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教育特性;教师;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43-01
在知识生产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原有的小学教师培养策略凸显以出问题影响到了培养成效,在此基础上,在对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结合“科教兴国”“高教强省”战略,基于小学教育特性达到高效教师培养状态。以下就是对新时期小学教育特性与小学教师培养的详细阐述。
一、小学教育特性分析
(一)趣味性和艺术性
在新时期教育部门主张自主开展教育活动,并要求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增强教学环境的趣味性,提升教育水平。由于小学教育对教学环境的趣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注重采取特殊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某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通过对自身讲课表情的调整,并以微笑的形式及夸张的动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另外,在小学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通过为学生呈现具备艺术特性的歌曲、视频等形式提升教育质量。
(二)依赖性和向师性
依赖性及向师性也是小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征。为此,小学教师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利用小学生依赖感较强的特点通过交流的形式建立师生关系。基于依赖性及向师性发挥异质同构功能积累小学生社会经验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满足教学需求。另外,由于小学生存在着自我发展意识较低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可利用亲切的目光及笑容传递爱,便于学生将依赖感由父母转向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二、小学教师培养策略
(一) 完善培养目标定位
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为了推动形成全能型人才,要求师范院校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小学教育趣味性、依赖性的特征将现代教育观念、德智体美、胜任小学教育能力等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教师。此外,在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要求师范院校注重将培养目标细化,即在培养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基础上,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并掌控前沿教育动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效率。另外,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为了保障内容的合理性,应注重强调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加强对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提升教育能力。
(二) 实施综合型培养模式
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基于综合型培养模式开展培训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首先要求师范院校在实施综合型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坚守不分学科的培养观念,并将语文、综合素质、科研能力等领域作为重点培养内容,以此来推动小学教师朝着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并促使其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迅速融入教学氛围。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引入了“综合型培养模式”,由此引导被教育者在良好的培养模式下提升综合实力。其次,在实施综合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以语文、英语、音乐等分科型的形式亦可达到小学教师培养的目的。例如,天津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学院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即以“分科型模式”达到了教师培养的目的。
(三)加强专业知识培养环节
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培养环节亦有助于提升小学教师教育能力。例如,长春师范大学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始终秉承“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小学生发展知识”的培养原则。
此外,由于在小学教育中对小学教师除语文领域外的其他学科掌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在专业知识培养环节应将品德与社会(3~6 年级)、品德与生活(1~2 年级)等内容纳入培养范围,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培养目的。另外,在小学教师培养活动中加强教师美术功底的培训有助于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顶岗实习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顶岗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加强。如表1所示,仅有46.7%的被调查者了解新课改的理念,说明还有至少还有一半的被调查者不是很了解新课改的理念。有大约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进行教学时很难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对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引起重视。有 73.4%的实习生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协调、激励、评价等措施组织和管理课堂,在这一方面,随着他们经验的丰富上述比例应该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问题不是很明显。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知识与技能还不足以应对顶岗实习中的工作要求。根据访谈的结果,问题主要集中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实践教学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方面,大多数接受访谈者认为,除了与自己所学专业吻合的课程以外,上其它课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音、体、美等课程,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无从下手,如上音乐课,很多实习生感觉还不如原任教师放录音的教学效果好。另外,有66.0%的实习生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强,语言和肢体表达能力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顶岗实习生专业思想、专业意识不强,态度不端正,从教意愿不强。如图2所示,实习前后一直想从教的被调查者有19.0%,由不想从教到想从教的有19.0%,而不想从教和不确定是否从教的人有61.9%,这就说明有一大部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从教意愿。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统计结果,很多同学在毕业后工作意向上,更倾向于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薪资待遇相对优厚或发展空间更大的岗位。这就导致一部分实习生时态度不端正,专业思想不稳定,甚至个别实习生做事不踏实,喜欢走过场,教育教学效果受心情影响严重。而且通过访谈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很多实习生对于教育方面的问题关注度不够、不敏感,平时生活很少关注和阅读相关的文献和信息。
3.顶岗实习生个人的组织、管理素养不完善,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能力有待加强。教师情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当今一个社会问题。实习生在面对除教学以外的一些困难时,也应该踏实面对,虚心求教。
(二)实习小学存在的问题
1.实习所在小学对实习生的态度。实习学校对待实习教师的态度各有不同,情况不一,但调查和访谈结果都表明,实习学校对待实习生的态度将对实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分两种情况说明,从横向看,不同学校对待实习生的态度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从纵向看,同一学校的不同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若实习小学对待实习教师的态度良好,实习效果则要好得多,反之亦然。
2.实习所在小学对实习生的指导有待完善和提高。如表3所示,有55.2%的受访者
表示自己的指导老师(实习地指导教师)水平不高,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有4.8%的受访者没有指导老师,只有40%的顶岗实习生对自己的指导老师满意。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有53.3%的受调查者认为实习小学的指导老师对其工作能力的提高最明显,其次才是自我的反思和与实习队友的交流,所占比例分别是33.3%和24.8%。
通过对比表3和表4我们可以知道,在实习小学,一个好的指导老师将会给实习带来非常大的正面促进作用。但是通过表3我们也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优秀指导人员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实习所在小学的人文环境不佳。有些实习学校的部分教职员工不重视教学和班级管理,得过且过,也不把实习老师当作正规教师一样看待,例如:同一件事情用两套不同的规则处理,最终导致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偏远一些的小学,类似情况较多。像这样懒散、悠闲地环境导致了实习老师对顶岗实习的不重视,也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育状况,但是在县城周围的学校此类情况就要少得多。
(三)师范院校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方面存在问题
1.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学生学到的理论和技能不足以完全应对顶岗实习的需要。如表5所示,在所调查的顶岗实习生中有35.2%的受调查人员认为目前在高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小学的教学内容不相符,或者说是符合程度不高,有将近47.6%的人认为现在高校所开专业知识基本符合小学教学内容。有 21.0%的人认为现在高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能适应顶岗实习的岗位需要,通过访谈调查可更确切地表述为:现在实习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足以满足顶岗实习的工作需要。见表6的统计结果。
2.高校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图表6显示,仅有0.9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学校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合理,而其余将近99.0%的人则认为不合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较多,实践不足”和“不重视教育技能培养两个方面”。为确保这一数据的可靠性,本人在访谈调查环节别增加了这一问,以探究竟,结果是接受访谈的六个人都认为,在顶岗实习时,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大都缺乏或不具备“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教学技能,虽然在校期间有大量类似课程,但是理论太多,实践技能不足,比如,大部分师范生到目前为止不会唱一支乐曲、不会弹一首乐谱或画一幅美术作品等等。所以结论是,师范院校理论课程开设较多,而技能课程开设不足。高校在培养“本科高层次”教育人才时,追求人才的综合化、全面化,导致理论课程太多,学生的师范素养被边缘化。
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策略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引发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顶岗实习生,二是实习基地(小学),三是师范院校。其中,顶岗实习生和师范院校存在的问是上述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二者需要统筹兼顾,不可分开处理,实习基地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针对以上分析,特提出如下策略。
(一)建立调研机构
高校组织建立动态调研小组,对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和实习现状进行研究,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工作需要和学习诉求,了解社会和地方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真正需求,考察研究国内外相对成功的模式和案例,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培养定位,在保留原有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有自身办学特色又切合实际的教育模式。
(二)研究课程设置
高校调研、论证并研究目前的课程设置,以调整上述调查中所反映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重视本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在合理的基础上减少理论课程,将理论课程做实、做真、简繁、就精,宁波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就是很好地一个例子。以求对师范生的教育回归“师范化”,使学生首先达到“师范”要求的基础上,再最求综合能力和更高素质的发展。
(三)强化技能训练
建议高校设置方法和提供渠道调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开发和开展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学生团体活动,使学生能够自我创设情景,模拟教学现场进行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增强从教兴趣,也能为未来顶岗实习提供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组织、管理、策划、交际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情商水平。
(四)加强实习指导
高校专门针对顶岗实习,培养或引进专业化程度高、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根据表4的调查结果,目前仅有5.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指导教师对其顶岗实习影响最大,很明显,这一数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说明高校在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还很多。
(五)完善制度建设
高校牵头地方教育部门,在实习基地建立“校长负责制”的顶岗实习制度,将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和反馈信息作为评价校长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要求实习生所在小学,在现有顶岗实习模式的基础上,尽量筹建由优秀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定期与实习生进行交流并进行指导,以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性”。
三、结论
本次研究从实习者的视角出发,主要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及相应策略的探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顶岗实习生的问题,一个是实习基地的问题,另一个是师范院校方面的问题。其解决之道还应从高校入手,切合实际、统筹调研,逐步完善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建立一个动态的实习完善体制。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在教学改革的热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1]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六十条建议中,第44条指出“充分适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等学习资源,可以动感地将知识、信息、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多维地感知认知对象,并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灵活、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帮助其创建个性化学习资源空间。”[2]这些文件精神都在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整合的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一些教师仍然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学的学科进行丰富多彩和有效的课程整合。其主要问题有:部分教师在课前做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课件,试图进行课程整合,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课件强调了过多的外部刺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维空间,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但思考的少,所得甚微;还有部分教师未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实质,或者是信息技术运用得不够熟练,使所教学科的知识点不能充分体现和落实,把计算机和网络变成了外在的摆设,学生在电脑面前只是看看老师的演示,并未上网去查找资源,主动探究,最多是用电脑输入些文字,结果是: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板书,键盘代替了粉笔,计算机大屏幕完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只是显示手段的变换而已,由于计算机无法将整节课的内容保持在一屏,一节课的整体结构不能一目了然,造成了学生思维断层。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了教师与学生的大部分活动,有的教师从开始讲课到结束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堂课看到的只是图像和画面的不断变换,很少有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其表现,教师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还有一些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较多,减少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固然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教师,不知道为何进行整合,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整合,更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怎么整合?如何体现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
二、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3]所以,提倡“用技术学习”,它有着一系列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价值观、学习观、教学观和技术应用观等,重点革新传统的教学关系,变革传统的学习、教学方式。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是:应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灵活快速地获取信息,打破时空界限,以协作交流进行自主发现与探索。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三、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和四大属性。这四大要素与四大属性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参与理论基础
参与理论是由现代远程教育格雷格·柯瑟林(Gregkearsiey)于1998年针对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参与理论的核心是:创建学习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这一核心思想包括三大基本原则:相互协作原则、项目导向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即Reiate—create—Donate(互动—创造—有益)。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的变革,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实践中有个性的学习,比接受知识更重要。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基础
一、小学英语的现状
英语在现在这个逐渐与世界接轨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小学中的英语教育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的学习作为英语的入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小学英语教育摆在了小学教育中的一个与语文和数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但由于英语的学习没有像语文学习一样的语言环境,英语的学习变得更困难一些,所以小学英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往往会采用一些多记、死记的学习方法。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方法是非常痛苦的,这很有可能会给小学生幼年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学习阴影,使他们对英语产生一种厌学的心理。
二、素质教育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开展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的教学,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一种工具,所以语言作为交流的载体要在实践中应用后才能熟练掌握。小学生本身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扬的特点,让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教学策略,根据小学生这些特点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活动因素,充分发挥课堂活动的作用,有目的地设计、组织一些有效的课堂活动,激发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作为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来,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学习是素质教育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和体现。
眼睛、嘴、双手是儿童接触外部世界最直接的身体部位,他们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来感受着外部世界的一切。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这样,可以将这融入小学生的学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一些有趣、生动地活动,积极地调动小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能够以快乐的心情感受、运用英语。
1.音乐的熏陶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运用还有英语的音乐的美来渲染学习的氛围,把枯燥、机械以及反复的朗读英语变得优美动听,使得年龄偏小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初期就对英语产生了美感和好感。
2.肢体的运动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也就是说,学习的人在学习中参与感官越多,就越能够产生深刻的体验与记忆。小学生特性之一就是好动,在施教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英语单词、句子的理解和记忆,让英语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当然,在这种动态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驾驭和调控学生的能力,只有做到了动静相结合,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
3.绘画的创造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丰富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让小学生亲手画一画,并尝试用英语进行介绍,这一方面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同时,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更多的幻想和新奇,同时语言也得到了恣意地增长和滚动的出现,此时的语言就是他们“手中的画”,就是他们口中“流动的诗”。
4.表演的快乐
语言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幕幕的话剧。小学生的英语教材中的语言材料相对比较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小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表演,把英语运用到表演之中,把语言生活化,把语言日常化,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英语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一把“语言就在身边,生活就是语言”,从学习英语的初期就培养了他们说英语的自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大胆说英语的习惯,使他们从小就体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的快乐与自然。
5.游戏的魅力
小学生天生爱玩,把英语的枯燥学习过程融于学生玩耍的过程中,实现“玩中学,学中用”。在学习英语时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把英语融入到这些游戏中,使这些英语变得有趣味性,实现英语学习的“寓教于乐”。
6.比赛的积极
人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感觉,英语课上的比赛应该可以激发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组织个人抢答赛、小组比赛、大组比赛、师生竞赛等。比赛可以贯穿教学始终,也可以在某一阶段进行。
三、教师培训
小学教育的水平要想提高只考虑素质教育也是不行的,还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培训。我们要根据当前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形势的改革之路。
1.了解小学教师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保障和管理机制
要做好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师培训工作,这就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同时,学校领导还要帮助解决受训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以及工作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等,最后还要建立一套相对比较健全、有效、完善的评价体系。
2.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培训课程
在调查中发现,从整体来看,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落后,从局部来看,教学的基本功差、专业知识也比较欠缺,尤其是口语能力和发音问题有待解决。所以,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把一些好的方法引入教学中,就需要先对教师在这些方面进行合适的培训。
3.基于教师的层次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参加培训的教师呈现多元化特点。由于教师的年龄层次、教龄以及学历层次都有所不同,在培训模式上应该采用灵活的多样化的培训形式。比如,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等。
4.给教师以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培训,给培训的教师以关心和爱护,培训的教师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培训就是一种家庭活动。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小学教育,必须让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只有这两项能够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小学英语教育搞好。
参考文献:
1.冯建瑞.折中主义教学法在高校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4):23-32
关键词: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正确观念;科学机制
教育惩罚的价值,主要反映在惩罚的目的、过程与效果之中。教育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使受教育者意识到所犯错误,矫正其不良行。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惩罚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掌握科学的教育惩罚艺术,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
师生人格上平等,要求教师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实施惩罚应以尊重学生为首要前提,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见,还要善用情感陶冶情操,调动其奋发进取的积极性。当学生悲观失望时,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克服悲观心理,用情感的钥匙打开学生他们的心扉。当他们犯了错误,诚恳的劝诫,积极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增强纠正错误的决心与勇气。要利用惩罚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把惩罚作为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机制
首先,制定教育惩罚的规则要多采纳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的言行举止做出合理的要求。其次,建立教育惩罚的监督机制。教育惩罚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各种权利更容易受到侵害,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教育惩罚监督机制,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教师能够在尊重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行使他们的教育惩罚权。再次,增强教师的法律素养。教师不但要为人师,还要具有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法制观念。教师必须在在法律的权限内,来行使自己的教育惩罚权,而不是以教育的名义,随意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有效运用教育惩罚的艺术
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度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育惩罚不仅适用于对学生进行事后的教育,也可用于教育的过程中,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情景善于引导,灵活处理。建议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一)善于倾听
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们犯了错误时,能够耐心的倾听其原因,也是能打开孩子心灵的一个好办法。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学生,有一段时间上课总是不好好听课,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好好完成,老师不明缘由,找到班主任,班主任知道后没有责怪这个学生,仍如往常一样心平气和,只是在放学前,她问这个学生,你这段时间是不是发现了什么好玩儿事情,忘了把作业认真完成呢?学生起先愣了愣,没有说话,可能是害怕班主任会惩罚他,见班主任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玩一个拼图,好神奇哦,我都玩到最后一局,就快过关了。那你为什么总在课堂上玩呢?班主任接着问他。因为老师讲得内容我早早就会了。学生爽快的回答。班主任听后,笑了笑,没再说话。下午放学,班主任和学生坐在了一起,商量着如何过这最后一局,看着学生瞪大眼睛,专注的表情,班主任轻轻地说,你一直都是一个勤奋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会是个好学生,回去后把没有完成的作业补齐,老师期待着你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的。学生看着班主任微笑着点了点头。听完这个故事,感慨颇多。面对学生的错误,她没有不问缘由的惩罚,秉承尊重理解的原则,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在这种倾听之中,融进了对学生的宽容、理解、耐心和激励,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温暖的成长环境。因此,评价教育成功的关键,是看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否聆听了学生的心声。
(二)善于引导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不仅要求教育者具有善于倾听的艺术,而且还要善于引导,机智的处理各种事件。以下的这则小故事或许更能说明这一问题。下面的故事说的是,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想考一考班上那位拥有智慧的老师。一天,他们拿着一只小鸟,来故意刁难那位智者。其目的就是想让这位智者知道,他们很聪明。他们先将鸟握在手中,藏在背后,然后让老师来猜这只小鸟死是活。假设老师回答是活鸟,他们就会把小鸟掐死,再拿出来,从而证明这位智者答错了;假设老师回答是死鸟,那么这只活动乱跳的小鸟,就足以证明智者失败了。几个孩子对这个主意都非常满意,他们的胜利就在眼前。于是,找到了这位老师问,他手中的这只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调皮的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等待着老师的回答,那期待已久的场面,即将出现。只见老师面带微笑地说:答案就在你手中啊!③
这样的回答,让人为之动容,满载着智慧和人情的期待。试想如果换成其他的方式,又会收到怎样的教育效果,任何一种方式恐怕都不及此,智者的智慧在此彰显。
(三)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