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林州市在工商局登记注册并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7家,注册资金约1.9亿元,入社会员3万余人,约占全市农民总数的4%,辐射带动农户13.47万户,会员较入社前人均增收近万元,普遍高出非成员收入20%以上。总体来看,其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涵盖范围广泛。涉及种植、养殖、沼气、加工、劳务、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遍布全市20个乡镇、街道的280多个村,覆盖农业、林业、畜牧、供销、农机等各行业。
地域特色明显。形成了包括三大类数十个品种的特色产业,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以黄芩、丹参、、柴胡、板蓝根、冬凌草为主的中药种植,以核桃、花椒、山楂为主的林果业。
经济效益突出。合作社生产经营的肉蛋奶、小杂粮和干鲜果品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粮食作物的收入,在坡地种植亩效益核桃可达5000元,中药材可达3000元,小杂粮可达2500元。
服务质量更优。合作社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由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合作社的服务区域也不断拓展,发展较快的合作社由对本村、本乡服务开始向跨乡镇、跨县域发展。如城郊乡合力养猪专业合作社社员遍布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其主要成员单位萌发科技有限公司曾获评“全国百强规模养猪场”,并通过国家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产品远销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职责履行充分。各有关部门在宣传发动、指导建章立制、提供政策扶持、协调解决问题等方面积极作为。在发展畜牧业合作社方面,林州市成立了场区建设指导、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专业小组,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镇村两级畜牧协会的办公用地、用房全部由政府无偿划拨,并拨付启动资金;养殖场和小区自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由镇村两级为其办公场所无偿提供水电路三通和通讯设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在发展政策上,注重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林州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把办公室设在市新农办,协调各涉农单位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把合作社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与坡地经济、土地流转、产业化经营等各项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农业、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设立扶持资金,对合作社发展工作及所带动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予资金奖励、税收减免和信贷支持。
(二)在发展方向上,注重围绕特色,打造品牌
发挥山多坡广的优势,打造以核桃、花椒、中药材种植和坡地畜禽标准化养殖为主的坡地经济产业链条,种植类、林业类合作社共80多家,在品种引进、产中管理、产品质量等环节特色明显,形成品牌带动效应。如林州市东姚宏鑫洪河小米专业合作社主要生产小米、杂粮等20余种系列产品,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东姚洪河”牌商标,年生产量5000余吨,是集小米、杂粮精深加工和优质小杂粮品种推广示范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在发展内容上,注重创新模式,扶强扶优
把畜牧业作为重点产业、富民产业来抓,养殖及相关加工、信息、技术类合作社达207家,约占全市62%,吸纳各类规模养殖场户入会入社约6000个,年购销饲料兽药、引进良种、销售畜产品价值30亿元以上,约80%以上的畜产品销往省外市场,成功创建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目前,林州市已形成场户合作、小区联户、龙头带动、镇村联办等四种类型的畜牧业合作社和协会。
(四)在发展目标上,注重统一标准,增收促效
围绕“建一个组织,富一项产业,带一方群众”的目标,指导合作社在种植、养殖、加工的过程中,实行统一供种、防疫、技术指导、采购、销售等服务,降低了市场风险和生产成本,增加了社员的收入。如茶店乡胡家沟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全乡乃至全市药材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收购、销售等服务,拉动全乡种植中药材达3万亩,年产值4000余万元,全乡人均增收1100元。
三、存在问题
注册门槛高。合作社办理工商登记的环保评估、防疫证明、食品卫生许可证等前置手续困难,如养殖业合作社注册登记要求必须有市级资质环评机构的环保评估,而农民自身没有能力搞环保评估,需要交纳2~5万元的费用,这对于刚组建、经济实力还较弱的合作社无疑是个高门槛。
筹资渠道窄。多数合作社办理扩大生产经营贷款十分困难,可用抵押品不多,联系担保户不易,且身份尚未被金融机构认可,难以正常开展信贷活动。同时贷款手续烦琐,信贷门槛高,并且利息较高。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主要靠成员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和五户联保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难以满足资金需求。
配套政策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具体支持政策由国务院规定,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措施还没有正式出台。另外,法律解释权归属、合作社主管部门及司法调解问题没有明确,一些条文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发挥作用慢。一些合作社负责人习惯于凭经验办事,置章程、理事会于不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设薄弱,设立监事会的寥寥无几。多数合作社的业务停留在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初级合作层次上,合作范围局限在本村、本乡内,跨区域合作、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的很少。这些因素导致合作社发育、发展过程长,在发挥作用上滞后于农村实际。
四、对策建议
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党委系统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具体到林州市,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管理,由市新农办负责督促、协调市直职能部门和乡镇履行管理、服务职能,采取例会、调研、培训等措施,切实做好支持、服务工作,提高合作社发展水平。
健全管理制度。指导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建立健全财务、营销等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确保合作社规范运作。具体要从政策、资金、管理、技术等环节入手,开展专项调研摸底,找准症结漏洞,帮助合作社建章立制。
开展专业培训。对合作社负责人、社员以及大户进行梯级培训,重点培养好理事长,不断提高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建议从省级层面制定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鼓励和引导农技人员、经营人才、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对优秀牵头人和专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培养先进典型。开展合作社示范社评比表彰活动,在各乡镇、各行业分别选树、培育一批典型。建议重点扶持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给予项目、资金、政策倾斜。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对策;福建尤溪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82-01
1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9月,尤溪县工商核准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279家,成员总数7 908人,其中农民成员7 901人,涉及种植业91家、林业产业13家、畜牧业25家、渔业13家、农机服务业83家、其他54家;注册资金共计48 276万元,其中注册资金超百万的有47家。尤溪县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创办主体多样化。全县2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村集体牵办的3家,依托龙头企业兴办的13家,农民自愿联合的263家。
(2)合作领域多样化。在产业分布上,从以往种植业为主,逐步向种养及服务加工业延伸;在产销服务上,从单一的生产中间环节,逐步拓展为技术服务型、综合服务型、流通服务型等系列化全程服务领域。
(3)营销形式多样化。有“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大户”“合作社+加工厂+农户”等形式,通过订单或协议,实现内联农户,外接市场。
(4)辐射空间多样化。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信息灵、机制活、反应快的优势,开拓外地市场,扩大销售渠道,走向县外、省外[1-2]。
2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规模小,经营层次不高;二是机制不健全,运作不够规范;三是产权不明晰,成员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四是要素资源缺乏,发展能力不强;五是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3-5]。
3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措施
3.1 以法律政策为前提,加快构建合作社指导服务体系
县、乡(镇)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指导、扶持和服务职责,着力加大法律政策和典型案迹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专业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水平[6]。
3.2 以创建示范社为抓手,逐步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
关注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管理民主、利益共享为重点,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3.3 以现代管理为理念,着力提升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提倡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对内开展各项服务、对外拓宽营销渠道,努力实现增收节支[7]。开展农机服务和植保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与推广,引导扶持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重组,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一批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合作社或联合社。
3.4 以现代农业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合作社发展空间
鼓励合作社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的方式组建土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等方式,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发挥合作社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城市区位优势,吸引城市各类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参与合作社事业[8]。
3.5 以政策资金为支撑,努力营造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按照“服务便民、管理有效、有利发展”的原则,更好地提供合作社发票领取、程收单报等服务,切实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高效设施农业等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各级评定的示范社实施;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有还款能力的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以解决生产性的资金需求;对土地流转期限较长、集中连片的合作社,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补助;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品牌创建和人才培训等[9-10]。
4 参考文献
[1] 林子聪.三明市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福建农业科技,2012(7):77-80.
[2] 石玉梅,张敏.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562-18565.
[3] 余艳锋,邓仁根,罗青平,等.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1):21-23.
[4] 王蒲华.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营管理,2008(12):34-35.
[5] 申燕飞.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78-79,82.
[6] 韩众鑫,张庆海.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3(8):80,105.
[7] 杨志文,雷有林,安文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对灵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题调查[J].河北金融,2013(6):59-61.
[8] 陈红,李青云,代朝录.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28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52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基本发展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蔬菜销售市场越来越集中化,但是产区却仍然比较分散,以户为单位,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不突出。而近年来,随着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人数的增加,以及专门法律的颁布,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并成为许多农村的重要组织模式。具体而言,各地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能人带动型、政府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村委兼管型、基层供销社转办型等5种[1]。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一些问题仍然客观存在:组织规模比较小。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组织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并且容易在竞争中落败,而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一个组织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宣传,宣传工作做好了,则它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就能够得到提高,而通过宣传工作,农民群众也能够加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从而自愿加入。现实情况是,很多村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较小,很多农民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经济组织形式。即使有宣传,当地政府对工作的支持度也不够,没有发挥好引导和服务的功用。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的运行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作支撑,否则就会沦为一盘散沙。而当前情况下,很多村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导致社员之间常常因利益分配而发生冲突,或者不服从管理、各行其是,或者只有在有利益分配的情况下才合作,而一旦面临风险及抽身而退。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显得无序、混乱,无法长久维持其生存;缺乏科技创新,产品科技含量低。目前,农产品大多数都为粗加工,所以其经济附加值比较低,经济效益差,而这种情况又直接影响到科技投入资本。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很多农民并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新品种和新技术当中,而只满足于养殖、种植、栽培等方面的合作[2]。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
加强宣传工作。要建立并培养一支工作高效的宣传团队,由宣传人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农户代表等人进行培训,使其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确认识,以及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相关的政策、法律、经济知识等。通过这些宣传措施,培养一批熟悉业务的带头人,而这些带头人又对下一批人进行宣传,逐渐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政府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领导,使各部门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扶持力度,在金融信贷方面做好协调工作,适当增加财政支出,奖励示范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应加强指导工作,包括指导农户解决创办及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规范管理。管理规范化有助于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制度和章程,使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依据制度、章程而实施。财务管理也应规范化,建立独立的账务,会计核算等工作也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而管理者则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做到财务公开透明。
强化科技支撑。在社员当中树立科技致富的观念;说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性,并在此后的工作中落实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工作;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合作社,帮助其拉长经营链条,推动深加工的发展。而这批专业合作社则作为示范在其他地方加以推广。
3 结 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其发展前景广阔。所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应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推动其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志刚.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2(10).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辽宁东港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能大力提高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1]。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东港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两年多的时间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现就东港市林业产业合作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1东港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末,东港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涉林专业合作社共有49家,入社成员1 091人,注册资金1 755.39万元,基地规模达6 546 hm2。其发展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二是产业覆盖面广。其中板栗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规模5 200 hm2;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5个,经营规模126.7 hm2;中药材专业合作社9个,经营规模898 hm2;水果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规模86 hm2;黄菇娘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10 hm2;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2个,经营规模77.3 hm2;柞蚕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33.3 hm2;养貂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2 600头。三是组织形式多样化。有:“经营大户+农户”的户户合作形式;“经纪人+农户”的产销合作形式;“公司+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形式[2]。
2存在的问题
2.1宣传不够,认识不到位,品牌意识不强
由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小,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到位[3]。据调查,有农民对合作社知之甚少,并对其存在误解,认为合作社不能自主经营。在经历了2~3年尝到甜头之后,才逐渐认识到合作社是为农户服务的机构,能组织农户以低于市场价格集体采购化肥、农药、种子等。组织订单生产,使销路畅通,价格高于零散销售,真正做到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但目前东港市只有少数合作社组织有了自己的产品品牌,大多数对申办专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知之甚少,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知名度、销路和价格。
2.2政策扶持不够,缺乏人才,水平低下
目前虽然有些地方成立了农民合作专业组织,但是扶持力度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的作用。虽然相关部门为农民合作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但还不够全面和完善,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十分艰难。比如在生产的贷款上没有优惠,农民贷款发展生产很难。在税收上也没有给予优惠。现在的合作社基本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能人”或者村干部等牵头,这些人大多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但是作为带领农户共同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水平和经验明显不够,对市场的调研、判断、决策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3对策
3.1开展宣传和培训,树立典型,确保发展方向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的宣传和多种形式有步骤地辅导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对社员的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合作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组合起来的。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和支持,不能干预、行政捏合,而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带动更多的合作组织发展。
3.2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落实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基本素质[4]。鼓励合作社人员继续学习,主动向专家咨询,提高社员专业生产技术。培养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的财会人员,以提高合作社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县、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体系,建立一支优秀的合作社人才队伍。加强道德宣传,在进行各种知识、技术培训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以利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各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配合好、扶持好、引导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5]。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投资或入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其发展能力;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妥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更高层次健康地发展。
4参考文献
[1] 万丽娟,熊瑶.长三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对策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2):138-140.
[2] 唐陆法,刘瑛,王雅娟,等.淳安县农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7(5):48-51.
[3] 沈月琴,徐秀英,吴伟光,等.浙江省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5(2):79-8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因子分析
一、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合作型经济组织,是近几年来
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开展的方式与手段。“财务”作为农民专业作社的血管,只有保持正常流通,才能促进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而合作社想要实现自身可持续、顺利地发展下去,融资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此领域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融资能力影响因素、融资能力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从合作社的内外部因素方面分析利润率、固定资产、社长因素、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合作社的融资能力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史宝成,赵凯,2013)。以及通过对浙江省现有发展相对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采集有关于合作社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抵押条件、还贷情况、理事长相关能力等指标,研究分析得出自身资产规模、经营特点和合作社信用情况对融资影响最大,合作社负责人个人信息对融资影响位于其次的结论(杨大蓉,2013)。本文结合国家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关政策,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为支撑,以原有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以因子分析作为研究方法,以提高我省合作社融资能力为目的展开论述。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是在2015年1月份在黑龙江省各个地区实地调研获取的,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双鸭山4个地区,考虑到调研对象的代表性特点,本文的调研对象主要是针对农机、种植业、畜牧业三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统计数据本次调研共发放150份,共收回调查问卷120份,考虑到其中有15份调查问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融资能力方面的数据是缺失的,将缺乏代表性的问卷剔除,最终统计得到有效问卷一共105份。其中哈尔滨市占27.6%,齐齐哈尔占26.7%,绥化市占25.7%,佳木斯占20%。其中有5家合作社是省级示范,8家合作社为市级示范。
三、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
通过以合作社理事长基本情况、合作社本身的基本情况、合作社经营情况和影响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研究对象,然后利用SPSS24.0对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影响因素中四大类包含的10个因素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
根据上述对10个因子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报告中的相关系数矩阵中可知,KMO为0.811。一般学者认为,当KMO>0.9时,非常适合因子分析;当KMO∈(0.8,0.9)时,适合因子分析;当KMO∈(0.7,0.8)时,一般适合因子分析;而在上述的检验出的KMO(=0.811)∈(0.8,0.9),表明选取的数据充足,时效性强,可以使用因子分析进行实证分析。而且在Bartlett的球形检验中结果显示Sig.=0.000
2.实证分析
依据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对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合作社信用等级、总利润、固定资产规模、与银行合作年数、贷款来源、财务完善情况、受否受到过政策支持以及是否有技术培训这10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根据表1中的10个变量特征值有2个因子是大于1的,分别为3.870、3.645;其累计的贡献率为75.153%,说明了这2个因子能够解释问题的能力达到75.153%,因此,本篇论文中最终选取因子1和因子2这两个因子作为主成分。
为了更明确的了解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能力影响因素,利用SPSS24.0软件对因子载荷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表3结果。因子1主要是由X1、X2、X3、X5、X7、X8这6种影响变量构成;这6项因素主要是反映合作社内部管理与发展对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的影响,而且根据表2结果所示该类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38.704%,那么将此类因素命名为“管理因子”。因子2主要是由X4、X6、X9、X10这4种影响变量构成。这4项因素主要是反映合作社盈利能力对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的影响,通过表2结果所示该类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36.449%,那么将此类因素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
通过对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地情况查访,并在调查的数据中选取了10个有效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因子”与“盈利能力因子”两类对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最大。
四、结论与建议
1.提高合作社管理者的专业知识素质
管理者作为合作社的决策者、作为合作社的门面,关系到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关乎到外界对合作社的形象认识,因此管理者要积极、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深造和进修,逐渐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储蓄,用果断、精准的头脑去规划合作社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吸引本土大学生回家共同为家乡做出贡献,提高合作社整体形象,从而改善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
2.增强合作社自身的盈利能力
合作社发展的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合作社的盈利能力越强,其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越强,抗风险能力就越强,银行也就更加有意愿的给合作社提供贷款,合作社的发展就会越来越顺利,从而实现合作社发展的“良性循环”,增强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也就是提高合作社自身的“造血功能”,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适时地推出适合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应该有创新能力,拓展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占据更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增加合作社的盈利。在合作社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上,为合作社成功获得融资提供有力的保障,争取尽快的实现为合作社融资扩大抵押范围。还可以通过定期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与专家交流,将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在增收的情况下降低成本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史宝成,赵凯.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因素分析--基于陕西关中地区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3(02):403-407.
[2]杨大蓉.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影响因素和融资策略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3(05):1130-1136.
[3]张启文,佟巧一.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05):272-277.
[4]刘乐,徐璋勇,王峰虎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述评[J].未来与发展,2014(03):30-34.
[5]庞金波.基于因子分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黑龙江省1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