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本期我们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中国模式”的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人们早已认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是“渐进型”改革,但这样来定位中国的改革模式是不完善的。因为“渐进型”改革除了表明中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速度和节奏以外,不能表明其它任何特征,所以应该再探讨,给中国改革模式一个准确的定位。
我认为,中国改革的模式至少有以下四个特征:
从发动和调控的主体来看,中国的改革是一种“政府主导型”改革。改革的需求虽然首先是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但是改革的提出、发动、组织和调控都是政府。
从改革的目标来看,中国的改革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争取公平与效率兼得。社会主义不能只讲公平、甚至把平均主义当作公平而不讲效率,更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放弃公平,以致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这都是不能允许的。
从体制模式来看,中国通过改革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等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就其运用市场配置经济资源而言,和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相似的、没有原则区别的,但它出于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需要和满足经济健康运行的要求,政府实施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这一特征使它能够保持经济无危机的平稳较快发展。
实习的内容
1.会计学内容与我院会计专业相比较
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会计专业,曾经幼稚地认为它就像古代账房先生算算账那么简单,可真正接触到这个专业却感觉并非所想。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团体及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报告,以提供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工作。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我国原来的会计模式是建国初期为克服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的局面,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借鉴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企业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拟定、实施和决算的编审为主要内容。1978年党的的以后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正是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推进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工作更艰苦。
会计学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使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 门经济管理学科。它是人们对会计实践活动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会计的所有方面,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程序、组织,制度、技术等。会计学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论,概括和总结它的研究对象。在中国对会计的解释有“管理活动论”、“工具方法论”和“经济信息系统论”等三种主要不同观点。按照“管理活动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就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按照“工具方法论”,会计是一个反映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方法和工具,会计学应当视为一门为经济管理服务的方法学或方法论的科学;按照“经济信息系统沦”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学应当既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又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
我们学校的会计学专业主要发展方向是税务,把税务作为第一位。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能在各类工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和学校等从事会计师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跟随社会的发展潮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就业方面是永远也不会垮下去的好专业。
我们需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效率做出清楚的界定,社会主义的公平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涵盖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其中包括财富的分配、权力和权利的占有、教育机会和名望的获得、职业的选择等,它们都存在着公平问题。因此,把公平仅仅理解为经济范畴是狭隘的。不过由于经济是基础,广义上的公平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最终要体现到物质资源和物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上,所以经济公平是核心。而经济领域的公平动态地考察又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指在经济活动之前,每个公民都有同等机会支配社会资源,有同等机会参预社会经济活动。规则公平也就是制度公平、环境公平,其含义是指人们在享有同等权利和承担同等义务条件下进入市场、展开平等竞争。结果公平是指在经济活动之后,所有人的劳动都是平等的,都有同等效用,等量劳动换取等量产品,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可见,经济公平不等于收入平均,它的内涵要比收入平均的概念丰富得多,而且社会主义经济公平承认先在的、自然的、社会的和个体的差异导致人们收入分配上对财富的差别占有,同时强调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使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社会成员平等的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均衡的社会发展。
效率,从广义上讲,是指现有的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或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福利得到最大增进,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社会达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从经济学讲,效率的基本含义是指投入与产出或者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效率一般总是和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经济收益相联系的。效率既取决于主体活动的能力和活动的工具,还取决于其活动的方式,而决定效率的动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效率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主义的生产就是要提高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对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但同时,公平与效率也显示出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统一性。首先,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实现的程度将受到效率实现程度的制约。只有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公平的实现才有扎实的根基。其次,公平是效率的动力和保证。只有收入分配的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差距适度,才能激发劳动者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物质财富的增加。所以,公平离不开效率,离开效率的公平是一种形式的公平,由于它缺乏公平的实质内容,所以它只是对懒人的公平,而对勤奋的人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是最大的不公平。效率也离不开公平,离开公平的效率必然是一种短暂的效率,它不可能获得持久的推动力和发展趋势。单一的公平和效率都难以作为一种社会制度长久存在的基本支柱。公平与效率犹如天平的两极,相互依赖,不可偏废其一。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实现公平与效率共赢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目标下的效率经济。公平与效率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公平问题主要涉及所有制以及由它决定的分配制度:公有制或私有制。公有制是人们经济平等进而社会政治权利平等的基本保障。效率问题,主要涉及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从目前来看,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效率高。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经济上只讲效率,不讲公平。尽管资本主义主张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公平和政治权利上的公平,但由于经济不公平,其他社会权利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传统的社会主义如原苏联和改革前的中国,是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们经济上的平等和建筑其上的社会、政治权利的平等,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决了平等问题,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经济效率却成为问题。这似乎提出了一个两难选择:要社会主义,只能得到公平而损害效率;要资本主义,只能得到效率牺牲公平。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从而也第一次使公平与效率有获得共赢的可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能够逐步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实现两者的协调一致,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因为,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协调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指要提高效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要实现公平。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是中国能实现公平与效率双赢的根本制度保证。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需要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势必拉开收入差距。但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了这种收入差距主要是劳动收入的差距,不会太过于悬殊。(2)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政府的宏观调控较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国家更具有优势,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增加转移支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各种社会福利措施,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这是中国能实现公平与效率双赢的重要条件和措施。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是20世纪末中国社会经历的重大变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武术走出了计划经济的藩篱,吹响了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号角。
武术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机制(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为基础,使武术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武术市场化的实质是市场机制作用增强的过程。市场机制的作用越强,市场化程度越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必须进行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武术市场化,一些学者却持不同看法,认为武术不能市场化,由市场主宰其生存;即肯定、接受市场与市场机制的存在和作用的现实,却排斥市场化的可行性。
武术本来就存在市场,何来武术市场化的争议?原因在于,一些人士认为,以经营为目的的市场交易,会导致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从而损害武术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现代体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都要求将市场机制引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按市场取向进行深化改革。然而,体育提供的商品,是一种介于“公共品”和“私人用品”之间特殊的“商品”,它在体育运动规律的制约之下,并不完全服从于一般的经济规律,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所以,体育只能有条件、部分地实行市场化。
在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武术市场化不是将武术全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而是将能够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部分,即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效用的领域,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武术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而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武术领域,还得依靠国家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
反对武术市场化者,除对市场化的理解存在歧义之外,认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举国体制”优越的观点,亦十分普遍。“举国体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仍有集中力量办体育的优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举国体制”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已发生变化,它也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也要引进市场机制进行改革。所以,以“举国体制”的优越,而反对武术市场化者,从根本上难以立足。
在肯定武术市场化的同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将武术市场化扩大化,简单地将武术市场化等同于经济转型期武术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将武术市场化缩小化,将武术市场化理解为市场开发。市场开发是武术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与重要方面,但并不等于市场化改革与发展。武术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一场从宏观的政府管理到微观的市场运作的观念革命,其实质是将市场运行机制引入武术的发展领域。
武术市场化与武术产业化都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出现的新名词,二者都有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化的含意,以致经常出现相互替代的现象,但这两个名词的内涵不尽相同。武术产业化是用产业运作的方式来发展武术事业。调节产业运营的基本方式有计划、市场以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三种方式,市场调节并非唯一途径。武术市场化是指在武术经济运行过程中逐步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武术产业化是在组建武术产业部门的基础上,用产业运作的方式来经营武术。武术产业化是武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有密切联系,但不是同类概念,不能等同、替代。由此可见,武术市场化不等于武术产业化。
产生于农耕文明背景的中国武术,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间存在着割舍不断的天然情结。然而,20世纪末以来,武术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却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重要缘由在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从建国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历了四十余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种体制下,整个社会的人、财、物资源是按照行政指令,通过指标分解、调拨,由政府预先编制的计划来配置的。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在建国初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
从社会经济形态来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是一种“短缺经济”,企业的生产按计划指标执行,无需考虑产品的销售问题。武术事业亦是如此,文化生活的贫乏,使人们对武术运动投入极高的热情。然而,今非昔比,“短缺经济”早已被“过剩经济”所取代,面对高科技的娱乐产品和西方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武术市场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术要寻求发展的空间,就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再度打开,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浓郁的体育商业气息,使生活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观众耳目一新。奥运会、世界杯、NBA,职业拳击等各种赛事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炒作之下,走进人们的娱乐生活。西方体育市场化运作所带来的繁荣景象,引导着武术的发展路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武术融入国际体育大环境创造了机遇。在武术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中国加入WTO,为武术参与国际体育市场竞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开放的环境下,武术不可能脱离世界体育而单独前进,它注定要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体育市场化的舞台上绽放出东方体育的独特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这绝非偶然的成功,而必然有其内在的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这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客观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称之为一个模式。不论这种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如何,姑且可以先称之为中国特色经济模式。也就是说,在经济领域里中国特色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在经济领域,中国特色模式究竟有什么样的特色?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模式相比较,最明显的特色就是所有制不同。在中国特色模式里,有数量较大、比重较高的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成功,是中国特色模式获得巨大成功中最亮丽的一笔。而以构建“两个机制”为主要特征、以“层层模拟法人、环环快速联动、人人应对市场、招招应对危机”为核心内容的新兴际华模式,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新兴际华集团的成功探索,不仅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国有企业乃至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之道,而且为探索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效益源于实力
新兴际华集团的成功事实,回答了国有企业近年来为什么发展快、效益好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前期,由于企业原有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机制不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以至于多数经营效益不好,普遍亏损,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可是,近年来,国有企业一改过去落后面貌,发展快,效益好。一些人惊诧,不理解其中的原因,个别人甚至看不惯、不服气,怀疑国有企业是不是真正面貌一新了,能否持续保持这种发展势头?于是,国有企业发展又好又快,是由于垄断因素(垄断论),或是由于抢走民营企业的利益(与民争利论)等杂音时有出现。
其实,如果我们做认真深入的调查就会发现,这些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子加快、创新力度加大,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有了重大调整,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经成为蜕变重生的“新国企”,这是国有企业发展不断向好的根本原因。通过经管模式的改革创新,身处完全竞争市场领域的新兴际华集团,也同样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创造了卓越的业绩,是最有力的现实佐证。
新兴际华的实践充分表明,国有企业近年来之所以效益好、活力强,主要是由于体制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企业内部管理的强化和应变市场能力的增强。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搞得好坏,所有制不是根本问题。国有企业不是计划经济的“专利”,民营企业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宠儿”;搞市场经济不只是发展民营经济,搞好市场经济仍然需要国有经济;不仅是民营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同样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只要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好,国有企业同样可以形成好机制,同样可以搞好搞活。新兴际华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国有企业并不是只会花国家的钱,还能够为国家挣钱;不仅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能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还能搞得更好。
模式创造历史
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就应该不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总结推广了“鞍钢宪法”;七八十年代,我们总结推广了“大庆精神”;90年代后,我们又总结推广了“邯钢经验”。“鞍钢宪法”和“大庆精神”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产物,“邯钢经验”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型转轨过渡时期的实践探索,它们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宝贵财富,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即使站在现在的高度来审视,其中也有不少可供参考和吸收的营养成分。
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企业经管模式也必须发生相应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必须从根本上进行重塑,使企业经营机制得以根本再造。为了在新形势下求生存、谋发展,不少国有企业也曾有过一些类似的改革创新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新兴际华集团的“两个机制”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堪称新历史条件下国企管理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与其他企业的管理创新相比,新兴际华模式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新兴际华集团不是局部的、零星的小动作,而是全面系统的工程,是力度极大的大胆探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模式。如果说基础管理系统是一个车身,层层模拟法人机制是一个动力系统,环环快速联动机制是一个导向系统的话,那么,这三位一体便构成了一辆可以高速前进的跑车。新兴际华不只着眼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节约降本,而是将市场机制和市场信息全面引入企业内部管理,实现经管统一、内外结合、市场导向、动态均衡。
第二,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主人,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在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什么,需要我们探索。新兴际华集团的内部层层模拟法人运行机制,使员工从切身利益上对企业实现主人翁的地位,自己的收入、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模拟法人运行机制,是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现形式。
第三,从理论上来说,新兴际华模式是价值链管理工程在中国的具体化、在国有企业的具体化。在这一模式中,价值链是一条始终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主线,企业各个环节的目标都是创造价值的最大化。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层层模拟法人,激活内部主体动力;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快速联动,应对外部市场压力。二者有机结合成一个统一体,从而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可见,“两个机制”在新兴际华集团的全面实施,打通了产业链,是一种穿透式的价值链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