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中级职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现金”科目变为“库存现金”科目。
2.新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
3.新准则取消了“应收补贴款”科目,并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
4.“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
5.“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
6.新准则取消了“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而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教材第六章金融资产)
7.新准则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教材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
8.新准则设置了“长期应收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余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9.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0.新准则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11.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从“无形资产”科目分离出来,产生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2.原制度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企业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而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教材第五章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13.新准则取消了“应付短期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核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4.“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15.“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
16.新准则中设置的“预计负债”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7.“盈余公积”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有关的核算。
18.新准则增设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本公司股份金额。
19.新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20.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21.“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2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3.“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
24.新准则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财务成本管理》在历年的注会考试科目中总体上通过率适中,这也基本上反映出了本科目的一些考试特点和规律。许多考生都参加过中级职称考试,习惯上都会按照中级财管的学习方法去应对该科目的考试。但事实上,一经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差别很大。概括地讲,中级职称考试综合性较弱,解题路径明确;而注会考试无论是大题还是小题,综合性均强,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分析及运用。想真正达到正确判断、科学分析及熟练运用,就首先要求扎实地把握基础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理解透”,也可以说是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记忆都不能模糊,思路要非常清晰、肯定,对很多知识点的模糊记忆比对个别知识点的错误记忆更糟糕。
第一章财务成本管理总论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环境,正确理解和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具体来说,本章的题型主要是客观题,分值较小,一般在2―3分左右。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即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的优缺点,特别是股东财富最大化需要重点掌握。
二、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一般掌握)。
三、股东与经营者、债权人冲突与协调。重点掌握协调方法。
四、现金流转不平衡的原因分析,特别是理解折旧对现金流转的意义。
五、财务管理的原则。这是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常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一定要理解含义,注意把握原则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形式,读透教材,但不要死记硬背。
六、财务管理的金融市场环境。主要掌握金融性资产的特点以及利率的构成。
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本章在历年试题中各种题型都有,客观题主要是考查对个别指标(特别是上市公司相关指标)的理解;大题在历年考试中计算分析及综合题均出现过,考生可根据近几年的命题规律判断,一般难度不大,容易得分。但考生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能力的训练。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等基本财务比率中各项指标所反映的财务信息。
二、杜邦分析法。重点是结合杜邦等式所进行的因素分析,另外也要注意与第三章可持续增长率计算与分析的结合。
三、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分析。该类指标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可以与其他章节内容结合,一定要熟练掌握。
四、现金流量分析。这是财务分析的重点,因为它体现了现金流转的观念,可结合教材60-64页例题来掌握。从考试规律来看,这应该是今年考试的重点。
第三章财务预测与计划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进行财务预测与计划,编制企业预算”。本章的重点是可持续增长率分析,历年考试反复出现,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特别应该认识到可持续增长与融资之间的关系。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外部融资需求的计算公式以及销售增长与外部融资的关系。这是可持续增长率的引子。
二、区分内含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不同。
三、可持续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及如何从经营效率、财务政策的调整上保持可持续增长,如何调整融资政策以满足实际增长的资金需求。这是历年考试的重点。
四、财务预算。主要掌握现金预算的编制原理,要搞清楚预算表中每一项数据的来源,特别是资金的筹措与运用。
五、现金预算表编制与投资决策的综合命题。这种题型综合性强,难度大,以前年度没有考过。基本思路是:利用项目投资的决策原理在备选方案中选优(可参照第五章掌握);根据所选方案在预算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填列现金预算表。其实,这种题型关键是分开掌握项目投资决策原理及现金预算编制原理。
第四章财务估价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原理,正确运用证券估价的基本方法”。本章是财务成本管理教材最重要的章节之一,是历年考试重点,一般要占到15分左右,各种题型均会出现,特别是综合题型,要引起高度重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这是学习财务管理的基础,必须非常熟练,否则财务估价、投资管理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等重要内容都无法透彻地掌握。
二、证券内在价值的含义。这是债券估价以及股票估价的基础。
三、债券估价模型及到期收益率计算。主要掌握基本模型以及纯贴现债券估价模型;到期收益率计算主要结合基本模型利用插值法求得。
四、股票估价模型以及股票收益率的计算。主要掌握零成长股票模型、固定成长股票模型以及非固定成长股票模型,事实上关键是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股票收益率的计算关键是理解股利收益率及股利增长率。
五、证券组合风险报酬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部分关键是理解透证券组合风险和报酬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如:相关系数、标准差、协方差、有效集、资本市场线、市场组合等:在此基础上理解B的含义并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特别是要注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股票收益率、普通股资金成本计算公式之间的关联。
第五章投资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理解投资决策的原理。正确计算和使用投资评价的各项指标”。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计算题和综合题上,题量大、难度大、分值高,失误率高,得分低,约占10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指标的对比及优缺点。这是投资项目评价的主要指标,也是基础,一般命题都与它们有关。
二、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的计算(包括经济寿命的估算)以及折旧的抵税作用。一般来说更新决策问题都与此相关。
三、注意本章内容经常与其他章节内容(如要求用本量利分析原理先计算出现金流量,然后再按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来进行投资项目评价)结合起来,综合性很强,要注意这方面的命题和解题思路。
四、简单掌握风险的处置调整方法。一般不会出大题。
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现金、应收账教和存货的决策分析方法”。本章内容在试题中约占10分左右,易出计算题。主要集中在最佳现金持有量、信用政策及存货决策三个
方面。具体地:
一、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主要掌握存货模式和随机模式。
二、应收账款决策主要掌握信用政策决策的程序。
三、存货决策主要掌握本订货量模型及相应假设。并了解基本模型扩展。
第七章筹资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各种筹资工具的特征和使用方法,制定营运资金政策”。本章相对比较简单,计算题较少,分值一般为5-6分,主要考点集中在客观题。本章涉及不少法律规定,不过只要求从财务的角度去理解法律规定,不需死记硬背。
一、熟练掌握不同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另外可对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转换比率及转换价值重点关注。
二、计算题角度重点掌握融资租赁与借款购买的现金流量净现值的对比。
三、掌握不同融资政策的资金结构安排。
第八章股利分配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股利政策”。掌握本章的关键是要树立股利政策是企业融资政衰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本章虽然文字较少,但出题时经常与股票估介、资金筹集、资本结构、可持续增长等内容综合起来,加大计算难度。从万年考试情况看,本章客观题也较多,约占7―8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两类股利理论的主要观点。这是容易出客观题的地方。
二、各项股利政策的特点。这是本章命题的重点,一般地,计算题均要表赖某一种股利政策命题。
三、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以及对股东价值、股权结构的影响。
四、重点关注股利政策与股票估价、资金筹集、资本结构、可持续增长等内容的综合。
第九章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计算个别资本成本以及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资本结构”。根据历年考试情况,本章客观题和计算题都不少,尤以计算题和综合题比较复杂。分值也比较多,一般可占12-15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熟练掌握个别资本成本以及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原理。
二、特别注意普通股资金成本与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将其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结合起来。计算股票价格。
三、各类杠杆原理及其反映的风险衡量。主要指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的计算并用标准离差(率)衡量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四、各类资本结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容易出选择和判断题。
五、重点掌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含义、运用及其与最佳资本结构之司的关系。该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每股收益最大,借助于市盈率,股票价格最大,但没有考虑财务风险。 六、运用最佳资本结构的含义(即使公司总价值最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但不一定是EPS最大),确定最优资本结构。该方法中体现了MM理论的命题及运用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用多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常以计算、综合的形式出现,在历年考试中分值比例较高,可达15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认真区分、牢固掌握各类价值观念,明确价值评估的对象。这是本章掌握的基础。
二、重点掌握企业价值评估的各类模型及运用。这是每年出计算题和综合题的地方,基本上每种方法在各年间隔着命题,应重点把握。
第十一章成本计算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计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每年均有计算或综合,分值一般不少于10分,重点内容是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分步法,难点是平行结转分步法。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特别是约当产量法以及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适合出计算题。
二、重点掌握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分步法主要是区别理解完工产品与在产品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与逐步结转分步法下的不同。由于分步法出题的频率较高,可对分批法加以重点关注。
第十章成本-数量-利润分析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本章是管理会计的内容,单纯命题很容易得分,一般分值较低,为5分左右,但也不排除综合命题难度提高的可能。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注意管理会计采用的是变动成本法的观念,与财务会计中的制造成本法观念不同,特别是该部分的分析是不考虑财务费用的。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边际贡献(率)、盈亏平衡点(作业率)、安全边际(率)等基本指标计算及重要关系式。
二、利用利润基本计算模型,分析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有哪些(基本的方法有销量增加、价格提高、成本降低)。
三、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特别应注意到销量对利润的敏感系数也就是经营杠杆系数。同时要注意以盈亏平衡为标准计算各项指标的临界值。
四、注意成本-数量-利润分析原理与求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时的利润(或收入、销量等)问题的结合。
第十三章成本控制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运用标准成本、弹性预算等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本章的核心内容是三个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两个因素(量的因素和价的因素)。标准成本的制定也好,差异分析也好,都是围绕上述三个项目和两个因素展开的。本章分值约为5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重点掌握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分析的计算。一般地,计算标准成本差异可按照连环替代法的顺序来替换计算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但固定性制造费用例外,要结合预算进行分析。另外,上述的各项差异的计算与分析一定要在实际产量下进行。
二、标准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这一点应该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
三、掌握弹性预算的编制原理,它体现了成本性态的思想,很容易出计算题。可作为本年考试重要的关注点。
第十四章业绩评价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对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评价”。本章是财务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内容看相对比较简单,除成本中心涉及的概念较多外,基本没有难点。多出客观题。偶尔结合投资中心评价指标出小型计算,容易得分,分值为5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论文摘要: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目前已实现中职招生800万人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安排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赖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允许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安排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儒家伦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是当前会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行列,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的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实施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应尽量为学生搭建起仿真程度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就有一种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考虑到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寻找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构想[J].职教论坛,2004,(7):40-41.
[2]戴波.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5):187-188.
[关键词]中职会计;会计电算法;教学方针;思考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立志于培养出真正有技术、有能力的学生,不少学校相应设置了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在会计专业中目前备受关注的是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运算,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会计软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方便、精准,现如今社会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大、对学生会计电算化的能力要求高,因此,中职学校应增强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的能力。本文将对中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以下阐述。
一、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中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通过使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会计相关问题,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对数据进行计算。传统的会计专业学生是手账计算,亲力亲为地对每一个数字进行分析计算,这个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计算错误、疏漏等情况。而运用会计电算化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人为的、不可避免的误差,更精准、更快捷、更方便地解决数据问题。会计电算化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会计电算化有效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长,提升了数据时效性、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规范性。会计电算化提升了会计行业的技术能力,创新了会计技术与方法,积极促进了会计行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专业中有着决定性的提升。
二、会计电算化在中职学校中的教育现状
(一)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学生学习知识有限
会计电算化是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上,解决会计方面的问题,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中职学校中开设时间不长,拥有专业电子计算机能力的会计老师不多,导致学校会安排电子计算机教师顶替会计电算化的教师。但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两个专业,大部分教师对会计学知识了解不够,便更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使用电子计算机上面,导致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是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而脱离了会计专业本身。同时,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科书选取的仅是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书籍,并不是专业全面的教科书,并且学生使用的学习软件是教科书自带的体验版,与学生未来工作所用的软件大不相同,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足,在未来的工作中自然就会出现不少漏洞。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会计软件,这对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寻找工作有着重要的帮助,但由于中职教师自身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能力不足,导致学生能够学习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范围小,今后职业竞争能力弱。
(二)学校教育方式落后,学生无法实现立即就业
在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仍然遵循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听取基础知识讲解、完成知识相关作业的学习模式下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禁锢在知识理论的框架中,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的经验,徒有理论知识。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但实际上一些学校存在教学设备不齐全、学生实践课程无作用的情况。学校由于资金、教师等各种原因,没有配置与会计电算化课程相匹配的设施设备,学生无法使用与真实企业会计相同的软件,导致学生进入社会,无法快速适应岗位,无法高效、正确地完成工作内容。
三、中职学校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教师能力素养,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
在学校中,教师能力足,学生未来发展也能先人一步。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成为应用型人才,那么便要求学校教师在相关教学能力方面不仅会知识讲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能运用知识。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相应的教师应在电子计算机方面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将会计专业知识与电子计算机融为一体。因此,学校在招聘会计电算化教师时,首先应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的考查,要求教师有一定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学校在面试教师时需要检测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要求教师进行一节课试讲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实践,现场一项专业问题,要求教师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解答。同时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适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如电算化软件应用培训班。科技是不断变化的,教师更新自身对科技的理解也应定时定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来源于教师本身,教师足够优秀,学生对其的崇拜便会更多,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度增加,相应地提高课程的专注度,由此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这不仅包含教师的知识能力,还包含教师的授课能力,课堂氛围好,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于是,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应忘记让学生进行实践。由此从根本上提升教师资质,壮大教师团队。
(二)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
学生在几年学习之后无法胜任工作的情况不止存在于会计电算化中,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出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过是行业中的冰山一角,当真正进入单位需要实际操作时,便会发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远不及工作中需要的十分之一。而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不少中职学校缺少针对本专业的设备设施,往往是与其他计算机课程共用设备,许多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无法使用,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模拟真实全面的企业工作流程。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大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投入,建设真实、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实践内容。如输入设备所需的触控板、光电自动扫描仪、扫码器,处理设备所需的性能高的CPU,存储设备所需的存储器,输出设备所需的显示器、打印机等。学校可以降低建设规模,只建设一两间完整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通过对不同班级上课时间的安排,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利用率,也能降低学校的经济压力。同样,学生知道学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视,能够增强自身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视程度,明白所学专业在未来工作企业中有着重要作用,以便增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欲。当学生能够体验到与真实企业工作相似的实践内容时,便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强化基本的操作知识。
(三)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大多教师的教学目的都朝着学生毕业需求方向前进,在会计上岗证中包含了一些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于是教师便将教学目的自动地放在学生能否成功通过考试上,导致教师教学内容单向地指向考试内容,从而忽略了学生对其他会计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即使能够顺利毕业,完成考试,但缺乏工作能力,进入工作之后无法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思想,在保证学生考试通过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全面、优秀的学生。如教师可以多向学生模拟真正企业中的会计工作,利用不同的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通过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了解金蝶K/3标准财务软件的处理流程,让学生加深对会计电算化的理念知识的理解、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熟悉真实的会计处理方式、学会运用会计电算化解决问题。从建立账套来说,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会计账务核算的全部过程,提升对会计工作的认知度,增强自身对会计专业的了解度,为今后发展做初步打算。
(四)制订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学生到中职学校进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项专业技术,技术成为中职学校的重点,因此学校应制订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中职学生有着与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学生大多不喜欢对知识理念背诵记忆,更多喜欢的是动手操作,教师应利用学生对实际动手能力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学习。但在此之前教师应打好学生知识理念的基础,在中职第一学年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有准确的认知,了解基础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知识,以便学生进入第二学年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时,能够快速上手,感受到职场中的氛围。中职学校讲究的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社会就业岗位中需要学生掌握怎样的知识,学生便学习怎样的知识,但中职学校应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对软件的运用能力,将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会计行业。学校可以相应地设置实践活动,模拟企业中会计工作内容,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运用会计电算化技术成为未来趋势,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相比传统的会计技术,会计电算化技术有着自动、高效、精准的技术特点,将会在未来取代手工记账的方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增大,因此,中职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将在学校占据重要地位。学校如何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不断整改与调整,以真正培养出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中职学校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师能力、学校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观点,以强化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能力。但真正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水平需要学校不断摸索,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何秋萍.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思考:以能力培养为视角[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37(3):140-144.
[2]罗华红.中职《企业管理基础》教学方法探索及思考:以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今日财富,2019(12):89-90.
[3]张德春.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12):170-171.
关键词:高职、基础会计、双语
一、前言
在我国,双语教学一般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是以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化,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双语思维能力和多种语言交流手段为目的,以汉语和另一种以上外国语为学校课堂教学语言的教育活动。双语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懂技术的人才基地,在双语教学的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础会计》作为财经专业一门基础学科,它是所有的财经专业学生作为掌握其它财经知识的前提。现当今,由于中国与全球经济紧密的合作,导致对财经双语人才的急剧渴求,因此高职院校研究作为财经专业最基本学科《基础会计》的双语教学成了当务之急。
二、《基础会计》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我国大多数学校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面临许多问题,尤其在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1.社会对财经类高职人才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国内与全球各国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对财经类高职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财经类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他们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不但要求他们在英语方面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最主要是要能与各国进行沟通交流,尤其要能看懂相应的财经类外文资料并处理相关财经类问题。
2.职业学生专业课程双语学习能力
目前根据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英语要求并不高,在校学习时间也较短,但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只呆了一年或两年,就进入社会实习工作。较之高职院校而言,职业学生绝大多数生源来源于偏远的农村学校,这部分学生由于初高中阶段,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教学师资等原因造成这部分学生相比城市里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另外,职业学生素质远不如高等高院校,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为了学门技术,以后好就业。由于职业院校大多数学生英语水平较差,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英语学习的环境很差,所以克服语言关成了学生进行《基础会计》双语教学的面临的最大困难。
三、《基础会计》双语教学的探析
1.重塑学习英语的信心与热情
由于近年来本科、高职扩招量大,进入中等职校的学生生源普遍较差,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英语底子薄;(2)词汇不足、语法知识不系统;(3)听、说、读、写能力差;(4)对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5)思想上认为英语不重要,认为自己将来就是一个普通员工,不用掌握外语一样可以胜任工作等。对此,笔者认为,要想做好,一定在中职学生进入学校门口的时候就做好准备,在学生进校时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关于《基础会计》双语教学的动员宣传,然后挑选一部分英语底子较好、口语较好,有信心又自愿选择学习的学生组成一、两个班级,从而形成这部分学生整体思想上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的又形成整体语言环境的改变,逐渐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热情。
2.挑选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
对于《基础会计》双语教学是否成功,师资力量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对此要求要高,这类老师的英语口语一定要强,《基础会计》课程的专业水平要高,课堂与学生的互动要强,责任心要强,这类老师一定要能调动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编写符合中职学生《基础会计》的双语教材
由于市场上几乎没有适合中职学生《基础会计》的双语教材,因此,需要这类老师根据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调研社会对财经知识的具体需求,结合需求岗位,编写适合于中职学生的《基础会计》双语教材。
4.改革授课模式,提升双语教学质量
目前中国式的英语教学所造就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况很难适应世界经济和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非双语专业的授课模式更不适合双语人才的培养。对于培养具有财经专业的双语性专业人才,必须大胆改革授课模式。课堂上尽量采用英语授课,以口语为主,尽量少用汉语,培养全课堂英语教学环境,课堂上少用生僻单词,以现实生活最简单常用的词汇为主,少用长句,尽快用短句进行交流,要求学生每天养成至少听半个小时英语新闻的习惯,教学一段时间后,可以用少部分汉语解释《基础会计》疑难的地方,保证学生对《基础会计》的正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