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心得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护理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与重视。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能将心理护理恰到好处地用于临床工作,治疗效果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我科从1997年8月—1998年10月共收治贫血患儿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白血病5例;年龄最大13岁,最小3岁。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由于各种脏器受到损害,贫血时组织与器官缺氧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表现在口唇、粘膜皮肤及面色苍白,病程长的患儿常有疲倦、营养低下,如不及时治疗和精神护理,可危及生命。
1 住院时的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由于环境陌生,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总有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所有我们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与病人沟通,促进彼此了解,向病人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备及使用等注意事项,同时还要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及心理、家庭、社会等有关情况,对病人的疑虑要耐心解释,尽量满足病人生活及心理上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焦虑、无助的感觉,增加安全感、归宿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期刊网论文格式模板。
2 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年长儿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不足,讲一些客观理由,害怕打针、输液,有时拒绝治疗,我们多次去病房加以说服,主动和病人交谈,要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来安慰病人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态度要和蔼、热情,在与病人交谈过程中,尽量避免病人所关注和敏感的话题,不对其病情妄加评论,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通过对贫血患儿的心理护理后,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儿童患者心灵幼稚,依懒性强,特别是患儿长期慢性病久治不愈者,其心理尤为紧张、悲观,他们总想听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病情的预测,心理负担重,认为该病是一种很难治的病,整日闷闷不乐,对治疗影响极大。我们护理人员要多次和他们谈话,给予精神鼓励,讲解一些类似此病恢复的过程,介绍成功的病例,使患儿由被动治疗转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通过上述的心理护理,有思想负担的患儿均能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不仅反映了医护人员与疾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技术医学和药物治疗并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心理护理。
3 出院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好转出院时我们应该告诉患儿及家属注意患儿休息,少去公共场所,预防感冒,注意营养,给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如有特殊变化尽快来医院治疗。
采用SCL-90量表,以班级为单位对入选对象进行心理测评,SCL-90为自评调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编制(1975)包含9个因子,90个项目,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通常评定近1周的情况。评定方法:分为5级评分(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在心理测评师的统一指导下由受试者自己评价。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依据常模确定的因子分和严重等级标准,统计各类症状发生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对较多(26.30%),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65%),其中抑郁为18.48%,焦虑为16.34%,强迫为9.27%,人际关系为7.72%。健康人数为78.35%。
2.2家庭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总分存在组间差异(P<0.01),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多数维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见表2。
2.3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之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等因子均具有显著性(P<0.01),进一步分析(LSD)发现贫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总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较好或富裕家庭(P<0.05)。见表3。
3讨论
3.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国内有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调查量表,对在校的48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为12.48%,中度为5.82%,重度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结果提示近78.3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需要专业咨询或治疗的占8.17%,有10.48%轻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结果与中南大学近几年对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经常感到抑郁、焦虑的大学生分别占20.7%、11.6%有相似之处。与广东省某医学院校马泽威研究抑郁检出率27.8%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跟发达城市比较相对检出率稍低。
3.2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调查了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较多Wang等认为这类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试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有关,这些个体在追求高标准时更多是源于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个人追求;贫困家庭子女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多。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以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病人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得不改期手术。在心脏科某病室,病友们给将临手术的病友送桃子罐头,用意是祝福病友能从阎王爷那里“逃”回来。一旦有病友死在手术台上,后来做手术的病友就更加恐惧不安。一次在心脏科的一个病室里,其中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死在了手术台上,另外两个待手术的女孩就都偷偷写下了遗书。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均证明,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还易于引起并发症。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病人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权威性的咨询对病人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准备在局麻下做腹部手术,就应告诉病人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和牵拉痛,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疼痛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又如需作气管插管,或术后放置鼻饲管的病人,因将影响说话,应事先告诉他们到时如何表示自己的需求。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并突出强调他本人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另外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病房护士还应介绍手术医生和护士情况,在病人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在术前让病人看一下术后观察室,介绍一下术后护理措施也是有益的。这些心理上的准备,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并可使病人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医护计划。
另据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得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资料表明:有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的病人由于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印象又很深。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一个手术室内最好只摆一张手术台,不宜几个手术台并排摆列,以免产生消极暗示。病人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术中医生的护士都应注意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医生之间要全神贯注、紧密合作,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二)病人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病人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预后了。因此,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病人回到术后室或是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咳嗽排痰,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术后六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致照顾,如喂饭、协助写信等。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产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四、传染科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病人被确诊为患传染性疾病后,不仅自己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患传染性疾病的人都要实行隔离治疗。人是社会的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隔离就是这些需要的限制与剥夺,这在病人的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剧烈的变化。
传染科病人开始都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懑情绪。他们一旦进入病人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成了惹人讨厌人的,因而感到自卑。许多传染科病人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所患病种,经常把肺结核故意说是“肺炎”,把“肝炎”说成是“胆道感染”等,都是害怕别人卑视和厌恶自己的表现。与此同时,不少人还产生一种愤懑情绪,悔恨自己疏忽大意,埋怨别人传染给自己,甚至怨天尤人,恨自己倒霉。有这种愤懑情绪的人,有时还迁怒于人和事,易激惹、爱发脾气。医生护士应当了解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应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讲清患了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这暂时被隔离的生活。因为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的特点,所以病人在治疗期间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悲观情绪和敏感猜疑等心理。他们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恨不得一把抓来灵丹妙药把病治好。因为治病心切,有些人像海绵吸水一样搜集与己有关的信息,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度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应当注射什么针剂,应当服用什么药物,他们都想知道,尤其想掌握各项治疗的机理和效果。根据病人的这些心理活动特点,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讲述某些传染病的病程规律,甚至宁肯把病程说得长一些,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因为传染病人被隔离,与社会交往减少,因而护理传染科病人时,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病人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当做某项处理时,注意讲清楚目的和意义,尽量消除病人的顾虑和猜疑。
五、重危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或久病造成的,一般说护理重危病人和安慰这阶段病人的家属,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E.Kubler-Ross将大多数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1.否认期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有的病人不但否认自己病情恶化的事实,而且还谈论病愈后的设想和打算。也有的病人怕别人悲痛,故意保持欢快和不在乎的神态,以掩饰内心的极度痛苦。对于这样的病人,护士应当劝说家属不可当着病人面表现出难过,即使这样彼此心照不宣。也可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愤怒期度过了否认期,病人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但又禁不住地想:这种致死的病为什么落在自己身上!怨自己命不好。表现得悲愤、烦躁、拒绝治疗,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或是拿家属和医务人员出气,借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这是病人失助自怜心理的表露。
护士要谅解宽容病人,真诚相待,说服家属不要计较和难过,并与医护合作,帮助病人度过愤怒期。
3.妥协期病人由愤怒期转入妥协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能顺从地接受治疗,要求生理上有舒适、周到的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
护士就尽量地安慰病人,为之解除疼痛,缓解症状,使病人身心舒适。
4.抑郁期病人已知道自己面临垂危,表现了极度伤感,并急于安排后事,留下自己的遗言。大多数病人在这个时候不愿多说话,但又不愿孤独,希望多见些亲戚朋友,愿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关心。
护士要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允许亲人陪护和亲友探望,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刻。嘱咐亲人要控制情感,不要再增加病人的悲痛。
作用。
关键词:移动通信;通信光缆;光缆线路;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 TN929.5 文献标识码: A
在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支撑整个通信网络平台的载体,即移动通信网络,再具体一点的说,就是移动通信光缆线路,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整个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质量。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对通信网络技术进行创新发展和应用,同时也应该对移动通信网络光缆线路的基本维护和管理加以重视。
1. 通信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移动光缆线路的敷设工作,个别城市甚至已经开始进行光纤化改造和网络提速的工程。在当前的移动网络技术发展条件下,目前对于光缆线路的维护,主要还是依赖于人工实现光缆线路的维护和管理;然而,这种依赖于人工实现的光缆线路维护管理,从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光缆线路故障责任难以界定。由于主要是依靠人工进行光缆线路的巡查,因此光缆线路一旦发生故障,责任难以界定,排障工作人员之间也容易发生摩擦,给光缆线路的实际维护管理带来不便。2) 工作效率低下,排障时间久。依靠人工巡查实现的光缆线路的维护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巡查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水平,因此对于光缆线路的故障排除而言,就无法实现客观排障,由此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排障时间较久,也容易导致流失客户群。3) 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成本过高。依靠人工巡查实现对光缆线路的维护管理,直接导致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成本过高,这不仅仅体现在人工费用的支出,同时还包括专业的检测设备、排障设备以及损耗品等。对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的成本过高,使得通信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随着对通信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几年出现了依靠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光缆线路维护管理,这种借助于3D模拟技术将实际的光缆线路按照实际的拓扑结构模拟呈现在用户面前,从而方便的判定光缆线路故障的发生部位,以及故障类型,从而实现了快速定位故障和排除故障,极大的降低了对通信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的难度。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这种借助于计算机实现的通信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系统,都需要进行专业的维护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开发费用较高,专业性较强,目前尚未大范围推广普及应用。
2. 光缆日常维护管理
所谓通信光缆的日常维护管理,指的就是保持线路设备完整良好、保证传输质量良好、预防障碍和尽快排除障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全民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飞速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通信工程也不例外,传统的电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这个时候,光缆通信应运而生。作为相对传统电缆较为高端的通信技术,它在系统维护和管理的方面也就相对复杂。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及时总结光缆线路的维护和管理经验,确保通信光缆能够正常、可靠的工作。
3. 光缆线路故障判断及处理方法
光缆线路维护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设备完整良好、保持传输质量良好、预防故障的发生并尽快排除。当故障发生时,值班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首先对故障区域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判断故障性质,确定是部分线路故障还是机器设备故障,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抢修。通信光缆故障处理的总原则是:先抢通,后修复;先核心,后边缘;先本端,后对端;先网内,后网外,分故障等级进行处理。在通信光缆线路故障发生后,对于不同的故障类型,在处理的过程中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故障发生后,有一种排除故障的方法叫做纠正性维修。所谓纠正性维修,是指对故障进行纠正,并修复故障,这是故障发生后进行的检修行为。目的是将设备恢复到原来正常工作的状态。纠正性维修的工作要点在一个“抢”字,要求在故障发生时,在判断中不要只靠机器设备进行分析数据,更主要的是要靠在现场进行勘查并调查走访,对故障区域的地形、地貌、有无施工情况等基本信息有着充分的掌握,进而加快排查故障的速度。
3.1 故障查修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当两个维护单位交界处的光缆线路发生故障时,相邻的两个单位要同时对各自区域内的光缆线路进行排查、抢修。
(2)负责维护光缆线路的各级单位要准确掌握所负责区域范围内光缆线路的全部资料,熟练掌握线路障碍的测试方法,通过分析能准确地定位障碍点的位置。保证一定的抢修力量,并熟练掌握维护线路的机器设备等的使用方法。
(3)光缆维护人员应熟悉光缆线路的资料,熟练掌握线路抢修作业程序、障碍测试方法和光缆接续技术,同时对抢修车辆也要加强管理,随时做好抢修准备。
3.2 跳接光纤时需要注意事项
(1)跳接光纤(简称跳纤)前,首先要对备用的纤芯进行测试,保证待使用纤芯符合相关要求。
(2)在故障处理中,有时需要先跳纤恢复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应先取得传输中心的同意,方可进行跳纤。在跳纤时,要时刻保持与传输机房联系。
(3)严禁拔插其他无需跳纤的在用纤芯,以免造成人为故障的发生。
(4)拔插纤芯时,只能逐芯进行拔插,每跳好一芯后,待传输机房确认正常后,方可进行下一芯的跳纤拔插。
(5)跳纤时,保持在用纤芯的清洁,需对跳纤头子进行清洁,短时间内不插跳纤,应及时戴上跳纤安全帽。
4. 预防光缆线路故障的发生
当然,想要让通信光纤更为便利、可靠地为人类所应用,单靠优良、及时的检修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光缆线路故障的发生,做好光缆线路日常维护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对光缆线路进行维护时,务必做到“预防为主”,细心地对光缆线路进行维护,努力保证设备的完整性及良好性, 保持传输质量良好, 预防线路故障并尽快排除可能造成故障的因素。
对光缆线路进行日常维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光缆线路发生故障的几率,保证通信光缆能正常稳定的工作,进而延长光缆线路的使用寿命。目前对通信光缆进行维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预防性维修。预防性维修是指为了防止通信光缆出现故障而进行的周期性防护与检修。例如通信光缆在进行日常维修时,可令每人分管一定范围内的光缆线路,保证自己责任范围内的线路正常运行,不受外界妨害。
(2)受控性维修。受控性维修主要是应用专业的检测设备以及人工参考分析出的数据,通过分析比较,预见将来有可能发生的障碍,进而进行排查检修。
(3)制定线路应急调度预案。为了更好地对通信光缆进行日常维护,需要制定应急调度方案。应急调度方案是用来指引工作人员有序地进行检修工作的系统的制度。制定出的方案应根据电路、纤芯占用等情况适时修订、更新,保持方案与实际开放情况的吻合,确保应急预案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应急调度预案应包括参与人员、领导组织、具体的措施和详细的方案等信息。
5. 结语
通信光缆线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性能,因此一旦移动通信网络发生故障,应当要求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故障定位和排除,鉴于此,必须要发展现代化的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主题词】妊娠并发症;心律失常/护理
临床上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根据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和是否合并心脏病基础,对妊娠结局有着不同的影响。笔者对我院2001-01-2008-01心内科门诊患者进行宣教,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心内科门诊的妊娠期心律失常308例,其中初孕妇228例,年龄21~33岁,孕周6~16周。均符合频发性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将308例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宣教组,其中宣教组150例,对照组158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病情轻重、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宣教组除常规治疗、护理外还采用了系统的护理宣教。宣教内容与措施如下:
1.2.1宣教内容(1)护理人员向孕妇讲解有关心律失常和妊娠的常识,澄清孕妇错误认知使其正确认识和对待妊娠中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等不适和常见症状,了解家属对孕妇的态度,告知家属,孕妇病情与情绪不稳定有关,保证充分的休息,防止疲劳,饮食上注意营养多样化,协助孕妇快速康复。
1.2.2心理宣教(1)耐心地和孕妇交流,了解孕妇担心的问题,对孕妇进行心理疏导,向孕妇热情介绍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状况、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了解其需求,并满足其合理需求,介绍成功病例,增强其信心。(2)妊娠期心律失常的孕妇多担心在孕期服用药物对胎儿不良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主动向其介绍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谷维素和维生素B1还有一些中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指导孕妇调节情绪平安渡过妊娠期。(3)向孕妇宣传优生、优育知识,每个孕妇都希望自己生个健康聪明的宝宝,鼓励孕妇心情放松,减轻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4)积极治疗妊娠期剧吐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1.2.3行为宣教(1)在患者心悸不安、气短乏力、早搏频发时建议患者停止工作,多休息,用安慰性语言耐心向孕妇告知本病不可怕,积极治疗,消除恐惧和焦虑,说明这种情况的良性预后。(2)生活方式指导,注意营养和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补充足够的维生素、铁、钙、和各种氨基酸、新鲜水果摄入,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饮酒和咖啡、应激等。保证充足的睡眠,提倡适当运动如散步。
1.3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动态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动态心电图有所改善。早搏减少大于85%;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动态心电图早搏减少小于50%或无明显变化。
二、结果
宣教组150例,治愈65例,显效32例,有效26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82%;对照组158例,治愈43例,显效31例,有效35例,无效49例,总有效率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三、讨论
随着妊娠的进展,子宫逐渐增大,胎盘循环建立,母体代谢率增高。内分泌系统也发生许多变化,因此导致母体对氧及循环血液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对母亲和胎儿都有危害,需要积极处理。目前对孕妇和胎儿尚无临床实验系统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而各种抗心律失常药均可通过母婴之间的胎盘屏障而危及胎儿,所以妊娠期心律失常治疗不仅对正常妊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减少远期并发症也有积极作用。妊娠期心律失常的孕妇,由于对妊娠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妊娠知识了解不够,还有不良的传统生育观等,会产生种种顾虑,导致情绪焦虑、紧张,孕妇情绪焦虑、紧张可使母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分泌的激素和有害的物质剧增,一方面引起恶心、呕吐,导致电解质紊乱,另一方面可影响胎儿大脑和身体发育。因此,在治疗心律失常同时积极治疗电解质紊乱,对宣教组孕妇进行心理,认知宣教,使其缓解紧张恐惧焦虑情绪,减少心律失常的诱因。
【参考文献】
[1]贲宛.临床心电图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5-266.
[2]叶经尚,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