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的要素

教学设计的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的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设计的要素

教学设计的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探究教学 教学设计 过程 要素

一、探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阐明

探究教学目标是预先确定的探究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所有的探究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探究教学目标进行。探究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和规范,直接影响探究教学能否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因此,探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阐明在探究教学设计过程中居于关键地位。

1.探究教学目标的制定

为了有效发挥探究教学目标对探究教学的正确导向功能,探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和要求。

(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以三维目标为基本框架的探究教学目标体系

我国的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这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三维目标应成为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依据,探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在三维目标的框架下进行。另外,制定以三维目标为基本框架的探究教学目标体系也是探究教学本身的诉求。探究教学的突出价值和优势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而这些正与三维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制定以三维目标为框架的探究教学目标体系有利于探究教学价值与优势的发挥。

(2)探究教学目标要体现探究教学的特征

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相比,探究教学具有过程性、体验性、能力与情感取向性等特征,探究教学目标要体现探究教学的这些特征,以更好地发挥探究教学的价值和优势。为了体现探究教学的过程性特征,探究教学目标要突出对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要求,其行为动词可采用诸如“经历”、“操作”、“观察”等。为了体现探究教学的体验性特征,探究教学目标要突出对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内心体验与感悟的要求,其行为动词可采用诸如“体验”、“感受”等。为了体现探究教学的能力与情感取向性特征,探究教学目标要突出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要求,其行为动词可采用诸如“能(会)”、“具有(情感)”等。

2.探究教学目标的阐明

探究教学目标的阐明是指将预先确定的学生经过探究学习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准确表述出来的过程。根据教学设计的有关理论,探究教学目标的阐明应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和要求。

(1)探究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学目标要阐明学生经过教学后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进步或变化,因此学生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1]。探究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表述探究教学目标时更应把学生作为行为主体。但实践中一些教师在表述探究教学目标时常常采用诸如“使学生掌握”、“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之类的表述,这类表述的行为主体都是教师,因此它们都是不妥的表述,需要加以纠正与克服。

(2)探究教学目标的表述力求明确、具体

探究教学目标是制定探究教学策略和设计探究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而明确、具体的探究教学目标能更好地发挥对探究教学的指引和导向作用。由于探究教学目标由行为动词和相应的作用对象构成,为此,探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尽量使用明确、具体的行为动词,这些行为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避免使用含糊、抽象的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的作用对象体现了探究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它们也应使用明确、具体的表述。

二、探究教学的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是探究教学的对象,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初始能力、学习动机和态度等特征对探究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特征也是制定探究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因此探究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应重点分析探究学习所需的初始知识与能力、关于探究学习的动机与态度、与探究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等。

1.初始知识与能力分析

学生具备必要的有关初始知识与能力是顺利进行探究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应根据学生的初始知识与能力确定探究教学的起点。初始知识主要包括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前必需掌握的有关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另外,由于前概念会对学生关于正确概念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和干扰[2],因此还要对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进行分析。在对学生的初始知识进行分析后,如果发现他们不具备有关的初始知识,或者存在着错误的前概念,则要向学生补充有关的初始知识,或者纠正他们错误的前概念。

初始能力主要包括一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技能。一般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有六种,它们分别是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能力、分析与论证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3]。探究技能有观察、测量、分类、推理、预测、控制变量和解释等[4]。针对所确定的具体探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初始能力,可采用观察、工作单、档案袋等方法对学生的初始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

2.探究学习的动机与态度分析

探究学习的动机是指激励和推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为了了解学生关于探究学习的动机状况,为采取相应的激励和强化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需要对他们的探究学习动机进行分析。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满足感四个要素来分析学生的动机状况[5],可供分析探究学习动机时予以参考与借鉴。

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态度也是影响探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态度存在偏差,则须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因此,需要对学生关于探究学习的态度进行分析。常用的学习态度分析方法有观察法、量表测量法和谈话法等,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3.与探究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分析

教学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认识活动,它也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理性认识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探究教学中,学生需要从事各种探究学习活动(如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等),这些探究学习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理性认识,因而需要一定的与探究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因此,需要对学生具备的与探究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以便为探究教学策略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应根据具体的探究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具备的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经验。例如,对于物理中的“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教学,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有过拔河的生活经验;对于化学中的“探究燃烧的条件”探究教学,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有过生火做饭的生活经验等。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对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

三、探究教学策略的制定

探究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探究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谋略,它主要解决如何实施探究教学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探究教学的结果。因此,制定恰当、合适的探究教学策略是探究教学设计过程的核心内容。

常用的探究教学策略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问的策略和指导的策略。应根据具体的探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等因素,对这些探究教学策略进行具体化与精细化的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探究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策略有列举生活实例、开展演示实验和运用多媒体课件。

(1)列举生活实例

根据学生特征分析的结果,教师已经对学生具备的与探究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有了充分了解,然后结合所要探究的具体内容,列举学生熟悉的、合适的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既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施起来也较为简单、方便,因此可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首选策略。

(2)开展演示实验

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蕴含着丰富的感性刺激,这些感性刺激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对认知冲突背后原因的探究欲望与兴趣,因此演示实验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策略。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新奇性、鲜明性和简捷性等原则。新奇性即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存在很大的反差,从而有助于认知冲突的形成;鲜明性即实验现象明显、直观,便于学生观察;简捷性即实验器材简单、易用,以保证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3)利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具有模拟性、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从而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再现或模拟学生平时难以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并能提供视觉、听觉等多种信息通道的感性刺激。这些感性刺激会引发学生对有关科学问题的思考,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适度性、辅和经济性等原则。

2.提问的策略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探究学习状况、启发学生思维和提供指导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问在探究教学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1)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所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激发他们的高级认知活动,从而有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开放、灵活,富于引导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问一些简单、低水平的问题。

(2)问题的表述要明确、精炼

探究教学中的提问一般比较频繁,为了增强提问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应明确、精炼地表述问题。“明确”即对问题的表述清晰、明了,不会引起歧义;“精炼”即对问题的表述精简、准确,言简意赅。教师可通过加强教学语言的训练和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使问题的表述符合明确、精炼的要求。

(3)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

教师可采取延长“等待时间”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策略,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6]。在“等待时间”内,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交流和讨论,然后做出深思熟虑的回答。面向全体学生即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要求回答问题,这可以促使人人都参与到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中来。

3.指导的策略

由于学生在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他们的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1)指导的时机要适时

如果指导的时机过早,则会削弱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但如果指导时机过晚,则学生的探究学习可能会陷入困境之中[7]。因此,指导的时机要适时,最好是在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提供所需的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2)指导的程度要适度

如果教师的指导过多,会影响到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但如果教师的指导过少,则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影响探究学习的成效。因此,指导的程度要适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3)指导的方法要恰当

常用的指导方法有巡视、启发、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相结合等。巡视的方法即教师通过检查、监督所有学生的探究学习状况,及时发现他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启发的方法即指导时应启发学生的思维,避免直接告诉现成的解决办法或结论;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即对于个别学习小组或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而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则进行集中指导。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学生特征等因素,灵活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美凤,张志祯,吕巾娇.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 窦轶洋,高凌飚,肖化.论学生前概念及对教学的启示[J].学科教育,2001(10).

[3] 谢绍平.论教师适应探究教学应具备的三种能力[J].教育探索,2016(8).

[4] 阿瑟・卡琳,乔尔・巴斯,特丽・康坦特.教作为探究的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 罗伯特・加涅,沃尔特・韦杰,凯瑟琳・戈勒斯,等.教学设计原理[M].第5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学设计的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单元教学计划 设计要素 呈现方式 体育教学

要素即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素是什么?尽管这一问题老生常谈,但很多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必须加以厘清。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以供借鉴。

一、必要的单元基本信息

在撰写单元教学计划时,很多教师往往疏忽了必要的单元基本信息,如“×××单元教学计划”、上课年级、学生人数(最好包含男、女生人数)、学校名称、执教教师等。这些基本信息的呈现,不仅能够使阅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情况,更使他们对单元设计意图、设计质量作出初步的预判。如小学低年级可以以情境、角色、故事为主线设计成各种游戏单元,并加以命名;但就初、高中而言,就明显不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教材命名单元名称则比较恰当。再如,不同的年级或学段教学内容与目标达成是明显不一样的:小学以一个个小游戏实现体育课的目标;中学阶段则忌过多的游戏、情景、简单的技战术;高中教学应尽量突出“专项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与层次。学生人数(最好能具体到男、女生人数)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甚至直接关系到教法、学法的优劣。另外,对一些受地域、季节影响较大的运动项目,不能随意选取,如南方地区以冰雪类项目作为单元主要教学设计内容,明显不可取,而这些信息可以从学校名称直接知晓。因此,在单元设计时,不能忽视必要的单元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可以呈现在单元教学设计表格的上方(见表1)。

二、清晰呈现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别于n程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课程层面来看,目标统领内容;而教学层面,教学内容是先确定的,也就是说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或学时教学计划时,教师应依据课程整体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教学内容具体制定学习目标。因此,除以教材命名的单元外,在进行主题单元、复式单元、综合单元设计时,应明确、清晰地呈现单元教学内容。当然,单元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做到简明、扼要。

三、不可或缺的学情分析

制订单元教学计划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情,合理制订单元教学计划,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学情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与表现;二是学生的运动基础;三是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及与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四、合理定位的单元学习目标与精心整合的教学内容

体育单元学习目标是指教师设想通过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体育认知、运动技能及情意表现等方面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贯穿于单元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实施单元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评价单元体育教学成败的基本标尺。而单元学习内容,尤其是课时学习内容选择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单元学习目标的实现。如前所述,单元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是单元教学计划中非常关键的两个要素。但是单元学习目标有别于课时学习目标,除了具体、明确外,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课程理念与目标,尽量凸显全面性、发展性,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领域进行陈述。

单元教学计划中各课时的教学内容应依据运动技能学习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兴趣、需要、能力及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精选、科学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学习起点。值得注意的是单元设计中的课时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关联性、递进性,示例见表2。

五、具体且明了的课时学习目标

在单元学习目标的统领下,课时学习目标应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制订,它不同于单元学习目标及课程目标,不能面面俱到,一般情况可以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来设计。课时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它主要由行为主体(即教学对象)、行为动词(即教学行为)、行为条件(即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行为标准(即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四个部分组成。如:“学生(可省略)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下压式交接棒的动作技术与方法”;“通过本堂课的学习,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间距3.5米的范围内较准确地相互传球20次以上”。

六、必须准确定位的重难点

所谓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技术与技能中的关键点,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或不容易解决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准确定位教材的重、难点,从而为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优化、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础。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性,加之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直接导致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不当,以及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不尽如人意。如接力跑的教学重点是传接棒技术与速度的结合,难点是在接力区内快速完成传接棒技术。因此,通过单元的系统教学后,除正确掌握传接棒技术(下压式或上挑式)外,绝大多数学生应在接力区内快速完成下压式或上挑式传接棒技术。也就是说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后,必须组织学生在接力区内(教师可以自画接力区)反复练习传接棒技术,并不断提高速度,否则就不能突破难点,真正实现学习目标。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各课时教学重、难点不能简单等同于单元教学内容及某一技术的重、难点,而是每一课时的重、难点应各有所侧重。

七、高效且有新意的教学组织策略

一个设计完整的单元教学计划,如果没有高效且有一定新意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策略,其质量将大打折扣,因此具有一定新意及高效的教学组织策略是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如为了尽可能提高课堂练习密度,用乒乓桌边沿替代山羊,指导学生分组体会支撑、提臀、分腿、推手回落的分腿腾跃(山羊)技术;为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以及“收臂漏杠”问题,在学习双杠前滚翻技术时,采用在体操垫上用两根标志带代替双杠做前滚翻成分腿坐的辅助练习;背越式跳高杠上展髋动作是技术难点,设计中采用在体操垫上仰卧成“桥”比肚子顶得高的游戏,从而巧妙地解决这一技术难点。

八、必不可少的保护、帮助及安全措施

在体操、投掷等项目的单元教学设计中,保护、帮助及安全措施的具体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不仅仅可以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尽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技术要领与提高动作质量。保护、椭及安全措施得当与否至关重要,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甚至有必要进行非常详细的预设,以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安全。如在实心球教学设计中,除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听从教师的提示后集中投掷外,还应对投掷的区域、方向、学生的站位等问题进行周密的设计及安排。

九、课堂预计效果与场地器材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每节课的预计效果也是设计要素之一,它是评价课时计划或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不能被轻易地忽视。课堂的预计效果通常包括运动负荷(含时间、强度、次数)、练习密度、强度指数、平均心率及心率曲线图等。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与教学设计评比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书写随意或存在认识错误,如运动负荷中的时间等于课时时长;练习密度高达65%等等。这些基本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能够在单元设计中深入贯彻适宜运动负荷的教学原则,如中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在30%-40%之间为宜;平均心率在120-140次/分比较合适等,绝对不能随意设计或书写。另外,场地器材的预设也必不可少,相关内容见表3,可作适当增减。

十、可操作性强的单元评价办法

教学设计的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 药理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0-01

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而中医学专业学生在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学习药理学时会感到比较困难。加上药理学章节多,内容复杂,各章药物间药理作用联系较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学生经常产生畏难情绪。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药理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章节之一,也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因此,好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引入

简介历史和功效,引起兴趣。自1855年人们开始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1927年Rogoff和stewart用肾上腺匀浆提取物为切除肾上腺的狗进行静脉注射使之存活,证明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存在,后来从提取物中分离出来47种化合物,包括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早期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均来自动物脏器的匀浆提取物,后来实现甾体激素的全合成。

用表格展示临床常用药物特点,一目了然。

二、导入案例,联系临床

案例(一)患儿,男,10岁,学生。因全身浮肿,蛋白尿和血浆蛋白降低,诊断为单纯性肾病综合症。开始口服强的松20 mg,每日3次,几天后改为口服地塞米松3 mg,每日3次,直到第八周开始改为每日晨8.25 mg一次服,此后未再减量。于第13周患儿突然中断说话,眼睑与面肌抽动,随即意识丧失,全身肌肉痉挛,口唇发绀,口吐白沫,诊断为糖皮质激素诱发癫痫发作。

案例(二)某男,46岁,工人。因发热,心慌,血沉l00 mm/h,诊断为风湿性心肌炎。无高血压及溃疡病史。入院后接受抗风湿治疗,强的松每日30~40 mg口服,用药至第12日,血压上升至150/100 mmHg,用药至第15日,上腹不适,有压痛,第24日发现黑便,第28日大量呕血,血压70/50 mmHg,呈休克状态。被诊断为糖皮质激素诱发高血压和胃溃疡出血。

案例(三)患者,女,34岁,干部。因反复发生的皮肤瘀点,鼻衄和血小板减少,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院后接受强的松治疗,每次l0 mg,每日3次。服药半月后皮肤出血点明显减少,不再流鼻血,血小板数上升至90×109/L。用药至19日突然寒战,高热,咳嗽,呼吸急迫。X线胸片发现:两肺布满大小均匀一致的粟粒状阴影。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血沉70 mm/h。诊断为糖皮质激素诱发的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讨论:

(1)案例中涉及糖皮质激素的哪些临床应用,还有其他哪些临床应用?

(2)糖皮质激素为何诱发癫痫发作,高血压,胃溃疡出血及粟粒型肺结核等不良反应,分别加以说明。

(3)应用糖皮质激素应注意哪些问题?

案例教学采取阅读病例、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和教师归纳总结四个步骤。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三、串接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

由于涉及内容较多,举例如下

抗炎作用

(1)抑制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 应用范围广泛,各种炎症性疾病包括抗感染。

(2)对炎症反应的各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 炎症早期和后遗症。

(3)抗炎作用的双重性 抗严重感染时合并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否则易致感染扩散。

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

①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及过敏性紫癜等。

②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 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教学设计的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感官体验;现代包装;包装设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55-01

现代包装设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最初的保护商品、方便携带的简单功用,发展到现今的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包装是商品的形象工程,对商品起着重要的宣传推销作用,包装设计视觉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价值,这一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商家的证实。包装是产品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重要渠道。包装结构的优化、包装材料的进步、以及新的技术的出现,使包装设计朝着更新的方向发展。

一、现代包装设计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的种类日益繁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和销售方式的现代化。与以往传统包装相比,现代包装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现代包装设计以市场需要为基础。现代的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之前,都会进行市场的考察和调研,设计师会通过走进市场、企业、客户和新闻媒体逐步培养起市场意识,从市场中寻找灵感,发现亮点,从市场中寻找自身所需要的设计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作品紧跟市场。

现代包装设计尤其重视品牌效应。在现代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重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的建立。成功的品牌设计会具有鲜明的标志性,他与消费者的沟通作用远远超过了单个商标的作用。在品牌的建立过程中,不仅品牌的图形、色彩、字体等富于整体的视觉效果,还尤其重视品牌与社会的互动、共通等作用,以塑造品牌的英雄形象作为设计的目标。

二、感官体验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所期待的生活用品和产品包装不再是机械无生机的,而是具有生命情感,能够使人类环境和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性产品,体验设计的本质就是要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并能够被人类所感知,能激发人类内心美妙的感觉。毋庸置疑,体验设计以及体验设计的衍生设计方式都将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

体验设计的关键因素就是增加设计目标的感官体验。我们的眼、耳、舌、鼻每天都会接受到无数来自外界的信息,哪些信息能够使我们把他保存在记忆里并转化为永久的体验呢?研究表明:“产生记忆的关键器官应是大脑中心的“海马区”,例如粗糙、平滑、悦耳、芳香等一类的信息对海马区的刺激会更加强烈,而海马区也会把接收到的刺激性信息转化成对于事物的记忆。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根据产品特性和人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我们在钟情于某件商品的过程中,多重感官相互作用的情况就会发生,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要关注包装的视觉美观度问题,他们更注重通过包装感官元素的表达给自身带来的感官愉悦,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对包装设计中的感官因素格外关注。在消费者购买行为中,除了视觉因素外,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因素分别占到45%、41%、31%和25%,可见现代包装设计迫切向体验式设计发展的趋势。

三、人类感官体验与现代包装设计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外界给人们的视觉刺激越来越多,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视觉信息的刺激反应日趋麻木,视觉上的刺激越来越难引起大众的注意,所以在包装设计中仅仅具有视觉的冲击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提出的“新感官包装设计”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很好的破解了当前包装设计师们所面临难的设计题。原研在新感官设计方面的种种尝试证明这是一条行得通的解决之道,他认为“信息”不是作为无机质数据的堆积,而是指人体五官感觉所提供的丰富情趣知觉对象物的体验。这一理念更加拓宽了视觉设计的内涵,设计师的工作由创造视觉作品扩展成了创造感动体验。这个新兴的设计理念是与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变化息息相关的,也是包装设计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将越来越多地被包装设计师运用到电子产品包装设计、食品包装设计、日用品包装设计等各个产品领域。

包装是品牌理念、产品特性、消费心理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我们深信,包装是建立产品与消费者亲和力的有力手段。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装与商品已融为一体。包装作为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段,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界、设计不得不关注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包装设计要更加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开发,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这实际上就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感官享受,引导人们参与其中,让人得到一种体验价值和一种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桑瑞娟,李亚军.源于感官的体验设计[M].艺术空间,2005.

[2]马花.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M].包装工程,2006.

[3]杜晓东.感官营销与包装视觉[M].新食品,2007.

教学设计的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家职业资格;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一、课程改革背景

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理念“应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同时,还应立足于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的素质,达到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的协调统一。

二、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及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本课程设定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编制工作说明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筹划实施招聘、培训员工、管理绩效考核、管理薪酬、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等,并为学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奠定基础。

它所对应的职业是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如企业的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招聘专员岗、薪酬专员岗、人力资源经理助理岗等,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课程目标设计

本课程的目标包括能力、知识和素质三个方面。课程首先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及相关岗位的职责,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的素质,分析提炼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依照能力目标,选择主要支撑知识,提炼出知识目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考虑其需要的其他能力或素质,确定出素质目标。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基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设计及教学安排

基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按照工作系统化要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岗位及任务,设计出课程的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细分为多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训练都针对相关岗位及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力求在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的考证需求。课程具体项目设计及教学安排如表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