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范文第1篇

 

一、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育专业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优势减弱

 

在新形势下, “育人为本”、“实践导向”、“专业导向”等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被重视。 我国从2011年开始深人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 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标准》。新《标准》重新确立了对于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同样对于教师资格也划分了全新的标准。不久,我国的新标准改革在部分中小学试水,2013年又逐渐增加了试点。本次改革之后,师范专业学生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考取教师资格时将被同等对待。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在教师资格证改革试点启动后人学的师范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像从前一样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而是需要通过参加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才有机会申请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使其他非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相共同竞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不再受到区别对待,并且职位的需求量没有扩大,师范院校的优势减弱,从而加大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着一定缺陷

 

第一,课程的设置老旧单一,还是沿袭的数十年前那一套。第二,英语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陈旧,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第三,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教育,这导致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不灵活,较为死板。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生受传统就业心态影响较重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带有编制的职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或者城市私立中小学则不在其考虑范围。这说明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依然思想严重,仍保持着传统的就业心态, 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在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而看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一面。

 

二、更好地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当根据现下社会形势,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英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帮助英语教育专业设置更合理的教学课程,使得学生所学的英语课程具有所在高师院校所拥有的特色,使学生们在毕业时相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当下的就业情况之所以如此低迷,主要原因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单一。相比之下,非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同样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能够应对多种工作的英语能力。这使得纯粹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应聘学校或者事业单位时缺乏竞争力。良好的英语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面对这样的形势,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应当转变思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培养更加全面的英语专业人才。即在英语教育专业设置一些交叉学科, 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比如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资源、环境及教学资源等。将不同专业的课程相结合,培育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里的招生就业处应当积极与中小学、企业联系,在学生毕业前两年就开始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这样,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工作时,就会有一定的经验。学校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者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乃至出国深造等,这些途径都能拓宽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三)加强教育见习,提升教学水平

 

高师院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理论融人教学情境,更能凸现师范学生的优势。师范院校应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临床教学,组织学生有规律地在中小学课堂上实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身上学习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利用多种途径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通常来说,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期30到45天,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取得上佳的成效,适当的将这个时间延长,也不失为提高实习效果的的一个办法。事实证明,师范生完成一学期或以上的教育实习后, 教学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改变就业心态

 

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整体素质。所以,就业压力大不应成为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借口,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最好保证。首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以及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全面锻炼自己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只有能够极其熟练地运用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有能力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以此弥补自身在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外语是一种语言,只是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手段,如果只掌握这门语言而缺乏其他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取优势的。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比如金融、管理、财会、旅游、法律等,努力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资格考试,比如报名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等,以此提升自己并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同时,学习掌握多国语言,能够轻松驾驭导游、翻译等职业。这些方法都卓有成效地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三、结语

 

新形势条件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育就业形势的艰巨不容忽视,应当引起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的重视,学校与学生应当勇于挑战,勇于创新,携手走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周敏娴 来源:商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 就业形势 目前困境 自主学习 教师素质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困境

1.学生起点低,学习能力差

众所周知,在目前学历普遍较高的时代,成绩好的选择了上高中考大学,而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年龄小,就业太早,过早步入社会家长不忍心,中职教育成为了这些难圆大学梦的学子的首选。这些学生大多数几乎从不看书,在厌学情绪非常浓厚的环境下,学生不愿学习,也不知该如何学习。

2.教育教学观念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理念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检验,注重老师讲、学生听,忽视老师走、学生扔的现象,许多学生反映老师讲的时候懂了,老师走了,又忘了,课堂教学没有实现应有的目标,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3.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讲、写,学生听、记,教材一章一节地编,老师一章一节地讲,学生面无表情地听,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从而失去对会计学习的兴趣,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4.课程设置不太适应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但以中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不能很快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为把我们的毕业生培养成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中所设置的《财务管理》等,让中职学生比较难以接受,从而容易对学好会计知识失去信心。规划教材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而财经知识近来年来的变化很多。

5.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动手能力不强

很多会计老师只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没有一天的实际操作经验,比如:对银行存款的对账教学,老师并没有实际见过或登记过银行存款日记账,也没有见过银行对账单,他也就没有办法教学生如何核对、如何查找未达账项,可想而知,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不知从何处入手,束手无策。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对策

面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目前的困境,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应对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单一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会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人式”、“满堂灌”教学,基本特点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言地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教学方法单调而枯燥,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局限在单一的模式中,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收效甚微,会造成学生思考问题单一化,不能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获取知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传统教学的这一弊病,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以传授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

由于会计教学任务的多面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的改革涌现出众多的教学方法,既有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授式”,又有以学生探索为主的“发现式”、“体验式”、“任务式”、“讨论式”、“目标教学法”等;既有按程序对教材进行学习的“学导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又有创设环境,激起情绪的“情境式’、“案例式”、“模拟式”、“实践式”等;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互动式教学”,又有照顾学生差异的“启发式教学”等。因此教师要正确地选择和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课堂教学时,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知识,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共鸣。简言之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作,这种教学易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教师虽“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会计理论如会计报表、会计要素等表现得生动有趣。

3.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指导学生的学法,提高教学效率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

3.1激发学生学习会计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问题。因而,教师要对专业课抱有极大的兴趣,多向学生展示本专业的职业前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努力把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乐学”。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意识

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企业的具体会计工作,教师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3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信息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短,更新的速度快,学生毕业后会遇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传授学生学习会计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素质包括道德、智力方面的高要求,教师素质高,就能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探索求知的精神。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有目的地选派教师进修、学历深造或参与社会实践,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此同时,学校应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就某一学科来讲,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和专业知识等方面都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上,如果能让学生选择教师,就会大大激励教与学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希望通过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坚信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经过我们所有热爱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同仁的共同努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一定能走出困境,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古淑萍.对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云南高教研究2006,

[2]章新蓉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2005.

[3]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华东师范大学2007.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范文第3篇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的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初级中学,少部分来自高中。大部分学生在入校前都未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训练。并且学生年龄偏大,身体的软度、开度、肌肉能力与柔韧性都没得到锻炼开发,一部分学生的身体条件又相对较差,所以,这些学生入学后,必须从基础学起。就学生本身而言,一部分学生由于入校前没有受过舞蹈训练,加上舞蹈课又比较劳苦,所以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一年级基本素质课比较枯燥单一,学生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极易产生紧张、厌倦、烦躁等不良反应,从而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极少部分学生曾接受过专业训练,入学后专业技能较为突出,于是自我感觉良好,表现为课上练习时怠慢、慵懒。学习时间短。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制为3年,但真正学习的时间可能只有两年半。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她们的舞蹈教育不是对舞蹈家的教育,而是对人的教育,是培养具有舞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幼儿师资的教育,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艺术启蒙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幼儿教育为最高目标,以美育为核心理念,以舞蹈形式为艺术特征的综合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幼儿舞蹈是幼儿用身体语言,与音乐和戏剧表演等相结合,表达幼儿情趣的艺术形式。在幼儿园,舞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除了要教学生舞蹈的基本动作、技术、技巧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鉴赏力、人文修养和文化修养,使他们在具有形体美的同时,具有对美的感悟、理解、联想和阐释能力,从而由内到外地具有气质美和精神美。

三、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

1、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是学前舞蹈教学的积累和提高。以组合学习为主,动作的单一练习为辅。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可以全面锻炼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艺术水平,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广泛积累素材,掌握各族舞蹈的特点,为儿童舞蹈的教学和创编做好准备。

2、儿童舞蹈的学习,是高师学前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和体现。以基础学习和学生教学、创编实践为主,教师的教授和理论学习为辅。儿童舞蹈的学习,是高师学前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检验基训和民族民间舞学习的效果,考查学生教学、创编的实际能力。

3、以儿童舞蹈为重点,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幼儿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首先体现在基训当中。我们在教授把上、把下的各种组合时,都将儿童动作有意识地融合进去,并且贯穿基训课的始终,以保证教学重点得到切实突出的强调。其次,在民族民间舞教授过程中,儿童舞蹈组合总是作为一项有机内容得到重视。每当完成一种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时,我们都相应教授具有该民族特点的儿童舞蹈组合,使学生的民族民间舞学习与儿童舞蹈学习协调同步。

4、认真组织好持之以恒的舞蹈基训课,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基本素质。做为提高学生舞蹈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把基训内容贯穿在舞蹈教学和舞蹈活动的始终,以解决手、臂、脚、腿身段等各部位基本素质的提高问题,使学生的舞蹈动作做到规范、准确、美观。

5、认真抓好民间舞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重视民间舞教学,提高学生的舞技,丰富舞蹈语汇、积累舞蹈素材,培养学生舞蹈的表现力、鉴赏力和创编能力。在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以组合为主,以单一的动作练习和韵味的磨炼为辅,重点放在掌握各种民间舞的特点上,每当教授民族民间舞之前,首先介绍这个民族的风俗、人情、舞蹈风格、动作特点,基本手脚位置,舞蹈的种类、形式和常用步法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通过组合的学习可以掌握民族舞的基本手位、步法和动作的特点,有利于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积累了舞蹈素材,提高了舞蹈的表现力和同学们的鉴赏力。

6、引导学生勤动脑、多动手,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在教授民间舞蹈之后进行一次该民族的儿童舞蹈创编练习,创编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间互帮互教,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创编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提出加工改进的意见,让他们经过反复修改后,安排时间让每一组学生都进行全面表演,由教师进行讲评。这种直观、立体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编舞能力,这种由集体创作渐渐发展到个人创作的形式,较好的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创编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 综合能力 实践能力 定岗双元 校企合作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渗透性、边缘性等特点,面对模具行业迫切需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形势,高职院校改变现行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实践实训等内容已势在必行。通过借鉴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并进行消化、吸收、改造,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1、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主要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部分大学生只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追求知识的单一性或专一性,认为只要有门特长,就可以走遍天下。殊不知,这种畸形发展状态是违背事物的整体性原则,也是不符合时展的要求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改变教学思路,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1)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专业技术能力是学生就业的根本。必须经过长期的“定岗双元”来培养。对模具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技术能力指对模具结构、结构工艺性、模具制造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软件等撑握的程度。技能的掌握程度主要通过职业技能等级的考试来鉴定,学生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应取得本专业中级技工以上的职业资格。

(2)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

理论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源泉,实践经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理论实践1:1.2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做到知识灵活化,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一般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3)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一味的追求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忽视了社会生存能力。何为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是帮助自己在激烈社会竞争中的生存技能。包含个人的知识技能、社交及人际关系处理技能、求职就业的技能、婚姻情感生活处理技能、个人创业能力、个人理财的财务技能等等。社会生存能力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社会生存能力是作为现代社会个体的个人必不可缺的技能。

2、模具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1)打破传统,形成共识

由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近几年日益受到各方面关心和重视。有关方面近年才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所以很多从事教学的老师受过去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向影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体会和具体操作都存在着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倾向。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逐步形成。要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没有一支德才兼备、理论实践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一个合格的职业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还应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学校要改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应让他们定期去企业一线工作学习,使他们逐步向“双师”型人才过渡。另一方面,积极去企业引进一些懂理论、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教师,采取“合作教育”方式,从而改变高校单一的师资结构。

(3)建立校内“模具工厂”

要让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校内必须具备健全的实训场所。加强校内实验室、实习场所、训练中心建设是营造实践环境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校内实训场所的建立要有明确的定位,集中资金,加大投入。此外,要十分重视和确定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的考核标准,以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就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前提下,还应发挥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等作用。校内实训场所的基本功能与扩展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基本功能是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出发点,而扩展功能的开发是确保基本功能实现的力量源泉。

(4)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保证

校企合作首先是设立校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的技术领导、工程师作为委员对学校专业教学进行指导。在具体操作上采用走出和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学校老师经常到企业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另一方面企业回访学校,向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开设先进的技术讲座,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学校帮助企业培养员工,向企输送人才。实践证明,与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保证,没有企业的参与,办学如同闭门造车,不可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5)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

模具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突出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要坚持学以致用,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一门或几门能反映该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对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又有重复内容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破除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与界限,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减重组,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

(6)构建“定岗双元”的实践训练模式

“定岗双元”汲取德国“双元制”的精髓。这种培养模式,是针对某一岗位的任职要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确定实践训练课程体系,开发教材,整合并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软硬件资源,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组织教学。它是“订单式”教学的更进一步,使学生直接和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对接。

(7)构建企业职业技能考评机制

职业技能考评关系到学生专业技术的质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技能考评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而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真正的用户(企业、行业)的参与。如果考评机制是直接由企业、行业来衡量,作为模具专业的我们而言,确实迫切的想知道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到底是怎样的。

[参考文献]

[1] 张坚 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南昌大学 2013年

[2] 邢益健 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应用 湖南农机 2013(1)

[3] 徐立华 杨桂娟 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模具工业 2013(02)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教专业;瓶颈 ;特色创建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自1998年试点培养以来,所属学院都进行了重组、归并或独立升格。有归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如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归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如大连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也有与职业技术类专业重组成学院(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技术学院等)和独立升格的(如首都师大,湖南一师)。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共有127所高校设有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问题在近五年间讨论热烈,南京师大的徐文斌,吴永军教授在思索二十年来师大办小教的经验基础上,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6卷12期上发表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得失与未来发展——以“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为例的论文,他们从总结和概括师范大学办小教的经验与成果基础上,指出了师大中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七个方向与目标。2008年黎婉勤老师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了:“综合性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优势、问题及发展策略”一文指出:在综合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与传统师范院校相比,虽然有学术和学科等方面的优势,但却存在师范性被边缘化的问题。综合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只有在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的同时,加强和突出师范性,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小学教师。对于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突破小教发展瓶颈,如何办出特色和质感,探讨尚不够深入。

对于身处综合性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历程,渐渐显露出一些发展的瓶颈:

(一)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小学教育专业的上位学科是教育学,培养的又是“全科型”小学师资,就目前来看,此专业多数招生属于二本分数线,而综合性大学其它专业招收的学生一般都是一本分数线,小学教育专业在综合大学所有专业中充其量只能算“小儿科”。综合大学优势是拥有颇有造诣的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习惯于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一些学科专家和工程专家上,而非知识面广,技能强,组织协调能力凸显的小学教师上。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实训以及招生层次等方面与学校整体发展定位产生分歧,使得小教专业在招生人数、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受到严重限制。

(二)缺乏与小学合作的意识与举措

小学教育最基本的特性是基础性,它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性,而是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小学生终身的成长、学习与发展打基础的基础性,是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性。因此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应时刻跟踪需求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诉求,任何人为割裂大学与小学的联系都是不明智的。目前,综合性大学呈现的学科研究风气浓厚,教师单打独斗抓科研分的氛围,很难有服务地方、尊重地方的合作意识,以致“闭门造车”,小教专业的师性明显弱化。

(三)专业教师团队学历低,科研能力弱

与综合性大学其它专业相比,小学专业的教师团队主要成员都源自中师,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教育硕士占50-60%。尽管他们的教学能力不差,但习惯于过去中师的风格和要求,一下难于与大学的智慧课堂、研究性课堂相呼应。科研信息、科研的意识以及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创新思考不够。

(四)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走低

专业存于一方,服务于一方,培养的学生要在就业时具有竞争力,必须要有自己专业的特色。而综合性大学由于学院多,专业类型多,为了管理方便,常统一要求,很难顾及和支持每个专业特色的创建和保持,近几年,综合大学培养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滑坡,社会认可度明显下降。

依据多元价值理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是多元的,小学所需的也是不同涵养、素质、层次的教师。因此,教师的培养不能一刀切,象“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应有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常言道:“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作为才有地位”,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小教专业应审时度势,结合地方,整合学科优势,办出特色,干出自身的作为,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寻出路,创建特色

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2011年10月8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相继出台,表明教师教育会朝更为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它进一步明晰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相应的课程内容要求,明确提出三个基本理念: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小学教育专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可以变劣势为优势。

根据这几年本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省重点专业和省优势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成效,本人以为,综合性大学的小教专业至少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肯定能创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使这专业逐渐在综合性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师范传统应重拾  一方面重新打造小教的实践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基本功培训与过关;组织师范生听教学技能过关的辅导讲座,严把基本功过关考核以及优秀教学技能选手的选拔与培训,使师范生的技性“回归”。构建“常规见习、特色见习、拜师实习、综合实习和岗前实习与研习”一体化的实习框架,让学生在常规见习、特色见习中了解小学,在全员拜师实习中理解职业,在综合实习中掌握教学技能,在岗前实习中体会成长,尤其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下学校,通过调研写论文,把教学技能训练与科研意识培养贯穿在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出由一般技能、学科特色技能及综合技能构成的师范技能考核体系,在实习前实施规范化考核,极大地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做到课堂教学三融合:小学内容贯穿性、教学行为示范性以及教学内容反思性,使每堂课都让学生体验到师性和技性。进一步依托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团队强,教师资源丰富的优势,开设品牌课程:如走进课堂,走近前沿,教育智慧大讲堂——教授、博士系列讲座、博士导航等,为学生尽早进入研究角色,学会研究思考打下基础;推进学科建设:

(二)教师文化润芳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小教专业存于一方,服务于一方,应有一方鲜明的特色。不妨进行具有海洋、商帮特色的教师文化、校园文化创设,使学生浸润其 中。通过各项活动来促进文化的形成如:(1)“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训练;(2)“课件制作大赛”活动;(3)“板书设计大赛”活动;(4)“走进课堂专场”系列活动,包括优秀实习汇报课专场、省师范生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专场、我与名师面对面专场;(5)“海报设计大赛”活动;(6)“读好书、好读书”推介活动;(7)“才艺训练与展演”活动;(8)“科研训练与指导”专题活动;(9)“考编就业讲座”;(10)“师生趣味运动会”等。

(三)学科、教材共建设  利用综合性大学重视学科打造、学位点成熟的优势,善于“将计就计”、“借船出港”,使小教专业提前介入小学教育师资的硕士、博士培养,为小教一线输送顶尖的研究人才,同时依据小学师资综合培养的特点,编写整合性课程的教材。利用综合性大学重视学科打造、学位点已成熟的优势,善于“将计就计”、“借船出港”,使小教专业提前介入小学教育师资的硕士、博士培养,为小教一线输送顶尖的研究人才。

(四)教科研究头朝下  实施“教师心劲凝聚与力量凝练工程”,打造一支适应培养目标要求与专业发展需要的专职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队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把各级各类教研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教学成果申报变成组织行为,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教研项目申报技能培训,为成功申报教研项目积极贡献智慧,做好教研项目的“孵化”工作。在研究项目申报和研究上,鼓励教师尽量争取报高级别的项目和投稿高级别的期刊,但是在研究项目寻求和研究问题探寻上,应该头朝下,寻找鲜活的与小学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线问题,争取在其他高校教师不太愿关注的小学教育研究问题上找到突破口和立足点。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20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