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机制

生态学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学机制

生态学机制范文第1篇

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生利用)为操作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生态工业园则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要求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它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

黄石市工业囿的发展应在循环经济理理念下,尽快建立黄石市生态工业园理论方法体系,并依此建立生态工业园,这对黄石市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构建黄石市生态工业國势在必行

黄石市是主要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黄石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正步八快速发展期。资源型城市是指因当地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并在一段时间内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类型城市。黄石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享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全市已发现的矿产有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4大类,计76种,已探明储量的有37种。其中金、铜、钼、钴、锶、硅灰石等14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铁、铜、金、煤、石灰石等是黄石的优势矿产。煤、铁、铜、金、硅灰石等矿产丰富,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居世界第一。依托这些资源,黄石建起了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等大型企业,吃了较长时间的资源饭。黄石市这个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本地的资源和环境造受到了一些影响和破坏。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利用,黄石市铁矿、铜矿的开采量已下降50%以上,铁矿石已由最高年产700万吨减少到400万吨。近些年来曾经引以为豪的矿产,开始呈现枯竭:22座矿山相继闭坑,储量低于30%的矿山有14座。煤炭开采量下降70%以上,煤炭只有最高年份的30%。黄石矿产资源面临萎缩、枯竭。

黄石作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功能不很协调,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污染问题较多。黄石市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未来的环境窑量不足。②污染排放总量大并呈增长趋势。③环境质量面临降级威胁。④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上未遏制。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⑥资源禀赋不足。⑦产业结构调整艰难。⑧环境保护投八不足。⑦环境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执行性的环境法制尚待健全。

黄石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黄石市尚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区。黄石市工业园的构建主要以实现地方GDP增长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多以圈地经营为主要形式,工业园发展存在一定不可持续性、非生态化等特点。目前许多工业园规划和建设趋同化,缺乏特色。很多园区内企业没有形成产业共生关系,物质和能源缺乏有效的流动,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园区内大多数企业都是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物,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型物质流动为特征,导致资源的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和污染的高排放。这些现状问题困扰着黄石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新型工业组织形式,被视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态工业园是以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比,生态工业园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要实现产业生态化目标,黄石市必须按照生态工韭学和循环经济原理规划一批生态工业园。在作为湖北省工业发展支点之一的黄石市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势在必行并大有可为。

2黄石市已具备建立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生态工业园基础

黄石市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黄石积聚了一批较具规模的资源型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这些资源型企业通过产业转型和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形成了以企业自主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黄石工业园区是伴随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起来,而工业园区的建设主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存在着工业园区规模小,企业间关联差,产业链短,生态园示范效应未能有效体现。黄石市产业发展总体上缺乏生态化规划设计,循环经济主要是由企业自主发展。有限范围内存在不多的准生态工业链。未形成产业生态群。

随着建设经济开发工业园区的经济模式的推行,黄石市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建设的工业园使黄石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了调整。黄石市各工业园区在招商和项目建设中,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企业,选择科技含量高、资源节约、生产渚浩型企业八园,各园区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主导产业,作为重点领域,构建企业经济共生产业链,形成了市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园区。在黄石市,目前已形成了一批有示范作用环境友好企业、生态企业:湖北黄石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黄石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黄石兴华生化有限公司、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黄石振华化工有限公司、黄石华亿冷轧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等。作为推动“循环经济”的重要实施手段,建设生态工业园的价值和必要性已逐渐得到黄石市相关组织部门机构(如黄石环境保护局、黄石市科技局等)、社会各届人士的普遍认同。

黄石市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政策环境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石市依托资源发展经济,并与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同步进行,初步形成了以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为加快发展黄石市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黄石市已被列入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试点实施期限为2008年~2010年。黄石市发改委组织编制(黄石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黄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力争通过为期三年的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使我市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率先在全省形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模式。黄石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2008年8月22日)指出,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努力打造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文明体系,基本实现”建设大城市、发展大产业、构筑大园区”的宏伟蓝图,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些为黄石市构建循环经济理念下生态工业园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3建设黄石市生态工业园的措施与方法

黄石市现有工业园基本上属于我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工业园,存在着重复性建设、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等弊病,因此需要按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原理的要求,改造和升级这些传统工业园并建设一批新工业国。构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导引企业的推进机制是推动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总体思路,应采用不同的推进机制推动生态工业园规划与建设。

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与方法来加快黄石市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

3.1加快建立生态工业园规划领导机构。生态工业园是集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生态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为保证新区生态工业园总体目标和规划指标的实现,黄石市需要尽早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高层次的专家咨询队伍。

3.2尽快建立黄石市生态工业园理论方法体系。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黄石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时必须将规划与本地特点相结台。要遵循“减量优先”、“经济高效”、“物质循环”、”产业集聚”、“企业共生”等原则。尽快组织开展相关规划研究工作:基础资料分析、企业层次规划、工业共生网络设计、污染控制规划、组织运行管理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人文环境设计等。

3.3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产业关联。要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和产品,调整工业的结构和布局,重点培植生物与医药、机电产品、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采用新技术、可再生资源、清洁生产的新兴产业。通过物质集成、水系统集成、能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共享和设施共享等措施,建立和加强工业园区内产业之间以及园区内与园区外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关系,引进补链企业,构建工业生态系统,提高产业关联度,强化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协同进化,使企业业务结构、资源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从而产生费用的节约,并且企业问使对资源和利益的竞争转向互补和合作。

3.4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循环经济为为指导,要改变旧的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绩效,提倡资源再生,减少环境污染产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觋企业内部资源和综合循环利用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3.5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业园区,明确工业生态园的产业定位,全方位建立园区内和各种链接关系,促进园区产业升级。

根据现有工业园既有条件、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生态工业园特征,黄石市可以按照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园、建设一批新工业园和虚拟型工业园等模式发展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多种样式,不应拘泥于形式,而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设。当前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同时企业存在负担过重问题,改造型生态工业园和虚拟型生态工业园是适宜当前现状的两种主要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印应对现巳存在的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以冶金、建材、电力为主体生态工业体系,并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已经建设的工业园进行生态改造相融合,逐步发展为以生态工业园为依托的循环经济体系。

例如,黄石市新冶钢的冶金工业园区、下陆工业园区应围绕冶炼资源发展冶炼、化工生态工业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增加补链企业,延长产业链。对于新工业园区(如黄石黄金山工业区等)建设,首先要对工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确立园区处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主导企业,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的生态链和生态平衡关系,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黄金山工业区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与园区企业能够形成生态产业链的项目优先建设,发挥产业聚集的工业生态效应,实现生态工业园内产业链共生互补。

3.6研究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完善科技支撑平台与体系。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关键,重点开发中水回用技术、重金属回收技术、危险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处置技术以及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及生态链关键技术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园区企业孵化器,鼓励园区孵化器与高校院所、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孵化器协作网加强联系和合作。

3.7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生态工业园多元化投资体系。制订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关项目。加大财政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人。积极吸引民营和国外资金投人,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3.8加强生态经济宣传教育与国内外合作交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绿色文明,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在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中普遍开展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关课程的教育,提高他们环境资源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

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组织、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在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领域的学术、经验交流与合作,建立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生态工业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

4结语

生态学机制范文第2篇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生态发展理念已成共识,但生态保护的压力仍然不小。上世纪末以来,我省欠发达地区纷纷探索生态发展之路,坚定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赚生态钱。如磐安县20世纪90年代,确立“生态富县”发展战略,2010年又提出了“推动跨越发展、加快绿色崛起”战略主线,并于2010年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同时,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欠发达地区也都相继编制了生态功能区规划,明确区域发展功能,合理布局产业和项目。可见,坚持生态发展理念不动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我省欠发达地区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政府、企业、民众等不同层面仍然存在认识不平衡的问题,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森林火灾、企业偷排等问题时有发生,农村卫生环境脏乱差普遍存在,生态保护压力仍然不小。

生态优势日益显现,但保护生态环境付出的代价较大。我省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优良,资源丰富,具有“天然氧吧”之称。如丽水市的森林、水、矿产、野生动植物等资源总量均居全省首位,其中林木蓄积量占全省的22?郾8%,野生动物资源总数约占全省三分之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促进科学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如开化县在生态建设上,主动壮士断臂,关、转、堵了一批污染企业,较好地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自身的经济增长速度,牺牲了源头群众的一些直接利益。如在上世纪末,开化县先后关转小硫磺、小化工、小水泥等高能耗、高耗材、高污染企业170余家,由此每年减少工业总产值近5亿元,税收3000多万元,分别占当时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和工业税收的30%左右。另外,还在招商引资中设立“绿色门槛”,从源头上加以控制。近三年来,开化县环保部门共否决不符合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项目总投资达30余亿元。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局,我省欠发达地区主动放弃了许多发展的机会。

绿色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省欠发达地区的绿色产业比重逐年提高,生态经济正在成为主流。如目前开化的绿色生态农业比重达90%;工业方面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为主的“三新”产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生态旅游业经济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2010年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37?郾5%。但由于欠发达地区受产业基础和生产要素等方面的影响,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致使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加上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瓶颈制约,因生态而具有的潜在优势和比较优势难以及时、科学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区位条件正在不断改善,但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区域经济效应凸显,给我省欠发达地区加快融入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黄衢南、龙丽温、杭新景等高速相继建成或开工,必将进一步改善我省欠发达地区的区位条件,但推进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到位。一是绩效考核机制不到位,考核指标中“绿色”含量体现不够,分类考核不到位,特别在节能减排指标等方面存在“一刀切”现象。二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到位。我省虽启动了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但当前补偿的范围、力度仍然不够到位,总体上仍以“输血型”扶持为主。山海协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造血型”的协作机制还有待创新和完善。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

建设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着力巩固生态优势,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基础。保护青山绿水、构筑生态屏障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要立足生态经济化,加大全社会共同推进力度,保护好绿水青山。

“栽绿”。要树立“全民绿化”理念,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绿化创建活动。重视沿路、沿河、沿山绿化工作,构造“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房在绿中,绿在房中”的优美生态景观。要创新绿化方式,优化品种结构,走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的林业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还绿”。要以生态功能区规划为指导,以生态修复为手段,大力实施水土流失、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建设,增强生态涵养能力,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建设生态保护“无人区”。

“护绿”。要严把环境准入关,坚决杜绝产生新的污染项目。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生态功能。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各项环保监管制度,依法查处违法排污和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进一步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能力。立足经济生态化,突出产业集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能力。

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工业。一要搭建有利于形成企业间循环的生态工业发展平台。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科学规划工业发展平台,合理布局企业项目,实现企业之间“产品―废料―原料”的链式发展循环。二要培育有利于带动企业间循环的龙头企业。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三要建立有利于推动企业自觉参与循环生产的政策制度。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生产效益机制,促使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打造生态循环企业。

以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循环农业。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科学布局生态效益好、链接性强、有利于循环发展的种、养、加工产业,以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推广“畜―沼―果”等综合利用技术,走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实现农业从单纯的种养业向二、三产业转型升级。

以绿色、休闲、文化为导向,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山好、水好、空气好和原生态的农耕文化等生态优势,做特“山色、水体、人文”文章,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旅游,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要根据源头、山区实际,多层次、高品位开发以体验、观光、养生等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实现乡村旅游向生态休闲旅游的转变。

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扩大绿色发展空间,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平台体系。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扩大绿色发展空间,实现城乡的互动发展。

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建设县域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规划应着眼于“生态导向”,既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又有利于城镇和乡村区域内部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上,要立足绿色,做好“山水城市”文章。要优先发展与环保有关的基础设施,加强排水、排气和污水、垃圾生态化处理,重视城市绿化,运用节能建材,推进数字城管。

加快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乡村建设是构建欠发达地区农村生态屏障的重要抓手。要按照省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生态乡村建设新载体。要按照“点面结合,梯度推进”的思路,以“建生态乡村、享品质生活”为目标,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手段,突出抓好农村美化、洁化、亮化、绿化、文化、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生态乡村建设,优化人居环境。要按照“典型示范、体现特色”的要求,突出抓好中心村建设。根据各村实际,可规划建设比如特色产业型、生态自然型、休闲旅游型、搬迁新村型、民俗文化型、古村古韵型等特色村,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村庄风格。

加快推进人口集聚。人口集聚是推进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以“小县大城”为基本方向,以缩减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搬迁高山村、改造城中村、建设中心村、发展中心镇为基本思路,出台宅基地置换、承包田流转、异地搬迁、就业培训、创业贷款、子女就学等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人口集聚。

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合力。把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动力,为构筑生态屏障、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形成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要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从政府唱“独脚戏”向全民跳“集体舞”转变。大张旗鼓地开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全社会成员树立“靠山吃山”并非“砍光烧光”的绿色生活理念,逐步形成“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社会风气。

形成有针对性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应突出“绿色GDP”,科学设定考核评价指标,推行分类考核,进一步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树立科学政绩观。严格执行生态保护“一票否决”及环境破坏问责制。

形成灵活有效的投融资和科学适宜的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综合运用市场、行政、法律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体系。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研究完善我省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和财力支持政策,尤其要对省级重要生态功能区给予重点倾斜。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山海协作机制,真正实现海洋经济和山区经济互动发展。

生态学机制范文第3篇

一、高职学生学习心态的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缺少积极的心态和学习兴趣,有一小部分原本持有好好学习的心态和掌握好一技之长的愿望,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产生了消极的变化,那么,目前高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呢?

通过调查反馈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动力不足是高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占被调查人数55.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习惯还是不太好,而11.3%的同学表示自己还不会学习,在此,笔者分析一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习的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素质稍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专科层次成为高职教育的终结,很多学生因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明确学习的目标,对将来的就业道路也感觉非常迷茫,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相当一部分对学习持有60分万岁的态度,对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采取了退缩的态度或者索性放弃了学习。“在课堂上如果你没有听懂,你会向老师提出来吗?”对这份问卷的调查,回答“从来都不会”和“有时会”的占了相当大的比率。

2. 生活无规律,学习不抓紧

由于高职生的学习成绩相对差一些,对学习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大学期间,他们大多感觉应该轻轻松松地生活,上网聊天、电子游戏、谈情说爱,或者每天拉帮结伙,欺负同学,昼夜颠倒,生活失去了规律,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对学习也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变得毫无约束,放任自流。

3.院校环境的影响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好的学习风气,即使喜欢学习的学生,也容易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变得趋向大流,懈怠乃至麻木。

二、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我们要教育好学生,就要先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学生,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注意和学生真诚地交流和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需求,只有学生对教师建立起了信任,才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2.引入激励机制,加强管理。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针对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现状,开展多种形式的激励活动,比如,技术大赛、才艺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到所学专业的长处和独特之处,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激发学习的热情。

3.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职发展的现状,所以,我们应该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比如,运用模块式的教学,即围绕能力和素质教育的专题,强调教学的知能一体和知行一体,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态的分析

据统计,目前,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已占普通高校毕业生半数以上,虽然,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但就目前就业形势看,高职的就业情势是不容乐观的,已成为就业的难点。那么,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是什么状况呢,笔者在此谈几点看法。

1.认识比较客观,对就业问题正确的心态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的大环境下,面对“人才济济”的就业队伍,高职生都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我们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乐观和乐观的分别仅占0.7%、10.1%。

2.注重实际和发展前景

目前,高职生择业考虑的第一位重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其次是发展前景,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希望能找到一个收入较高,又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得到好的发展的单位,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对口,已经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3.能准确把握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

从调查中获得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以下方面给予了较高程度的关注:责任心、团队合作、踏实稳定、职业道德、敬业,而我们的学生的前五名选择分别为责任心、团队合作、诚信、职业道德、敬业,这样的选择结果让我们看到,高职同学对于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还是把握得比较准确的。

四、关于高职学生就业心态问题的应对措施

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的状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注意突出他们的优势所在,让他们明白,我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引导他们认识到真正掌握了过硬的技术技能,才能有参与激烈的竞争的资本,通过安排他们参加一些人才招聘会、求职电视栏目等活动,培养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对以后就业有深层次的认识。

生态学机制范文第4篇

所谓分层教学与分类辅导,就是在体育教学中,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在课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自己,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使成绩不断提高。

一、分层要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新生入学时,教师要对新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中考体育成绩等进行摸底,并一一分类,建立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成绩进行分层设组。

针对学生实际,要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身体素质差、掌握技能慢的学生采用低起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在教学中多用分解学习法和辅助练习法,把目标订在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标准上;对身体素质好、掌握技能快的学生则允许他们超过《课标》的要求,掌握难度较大的动作,在教学中使用完整法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力求把握学生的实际能力,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好的矛盾。

备课时要针对学生实际,既要面向全体,又要考虑好、中、差生的情况,做到“提好促差”、因材施教。上课时要做到既合又分,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好、中、差,在具体操作中,多采取集体讲授、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和集体小结等方式,做到既符合全体的一般需求,又适合各层次的特殊需求,实现合而不死、分而不散,妥善解决好各层次间的矛盾。

二、用多种形式进行课外分类辅导

1.定点式:这种方式针对成绩较差、在教学中完不成任务的学生,将他们集中起来,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里由教师重点辅导、帮助,以解决他们在学习技术动作时遇到的困难,直到完成预定的任务为止。

2.自由式:这种方式主要面向成绩中等的学生,尤其当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疑难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每周按时以训练的方式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

3.提高式:这种方式主要针对运动成绩较好的学生,以运动队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以训练的方式进行辅导,其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

4.课外作业法:根据各类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一些课外练习,以辅导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布置作业时做到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

5.检查评比法:为了督促学生能自觉完成作业,教师应及时对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这种检查是针对性的,并且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这样会使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6.重点帮助法:对待差生,教师实行重点帮助,为其提供正确的条件刺激,在教师的帮助下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加强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以促进他们成绩的提高。

生态学机制范文第5篇

一、利用学校环境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在校园度过,学校环境是环保教育的资源。整洁美丽的班级、校园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有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因此,要结合学校环境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1 利用班级文化建设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1)渗透在班级文化环境布置中。努力营造教室生态环保氛围,利用班级少先队角、黑板报等阵地宣传环保知识,在班级学习园地定期展示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劳技作品。如在教学编织单元《我的小“名片”》、《小书签》后,分别搞一次“名片展览”、“书签展览”活动,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名片、书签上写上有关生态环保的名言、格言、警句等。又如在教学种养单元《养金鱼》之后,购买鱼缸饲养金鱼,让学生了解金鱼的生活习性,初步掌握金鱼饲养的一般方法,懂得如何换水、喂食。还可利用教室角落建立生物角,种植一些喜阴的观赏性强的盆栽植物。如兰花、水仙花、罗汉竹等。既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彰显班级文化个性,更使学生在养护过程中学到种养知识和技能,感受劳动乐趣,培养劳动习惯和环保意识。

(2)渗透在班级文化活动中。班队文化活动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定期召开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以讲故事、朗诵诗歌、表演小品、演唱歌曲、知识竞答等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环保教育。如“变废为宝”主题班队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技作品,讲解制作方法、特点,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活动之后,让他们去完成一系列实践作业:努力做一件实实在在的环保事情:写一则参加班队活动的感想体会:每月一次环保日记展览、“环保小标兵”评比:每学期一次“环保卫士”评比等。把活动情况写入学生素质报告单。与评比“三好学生”挂钩。这样,既丰富班队活动内容,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多项能力。

2 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舞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教育。要利用校园场地、花草树木、宣传橱窗等资源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将校园划分成若干包干区,让学生去清理、布置与维护,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在花坛、草坪上弄一些拟人化的警示标语,如:“小草依依,足下留情”、“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等。另外,开展废旧电池、垃圾回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再利用,养成不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增强垃圾分类意识,提高环保技能。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渗透环境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是小学阶段生态教育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重要途径。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把生态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师要探索生态教育方法,首先要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以现行课本为本。不牵强附会,不加重学生负担,帮助学生掌握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其次是钻研教材,善于联系生活和学生实际,适当补充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环保意识。重视生态环保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爱护生态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可利用废旧物品作为材料,制作劳技作品。如:编织课《小围巾》、《小手链)、《茶杯套》、《奇妙的针法组合》、《小钱包》、《美丽的钩针花样》、《香皂结》等,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废旧毛线,上课时利用旧毛线做试验。又如科技制作、手工制作课《直升机模型制作》、《制作火箭模型》、《可乐机器人》、《塑料瓶“飞机灯”》、《可乐瓶直升机》等,利用废旧雪碧瓶、可乐瓶等材料做作品。《“迷你”桌椅》、《纸杯娃娃》、《纸杯毛驴》、《小风车》可利用废纸杯做材料。《袖珍小汽艇》、《迷你坦克》、《我爱长城》可利用牙膏盒做材料。家政单元的《缝补袋》、《钉纽扣》、《缝香袋》可利用废旧的布、纽扣当材料。《回力车》、《小转车》可用废电池、纸杯、一次性筷子当材料进行制作。学生精美的作品可以放在班级展览,展览后还可放在家里当装饰品摆设,也可当小礼物送人。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三、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把环保意识渗透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活动环境更加贴近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保教育,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活动一: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讨论。在活动中,大家对“白色污染”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一致认为塑料袋不易分解,会对大自然造成严重污染,国务院颁发《限塑令》非常正确!于是,大家组织起来制作环保袋,利用家里的皮鞋盒、饮料包装盒等废品制作“环保袋”,并分发给社区居民使用。这项活动既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活动二:教学《植树》,讨论黄河为何成为地上河,北京等地区的沙尘暴为何如此严重,国家为何要退耕还林等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懂得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课后发动学生进行“我为家乡添份绿”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植一棵树,认养一棵小树。

活动三:成立环保小队。有“护绿小队”、“白鸽小队”“环保小队”等,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走进家乡,为家乡的环保尽一个小主人的职责。如:打扫红领巾街,到山上植树,到母亲河拣垃圾,到污染严重的河流测量水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