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论依据;教学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灌入式教学和死记硬背,以学业成绩的高低代替了学生能力的高低,教学中反复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及做题技能来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片面的追求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造成数学教学中一味看重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关心过程,更不关心过程中的对或错,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强调老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分析研究学习过程。旨在提高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性学习环节。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数学学习,通过多途径的教学探索,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活动的思考,如何从小开始,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答题过程进行反思,掌握两者的差别,及时学会总结,累计经验,从而训练这种善于总结学习过程的思想方法,逐步掌握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中学会如何创造性的学习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当代心理学认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学习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把已知的知识材料重新组合,通过反向思考重构自己的理解,获得对认知的过程更好理解,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的过程,小学数学反思学习过程就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创造性,采用观察、实验、猜测、矫正等合情推理模式,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数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演示、示范、呈现一些具体的形式。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将以上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之前,认真做好教学设计。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预想好给予学生帮助的形式和内容;其次,还要预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并预想好在什么时候是提供满足这种需要的各种条件的最佳时机;此外,还应精心设计好学习的评价的目标和方式,使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在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做好以上准备工作,老师在教学中才能达到系统化的教学,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满足儿童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作为老师充分的教学准备并预计各种可能发生的学习问题及解决办法,将显著改善教学环境,开展对话式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形成相互平等、信任学生也需要预先知道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目标和任务,也需要预先规划自己的活动方式和过程,也需要预先收集相关的信息和问题。只有这样,课堂中的质疑才是可信的,表述才是合理的,冲突才是真实的,交流才是有效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我潜能发展,才能构成完整人格的发展。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便于形成良好学好数学方法。

四、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探究,获得思维方法

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除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要把学习与探索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中,在交流第三种情况时(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全部放绿球,但是有两位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应该放很多绿球,放一个红球。这时,我马上按照那两位学生的想法在口袋里放了16个绿球和2个红球,并让那两位学生亲自摸一摸。事实胜于雄辩,最终那两位学生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问题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逐步解决。通过实际操作,他们亲身体验到了要做到“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一定要在口袋里全部放上绿球。这种数学思想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亲身探究自己构建起来的,使他们真正理解、真正相信。

五、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适地进行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获得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虚心倾听同伴的意见。学生在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断打开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思维火花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从而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字: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丰富学生想象力。对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小学新生来说,他们对数学产生着浓厚的兴趣,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然不再适用了,多媒体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对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实效。

一、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想象力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关键还是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小学生。小学生一般都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对于事情没有过多的思考,他们认为英语好无聊,干脆就不去学习英语了,他们认为语文真是死板,也就放弃语文了。所以要找到一种可以抓住他们兴趣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数学中不免出现几何图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怎么才能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并计算呢?一般都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来让学生学习。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形象的看到图画,并且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转化图形,使学生学习印象更加深刻。他们看这些图片仿佛就像看动画片般,他们也就全神贯注的去听讲了。多媒体教学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调动起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加学习,他们觉得这样上课有趣,自然也就会认真听讲了。在学习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圆锥体的面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是众所周知,但是这是怎么来的呢?运用多媒体可以直观的像学生解释这一问题。这节课堂中,可以做一个小动画。先往一个圆柱桶中倒沙子把它装满,记录下沙子的体积,再往一个等面积等高的圆锥中倒沙子,记录其体积,正好可以得出圆锥中沙子的体积是圆柱里的三分之一。运用一个小小的动画,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清楚的解释了这一几何知识,学生也会牢牢记住,每当计算圆锥体的体积时就会想到这个动画,是不是很有趣呢?小学生本来就是安静不下来的群体,怎么样让他们安静下来去学习成为了重中之重,多媒体教学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有兴趣就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在慢慢的从形象思维中过渡,对于比较抽象的问题,他们是很难理解的。传统的教学中,只靠老师的讲解,小学生是理解不了的,无论老师是多么的善于表达。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静态的东西转变为动态,三百六十度的观察实体不易展示的部分,老师一直靠着说,学生很难理解,也听不下去,多媒体教学将老师用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形象化,更加生动形象,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变得很直观,使学生更好的吸收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使练习多样化

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考察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练习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最好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免会开小差,不好好听讲,所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练习,不仅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传统的模式下,老师想进行课堂练习,总要把题目抄写在黑板上,这样太消耗时间,没有任何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习题直接出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计算。高密度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巩固知识点,在做完题后及时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传统的题型都是些选择题,填空题等等,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作出不同的题型,给学生新鲜感,刺激他们学生,保持住对学习的热情。

四、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道数学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所以要将一个教学内容按不同的方式方法讲解,运用丰富的图像和动画使学生学习到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极大的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也满足了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思路的理解。教学时,可以让同学之间交换自己的思路,开拓了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和知识范畴,不仅仅提高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己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鸡兔同笼的问题时,一般是设xy问题解决,解答这一问题的思路有很多,可以先假设笼子里面全是鸡,没有兔子,还可以假设笼子里面全是兔子,没有鸡。不同的思路对应着不同的解题方法,不用总是拘泥于一种解题方法上,这样太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他们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节省的课堂时间,多为学生讲解不同的思路,适应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发散思维,大胆去想,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快乐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

[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李军

[3]王华,教学信息论,.教育研究,1989(6)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模式;小学数学;应用

自主探究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教学过程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沟通地位,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应用自主探究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使学生受益一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自主探究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探究模式教学概述

自主探究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实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式不断的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1]。由此可见,自主探究模式不仅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式的手段,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在自主探究模式学习过程中也是学生的一个创新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也完全符合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再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和强行记忆的方式,而是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引导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脱离对教师的依赖,可以自主的去学习,提升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这也是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主要优势之一。

二、自主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自主探究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下,实现对知识的探索,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消除传统教学中数学知识为学生留下的刻板、枯燥的不良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才能够主动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小学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很难对数学科目提起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入手,为学生创建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商店购买物品的情境,通过学生的付款,找零等方式来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以及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掌握的更牢固,学以致用的思想也使学生能够看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性,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为努力。

(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处于引导的地位,而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发挥空间,给予每一位学生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思考机会和发表观点的机会,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主人翁的地位[2]。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活跃、自由、平等的氛围,给予学生自由发挥、提问、质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和猜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比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式,然后由学生自主去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任务,会更加认真的投入到对知识的研究和探索中。而且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够实现思维与动作的连续,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和喜悦。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因此这个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时还要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自主探究式教学,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空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受益匪浅,因此教师在自主探究教学中必须要能够扮演好自身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角色,使自主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教学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1):73-74.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的组织形式是分组学习,本质是思维对话,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当中,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小组之间成员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凸显,同时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应试教育是一个十分主要的教育形式,因此在教学当中,往往都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在数学教学当中,重点应当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也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通常还是利用教材和教学大纲,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中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得到发挥。再加上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因而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与地位进行协调,加强师生之间的良好思维对话,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互动教学应用

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中对互动情景的良好创设,从而使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沟通与交流。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展示小学生都十分熟悉的闹钟,然后教师可以问小学生,早上起床是不是被闹钟叫醒的。通过类似这种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教师可以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对钟表的事件显示,读数规则等像小学生传授,在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下,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从而更好的掌握钟表知识。在课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在休息日中的作息时间制作成表格,要求对每一个时间点进行明确的标注,例如每天7:00起床、11:30分吃午饭、20:30睡觉等。这样,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思维对话,能够帮助其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学情景创设

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学情景的创设十分重要,应当努力契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学习平均分配的过程中,教师应举出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例如拿出6支铅笔,让学生将每2支分成1份,一共能够分成几份,或是将6支铅笔品均分成3分,每份有几支。对于这两种分法,小学生通常更愿意接受第一种,而在第二种分配当中,时常会有小学生按照第一种分法进行划分,因而得出了错误答案。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例如有3个人在打牌,需要将牌平均分为三份,让小学生尝试进行分配。在这种方式下,小学生很快就能够学会第二种分配方法。因此,在为了的学习当中,再遇到平均分配的问题,小学生就能够想起老师曾经给出的情景,从而能够正确的进行分配。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能够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学习不是未康募且浜湍7拢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才是学习的有效方式。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采用提问、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脱离生活,那么就只剩下枯燥和乏味了。所以老师要善于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更能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低年级富有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刚刚走进学校的大门,没有学习的欲望,更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他们正处于爱动、淘气的阶段。老师的语言对于他们来讲,起不到束缚的作用。我们唯有投其所好,将数学知识融入他们喜欢的小故事当中,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一步步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我们可以借用小故事。如:鸡妈妈成功地孵化出了3只小鸡和1只小鸭。小鸡们对小鸭子很排斥,觉得它长得很丑。所以小鸭子总是孤零零的,很可怜。接下来老师问学生:“鸡妈妈有一共有几个孩子?鸡妈妈的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这样小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了加减法。

2.高年级注重生活应用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注重他们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尤其是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周末,小明乘出租车去10千米外的外婆家,乘车时,他看了出租车上的车费牌价:5公里以内8元;5公里以上每公里2元。问小明到外婆家时,应付车费多少元?再比如,甲班42个学生参加了植树活动,男生平均每人种3棵,女生平均每人种2棵,已知男生比女生多种56棵,求甲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增添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的过程是一个手眼协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育。小孩子从小就喜欢摆弄积木、小汽车等各种玩具,动手实践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如,在学习《三角形》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用小圆棍制作三角形的框架。给出几组数据,如2cm、3cm、6cm;3cm、3cm、6cm;3cm、4cm、6cm,让他们分别制作三角形。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只有最后一组长度的小圆棍可以拼成三角形。由此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对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做拉伸,发现很稳固,而长方形的四个角就可以被拖动,而变成平行四边形。由此得知,三角形比别的图形更稳固。埃及金字塔、电视塔等高大建筑物,都是由三角形构成的。由此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带他们发现数学的奥秘。长方形通过拉伸得到平行四边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裁剪,又可以得到长方形和三角形。由此我们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底×高。而这个高,通过拉伸的过程不难发现,肯定比原来的那个长方形的高小了。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而四个边一直没有改变,所以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通过动手,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图形的变化,比讲解更有助于理解和消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建立讨论小组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数学问题而进行探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技能,增加同学之间感情的交流,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讨论小组内,组员之间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学生提出疑问,其他学生跟着一起思考。他们之间相互交流意见,彼此开阔视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比在课堂上提问题更加自由和活跃。如关于“0没有倒数”的问题,就可以作为一个论题让学生讨论。老师可以假设0有倒数,让学生找出0的倒数。学生A说:“0乘0得0,所以0的倒数是0。”学生B说:“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学生C说:“课本上说0除外,就是0没有倒数。”学生D说:“因为0不能做除数,所以0没有倒数。而且倒数的定义是两个数的乘积为1,不是0。”老师虽然知道谁是谁非,但不急于下结论,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思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

总之,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做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