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合作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起高职教育的使命。国内外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长期有效的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的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能促进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工学结合

关于工学结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按照1987年第五次世界合作教育会议精神,工学结合教育具有如下特征:①培养应用人才;②保持高质量;③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培养过程,教育计划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④生产工作是教育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比例,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⑤有正常的起止时间。工学结合是一种注重实践经验学习、实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和社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当前高职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机制不够规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提出和实施本来对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都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够规范,导致在管理制度与操作上都不够规范,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缺乏经验,学生难管理,企业怨言多,着眼点欠缺长远眼光,,大多还处在短期合作、浅层次合作的阶段。

2.校企合作课程设置欠合理

由于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导致高职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低于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又不占明显优势,在人才市场上遭遇尴尬。一些院校只是喊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口号,执行的还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思路设置课程和制定教学进程。

3.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

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要求有差距,特别是在“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现有的专任教师队伍还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一大批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历的年轻教师走进了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但因为很多年轻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实操实训方面有心无力。

4.欠缺完善的考核评价保障

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有些学院欠缺考核评价保障,使得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学校和社会评价脱节。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学生、教师的考察不到位,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实践技能不够硬,达不到企业的标准。特别是在社会评价上,要将实习单位的评价纳入见习、实习的考核,由学生所在岗位的管理人员给学生进行评价,使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与行业需求接轨。

三、优化措施

1.规范校企合作的合作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要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统筹人才的培养教育,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真正做到学院、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2.校企互动、工学结合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也是为各个企业服务的。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重点。课程设置作为体现专业最终培养目标的关键,应立足于社会对其职业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来设置相关课程。所以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应在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

3.建立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所谓双师结构,就是教师队伍里既有负责教授动手实践能力的技师,又有教授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师,根据课程情况合理安排两者的结构组成。学校在进行师资建设时不但要重视学历、职称,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的经验和研发产品并应用的创新思想。

4.校企合作共同构建教学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展,要根据校企双方对教学和管理的实际要求,完善教学计划和管理的组织和实施。就学校层面的管理而言,主要应该做好两个方面:

一是计划与指导。教学管理要与经济发展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思维模式,并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和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做好学院的整体教学规划,制定反映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教育教学和培养方向以及如何完成培养目标。

二是管理与服务。即按照学校的整体规划和现实教学基础,对每门课程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定期监督、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及时研究解决方案等;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因涉及教学及实训、生活及安全、权益保障、矛盾纠纷等一系列校外问题,那就需要周到的服务,以保障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推行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必须打破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构建突出能力、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即取消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进行评价的方式,建立“理论考核”、“日常考核”、“项目考核”、“实践考核”、“结业测试”等多元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实训考核评价要与企业要求相一致,要将企业内部管理的机制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使人才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更加有效的全方位结合,突出能力的导向型。

参考文献:

[1]郑祖宪.实行产学研结合,全面推进高职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R37-4

一、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其中的医学微生物与临床医学紧密相关。对于教师而言,各类微生物致病性属于重要内容,更是需要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而且这种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就需要通过实验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巩固理论知识。但是从实验教学现状来看,目前的实验教学并未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分析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实用价值。

二、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从医学微生物的实验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不匹配;各大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师资人数及实验教学模式都没有跟上学生人数增长。从实验教学现状来看,师资人数及实验室数量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各种弊端日渐突出,而且除开培养精英为目标的小班外,绝大多数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现实中带教教师当场演示实验,而学生且团团围观,大多数学生仅仅只看到教师在操作,根本不能够领悟到教师操作的内容,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无法正常观看,实际操作中就会犯下各种错误。例如一些学生用手直接握住接种针上取菌部位,而菌种管被摔碎后直接用双手收拾玻璃碎片,连手套都未佩戴,有一些学生甚至对准接种活菌培养基说话等等。同事医学微生物的实验教学中还会接触一些活的真菌、细菌等病原体,从生物安全角度来看,潜在巨大的危险性。所以实验教学过程中极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安全意识不强,存在隐患;实验教学的生物安全意识是重中之重,国家也在出台相关手册与管理条例加强生物安全。虽然各级单位都在生物安全方面采取了防护措施与安全教育,但是实验教学中相关生物安全教育明显滞后。比如很多高校微生物实验课完成后,学生根本就不明白各类病原微生物具备的致病性等级,怎样防止操作中生物因子危害,乃至防止生物因子朝着实验室外的区域扩散都不清楚,无形中威胁了学生自身安全与生命健康,极有可能会污染周围环境。

(3)试验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合理性;现在医学微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主要是抗酸染色法、革兰染色法及单染色发等各种基础性试验,操作简答、独立性强,但是对于基础性的学科而言,这些教学内容编排略显单薄,并且大多采用了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极难主动思考问题,只会机械的、被动的模仿教师操作,最终实验报告也是大同小异,所以实验成绩极难实现客观性与公平性。传统实验教学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自然也就不能够激发学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从实验教学现状来看,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各种问题,还需要结合高校实况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够得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标。

(1)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事实上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和能力,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实验技术,还必须要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所以选择实验内容上就要重视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讲验证性实验朝着自主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方向拓展,增加实验的设计性与综合性,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比如分别培养和鉴定肠道致病菌,就应该讲标本采集和处理,微生物分离培养、生化、形态以及血清的鉴定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加强实验的自主性、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要求、明确问题,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操作、思考及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工具揭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2)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基础和临床之间的联系是医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所以进行研究型实验教学就要重视实验内容好临床知识之间的渗透与交叉。比如分离与鉴定病原菌的实验加强了学生认识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诊断;通过临床病例进行启发式教学,首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讨论临床病例,提出问题,缺乏学生主动思考,而学生查询了大量的文献后就要设计实验,并提出实验措施,反复进行讨论与修改,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查询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过讨论问题加深了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基础上,能够启发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及拓展学生思路,增加了各类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不但能够满足基础教学要求,还能够兼顾临床知识,给今后学生临床学校奠定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设备投资;教师是施行实验教学改革之主力军,因此就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挖掘各个教师潜能,建立体系完善团队机制,培养教师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条件。如今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专业知识就必要具备一定深度与广度,因此教师就要加强对新理论及新成果的应用与吸收,就要及时提高新的研究进展。因此积极加强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实验教学的重要措施。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实验设备的投入,加强实验室投资,只有确保了设施设备建设,才能够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从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就要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对实验教学进行融合和改造,结合学校实况探索新的教学方案及措施,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步伐,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手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邝玉,杨远,曾蔚,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思考[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1(1).

[2]李玉军,翟爱霞,张庆猛,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4).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范文第3篇

工业工程是一门“直接以系统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工程技术,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5]。现代工业工程集成了信息技术、制造系统工程、工程心理学、工程生理学、工程经济学、环境科学等诸多的高新技术,成为一项社会共性技术[6]。工业工程起源于制造业,服务于制造业,其内容是研究如何提高制造系统的效率与效益。迄今为止,所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工业工程的普及应用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对的是世界同行的竞争,这就更加迫切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的工业工程人才[7]。工业工程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以能力培养单元为系统要素,以能力培养的内在逻辑为系统结构,改革、完善能够提高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形成基于“梯次增强的能力拓扑体系”的培养方案改革特色。其目的是转变“知识为本”的人才培养观,通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改革,建立工业工程专业“三层楼”的能力系统结构,以能力拓扑图为参照系(如图1所示),重组原有知识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调整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分和学时分配,构建新型的“模块+单元”的知识体系,形成与之对应的“模块+单元+节点”的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遵循知识传授的规律安排“模块”,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调整“单元”的先后次序,修订教学进程,形成工业工程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首先,工业工程专业的所有学生前三年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案,即所有学生均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前三年课程方案,完成通识课程、工学大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基本的工程训练环节。在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后,按照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部署,成立工业工程专业系卓越工程师培养指导小组,采用学生自愿申报和指导小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采用本方案培养的学生。其次,按本方案培养的学生,与学院其他按其相应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组成行政班,由学院进行统一管理;在学习上,由工业工程专业系卓越工程师培养指导小组进行指导,并为每位学生指定一位指导教师。第三,由指导教师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结合学生所获学分和课程、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实际,制定后续课程学习计划以及企业实习/实践计划,经机械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批后实施。第四,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实习/实践计划,确定参与学生培养的合作企业、合作导师,并制定更详细的企业实习/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内容的方案,经学院卓越工程师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后执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借助于模块化这一手段,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将培养目标、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以工程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的能力体系为基础,进行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划分,构建“模块+单元+节点”的课程教学体系,拓扑图见图2。

工业专业知识单元划分为[8]:(1)工业工程核心知识单元。主要介绍IE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包括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等。(2)机械制造类知识单元。主要介绍机械制造专业知识与技术,包括工程制图、工程材料与热加工、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3)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单元。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先进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4)先进制造技术知识单元。主要介绍IE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在现代制造业中的运用,如CAD、企业资源计划(ERP)、精益生产(JIT)、现代制造工程等,包括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等。(5)经济管理和数理统计类知识单元。主要介绍数理统计和一般的经济管理知识,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应用统计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经济法概论、工程经济学、企业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原理等。以上IE知识单元划分,主要为面向作业层次的基础类知识,以介绍IE在生产服务业中的应用为核心,向相关知识扩展。为避免相关知识节点内容重复,需要严格审核教学大纲,规定哪些内容在哪个知识节点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知识节点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通过知识节点体系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优化,使得整个体系一体化。

二、企业实践阶段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一)制定质量目标并定期检查

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总的质量目标和评价指标,并将其逐级分解。学校根据重实践,适应工程一线需求的要求,优化企业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并定期对各级质量目标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完成目标的困难程度、实现目标的努力程度及采取的措施手段等。学校应在必要时进行修改,以保证教育质量目标适宜性;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励先进、督促后进,以达到目标管理对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毕业设计(论文)要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实行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内容可包括方法与效率工程和现场管理、质量控制与保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制造的规划、实施与评价、系统的规划与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为使学生具有工程管理能力、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应该与企业联合开设企业管理、领导艺术、企业经营、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工程管理、工程师职业道德、环保等课程,促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制定完整课程与实习体系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构建新型工程实践教学机制: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校企联合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9-11]。学生在校学习课程包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环节、设计和实习内容,必须取得规定要求的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并完成规定内容的实习、课程设计、实验等内容;学生的学位论文在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且论文格式完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性,行文规范,并进行论文答辩。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本工程领域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培养环节。经审查合格后,学校可根据有关申请学位的规定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经学位委员会批准后授予相应的工学学士学位[12]。

(三)建设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feasibility of teaching reform mesures that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evel examination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cian" are embedded into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Base" is analyzed. The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three-level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ages were put forwards.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and control method of curriculum reform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chieving curriculum reform by using the mode of embedded teaching were expounded.

关键词: 课程改革;嵌入式教学模式;软件资格考试;信息处理技术员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the mode of embedded teaching; software qualification exa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cia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33-01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的

国家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新形势下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指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为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西安外事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采用课程实施与证书获取“双轨”并行的方法,将软件资格考试“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的知识点嵌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并制定了以加强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培养运用信息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特色,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方案。使学生减少重复学习即可获取资格证书来证实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而指导对计算机知识的继续学习。

2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案制定

2.1 课程改革方案可行性分析知识内容吻合度高:从专业领域来看,“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涵盖了计算机技术的全部领域。它包括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等5个专业类别[2]。其中“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考试主要考核的知识内容包括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中的主要组件、网络基础知识和信息处理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讲授的知识点吻合度在82%左右。学生受益度大:学生就业时由于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需要参加社会上的一些类似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培训以获取某些证书作为就业竞争的筹码,浪费了学生大量精力财力[3]。实行嵌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程学习就获取了初级证书,在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岗位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和就业的竞争力。

2.2 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信息社会和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信息无处不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教育的途径趋于广泛化和多样化。[4]这种变化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根据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嵌入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全部参加 “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考试,要求取证率达到80%以上。课程改革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部署、实施与过程控制,项目进行主要分为启动阶段:课程改革动员与工作任务部署,计划阶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教材建设工作,执行阶段: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落实与实施、控制,收尾阶段:课程考试与总结。其中项目组长负全责;教学主管负责教学任务部署、落实和检查工作,行政主管负责教学管理;教师负责教学具体实施工作。

3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控制

3.1 教学管理主要抓完善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的监测与控制以及教学质量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相应管理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本部门系列管理制度。

3.2 教学实施采用课程组长和主讲教师负责制,要求课程组长对课程教学质量全程负责,主讲教师对课程教学全程负责。在实施理论教学方面要求教师减少深度,强调理解机制与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教师利用往年软考试题设计应用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做实习实训练习并编写实验报告。

3.3 教学研究我们对2009上半年、2009下半年和2010上半年学生笔试正确率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

3.3.1 得分率

3.3.2 得分率

3.3.3 得分率>90%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得分率>90%的题目数呈下降趋势,导致学生的过关率下降。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加强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4课程改革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历练优秀教学团队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通过参与课程改革工作及全国软考阅卷工作,教学观点和科研参与意识大大加强,教学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已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专业水平较高的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3月被陕西省软考办授予陕西省计算机软件考试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目前自编的本科、高职教材已被陕西省软考办分别作为陕西省本科、高职院校嵌入式教学的指定教材,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2010年1月和5月全校参加软考机试和笔试5643人,平均过关率96%和86%,取证率85%,超出预计5个百分点,居全省之首。

参考文献:

[1]盖玉莲.计算机应用基础实习实训指南[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大友,刘志峰.信息处理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597-02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和IT企业都陷入了一个“两旺两难”的境地,计算机专业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已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笔者所在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寻求一种适合我校办学条件和生源特点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科学结合的方法,就成为我们近几年努力的方向。

1 具体做法

1) 实践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更新办学理念,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应用技能单一的状况,积极响应现代IT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征,将实际应用技能培养深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适度提高学生职业转向能力。

二是改革培养方案,由厚基础、宽口径向重应用、强技能培养方案的转变。继续推行“6+1+1”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践“三元互动”,建立“概念实训-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岗位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构建课程群,由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体系向知能共进的教学体系转变。以系统结构、数据结构、网络原理、操作系统等专业骨干课为核心,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群,打破学科、专业划分的局限,以就业方向为目标、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安排集中性实践环节小学期,通过实践强化训练来加快知识能力的转化。

四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由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循序渐进实践“翻转课堂”,努力建设课程中心网络平台,由传统的School Work Home Work 转变为Home Work School Work,实现以教师为主的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模式转变。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和职业续航能力有很好的引导与强化的效果。

五是实践“三元互动”,将教育由校园平面式向社会立体式转变。加强学校与培训机构、企业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密切融合,环环相扣的适用于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2) 实践措施

“五个转变”的中心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构建双向嵌入、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计算机专业学习时间的8个学期分段为三个部分:6个学期的学校理论学习、1个学期的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1个学期的IT企业顶岗实习与双向选择就业。学校、学生、企业(专业培训机构、IT企业)成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支撑点,也是三个受益对象。尤其是IT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订、教学环节中硬件资源和智力资源的融合与投入、天然的生产与科研实践岗位与项目的磨合与锻炼,对扩展学生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平台、空间的广度、深度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这较德国的“双元制”增加了专业培训机构这个环节。这种培养模式对专业培训机构这个环节提出了要求,既要求专业培训机构有能力参与制订适应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又要有能力参与实战性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来,还要有发挥自身与下游IT企业密切的人才输送的合作关系,实现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就业的零距离。二是推行市场导向、项目引领的实训实习体系。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的那1个学期是提升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阶段,IT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那1学期是体现培养效果的。学校同专业培训机构研究制订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大纲,实验课程的主讲由专业培训机构的资深讲师和IT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担任,教学方式要求以成熟的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熟悉和掌握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学校相关专任教师可以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也是提升学校教师工程能力的一个比较实用的途径。

②课程建设改革,一是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系统结构、数据结构、网络原理、操作系统等专业骨干课为核心,构建“程序设计及算法”、“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与维护”、“WEB开发技术”等课程群,围绕着课程群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重点抓好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等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全面完善教学计划,构建更加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二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虚拟与防真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技术;自主开发适当的教学硬件和教学演示软件,实现全方位的网络辅助教学;建立并建好精品课程网站,用以课件、课后答疑、组织论坛、学术交流。三是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建立教学团队,研究课程的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安排,以及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推进理论课进实验室的方式、进度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包括“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后实验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方法,和教学督导问题等,形成科学、合理、实用、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全员覆盖、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覆盖的“闭环督导”体系。形成由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构成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 “自然环境”。

③实践教学改革。在“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打造基础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和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形成实践平台层次分明、实践能力逐步递进、鼓励创新研究的分阶段、多层次、综合性与应用性强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是基础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1-2年级学生,认知型与验证型实验偏多。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理论学习的效果,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让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聚焦在基础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二是综合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2—3年级的学生,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偏多。通过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拥有的湖北省信息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三是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3-4年级学生,偏重于拓展。通过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实践,以及参与教师横纵向科研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践效果

从2008年至今,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方面奖励数量和质量逐年增加。在全国信息安全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多次获全国二、三等奖。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果丰富,先后参与了校级科研项目20多项,1名学生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奖率及获奖等级大幅度提高。

通过调查表明,通过新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宽、技能精、素质强,“适销对路”,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并受到企业的好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网调、函调和面调等方式,2008年以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均超过92%。

2 结束语

多年来的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为我们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路径、方法,积累了实践经验。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师资队伍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绝大部分是学科型师资,也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偏重于理论教学和课堂传授,因为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项目开发的实践,尤其是缺乏新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案例或者项目驱动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而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师资又存在理论功底不深的问题。二是政府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有待改善。“6+1+1”、“三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投入,这是回避不了的客观现实。目前这一经费主要由学校和学生承担。学生既要承担学校的学费,还要承担企业的培训费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校、学生、社会“三赢”的,因而减轻学生和学校的负担,拓宽新模式的受益面,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政府和企业应该解放思想、放眼长远,内地也应该向沿海城市学习,加大在实训基地、培训师资等方面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陈静.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考(综述)[J].科技信息,2010(19):16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