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建筑设计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院建筑;电气设计;供配电;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 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院建筑电气设计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在满足病人就医的条件下,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节约能源,为病人创造一个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另外,医院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医院电气设计的安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的要素进行论述。
二、医院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
2.1 变电所选择
现在许多医院仅有一层地下室,变配电所的选址就显得尤为重要。除应满足现行电气设计规范中对于变配电所地址选择的要求外,对仅有1层地下室的二级以上医院,变配电所应考虑设在首层,这样能最大限度降低地下防水措施不当对供配电系统造成的损害,保证了医院安全运行。
2.2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根据JGJ16 -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负荷分级,二级以上医院的重要手术室、重症监护等涉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设备及照明用电为一级负荷别重要负荷。对于一级负荷中的特别重要负荷,应增设应急电源 一般情况下,二级以上医院会采用快速自起动应急发电机组,作为允许中断供电时间为15~30s的特别重要负荷的应急电源;对于要求连续供电或允许中断供电时间为ms 级的设备,采用不间断电源装置; 对于中断供电时间为 ms 级的应急照明供电,采用应急电源装置。
二级以上医院中的急诊部、监护病房、手术部、分娩室、婴儿室、血液病房的净化室、血液透析室、病理切片分析、磁共振 介入治疗用CT及X 光机扫描室、血库、高压氧仓、加速器机房、治疗室及配血室的电力照明用电,培养箱、冰箱、恒温箱用电,走道照明用电,百级洁净度手术室空调系统用电,重症呼吸道感染区的通风系统用电为一级负荷。《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规定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只有一路市政用电的情况,对于二级以上医院是不适用的除上述之外的其他手术室空调系统用电,电子显微镜、一般诊断用CT及X光机用电,客梯用电,高级肢体伤残康复病房照明用电为一级负荷,宜由两回路供电。
2.3 低压配电系统
医院中存在大量一、二级负荷的医技设备,对于这些设备,除大容量的医技设备采用放射式的配电方式以外, 由低压配电室至各层医技配电箱, 宜采用放射与树干相结合的混合式配电。二级以上医院宜设主、备两条专用医技干线,不宜与应急照明等消防干线混用。
三、医院建筑医疗场所的安全防护
3.1 医疗场所的分类及自动恢复供电时间
医疗场所通常指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监测和护理的场所。医疗场所由于牵涉到病患的生命安全,所以安全防护尤为重要。医疗场所按使用接触部件所接触的部位及场所分为0、1、2三类,0 类场所应为不使用接触部件的医疗场所;1 类场所应为接触部件接触躯体外部及除2类场所规定外的接触部件侵入躯体的任何部分;2 类场所应为将接触部件用于诸如心内诊疗术、手术室以及一旦断电将危及生命的重要治疗的医疗场所。
医疗场所除按上述设备与人体电气接触状况分类外,还按照断电的危险程度和允许间断供电时间分类和分级。具体分类和分级如表1 所示。
表1
3.2 医疗场所的安全电压
在1类和2类医疗场所中,采用安全特低电压系统、保护特低电压系统,用电设备的标称供电电压不超过交流均方根值25V和无波纹直流60V,IT、TN 和TT系统的约定接触电压均不大于25V。
3.3 医疗场所不同时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防护
采用TN-S系统时,1类医疗场所中额定电流不大于32A 的终端回路,应采用最大剩余动作电流为30mA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作为附加防护;2 类医疗场所中,只有手术室驱动机构的供电回路、移动式X光机回路、额定功率>5kVA的大型设备回路、非用于维持生命的电气设备回路可采用最大剩余动作电流为30mA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作为附加防护。
在2类医疗场所中,用于维持生命、外科手术和其他位于“患者区域”内的医用电气设备和系统的供电回路,均应采用医疗IT系统。“患者区域”是指2类医疗场所内手术台周边水平距离1.5m、高度为2.5 m的范围。如果相邻的几个房间都属2类医疗场所,则至少需为这些房间设置一个公用的医疗IT系统。医疗IT系统应配置一个交流内阻抗不少于100kΩ的绝缘监测器,其测试电压不应大于直流25V,注入电流峰值不应大于1mA,最迟在绝缘电阻降至50k 时,应发出信号。医疗IT变压器应装设过负荷和过热的监测装置,当只有一台设备由医疗IT变压器供电时,该变压器可不装设绝缘监测器。每个医疗IT系统应在医务人员可经常监视的地方,装设配备声光报警装置。
常见的1类、2 类医疗场所的供配电系统如图1 所示
图1 二级以上医院通用供配电系统图
3.4 医疗场所的辅助等电位联结
3.4.1 辅助等电位联结
(1)在1类和2类医疗场所内,应安装辅助等电位联结导体,并将其连接到位于“患者区域”内的等电位联结母线上,实现保护导体、抗电磁场干扰的屏蔽物、导电地板网格、隔离变压器的金属屏蔽层、外界可导电部分的等电位联结。
(2)在2类医疗场所内,电源插座的保护导体端子、固定设备的保护导体端子或任何外界可导电部分与等电位联结母线之间导体的电阻不应超过0.2Ω。
(3)等电位联结母线宜位于医疗场所内或靠近医疗场所处。在每个配电盘内或其附近装设附加的等电位联结母线,并将辅助等电位联结导体和保护接地导体与该母线相连接。连接的位置应使接头清晰易见,便于单独拆卸。
(4)手术室及抢救室应根据需要采用防静电措施。
3.4.2 医院手术室的接地保护
医院手术室为防止病人手术时遭受电击, 采用辅助等电位联结措施。对胸腔手术室, 采用防微电击的等电位接地方式。手术室中,金属物之间的电位差不超过10mV。
手术室中的辅助等电位联结,是利用等电位联结板,将进入手术室的PE线水管、空调设备外壳、暖气的立管、压缩空气或氧气管、手术床以及患者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触到的各部分金属部件、建筑物梁板的主筋等金属物用25mm×4mm的热镀锌扁钢连接。
对于胸腔手术室,由于电气医疗器械直接进入人的心脏,所以采用防微电击的等电位联结(由总等电位独立引来) ,与TN系统的PE线隔离。胸腔手术电气设备经隔离变压器供电, 采用IT 系统,隔离变压器的外壳及隔离层接PE线,医疗设备的金属外壳采用接地保护。手术时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均采用绝缘垫与PE线连接的地面和设备进行绝缘隔离。在绝缘层上面的手术床、手术工具台等金属物件都与、IT系统的接地保护连接。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医疗卫生事业将在一定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作为我们医疗工程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医院的电气安全,大力推广安全可靠的配电及接地系统,只有安全、可靠的电气设计,才能使医院真正实现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层;病房楼;标准护理单元;濮阳市
中图分类号:TU246.1+1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们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更多的挑战与问题。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是以大型综合医院的扩建为背景,在原有院区基础上进行的医疗功能扩张活动。这种扩建工程,用地条件往往比较紧张和苛刻,基地条件复杂、设计难度高,建筑师往往不能像新建医院项目那样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地进行设计活动。因此,通常被普遍适用的设计方法已不再适用于这种特定的环境中。
濮阳市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就是这种特定环境的产物。该工程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院区内。濮阳市人民医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有的住院病床数已不能满足患者就医的要求,因此,拟建设一栋800床的综合病房楼。基地位于院区西北角,南侧毗邻4层高的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北侧为2层高的传染病科室,基地西侧为垃圾回收站,东侧为5层高的干保病房楼。基地东西长约118米,南北长约55米。图1.1为本项目用地条件及周边环境。
综合了院方需求与相关部门的意见,设计者通过相关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以护理单元的基本设计要求为出发点本,结合用地情况,尝试以集中式的高层病房楼形式来完成新建病房楼的扩建任务,并对设计过程做了总结和梳理。以下从概念到结论的论述,旨在为病房楼标准护理单元的设计提供更多思路,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引起建筑师对护理单元平面形态的思考,通过具体数据的引入,建立一套病房楼标准护理单元的评价体系。图1.2为实施方案鸟瞰图。
图1.1濮阳市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建设用地范围图1.2濮阳市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鸟瞰
二、护理单元的基本设计概念
2.1护理单元的概念、规模与功能
由我院主编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 49-88版)对综合医院护理单元的概念、规模、功能组成有如下定义和规定。
护理单元的概念:综合医院住院部一般由各科病房、出入院处、住院药房等组成。各科病房则由若干护理单元组成。护理单元则由一套配备完整的人员(医生、护士、工人)、若干病人床位、相关诊疗设施以及配套的医疗、生活、管理、交通用房等组成的基本护理单元。
护理单元的规模:一个标准护理单元一般为35~45床,专科病房或因教学科研需要者可小于30床。
护理单元用房的配备:其中必须配备为病房、抢救室;病人厕所、盥洗室、浴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处置室、治疗室、男女更衣值班室、医护人员厕所。配餐室、库房、污洗室;根据需要配备为病人餐室兼活动室、主任医生办公室、换药室、病人、家属谈话室、探视用房、教学医院的示教室。
2.2医疗流程与标准护理单元平面设计
护理单元的医疗流程从对象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人和物的流程;人的流程又可以细分为患者的流程、护士流线、医生流线、探视人员流线;物的流程可以细分为污物与洁物。不同的流程直接影响到标准护理单元的竖向交通设计、基本功能分区、污物流线与洁物流线的划分。图2.1描述了护理单元基本流线关系。
图2.1标准护理单元功能关系流程示意图
不同科室的护理单元,医疗流程也有所不同,外科、内科、产科、ICU病区都有不同的流程设计,虽然不同科室的医疗流程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但在标准护理单元平面的设计中,竖向交通组织、基本的三个分区(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必须配置的护理单元用房是不变的。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仅限于标准护理单元。
三、高层病房楼护理单元的平面形态
3.1.“板式”单廊平面形式:
这种平面形式利用一条内走廊作为主要交通联系空间,易取得自然采光及通风、日照、朝向的良好效果,且建筑结构简单,易于实施等。但是,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护理单元床位大量增加,护理路线加长,占地大,管线长的缺点就愈加突出。。
3.2.“板式”复廊平面形式:
这种平面形式起源于1950 年代的美国,在原来单廊双面房间的基础上加一条走廊,改成双廊,两侧布置病房,辅助用房布置在当中的护理单元形式,从而突破了漫长、单调的单走道形式,缩短了护理路程,提高了效率。中间一排医辅用房两边开门,路线极短,这种布局方式在国外较为流行。在80年代后期我国相继建成一些双廊式的护理单元。
3.3“点式”回廊平面形式:
这种平面形式正是本文所探讨的类型。它是在复廊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压长加宽,形成环状走廊的方形单元,平面更加紧凑,护理路线更短。但与“板式”单廊平面相比,此类型平面不是所有的病房都能拥有南向的日照。图3.1和图3.2为两个典型的“点式”回廊式平面布局。
图3.1 上海曙光医院护理单元平面图 图3.2扬州友好医院护理单元平面图
3.4.“异型”平面形式:
异型平面形式是以“板式”单廊平面为基础,通过局部变化,形成诸如弧形、三角形、梭型等类型,这种类型的护理单元平面在以往的实际工程中较少使用,但在近几年,一批异型平面护理单元的病房楼建成,例如上海中山医院病房楼、东方肝胆医院安亭新院病房楼,这些灵活变化的平面构成了建筑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思路。
以下是我院部分已建成及在建医院项目中病房楼护理单元平面形式的统计。
护理单元平面形式
表3.1病房楼护理单元平面形式统计
四、高层“点式”病房楼标准护理单元设计要点
通过濮阳市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的设计,笔者对高层“点式”标准护理单元的设计要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4.1平面尺寸与结构体系
本项目病房楼部分地上共24层,定义为100米内的一类高层建筑,从结构抗震的角度考虑,其矩形平面的长边与短边(以柱距计)之比不宜大于2.0。考虑到大部分病房应布置在南向,并且在该地区还需考虑“西晒”问题,标准护理单元考虑采用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平面,分别为49.8米和39.0米,由此生成的护理单元标准层平面面积为1925平方米,恰好控制在一个防火分区内(采用自动喷淋系统)。地下室不设停车库,柱网尺寸不考虑停车因素,仅以病房楼的开间和进深尺寸为柱网主要考虑要素,最后,结合高层病房楼疏散距离,将标准层的柱网确定为7.8米的标准柱网形式。结构体系参照结构设计要求和平面空间需要,选用框架-剪力墙的结构体系。
4.2基本功能分区
按照清洁度的要求,护理单元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包括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是指医生、护士使用的内部独立区域,半污染区是指医生、患者、家属、护士都能够到达的公共区域,污染区是指患者所处的病房区域。在每个功能分区的框架内,安排具体的功能房间。本项目中,在平面南侧与东侧最佳日照区域设置了病房区,医生与护士内部区域位于平面的西北侧,其余部分设置其它功能,其中,清洁物品运输和储藏位于西南角,污染物品运输和清洗位于东北角,这也是医院建筑洁污分流的设计要求。三个基本功能分区由内部环形走廊和电梯厅公共空间相互串联。图4.1是本项目功能分区示意图。
图4.1濮阳市人民医院病房楼标准护理单元功能分区示意图
4.3垂直交通设计
在病房楼护理单元平面设计中,垂直交通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是数量配置、第二是分类、第三是疏散距离。以电梯为例(本项目为内科病房楼,不考虑手术电梯),电梯使用分类需考虑患者用的医梯、探视家属用的客梯、运输洁净物品的货梯(设计为医梯)、运输污物的污梯、医生护士专用电梯、消防电梯。其中,污梯或洁物货运电梯可以兼做消防电梯。消防电梯的数量按照1500平方米一台,医生、护士专用电梯一部,清洁物品运输电梯一部(兼做消防电梯)、污物电梯一部(兼做消防电梯),综合以往设计经验,考虑到建筑的高度较高,医梯运行速度过慢,我们将患者使用的电梯和探视家属使用的电梯分开设计,各设四部。综上,本项目共设计了11部电梯。关于疏散楼梯,需结合《高层建筑防火规范》和《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第一个要点是数量,第二个要点是楼梯宽度及休息平台的宽度,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针对建筑高度较高的情况,本项目的两部疏散楼梯宽度均按照《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 49-88版)中规定,即“主楼梯宽度不得小于1.65m”。还需注意的是,防烟楼梯间的楼梯宜自然采光。
4.5室内空间环境设计
从大众的生活经验看,“点式”病房楼护理单元往往在通风和采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如何为护理单元平面营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这是本项目的设计难点,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使它区别与以往的同类项目。
医院病房护理单元的室内空间环境往往泛指公共空间,包括电梯厅、公共走廊、内部走廊。在本项目中,公共空间首先考虑采光环境,我们把电梯门厅作为第一个需要处理的空间,将平面北侧活动室设置为开敞空间,使阳光直接引入电梯厅,护理单元给患者与家属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满阳光”,这有别于以往“黑暗、压抑”的环境;其次,我们对公共走廊的采光给予重点关注,在平面走廊的尽头都设置自然采光的窗户,让光线从不同角度进入建筑内部,医生、护士、患者与家属所处的公共空间都能够获得良好的采光环境,这在“板式”病房护理单元平面中往往无法实现。环境影响心理,心理影响生理,注重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医院从功能设计走向空间设计的重要表现,也符合现代医学所提倡的“环境-心理-生理”的治疗理论。
图4.2标准护理单元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示意图
五、总结
关键词:新农村 基层综合医院 设计
Abstract: Countryside grassroots hospital building is important part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building. Hospital should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cale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l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conditions.JinXiang People's Hospital conducte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s about how to break hospital building's fixed design and how to achieve hospital building's efficient.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Grassroots general hospital Design
一、金乡县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概述
(一)设计规模
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位于济宁市金乡县新城区,总用地面积105465m2,总建筑面积161520m2,建筑高59m,共16层,是一所规模达1600床,集医疗、科研、教学、培训基地为一体、“大而全”的三级甲等基层综合医院。它在建成后将成为本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并辐射金乡县周边广大地区。
(二)总体布局设计构思
根据对项目任务书以及对项目筹建部门建设意见的研究分析,结合金乡县经济发展状况和项目投资预算,确立以下原则作为建设要点: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医疗建筑,更应体现这一原则。具体来说,这一原则不仅要体现在技术服务的层面上,还应体现在情感理念的层面上,不但体现在对患者的关怀上,也应体现在对医护工作人员的关怀上。
在建筑总体布局和造型上充分体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以患者为中心”的主体形象;在环境造型、功能组织等方面做到无微不至,使建筑获得最广泛的认同。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的特有规律,立足于现有条件,合理经营建筑用地,将医院建设规模与用地矛盾一次性统一解决,做到合理分区。组织好患者、医护人员、家属、服务人员的出入;人流、物流、洁污等流线以及各类出入口分布合理便捷、避免交叉感染。另外,医院充分利用基地,采用相对集中式布局;空间上将门(急)诊、医技、住院组成一点三线,集中布置在基地南侧,使医院运作时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便捷达到最大化。基地北侧预留大面积绿地,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景观环境空间,另一方面又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留下余地。
门诊部所有诊室都有自然采光、通风;医护人员专用通道与患者就诊路线分开;住院部全部病房都有好的朝向;医护人员也有专用的内部联系通道。力求用尽可能少的环境资源换取最大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以适应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建成的医院会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区域的焦点。
3.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原则
我们突破了医院建筑设计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经典模式,真正体现了医院建筑便捷、高效等共性。同时,在建筑艺术上将医院的性格特征充分地反映在建筑造型上,灵活变化的个性体现在医院建筑的创新取向上。一个成功的医院建筑设计应完美体现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4.区域空间“异质化”原则
由于医院周边环境特征均质散漫,景观缺乏变化,该医院作为这一地段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空间和体量都打破了原有的城市体量格局,使之成为县域环境内视觉的焦点和地标性建筑物之一。
5.技术延伸原则
医疗技术是现代科技综合应用的代表,同时建筑的技术含量也在逐日增加。因此医院建筑具有医疗技术和建筑技术的双重特征。按国际流行的现代化医院标准进行设计,使建筑从内到外都达到国际水准;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信息管理技术,实现医院内部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同时医院建筑设计应保证医院建筑具有充分的技术更新和技术发展的余地,使建筑对未来的技术有较大的兼容性。
(三)交通组织设计
交通设计的目标与原则是出入交通畅通、安全,提供与区域功能、形象相匹配的区域交通条件,尽量减少对周边干道的影响,流向清晰、合理、立体、互动。
二、建筑设计特色
(一)建筑空间与立面造型
裙楼特殊的坡面形态对空间的构成至关重要,有序、大气、丰富的室内外空间有利于复杂的功能组织,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坡面下部以及地下空间的压抑感,便于自然通风与采光。空间构成中有三个重要元素:中庭、庭院与“医疗街”。中庭空间宽敞丰富;十二个庭院分散布置,贯穿裙楼;中庭和庭院将有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成为功能组织的枢纽,中厅玻璃天棚与墙地面形成有趣的虚实光影对比;“医疗街”形成立体层次的行人系统组织。三个元素有机的结合,完美地丰富了医院的空间形象。
(二)功能分布
楼层分配:地上16层(含转换层),其中一至三层为门诊、急诊和医技科室,四层为转换层,五至十六层为住院部。地下一层,主要是地下停车场、设备以及部分医技科室。
(三)垂直交通与层高
1.垂直交通
裙房部分的主要垂直交通位于中庭中部,一至三层每层4部自动扶梯、4台观光电梯和4座疏散楼梯(医院停电时,短时间作为主要楼梯),这种布局将有效缓解大厅入口的拥挤。此外周边分散布置9座封闭疏散楼梯,以有效解决内部垂直交通。
高层部分主要交通位于中部核心筒内,每楼层各布置6台电梯,此外,还有两台污物电梯、1台消防电梯和3座防烟疏散楼梯。电梯数量的设置充分考虑医生、护士、患者使用较集中的特点,以方便他们顺利、便捷到达各楼层。
2.层高
地下层功能主要为停车库、部分医技用房、后勤用房,层高为4.8m。地上一至三层功能主要为门急诊、医技用房,层高为4.8m。四层为转换层,兼做服务层,五至十六层主要为病房,层高为3.6m。
(四)无障碍设计
建筑的主入口设计残疾人坡道,坡度1:12,方便残疾人通行。门诊大厅设计有无障碍电梯,患者可不用穿行,就可以到达就医的楼层。
关键词:绿色 建筑设计 要点
引言:
国务院在2013年颁布的1号文转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0亿m2的目标,随着政府推动,绿色建筑数量还将更加迅速的增加,对绿色设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
我国从2006 年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陆续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等标准,并且已有20个地方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推出了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经过逐步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而且结合绿色项目的经验积累,对2006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修编,目前新版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于2014年颁布。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绿色建筑数量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虽然2006年就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我国的绿色建筑自2008年才进入实质性的发展,从2008年10个、2009年20个,2010年已突破性的增长到82个;2011年增加了241个,几乎比上一年增长了2倍;2012年389个,2013年518个,绿色建筑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2、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
降低能耗、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水资源消耗、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各国建造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环境原因。也就是说,各国对绿色建筑设计作用的认知是较为统一的,即绿色建筑目标主要为降低能耗、减小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与提高建筑室内环境品质这三大方面。
高昂的原始成本、缺乏政策支持、激励、资本支出与运营成本节省之间的挑战、缺少市场需求、可承受性――绿色是高端的、缺乏公共意识与缺乏专业人士等因素是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特别是高昂的原始成本,虽然2012年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各国绿色建筑首要关注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绿色设计的重要性。靠设备与技术堆砌的绿色建筑成本高昂,唯有通过绿色设计,从设计的根本上实现与环境融合、各专业协调、技术适宜,才能降低投资,实现便宜的绿色建筑。
3、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与要点
3.1绿色建筑设计涵盖的内容
绿色建筑设计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单体的专项设计,从新建建筑到改造项目,乃至绿色建筑的认证,都属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
3.1.1绿色城市区域规划设计与咨询。在规划阶段,结合总体规划理念进行环境分析、能源规划等可持续城市规划技术服务,取得满足绿色、低碳、生态等要求的城市规划文件。在前期阶段,通过基于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技术条件、技术成本的专业调研,确定建筑项目的实施目标和技术策略。主要设计技术包括绿色生态规划咨询与优化设计、区域能源规划咨询与优化设计、新建建筑节能评估专项分析和区域风环境分析与优化设计。如现代设计集团做的包头新都市中心区规划风环境分析、青岛蓝海新港城风环境优化、四方欢乐滨海城室内外风环境分析等。
3.1.2建筑绿色专项设计。在项目设计阶段,设计结合日照分析、室外风环境模拟、室内自然通风模拟、自然采光模拟、建筑遮阳模拟、围护结构节能计算、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等分析技术,对设计进行优化分析,推进设计。主要设计技术包括建筑采光遮阳设计与数值模拟分析、复杂建筑全年能耗及节能潜力分析、复杂式地源热泵系统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室内舒适度分析及优化设计、日照分析、围护结构节能分析。如:烟台机场节能专项设计、上海虹桥产业楼全年能耗计算分析、复合式诚品书店文化商业综合体地源热泵土壤热响应试验和系统优化分析、南京机场节能专项设计、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站遮阳系统专题研究、上海汇都公寓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热水集成设计专项等。
3.1.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不仅是新建建筑,对既有建筑改造也可以将绿色理念融入其中,做可持续的设计――寻求资源、环境与空间品质的最佳平衡,使历史得以延续,当下能够适用,未来可以发展。将既有建筑改造需求同现有造型特征进行紧密结合,是绿色改造设计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此类设计实例如上海香港广场南、北楼裙房外立面装饰工程节能设计、银河宾馆节能改造、虹桥宾馆节能改造等。
3.1.4绿色建筑星级认证。从建筑设计到最终绿色星级的认证,提供绿色建筑全过程服务内容。如:项目绿色开发策划、绿色星级目标定位可行性分析、绿色任务书设置、绿色规划与建筑方案咨询、绿色专项技术分析(日照分析、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自然采光模拟分析、建筑遮阳模拟分析、室内外环境噪声模拟分析、围护结构节能计算、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等)与绿色管理(施工绿色技术交底和绿色施工指导)等内容,并委托专家团队进行质量控制,从而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星级认证和美国LEED 认证。此类项目如苏州诚品绿色建筑设计、申都大厦绿色建筑设计、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绿色建筑设计、崇明陈家镇能源中心绿色建筑设计等。
3.2绿色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的是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应首先通过建筑本体的设计尽可能实现建筑性能与品质的优化,如微环境设计(风环境优化、日照控制)、建筑遮阳(活动外遮阳)、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自然通风(通风隔音窗技术、中庭、拔风井、导风构造)、自然采光(光导、光纤照明)、隔热保温(保温遮阳一体化外窗、双层幕墙、变色玻璃、断热桥构造、气密性)等设计,这也是需要资金投入最少的部分,投入产出比高;在此基础上协调暖通、电气、给排水等专业进行技术优化,实现设备的高效运行,如智能照明(LED 照明、光感控制)、能量回收利用(空调排风热回收、冷凝热回收、烟气热回收、电梯势能回收)、能效监控(能耗分项计量、水泵风机变频调节、可变新风比、污染物控制与设备联动)、节水技术(节水卫生器具、微灌滴灌技术)、蓄冷蓄热技术、冷热电联产技术;最后可根据条件考虑增加可再生能源与资源的利用设计,如太阳能(热水、发电、制冷空调、采暖)、浅层地热能(土壤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水(雨水、中水)、材料(废旧材料、可循环材料)。
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还应注意应用技术对建筑功能、气候条件的适用性。不同绿色技术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以土壤源热泵技术为例。土壤源热泵系统适用于冬夏季负荷相近的地区或建筑;尤其适用于热负荷大、间歇运行和占地面积大等特点的建筑使用;宜与其他系统形成复合式系统,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运营。如上海浦东游泳馆,占地面积较大,运行时间为间歇运行,泳池热负荷大,非常适合采用土壤源热泵,经过两个加热和两个制冷季的运行,土壤温度基本保持稳定;而地源热泵在运行过程中,间歇运行也有利于土壤温度的恢复。
4、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从设计之初就贯彻绿色理念,利用性能化分析手段优化设计,协调各个专业,选择适宜技术,从而实现建筑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建筑性能的最优化及建筑能耗最小化的目标。随着绿色建筑的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设计将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1号
关键词:建筑风环境;Airpak模拟;风速风向;气压差;优化设计
在绝大部分地区,为了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外环境,在建筑的室内外空间设计上,既要满足夏季良好的自然通风,又要避免冬季室外风速过大,并优化建筑散热保温效果,从而降低建筑运营能耗。本文结合建筑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建筑风环境模拟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探讨。特别是在建筑设计前期的方案推敲与优化阶段,建筑风环境模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绿色建筑的优化设计方面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建筑设计案例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建筑风环境模拟分析与绿色建筑前期设计的关系。
1.风环境模拟分析与建筑形体布局对比
本文以中国整形外科医院改扩建竞标方案作为案例分析,该方案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基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160米,占地面积为62923平方米(面积计算准确吗?我计算是48000),用地内地势平坦,基地周围交通便利。地块东侧临处路,西临疗养院路,南侧为永定河引水渠,北侧为院区家属院和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在该建筑设计前期,主要有两个概念方案,各有其特色,但其建筑形体布局有着较大不同。现以北京的自然气候条件为基础,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风环境的要求作为参考,运用流体模拟软件Airpak,对整形外科医院的两个方案进行冬夏两季室外风环境的仿真模拟,从而为整形医院取得良好的建筑通风,减少建筑能耗,避免污染物扩散,创造舒适的室外环境提供模拟成果及理论支持,为建筑方案的对比和筛选提供依据;同时,该模拟结果可以用来指导该医院建筑布局的优化以及室外景观的合理布置,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的休养康复环境。北京冬季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夏季是东南风。石景山区,4月平均风速为全年之最4.7m/s。在建筑风环境模拟过程中,取风速为5m/s,测试建筑室外风环境;本文将分别模拟以下两个设计方案的冬季和夏季风环境,来对比探讨不同建筑方案的自然通风,行人舒适度、污染源扩散、气压差值等方面的问题。
1.1方案一模拟分析
方案一示意,该方案南北对称式,南北各有东西向条状住院楼,中间为门诊医技楼,它们共同围合的空间为一个下沉庭院,适于患者在其中休息与交流;垃圾处理和动物实验区域在西南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其污物和废气对院内的影响;人行道和院落分布在建筑体块之间。此方案冬夏两季的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如下:分析方案一模拟分析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院内风速:分析冬夏两季1.5m高处的速度矢量可以看出:冬季风从西北角吹来,风速为5m/s,经过院内建筑再从东南角离开,风速减小幅度较大;分析速度云图可以看出,院内风速均匀,人行道路上没有超过5m/s的不适风速,也无静风区;在图2中分析夏季风速度矢量图和云图,可以看出,夏季风从东南侧吹过来,院内的几大围合区域如东侧入口广场、西侧内院皆有一定的风速,并且绝大部分区域气流通畅,没有涡流区和静风区,整体来说通风气流条件较好。
(2)污流排散:医院内主要污染源为垃圾处理处和动物实验区域,它们位于基地西南角。分析冬夏两季1.5m高处的速度矢量可以看出,冬夏季污浊气体的方向都是背离医院散去,不会吹入院内,并且没有产生漩涡区,污浊气体不会滞留,从而不会影响院内清洁。
(3)气压差值:冬季1.5m处气压图可以看出,作为西北角第一排的两栋建筑迎风和被风两面气压差大于5pa之外,应做好建筑防风,比如加强建筑构件防风处理或者种植常青树种在其北侧;除此之外的其余部分,如南北住院部的气压差值都较小,可以减少冬季大气压值引起的热量流失及额外的能源消耗。中夏季1.5m处气压图所示,南边住院部气压差值大于5pa,北边建筑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气压差都大于1pa,都优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在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减低了空调使用带来的能耗。
1.2方案二模拟分析,该方案西北角为两栋住院楼,并且围合成一个室外休息西北庭院,西南角为主要污染气体来源:科研楼、动物实验楼,东部为门诊医技等,东西建筑之间为一条南北向开敞的主要景观轴,建筑之间用连廊连接,该方案建筑风环境模拟结果如下:分析方案二模拟分析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院内风速:中冬季1.5m高处速度矢量图,可以看到冬季风从西北角吹来,在住院部围合的西北庭院中,虽无风速过大情况,但是形成了一定的回旋涡流,不利于保证空气洁净;冬季1.5m高处速度云图,科研楼与住院部之间的走道空间,冬季风速较大,近一半面积处于3m/s—5m/s之间,不适合患者在此行走和休息活动,同时建筑表面寒风过大容易过多地带走建筑物热量。夏季1.5m高处速度矢量和云图,可以看出夏季西北庭院被南边建筑阻隔,庭院内风速较小,不利于通风散热,在夏季也不适合休息活动。从风速分布角度来看方案一优于方案二。
(2)污流排散:院内主要污染源为科研教学中动物实验区域,位于基地西南角,冬夏两季速度矢量图来看,夏季的污浊空气对院内影响不大,背离医院散去;但是在冬季,污浊气体将会由实验楼与住院部形成的狭长走道中吹向住院部,影响院内清洁,由此比较,方案一要优于方案二。
(3)气压差值:从图3中冬季1.5m处气压图可以看出,冬季南北住院部气压差值相对方案一要大一些,且最北住院部与迎风面第二排的医技楼气压差都大于5pa,显然容易引起的热量流失及额外的能源消耗。夏季1.5m处气压图,看出夏季南北住院部气压差值都较大,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通过冬夏两季气压差值的对比,方案一要略优于方案二。综上所述,通过建筑风环境模拟,对两方案中院内风速风向、污染气体流向、建筑室内外气压差值等方面的全面比较,建筑方案一优于建筑方案二,结合其他建筑设计要点,该医院最终设计方案选取为方案一。
2.风环境模拟分析与建筑形体布局优化
以建筑风环境模拟的结果为基础,尽可能保持方案一大体不变而进行局部微调,方案一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在夏季,若干建筑室外空间局部通风不佳,下面将提出具体问题,并对建筑形体布局的进行适当优化,得出方案三;最后将方案三与方案一进行模拟对比:
2.1方案一的问题及优化方式
(1)问题一:西边的下沉内庭院,有一半面积在冬夏两季特别是夏季的通风效果不佳,此处冬季休息活动基本符合要求,但夏季宜有良好的通风,否则内院一半面积风环境不适于夏季室外活动,气流不畅。优化方式为:在方案三中,将门诊主楼与南边住院部的连廊一层做成开敞式的,冬季连廊两侧关闭;夏季底层连廊打开后走廊形成通风带,激活内院气流,利于通风。
(2)问题二:东侧主入口广场及其北侧走道冬季在北边住院楼的庇护下,室外风速不大,冬季风环境较好;但是两处夏季风速都很小,空气流动受阻,再加上人流量较大的因素,此处在夏季宜有更加良好通风。优化方式为:在方案三中,将东南角住院部底层架空两跨度15米,做成水池及花园,优化通风效果和微气候的同时,营造了一处乘凉避暑的室外休闲空地;另外,将门诊主楼与东北住院部的连廊一层做成开敞式,这样夏季东南风大量吹如门诊广场,北边走道亦有良好通风。
2.2方案一与方案三夏季风环境模拟结果对比
方案一与方案三夏季风速度矢量图与云图可以看出:相对于方案一,优化后的方案三使内院、门诊入口广场、北部走道的通风效果有了较大改善,使夏季整个院区近35%的室外风环境得到优化,改善了室外环境的舒适度、室外景观等微气候,夏季优越的通风效果也降低了空调能耗,符合绿色建筑设计要求。
3.结论
以上研究仅适合在建筑概念与方案设计阶段,通过风环境的计算机模拟寻找优化设计方法,模拟精度满足建筑师在此阶段的方案决策即可。通过本研究不难发现,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风环境的要求作为参考,以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充分利用好建筑风环境模拟技术,能很好地为绿色建筑构思、建筑布局、建筑形体等前期设计提供客观、科学的评判和优化依据,从而对不同的建筑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和调整优化,使得建筑具有更合理舒适的室外风环境,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改善建筑的隔热保温、避寒散热性能,从而降低建筑运营能耗,践行绿色建筑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陈飞.建筑风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