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优化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为了解决传统建筑模式中人工成本高、工期长、工程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重要问题,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顺应了行业发展的要求,并且采用装配式施工方法绿色、环节、节能,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但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发展还较为缓慢,还处于待完善阶段,主要在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进行尝试性发展。因此,很多企业于装配式建筑物的特征不够了解,ζ淅斫獠磺澹在建筑设计、抗震设计及构建制作上缺乏经验,不能是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充分发挥,在建设过程中不但没有降低建筑成本,反而使建筑成本大大增加。装配式建筑结构有效设计是装配式建筑结构成功与否的关键,再依循设计方案进行建筑结构的拆分、构件制作及结构组装。稳定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是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基本原则,所以对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显得尤为重要,确保建筑物质量,进一步促进整个装配建筑行业的发展。

1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

可行性、使用性是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点。同时,在设计中首先必须注意在确保建筑物功能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专业、标准、精细的设计,充分发挥建筑设计的优越性,注重能源的损耗,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逸舒适的建筑环境。将建筑物的结构高度、不规则度及结构复杂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建筑设计在进行初步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结构体系、结构布置、各参数等,对多种设计方案从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充分比较,获得最优设计方案。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对结构设计进行精确计算,保证在建筑过程中对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2 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优化设计主要从设计流程、设计体系建立、结构技术体系、预制构件拆分与控制、预制构件节点优化设计及有效利用相关政策六方面进行优化。

2.1 设计流程优化

装配式建筑在考虑功能性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关注结构设计对工厂化生产及装配式施工的影响。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需要涵盖整个过程,从构件生产到运输、装配,对建筑物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在设计阶段,对构件设计、拆分等方面需要做好优化工作,保证装配式构建在设计、生产、施工过程中的紧密连接,形成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图纸设计方面,以方案的可行性作为前提,细化设计建筑物装配结构的各构件,优化预制构件生产工序,降低现场管理难度和施工难度,降低施工成本。

2.2 设计体系优化

设计体系优化主要在于建立标准的设计体系。规范建筑户型模块和交通核模块,充分发挥建筑物经济性和功能性要求,降低楼板和外墙的构件种类,使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效率大大提高。建筑户型模块方面,在确保室内空间尺寸的精准、合理的前提下,可对室内结构布置、客厅布置及卧室开间布置做适当调整;交通核模块方面,主要对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人的上下通行和物品上下运输(主要包括楼梯、电梯井、走道)、设备的安装布置(主要包括机电管井)等进行规范性设计,使其与板楼、通廊相互搭配更加规范,满足各种客户对房屋的不同需求。

2.3 结构技术体系优化

与现场实际相结合,选择合理的结构技术体系是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关键。所谓结构技术体系是指配整体式的框架结构、叠合剪力墙、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等与结构设计有关的技术体系。建筑物的平面部分,在结构技术优化时可采用叠合板、叠合梁形式;建筑物剪力墙采用预制装配式时可采用预制的叠合剪力墙,也可采用双面预制的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可采用钢套筒连接形式进行。在各构件之间连接时方法较多,连接形式也不固定,具体根据施工需要而定。

2.4 预制构件拆分与控制

在不同项目中装配式建筑结构的预制部位和预制形式不同,需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而定,一般住宅建筑,首先应该考虑其水平构件的预制技术,主要有楼梯、阳台、预制叠合梁以及外墙保温与装饰等一体化设置,减少外墙脚手架的使用,优化承重墙与非承重墙的设置等。

2.5 预制构件节点优化设计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重难主要在于节点设计,在抗震性、功能性方面对建筑物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建筑构件连接处控制所使用的钢筋、套筒、预埋件等的成本,优化节点处的连接方式,保证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争性能,同时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稳固连接各部件的目的。

2.6 有效利用相关政策

装配式建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不成熟,因此其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为了鼓励新技术的发展,提高建筑业走向更加绿色环保、低能耗的目的发展道路,政府必须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结构,降低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建设成本,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优势。

3 结语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近年来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其建设成本较高,因此降低装配式建筑物建设成本是其向前发展的关键。企业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模数标准、部件产品标准,通过这些标准是个装配式构建统一流水线式工厂生产,降低构建的预制成本。另一方面,在工程实际中要不断对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改进施工工艺,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推动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建光,林树枝.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展望[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4(01):45-48.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层;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

高层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推进高层装配式建筑立面设计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立面设计出现一些缺憾,造成装配式住宅功能和外观逐渐下降。设计人员不能掌控设计细节,对于材料的选择失误,导致建筑性能质量下降。设计人员对于当地文化习俗的不了解,影响建筑外观设计。本文通过对现代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进行分析,提出如何完善立面设计技术的改进措施。

1 高层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概述

1.1 装配式住宅概述

装配式住宅是指提前制作好建筑构件,在工地上装配完成的建筑。具有施工建造时间短,不受环境和温度的影响等优势。装配式建筑由于是事前做好构件,能够节省一部分劳动力支出。

装配式住宅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建筑技术能够实现房屋批量式的建造。在进行建造时,改变传统建造技术,直接将构件组装就能够实现房屋的建造。装配式建筑最早是在美洲出现并使用的,那时的装配式建筑比较简单,就是用木头搭建好的简单房屋。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现在装配式建筑逐渐增加了多种类型。

装配式建筑使用的建筑构件,提前在工厂生产加工好,然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安装。工厂生产的装配构件主要包括墙板,叠合板,阳台和楼梯等,生产好的构件能够减少传统施工过程混凝土浇筑或是砖砌的时间。随着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的发展,构件的生产成本会逐渐降低,建筑整体的施工成本会随着降低。随着安装技术的发展和安装设备的更新,建筑的安装成本也会逐渐降低,整体建筑的造价就会降低。未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会趋向绿色化以及装配装修一体化。

装配式建筑根据材料等因素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砌块型装配式建筑,板材型装配式建筑以及盒式装配式建筑等。砌块型建筑是指事前加工完成的块状的建筑材料建造的建筑,分为空心或是实心,材质大多是轻质材质。板材型建筑是指建筑材料使用的是大型墙板等材料,是工业化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类型。盒式建筑结合了板材建筑的特点,进而发展成为能够同时进行装修的装配式建筑。

1.2 立面设计概述以及现状

立面O计是指建筑的功能和结构趋向一体化,结合了建筑结构外观或是功能等因素,使用美术学方法进行美观化处理。立面设计的发展,使建筑能够达到实用美观于一体化。

现有的立面设计大多存在相互模仿的趋势,在设计创意方面不能及时创新。往往会有某个建筑建成之后,出现多个同类型的建筑相继出现。这种盲目跟风的设计现状,阻碍了我国立面设计水平的提高。

一些设计人员在抄袭某种建筑的风格时,对于装配构件的尺寸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导致构件在生产安装时遇到问题。在设计时,将几种不同风格的构件运用在一起,形成的建筑物往往会有混搭风的特点,但这种混搭风完全不在美学的审美范围之内。一些住区在进行设计时,稍微用一些西方的搭配方式,就会号称国外风情建筑小镇。这种混乱的设计,使立面设计鱼龙混杂,阻碍立面设计水平的提高。

在进行装配建筑立面设计时,设计者不能遵循建筑的设计原则。设计出的建筑落后于时代的艺术发展,设计理念的落后导致建筑设计整体质量下降。在设计时,不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及生活习惯。设计者由于不理解当地文化习俗,设计出的建筑只是新颖,与当地民俗格格不入,这样建筑的整体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1.3 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装配式建筑的立面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和美观性,设计方案的细节同样对建筑质量有直接影响。设计细节包括建筑立面线条的选用,或是立面材料的选用等多个方面。现有的装配式建筑立面设计不能考虑建筑线条或是色彩过渡的设计,对于门窗等细节的设计不重视。导致建筑外观看似是一种风格,内里装修和搭配却是多种不同的风格。混乱的风格使建筑整体艺术性下降,居民们的居住满意度下降。

立面设计时,对于建筑装配材料的使用不恰当,使得建筑整体性能降低。如图是装配式建筑常使用的建筑材料。

在进行建筑材料的选用时,设计者没有考虑到地区温度的差异对材料造成的影响,只考虑材料对建筑外观的作用。但建筑主要需要考虑的是性能和稳定性,在满足性能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才会考虑外观审美。例如北方建筑使用的材料抗寒性较差,就会出现建筑物质量下降的情况。对于材料细节的搭配,设计者应考虑地理位置因素的存在。例如冷色调的建筑会使人感觉寒冷,在北方的装配建筑中如果使用冷色调,会加重居住者不舒服的视觉感。设计时还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和用途,例如用于工业生产的建筑,不适合用浅色调进行装饰,防止建筑外观给人脏乱的感觉。

对于装修和建造组装能够一体化进行的建筑,设计者没有考虑装修的风格以及装修需要的材料质量,对建筑整体质量造成影响。

2 高层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技术改进措施

2.1 从立面设计细节进行改进

从立面设计细节方面进行改进,能够完善高层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技术改进措施。立面细节的设计,需要考虑色彩以及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在进行色彩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整体的风格。建筑外观和风格能够决定建筑主体使用的颜色,但建筑的细节颜色却还是需要设计者进行考虑。例如大面积色彩过渡颜色的使用,颜色和线条搭配的使用等。

建筑材料的选用,同样需要进行考虑。因为建筑是装配式建筑,在选择材料时要考虑使用轻质材料,方便施工和装配。建筑结构的材料选择,对建筑整体的清洁度相关,重工业重污染的工厂避免使用抗污染能力较差的材料。南方地区在选择材料方面,要考虑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情况。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冬天的时候温度较低,因此在材料的选用上面更多的考虑建筑材料抗寒性能。

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筑物在施工建造阶段,符合节能理念,使用节能材料。一些建筑物在设计时,使用玻璃作为美观装饰。玻璃反光对城市会造成严重的光污染,不利于城市整体建筑效果,和城市节能发展。从建造成本上考虑立面的重复性元素运用,提高工业化程度,同时也能节约造价,减少污染。

2.2 从设计原则方面进行改进

从设计原则方面考虑,能够完善高层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技术改进措施。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时,需要遵循规范的设计原则,但现有的设计原则存在不完善的特点。对现有的设计原则进行补充,能够完善建筑整体效果。

原有的设计原则包括设计理念符合时展等,但在设计中还要考虑当地传统文化。例如一些公园和雕塑的建筑,结合了当地文化特点进行设计。建筑物的设计同样需要结合当地文化,一般具有当地文化鲜明特点的建筑,能够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物。例如斗兽场等建筑物,就符合古罗马英勇好斗的精神特点,而斗兽场也称为古罗马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

对于建筑形体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的功能以及地理特点。现代的建筑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不利于人们之间的整体交流。对房子整体进行改进,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增加。避免社会的发展,逐渐趋向无交流的模式中,因此建筑立面设计还遵循方便交流化的原则。

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流程也是设计师需要关注的设计要点,只有熟悉构件的生产安装过程,才能在设计中及早改进,避免出现不适用或无法实现的问题。

2.3 从设计人员方面进行改进

从设计人员方面进行改进,能够完善高层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技术改进措施。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以及价值观,对建筑外观设计有直接重要的影响作用。提高设计人员对不同地区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当地风俗习惯。这样在当地进行建筑设计时,才不会设计出与地区格格不入的建筑。

对于建筑整体空间的设计,要考虑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利用率。例如一些阳台的建造可以设置成开放性的空间,增加空间的使用面积。对于装修的设计同样可以增加空间利用率,实行掏空装修或是重复利用空间和物体的装修,能够增加建筑物可以使用的面积。发挥单位建筑面积最大的使用效果,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3 结束语

对高层装配置建筑立面设计进行改进,可以从设计细节和原则方面进行,完善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高幼芭涫阶≌立面设计的改进,能够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各个行业共同的技术支持,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贤,谢浩.高层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技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3):498.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管理策划;质量管理计划;质量验收;

作者简介:蒋勤俭,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预制建筑、建筑工业化。

0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作为目前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实施方式,得到研究、设计、施工及生产等单位的高度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编制了设计、施工、验收等相关的标准规范,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设计和建造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工程的实施效果。相比已经非常成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而言,装配式工程设计和建造过程除了需要各工程实施主体高标准、精细化管理外,还需要工程管理单位统筹工程方案和施工图设计、构件深化设计、预制构件生产、安装施工以及工程验收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针对目前普遍采用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管理经验及思维方法来管理装配式结构工程的做法,导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技术经济性差的现状,本文在总结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实施现状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施全过程探讨预制装配式结构工程的质量管理和验收的主要内容及管理要求。

1工程质量管理总体策划

1.1装配式结构工程的前期策划

工程建设单位应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研究论证项目采用装配式混凝土技术的可行性,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就需要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公司作为咨询顾问,从项目管理角度,研究项目采用预制装配技术的实施方案和基础条件,进而给出其技术经济性分析和风险评价,为建设单位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1.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管理策划

装配式工程质量管理策划主要是围绕工程质量管理目标选择合适的工程设计、生产、施工单位,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识别,提出质量管理的总体控制方案和管理措施。

1.3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方案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由各个实施主体合作完成,各实施主体单位依法对工程质量负责。建设单位既作为实施主体之一应该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还应该在工程实施中起到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作用,对建设工程各阶段实施质量管理,督促工程建设有关单位和人员落实质量责任,处理建设过程和保修阶段建设工程质量缺陷和事故。建设单位应该制定工程质量管理方案来管理和控制工程各阶段质量行为,保障整体质量目标顺利实现。建设单位制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管理方案的构成及要点如表3所示。

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设计质量管理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设计应按规划及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构件加工图深化设计三个阶段进行,工程设计单位应对各个阶段的设计工作质量总体协调,审查三阶段的设计质量和设计深度。实施阶段设计单位需派遣设计人员全过程参与装配式混凝土工程项目的配合工作,大中型、重点装配式混凝土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应设立代表处或者派驻设计代表,随时掌握施工现场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问题(如解答施工图纸存在的疑问、施工中出现与图纸不符情况的处理、设计变更、与设计有关的工程问题的洽商等),认真做好设计技术服务工作。

2.1规划及方案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单位除了具有国家规定的设计资质,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设计任务外,还应该具有丰富的装配式工程实施经验。装配式建筑规划及方案设计应结合建筑功能、建筑造型,从建筑整体设计入手,无论是预制建筑方案设计,还是预制结构方案设计都要由专业顾问参与指导,规划好各部位拟采用的工业化部品和构配件,并实现部品和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化和系列化。

2.2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的质量,决定着工程建设的性价比,直接决定着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施工图设计应按照建筑设计与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原则,对户内管线、用水点及电气点位等准确定位,满足装修一次到位要求,保证建筑设计与装修设计的一致性。楼梯间、门窗洞口、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要重点检查其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装配式建筑施工图设计除了要在平面、立面、剖面准确表达预制构件的应用范围、构件编号及位置、安装节点等要求外,还应包括典型预制构件图、配件标准化设计与选型、预制构件性能设计等内容。施工图设计必须要满足后续预制构件深化设计要求,在施工图初步设计阶段就与深化设计单位充分沟通,将装配式要求融入施工图设计中,减少后续图纸变更或更改,确保施工图设计图纸的深度对于深化设计需要协调的要点已经充分清晰表达。

装配式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须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施工图审查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在对标准规范理解不清或超出规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施工图审查。

施工图审查分为内审与外审,施工图设计与装配式专项设计完成后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内审,内审合格后择期进行外审;外审主要委托给审图机构审查,外审合格后,加盖施工图审查专用章,方可下发各相关单位实施。

2.3构件加工图深化设计

构件加工深化设计工作作为装配式建筑的专项设计,具有承上启下、贯穿始终的作用,直接影响工程项目实施的质量与成本。在选择深化设计单位时应调查研究,委托有长期从事预制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经验的咨询单位进行深化设计,深化设计单位应具备丰富的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构件深化设计、生产及安装的专业能力和实际经验,对项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构件生产及构件安装的产业化整体质量管理计划具备协调控制能力,为后续的生产、安装顺利实施做好准备。

预制构件施工图深化设计包括平立面安装布置图、典型构件安装节点详图、预制构件安装构造详图部分的各专业设计预留预埋件定位图。预制构件加工图深化设计包括预制构件图(如有要求含面层装饰设计图及节能保温设计图)、构件配筋图、生产及运输用配件详图等。

在深化设计前,深化设计人员应仔细审核建筑、结构、水、暖、电等设备施工图,补足遗漏、矛盾等问题,提出深化设计工作计划。深化设计过程应加强与预制构件厂及施工单位的配合,确保深化设计成果满足实施要求。深化设计工作完成后,应提交给工程设计单位进行审核确认;确认无误后,构件深化设计图纸即可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施依据。

3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管理

为了确保预制构件质量,构件生产要处于严密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之下,通过构件生产管理策划可以明确生产过程中的目标计划、管理要求、重点内容、工具方法以及必要的资源支持,为质量管理提供良好的生产组织环境。质量管理的实施要涵盖预制构件生产全过程及其主要特征,诸如原材料采购和进场、混凝土配制、构件生产、码放储存、出厂及运输、构件资料等方面,并对关键过程或特殊构件加以重点研讨。质量管理要对构件生产过程中的试验检测、质量检验工作制订明确的管理要求,保持质量管理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3.1预制构件生产管理策划

预制构件生产管理策划内容要体现良好的组织性、程序性和计划性,针对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技术管理方法、生产计划安排、组织沟通工作流程、保证措施等全方位制订应对方案,保障生产有序顺畅进行。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管理策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由工厂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质量人员参与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并及时办理变更文件,做到技术先行;

2)工程主要负责人组织构件生产合同评审,识别和分析合同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并做出应对预案;

3)编制构件生产方案及资源配置计划,制订生产进度计划,落实质量标准要求;

4)制订质量、工期、安全保证措施,充分保障构件生产目标的实现;

5)制订内部与外部在生产过程管理方面有效沟通的工作流程,细化职责和分工;

6)制订成本管理与环境管理方案,提出相应管理目标;

7)组织召开构件生产准备会,重点项目制订并落实构件试制方案。

3.2预制构件质量管理计划

3.2.1预制构件质量管理要求

预制构件质量管理体系是体现该工厂质量保证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考察选定预制工厂的重要关注点,具体要求如下:

1)预制工厂相应的资格能力认定及具备构件生产的软硬件设施条件;

2)预制工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保证构件生产质量的经验和能力;

3)预制构件生产过程应具备试验检测手段;

4)预制构件制作前,预制工厂应仔细审核预制构件制作详图,会审构件图纸来获得构件型号、数量、材料、技术质量要求等详细资料;

5)预制工厂通过进行构件生产质量策划,在构件制作前编制预制构件生产制作方案,对于新工厂或新型构件可以通过试制样品验证;

6)预制工厂应对进场的原材料及构配件进行检验,并制定检验方案,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预制构件的制作,这是质量控制强制性要求;

7)预制构件经检查合格后,及时标记工程名称、构件部位、构件型号及编号、制作日期、合格状态、生产单位等信息,其是质量可追溯性要求,也是生产信息化管理重要一环。

3.2.2预制构件生产前期技术准备

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和预制工厂应做好预制构件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的主要内容如下:

1)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深化设计单位对预制工厂进行技术交底,阐述预制构件技术要求、技术质量标准和有关注意事项;

2)预制工厂的技术方案和质量保证措施应提交监理单位或施工单位审核;

3)组织样品试制工作,通过样品试制可以验证设计的可实施性;

4)首件验收是批量生产前质量控制的关键一环;预制构件资质取消之后,通过对工程每种型号的预制构件首件进行隐蔽工程检查,监理和施工单位派人参与或驻厂监造,是完善构件质量管理和和进场验收的重要保证。

3.2.3预制构件质量检验内容

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质量检验可分为模具质量检验、钢筋及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检验、预埋件及配件质量检验、构件生产过程中各工序质量检验、构件成品检验、以及存放和运输检验等六部分内容,每部分检验工作都应该制订相应的质量检验制度和方案,规定检验的人员和职责、取样的方法和程序、批量的规则、质量标准、不合格情况的处理、检验记录的形成、资料传递和保存等,确保各项质量检验得以严格和有效执行并保持质量的可追溯性。

在上述构件质量检验内容中,模具、原材料和预埋件及配件检验一般是执行进场时集中按批量或逐件检验制度,并在使用过程中再进行可能的目测检验或随工序检验,如遇异常情况可重新组织检验,不合格的应该集中批量退货,这是质量检验的基本要求。检验目的就是确保用于构件中的原材料及构配件质量必须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质量检验资料虽可按批次记录但也必须涵盖每个构件,体现每个构件质量信息的追溯性。预制构件的工序质量检验项目如图1所示。

3.2.4预制构件质量控制重点内容

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质量控制措施应具有针对性。以下就夹心保温墙板生产、钢筋灌浆套筒安装、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等重点控制内容说明如下。

1)夹心保温墙板生产质量控制要点

夹心外墙板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要求较高,涉及结构和节能两方面的技术指标,生产厂家应有质量控制措施,操作人员应有工程施工经验。

夹心外墙板的内外叶墙板之间的拉结件类别、数量及使用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夹心外墙板的拉结件安装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否则会出现外板脱落的安全事故;该工序应进行隐蔽工程检查,并留必要的影像资料。

夹心外墙板宜采用平模工艺生产,生产时应先浇筑外叶墙板混凝土层,再安装保温材料和拉结件,最后浇筑内叶墙板混凝土层;当采用立模工艺生产时,应同步浇筑内外叶墙板混凝土,并应采取保证保温材料及拉结件位置准确的措施。

2)钢筋灌浆套筒的安装质量控制要点

钢筋灌浆套筒的应用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必须严格执行《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2015)、《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2012)和《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2013)三部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①钢筋灌浆套筒连接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用的连接方式,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是构件连接的主要钢筋接头连接方式,也是保证各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整体性的基础。确保连接质量是采用该种连接方式的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控制重点和难点,必须制订质量控制措施,通过设计、产品选用、构件制作、施工验收等环节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其连接质量可靠。

②钢筋套筒进场时应对钢筋套筒进行检验,检验内容除了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出厂提供的材质报告、接头型式检验报告等,还应按要求制作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试件进行抗拉强度试验的验证性试验。

③钢筋套筒验证性试验可按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工程使用的同牌号、同规格钢筋,并采用工程使用的灌浆料制作3个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试件,如采用半套筒连接方式则应制作成钢筋机械连接和套筒灌浆连接组合接头试件,标准养护28d后进行抗拉强度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预制混凝土构件结构性能检验

结构性能检验主要针对简支受弯的梁板类标准构件而言,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按批量抽样作结构性能检验;主要依据是按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的有关规定。构件进场验收时,构件生产企业应按标准要求向施工单位提供结构性能检验报告资料,作为构件结构性能质量证明文件。

采用监理驻厂监造方式生产的构件可不必进行结构性能检验。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宜采用延伸监理的办法来代替结构性能检验。

3.2.5预制构件资料管理

预制构件资料包含预制构件工厂自身存档资料和构件交付时应提供的验收资料两部分,后者是前者中的一部分,在构件现场交付时作为质量证明所用。

1)预制构件工厂的资料管理

预制构件工厂资料是预制构件生产全过程质量完整真实记录,包括图纸和设计文件资料,生产组织、技术方案和操作指导技术资料,原材料厂家和进场试验资料,过程操作资料,质量检验和控制资料,必要的检测报告文件以及合格证资料等等。

预制工厂应根据要求建立技术资料管理规定,并规定应形成的资料明细和责任部门,采用清单式辅助管理,从原材料、加工过程到成品的质量检查记录均应真实详细、形成及时。预制工厂构件资料应按有关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存档保存,保存方式、年限和储存环境应符合要求,以备索引、检查和生产质量追溯。

2)预制构件工厂提供的资料

构件交付时提供的资料应以设计要求或合同约定为准,一般仅提供如下质量证明类文件。施工单位或监理应对运输到场的预制构件质量和标识进行查验,确认满足要求且与所提供资料相符后方可卸车:

①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混凝土强度、主要受力钢筋、其他特殊要求);

②结构性能证明文件(结构性能检验报告或加强措施质量证明文件);

③装饰保温性能证明文件;

④其他必要的证明文件。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应制订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提出构件安装方法、节点施工方案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质量管理的重点环节有预制构件进场验收、施工验算、构件安装就位、节点连接施工,必须制订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

4.1预制构件进场验收

预制构件进场验收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的有关规定进行,主要包括以下验收内容:构件质量证明文件、结构性能和功能性能(装饰性能、保温性能等)检验报告、外观质量缺陷、外形尺寸偏差、预留预埋件规格和数量的符合性、粗糙面和键槽质量以及构件标识检验等,除外形尺寸偏差执行按批量抽检外,其它内容均要求全数检验,确保安装构件的质量符合要求。

4.2施工验算

装配式结构工程安装施工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中在必要时应由专业施工单位根据设计文件对构件临时支撑和吊具进行深化设计、受力验算和试验,保证安装施工中的安全和构件质量完好:

1)临时支撑应按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分别对支撑条件、施工荷载、拆除依据、承载要求等进行受力验算;

2)预埋吊具吊件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寸和重量等参数进行配置并进行受力安全性验算,吊索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且不应小于45°;对尺寸较大或形状复杂的构件,宜采用有分配梁或分配桁架的吊具。

4.3节点后浇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连接施工通常有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接缝、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接缝2种接缝形式,后浇混凝土或砂浆连接方式应重点控制以下内容。

1)后浇混凝土部位在浇筑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等;

②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率、搭接长度等;

③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方式及长度;

④箍筋、横向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及平直段长度;

⑤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

⑥混凝土粗糙面的质量,键槽的规格、数量、位置;

⑦预留管线、线盒等的规格、数量、位置及固定措施。

2)后浇连接处混凝土或砂浆的强度及收缩性能要求。

①对承受内力的连接处应采用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值不应低于连接处构件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值的较大值;

②对非承受内力的连接处可采用混凝土或砂浆浇筑,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或M15;

③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连接处最小尺寸的1/4。

3)连接节点、水平拼缝应连续浇筑;竖向拼缝可逐层浇筑,每层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应采取保证混凝土或砂浆浇筑密实的措施。

4)混凝土或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

4.4灌浆施工质量要求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的灌浆应符合节点连接施工方案的要求,钢筋套筒在灌浆前,还应在现场模拟构件连接接头的灌浆方式,每种规格钢筋应制作不少于3个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进行灌注质量以及接头抗拉强度的工艺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灌浆作业。进行灌浆作业过程中,应采取下列措施严格控制作业质量。

1)灌浆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当连接部位养护温度低于10℃时,应采取加热保温措施;

2)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计量灌浆料和水的用量,并搅拌均匀;每次拌制的灌浆料拌合物应进行流动度的检测,且其流动度应满足标准要求;

3)灌浆操作全过程应有专职检验人员负责旁站监督并及时形成施工质量检查记录;

4)灌浆作业应采用压浆法从下口灌注,当浆料从上口流出后应及时封堵;

5)灌浆料拌合物应在制备后30min内用完;

6)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质量保证措施:

①采用经验证的钢筋套筒和灌浆料配套产品;

②施工人员是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严格按技术操作要求执行;

③质量检验人员进行全程施工质量检查,能提供可追溯的全过程灌浆质量检查记录。

5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我国预制混凝土技术标准体系的编制和完善历时10年左右时间,截至目前预制混凝土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已基本齐备,现行的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构件生产、结构施工、工程验收等系列标准可以满足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装配式结构工程验收要求。我国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如图2所示。

我国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中规定,装配式结构工程应按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的要求进行验收;当结构中部分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时,装配式结构部分可作为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的分项工程进行验收;对于装配式结构预制率高于80%的工程可以按全装配式结构处理,此时可以将装配式分项工程扩展为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进行验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内容如图3所示。

我国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中也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的一般规定、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我国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中规定了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验收和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的内容,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的验收包括一般规定、预制构件、以及包含装配式结构特有的钢筋连接和构件连接等内容的预制构件安装与连接3部分。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可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对于装配式结构现场施工中涉及的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内容,应分别纳入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等分项工程进行验收。

另外,对于装配式结构现场施工中涉及的装修、防水、节能及机电设备等内容,应分别按装修、防水、节能及机电设备等分部或分项工程的验收要求执行。装配式结构还要在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层面进行结构实体检验和工程资料验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验收时,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的要求提供文件和记录外,尚应提供下列文件和记录:

1)工程设计文件、预制构件制作和安装的深化设计图;

2)预制构件、主要材料及配件的质量证明文件、进场验收记录、抽样复验报告;

3)预制构件安装施工记录;

4)钢筋套筒灌浆、浆锚搭接连接的施工检验记录;

5)后浇混凝土部位的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文件;

6)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座浆材料强度检测报告;

7)外墙防水施工质量检验记录;

8)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文件;

9)装配式工程的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验收记录;

10)装配式工程的其他文件和记录。

6结语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管理贯穿工程规划设计、生产制作、施工安装及验收的全过程,工程实施需要各实施主体全过程、高标准的协调配合,通过工程质量管理总体策划、各阶段质量管理计划和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剪力墙结构;住宅;节点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在现代住宅建筑工程中,剪力墙结构应用广泛,具有施工简便、安全等特点,而且结构刚度大、抗震性能优良。随着对剪力墙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今后建筑工程施工中,剪力墙结构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1工程基本情况分析

某高层住宅建筑,地上为13层,地下为1层,建筑整体高度37.7m,为剪力墙结构。本项目中剪力墙、楼板、楼梯等均采用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建造模式,大大提高住宅产业化程度,满足国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要求,经计算该住宅的预制率达到70%以上。

2预制墙体连接接缝技术一般原则

剪力墙构件是主要受力构件,也是首要的抗震耗能构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性能及抗震性能取决于装配式剪力墙构件的强度、刚度及延性。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存在大量的水平接缝、竖向接缝,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依靠节点拼缝将预制构件连接成为整体。这些节点设计是关键,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它的受力性能直接决定结构的整体性能,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以确保安全可靠。

接缝构造节点设计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a)节点受力应力求传力简洁、明确,使计算分析与节点实际受力情况相符;

(b)保证节点连接具有足够的强度,使结构不致因连接较弱而引起破坏;

(c)节点连接应具有良好的延性,在设计中应采用合理的细部构造;

(d)构件的拼接在一般情况下应按等强度原则设计,也就是说拼接件和连接强度应能传递断开节目的最大承载力;

(e)尽量简化节点构造,以便于加工及安装时容易就位和调整。

3.连接接缝构造节点

对于装配剪力墙结构预制墙板的接缝连接,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在水平拼缝处通过灌浆套筒钢筋对接的方法,实现墙内竖向钢筋受力的连续性。

灌浆套筒连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向内外套筒间的环形间隙填充水泥浆等灌浆料的方式来连接内外2根钢筋。采用该技术钢筋受力连续,但不适用于截面宽度较小、钢筋较密的剪力墙构件。

因此在设计时,采用大直径钢筋代替小直径钢筋来连接预制墙板。考虑连接处钢筋居中,这样可以不影响预制墙体的竖向钢筋的连续性,且不会削弱预制剪力墙混凝土。通过等面积代换,只需配置单排的大直径钢筋即可满足配筋要求。

3.1山墙墙体竖向连接节点

预制剪力墙板安装后,采用预埋单排居中螺栓的连接方式来保证钢筋以及墙板的受力性能,安装后通过现浇节点浇筑形成整体。对于连接节点,为同时保证延性和承载能力要求,应采用延性较好、有明显屈服点、屈服强度满足承载力要求的钢筋,因此本项目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采用钢筋等面积代换的原则,采用大直径钢筋连接螺栓,并配合预留钢筋的间距,相应设置螺栓连接的安装孔,可以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提高预制构件工厂化程度。经计算确定连接螺栓的直径为20mm,间距600mm。螺栓连接的安装孔预留在上层墙体上,并预留在外墙内侧面以方便操作,安装孔尺寸为150mm×200mm。

上层墙体待安装、校正到位后再进行灌浆施工以形成刚性连接节点,内灌注C35混凝土封闭。上下2块预制剪力墙之间预留高200mm的灌浆缝,后灌浆料,并与楼板的现浇层结合,增加连接的整体刚度,灌浆采用C30混凝土。为增加预制墙板刚度,在墙板的顶部及底部均设置200mm×250mm的暗梁(图1)。

图1 山墙墙体竖向连接节点

3.2中墙墙体竖向连接节点

如图2所示,中墙上下层墙体连接部位位于楼层层面,预留安装孔同样设置在上层墙体,设思路计同山墙墙体竖向连接节点。

3.3墙板连接节点构造

考虑到本项目要求预制承重剪力墙板种类少、施工现场湿作业少的特点,采用SP预应力空心板。由于该SP板的承载力高、使用跨度大的特性可以减少竖向承重结构;SP板在沟槽灌缝后可形成整体楼面,共同承担楼面荷载;SP板的抗震性好且板块组合灵活、开洞方便,可满足各种建筑平面的需要;预应力SP板为单向配筋构件,受力筋为钢绞线,其韧性足、强度大、结构构造设计合理,优于其他同类板材。

图 2 中墙墙体竖向连接节点

在竖向墙体安装及螺栓施工完成后即可进行楼层预制叠合板安装。SP板的宽度统一为1200mm,以减少预制规格及板的水平拼缝,简化现场拼接工序。板基本是以2个开间的距离为长度来划分的,厚度为150mm。

3.3.1预应力SP板与剪力墙连接节点

墙体可以作为预制叠合板的临时支座,预应力板搁置在剪力墙上,搁置长度为50mm。预应力SP板与剪力墙连接处为薄弱位置,在预应力SP板芯孔预先开槽,并沿布板方向每隔600mm配置2根Φ10mm@600mm的加筋,以保证延性。

在预制墙板的顶部预留70mm×200mm与SP板板槽现浇同步施工,通过楼面叠合层混凝土浇筑形成整体,这样可以提高墙板与SP板的连接刚度;墙板顶预留的现浇尺寸较小,不会过多增加现场的湿作业,且现浇的同时可以封堵上下预制墙板水平拼缝,阻隔室外水汽渗入到室内,提高防水性能(图3)。

图3 山墙SP板连接节点

3.3.2预应力SP板与现浇梁连接节点

预应力SP板在现浇梁上的搁置长度为50mm,预应力SP板芯孔预先开槽,沿布板方向每隔600mm配置2根Φ10mm@600mm的钢筋,并沿现浇梁的长度方向,附加2根Φ8mm@200mm钢筋,灌槽后预应力SP板与现浇梁刚接,形成整体楼面,增加结构刚度(图4)。

图4 预应力SP板搁置节点

3.4预制剪力墙水平连接节点

预制剪力墙水平连接节点分为T形连接、L形连接及一字形连接。由连接节点形成的竖向拼缝属于干接缝,在接缝处易形成薄弱截面,且造成该截面部位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中断,从而影响整个墙体的受力性能。

为提高边缘构件连接的可靠性,连接节点在纵、横向预制剪力墙连接处预留200mm×200mm的后浇节点,预制剪力墙内预留附加钢筋,在后浇节点处的纵向钢筋与预制暗柱内的水平箍筋连接在一起,现浇后形成刚性连接节点。预制暗柱部分为200mm×300mm。单排居中螺栓连接的方式还属于一种新技术,为安全起见,预制暗柱中的纵向钢筋仍旧采用套筒连接(图5)。

图5 预制墙体与现浇暗柱连接节点一

3.5现浇梁与预制墙体连接节点

连接节点采用在预制剪力墙上开设梁槽、预留梁支座而后现浇混凝土的形式整体连接。梁槽高度为460mm,宽度同梁宽,梁槽搁置在剪力墙上的支承长度同墙厚。根据规范要求,计算时考虑剪力墙与其平面外相交的楼面梁铰接,故没有在楼面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暗柱。现浇梁的纵向钢筋相应锚入现浇梁槽及剪力墙顶部的暗梁中,实际配筋时也应充分考虑钢筋伸入长度须满足锚固长度要求(图6)。

图6 现浇梁搁置节点

5结语

本工程的连接设计采用了单排居中大直径钢筋连接形式,较国内已建成的类似工程在设计技术上有很大提高,设计理念上也有较大的创新改革。该体系在应用技术研究、标准规范的编制、生产工艺等多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设计人员还应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经济、安全,有效缩小工程成本,从而促使我国建筑行业将抗、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耀钢,郭正兴,董年才,等.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节点连接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1(11).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引言

在一个建筑中,抗震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建筑抗震的基础。由于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因此,为了避免或者减小地震带给人类的灾难,那么,建筑工程技术设计者就应该进一步做好建筑结构的研究和设计,统筹考虑并处理好建筑的使用功能、外形美观和建筑安全等方面要素,最终建造出更加实用、更加美观、更加经济、更加安全的理想建筑。

一、建筑抗震设计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问题分析

1、对于抗震场地的选择

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该选择有利于建筑抗震地址,避免选择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场地,不能在危险的地段建造建筑物。地震会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破坏除了地震引起的结构性破坏之外,建筑的场地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例如地震会引起地层的错动、地基土层的沉陷、地质的滑坡等。所以在建造建筑时,必须选择有利于建筑抗震地段,避免在软土层、容易液化的土层和土层分布不均匀的地方建造建筑。如果没有办法避开这些条件时,则应该采取一些抗震措施,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例如可以根据抗震设防的类别或者地基容易液化的等级等条件,合理采用加强地基强度、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消除地基的液化沉陷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如果地基的主要受力层有软性土层和特别不均匀的土层时,应该合理采取地基加固、桩基、加强基础、加强上部结构等方面的处理措施,对于可能造成滑移的场地可以采取稳固地基的相关措施,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一步增强。

2、对于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

对于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它是结构设计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结构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建筑的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的性能。应该做好以下几各方面的设计内容:一是结构体系不可因为部分结构的破坏而导致整个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丧失,不因为局部的破坏而丧失建筑物的整体承载力。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建筑物内力重分配功能是在设计时应该始终注意的一个原则,建筑结构必须具有这样的能力,才能保证地震来临时即使部分结构失去承载力,而其余的建筑构件仍然能够承担起竖向荷载的需求,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建筑结构的整体失效。二是建筑结构体系必须具有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路径,建筑物中的竖向构件布置应该尽量在垂直重力作用下使压应力更加均匀。而楼屋的盖梁系布置则应该使垂直重力尽快传递至竖向构件墙上去。对于转换结构的布置必须使上部结构传来的垂直重力通过转换层一至二次转换。同时还应该明确整体的抗侧力结构体系,抗侧力结构通常是由剪力墙或者框架等组成的,它们之间应该尽量做到贯通连续,保证竖向变化的缓慢和均匀。三是结构体系必须具备良好的承载力,建筑结构应该具备良好的变形能力,能够消耗地震产生的部分能量。目前广泛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就具备良好的内力重分布能力,这种结构能充分吸收地震产生的部分能量。四是建筑的结构体系必须具备一定的强度,具有合理强度分布的建筑能够避免局部突变而造成的影响,分散因地震而产生的过大应力。对于框架结构的设计,应该保证节点的完整性,加强底层柱底的塑性,尽可能分散梁柱端的塑性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3、关于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

再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注意平面与立面的布置,使其符合抗震设计的原则,在设计时适宜采用比较规则的设计方案,严重不规则的建筑设计方案不利于建筑抗震。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于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该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方式,结构不规则或者局部不连续的建筑应该采用实际刚度变化的建筑计算方式,薄弱部位应该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塑性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结构对称性是指抗侧力主体结构来说的,平面对称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剪结构等,通常容易实现对称性要求。建筑结构规则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建筑主体的抗侧力结构主轴方向的刚度应该接近,结构变形的特性也要求尽力统一;二是在建筑主体的抗侧力结构中,沿竖向断面及其变化必须具有均匀性,避免出现突变的情况;三是在建筑主体的抗侧力结构中,平面布置必须保证同一主轴方向的抗侧力结构的刚度均匀,增加建筑抗震能力;四是在建筑主体的抗侧力结构中,平面布置要注意中央的核心刚度与周边结构的刚度保持一致,使主体结构的抗扭刚度更好,这样能够避免在地震来临时,或者在大风的作用下,建筑物产生过大的变形,减少对于建筑结构及其构件的破坏作用。

二、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1、避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短柱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是采用复合螺旋箍筋方式,短柱只要符合强剪弱弯的要求,就能做到避免发生剪切性的破坏。使用复合螺旋箍筋,能够提高柱体的抗剪力,从而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二是采用分体柱,削弱短柱的抗弯力,抗弯的强度不可超过抗剪的强度。在地震来临时,建筑物的柱体首先达到抗弯的强度,呈现出延性破坏状态。三是采用钢管砼柱,砼填入薄壁圆形的钢管中形成钢管砼,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套箍砼。钢管内的砼会受到钢管的约束,砼会处于三向受压的状态,这样能够提高砼的抗压强度,显著改善砼的延性。四是采用钢骨砼柱,由钢骨与外包砼组成钢骨砼柱,其外包砼能够有效防止钢构件的局部变形,使柱体的整体刚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善钢构件的屈曲性能,充分发挥钢材的强度。在高层钢筋砼结构下部采用钢骨砼柱能够减小柱体的尺寸,大大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2、改进多层砖房抗震设计问题的有效措施分析

多层砖房的抗震措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是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对于有较多横墙的多层砖房来说,应该设置构造柱;横墙较少的多层砖房应该视情况增加一至二层;横墙承重的装配式钢筋砼楼、屋盖的多层砖房必须设置圈梁;有隔开间的多层砖房应该沿构造柱的横墙和纵墙,在每层楼盖处设置闭合圈梁。圈梁截面不宜太大,钢筋的用量不宜太多。

二是构件间的连接措施,各个构件之间的抗震构造连接至关重要,是多层砖房加强抗震能力主要部位。抗震构造所连接的部位比较多,其连接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构造柱与屋盖的连接,装配式楼和屋盖的构造柱应该与每一层的圈梁进行连接;现浇楼和屋盖应该在楼与屋盖处设置240毫米乘以120毫米的拉梁,并且与构造柱相连接;构造柱与砖墙连接的连接处应该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置拉结钢筋,伸入墙内的幅度应该大于1米;在墙与墙的连接上,对于层高超过3.6米,或者长度大于7.2米房间,如果外墙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没有设置构造柱的话,就应该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置拉结钢筋,伸入墙内的幅度应该大于1 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