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房地产;全过程;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概况
1.1 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过程质量管理,在通常意义上是指对产品或服务实现从概念提出、策划一直到寿命终结整个过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它是针对目前大多数企业仅仅将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提供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还意味着在每个管理过程中,对管理对象的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实施全方位的管理。这一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强调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克服现阶段企业对前期和后期质量管理认识不足的现状。
1.2 全过程质量管理在房地产项目中的运用
全过程质量管理思想对房地产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房地产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房地产项目的一次性,仅仅依靠事后的质量控制或者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或者代价高昂。现代“全面质量”概念的兴起,强调质量的含义不仅包含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应包括产品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具体来说就是“质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房屋质量,而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质量。
在房地产项目的实现过程中,项目前期的构思和规划设计阶段与此联系密切,传统的侧重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市场要求,将房地产项目的实施作为一个整体过程综合考虑已经成为一种很自然的思路,全过程质量管理在建房地产项目中获得普遍推广是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
2 房地产开发各阶段的质量管理
2.1 项目构思及可行性研究阶段
项目构思及可行性研究是质量管理的起点。本阶段工作的质量是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关键,例如房地产项目的地段选择、规模、规划方案的内容、户型构成、潜在目标客户分析、客户购买的心理分析、配套设施水平分析、开发项目的技术含量分析、风险分析、财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是否深入全面,各项数据是否符合实际,直接决定着拟开发项目的前途和命运。
2.2 规划设计阶段
规划设计阶段的质量在整个工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在项目立项之后,工程采用的工艺和装备是否先进合理,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成本是否有市场竞争力,建筑是否先进、适用,结构是否合理、坚固,以及建设速度的快慢、投资的大小、质量的优劣、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设计。
2.3 施工阶段
施工是开发项目形成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
2.4 售后服务阶段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房地产产品,楼盘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是难以避免的。但房地产开发商应该尽量去了解产品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去克服和改进,提高房地产产品的整体质量。售后服务阶段的质量管理可以为有关服务提供保证,因此售后服务的质量管理应该作为房地产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的一个阶段。
3 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3.1 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1)以顾客需求为前提。随着房地产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开发商越来越重视前期的房地产市场定位与目标顾客的产品需求分析。更有效地做好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产品定位、顾客需求研究工作以保证项目的质量,不仅可以使开发商在竞争中凸显优势,还可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因此开发商应该以顾客需求为前提,细分顾客及顾客需求,要将质量目标进行展开,其中包括目标分解、对策展开、目标协商、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控制准则和方法、目标责任和授权等,以便达到质量管理的目标。
2)以优化组织结构为基础。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的责任方是所有项目干系人。项目质量管理的成功必须有项目的全体干系人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项目全体干系人都需要理解和明确其质量责任,并积极承担自己的质量责任和管理职责。对于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而言,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目标,会有不同的工作内容,这就需要优化组织结构,使得不同的项目干系人交叉对项目质量管理承担责任,密切合作。
3)以全过程为基本准则。全过程质量管理是一种发展的眼光审视质量这一概念,从发展前景来看,这种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式能够最大地贯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提高了建筑项目对市场的符合程度,因而必须以全过程为基本准则来构建房地产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
3.2 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房地产质量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社会性,说明房地产质量管理是一项范围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政府部门、开发商和施工企业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应该在房地产业中建立全产业参与、全方位控制、全过程协调的质量管理体系。笔者将房地产项目全过程划分为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和售后服务这四个阶段,同时将物业管理划入房地产售后服务阶段。具体的运作程序见图1。
图1 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1)开发商质量管理体系。开发商质量管理体系中包括了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开发商售后服务中心以及物业服务企业,都是隶属于开发商或者由开发商选聘的。这些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贯穿于房地产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设计单位主要负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阶段的工作。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的开始,规划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的成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提高房地产项目建设质量,优化工程设计无疑是关键的一步。
2)社会监理体系。社会监理单位是具有独立的社会法人资格的经营性活动组织,是服务型的咨询机构,它受业主委托代表业主对建设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它是独立于甲乙双方以外的第三方,和建设单位是合同约定关系,行使合同所确认的职权,承担相应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
3)政府监督体系。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主要是以保证工程使用安全为主要目的,以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技术标准为依据,以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施工许可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为主要手段,在健全和完善“企业自控、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质保体系基础上,形成调控有效,监督有序、保障有力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程质量依法管理的新格局。在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提高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就需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加强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严格市场准入,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同时要规范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加强建设参与单位的管理,形成质量管理链;进一步落实质量责任制,提高质量监督水平。
3.3 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1)组织准备。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关系到组织全局的大事,在实施前期,要统一思想,建立班子,确立目标,宣传教育,制订计划,充分地做好组织准备工作。
2)试运行及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组织试运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一个阶段的运行,可对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符合性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考察,以发现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立上、运行上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纠正措施,促进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
3)质量的持续改进。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持续改进对所有项目干系人来说是永无止境的。它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进行的,从最高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都应针对自己的管理对象来进行。它包括组织目标的调整、发展战略的更改、组织机构的变动、资源的重新分配、奖励制度的改变、产品的调整等。这种改进可以使质量管理成本下降,使组织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使组织充满活力,提高竞争力,使组织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4 结语
全过程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未来社会中,具有竞争力的质量除了要求产品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外,对全社会需求的满足应会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质量标准中加入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质量成本的衡量等,真正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汪越成,司静波.我国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探讨,2008(9):64.
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在内部审计转型和深化发展中探索实践,内部审计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增加价值取得初步成效。PDCA 是英文单词Plan( 计划)、Do( 执行)、Check( 检查) 和Action( 纠正) 的第一个字母,因而被称为PDCA 循环(亦称戴明循环)。PDCA 循环的提出对质量管理有着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引入PDCA 循环理论,从促进组织增加价值的绩效视角,探索进一步深化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促进组织价值持续提升的路径。
一、PDCA 循环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一)突出目标导向,一切从谋划开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PDCA 循环理论与我国古代儒家的事前计划或准备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PDCA 基本循环体系中,其开端是P(Plan)——计划,计划必须根植于明确的目标导向,无目标导向就无所谓计划和准备而言;有了前期计划,后面的D(Do) —— 执行,C(Check) —— 检查及A(Action)——纠正才有意义,见图(1)。戴明博士在给美国企业领导提出的“戴明十四条”中的首条就明确提出要有“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诠释了目标导向和计划在组织发展中的意义。
(二)聚焦问题不足,在执行过程中查找“短板”。问题意识是PDCA 循环的关键,如果不能在循环中聚焦问题不足,就不能及时组织运行及计划执行中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短板”就无法及时得到修补,一次循环就成了“空转”,PDCA 就失去了运行意义。只有立足计划执行全过程,通过聚焦问题不足,及时查找到运行中的“短板”,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可行措施加以修正、改进和提高。而查找问题不足则需要“检查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这样问题不足的查找才能有据可依,才能真正查找到位。
(三)着眼改进提升,每一轮循环都要获得新的进步。PDCA 循环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在每一轮的循环中,最具成功意义的环节在于最后一个环节A(Action)——纠正。通过上一环节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如何将做得较好的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同时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因而,四个过程在循环中周而复始,如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在组织长期目标引领下,有新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每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了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阶梯式、螺旋式上升,以使每一轮循环都获得新的进步。这才是PDCA 循环的真谛和要义所在,见图(2)。
PDCA 循环理论的提出,也给质量管理实践带来了指导性变革。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有关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探索实践蓬勃开展。50 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un)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Totel Quality Management,TQM)思想,1961 年全面质量管理之父费根堡姆(Feigenbaum)博士出版了《全面质量控制》一书,全面质量管理在世界各国进一步得到发展。后来经过实践,PDCA 循环四个环节演变为P(Plan)——计划;D(Design)——设计;C(Check)——检查;A(Action)——纠正或处理,使四个环节更加严谨实用。我国于1978 年也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国内相关成长型企业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把PDCA 简化为4Y(即Y1 计划到位,Y2责任到位,Y3 检查到位,Y4 激励到位)管理模式,让这一经典理论具有中国实践特色的发展。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引入PDCA 循环可行性
(一)引入PDCA 循环契合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形势要求。近年来因顺应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人民银行提出了“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增加价值”的转型理念。将关注组织运行质量和绩效、服务组织治理、增加组织价值提到全新的战略高度。在此指引下,人民银行系统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已经逐步用质量管理和绩效审计的思维开展审计工作探索,并取得一些进展和成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13 年8 月颁布、自2014 年1 月1 日实施的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明确赋予了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两大职责,在《准则》中突出了“审计计划、审计结果沟通、审计报告、对舞弊行为的检查和报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同时提出了后续审计等审计整改督促落实环节的内容要求,这与PDCA 循环四个环节基本契合。
(二)引入PDCA 循环适应了人民银行新时期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的需要。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管理部门,所担负的贯彻货币政策、强化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对人民银行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级人民银行机构站在履行央行职责的前沿,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全面的质量意识履行好各方面的职责。内部审计部门也应积极创新履职,围绕组织中心工作、服务组织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履职实际,从组织运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不同视角,密切关注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深化内部审计转型探索。围绕整个组织履职质量和运行绩效开展内部审计各项工作,将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领域作为内部审计重点关注领域,将服务履职大局和组织治理贯穿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三)引入PDCA 循环与绩效审计的“如何更好”理念相辅相成。PDCA 循环的要义在于着眼长远的“阶梯式螺旋上升”,这与绩效审计中的评价“好与不好、如何更好”的理念尤为合拍。将PDCA 循环理念引入绩效审计实际工作,更能够从质量管理的“精益求精”视角,审视整个组织或内设部门在履职及运行发展中的整体绩效,或是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某一层面,并从内部审计角度作出“好与不好”的审计评价,提出“如何更好”的建设性审计建议。对内部审计本身而言,也能够通过引入PDCA 循环理念,以绩效提升的要求全面强化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如在审计项目立项阶段突出绩效要求;在审计检查过程中规范审计程序、简化审计流程、缩短审计周期、提升审计效能。同时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良好沟通,尽可能地取得对方的理解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在审计报告阶段,针对不同的报告对象采取不同的报告方式,最大限度达到报告目标、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等,持续推进内部审计质量的“阶梯式螺旋上升”。
三、人民银行PDCA 循环绩效审计应用
(一)切实拓宽审计视野,将质量意识和绩效理念贯穿内部审计工作始终。PDCA 循环的引入,要着眼组织履行职责的长远目标,在“关注绩效”的总体要求下,将质量意识和绩效理念贯穿于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全过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要以组织目标为准绳,将服务于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内部审计服务组织治理的战略高度看,在整个组织的PDCA 循环大循环中,内部审计和其他职能部门也存在小PDCA 循环。这些小PDCA 循环都要紧紧围绕组织大PDCA 循环进行运转,见图(3)。
在审计工作实践中,要将PDCA 循环的精髓充分消化吸收,创造性地运用到内部审计工作各个环节。不仅要把绩效审计作为一种审计类型来探索,而且更要作为一种审计理念,一种审计方法,一种审计视角。除了做好项目绩效审计、部门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在领导干部履职审计、离任审计及其他各类审计项目中,虽然项目内涵各有侧重,但在审计资源的分配、审计项目的谋划、审计方案的制定、现场审计检查和审计报告中,都力求体现全面质量管理和绩效审计的内涵和要求。要紧密结合审计项目的内涵要求,实事求是地作出选择和放弃,从不同的绩效维度开展绩效评价。力争每一个审计项目、每一个审计建议都能为组织发展提供建设性的价值增值。立足每一轮内部审计小循环,推动组织价值增值大循环的阶梯式螺旋提升,见图(4)
(二)厘清内部审计履职边界,在遵循准则框架下积极实践PDCA 审计循环。内部审计实践PDCA管理思想,不可能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必须充分利用好“稀缺资源”,厘清内部审计履职“小循环”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精准发力,凸显自身在组织运转“大循环”中的价值。一方面,内部审计要积极遵循中国内部审计协会(CIA)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关于确认和咨询职能的界定,紧密结合人民银行职责要求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在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从具体准则《审计计划》开始,严格审计工作程序,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及时解决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项目中发现的问题。识别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咨询的事项,通过贯彻实践PDCA 管理思想推动内部审计由“查错纠弊”向防范风险和增加价值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在履职范围上,也要按照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要求,践行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原则,在充分体现内部审计对组织风险的关注,将“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作为内部审计审查和评价的对象范围的同时,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摒弃内部审计部门“包打天下”的思维,针对组织价值增值的战略要求,依据准则开展确认评价或咨询服务。这也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的要求在PDCA 遵循中的体现。
关键词 政府审计 国家审计 审计质量管理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1国外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综述
目前,政府审计分成四种类型: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和独立型。立法型审计模式主要在西欧、北美地区使用,比如美国、英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三权独立,对审计人员的任命、审计工作经费、工作权限的保障以立法形式保证。司法型审计模式是以法国为代表的,与立法型模式比较,它更侧重于使用奖惩手段,并追究当事人的经济责任。行政型审计模式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一种模式,审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一样具有行政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审计工作展开。独立型模式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审计机构服从于法律,不服从相关权力。
1.1美国
美国的政府审计有统一的准则和制度。制度的最初形态是1972年由会计总署出版的《政府组织、项目、行为和职能审计准则(the Standards for Audit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Programs,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后来这套准则的题目改为《政府审计准则》(GAS,或GAGAS,俗称“黄皮书”)。后经多次修订,目前美国采用的是2007年的准则版本。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分为财务审计准则和绩效审计准则两部分,两部分的审计内容各有侧重,每个准则都下设审计现场作业制度和审计报告制度。以绩效审计为例,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主要反映在政府审计准则(八章)的最后二个章节,用于指导和规范美国各个层次政府的绩效审计。其中,第七章为绩效审计现场作业标准,具体内容为: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计划、监督管理、审计证据、审计文档;第八章为绩效审计报告准则,主要内容为:绩效报告的形式、报告的内容、报告的分发,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美国的政府审计从1921年就开始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其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定期接受国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于其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与考核;接受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其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建立包括领导、人力资本业务执行、监督/政策评价等要素在内的质量保证框架;邀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友好国家最高政府审计机关组成的工作小组分别对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的质量进行“同业互查”等。美国政府审计人员结构中,15%是会计师,其他专业的人员占有很大比重,主要包括计算机、工程技术、企业管理和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工作人员每两年要有80小时的强制继续教育,主要的培训形式是专业学术年会和参与体系课程的学习。
1.2英国
英国与我国在政府审计工作中联系的比较早,曾经在1984年双方就展开过代表团互访、开研讨会等形式的交流互动。英国的政府审计是和民间审计相对应的,早在1314年英国就诞生了第一位政府审计官员,在1866年发展成熟形成立法《国库和审计部门法》,法令设立了审计部,并对审计长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范围作了具体规定。在1921年,修订了法案的修正案,明确了政府审计的主要范围是:政府拨款和赠款的使用是否符合议会的要求;支款程序是否符合授权权限;政府部门及其下属机构的商业、生产活动账目是否真实和正确。在1983年,英国通过了《国家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长有权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进行绩效审计。在1988年英国著名审计学DavidFlint教授从理论上对审计质量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提出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方针和程序应包括的事项为一般方针、人员素质、审计管理和实务、检查和复核,从而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1.3日本
日本从1880年开始建立国家审计配套资源,逐步在立法、组织机构、部门职能等方面成熟。日本的政府审计范围包括决算和预算是否一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高效经济、公共事业是否有效展开,其重点还是在合法性方面。在最近10年,还关注民生,增加了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审计。
目前,日本最高的国家审计机关是会计检测院,主要负责国有资产和国债的审计。下设检察官会议(决定权)、事务总局(执行事务)、信息保护审查会(复审工作)。检察官会议由检察官构成、内阁任命、天皇授权,每届任期7年,65岁为法定退休年龄。事务总局由事务总长负责,下设分局分别负责事务和技术工作。信息保护审查会由会计检查院院长负责。
1.4德国
德国从1714年开始有了政府审计,在1985年,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联邦审计院既不属于立法部门,也不属于司法部门,而是一个独立的财政监督机构。各级审计部门负责本级的审计工作,并向议会出具审计报告。国家与地方审计部门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可以存在业务合作。
国家审计部门在工作分工上,由局长和审计处长共同决定,对有歧义的工作可以由院长、副院长、各分局局长、处长等人组成评议会,对有分歧的工作集体作出决定。在人事构成上,其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其中院长、副院长由总理提名,议会选举、总统任命,任期12年。
2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政府审计规范管理体系是指我国审计署为全面贯彻执行《审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遵循的准则、规定和办法等规范的总称。体系包括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其中,国家审计准则又分为一项基本准则和16项行为准则。
在政府审计实施中,出现了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情况(赵彩虹)。比如:审计计划方面,前期调研分析不足,带有随意性,导致审计目标不明确、审计的重点也不具体。审计方法方面,多用账项基础审计方法直接审计会计账簿,不重视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结果公开方面,无论是计划阶段、还是实施过程、最终审计处理意见不够开放,只有少数人知道,透明度不够。
我国当前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管理中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审计质量管理是一套全员参与、全方位、多环节的系统性质量管理活动。构建科学的国家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3国外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政府审计从1914年才在立法层面上认可审计院的地位和作用,其内容主要沿袭了西方政府审计的模式。在1982年5月设立审计机关,正式实施审计监督制度。
3.1独立性方面
美国莫茨和夏拉芙学者,强调审计双方的独立性,也只有独立的审计才能保证所有者的利益。这里的独立性包括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审查人员不能在被审查单位兼任高级职务,不能是被审查单位的投资人或者债权人,不能与被审查单位有其他亲疏和利益关系;实质上的独立是精神上的独立,审计人员不能受外界的影响,要保证审计的可观、无私。托马斯・李在莫茨和夏拉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审计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还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制约。比如,业务操作上审计人员不能保证未来的事项。
弗林特教授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七条假设:
(1)审计以经济责任关系或公共经济责任的存在为首要前提;
(2)经济责任关系内涵十分模糊、复杂,解除经济责任非常重要,而这一切要靠审计予以解释和解除;
(3)审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地位的独立性和不受约束地进行调查和报告;
(4)审计对象的内容,如行为、业绩、成果、业务记录、经济业务或与此有关的事实或说明,都可以通过证据予以证实;
(5)可以对行为、业绩、成果和信息质量等确立责任标准,可以对行为、业绩、成果和信息质量的实际情况予以计量,与一确立的标准进行比较,计量与比较过程需要专门的技能,并需要主观判断;
(6)应明确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的意义、重要性和目的,通过审计可对其可信性作出清晰的表示与传递;
(7)审计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内部控制方面
莫茨和夏拉芙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能预防和减少错弊发生。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两部分,参与者包括企业监督部门、企业职能部门、和审计工作专员。审计过程中,要有效利用责任、牵制、程序、手续等资源,形成相互制约的结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部分。
(1)内部环境。治理结构规范,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范围。其中,董事会负责内控制度的建设,监事会负责监督。监事会将内控的结果作为企业奖励、晋升、培训的参考依据。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评估,内部风险主要来自公司员工、工作流程、财务、安全环保等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是来自产业、经济、融资、市场、技术进步、法律、监管等方面的风险。企业应当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规避风险。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控制风险的活动,譬如:不相容子午分离、授权审批、预算控制、绩效考核等等,明确员工职责制度、规范事件处理程序,以妥善控制风险。
(4)信息沟通。这里的信息通常运用财务的票据、数据传递的信息,往往与财务报告系统有关联,此外,还可以涉及调研报告、内部刊物、往来单位信函等等。
(5)监督。所谓监督,是一种评价,是对内部控制实施质量的评价。评价分为日常评价和专项评价,日常评价是常规的持续的,而专项评价是在企业发生重大事项的时候才展开的。
3.3透明性方面
审计的透明性包括审计机关的职责透明、审计过程透明、审计结果透明。这方面德国做的比较好,德国审计部门除了向议会和政府提交报告外,还召开新闻会向社会公布,工作公开刊物上刊登。我国在审计结果公示工作是政府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经出台的审计工作规划就明确了审计公告形式、程序和内容作为整改的重要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审计厅2015年重点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国家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项目批准号2015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红卫,韩东海,李曙光.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 陈寅,崔燕.构建新形势下审计质量闭环管理体系[J].审计月刊,2015.
关键词:GMP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51-03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是国际社会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课程(简称GMP课程)在高职药学类专业教育中属于必修课。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适应新形势下全国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按照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和中药制药技术等专业的培养目标,确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药品生产全过程为主线,以岗位群细分为基础,以影响药品生产质量的厂房设施和设备系统、物料系统、生产系统、质量系统、卫生系统以及实验室控制系统的关键因素为主要内容;另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验证的极端重要性,请企业专家开讲座,以启发案例等形式将验证的内容单独讲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药品质量意识、锻炼学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关键技能,对学生就如何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进行全面训练,既让学生了解、领会国家法定GMP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又要其融汇贯穿到就业岗位中去,树立药品生产GMP意识,规范操作,加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提升其职业素养。
如何在有限课时安排下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根据GMP课程的特点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理念,探索了几项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其实践结果可以对药学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依据生产过程,设置教学内容
设置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与核心。GMP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主要涉及质量管理、机构人员管理、厂房设施设备管理、物料管理、文件管理、验证内容、产品销售与收回管理、自检管理;结合新版GMP与国际GMP的特点,还要介绍认证管理及药品召回管理和受权人管理等。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课程的所有内容是本课程教学的难点。如何将课程学习与药品生产的实际过程结合起来,是我们GMP课程组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把教学内容与最新的药品生产实践相结合,分为“人、机、料、法、环”五个部分,就是我们的教改内容之一。
首先,我们将GMP课程放在专业课《制药化工设备》、《药剂设备》、《药物制剂技术》之后学习。其次,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尽可能用多媒体和视频的方式,把医药企业最新的生产实景展示给学生。如环境卫生管理、人流物流更衣程序及文件制定要求、生产及清场要求、各种制剂的生产实景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GMP规范意识。最后,让每个班级模拟一家药品生产企业,自选一个品种,以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学。学生搜集资料,设计产品工艺流程,建立组织机构,进行设备选型、厂房设施的布置,筛选物料,建立质量标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解答疑问及咨询任务进展情况的作用。教师还要在学生任务认领后适时跟进,设问引导和询问点评,结合生产实践经验进行过程控制,同时提供相关产品的生产记录,让学生明确填写要求。如领料岗位学生模拟的生产过程如下:(1)领取生产指令;(2)领取领料单;(3)进入原辅料仓库;(4)交接验收物料 (查看原料单据是否齐全)。领料员回操作间做下一步工作:(1)拆除外包装;(2)处理化验单、领料单、合格证(正确附在工作记录的背面);(3)给周转桶贴状态标志;(4)填写生产记录。
在此过程中,教师负责发放生产指令、生产记录。领料单、物料标识、化验单、合格证、状态标识提前备好发给学生扮演者,在药剂实训室进行场景模拟,并且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上交记录填写进行考核。
构建网络平台,丰富教学方法
我们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对GMP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传统的方法是将GMP条款逐一宣读,内容抽象且学生难以理解。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课堂讨论、仿真软件操作、顶岗实习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
比如,在讲GMP概述、厂房设施设备、GMP认证等内容时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借助优秀的网络资源将GMP视频穿来,一张张直观的图片,一幅幅真实的场景,一个个生动的解说,既形象表达了教学内容,又使教学空间和时间延展。视频、软件、课件等教学画面切换自如,将抽象的GMP条例简单化、清晰化,极大地丰富了GMP课程的教学内容。
再如,讲解课程的生产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章节,我们进行的教学改革是采取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在讲验证和软件管理时,笔者采用启发案例教学法。模拟药厂将所有GMP涉及的文件进行编程,制作了GMP软件。讲授文件的格式、编码、内容方面的要求时,教师先讲,学生自选品种按照GMP文件要求自编一份工艺规程或生产操作文件。在设计验证系统讲解时,因为其内容繁多且抽象,笔者采取的是启发引导案例教学法,如纯化水的工艺验证。教师会让学生看视频,并提出问题:“自然界的水能不能直接用来生产药,为什么?”“通过学习药剂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水?”“生产流程是什么?”“各设备的功能是什么?”“最后出来的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标准?”“该怎样检验?多长时间检验一次?”“遇到管路拐弯处的死角该怎么办?”……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了药品生产的严肃性,强化了提高GMP意识的自觉性。
另外,在校内实训方面,我院引入了GMP仿真软件,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直观的三维教学软件。由中国药科大学开发,由各种制剂产品的生产录像、药剂设备拆装、人流物流控制录像、生产指令的完成、学生考评模块等构成。学生在学完GMP理论课程后可适时模拟,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这样做既能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规范性,又使GMP复杂问题简单化,动态管理可视化,抽象条款形象化,达到“教学做”一体的虚拟生产效果,为GMP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利用顶岗实习,实践完善教学
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基础课、专业课、校内实训课程之后,根据专业岗位群的要求而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我院GMP课程组的教学改革特点之一是“工学结合,让GMP课程内容紧跟药品的生产要求,课程内容随着企业需求而改变。”不断改革教学内容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学生顶岗实习一年之后返校答辩的过程,开座谈会、写某某产品在GMP认证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或某某药企在推行质量管理方面的方法和创新等论文,为后期我院GMP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习了应用GMP理论,学会了切身去体验GMP在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与严格性。
具体做法如下:(1)选择专业对口、工艺和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产任务比较充足的企业作为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期一年。(2)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专家做指导师傅,并且要求企业专家了解专业教学要求,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提供建设性的课程建设意见和方法。(3)派专业教师下企业现场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以企业跟班生产的方式,在生产一线熟悉生产管理,主动思考GMP各项条款的实际应用,并增强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结语
GMP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于其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课堂讨论、仿真软件操作、顶岗实习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实践证明,上述措施效果显著,为日后学生在企业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侯春燕,孙明丽.GMP课堂上的职业素养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0(11中).
[2]李进,赵文来,严国红,陈秋妹,封敏娟.探索建立“校内-企业-校内”相结合的实习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3]邓雪萍.浅析高职GMP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作者简介:
张一帆(1977―),女,山西阳泉人,硕士,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校企合作。
张玲(1970―),女,山东高青人,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质量管理;市场
目前,科技型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型企业如何抓好质量管理走向市场呢?
1 科技型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科技型企业在质量意识与质量文化方面有待提升
各级领导和员工要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保障作用,要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对科技型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要深刻地认识到管理软科学即质量管理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只有增强了领导和员工质量意识,使质量文化深入到科技型企业的活动中去,才能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1.2 由于认识与方法不得要领,科技型企业在质量管理上普遍存在形式化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与科技型企业战略在逻辑上是因果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体,忽视了这个关系就会一叶障目,只见树林不见森林。
有些企业表面上有质量管理体系,也有部门负责,但平时没有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控制,外审一来,赶快补记录,突击填写一些表格,整理现场卫生,准备一些资料,应付检查,流于形式。这突击出来的“形象工程”,除了浪费以外,对企业的管理不会有实际意义。
1.3 科技型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着两张皮现象,管理体系有效性不高
一是体系文件与实施二张皮,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文件写的很美,但到现场一看令人大跌眼镜,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这种文件与实际做法“相互独立”,二者似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是没有把写文件纳入企业的正常工作,孤立地对待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为了实施的,离开了实施,文件就没有任何意义。
三是质量管理体系评价与绩效考核二张皮,企业的绩效评价很重要,企业评价什么,员工就做什么。有些企业不把质量管理体系指标列入企业绩效考评指标,企业的奖金制度与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联系,员工在做质量管理体系的事情时肯定提不起精神,因为毕竟员工更关心的是他的奖金,而不是空洞的辞藻,如果不把质量管理体系指标与企业的奖金制度联系起来,就不要期盼员工把质量管理体系当真。
1.4 科技型企业的外包控制有待加强,如分包产品的生产计划、外包监造等,注意外包风险的预防,把握好以外包为主的生产特点。如外包厂家对产品标准重视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外包厂家应收集建立产品标准目录,根据产品标准、技术图纸中的技术参数等,制定相应的产品验收准则,持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
1.5 科技型企业的工程技术服务、售后服务的管理与规范有待加强,要认真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三层次操作文件,规范服务人员的服务操作程序,对于顾客抱怨和意见要及时解决。做好售后服务,及时、有效地解决产品的售后问题,真正体现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1.6 有些企业对产品标准重视不够,没有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对提高零部件及整机产品质量不利,应收集相应标准,建立产品标准目录,根据产品标准、技术图纸中的技术参数等,制定相应的产品验收准则,持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
1.7 对特殊岗位人员要持证上岗,要有正规培训记录。面对市场用户的高要求,对特殊岗位人员要送到国家相应机构学习、培训。或到大型厂矿去学习、培训。以强化特殊岗位的产品质量。
2 如何抓好质量管理走向市场
2.1 严格控制各个生产(服务)环节
科技型企业产品质量是从设计、工艺开始的,从原材料、标准件、非标件的采购开始的。生产可控的环节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多在企业之外。控制好每一个环节不出差错,做到流程规范化、生产标准化,成品最终才能合格。而这些必须满足这样一个前提:培养科技型企业全员人员具备浓厚的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淡薄绝对不行。
2.2 坚持顾客满意的质量成本原则
顾客购买产品是不是质量越高就越好呢?对大众而言,显然不是。顾客看中的是产品能不能满足我某一方面的需求,有选择时,他会考虑性能价格比。质量过精,必然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必然增加顾客支出。显然这也是双方都不愿意的事情。所以我们常常要提醒科技型企业产品设计就要从满足顾客需求开始。
产品和服务都是有成本的,成本管理也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没有成本意识、没有成本预算、核算,科技型企业随时随地都会被市场淘汰。坚持顾客满意的质量成本原则,这应该成为科技型企业一切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
2.3 把科研开发、产品产业化、工程技术服务三大板块和质量管理的符合性、有效性、绩效性结合起来,整合进各类质量文件中去。
2.4 建立质量业绩考核体系。年初落实质量目标责任。逐级分解和细化质量目标,对不合适的指标进行了修改、优化,明确责任。完善质量考核办法。健全奖惩机制,使质量考核结果与各单位及员工的绩效挂钩。
2.5 抓培训,促内部审核员素质提高。要对内审员进行了外培,提高了内部审核员的审核技巧和水平,在内审中互相交流审核经验,稳定了内部审核员队伍,为有效开展质量体系审核,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6 抓质量改进,促产品质量提高。要对单位重要项目的设计开发,明确了管理职责和质量责任,对关键零部件和子系统的设计输出组织论证,并形成记录。通过质量改进活动,完善质量文件,对科研、生产重要活动进行控制,使产品质量不断的提高。
2.7 各类管理制度资料要齐全。主要有合同及评审资料、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整改通知单、HSE管理资料、纠正和预防措施单、顾客满意度资料、企业标准文件、质量程序文件、特种设备特殊过程、合格供方及材质书、内审员及相关资料、员工培训记录、管理评审资料、内部审核计划实施,常规操作规程有车床,铣床,镗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等等。并针实际生产制定了焊工,油漆工,机械装配,液压装配等操作规程。
2.8 要全面提升生产制造体系,保证零部件的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扩大了零部件生产制造队伍、管理部门、检验人员等,加大平面管理及及生产现场管理。规范生产制造流程,把生产流程、检验流程制成图表,并制订了相应的操作规程以及岗位职责上墙。成立技术部。规范生产工艺,加大生产制造的现场跟踪,对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每种产品在生产之前工艺和质量跟踪卡到位。成立计划部。由计划部对总计划进行二次分解后下达给相关部门,并及时跟进生产情况及采购情况。成立ERP小组,与生产实际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