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实行合并办学,有些原来单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合并组成了新的综合性大学。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合并型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发展问题上,应进行以下战略选择: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状况,深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发扬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师德教育的特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实行合并办学,以学科群为主体建立新的院校,有些原来单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合并组成了新的综合性大学。原师范专业学生按照新的校院体制格局,归并入各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院中,使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在同一机制下运行。这给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教师教育可以依托综合性大学中多学科、高层次的学术和师资优势,使教师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知识、学术、信息等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又给教师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和矛盾,即教师教育如何在综合性大学的背景下保持自己的专业特色,营造教师教育的独特环境和文化,使教师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本文拟从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形势和需要出发,结合湖南科技大学教师教育工作实践,探讨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一、合并型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面临的形势
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外部环境方面:其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都给合并后的大学举办高师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把“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作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提出了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新思路。
其二,我国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高质量教育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师资,提高师资素质的关键是搞好教师教育。
其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非常需要一大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水平师资。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依托综合性、多科性大学举办高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内部发展方面,合并办学后,传统高等师范学院的封闭性被打破,在全新的、宽广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教育具有了扩大专业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改善学术氛围、拓宽学生视野的客观优势依托。但同时,合并型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是教师教育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要受到大学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制约;二是原来长期形成的教师教育氛围和文化精神要受到合并后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三是由于工、管、师等各科人才的培养成本不一样,新生入学时的收费标准不一致而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差异,都不利于在合并大学内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合并后的大学加强并发展教师教育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困境。
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需要也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学科独立,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整体优化;各类课时比例失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师范性不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不足;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我们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规格不高,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导致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教师教育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需要专门的行业内培养;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与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合并后的湖南科技大学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学校一方面要提升学科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因而要追求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另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和发扬教师教育的传统,依托优势的学科资源,使教师教育办出新的特色。这样,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好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如何发展等战略问题就现实地摆在了学校面前。
二、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对策
1.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合并后的大学内高师教育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种种变化,但是,“师范教育在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变,他们为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信念不变。”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的增大,必然引起中小学教育规模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教师需求量增加。合并办学的综合性大学应把握现阶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尚需依托教育人才市场的时机,加深认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要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教师教育的战略位置。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努力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需求,把师范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师德、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创建学校品牌。
湖南科技大学自合并之始就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专门出台了《湖南科技大学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顾问,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任组长,另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师教育工作相关的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教师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艺术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由教务处处长和人文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和研究小组组长。
注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校教研经费中拔专款积极支持教育类课题的立项与申报工作,使教师教育研究常规化并提高针对性,以课题研究带动和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同时,每年从教学经费拔款中安排专项经费,逐步建设好教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的物质平台。所有这些,为学校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正确处理好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师教育在封闭的体系内完成,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较单一,往往只有教师教育一类专业。随着师范院校的合并,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开放,师范院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的界限,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专业设置多元化,拓宽专业门类,同时注重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贴近社会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样,教师教育培养途径宽广、基础深厚,除了能不断扩大高师院校的服务范围,增强师范院校的社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般来说,我国现阶段师范院校的合并一共有三种类型:一是相近规模的非师范院校和师范院校合并为新的综合大学,如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合并为湖南科技大学;二是小型师范院校并入相对较大型综合院校,如宁波师范学院并入宁波大学;三是小型非师范院校并入相对较大型师范院校,保留师范大学的校名,如浙江财政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其中,前两种类型的合并为师范院校创造了较大的学科融合的空间,在第三种类型中,由于合并进来的院校的学科水平层次较低,很难和师范院校原来的专业进行合作,师范院校合并后的学科融合困难较大。湖南科技大学开展“大学加师范”的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使教师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注重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同时,加强了学科的融合和优化重组,打通专业限制,由相关专业、学科组成18个学院,所有教师教育专业分置于相关学院之中。这样就利于消除传统教师教育中过于封闭的弊端、实现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教师资源和学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水平。一是在学科门类多、办学规模大、学术层次高的综合性大学中进行教师教育,可以依托综合性大学中占优势的学术资源和师资条件,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师教育的力量和条件,从而扩大教师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促进教师教育专业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教师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二是将原来教师教育中比较单纯的教育性专业融入到现在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空间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科群之中,师范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学习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打破了传统教师教育中封闭性的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师教育的教学层次。特别是学术性发展目标能够开阔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他们研究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水平。三是由于学校具有多学科、高水平、强师资的优势和长处,因而综合性大学中的教师教育,容易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学科互补、交叉影响和有机融合,既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性知识结构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为宽阔的基础和知识条件。四是由于学校比单纯的师范院校办学规模大、学术层次高,能够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许多适应社会要求的课程和专业,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许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帮助教师教育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为教师教育专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机会和空间。
同时,为了突出教师教育的管理和特色,防止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弱化和湮灭,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学院。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业务单位,教育学院负责了学校课程教学论硕士点(涵盖了若干教学论方向)和专业教育硕士的管理,并承担教师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学生培养标准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学校重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特点,将师范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区别地对待,按照相应的不同标准、水平和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和管理,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使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特点得到凸显和发扬。
3.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状况,深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首先,拓宽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拓宽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知识结构比一般专业人员更加宽广,蓬勃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大学有齐全的学科门类,有利于在广阔的学科背景下培养师范生,但必须找到多学科优势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结合点,运用这些优势有效地拓宽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口径,实现学科渗透、文理交融,努力增强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
其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快课程建设步伐。课程体系改革是加强教师教育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快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步伐。其着力点主要是:第一,进行课程结构改革,更新充实课程内容。第二,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与科学管理,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第三,要以评促教,变革教师评价模式。再次,改革培养模式,逐步构建新的培养模式。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提出分段培养模式,如“3+l”、“2+2”、“4+1”等,特别是有过合并办学经历的国内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在总结和探索教师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时,纷纷把视点落在分段培养模式上,并认为,从现阶段我国高师本科学制的实际出发,以在四年制的前提下考虑不同的分段组合比较适宜。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形成规律及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借鉴国外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现阶段实行合并办学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是否可选择“3+1”的分段制培养模式。
湖南科技大学注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凸显综合性大学下教师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创新培养模式,适应不同人才的发展需要。根据教师的双专业性质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方案的“3+l”模式及部分非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模块化,努力提高教师质量规格和专业化水准。“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各院系进行专业养成,后一年进行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培养方案模块化即非师范类专业在第四年都安排一个教师培养模块和专业深化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挥非定向型师范的学科优势,并培养各种类型的师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
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育类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技能课两部分组成。教育理论课开设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和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技能课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等。通过调整,逐渐使教育类课程达到了总学时的20%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大了师范类专业的师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和选择,做到有用和够用;选修课程合理规划,有利于满足专业加深、专业转换或职业适应等需要而系统开设,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同时,学校协调好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了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发挥CAI课件和网络等媒体资源的作用,实现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第三,加强教育实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为了切实增强实习的实效,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强化教育实习: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和附属学校建设,建立了30所比较稳定的实习学校,每年投入一定建设资金,使其成为教师教育的实训基地和改革阵地,创造条件保证低年级学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增加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归属感;二是增加试教、模拟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观摩教学录像、“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丰富和充实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真实情景感受;三是延长实习时间,逐渐探索10周乃至一个学期的实习模式,让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一环;四是采用“校内教师+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聘任校外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发展导师,充分利用校外导师所具备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拓展活动。
第四,改善育人环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积极引导师范类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理性地分析、对待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的人格。三是针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教育、了解教育、热爱教育,引导他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优良的团队精神和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
4.发扬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师德教育的特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师德教育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使教师教育的重要特征。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培养的中小学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行之有效的师德培养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开展必要的教师技能培训和教育实践活动,使师范生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职前培养不可缺少的内容。目前,在一些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中,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所放松,师德教育也有所淡化。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要积极探索在新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下进行师德教育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当然,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也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内容和方式,应该不断改革,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师应该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了解、研究和参与。当前,一些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有所减弱,师范生与中小学接触的机会有所减少。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教师,不利于教师教育自身的改革。要认真组织力量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积极参与改革实践。要根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教师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要对师范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加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强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引导师范生尽早接触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
湖南科技大学的前身湘潭师院有几十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历史,它凝集了几代人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合并形成的湖南科技大学具有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为创办教师教育提供了更加厚实的学科基础。从全省教师教育的综合实力来看,前湘潭师院作为湖南省第二大师范院校,在全校人才培养的实力方面比较具有优势,具有教师教育的良好传统。这是发展教师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合并以来,湖南科技大学发挥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优势,强化师范性。
第一,学校继续坚持教师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进一步发扬长期以来实施的“虚心、安心、放心”为核心内容的“三心工程”,将“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这里蕴含、积淀着一种独特的教师教育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专业思想得以保证和牢固。
第二,适当安排教育科学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强了教育类课程自身内容结构的改造,突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时代性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性,尤其增加了教育实践课程内容。尝试适当提前教育见习时间,让学生提前接触中小学教育实际,及早地做好适应性调整,树立角色意识,以便有较为充裕的教师素质自我塑造时间;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让学生比较充分地在实习教师岗位上得到锻炼,为初步积累教育经验奠定工作基础。
体育教学要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的结果。素质教育同样是追求人才整体全面的发展,希望使学生在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都得到发展。这就是大学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相互结合相互呼应。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塑造自己的转折点。大学不同于小学、初高中的教学,大学主要在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就更加要求大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尤其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这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过程。在大学中,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省份,不同的背景,这样学生就会出现一系列带有他们各自独特特性的问题出现。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各种问题,产生各种情绪,而导致各种思想以及心理问题。在大学这个阶段,在即将步入社会这个重要的时期,体育教师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生活习惯等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塑造,这将直接关系到即将步入社会这一代青年人的整体素质,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所以,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对于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一)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老师来实施于学生。因此,教师就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准则,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并且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在教师积极的响应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大学生一般在20-2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对这个社会以及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学生已有思想的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为自己的行为导向,去指引、开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身体特点去安排课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体育教学思想
现在的体育课的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只以教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技能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组织管理、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培养新时代有能力的接班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自我,培养顽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课程中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新时代的需要。比如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听从老师的管理。但是在大学中,需要做到听从老师管理,但是也需要挖掘自身的潜能。在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分组的比赛或者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认识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等等。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本素质,并且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等等,就能适应社会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1.1大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大学数学是一门严密、抽象、系统的学科,追求用精简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科学现象的内在科学。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大学数学在直观性方面的确存在缺陷,因为它是对很多难懂的现象和原理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所以,要想牢固掌握大学数学知识,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这些无疑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考验。
1.2大学数学的自身发展
大学数学是一门系统完成的学科,下设很多分类,近年来大学数学也获得了迅猛发展的机遇,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程度不断加深、难度不断加大,其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这也是大学数学教育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1.3大学数学老师对数学的理解
大学数学教育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老师的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多大学数学老师自身没有深入理解研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把数学变成了一门符号化的学科。大部分教师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教育不上心,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2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提高大学数学教育质量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表示,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学习知识。直观性教学,是指老师通过一些实物、教具、多媒体展示等多种不同的直观形式来使学生感受知识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直观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更扎实的记住理论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因此,大学数学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
2.1加强直观性教学
直观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大学老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加强直观性教学,特备是几何性质的直观性教学。并且老师还可以适当的结合现代化教学仪器,改善教学手段。比如选择图形结合实物并且配合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另外,学校还应开设数学实验等课程,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结合所学数学知识来处理问题。
2.2加强应用性教学
事实上,数学知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学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加强应用性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作用。一方面,多多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桌子的摆平问题等;另一方面,深入发掘数学知识的来源,比如像微分方程这样的经典定理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又最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2.3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数学知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大学数学各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老师应该将学科内有关知识点的相同性和关联性,以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进行融会贯通式教学。比如,极限、导数、积分、级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这些学科之间有没有什么共通点?等等,只有将相关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让学更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
3结束语
1.1助益师生关系
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在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亮点的基础上给予肯定和赞扬。长期下来,学生们显然更容易亲近和蔼且能够发现、肯定自身亮点的教师,这无疑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经验表明,学生在对待自己喜欢的教师课堂中更能够集中精神不自觉的跟随教师学习。反之,若是不喜欢的教师课堂,则更可能出现走神,甚至故意不听的情况。可见,赏识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来说有着积极效用。
1.2挖掘学生潜能
事实上,每位学生的智力差别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固然与学习的努力程度,知识吸收程度,教师的教授等多个方面相关。但在自身的进步和亮点得到老师肯定的和赏识的情况下,学生通常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学习积极性较高。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效率上则会明显由于没有得到赏识的学生。
1.3强化学生耐挫力
高智商与情商的人才,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在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上,教师不应局限于成绩。而更应着眼于创新思维、自信自尊、抗压耐挫等多个方面的素质培养。赏识教育恰恰能够有效的培养耐挫力,提高自信力。
2大学英语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途径
2.1加强自身情感修养
情感互动是指人们的情感是互相影响的。课堂教学本质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因为在这一活动中,师生之间都在进行知识与情感信息交换。学生能从教师的语言神态、一言一行中体会到教师流露出的情感,进而影响到自身的情绪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情感表达对于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学习反馈有着影响。Diesterweg就认为,个人情感的培养是与他人情感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赏识激励时,应当使自己内心的情感丰富起来。通过自身正面情感的表达,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并自发地产生正面情感,从而实现情知交融。教师如何保持“乐观、积极、振奋”的良好情绪,与他们是否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育者应当首先热爱教育、喜爱学生。只有以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为己任,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需求。围绕这些学习和情感需求,师生才能相互都充满正面情感,增强学习的愉悦感,继而达到乐学效果。
2.2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Zankov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对应起来,我们很多老师都喜欢优生,不喜欢差生。因此在教学中,优生总是受重视,受关注,得到良好的学习待遇。譬如,上课提问的对象也集中在优生这一块。他们一旦回答正确,便进行表扬,久而久之,优生的自信心倍增,对学习也更用功。这即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即受到教师重视的学生更愿意学习,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困生从教师与同学中获取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反馈,导致自信受挫,学习兴趣也日益下降。笔者认为,在面对差生时,应当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并利用鼓励的话语或赞扬的目光鼓励他们。比如,教师要常用“Good、Wonderful、Welldone、Fantastic”等表扬性话语。即使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应直接生硬地说NO。甚至是过分苛责或挖苦讽刺,如:“You’refoolish、Toostupid、Reallyhopeless”等。而是应当尽量采取婉转的方式,不但不能打击他们的自信,而且还要多表达教师的关心与鼓励。如“Goodidea,butIdon'tagreewithyou,inmyopinion...”即使是毫不起眼的鼓励话语,关爱的眼神,均会让学困生十分感动,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动力”,恢复学习的自信。
2.3恰当运用赏识激励
赏识作为一种情感激励,其运用必须恰如其分。只有发自内心地肯定他们取得的进步,并适时表达,才能首先获得他们的认同,继而达到激励效果。在课堂中,赏识要注重时效性、准确性以及情感性。及时地表达赞赏,能够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与决心。准确地表达赞赏,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导向。使学生接收到教师传达的正面鼓励。充满情感地表达赏识,而不是语气生硬地一句“答得好”。同时在运用赏识激励时,如果将它作为万能药,随时随地随意使用,只会降低去功效。将赏识夸奖流于形式,过度滥用,只会事与愿违。不但会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而且还会降低他们心目中教师的师者地位。但要注意的是,赏识激励是多肯定、多否定、多鼓励、少批评。但这并不等同于原谅错误甚至是纵容错误。赏与罚,是教学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教师一定要注意因人、适时、就事地运用赏识与惩罚。
1、社会组织结构的社会学定义
一个社会组织的形成,必然会有其内部结构。“所谓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内部各职位、部门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因此,明晰一个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可以清楚这个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组织成员和各组织部分在达到组织任务目标的分工合作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等等。组织的结构也可以分为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正式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设置的目标,并且由一定的组织管理规章条例严格分配安排各级部门的职能,使得组织从整体上平稳运行。正式结构是每一个组织的普遍特性,一般表现为结构图。对社会组织的结构进行分类的话,一般可以分为:直线职能式结构、矩阵组织结构、事业部组织。非正式结构则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马克斯•韦伯最早对现代组织的兴起提出了系统结解释,他从理想类型的角度提出了“科层制”概念。所谓科层制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教院团学会结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团委学生会是由教育学院在教育部注册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在党委、团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性学生自治组织。按照社会学对组织的定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这一分类项中,教院团学会属于“由官方发起的互益性组织”。从组织的分类来看,教院团学会属于事业部组织,并且符合科层制组织特性。教院团学会隶属于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委员会,在学院团委的直接领导下,由团学会主席团成员直接对院团委书记负责,主席团管辖范围下设团委与学生会两大系统,分别设有组织部、青协部、拓展部、记者团、网宣部和技术部,秘书处、学术部、生活部、外联部、文艺部和体育部。一级承接一级,既有对上负责的单位,也有向下管辖的单位,真正做到了“四级联动”的学院级别组织设置。每一项事务由校团委下发到院团委,由院团委书记统一部署,统筹协调,主席团分管相关事务的成员接领任务并下发至具体负责的部门,最终开展任务活动。这样可以明确各层级的职能合理分配,做到“事有分配,责有承担。”即任务有清晰的分配路线,责任有明确的承担对象。
二、新形势、新常态下的组织结构运行建议
新的时期,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改革自身去适应新时期的特点,才能跟得上时展的脚步,对于一个组织的结构运行,同样如此。有学者指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组织结构中,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引发了城市社会结构的重组”;其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超越政府的行政管制成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再次“商业住宅小区的出现造就了新型的城市社区”;最后“大量人口向街道聚集加速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大的社会情形已是如此,那么作为小型的院级学生自治组织,更应该具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思想觉悟。一些弊病,随着时间的积累便会逐渐凸显,教院团学会现在反映出组织内部职能分配出现冲突、对外办事效率低下、责任承担不清等问题。例如宣传部门,现在由记者团、网宣部、技术部构成,每个部门均设置了一名部长与一名副部长。部长与副部长之间在职能分配上经常会出现工作任务的叠加现象,部长常常只做到了任务的“上传下达”,并没有真正带领部门工作,落实工作。另外,三个部门同属于宣传体系,虽是由分管的团委副书记统一管理,但是在任务协调以及宣传同其他部门合作时,难免会出现不便于统一管理的问题。因此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尝试结合新形势、新常态下的新型特点给出以下建议。
1、坚持学院党委以及学院团委的领导
虽说文件上要求的是每一级要对上一级负责,但是所有的团学会成员,上到主席团成员,下至各部门部委,以及年级学社会与各班级委员会成员,都应对学院党委以及学院团委负责。只有坚持统一的正确领导,才会有统一的工作思想,便于高效统一地开展工作及活动,团学会才不会是一盘散沙。
2、明确职能任务,不越级办事
教院团学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较为成熟的组织结构。每一级都有相对应的职责,做好分内的事情尤为关键。工作中,不能以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为由而越级办事,这样的现象一旦普及,最明显的弊病便是某一级被架空,且启动责任追究承担制时,事务也无从承担。其后果,是整个组织结构的崩盘。
3、优化部门结构,简化工作流程
例如宣传系统的三个部门,可以研究将其合并为一个部门———宣传部,由一名团委副书记分管,一名部长统一管理,下设三个组———新闻组、网宣组和技术组,各由一名副部长管理。这样,部长的任务更加清晰,就是协调好三个部门的工作,以及代表宣传系统参加有关活动;副部长的任务更加明确,即带领相关负责组做好相应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先前部长、副部长任务叠加的情况,又极有效地明晰了部门各成员间的工作,简化了流程。
4、加强上下级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