通过我们的关爱,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社会的温馨、农场领导的重视。

(一)扶志与培训相结合

我们针对有些残疾人有自卑心理,不求上进,混日子,认为自己是社会、家庭累赘,在思想上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等现象,与其谈心交朋友,帮其出谋划策找致富路,用身残志不残的先进事迹感召他们,使他们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同时,为了使残疾人能有一技之长,有一手熟练的致富技术,我们除认真落实参加县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技术培训班外,还与农场农服中心、养殖中心、场工会、场职业高级中学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农业、养殖、电器维修、特种焊工等培训班,免费为残疾人进行培训。近两年,全场共有158名残疾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和脱贫,有的已走上致富道路。

(二)载体出效应,共创和谐路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奋勇拼搏的美德,我们农场民政部门还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把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先进事迹编成手册发放到全场残疾人手中,鼓励广大残疾人重新振作起来,为美好生活而打拼,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受残疾人欢迎。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扶贫总体规划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通过这些相关措施使东辛农场残疾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三)鼓励残疾人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就业门路

东辛农场民政部门结合农场工会大力推进“2111”富民工程,即根据农场要求在农业分场居住的残疾人每户一年必须养2头畜、10只禽、种10棵树、种一块菜园地,鼓励残疾人发展家庭养殖业,努力增加残疾人收入。由于发展庭院经济不受时间限制,很少受自然条件和体力的约束,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因此,能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仅此一项安置残疾人就业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