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1、第一季度召开区政协六届四次全会,完成会议各项任务;协商决定区政协2011年常委会、专委会、委员活动组的工作安排。(1月)

2、第二季度组织常委视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5月)

3、第三季度组织常委视察**新区功能园区建设情况。(9月)

4、第四季度召开常委会,听取区政府关于政协提案办理情况通报;讨论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审议通过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的有关事宜。(12月)

5、召开区经济形势通报会,组织常委、委员听取管委会领导通报我区上半年经济形势。(7月)

二、专委会(办公室)工作要点:

提案委员会工作要点

1、搞好区政协六届四次全会以来提案的整理、交办和督办工作。筛选重点提案,处理好没有立案的提案。

2、配合**新区“两委办”搞一次承办单位领导和专干培训会。

3、搞好三次提案督办活动。会同**新区“两委办”督查处召开一次部分提案承办单位汇报会,搞一次重点提案办理视察活动,开展一次对“B”类提案(列入计划拟解决的提案)进行督办的活动。

4、对我区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专题调研。(6月)

5、做好六届五次全会的提案征集工作,面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

6、协调**新区“两委办”督查处搞好2011年提案办理情况通报会的准备工作。

7、年底做好优秀提案评选工作和提案工作报告、优秀提案选编等会议材料的撰写工作。

8、进一步充实网上提交提案的各项功能,为政协委员提出提案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9、做好新一轮政协民主监督员的选聘工作,选择两个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民主监督活动。

10、完成《社情民意》的编写任务。

经济科技委员会工作要点

1、协调、指导所联系的活动组制定并落实全年活动计划。

2、针对新区提出的“一产精、二产强、三产优”的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上半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优化新区产业结构,促进新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6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3、承办区政协常委会视察新区功能园区建设情况活动,9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4、组织部分委员视察新区海洋牧场建设情况,7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5、坚持走访委员活动,加强与委员的联系与交流。年内对新委员进行一次普遍走访。

6、加强对所负责指导、联系的各活动组“双优”评选工作的日常考核。

7、完成《社情民意》编写任务,做好《政协简报》的信息采集和提供工作。

文教法制委员会工作要点

1、负责协调、指导所联系的活动组制定并落实全年活动计划。

2、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新区基督教活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9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3、承办区政协常委会“关于**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活动。

4、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新区创建“全国安全社区”情况开展专题视察活动,8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5、加强与政协委员的联系与交流,走访所负责指导、联系的活动组的**协委员。

6、在教师节前夕,组织召开政协委员中教师委员座谈会。

7、加强对所负责指导、联系的各活动组“双优”评选工作的日常考核。

8、完成《社情民意》编写任务,做好《政协简报》的信息采集和提供。

办公室工作要点

1、牵头办好《政协简报》。认真做好区政协简报内容的采编和印发工作,使广大政协委员及时地掌握区政协工作动态,推动各委员活动组的工作。

2、做好《社情民意》专刊的牵头和服务工作。按主席办公会议的意见,《社情民意》继续由各专委会轮流承办,办公室在负责做好编辑、印送工作的同时,完成编写任务。

3、做好区政协信息反映工作,及时宣传我区政协工作情况。

4、负责《**年鉴》(2011卷)“人民”的编撰上报。

5、完成“关于我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于10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6、做好政协机关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政协工作的协调、正常运行。

三、各委员活动组活动计划

工业一组:

1、视察**逸盛大化石化有限公司,调研新区石化产业发展状况。(3月)

2、参观**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现场、视察东芝**有限公司,了解外资企业管理及发展情况。(5月)

3、视察金港集团,了解湾里街道经济发展情况。(7月)

工业二组:

1、定期走访本组委员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召开座谈会,形成全区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对新区重点项目进行视察,了解和掌握新区项目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进展情况。(4、8月)

3、赴外地对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9月)

农业组:

1、视察凯富隆蘑菇生产基地、**迪辉农业生态园,了解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5月)

2、考察新区及周边地区海洋牧场建设情况。(8月)

3、赴先进地区考察休闲农业、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情况。(9月)

科技组:

1、赴外地考察生态园林城区建设情况。(4月)

2、定期视察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

3、对新区信息产业发展进行调研。(8月)

服务业一组:

1、赴外地考察旅游服务业发展情况。(2月)

2、视察新区旅游景区休闲旅游规划建设情况。(6月)

3、视察新区现代服务业区发展情况。(10月)

服务业二组:

1、举办服务业相关知识培训。(3月)

2、视察新区服务业先进典型企业。(5、7、9月)

3、考察服务业发达地区发展情况。(10月)

城建一组:

1、春节前走访贫困户,开展扶贫帮困活动。(1月)

2、视察金石滩规划建设、杏树渔港建设情况。(6月)

3、赴外地考察民营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9月)

城建二组:

1、对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进行视察(5月)

2、对新区房地产业和重点企业进行视察调研。(7月)

3、考察外地城市先进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9月)

教育组:

1、视察**新区**枫叶学校、**模特艺术学校办学情况。(4月)

2、赴先进地区考察学校管理的先进经验。(8月)

3、调研**新区学校特色建设情况。(10月)

文化组:

1、视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5月)

2、赴先进地区考察文化产业的国学保护情况。(7月)

3、调研**新区网吧经营管理情况。(10月)

医药卫生组:

1、赴外地考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先进经验。(5月)

2、视察**新区相关医疗机构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情况。(7月)

3、调研**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8月)

政法组:

1、赴外地学习考察综合治理先进经验。(4月)

2、视察**新区创建“全国安全社区”活动开展情况。(8月)

3、调研**新区部分街道中小企业对提供法律法规援助的需求情况。(9月)

机关群团组:

1、赴外地考察残疾人事业建设情况。(4月)

2、“助残日”前夕对新区残疾人工作进行视察(5月)。

3、视察**新区园区与街道实施一体化管理工作情况。(8月)

4、调研**新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促进农民增收情况。(10月)

民族宗教组

1、赴外地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3月)

2、赴鞍山市考察宗教场所管理情况。(5月)

3、视察**新区宗教场所及活动情况。(6月)

4、调研**新区基督教活动情况。(9月)

派组

1、视察**新区金石国际运动中心区建设情况。(1月)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蜀道既是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省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18年8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考察调研剑门蜀道保护开发及乡村振兴工作时要求,要将剑门蜀道核心区延伸到昭化。2019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要求坚持高水平规划、多功能配套,建设“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灌区、大蜀道、大遗址、茶马古道”等“十大”文化旅游品牌。2020年9月,省文旅厅牵头,由我区发起成立了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并当选第一届理事长轮值单位。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案(2021—2025)》。四川“十大”文旅品牌,是四川文化旅游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最具巴蜀文化影响力、市场吸引力和综合带动力,更是我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实现大文化融入大景区、大景区推动大旅游、大旅游带动大发展,建成剑门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中的核心、重点中的重点。

一、大蜀道(昭化段)基本情况

大蜀道(昭化段)东起桔柏渡,经昭化古城、天雄关、牛滚凼、大朝驿、松宁桥、高庙铺,西至与剑阁县交界处界牌梁,全长27公里,保留有最原始的古石板路、古驿铺、古关隘、古柏树群、古村落等古代文化遗存,共普查登记旅游资源153处,其中五级资源2处、四级资源7处,是蜀道“关、山、驿、路”核心资源体系现存最为完整的集中展现区。蜀道遗产31个遗产区中,我区的昭化古城遗产区是广元市四个遗产区之一,共有6段23.85公里驿道和12处遗产点,也全部位于该区域。

为加强蜀道遗址遗迹保护,传承蜀道历史文化体系,丰富蜀道历史文化内涵,推动蜀道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推蜀道沿线乡村振兴,更好地推动“大蜀道”品牌建设。我区已先后建设昭化古城、牛头山等景区,白龙湾景区、天雄关、中军帐、大寨水库等重要节点正在加快建设中。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科学规划。结合中央、省、市文旅产业发展思路,以丰富蜀道文化内涵、推动大蜀道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目的,根据剑门蜀道(昭化段)文旅资源分布特点,先后编制了《昭化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昭化古城保护总体规划》、《昭化古城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广元市昭化区牛头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将文物保护、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等全面科学融入规划,形成了“一核、一城、两带、三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二)完善基础配套。建成广元市区至昭化古城快速通道,提升宝轮至昭化古城旅游公路等级,建成剑昭旅游风景廊道,开通广元至昭化古城、大朝旅游专线2条和宝轮至昭化古城公交线路1条,新建改造大蜀道沿线生态停车场5个。全面提升昭化古城游客中心功能,在昭化镇高速出口、剑昭沿线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5个。新建了昭化区文物保护消防中心,完成了改造昭化西市、天雄关生态环保示范旅游厕所2座,更新完善大昭化古城景区导视系统。在昭化古城安装智能终端查询机,实现景区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

(三)丰富特色业态。昭化古城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昭化镇创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天府旅游名镇。昭化古城被世界研学旅游组织认证为首批合作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荣获全省“夜景观”人气前十强。建成昭化西市特色文化商业街区、《葭萌春秋》沉浸式演艺、马战、乐楼演艺等旅游新业态7个,开通嘉陵江“水上高速”客轮旅游航线,环湖旅游公路“一桥一景”模式成为嘉陵江山水人文廊道建设的样板。成功争取大蜀道(昭化段)文旅融合债券项目资金2.4亿元,完成天雄关段古蜀道修复,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昭化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怡心园、益合堂古院落修复项目。

(四)创新宣传营销。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的营销机制,先后主办和承办了第十届大蜀道文化旅游节、大蜀道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等国家、省级大型赛事、活动;推出蜀道自驾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常态化开展县衙审案、走蜀道活动、牛头登高、大朝年猪节、牛头村柿子节等活动。邀请新闻媒体、网络大V、旅游达人等83人次走进大蜀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宣传昭化旅游,全年累计推送图文、视频700余条,网络点击量突破3000万人次。昭化古城先后被央视、人民网、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拍摄影视剧近20部、省级以上专题片近30部。大蜀道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启动中止的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昭化古城至高庙铺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订和报批,为大蜀道昭化段开发建设提供上位规划保障。

二是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团队对昭化古城进行考察,确定创建范围,明确创建思路和方向,启动昭化古城创国家5A景区规划编制;

三是启动创建区域的地形图设计。需要邀请专业地形测绘公司设计制作大蜀道(昭化段)地形图。

四是组建大蜀道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有序推进大蜀道改造提升工作。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5月10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山水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aa级景区皖东烈士陵园和aaaa级景区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等2个旅游景点,打造了林桥苗木花卉生态园、景华农业生态园、金斗农业生态园等3个农业生态园。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2、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了旅行社4家;发展了星级旅游饭店1家、星级农家乐8家、星级旅游餐馆3家、旅游定点餐馆3家;培育了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6家;兴建了一批旅游娱乐和购物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据统计,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县委、政府采取的多项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组建了来安县旅游业攻坚指挥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为培育和发展来安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我县实际,重金聘请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出了十大旅游精品项目,为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五色两核三带四区”旅游发展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通过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帮办力度,推动和促进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成功落地和顺利实施,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我县规划实施的旅游项目多达35个,其中续建项目12个,新建项目23个。目前,黄大圩湿地公园、龙窝寺森林公园、莲花湖旅游开发等5个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根据来安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打造“五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常年在《南京日报》、《扬子晚报》和南京电视台对我县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村进行宣传,使白鹭岛的游客每年都保持递增16%以上。多次在南京、扬州、常州、合肥、徐州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有效地推动和激活了客源市场,使来安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今年4月成功举办的中国&8226;第三届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现了“五色建阳,多彩来安”的新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五是坚持资金投入。近年来,县政府投资500万元实施了皖东烈士陵园改造工程,对陵园广场、纪念馆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建,丰富了景点内涵,提高了服务档次。县交通、民宗、文体、水利等部门政府性投资7000万元,用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3.5亿元开发了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城市快捷

酒店等多元化旅游新产业。今年以来,县财政还先后拨付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总计110万元,用于奖励和开展旅游景区创建和农家乐创建、第三届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三、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通往部分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车辆进出不便,存在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旅游产业要素制约依然存在。在项目引进和推进中,因土地指标紧缺,导致一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艰难;因资金和相关手续办理等原因,致使部分项目进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3、旅游资源与文化融合有待挖掘。部分旅游景区项目内容过于单调,停留在观光层次,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以历史人物、历史古迹、历史遗迹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对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4、旅游产业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较差;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旅游商品市场不成规模。

5、旅游行政执法开展困难。我县还没有成立旅游执法和监管机构,旅游行政执法、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旅游投诉案件处理等工作无法开展。

三、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积蓄了后劲;省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更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县政府要把旅游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各项措施,确保旅游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责,使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要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环境。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旅游产业。强化主体意识,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大胆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谋划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根据《来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对各类景点、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积极探索旅游项目与农业项目捆绑,缓解土地指标压力的新形式,切实加强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深层次管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对各景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开发、分级保护,避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旅游资源分段分批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增加旅游产业政策性投入。通过加强旅游项目编制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紧紧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确保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县财政每年都要列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林业、农业、交通、发改、水利、建设等部门要把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农村能源、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切实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5、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完善白鹭岛生态旅游区和皖东烈士陵园接待设施和游乐功能,整合旅游资源,实现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有机紧密结合。督促指导白鹭岛大酒店、金太阳大酒店和来城新区大酒店等高星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和申报评星工作,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加快舞彩国际生态旅游项目推进步伐,打造“休闲度假的高端产品”。要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此外,还应采取集中培训、委托培养、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和水平。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北京与青海;比较

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高速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服务型产业比重不断增大,旅游行业规模不断地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地增加,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渠道的重要的服务产业之一。而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享受美好风光和增长见识的工具,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开眼看大千世界的重要途径。作为历史产物的旅游逐渐衍化为物质的资本,正如人所追求的精神财富般,每旅游一个地方就给人更多的阅历和愉悦。旅游带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发展,但导致污染日趋严重,天然景观遭到破坏,传统旅游所表现出种种问题促使人们对其进行更深一层的反思,是坚持还是摒弃?缘于希望回归自然并到大自然中去享受自然赋予的愉悦、清新和静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1 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及其理解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个说法,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即为自然保护地,也就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自然遗产地等。以及未被人类活动侵扰的或很少侵扰的自然实体,诸如高山、山地、林地、荒原、荒山、荒漠、孤岛、海洋等也都是重要的生态旅游的目的地[1]。

生态旅游是引导人类在旅游目的地中去感受和了解其自身与栖息地的过程,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享受浑然天成的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理解大自然、学自然;了解并遵循自然规律,体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奥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接受大自然的启迪,反思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恶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2]。

2 北京和青海的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的。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了确认;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会上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蔓延开来。我国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等发展起来的[3]。北京在大众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旅游的同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自然生态景区随之崛起,向国内外的旅游人士敞开大门,体验自然的滋味和天然的风光。而青海则相对较晚,随着每年大批鸟的迁移,鸟类研究者及部分驴友将鸟岛、青海湖等天然生态景区带到大众的面前,欣然前往的各位在这里享受到了与大都市不一样的恬静美好,使青海的生态景区得以更好的宣传开来。

根据我们的项目要求,我们亲赴北京和青海的生态旅游景区对其当地的生态旅游现状进行调研。经调研后,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根据统计数据并浅析撰写了调研报告,又根据调研报告得出,年轻人作为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大部分人对于生态旅游这个词的概念及含义并不了解,多数人都在广播、电视和一些宣传海报上看到过或者听到过生态旅游这个词,不过大多数人只是对生态旅游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够,多数人对旅游还停留在以衣食住行为本的基础上,也表明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不成熟,但多数人都认为生态旅游可以促使环境卫生、空气质量、居民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这凸显了现今旅游大众的健康、绿色的旅游心态。

2.1 北京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北京,是一座历史遗留加改革创新的城市,既充满了古老深厚的文化气息,又呈现了现代都市气息。作为解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作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东部发展的先驱城市,作为与国际接轨的大都市,无论是名胜古迹还是高等学府,都彰显着我国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与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处,对于维持东北这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重要的地理区域与内地的联系、维持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在古代一直都是军事要道,曾多次作为都城,所以从古至今延续下来,历史的名胜古迹和文化景观都得以很好的保留,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众多古今物质和文化相结合的遗产,所以北京的生态旅游具有相当好的发展条件。

北京作为我国的品牌主打者,一直都是五湖四海的人们旅游的首选之地,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吸引力,而具有代表性的故宫、颐和园等具有文化背景的地方更是受到了许多喜欢研究古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学者的青睐,还有家喻户晓的长城,延续了千年的神话,如仙女点金砖、张果老修拐脊楼和二郎神与赶山鞭等都因历史覆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充满京味的老北京胡同串联分布着一条条四合院建筑,据说,如果把每一条胡同都串联起来,可以组成一座新旧北京在历史交错、重叠、位移过程中的胡同的“万里长城”。游览其中,既可以感受到老胡同的精华之所在,又能享受到湖光山色的魅力与乐趣。自从2008年的奥运会,更是使北京作为中国的代言人,代表中国各个城市开启了与国外交好的友谊之门,这是一个庞大的国际生态旅游潜在市场,只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必会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如今又提倡绿色消费,北京更是成为了生态旅游的热门城市。许多生态景区像七彩蝶园,不仅在夏天能看到蝴蝶翩翩起舞的景象,即使是在白雪皑皑的冬季,游客也可以与蝴蝶近距离接触,感受与蝶共舞的浪漫;像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媚之秀于一体,是一座以峰、石、潭、瀑、云、林取胜,以雄、险、奇、秀、幽、旷见长的名山,景观优美著称于世;像桃源仙谷,融溪、潭、瀑、石、洞、峰、峡、林、果、花于一体的世外桃源,交通便捷、气候宜人、食宿方便的景区环境,是广大旅游者的理想胜地。不管作为游客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来到这里,都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和醉心其中的轻松和欣悦。

生态旅游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但是北京的生态旅游发展的还不完善,旅游生态意识落后,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有名无实,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如游客在长城等旅游景点一味地自己到此一游的证明,却未考虑到对其的破坏程度和恶劣影响,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加之北京的生态旅游发展并未得到重视,虽然有一些发展,但并未成为北京旅游的特点,距离生态旅游城市还有过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2 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青海,座落于我国西部的一个城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发展并不如北京那么迅猛,东西部发展差异日益增大的问题及青藏铁路的开通迫使大家把发展聚焦在西部,而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城市,在约七十多万平方公里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的青海也由此成为了聚焦点之一,在众人眼里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寒冷多风,土地贫瘠荒凉、交通不便,更无从谈起到这里旅游,这个传统观念对于青海的认知上有很大的影响。但事实上青海是一个具备特色突出旅游资源、潜在优势深厚的一个“富省”。这里拥有美丽的蓝天白云,碧澄的湖水,一望无际的草原,欢快奔腾的藏牛羊等等,这里的一切都是天然的美,不经雕琢的美。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总体而言除青海湖附近的旅游地点,其他都是一片处女地,而所到之地所谓的景点不过是一些山区,这是因为人们的传统意识里只有青山绿水、历史古迹才是旅游资源,其实不尽然,凡是能够吸引另一种并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开发的资源都可称为旅游资源。就青海湖而言,周围有苍翠的远山做背景,碧澄的湖水在蔚蓝的天空和雪白的云朵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幽美,湖中自由嬉戏的湟鱼是青海的一大特产,逢春夏之际,近十万只候鸟来此栖息,每到秋天,又飞回南方,候鸟迁徙的场面也不失为青海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都吸引了无数的海外游客来此,更有爱鸟之人在此进行拍摄。青海属青藏高原地区,沙漠、雪山、戈草原、峡谷、盐场、寺庙、动物、民俗、小吃等都可称为资源。青海在大力发展景区旅游的同时还要结合了他们的民族特色,把民族风情融入其中,竭力打造一个高原特色旅游。

除此之外青海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优势,同时举办了青海环湖赛和中国郁金香节、“青洽会”大型商业经济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国夏都――西宁”品牌的打响,青海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避暑圣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旅游经济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旅游业已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建设方面的一大支柱。

据了解,环湖赛不仅给青海湖周边的藏族牧民带来了商机,更重要的是改善了青海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环湖赛的推动下,青海省公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国际自行车联盟的官员也对青海的道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环湖赛道路甚至比“环法赛”路线的条件还要好。而且有了环湖赛这个噱头,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青海观光旅游。

青海的生态资源丰富,但其生态旅游发展还并不成熟,还面临着很多挑战。青海省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国企改革等资金需求量非常巨大,资金短缺是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但青海省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产业规模小,虽然国家在西部开发中采取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等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但仅靠自己的力量和国家投入还远远不够。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可忽略高原能源的应用情况,国家提出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想,应运而生了低碳旅游的概念。而我们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中发现青海的很多能源也就是所指的自然条件都很适合推广低碳旅游的概念,这也可以为青海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新的一步。

由于这里气候较为干燥,地处高原,氧气较为稀薄,许多旅游者担心高原反应和气候不适宜的问题而放弃了来这里旅游,如何做到改变传统观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现有生态资源的形式,为其加工包装,做大力度的宣传,提高人们的关注度,吸引众目。

3 对两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3.1 调动多方面力量开发和建设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开发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应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北京和青海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

3.2 健全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管理者和后盾,对于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用应做好相应的战略规划,传统的旅游模式是高消费、高标准、低效率,人们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金钱在旅游上,但由于旅游体系的不健全,常出现导游逼迫游客消费,旅行社服务质量差等情况,所以一趟旅游下来没有放松心情反而给自己添堵,还有因游客数量的增加及一些游客素质低,导致许多自然景观现在不得不限人数,限时间,甚至出现关闭的严重现象,所以,如今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对此健全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好的保证游客的权益,更好地方便我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和欣赏,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践行绿色旅游的理念。

3.3 加大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还不太成熟,旅游生态意识还比较落后,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使生态旅游有名无实,所以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重在宣传生态旅游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及优势,是游客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贡献,同时还可增强游客的生态意识,为子孙后代造福。

4 结束语

如今,旅游业迅猛发展,很多人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4],不似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但仔细地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加以考察不难发现,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也会产生各种废物。旅游业不仅能排放传统工业废物,而且生产的“旅游公害”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是致命的威胁。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大量涌入,信手丢弃的垃圾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很大危害。为了改变传统旅游模式的弊端,对于开发和建设生态旅游资源,我们选取了北京和青海两个具有独特之处的城市的生态旅游进行调研,一个主要以历史名胜古迹著名,另一个以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景观为主,两个城市拥有如此之多的旅游资源,若能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开展生态旅游,必将为北京和青海开辟一条更为精彩的道路,也能将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引领上一个新的台阶,两相比较,未来生态旅游在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后将会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吴晶晶.我国将采取多措施规范发展生态旅游[N].2012

[2]罗清.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的分析[J].消费导刊,2008(16).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为此,南京审计学院工程审计专业的大三学生谷甜甜组建了一支团队——“寻迹南京”公益实践小分队。团队成员们在综合考察景点的历史意义和地理位置的基础上,从48景中筛选出39景,一路寻访并拍摄讲解视频,并撰写出《金陵48景调研报告》。

原址难寻

7月2日,我们正式踏上了“金陵48景”的寻迹之路,因为要保证所寻景点位置的正确性,提前踩点成了我们每日的必修课。

3号下午,我出发去水西门附近找“楼怀孙楚”这个景点,也就是李白在金陵时常去饮酒的孙楚酒楼。我带着标注好的地图和资料一路摸索,下午一点钟来到水西门广场。可是一眼望去,除了被广告牌遮挡的施工场地和居民楼,几乎一点古迹的痕迹都没有。之前听老师说过,酒楼原建于江东门外古白鹭洲上,因怀才不遇而流寓金陵的孙楚雅爱饮酒,常与客饮宴赋诗于此,后人仰慕其才气,为纪念他,遂以他的名字给这座楼命名。后来这楼又迁到水西门外西水关附近的秦淮河畔,具体旧址已很难考证,倒是有个复建中的孙楚酒楼,大致在内外秦淮河水系贯通节点处的景观区内。但是这秦淮河这么长,具体在哪里呢?

正当我毫无头绪,徘徊在水西门大街与凤台路的交叉口时,突然抬头看见了靠近凤台路临水一侧被广告牌围着的施工现场上方突出的石柱,站立在上方的是一尊石狮。我走近了眯着眼透过围墙缝隙往里瞧,隐约看到一幢跟古代房屋样式相差无几的房子。由于施工场地背面环水,我立刻跑到附近的桥上,开始用镜头记录——只见那被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包裹着的建筑物中,有两幢已经初现古代酒楼的模样,站在楼板上的工人正紧张而有序地施着工,但这是不是复建中的孙楚酒楼呢?

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认识的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方青松前辈,便随即拨打了前辈的电话。方老师告诉我:“水西门东广场正是复建的孙楚酒楼的位置,而古时的孙楚酒楼应该还要沿着凤台路往南走,具置我现有的资料也没有记载。但新建的孙楚酒楼会保留原有酒楼的风格,甚至还能让游客体验当年李白登楼狂饮高歌的感觉。”前辈的话让我吃了颗定心丸,虽然这次未能找到当年文人笔下的“楼怀孙楚”,但找到了复建中的孙楚酒楼也算安下了心。

寻访中诸如此类原址难寻的景点还有很多,“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脱口而出,只可惜“杏村沽酒”里指的那个杜牧买酒的杏花村早已不知所踪。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神乐仙都,地图上在中和桥附近标注着神乐观的详细位置,但是真正到了那里却无迹可寻。向附近的居民询问,他们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失去的也许无法挽回,但我觉得也可以为它们做点什么,比如在这杏花村处立上一块石碑,上面记载杏村沽酒的典故,可以的话再配上一副“牧童遥指”图,历史是一个古城的灵魂,这些已经或即将被遗忘的景点值得我们铭记。

只为那一刻

说起燕子矶,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李白醉题酒樽石的故事,却很少知道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燕矶夕照”也发生在这。为了再现夕阳西下斜照在燕子矶壁的绚丽画面,我们特意定在了傍晚时分去燕子矶拍摄。刚到车站,眼看太阳的余晖一点点消失,我催促大家加快速度,几乎是一路狂奔到了燕子矶公园,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不凑巧的是公园在五点钟的时候就关门了。

没办法进入公园,远远地只能看到被树挡着的燕子矶石壁,虽说夕阳给它披上的那件五彩衣很绚烂,但终究达不到拍摄的效果。这时队员龚艺转头看了看江面,惊呼:“大家快看,好美的景色!”我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对面,在夕阳的照射下,整个江面宛若穿上金光闪闪裙摆,随风而动,好一个“临江夕照”,真是美!“没想到夕阳配上江面能有这么绚丽的效果,咱们今天虽然没能看到真正的燕矶夕照,但是这临江夕照一点也不比它逊色啊,干脆就面朝大海拍吧!”小队长龚艺提议,大家纷纷表示同意。

在我们走访的金陵四十八景中,还有好几个是我们选取了特定时间去的,就为了看到它们最大的魅力。比如“牛首烟岚”,要是阴天或者多云,天地间有着一层薄薄的淡雾,从山顶遥望,简直就是人间仙境!那天寻访牛首山,我们就赶了个巧,刚好在暴雨前抵达。站在舍身崖上往远处眺望,云雾缭绕,牛首山在我们的视线里简直就是一副绝美的水墨画!或许正出于这样的原因,南京才有“春游牛首,秋游栖霞”的旅游攻略之说,外地同学如果来南京游玩,不妨先查查一些景点最适合观看的时节,它们最美的状态一定会让大家不枉此行。

秦淮良策,遗迹可仿

说起南京,人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秦淮河夫子庙,殊不知金陵四十八景中“秦淮渔唱”“桃渡临流”“来燕名堂”等也都属于秦淮风光。只不过如今在秦淮河边已经很少能聆听渔歌,回荡在秦淮河上的更多是喧嚣和吵闹,也许景点一旦被开发为旅游景区,或多或少都难逃被商业化的命运。

我们之所以把秦淮河景区作为项目的重点,是想探寻部分与之相关的景点在商业化背景下发展的情况。众口相传的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在渡口迎接爱妾“桃叶”的故事,曾让渡口名声大噪,那现如今“桃渡临流”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在对南京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陈圣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古桃叶渡的寻找之旅。

走至平江府路时,我们在一座桥边看到了竖着的指示牌,只可惜没有任何关于桃叶渡的信息。既然是渡口,那必然有河流经过,旁边或许有些古建筑吧……正当我思考的时候,老师突然在前方对着我们喊道:“同学们快过来看,这边有条小道,说不定就是咱们要找的桃叶渡呢!”我们一路拨着两边茂密的树叶走下去,看样子倒真的是一个渡口,但这是不是就是我们要找的桃叶渡呢?

见路边有两位正在刷漆的工人,一打听,一人说:“这里是王昌龄宴饮处,我们正在修缮,要是想参观的话还得再等些日子。”偶遇王昌龄宴饮处让我心情大好,但是这桃叶渡到底在哪里呢?我因为还担负拍摄整个行程的任务,一直用镜头记录着周围的环境。就在我站在淮清桥上向对岸放大拍摄时,突然看到一个繁体的“”字。再定睛一看,那被茂密树叶遮挡的不正是“古桃渡”四个大字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只可惜整个桃叶渡的同样被修缮工程的铁栏杆挡了起来,眼看着桃叶渡近在眼前却无法进入,队员们内心的失望溢于言表。

陈老师见此便召唤我们过去:“话说当年王献之来这边接他的小妾桃叶,但是因为渡口水流太急,桃叶特别害怕,王献之就站在对面大喊:‘桃叶啊桃叶,不要怕哦,哥哥我来接你喽!’这就是那首《桃叶歌》里面最后两句‘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听到这里,我们大笑起来,没想到陈老师还这么幽默呢!

离开的时候,我们又途径吴敬梓故居,看到故居旁边零零碎碎的瓦片,屋里施工的工人和水泥砂浆,不禁让我想到之前同样在修缮的王昌龄宴饮处和桃叶渡,难不成秦淮河景区要来一次彻彻底底的改头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