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

教师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

教师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C语言 课程设计 问卷调查

1.引言

C 语言作为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入门课程,很好体现了程序设计的灵魂,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语言或者计算机技术的理论基础。“课程设计”在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很多年,那么什么是“课程设计”呢?简单地说,“课程设计”是一门这样的课程:学生利用所学的书本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本文从一份简单的关于C语言课程设计的问卷调查说起,系统地总结了C语言课程设计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够落到实处,能够对相关的课程起到借鉴作用,以便为中国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发挥一点作用。

在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能像C语言这样应用广泛。C语言不是一种“很高级”的语言,也不“庞大”,并且不专用于某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1]。由前面的叙述可知,学习C语言对大学理科生,尤其对计算机学院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笔者在一次C语言课程设计课上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参见图1。尽管这个问卷调查非常简单,可是通过它能发现C语言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该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汇总,首先看学生是怎样评价C语言课程设计优点的,如图2所示。其实学生们提到的这些优点教师早已知道,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学生们提到的不足和建议。

那么C语言课程设计在我校开设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呢?有关的详细信息如图3所示。笔者将学生们提出的缺点与不足分为五个类别,这五个类别分别是:(1)关于时间安排和课时量的问题;(2)关于课堂教学的问题;(3)编译与调试方面的问题;(4)关于教师辅导方面的问题;(5)关于题目方面的问题。笔者将在第3部分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看看学生们给出的建议都是什么?详细信息参见图4,笔者提出的课程设计改革方案也参考了学生们提出的建议。

2.相关工作

曾辉等人[2]指出了当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问题。张敏霞[3]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机素质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措施。殷秀云[4]指出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加大了学生掌握C语言编程方法的难度。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马杰等人[5]针对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从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兴趣、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及改革考核机制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谢竞博[6]从教学目的、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它们与教学效果的关系,详细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的成因,并从几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革建议。陈婷[7]论述了在应用型本科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要求,对课程合理定位,采用“阶梯式”、“案例式”课堂教学方法,以“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为核心,同时搭建多种自主学习平台,采用更科学和完善的考核方式,较好地兼顾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刘三满[8]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分析了C语言教学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先过程,后对象”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上阐述了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从教学思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几方面探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谢中科[9]阐述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热情、教学互动等手段来建立大学生的编程思想,培养大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大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刘晓锋等人[10]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介绍了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中,以程序设计和实验为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的探索,阐述了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3.改革措施

前面部分,学生们针对C语言课程设计指出了一些缺点,同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在本部分将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1)关于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的改进:将C语言课程设计的开课时间定在学生学完C语言之后的下一个学期初。(2)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改进:任课教师申请一个QQ或者微信群,在学校正式放假前,任课教师通过该群把课程设计的题目发送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下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进行课程设计的集体辅导,然后进行答辩验收。任课教师可以将没讲完的课程内容及对课程设计题目的大体梳理都录制成视频,然后将该视频文件上传到群文件里供学生们分享。群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个最重要的媒介,借助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课教师在放假前将题目发送到每个学生手里的一个最大好处是:学生们可以利用假期里的大量时间,充分地思考和准备这些课程设计题目。(3)关于题目方面的改进:允许学生自由命题,但是需要任课教师最终把关,以决定该命题是否适合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此外,任课教师也可以考虑让企业帮助出题。

前面学生们提出“编译错误不好发现、也不好修改”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进行解决:第一,首先告诉学生这是C语言的特点之一: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一般的高级语言语法检查比较严,能检查出几乎所有的语法错误,而C语言允许程序编写者有较大的自由度,因此放宽了语法检查。“限制”与“灵活”是一对矛盾,限制严格,就失去灵活性;而强调灵活,就必然放松限制。第二,教会学生进行单步(Step Through)调试、设置断点(Breakpoint)等调试程序的技巧,必要时还可以通过额外添加一些输出语句辅助进行程序调试。第三,任课教师将常见的编译出错信息进行汇总,然后上传到群文件里供学生分享。其实对编译出错信息进行总结,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记住C语言的一些专业术语,表1中列出了其中的一些,相信这对学生调试程序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另外,还要告诉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形成良好的编程风格,比如适当地添加注释(Comment),程序要有缩进(Indent),给变量、函数、数据结构等起名字时要做到见名知意等。

4.结语

从一份C语言课程设计的问卷调查入手,笔者根据学生指出的缺点和提出的建议对该课程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分别从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方面、课堂教学方面及课程设计的命题方面进行了改革,笔者相信这些改革措施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笔者还对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编译错误不好发现、也不好修改”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将按照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编写《C语言课程设计》一书,该书将严格贯彻执行讲练结合的原则,对课程设计过程中可能涉及各个知识点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进行讲解,例子的选择标准是不仅能说明问题而且要求最简单。

参考文献:

[1]Brian W.Kernighan,Dennis M.Ritchie.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2]曾辉,王倩,韩芳,赵德群.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初探.福建电脑,2015,31(09):62-63.

[3]张敏霞.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4(02):90-90.

[4]殷秀云.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商》,2014(38):213-213.

[5]马杰,杨磊.C语言程序设计改革探索.软件工程师,2013(12):27-28.

[6]谢竞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建议.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137-140.

[7]陈婷.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82-184.

[8]刘三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8(16):23-25.

教师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单片机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41-02

一、前言

针对德国《工业4.0》,我国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1]明确了我国制造业遵循弥补工业3.0欠缺,追赶工业4.0发展进而实现制造强国的三个发展阶段,同时明确了制造业以自动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新形势下,工业企业对机械类毕业生的机电控制技能,尤其是基于单片机的自动化系统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片机作为机电系统的主要控制器之一[2],其原理与应用是机械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针对于单片机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很多教学工作者已经提出教学改革方法[3][4][5],就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然而针对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融合问题,细化考核问题尚缺少响应的研究。针对目前我校机械类专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大纲陈旧、实践环节不足、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探讨,以期系统提高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适应新形势下工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需求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措施

1.适应学科发展,优化教学大纲。随着电子技术、IC工艺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单片机技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目前教学大纲还与10年前相近,教材陈旧、编程语言还采用汇编语言、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分离等。使学生很难深入掌握单片机知识,即使花大力气学习,毕业后亦发现与需求脱节。新形势下,必须对教学大纲进行全方位改革,方案如下:(1)适当增加课程课时尤其是实践课时:改革后由原来的32课时(理论22课时,实验10课时)增加到48课时(理论22课时,实践26课时);(2)优选教材: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基于C语言的单片机应用编程,以及基于Keil与Proteus的联合仿真内容;(4)细化考核:由原来的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改成期末考试占40%,实验占40%,平时作业、出勤占20%。通过教学大纲的改革,使每位任课教师、每个班级均统一按照新的方案开展教学设计,从源头上进行改革创新。

2.紧跟技术进步,丰富教学手段。长期以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均由两个环节组成: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两个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因理论枯燥乏味,比如寄存器、三总线、中断系统等知识相对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理论、时间分离的教学形式,很难短时间内做到融会贯通,教学效果有限。因此我们改革方案如下:(1)理论知识形象化:将指令中的寻址形象化为寻宝,直间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1]等自然形象化为黄金、藏宝箱、藏宝图等;(2)理论、实践教学融合:虽因单片机实验室有特殊要求,很难理论和实践课程安排在一个教室,但现代化的仿真手段则改变了传统的模式,针对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基于Proteus与Keil的联合仿真,完全解决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3)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针对单片机的主要功能如中断、定时、输入输出、串口通讯等,每个知识点设计一个项目,要求学生3人一组,分工进行硬件电路设计、C语言设计以及Proteus仿真;(4)采用个性化实验教学:针对学校单片机实验条件有限的现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从淘宝购买个性化的单片机开发板,如寻迹小车、搬运小车、四旋翼飞机等,利用开发板配套的例程进行学习。

3.注重过程管理,细化考核指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然而传统考核方法确基本关注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是学生考试前突击记忆基本概念,实践能力基本不被重视。改革方案:(1)优化成绩总评方案:期末考试占40%,实验占40%,平时作业出勤占20%;(2)细化实验考核指:将实验分成4个项目,注重考核基础知识应用、编程技能、调试技能以及总结分析能力;(3)注重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平时实验内容主要以综合实验为主,同时期末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都安排一个综合应用题,将单片机的主要知识,如最小系统、输入输出、中断、定时计数、串口进行综合。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对本课程的系统改革旨在提升学生在机电控制方面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工业企业对机械本科毕业生机电控制技能方面的需求。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系统教学改革,并经过2轮的机械大三学生的教学验证,我们发现:(1)学生对单片机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演变为主动购买开发板进行实践学习(图1),遇到编程应用问题会主动与老师交流;(2)经过48个学时的理论和实践,学生均能完全掌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并能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并制作实物(见图2);(3)通过Proteus与Keil的联合仿真实践,增强了学生利用设计软件进行开发的能力;(4)通过细化考核,注重平时理论与实践投入,释放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可见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基本达到了改革的初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相信对他们毕业后适应就业新形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Z].中国制造2025,2015.

[2]高春甫,王冬云,马继杰.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张宏伟,阎有运,王新.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06-208.

教师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方法;教学;改革

1 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计算方法又称数值分析或科学计算,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领域,主要研究利用计算机解决数值计算的理论和最先进有效的算法。计算方法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程序设计语言(一般是C语言)。课程内容包括算法与误差分析、插值问题、线性方程组的直接解法和迭代法、数值积分和常微分方程的解法。课程内容决定了计算方法的教学不仅介绍各种数值算法的数学原理,而且强调借助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算法。计算方法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能力。

1.1 理论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计算方法主要介绍各种数值算法的数学原理,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理论探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普遍对理论教学缺乏学习热情。加之理论探讨过多,与应用存在距离,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学生普遍认为不会从事工程计算类工作,因此不知道这门课程能干什么,更增加了冷漠情绪。

第二,数学内容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中,由于对数学类课程难度有了认识,产生了一定逆反心理,认为与数学有关的都难、烦,不喜欢学数学、不喜欢学计算方法。

第三,计算方法课程依循传统教学法进行讲授。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现在理论授课多以PowerPoint演示授课,只有少量内容进行板书。学生几乎不记笔记,上课带个耳朵听,课后把课件拷贝走。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记住乃至掌握多少课程内容,很难预料。

1.2 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首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由于学生几乎不复习,实验课上机时,部分学生几乎已经将理论课内容和上机练习内容忘记殆尽,只是随同学复制代码,运行程序,并没有真正去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课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使实验上机成了走过场。

其次,我们选择以c++语言为工具进行程序设计。学生学过C,但没有学过C++语言,无法准确分辨C和C++语言的异同和优劣,更无法应用自如。学生普遍将C++语言当成C语言使用,这使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要用C++,甚至有这样的疑问:C++和c有什么不一样?另一方面,因为不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当在c++程序中遇到面向对象的程序时,就会更加不解。C++语言没有给学生学习计算方法带来促进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思路。

如何在已有课时内,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基本思想,学会利用数值算法解决问题,能进行误差分析,能上机编程计算,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是我们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2 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改革措施完成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1 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要求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客观认识计算方法课程,做好迎难而上的心理准备。具体而言,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构造算法和对每个算法进行理论分析是计算方法课程的基本任务,要主动适应“公式多”“讲理论”的特点。

(2)理解每个算法建立的数学背景、数学原理和基本线索。

(3)从各种算法的理论分析中学习推理证明方法,提高推理证明能力。

(4)对于每一个算法,要将数学模型、算法公式、计算步骤及算法流程图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是计算方法课程的学习模式。

2.2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认真进行数值计算的训练,尤其是编程计算的训练,将流程图看作连接算法与程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养成按流程图或算法伪码编程的良好习惯。

(2)将程序设计语言更改为MATLAB。培养学生使用专业工具进行科学计算。

2.3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加强教学法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交流,重视教学改革,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倡教师站在本课程全局的高度,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本课程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争取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最少的学时向学生传授最多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外作业。

教师在开学前精心备课,组织试讲,交流讲课内容、风格,并进行改进提高。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起点,以知识点为主线,以案例和启发式教学为主,贯穿教学模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 教学大纲

3.1 理论教学

根据教学改革思路和教学改革措施,制订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大纲体现了目前微型计算机应甩日益普遍,计算机语言向多极发展的特色,将重点放在算法的构造和原理上,每一算法又围绕数学模型、算法原理、计算步骤和算法流程图展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各种算法的数学模型、计算公式和计算步骤,能画出各种算法的流程图,‘并能根据各种算法的流程图编程上机求解相应的数学问题,掌握差商、差分的性质并能推导和证明,掌握插值和数值积分、微分各种算法的基本理论和误差分析及3种三角分解公式的简单推导。

新教学大纲中,课程内容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的体系架构,包括概念、知识点、原理、方法、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由深入到一般共分为3个层次:掌握、理解、了解。以插值方法理论教学要求为例,如表1所示。

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符合教学要求难易适中的例题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复习,巩固记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实验根据实验出勤、态度、程序设计、实验报告等评定实验成绩。要求学生以以下几个实验环节做足准备。

(1)实验预习。预先编写相应程序,能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2)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算法设计正确,能独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而且实验结果正确。

(3)实验报告。内容全面,字迹清晰工整,数据记录、处理正确,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正确。

3.3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开卷考试,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组成。

3.2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和未来职业发展储备能量。以插值方法实验教学要求为例,如表2所示。

(1)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80%,主要考查学生数值算法基础、算法原理、数学模型、算法流程图及误差分析等的掌握程度。

(2)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查学生编程能力,要求完成从数学模型、公式、计算步骤、算法流程图、编写代码、调试到撰写实验报告的整个过程。

教师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需求;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韩丙辰(1976-),男,山西侯马人,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杨成全(1956-),男,山西定襄人,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山西 大同 037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XJY20121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44-02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类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则主要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理论教学的目的是奠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课的学习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两类课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成为一个有机体,共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但就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看,这两类课程由于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不默契,运作不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合力作用,相反,还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1]以上问题的出现表明单纯依赖校园里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已经无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形势。尤为重要的是,在当前许多专业理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活力,导致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佳。

一、传统理论教学的现状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对于信息技术专业而言,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在实验室、实习实训车间进行实践教学,即理论和实践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截然分开,造成了二者的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技能,不能学以致用。在理论教学时,教师用挂图或者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缺乏直观的操作展示,学生往往对所讲的内容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学起来枯燥无味,因而教学效果较差。在进行集中实验教学时,一方面由于时间上的滞后,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遗忘较多,另一方面由于课时和师资的限制,实验教师又不能讲授太多,因此学生往往没有掌握技能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最终致使技能训练效果较差,从而无法实现实践课程对于理论课程的辅助作用。[2]

2.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在当前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理论课的讲授主要围绕既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展开,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主要受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同时,对于教学中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常规的教学手段带来趣味性。但是如果多媒体的使用仅仅是对课程内容的重复则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更多的帮助,反而会出现学生无法紧跟媒体播放速度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3.教学大纲中的课时压缩

减负时期,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减少课堂教学时数是个难题。课时量的压缩从表面上看是减少课堂授课时间的问题,但实质上是个系统工程,牵动着教学观念的改革、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课内外结合、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考试改革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问题不同时解决好,单纯从教学时数上着手大比例地压缩课时,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3]

伴随着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深入,许多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被进一步压缩,相应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导致授课教师在理论课程内容讲解时很难在较少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设计中面临较大的考验。

4.学生的课前预习不足

显然,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既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相反,如果没有课前预习或预习不足,则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授课教师的思路,更谈不上提出自己对课程内容的见解。

5.课后习题的设计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编排体系上既有统一性、规范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着编者对教材的要求和希望,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课后习题均是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编排,强化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如果授课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时,则应该设计出符合讲授内容的课后习题。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既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复习,还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单纯依赖教材的课后习题是多数教师进行习题布置时的常用方法。

以上几点概要介绍了当前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的一些状况。如何就以上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则是本文中重点讨论的内容。

二、教学改革思路

在教学改革中,通过了解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应用特性两条主线,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产生兴趣这个中心点来切实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质量。

1.研究热点

通过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当前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和探讨,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研究前沿,通过教师对热点问题的剖析引导学生明白热点问题与当前理论教学中的相关性,特别是当前理论教学中重要原理对于将来研究工作中的奠基作用,揭开研究工作的神秘面纱,帮助学生对于今后的继续深造或就业树立正确的方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研究热点的引入,可以解答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困惑。当然,基于本科生目前的知识和能力,对研究热点而言,至多只能给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参考。

2.应用特性

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更能够吸引他们的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况且,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用到的大多数原理都可以直观地在现实应用中找到具体的产品。因此,通过实践和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基于以上的教学改革思路分别制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对理论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

积极引导学生以专业的视角关注、观察学科研究热点和技术应用,并训练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建构自己的研究思路,从文献搜索、原理验证、设计方案提出、方案讨论、方案确立、企业调研、产品制作、与现有产品对比,全程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多次反复自主研讨、小组研讨和设计完成。该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敏锐度、多维的判断力、技术的掌控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最终达到充分认识理论课程重要性的目标。

1.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为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必须过关,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及技术应用背景。找到研究热点与所授理论课程的内在联系,剖析产品制作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针对研究热点和技术应用为学生设计具有开拓思维的课后习题,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延伸。

2.从基本应用着手

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这个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有着更为便利的条件接触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产品。例如,可以把各种电子产品的充电器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充电的工作原理,把充电器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划分,然后根据电子产品的供电需求来确定各个功能模块中元器件的参数,在此就需要对整个电路进行等效分析,并且具体要对变压、整流、滤波等原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包括变压方式、整流方式、滤波方式等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可以说,充电器作为电源里面最基本的一种,却包含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的讲授内容。在充电器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还要考虑企业和用户的角度,像充电的制作成本、功耗和体积等因素。以上各个环节都要在学生自主实现设计和制作的工程中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功能。

3.增加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对于实践环节和课后习题,不限定方法和思路,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和团队的协作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仅仅起到督促作用。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以自我评价为主、教师的评价为辅,更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同时,对于学习效果也采取团队之间相互评价的方式来发掘对方设计思路中的亮点及自己设计中的缺陷。

4.深入企业,了解技术需求

只有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深入到相关领域企业一线,与企业领导、技术人员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和沟通,详细了解企业的业务范围、经营现状、发展方向、用人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才会令学生对自己今后就业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以就业为动力支撑,促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更加主动地学习与思考。[4]

四、教学效果

1.以课堂气氛反馈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提出自己的思路,并能够在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上,大多数同学能够自发、独立、主动地进行文献检索,有些同学则更为深入,与教师探讨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出许多改进思路,更好地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

2.以课后习题反馈教学效果

从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在选题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选题范围比较宽广,如多功能充电器、亮度自动调控护眼灯、高效多功能应急灯等,既掌握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题目又与日常生活较为贴近。学生在查阅资料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课堂和教材上的内容,还对其他课程或参考资料中的信息进行了加工,了解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了总结与归纳。尽管设计思路上仍有不足之处,但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效果。

总之,各种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对课堂理论知识的作用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2]李娜,张惠峰.一体化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大家,2011,(11).

教师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英语已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因此学好英语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民办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及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民办高校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其大学英语教学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尤其是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西部地区民办高校。

一、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主,侧重于英语知识的教授。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处于被动的状态,又迫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学英语,师生的共同目标就是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学生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但结果却很不理想,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l、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生源大多都是本科第三批录取的学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科学、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强。进入大学学习以后,由于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很多学生学习不如过去那样用功,对于考试成绩也抱着不求高分只求过关的心理。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只是忙于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很少进行英语口语和听力练习,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最简单的英语口语都无法听懂,这无疑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障碍。而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有所掌握。因此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尤其显得薄弱。

2、传统的教学模式

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是满堂灌,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违背语言学习规律,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大部分是年轻老师,他们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课时量较多,需要批改的作业量大,致使教师的业余时间都在备课、批改作业,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课堂教学时,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文化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很难有效的组织调动课堂教学,所以他们主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讲解课文语言知识和练习题上。在教学手段方面,基本沿用黑板,书,粉笔,老师加课堂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应用。即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停留在将黑板搬上屏幕的水平,这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查表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2)英语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技术还没有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3)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作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3、师资和教学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目前,师资力量不足已成为困扰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之一。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工作。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很少有机会出去进修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现有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较少,青年教师居多,教师队伍急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补充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于新建多媒体教室和引进更新教学软件需要大量资金,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院校,他们缺乏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现有的多媒体教室数量相对较少,电教设备大多老化、落后、故障频发,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二、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对学好英语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1、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分级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改革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语言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鉴于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各专业对英语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标准化大纲无法适应教学需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专业要求,采取分层教学,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做不同安排,分级别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灵活地因材施教,一方面加强基础薄弱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改变学习起点,降低学习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另一方面,积极指导学习出色的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扩展和深化知识层面。

2、正确处理教学和考试的关系,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交际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增强,多元化的考试和评价标准必然应运而生,从而转变学生仅仅为考试而学习英语的现象。可以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终结性评价一般是课程期终考试,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设计的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作业评定、平时测验、学习档案等形式。针对英语层次不同的学生,这两种评价所占的比重应该不同: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各项交际技能的训练,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估的考核方式;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口试和笔试相结合,书面测试以主观题为主,训练自由表达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作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弱化笔试,强调听说。英语听说能力的考核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人际交流和专业知识展开,难度适中,以对学生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原则。

3、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备。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应大力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优惠政策广泛吸收高素质人才,重点培养现有人才,不断完善师资,逐步改变不合理的师资结构,稳定教师队伍。积极争取各种有利资源,选派教师参加有关英语教学改革的学术活动,支持教师申请国内外访问学者或者出国进修。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要较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能动作用就必须全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才能保持先进性;教师除了具有丰富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外,还必须利用各种平台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学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学校应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对英语教师及时进行培训和考核,以保证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老旧和故障频发的教学设备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维护和维修,从而保障大学英语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民办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一直以来是外语界高度重视和争鸣不断的话题。面对重重困难和诸多问题,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实践证明,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条件等因素来改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必须在教学中广泛学习和借鉴其他公办高校的成功经验,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体系,从而更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静.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探析[J].青春岁月,2012,(13):175-176.

[2]李兰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4(3):123-125.

[3]杜爱红.新时期西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J].江苏高教,2004,(3):128-129.

[4]罗丽丽.陕西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86-87.

[5]何春霞.西部院校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及策略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