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问题的提出
在平时的调研听课中,经常会见到一些失败的实验设计,如实验活动和教学目标不符、师生实验活动无序、实验操作过于繁琐冲淡了教学主题等情况。究其原因,是设计者未能很好地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3个问题。成功的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的基石,它包含以下3个要素。
2.1 要素一:实验目的要明确——为什么做
实验教学设计首先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即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这是实验设计的灵魂所在。教师必须在领会课标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实验内容。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化学实验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计,它可以是简单、朴素的,但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合适的位置出现,否则就会有哗众取宠之嫌。
案例一:《离子》新授课第1课时实验设计(上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
[教学目标]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与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
[操作]教师将棉线浸在KMn04(aq)中,拿出后放在湿润的滤纸上,如图l所示。通电,通过实物投影观察现象。
[现象]第一次实验失败,第二次实验后出现模糊的颜色移动。
[设计意图]说明KMn04(aq)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离子。
[实验效果]现象模糊,实验完成总共花费了15min;而且学生不能理解,在通电条件下带电微粒发生定向移动(高中电解原理)。
[点评]教师试图通过用实验来引出课题,但是这个实验费时费力且脱离教材,对于《离子》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任何帮助,这个费时费力的设计效果不好。
在学生理解了离子的形成过程后,教师增加了一组学生实验。
[操作]取少量NaCl固体于烧杯中,加入水,搅拌后取部分于试管1中待用;向盛有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aCl溶液,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现象]溶液的导电性在不断增强。
[设计意图]说明离子很小、肉眼看不见,能自由移动。
[操作]取少量CuCl2固体于2号试管中,加入水后振荡,对比1号、2号两支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两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不同。
[设计意图]说明离子的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操作]取少量KCl固体于3号试管中,向1号、3号试管中分别滴加AgN03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两支试管中都出现了白色沉淀。
[设计意图]说明离子之间可以相互反应的。
[反思]教师试图通过这一组实验,实现打通上教版初中化学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的目的,从而将离子的性质与盐的性质联系起来。但是对于接触化学不到两个月的学生而言,这种联系无疑是空中楼阁,大大增加了化学学习的难度。在教师完成这组实验后,同学们交头接耳,一时间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了。
上述两个实验设计的共同问题是实验设计脱离教学目标,上教版9年级上册第3章中关于《离子》在教材中未出现实验教学内容,执教者为了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盲目增加实验活动,却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实验成为摆设,因此明白“为什么做”是实验教学设计最核心的部分。
2.2 要素二:实验内容要简约——做什么
在确定了实验目的之后,教师接着要思考的是“做什么”,这是实验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不同的实验内容可供选择。我们不赞同“为实验而实验“、“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观点,一旦盲目的追求实验的数量,实验内容是“丰富”了,却有可能会使学生眼花缭乱,收获甚微。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的实验,太过复杂、安全系数不高、污染环境的实验不宜在课堂中出现。
案例二:《分子》的新授课教学磨课过程(上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
[教学目标]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为分子。
[磨课过程]在教材中,《分子》是在《微粒的性质>之后出现的,学生对教材中“微粒的性质”的3个相关实验已经熟悉,在不考虑简单重复完成过的实验的前提下,笔者感到《分子》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很难找到突破口。
在设计“分子也具有微粒的3个特性”的实验时,首先考虑完成N02(红棕色)与空气的扩散实验,但又因N02有毒,且实验现象不明显而只能放弃。接着有教师提出做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却因为红墨水成分复杂,不能简单的将其归到“分子构成的物质”范畴而放弃……最后想到了干冰汽化实验,经过尝试及讨论,形成了最终的实验设计。
[操作]教师取出热水瓶中保存的少量干冰,将其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套上气球。
[现象]干冰汽化,固体消失,小气球鼓起来。
[目的]说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
[操作]在上述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试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目的]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反思]在这节课的磨课过程中,围绕《分子》的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讨论确定了上述实验设计,并利用一套装置完成了两个不同目的的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一举两得。
2.3 要素三:实验方式要创新——怎么做
同一个实验内容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杜威说:“如果今天我们还像过去那样教学,那么我们就是在掠夺我们孩子的明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实验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3.1 教师真人视频秀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污染大、时间长的实验,教师往往是采用播放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实验视频的方式。“教师真人视频秀”则主要以化学教师在真实场景中的实验为素材进行制作的,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尤其是在表现实验细节方面效果尤其明显。
案例三:从海带中提取碘(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化学1》专题2第1单元《溴、碘的提取和性质》新授课)。
[实验设计]这个化学实验耗费的时间较长,其中海带的浸泡就需要2h。在这个实验的处理上一般有两种方式:文本描述型、视频演播型。前者指的是在PPT上直接用文字描述实验流程、现象、原理及相关化学方程式;后者就是下载现成的视频。但是任课教师另辟蹊径,选择了自己拍摄视频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经过后期剪辑,有效地将一个时长为4h的实验压缩成10 min的短片在课堂上播放。
[反思]同样是实验视频,任课教师的“真人秀”相比网上的现成视频显得更为真实可信,而且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更灵活机动,也更能满足课堂教学需求。
2.3.2 学生的微电影秀
微电影在百度上的定义为“既可以指专业的小成本制作或者使用数码摄像机、在电脑上剪辑并到网络上的业余电影,也可以指时间短的电影”。
案例四:《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新授课实验设计(上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
[教学目标]①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②掌握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③了解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教师提前选择了一个学生小组作为小演员,通过数码摄像机记录下学生在校园中探究金属锈蚀原因的过程,教师将其编辑后以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中,配以学生旁白,串联起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反思]熟悉的学校、熟悉的同学,小演员们穿梭在校园中,教师以微电影的形式记录下学生对校园内车棚及自行车等金属制品锈蚀原因的思考及实验探究过程,并通过网络查找等方式了解了废金属回收的价值,整节课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真正贯彻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3.3 数字化实验科技秀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学也在不断地发展。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建立,通过传感器实时测量、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实现了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使得教材上的一些传统实验“旧貌换新颜”。
案例五:模拟钢铁在弱酸性起始条件下的电化学腐蚀(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第3单元》)。
[操作]将事先称量好的2.5g铁粉和0.1g碳粉(按照钢铁中铁碳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包裹在棉花内,并放置在具支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后记录试管中的温度和压强;用滴管吸取2ml左右的醋酸溶液快速浸润棉花,塞紧塞子,观察实验并通过传感器记录每5s的温度和压强。
[现象]温度持续上升;压强先升高后降低。
[分析]温度升高的原因是:金属在弱酸性起始条件下的腐蚀是放热的。压强增大的可能原因有: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铁与醋酸反应生成氢气,气体物质的量增加,导致压强增大。后来压强又减小的原因是:铁粉和碳粉在潮湿的环境里发生了吸氧腐蚀。
[目的]电化学腐蚀是放热反应;吸氧腐蚀的普遍性。
[反思]学生在认识金属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上有一个思维定式,认为在酸性条件下只有析氢腐蚀,而没有吸氧腐蚀。教师利用压强传感器快速直观的探测出在弱酸性起始条件下金属腐蚀过程中压强的微弱变化.从而分析得出金属在弱酸性起始条件下也能发生吸氧腐蚀。实验数据真实可信,说服力强。
3 结语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 检视
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①通过教学设计,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②
教学设计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历经30多年的本土化进程,但目前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学习、引进、借鉴等消化吸收的层面,缺少超越理论反思直接指向具体实际问题的实务研究。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其显著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基于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学习观等,检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要素,旨在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参照,发现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尝试提出改革的建议,提升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现实困境
教学设计的根本宗旨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其立足点和落脚点是教学实践。然而,实然的教学设计现状与应然的教学设计定位相差甚远。教学设计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度较低。理论上完善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屡屡碰壁。
现代教学设计是适应工业时代大批量生成需要的产物,以科学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论,以要素还原论为思维方式,认为复杂的学习或教学系统可以还原成若干微小的组成部分,对于微小部分的良好控制可以达到整体的系统效果。跨入二十一世纪,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对教学设计而言,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等要求教学设计的宗旨、框架、实施等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具体而言,现行的教学设计认为教师和教科书是知识权威的化身,学习者是等待灌装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固定的程序和步骤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结果完全可以预测和控制。教学设计为了追求一般性和普适性,设定理性化的教学状态,构建线性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强调设计的准确性和使用的优先性,忽视教学情境的独特性和教学对象的主体性。
二、教学设计问题的原因诊断
传统的教学设计遵循的是工业时代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思维模式,而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从“标准化生产”向“量身定制”转变。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狭窄的学校和固定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将整个社会作为背景,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开辟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扩大教学设计的视野。传统的教学设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过分简化了世界的复杂性,把人类的学习简化为可以完全操控的行为。教学设计在上述令人堪忧的表象背后潜藏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传统的教学设计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传递知识的方法也有客观的、普适性的程式。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通用于任何教学情境,具有超越具体教学情境的普适性。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中,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保持价值中立。教学设计期待能够满足所有教学情境的需要,忽视了教学情境之间的差异。事实上,教学情境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很难匹配单一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具有丰富性、差异性、不可预测性的特征,其间充满了未知的变量。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在活动之初很难想象教学设计能够预知所有的教学因素,从而在预先构想的逻辑严谨的教学蓝图中按照既定的轨迹开展教学活动。正如教学设计研究专家Rose所认为:“教学设计特别强调理性主义的过程,希冀对教学问题提供一种‘工程学’般的解决方案,认为纯粹的技术考虑和普遍的程式可以客观地应用到任何情境和任何内容领域中。”
另外,教学设计在宣传价值中立或超越教学情境的背后,隐含的是一种理论和方法上的优越感。传统的教学设计凸显出对教学实践的控制欲,渴望动态的教学实践尽在静止的教学设计的掌控中。教学设计的初衷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其真正意图是对课堂教学活动予以完全控制。
三、以新课程理念检视教学设计的要素
任何一项教学设计都包含下列五个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③以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检视教学设计的要素,旨在为后者提供新的理论参照,解析教学设计的要素,提高教学设计的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1.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任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的是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以往局限于教材,一味只是为了教教材。很久以来,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一味的吃透教材成了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的唯一所指。诚然,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元素,但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教学内容即教材不成立,教材之外分布广泛的课程资源都可以开发成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外延已经超越了教材。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发展的载体是开放的、多样的、生动的,不是封闭在单一的教科书中。教材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在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时时发生,处处存在。面对如此多层次、多样式的教学资源,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的核心工作就是通过自己的加工赋予它们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其教育潜能,使其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教学目标
达成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标尺。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唯一主体,教师的教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核心,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对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知识的获得上。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追求,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累积上,良好的学习技能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更是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衡量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指标。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不能只是用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全面发展才是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
3.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要素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直接指向具体的教学活动及其过程中细节问题的解决,是教学设计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学习活动的需要,小班研讨、导师制等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在教学策略中大面积推广。人类已经步入了终身学习的社会,个体未来高质量的社会生活不能只是依赖学龄阶段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学习应该弥散在各个角落,贯穿一生。基于此,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改善是评价教学策略的重要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需要着重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由规划变为实践的核心环节,所有教学设计活动的新理念均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施状况是衡量教学设计的关键标尺,也是教学设计不断完善的现实根基。新课程观念在为教学设计提供变革动力的同时,必然预示着教学过程的重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是对以往教学过程的简单修补,而是基于新课程价值理念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改革,包括教学过程从指导思想到实施细节的全面革新。以新课程为理论指引,教学过程的展开更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情感投入。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过程,而是师生在开放的教学生态中开展的主体间的交流互动。
5.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完整的活动,包括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设计的系统过程和最终结果作出的评鉴,旨在帮助教学设计诊断原因,改善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教学评价要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将发展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教学评价不再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确成长的方向,获取发展的动力。教学评价不再是制约教师的刚性考核,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重要的元认知活动,不仅有利于改善教学实践,而且能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①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
②高文.教学设计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③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
[3]盛群力等.简论系统教学设计的十大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1998,(5).
[4]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5]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6]索桂芳.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J].教育探索,2004,(9).
[7]钟柏昌,付小连.论面向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
[8]李芒.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9]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仍有不少教师对项目教学法的认识有偏差。正确把握项目教学法的本质并进行有效设计是推进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有效的教学项目设计可按照工作设计、教学设计、任务设计、情境设计四个步骤进行。在项目设计时,也要寻求一些技巧,如将项目设计成产品、学习工具、工作过程等。教学项目的评价有助于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评价包括项目要素的评价、课程主线与辅线评价、项目功能评价。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设计;要素;评价
当前高职教学实践中,项目教学法已得到广泛应用。课程设计中的项目,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项目设计的对错与好坏直接影响课程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对教学项目的再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尚有不少教师对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概念认识不清楚。一是把项目误解成章节重组,把教材中原始的章节简单化地改成了项目名称。例如把《混凝土工程计价》课设计成:项目一“计价工作准备”、项目二“制定计价方案”、项目三“计价工作决策”、项目四“计价工作执行”、项目五“计价工作检查”、项目六“计价工作审核”。二是把教学活动误作项目。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开展问答、练习、游戏、讨论、作业等活动,这些都是为了辅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消化、理解所进行的活动,不是项目教学。三是把案例当作项目。事实上,案例教学不属于项目教学,案例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它只能用来介绍、分析、讨论,学生不能实际参与到其中。四是把单个任务看成项目。针对某个环节进行训练,训练同一单项能力的教学活动,也不是项目。所以说项目不是片段练习、环节描述、纸上谈兵,不是作业、练习、习题等简单的教学活动。项目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未完成的、具体的、综合的、实际的工作。以实际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包含能力训练、知识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养成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它需要真正的实施,需要客观的检验,需要师生身份的转换,按照工作情境、规范、管理要求来完成。教学项目一定要包含两类要素。第一要包含“认知要素”,即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过程,如能力的训练、知识的学习、教学活动、简单到复杂、感性到理性等。如果项目没有教学认知的相关内容,就不符合教育的初衷。第二要包含“企业要素”,即根据企业工作环境设计教学内容。职业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必须植入企业相关要素。如企业规范、生产技术工艺、企业文化、企业观念、企业标准、企业管理以及与企业相关的活动,甚至还包括企业人际关系等。对于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还需要增加“社会要素”。即让学生走到社会中进行实践,与人交往、与人合作,进行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在社会活动及社会工作中认识社会,并进行个人能力训练和知识学习。
二、教学项目设计及流程
教师在初次进行课程项目设计时,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按照传统授课习惯,先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然后把内容模块化,视为“项目”,然后再把“项目”内容拆开,分散到课程知识讲授环节中,把“项目”作为知识讲授的附属品。在这种教学设计背景下,课程知识看上去是完整、系统的,而项目内容却是片段、零散的,结果是知识内容系统完整,项目内容模糊零散,达成不了项目教学的效果。
(一)项目设计的流程
有效的教学项目设计可按照工作设计、教学设计、任务设计、情境设计四个步骤进行。
1.工作设计
由于职教课程须与岗位工作直接对接,所以在设计课程项目时,先设计一个只考虑岗位工作本身的项目工作。找到与课程对接的岗位,按照企业工作的要求,设计一个详细的、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这里涉及到角色、背景资料、要求、数据、图纸、计划、流程、标准、步骤等覆盖该工作可能涉及的所有主要内容。最好是能画出“项目”的工作流程图。
2.教学设计
在保留工作过程完整性的前提下,将教学要素渗透进去,即将实际工作流程改造成学生可操作、可学习的学习项目,同时要考虑知识和技能如何传授以及教学组织,等等。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3.任务设计
项目经过工作流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后,开始设计其中的任务,这是对项目的细化及分解,明确学生可以直接学习、操作的任务。
4.情境设计
在学生实施项目或者任务时,应该配合情境组织教学。情境的作用很大,可以用情境引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缺少了情境,就成了单纯的操作实训,学生的综合能力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项目设计的技巧
1.将学习对象设计成“产品”
如工科类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理论等内容,同时需要大量训练相关技能。如果将相关知识、技能设计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产品,比如录音机的产品设计与制作,学生完成产品的过程,就是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应用过程,教学效果会有明显改进。
2.将学习对象设计成“工具”
对于“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可以作为解决专业课程的“工具”来进行授课,即配合专业课中的项目任务,解决相关问题。例如,“高等数学”配合“电子技术”,解决交流参数计算问题;“大学英语”配合“国际贸易”,解决国际邮件问题。
3.将学习对象设计成一个真实、具体的工作过程
对于制造类、设计类课程,用具体的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训练相关能力,如小型公寓室内设计。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也是实施“知识应用”的过程,教学效果会有明显提高。
三、教学项目的评价
教学项目的评价有助于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1.项目要素的评价
包括项目名称评价和工作要素评价。项目名称要具体,不能用章节、环节名称。工作要素评价中项目对象要具体,工作环节尽可能完整,要突出课程对接岗位的主要环节。
2.课程主线、辅线评价
训练综合能力需要大项目,必须确定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过程。随着课程的展开,逐一完成该工作过程的所有环节,这就是课程的主线。辅线是指主线项目进行的同时,辅之以另一对象,针对不同要素展开的活动。一般主线项目在课堂完成,辅线项目则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3.项目功能评价包括具体操作能力评价和一般操作能力评价。具体操作能力评价是指评价学生在项目结束后,能否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全过程的具体操作,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训练具体操作能力。一般操作能力评价指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从具体项目的操作出发,从一个综合项目分解到串联的单个项目或任务,使学生能完成这类工作的所有环节,评价通用的一般能力。四、教学项目设计案例以《室内设计》的课程设计为例进行说明。设计分为五个部分:课程简介、设计思路、设计要点、过程设计以及课程小结。1.课程简介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性质、课时、课程定位,前导、后续课程等。2.设计思路首先从行业开始进行分析,即先对接岗位工作,进行“工作设计”。针对学校实际,我们从苏州建筑装饰行业梳理出岗位人才需求,对接岗位梳理出岗位核心能力,由能力梳理出岗位工作任务。目前苏州建筑装饰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现场粗放手工制作向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转化。这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进入该行业从事的岗位由低到高分别是效果表现、设计师助理、设计师、主案设计师、设计总监这样一个晋升过程,这些岗位所对应的核心能力分别就是设计表现、技术应用、设计管理、施工管理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这些岗位核心能力可以通过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来进行分解训练。梳理出岗位工作任务后,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技术+能力”“项目+情境”的知识和能力处理方式,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为企业老板与员工,设置真实项目、虚拟项目以及竞赛项目进行串联的教学模式,通过实施重复步骤、更换内容、反复训练的实训方式,将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接轨。
3.设计要点
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项目实施与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方案设计,从而获得相应的职业综合能力。即培养识材料、会设计、懂管理、精技术的建筑装饰行业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注重设计理念培养、中职强调动手操作实践、培训班偏重效果表现是有明显差异的。课程围绕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进行设计。从实际岗位梳理出的工作任务,形成的就是这个行业的行动领域;将这些工作任务进行提炼整合用于课程开发,形成本课程的学习领域;然后总结出学习性工作任务,用于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引导的学习项目;之后将直观可操作的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中的方案设计,形成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的学习情境。以此凝练总结出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这两大典型工作类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达成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岗位化、学习过程工作化、学习成果社会化的效果。
4.过程设计
具体将这两大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4个课程项目,即小型公寓室内设计、别墅室内设计、品牌展示大厅设计、五星级酒店大堂室内设计。4个项目的设计是从简单、单一性逐级递进到复杂、系统性。其中,第一、第二个项目属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这类项目业主考虑价格为主,风格为辅,而第三、第四个项目属于商业环境室内设计,这类项目甲方往往考虑风格为主,而价格为辅。这也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设计训练,体现课程与岗位紧密对接。项目确定后,开始确定任务。该课程是基于室内设计岗位的工作流程,设计出适合学生直观操作的学习任务,分别是:项目引入、设计构思、概念绘制、方案制作、后期调整、任务评价,也可以叫作单项项目。将设计好的项目与任务整合在一起:项目1“小型公寓室内设计”,20学时,将上述6大学习任务依次排开,设以不同的教学课时数予以实施,学生在每个任务完成过程中,还设计了不同的情境。从招聘信息,竞聘入职开始,扮演企业老板的教师不断引出一系列的任务和问题,指导扮演企业员工的学生动手动脑去一一解决这些情境下的问题,来达到训练目的。在第一个小面积的居室设计完毕后,开始加大难度,对面积较大的别墅进行室内设计,依然重复相同的6大任务的实施步骤,但更换了不同的情境内容。除了正常情境外,还设计了出错情境、意外情境以及紧急情境等。在完成本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上述问题,教师就用学生自己的例子进行说明讲解。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类似问题,教师就用之前设计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些问题,要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过程中,经历未来岗位上所有可能出现的主要情况。在居室室内设计完成后,训练项目转换成展厅设计,这类商业项目在设计情境时,偏向于专业化、实际化、现场化。学生需要主动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其中,为体现学校特点增加了室内绿化装饰设计环节,这也是在能力训练上区别于其他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特色之一。最后一个是五星级酒店大堂室内设计。在沿用6大任务进行设计情境时,避免了主观因素,完全从客观实际自身出发,引导学生在接手这类大型项目时,工作任务是如何分解、重构、整合的,让学生有一条相对专业的“工作线索”,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知学习过程,形成“学习线索”,配合行动导向,让“工作线索”的知识技能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线索”,让学生的“学习线索”逐渐体现出专业的“工作线索”,两者反复转换、相互融合,来达到训练目的。“项目、任务+情境”的实施是通过“六步法”进行串联,教师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进行课程引导,作为过程主体的学生对应这六步法就是6大工作任务,两者有机结合,环环相扣,以此展开整体教学实施过程。考核分为行为目标与业绩目标考核,其中注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各个环节任务的完成情况,占50%,同时注重考核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创新设计能力。打分是通过“10%的学生互评+50%的课程教学团队评价+40%的校企合作联盟专业理事会评价”,实施评教分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5.课程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英语教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教学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市关注。英语的学习内容相对丰富,且学习成效的高低对于学生英语掌握能力与日后的英语运用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当中的应用,对于英语教学成效的提高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升都有着积极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归属于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在历史文化心理学理念等诸多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类学习中的认知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搭建桥梁、组织协作、展示成果以及反思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的新课程标准有诸多相同理念,它强调学生是进行信息认识与处理的主体,在知识的建构当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当中获取多少知识,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建构经验,而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在学习活动当中起到促进与监督的作用。另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情境对于学习成效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知识与客观实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除此之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当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学习环境的设计也是建构主义学习当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提供各个类型的教学资源,激励学生独立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1.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接受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掌握水平。英语教学初期更加注意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和简单的日常交际语训练,之后升级到语法规则与不同场景下的英语熟练运用。英语教学通过对正规英语语言准则的讲解,纠正学生在日常交际当中的语用错误,帮助学生构建出英语语言的正确结构,使学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英语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在教学活动当中的运用,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2.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社会文明进步的背景之下进行了多次改革,目的就是实现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随着现代化社会建设程度的加深,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使得我国教育活动摆脱了传统教育方法的束缚,寻求更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与更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改革与创新赋予了我国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英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提供了理念基础,更为我国广大英语老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究提供了具体切入点。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理念在我国英语教学方法的作用之上。广大教师应当充分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存在的意义,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
1.创设学习情境,搭建使用桥梁
语言的人们的交流工具,语言的产生就是为了服务于人们的日常交流。英语也是一样,目前,它是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因此,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良好的交流。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使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为其知识的具体运用搭建有效的桥梁。比如,在讲解“want”一词,其后加“to do”的形式表示主动意义,加doing的形式表示被动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运用,对话可以如下:
A:Hello,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B:I’m going to the garden to water the flower.
A:The flowers want watering, I see.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称之为情感策略,其重点就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这样,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之中实现有效地交流,对于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英语语法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师生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学生将教师传达的信息合理接收与加工,就会使中英语教学得以优化。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从不惧怕老师开始,减轻对英语学习的抗拒情绪,拥有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来。
3.加强协作,展示成果
英语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将单独的词汇组成句子,将单独的句子组成篇章规律的学习。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之时,教师要勇于创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将单独的词汇与单独的句子整合起来。或者将词汇与句子置入到情境之中,使学生进行自主组织,考察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比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运动会的场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单词与句子:如“football”“basketball”“baseball”“badminton”“spectator”“cheering-section”“athlete”“champion”“skipping rope”等,使学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将其联系起来,为大家描绘一幅运动会的场景。
4.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反思过程。反思过程是对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结果的反思,通过这一过程,来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做适当的指引,让学习能够自己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复习。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构建起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但稳固了之前的知识内容,还为以后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反思过程越深刻,就越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潜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希望我国广大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贾军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2]张兴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3).
[关键词]速写 艺术设计 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旨在培养有高超操作技能、有娴熟手绘表现能力的学生,它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发展前途,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设计速写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速写,即用简练的线条快速而概括地画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它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的重要科目,它不仅能收集创作素材、锻炼造型能力,而且是一种具有独立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纵观古今中外,画坛的巨匠们都特别热衷速写,如国外的:达・芬奇、米勒、凡高、毕加索等,都用各自不同的速写语言展示了惊人的艺术魅力。又如我国著名画家叶浅予,他的速写是立于画坛的一座高峰,他一生手不离笔,留下数以万计的速写,印证了我国七十余年的形象历史及其流变。他将人物、时代、民族的命运化为纸上的形象,堪称中国历史的画卷。他的舞蹈、戏剧人物速写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又如蒋兆和的《流亡图》、黄胄的《百驴图》、刘文西的《黄土情》等,都是从数以万计的速写中诞生。速写是历代画家们追求的一个载体,有着特殊的涵义,决不能等闲视之。
然而,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人们往往忽略了此项使命,忘却了它的精神实质。而以数码相机代替生活观察,有的人甚至弃速写而不顾,认为画不画速写无关紧要,有了相机可以摄取万千世界,既省力又省时,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同时,早些年美术联考取消速写考试,导致美术教育中速写意识空白与短缺。恢复速写考试后,速写仍成为许多学生的“短板”。为杜绝学生的“偏科”,加强速写教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设计速写是草图构思和设计表达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的最初阶段,灵感的闪现、方案的推敲都需要画大量的草图,速写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最适合用来画设计草图。特别是与业主交流恰谈时,速写更成为与业主沟通的最好手段,如果没有娴熟的速写技能,画出来的图形缺乏美观和准确性,那么,无论你的创意构思有多么好,也很难得到业主的认同。可以说,速写在设计师与业主之间搭起了一座最快速和方便的桥梁。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速写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深入基层,观察生活,通过多看、多想、多画,从而提高速写能力。速写为创作素材积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速写建立个人的设计素材库,随时用速写记录与设计专业相关的资料,包括书刊、杂志、实物、网络上的资料等。速写工具简单、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勾画,日积月累,必有成效。同时,还应临摹优秀的速写作品,优秀的速写具有很高的审美性,能陶冶情趣,供人欣赏,是学习临摹的最佳范本。应引导学生学师们是如何高度概括和取舍的,画面只有寥寥数笔,一幅优秀的速写作品就完成了,又是那样的生动传神。通过临摹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很有必要。
速写要做到心手相应,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长年累月的苦练是不行的。要取得好的设计速写教学效果,除了引导学生勤学苦练,还要指导学生强化以下几点:即“简”、“准”、“快”。
“简”就是简练。大自然气象万千,繁杂多变,山川大海,古镇大厦,小桥流水,无所不有。面对复杂的自然景象,初学绘画的学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有的学生拿着铅笔像画素描一样,轻轻起稿,慢慢描画,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特别是带学生随旅游团外出写生采风时,由于参观的时间短暂匆忙,更让学生感到窘迫无助。因为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要画完几张作业,要在小小速写本上画下高山大川,确非易事。速写是一个手、眼、脑三者结合的作画过程,看准了,就大胆地去画,不必犹豫,一笔画下去,力求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所以画速写一定要简练,要高度概括,要学会取舍、提炼,以少胜多,以简代繁。要达到简的目的,就要学会画线条,因为线是一种最单纯、最简洁而又极富表现力的绘画语言,线条的变化无穷无尽,而且每一根线条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以简练的线条,用最快的速度概括生活中所见的景物、形象、动态。如果掌握了画线的功夫,那么,画速写自然就会有一个极大的飞越。当然,这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长期训练。求简不易,全靠苦练。
“准”,就是要求形象准确。在造型艺术中,一切因素最终归结为“形”的因素。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首先要教会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客观对象,它们的外形特征是什么?微妙的差异在哪里?在人物的结构关系中,外部形态、体积关系是怎样的? 当然,速写也可以适当夸张写生对象的特点,使画面更加生动传神。要画好人物速写,还要学习解剖知识,熟悉了解人体的比例、骨胳和肌肉等,只有这样才能将对象画准,画好。在学习速写的最初阶段,学生要尽量通过训练自己对“形”的感受,培养对比例、形象、动态的敏感性。要注重对“形”的深刻认识,要通过多看、多想,养成对“形”的敏感和观察习惯,还可以多临摹艺用人体解剖书上的图,有些重点知识还要熟记硬背下来。掌握了一定的解剖知识,对于我们画好人物速写是有较大帮助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对象画准,才能顺利地到达“准”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