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机合作社协议

农机合作社协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机合作社协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机合作社协议

农机合作社协议范文第1篇

从“铁牛”用户做起

2010年9月10日,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泛黄的田野处处流露着成熟的气息。

“只有合作起来才是农机手的出路”“靠质量振声誉、靠技术促发展”……在邹平县九户镇第一农机专业合作社门口,彩幅随风招展。合作社理事长成才介绍说,合作社刚刚举行了秋收跨区作业出征仪式,社员们正分批赶往目的地,他的4台拖拉机也已经出发了,“三秋农忙,时间就是金钱”!

1995年,山东省滨州市农机数量还比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看到这个商机,成才连借带贷,凑足了9万元钱买了一台“铁牛60型”拖拉机,配套深耕犁、旋耕机、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搞起了农机作业服务。

“当时,村里连我的在内就两台收割机,根本不愁没活干,仅夏收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投资很快就见到效益。”成才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用了3年的时间,在1997年,我就基本上收回了成本,这些农机具一直伴我走到2003年。”

此后,随着自走式小麦收割机的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才将目光转向了更有发展潜力的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免耕播种等作业项目,这些项目同样给他带来了年纯收入不低于3万元的丰厚回报。

2007年和2008年,成才抓住国家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购进3台约翰迪尔750拖拉机,并配套深耕犁、旋耕机和免耕播种机等农机具进行农机作业服务。2008年,又购进4台约翰迪尔拖拉机,此时,成才年收入已达到了10万元。

钟情农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才进行农机作业服务取得了丰厚收益,引发了当地农户购买农机的热潮。据淄博永巨董事长王建波介绍,这几年来由成才直接或间接介绍、推荐销售的约翰迪尔拖拉机达30多台,邹平县九户镇成家村村民成刚和成德民便是其中的两名用户。

成刚是山东三星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污水处理厂的一名职工,成德民是九户镇一家农资店的老板,他们在2008年7月由成才引荐从淄博永巨农机有限公司分别购买了一台约翰迪尔750拖拉机。成刚和成德民属于投资型用户,本人不直接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而是通过成才聘请熟练机手驾驶并安排作业服务。

“我估计2年,最多不超过3年就能回本,目前农村没有比这更好的营生了。”从农机作业服务中会获得丰厚回报,对此,成刚毫不怀疑。

众人拾柴,共创新模式

2008年5月23日,由成才作为主要发起人在邹平县九户镇成立了邹平县第一农机专业合作社――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46户,拥有大型农业机械52台,配套农机具150多台套。

“个人散兵游勇式的单打独斗成不了大气候,只有合作起来才是农机手的出路。”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成才说,“我们装备精良,有80多台约翰迪尔拖拉机,团结在一起,可以发挥个人难以达到的优势。2008年秋季,我们接下一个大单子,承担了邻近淄博市高新区石桥办事处下属的15个行政村23742亩地的作业任务,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合作组织,把区域范围内的农机手组织起来,才有能力承担规模化作业,发挥大农机、大农业的作业优势,从而实现机手、种植户双赢的局面。

2008年和2009年,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连续两年在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石桥办事处政府玉米禁烧工程中中标,每年实施订单作业1.2万亩。同时,每年在河南省杞县、尉氏实现小麦、玉米收获订单作业1.2万亩。目前,淄博市张店区石桥办事处、河南省杞县、尉氏已经成为邹平县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长期固定的作业市场,每年为合作社带来120多万元经济效益,基本上保证了合作社跨区作业收入的稳定性。2010年三夏期间,合作社在山东淄博、河南等地实施跨区作业1.5万亩,实现经济收入70多万元,秋季在河北廊坊大厂县签订深松作业协议2万亩。

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农业机械薄弱地区范围正逐渐缩小,跨区作业市场正逐步萎缩。为进一步拓展固定农机作业市场,2010年,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探索土地流转的运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今年年初,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经过分析、论证,最后将土地流转方式确定为“对成方连片的耕地,与农户签订合同,实施土地托管承包,即按目前粮食的亩产量除去人工费用,每年给农户一定数量的现金或粮食,盈余归合作社所有”。

目前,邹平县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已分别与邹平县青阳镇青阳村、钟家村、韩家村达成协议,实施定金承包农田780亩,与九户镇成家村农户正协商进行土地“托管”承包。

2010年,邹平县农机局、县农机协会要求按照山东省农机办“五化”标准,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一次性投资65万元,5月份建成集统一管理、服务、维修、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农机大院。农机大院的建成,使合作社内部管理更加规范,解决了农业机械存放、保养难的问题,维修、调度更加方便,农机使用寿命明显提高。

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调配机械、统一存放、统一管理、统一作业质量标准、统一收费、统一提取管理费和公积金,社员按作业量进行分红。农机合作社在硬件完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软件建设,加强了农机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农机户档案管理制度、机手培训制度和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建立了农机合作社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了农机合作社股份制的企业化管理。

美好憧憬

农机合作社协议范文第2篇

目前,榆树市农机合作社的经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机具合作式经营。主要特点是农机大户牵头,多个农机户带机入社,机械所有权仍归个人。如:大坡镇振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此种发展模式。二是土地合作式经营。主要特点是以村集体为基础成立合作社,对本村和邻村土地采取订单或合同作业方式,为村民提供服务。如:先锋乡民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刘家镇刘家村禹舜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属此种发展模式。三是土地托管经营。主要特点是农民将土地使用权以托管的形式自愿出让给合作社,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实行集中管理,连片种植,统一供应,统一作业、产品统一销售。秋后,合作社按当地农作物平均产量的中上等平均值乘上当时玉米的市场价格来确定农民收益。如:五棵树镇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庄镇大川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就属此种发展模式。

农机合作社虽然发展的较快,但是在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障碍因素,主要为:

一、土地分散经营制约了规模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农村人多地少、土地分散经营的现实,制约着规模化经营,现在全市人均土地不足4亩,户均土地1公顷左右,每户承包土地按田块算最少在3块以上,若想实现规模种植或土地集中流转,就要将一户的土地全部承包,这样最少就得有3块土地实现规模种植,而一块地要涉及十几户,甚至是几十户,遇到几户不同意的,就更难实现连片种植,所以,土地的分散经营制约着规模化经营。

二、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榆树市是典型的农业县(市),域内没有大型工业企业,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科技含量较低,多数为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多数企业没有能力指导农民生产出符合企业标准要求的农产品。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各种社会服务不专业、不系统、不完善、不到位,优势农产品没有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致使全市农产品质量档次不高,价格偏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加之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领导和农民群众认识还不到位,仍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还没有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议事日程。因此,专业合作社数量虽然不少,但是规模小、实力弱,内部管理不规范,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发展速度慢。

四、土地流转缺乏有序引导

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逐步扩大。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不配套,造成土地流转信息服务体系、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土地流转有待进一步规范化。主要表现为:

1、土地流转自发口头协议多,文字协议少;私下流转多,组织委托流转少;转包多,转让、租赁、股份合作少。部分农民认为“承包地属私人所有,只要我承担义务,流转与村社无关,属私人行为”,农户与农户之间土地流转自行协商,口头承诺。

2、农户间土地流转的短期性。目前土地流转的期限多数为一至两年。这样就造成受让方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土地的生态条件不断下降,农户的应得收益、相应的复耕损失就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且纠纷较多。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需要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以提供质量可靠的农业生产资料、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顺畅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但是,由于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难以覆盖广大农村和农户,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多数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显得盲目被动,只能靠传统习惯种植,靠传统技术管理,靠小贩上门收购。

对策及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推行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强化服务职能,主动做好土地流转的组织、协调、合同签订、纠纷调解工作,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构要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中介、合同登记、鉴证等工作,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搭建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平台,传递流转信息,促进流转。在土地集中流转基础上推进规模化经营,通过返租倒包、转让、互换、入股等流转形式,由专业合作社或大户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二是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由龙头企业、大户、协会根据各自的产品标准生产要求,通过给予一定补贴或统一提供种肥、技术服务、统一收购价格等办法,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专业化的集中连片规模种植。

农机合作社协议范文第3篇

一亩品牌鲍芹能多挣一万多元

“吃鲍鱼不如吃鲍芹”,如今,“章丘鲍芹”已是名声在外。能在几年之内迅速成长为一个知名品牌,鲍芹专业合作社功不可没。

2010年6月,鲍芹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现在,合作社成员已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了100多人,合作社鲍芹种植面积已增加到了800多亩,入社社员比非社员农户每亩芹菜能多挣一万多元。

“没成立合作社之前,我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只种一亩多地的芹菜,就靠到集上零卖,一年也就挣个三四千元。”合作社最早的成员之一刘乃国对记者说,合作社成立后,统一种子肥料、管理技术,还统一联系芹菜的销售渠道。“我们一不愁种植,二不愁销售,种植面积年年增加。”目前,刘乃国种了十几亩芹菜,每年纯收入二十几万元,家里早就买上了面包车,还打算给儿子在城里买楼房。

价格保护制度让社员专心种菜

无独有偶。在章丘辛寨镇胡家村,记者见到了今年2月份建成的36座韭菜有机蔬菜大棚,大棚周围种植着蓖麻,有防虫作用,大棚之间种有绿豆、大豆等农作物,都是韭菜的肥料。

在有机韭菜种植基地,合作社成员胡丙加介绍说,合作社对成员实行价格保护制度,一斤普通韭菜的市场价如果是3.1元,合作社员就以3.5元的价格收购成员的韭菜;一斤韭花酱对合作社成员的收购价不低于2元,非合作社成员则不高于1.5元。现在,合作社成员种植一亩普通韭菜的纯收入均不低于5000元。

今年61岁的胡丙加从事韭菜种植已有26年了,有着十分丰富的种植经验。他告诉记者,种植有机韭菜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仅要学习种植技术,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墙、钢管结构的大棚需要投入3万多元。

胡丙加说:“这36个大棚的有机韭菜,在春节前就能上市了,价格预计在每斤60元—70元。有合作社开拓市场,销路肯定不成问题,我们只管种好有机韭菜,其他的都不用操心。”

“土地托管”省钱省心

记者在辛寨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见到了“农机名人”纪经长。他是柳塘口村人,2009年,他带头成立了辛寨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机车由20多台(套)增加到192台(套),并被评为“全省五星级明星合作社”。

今年,合作社在全镇探索实行了“土地托管”新模式,全镇5.3万亩土地,有1.8万亩土地被托管,柳塘口村土地已全部实现“土地托管”。纪经长告诉记者:“‘土地托管’模式给农民带来了许多益处。今年麦收中后期的一场大雨,使麦子大片倒伏,收割机每亩涨到150元甚至200元。而加入合作社,签了土地托管协议的土地,就会享受即使小麦倒伏,也是每亩100元的优惠。”

农机合作社协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烟农 合作社 用工管理

近年来,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和烟草行业基地单元建设的推进,在烟草行业的扶持、引导下,全国烟农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但在合作社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用工管理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有效借鉴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强合作社劳动用工管理,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使其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一、劳动用工管理概念及重要意义

合作社劳动用工管理是指为规范合作社和劳动者的用工行为,维护合作社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用工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的规章制度。加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合作社是一个重要载体、重要平台、重要抓手。合作社建设既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点,也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难点。要抓好合作社建设,首先抓好生产要素、生产能力的提高。劳动者就是种烟主体即烟农,还包括专业化服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素。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形成良好有序稳定的劳动用工关系,这有利于烟农合作社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有利于保障各方的权益不受侵害,有利于体现劳动者价值。

二、劳动用工管理存在的缺陷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各烟区烟农专业合作社管理定位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劳动用工管理和使用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烟农合作社和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从合作社方面分析,有些合作社对遵守劳动用工管理相关法律的观念不强,在使用劳动用工时,从合作社的利益出发,签订违背法律的合同,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从劳动者的角度分析,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认知水平低,没有认识到劳动合同对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存在短期试试看的心理,部分劳动者拒绝签订相关合同、协议,签订合同的违反约定也时有发生,对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烟叶生产技术员充实合作社力量,考核管理不到位,责任主体不清。部分烟区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以烟叶生产技术员充实合作社力量,提高烟农合作社服务水平,但烟叶生产技术员聘任、使用、考核、管理不是同一责任主体,用工管理不规范,不利于调动烟叶生产技术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三)合作社用工多样化,劳动用工管理有待规范。烟农合作社劳动用工主要有劳务派遣用工、长期用工、季节性用工、业务外包用工等,劳动用工协议签订欠规范、合同内容涵盖不全,社会保险缴纳不足。季节性用工由合作社招用,薪酬由合作社直接发放,聘用程序不规范,形成临时性劳动用工关系,存在工作期间发生人身意外伤害、死亡等用工风险。

(四)烟草员工定位不准确,角色转换不到位。烟农合作社聘用的个别烟草职工,角色转换不到位,在宣传合作社政策时往往以烟草公司的名义进行,容易使劳务人员在思想认识上认为给烟草公司工作,而不是给烟农合作社工作,易引起劳务纠纷。

(五))劳资纠纷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由于合作社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造成合作社与劳动者矛盾激化,使一些比较激进的劳动者采取罢工,影响合作社对烟农的服务水平,给合作社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治安管理带来危害,给烟草企业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正常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国家烟草专卖局高度重视合作社建设,先后出台了不少文件,对合作社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增强合作社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要处理好烟草公司、合作社和劳动者的法律关系,通过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提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到烟农合作社的性质,准确定位,依法管理,理顺聘用关系,转变思想观念,做好合作社工作。

(二)加强聘用烟草人员的管理,提升主观能动性。将合作社聘用烟草人员的工作业绩纳入考核,与薪酬挂钩,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合作社聘用的烟草公司在职人员,要转变身份和观念,改变代表烟草公司的思想。烟农合作社开展的工作要定位准确,特别是劳务用工方面,都是合作社用工,而非烟草公司用工,雇主是烟农合作社。

(三)规范使用劳务派遣人员。一是根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严格控制劳务派遣人员数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凡能够进行业务外包的业务事项,原则上实行业务外包,减少劳务派遣人员数量,降低劳务用工风险。二是规范劳务派遣协议,协议内容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协议签订要及时,不能出现断档、空白期,确保协议严谨、规范、有效。三是符合缴纳社会保险条件的劳务派遣人员,原则上要求劳务派遣公司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不符合缴纳社会保险条件的劳务派遣人员,原则上要求劳务派遣公司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保险,降低劳动用工风险。

(四)控制使用长期用工。烟农合作社原则上不能使用长期劳动用工,可结合合作社实际,采用业务外包或劳务派遣等形式使用劳动用工,降低劳动用工风险,防止发生劳动纠纷。

(五)规范使用季节性用工。烟农合作社要本着科学业务外包、全面监督到位、考核环环相扣的原则,对符合外包条件的业务要科学外包,签订规范的业务外包协议,合作社根据业务考核、验收结果,向承包人支付劳务费用。承包人负责组织劳务人员完成承包业务,并向劳务者支付劳务费用避免形成劳务用工关系,降低用工风险。合作社机械农机手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本人必须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签订规范、有效的安全协议,安全协议需经单位聘用律师审议,降低使用农机手的用工风险。

农机合作社协议范文第5篇

唐合全:男,57岁,高中学历,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唐庄村人,鹤壁市聚喜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2年开始在本村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2014年流转及阶段性托管土地面积超万亩,安置闲散劳动力200余人次。曾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种粮大户”、“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在他看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已不再遥远,更不是神话,而是新型职业农民生涯中鲜活的实事。他用智慧、胆识和汗水铸就了新型职业农民的中国梦,他就是当代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全国十佳农民”唐全合。

不懈追求 成就新型职业农民梦想

今年58岁的唐全合,是河南省鹤壁市土生土长的唐庄村人,同时也是鹤壁市聚喜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2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老唐承包了120多亩土地,开始了他规模化种粮的征程。2009年11月,他投资985万元注册了鹤壁市聚喜来农机专业合作社。2010年,他加入了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鹤壁市分校2010级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同年合作社流转经营土地面积达到1470亩。2014年托管和阶段托管耕地8700亩,加上流转经营,土地经营总面积达到10170亩,合作社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30余台,入社社员亩均增收超过300元。社员们的收入增加了,在合作社里干得也更踏实了。

多年来,随着服务水平的逐渐专业化、规范化,老唐的合作社也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户得到了实惠,合作社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荣誉也纷至沓来,唐全合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同时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十大三农人物、河南省农村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聚喜来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省农民合作社优秀社。2011年1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亲自到老唐承包的农田视察,对合作社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给以了高度评价。

十年耕耘,十年收获。十年的时间,老唐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从一个平凡的合作社理事长,发展到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十年间,老唐献身农业,从不言悔。

合作共赢 演绎现代农业发展张力

守业更比创业难。合作社建立起来了,但是怎么经营下去,怎样惠利更多的社员,怎么把合作社做大做强,这是摆在老唐面前的一大难题。

――“五鼓励”,发展壮大合作社。合作社创办伊始,老唐就大胆提出了五个鼓励措施,即鼓励农民带机入社、带地入社、带资入社、带技术入社、劳动力入社,这使合作社在较短时间内筹备了发展资金,配齐了急需农机具,并且使合作社迅速聚集了一大批技术娴熟的农技员、农机手。

――“三模式”,促进生产规模化。在市、区有关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老唐创办的合作社确定了三种经营模式:直接流转,农民直接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国家土地流转政策,与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按照每亩每年1200元的承包费签5年合同,合作社在合同期限内具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土地托管,农民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由合作社代农民耕作种植,合作社每年每亩保证给农民2500斤粮食产量,农户要把2500斤粮食生产所必需的投入(约1000元)以托管费的形式付给合作社;阶段式托管,合作社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耕、耙、播、收或病虫害防治、施肥、农资供应等单项阶段托管服务,合作社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2014年,合作社流转、全托管、阶段性托管面积增至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亩合作社。

――“六统一”,助推粮食再增产。为提高合作社专业化作业水平,老唐在重点服务区域――鹤壁市淇滨区钜桥粮食高产万亩核心示范区按照规范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标准化操作要求,合作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农资配送、统一签订作业合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服务质量。从耕―种―管―收开展系列服务,根据农作物播种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地进行联片作业,实现了技术服务全覆盖。经国家农业部专家组实打验收,2013年,钜桥万亩示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为697.61公斤、873.4公斤。2014年,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为708.9公斤,874公斤,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六统一”管理模式也在黄淮海地区被广泛推广应用。

――强装备,专注农业现代化。为提高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多年来,老唐和他的合作社主动与农业、农机、气象等部门联系,积极争取项目和技术支持。目前,合作社拥有大型农业机械33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0台,玉米收获机械8台。在合作社内设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安装有气象接收预警机,加强了对服务区土壤墒情以及病虫害的适时监测和预报。合作社还配备了现代化的电教培训室,定期对农民进行电教培训,推广和普及先进的种粮技术。农民足不出村,在合作社里面就能听到来自全国的网络课程。

心系群众 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多年以来,老唐一直坚守在为农户服务、促农民增收和自身发展共赢的创业岗位上,发挥一个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

――以创新保障农民实惠。经过多年摸索,老唐总结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三种土地流转方式和五种快速壮大合作社的办法,大胆尝试土地互换,反租倒包等方式,不断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和对外业务。尤其在农机作业上,本着诚实守信的服务原则,不论田块大小,自始至终保证服务质量。不论田块机械进出有多难,地形有多复杂,凡与农户签订耕作协议的,保证一寸田不漏,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任务,让农民竖起大拇指。

――以管理促进农民增收。为了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老唐多次带领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到周边先进合作社学习经验,并以此指导、完善合作社的运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老唐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和管理制度,提出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优质服务、诚信经营的原则,并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业效益,农民的腰包鼓了,腰杆子也硬了。

――以培训引领科学种田。合作社不定期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对合作社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社员们掌握了小麦、玉米播种栽培技术,以及农机操作规程和跨区作业注意事项等。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到外地先进合作社参观学习,参加省、市、区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提高服务本领。目前合作社服务人员已成为农民信任的技术专家,合作社也成为真正引导农户科学种田的龙头。

――以流转增加农民就业。目前,合作社在流转土地1470亩的基础上经营总面积达到10170亩,机械作业量达62000亩,其中年订单作业42000亩,服务农户达8000户。合作社安置闲散劳动力200余人次,解脱劳动力500余人次,为社员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在合作社里,人人都有了自己的岗位,人人都把种地当成了一份职业。

――以爱心帮扶济困助贫。事业做大了,老唐却牢牢记着自己农民的身份,他力所能及地为鳏寡孤独、外出务工和其他困难农户提供帮助。免费耕种收、田间管理的农田面积逐年增加,先前的每年几十亩增加到目前的上百亩,被帮扶过的周边困难农户不下20户。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中良种补贴资金归合作社,但老唐和股东一分钱不要,全数返还给农户。老唐和他的聚喜来合作社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农业人的精神风貌,成为真正引导农户科学种田的龙头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