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门诊改革实施方案

门诊改革实施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门诊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门诊改革实施方案

门诊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摘要】为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好地体现医务工作者劳动价值,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难题,根据国家、省、市医疗改革的相关要求,按照《太原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了其他试点城市医改成果,充分考虑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我市于2016年11月1日出台《太原市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实施方案》,在全市12家公立医院试点执行。

【关键词】太原市 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

医疗改革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医疗服务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好地体现医务工作者劳动价值,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难题,根据国家、省、市医疗改革的相关要求,按照《太原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了其他试点城市医改成果,充分考虑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我市于2016年11月1日出台《太原市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实施方案》,在全市12家公立医院试点执行。太原市妇幼保健院作为试点医院也列入其中。

此次医改以政府为主导,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取消以药补医,建立新型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制和机制,缓解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利用价格机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促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顺利开展为目标。医药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为“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分类指导,同步推进、统筹协调;三医联动,配套实施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本着总量平移原则,建立公立医院举办主体补助”。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补偿80%,医院加强成本核算、节约运行成本负担5%,国家财政补贴15%”的合理补偿机制。运行了两个后,我认为此次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价格调整未涉及儿科体系,未体现儿科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

其中调整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补偿80%,通过合理提高诊查费、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服务收费和偏低的床位费。从而激发医务工作者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患者也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此次价格补偿,共涉及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床位费、社区卫生服务保健费、手术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和检验价格八类2221项. 但在此次《太原市城市公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实施方案》中,医疗价格调整五升两降中没有对儿科体系做出政策的倾斜,其中新生儿护理由12元调整为13元,新生特殊护理由5元调整为7元,新生儿静脉输液由10元调整为12元,但其他新生儿项目均未涉及。价格调整幅度相当少,完全不能体现儿科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过低的价格无法调动大家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经调研,同样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新生儿护理为40元、新生儿特殊护理为20元、小儿静脉输液为20元,深圳市新生儿特殊护理定价52元,收费远远远高于我市。经成本测算,我院儿科体系整体亏损25%左右。其实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版》中,对“一般治疗操作”这一大类中有对“六岁以下儿童加收不超过30%”的明确规定,这部分项目包括注射、静脉输液、抢救、灌肠等所有基础治疗操作。在2005版中Ⅰ级护理是9元,新生儿护理是12元,其实也是体现了对儿科的30%的价格倾斜,即9*(1+30%)=11.7元。在我市这次医改调整的项目中,Ⅰ级护理是24元,新生儿护理为13元,价格竟然低于成人,这是背离了实际情况的,体现不出儿科医务人员护理时间长、难度大、风险大的价值。当前,儿科医疗资源紧张,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体现儿科医生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M标准。但是我市此医改均未涉及。

以下为我院涉及到的儿科医疗服务项目内容、成本测算:

二、保留方便门诊挂号费0.5元/人・次的收费项目不合理

个人建议应该取消。因为0.5元的挂号费作为与诊查费几乎捆绑,现实中容易产生歧义,很多患者误以为挂号金应是诊查费。同时根据医保政策,诊查费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随着云医疗、掌上支付出等各种医疗信息化的应用,网上预约或缴费要分别进入两个程序才能完成,患者者增添不便。现阶段取消挂号费也符合国家医疗服务的有关政策规定。

此次医改提出我市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两年评估一次,适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完善医药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因此,我们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以上两点建议,诚恳希望有关部门能充分调研,并考虑国家关于儿科体系的相关政策和成本测算数据,对我市儿科部分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做出调整。

门诊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都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目的是培养能够掌握动物饲料配制、繁殖技术、饲养管理、疫病诊断与控制相关理论与技术,能够从事养殖场生产技术与管理、动物门诊、饲料及兽药营销等的高素质畜牧兽医专业的劳动者及中级专业人才。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根据笔者自身的切身体会,发现专业课在教学上特别是教法上对学生学好专业课至关重要。

1畜牧兽医教师教好专业课的目的和意义

教好畜牧兽医专业课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打破了国家的界限,而且日益趋向国际化。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下,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科技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提高科技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则很难干好专业工作与适应社会。所以,作为一名畜牧兽医教学的工作者,应教好专业课,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基础条件。

2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设置

畜牧兽医专业主要课程有畜禽生理、畜禽饲养、饲料配制与质量分析、畜禽饲养管理等,还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总的看来,畜牧兽医各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自然性科学。所以,开设好专业课和实践实训课,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

3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师资就内蒙古宁城县职教

中心专业师资队伍来说,专业教师不足,缺乏一支业务和技能双精的专业教师队伍。分析原因,与现在毕业的师资类对口毕业生较少有关,内蒙古宁城县职教中心对口专业学生相对较多,导致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实验实训教师都是由任课教师担任,从时间上和工作量上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这样就导致专业课抓的较好,而实验实训课相对薄弱,使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3.2缺乏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畜牧兽医专业课不仅要求学生有教好的方法记忆所学内容,而且要把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联系实际。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有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4开好畜牧兽医专业课的对策

为适应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农牧部组织骨干教师对该专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试验。根据教改运行情况,进行了市场调查分析,制定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水平,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4.1制定教学课改实施方案

为了使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农牧部制定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市场对人才需要、畜牧兽医专业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及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了教学改革的内容、目标,并组织实施,为专业教学改革制定指导性方案。

4.2完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根据调查情况和骨干教师的意见,对畜牧兽医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课程的改革与调整是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参照。

4.3改革传统课程,增设新课程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参照,认真对“解剖生理”“家畜饲养”“兽医临床诊断”等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增设“农业政策”“标准化养殖规划计划”等,适应畜牧兽医专业的与时俱进和社会的新需求。

4.4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行现场观摩、实训。总之,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感性认识,丰富教学内容,使职业教育能真正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5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改革

针对粉笔写字教学占用时间多,不生动、不直观,课堂授课内容少、教师任务繁重等现象,根据教学需要,学校为教师配备了电脑及电子书籍,教师配备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施,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制作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5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5.1教学管理

学校成立教学督导小组,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检查,如课堂巡视、听课,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定期组织学生开座谈会,汇总学生反馈意见等。把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责任心。近年来,由于严格的教学管理,没有发生过教师旷课、迟到、早退和教学事故,顺利完成了教学和教改任务。

5.2师资建设

门诊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三好一满意”活动为平台,将“三好一满意”活动与公立医院改革、创先争优、医疗质量万里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治理商业贿赂、文明单位创建、平安医院建设和行风评议等活动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医疗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争创人民满意医院,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活动范围

全院各科室。

三、20__年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努力做到“服务好”。

1.进一步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医院实行网络预约、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等多种方式预约诊疗,实施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对社区转诊预约的优先诊治。

2.进一步优化诊疗环境、改善服务流程。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在医院全面实行社保卡就诊“一卡通”,畅通急诊抢救“绿色通道”,推行“三先三后”(即先救治后检查、先抢救后分科、先抢救后收费),确保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和救治的及时有效;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长期服药的慢性患者,可开具2—4周的处方用量,方便慢病患者配药和就医(但仍需落实控制费用措施);改善门急诊设施和条件,严格实行分科、分层、分散候诊、挂号和收费;按日平均就诊人次需求配备轮椅、平车、候诊椅及饮水设施;实行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工作人员弹性工作制,做到高峰时段开足窗口,有序分流患者;简化就医手续、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完善门诊信息管理平台,提供导诊、咨询、报告单查询与打印服务以及志愿者医院服务等便民措施,保障患者有序就诊。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进一步落实完善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从落实专家门诊准点率入手,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帮扶工作(包括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县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帮扶工作)。

4.推广优质护理服务。采取重视护理服务环节、夯实基础护理服务、改革护理工作模式、探索弹性排班制度、公示分级护理标准、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等措施,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力争20__年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60%以上的病区,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患者满意率达到90%以上。

5.继续实施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6.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在既往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医院的志愿服务新形式、新内容、新模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在医院为社会搭建向患者奉献爱心的平台,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医务人员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基层、社区、学校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

7.建立健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严厉打击“医闹”,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进一步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推进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建设,完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具体工作是:

(1)今年五月份开展以“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为主题的检查活动。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检查除按常规方式检查外,本次活动特别采取专项检查、专项追踪和专项整治,确保见实效。

(2)做好三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评价指标有关工作。医院将三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评价指标分解到各科室,由各科室选择相关病种对应相关指标进行控制和管理,医院将组织人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各科室,并上报院长办公会议。

(3)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工作。全院医务人员、行政

后勤人员,人人有责,积极参与患者在医院就诊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安全目标工作的管理。(4)做好医师定期考核和手术授权与再授权管理工作。全院医师应认真做好各自的医师定期考核申报工作。医院由专家委员会对手术医师的手术权限进行授权,每隔2年进行考核评价与再授权。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手术医师将停止或限制相应手术权限。

(5)强化科主任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今后医院将采取邀请临床科主任(从科室行政正主任开始)对每个月该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点评,点评方式采用书面报告、讲座、讨论等形式。

(6)建立医疗不良事件强制报告和医疗安全隐患的主动报告制度。为了使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有利于工作的持续改进。医院采取医疗不良事件强制报告,人人有责。鼓励医务人员对医疗安全隐患进行主动报告。对于科室能及时报告医疗不良事件或医疗安全隐患,并在符合诊疗操作常规情况下,出现的医疗不良事件,原则上由医院负责;若未能按规定报告,造成不良事件的由科室及个人负责。

(7)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督导员工作制度。为了更好的落实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各科室推荐副高职称人员一名做为医院医疗质量督导员,工作期限6个月,医院制定相应督导员职责,并对督导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培训,督导员工作期限及考核结果将与职称聘任挂钩。

(8)建立医院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对医院制定的业务科室综合考核实施方案进行细化、调整、落实。

(9)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医院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后将组织考试,学习和考核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的内容和申报职称评定的条件。

3.严格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检查,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4.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维护患者权益。医院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擅自开展新技术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临床检查阳性率,维护患者权益。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进一步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弘扬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和树立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

2.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规范医院各类人员行为准则,继续认真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行业纪律。坚决制止“乱收费”、“分解收费”等危害患者利益行为,严肃查处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违纪违法事件,进一步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进一步完善住院患者体验和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回访活动,积极征求患者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

2.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努力增设门诊收费、取药等部门的服务窗口,拟在相关窗口设置患者满意评价器,对窗口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即时的评价监督。

3.构建内部和外部和谐关系。着力构建和谐环境、和谐秩序、和谐文化、和谐氛围、和谐关系,实现医院内部、外部全面和谐统一。

四、活动步骤

按照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原则,我院20__年“三好一满意”活动总体分为学习宣传、查找问题、整改提高3个阶段。

(一)学习宣传阶段(4-5月)

1、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要求。

2、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卫生部有关会议通知及文件精神(包括中层干部会议、全院员工大会进行动员和宣传),把“三好一满意”活动与医院的“创先争优”、“医疗质量月”活动等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宣传力度。

3、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召开科室会议、座谈会等,进行宣传。

4、社会服务处通过报纸、墙报、宣传栏、电子屏幕、宣传册等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

(二)查找问题阶段(6-7月)

医院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各科室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了解医疗服务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摸清医院行风建设现状,深入了解和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沟通等多种方式,主动征询患者意见建议,找准群众对医疗服务中不方便、不放心、不满意的主要问题,并于7月31日前向市卫生局报送医院整改方案。

(三)整改提高阶段(8-11月)

医院根据查找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并对各科室“三好一满意”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及时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卫生部提出的便民措施,扎扎实实把整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三好一满意”取得活动实效,并于9月15日前向市卫生局报送医院整改情况。

(四)总结评比阶段(12月)

医院主要任务是对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查、考核、总结,要求各科室认真总结,交流经验,书面总结材料于11月15日前报医院医务处,汇总后由医院于12月1日前向市“三好一满意”活动办公室报送书面总结材料。

五、活动要求

(一)建立层层责任制。医院成立“三好一满意”活动领导小组(见附件1),负责领导和指挥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综合组、宣传信息组、督导检查组(人员名单见附件2),负责日常工作和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医院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分工负责,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各科室具体抓好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全面参与,做到人人有责,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二)加强督导确保活动成效。各科室开展自查,医院加强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走过场。对落实工作不认真、消极应付的,要进行重点督办,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科室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对因服务态度差等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的人和事坚决予以严肃处理。“三好一满意”活动领导小组将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有重点地对各部门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情况进

门诊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档案;健康教育; 意义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33-01

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动态测量和收集生命全过程的各种健康相关信息,满足个人健康管理需要建立的健康信息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既往疾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这项工作已经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展开,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将达30%,城市地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 50%[1],到2020 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健康档案制度。本文通过对咸宁各县市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的探讨,从而为其他各县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积极意义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在于增进基层医生与居民的沟通交流,促进基层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全面评价居民的健康问题,制定准确、合理、实用的卫生保健计划。

居民健康档案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切入点,有利于各级卫生行 政部门掌握辖区居民健康状况,科学制定卫生政策,对于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和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2]。这项举措将对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地卫生资源,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2咸宁各县市2011年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情况

近年来,咸宁市积极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努力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整合,并推进健康管理由传统型向信息化发展。2009年4月7日国家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我市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正在迅速发展(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咸宁各县市的居民建档率均达到国家要求的建档标准(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将达到30%,城市地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而且崇阳县的建档率几近达到了95%。除通山外其它各县市的居民电子建档率也超过了50%。而各县市的居民建档情况又有所不同,并且在对各县市建档情况的督导检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因素。

3目前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3.1建档前,建档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基层卫生机构排除的工作人员入村前未做好建档宣传工作,从而使得广大居民对国家惠民政策不理解[3]。对各项调查内容持有防备心理,不愿提供真实信息,从而影响基本信息的可信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3.2建档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3.2.1专业人才匮乏:一方面乡镇卫生医务人员文化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够全面,严重缺乏全科医学知识,档案建立后不能够及时综合评估居民健康状况和进行健康指导。另外,乡镇医务人员数量不足,一个建档工作人员平均一年需完成 500~9 00 份个人档案,很难保证质量。另一方面缺少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很多乡镇医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无力承担乡镇信息化服务。

3.2.2档案建立无连续性。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 而服务对象则是庞大的居民群体。在这种情况下, 则还很难实现及时上门诊断、走访、动态存档和跟踪服务,档案建立后对个人产生的动态信息未进行及时补充,均以“死档”存放。另外,流动人口变化和社区常往人群增多造成档案建立更不易,管理没有连续性。

3.3建档后存在的一些难题。乡镇卫生院目前只注重建档工作,档案利用率极低。在病人就医时没有形成提档就医的工作流程,健康档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居民到社区以外的医院看病,健康档案不可能让带走,导致其在其他医院的就诊情况无法记录,检查结果更是无法共享[4]。

4关于建好城乡居民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4.1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意识。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在进行档案建立工作前1-2周应到建档地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张贴或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画、悬挂大幅的宣传标语、展出图文茂的黑板报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滚动播放相关内的视频,还可以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积极宣传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

4.2加强人员培训,扩大服务队伍。做好基层卫生服务,人才是关键。当前基层卫生工作岗位的全科医师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所以必须加强全科医师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地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并结合本地区卫生工作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比如动员村卫生室、村委会人员等参与收集个人基本信息、通知体检或随访工作等,推动健康档案工作走向科学化轨道。

4.3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方案,使健康档案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各级卫生和档案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确定工作目标,发挥专家技术指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动态管理和完善家庭与个人健康档案相结合。要完善健康档案,必须由全科医师或相关责任医生分片包干落实[5],进行动态的综合管理,并每年进行一次回访调查(上门、电话、门诊),及时记录更新个人健康档案。

4.4充分利用健康档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把健康档案用活,使其能最大限度为居民健康服务,因此要充分利用健康档案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做好汇总、整理和分析等信息统计工作,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健康动态变化情况,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平台,对发现的健康隐患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医疗康复等便捷有效的服务。

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对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等工作具有重义。只有在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寻决措施,随时补充工作中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包括人、财、物力的补充并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把我市的基本卫生服务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 ~ 2011 年)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09~2011年)

[3]孙丽萍. 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社会医学杂志, 2012,10(1):31-32

门诊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分级医疗制度;实施方案;保障机制

分级医疗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所重点推行的工作内容之一。国家不断强调要加快形成有序的分级医疗体系,并下发多份政府文件旨在促进该制度的推行和落实,缓解就医难题。上海也是全国率先开始建设分级医疗制度的城市之一。市区及各区县均出台了许多文件提出要建设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上海市也已开始试行和推广“1+1+1”签约组合模式,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公平基本医疗服务,尽管如此,该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并未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一、上海建立分级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调动三级医院的积极性

目前上海市的分级医疗制度未实现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在于现有制度并未使得三级医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上海市现有关于分级医疗政策实施框架和颁布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详细的阐述在制度的推行后,如何对于三级医院进行必要的利益上的补偿或者如何合理的分配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各区县在制定详细具体的对策方案时,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而保障其利益正是激发三级医院积极性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二)缺乏可操作性方案

分级医疗要得到真正的落实到位,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有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作为执行依据。而从我国当前颁布的政策文件中并没有找到有关具体分级医疗操作流程的表述,同时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监督约束措施来推动分级医疗工作的完成,上海市也是如此,根据对于上海市建立分级医疗所做出的探索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尽管为了保证实现分级医疗,上海建立了首诊、转诊、医联体等辅助举措,另外近期上海市也开启了试点“1+1+1”签约组合,将居民,社区医院,区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紧密联系在一起,但都欠缺一个操作性较高的实施方案作为指导。究竟如何才能使得居民愿意去实现分级就医,使得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各方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付出得到利益的回报是另一关键所在,也是本文认为目前上海市在建立分级医疗制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

当前分级医疗制度存在的又一不足之处在于与制度相应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例如上海市的双向转诊实践成效不高的原因是缺乏严谨规范的转诊流程。目前在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治疗的患者如果需要向上转诊或者向下转诊都是凭借医生自己的个人主张或者患者自身所提的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转诊的标准。再或者转诊出现的普遍现象上转容易下转难,这反映出三级医院缺少将患者向下转诊的动力,实际上目前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还是一种竞争关系,并未做到上下一致,分工合作,患者一旦到基层,三级医院的利益就会受损,因此这需要政府在宏观上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另外也需要有完善的机制来转变三级医院只能依靠增加医疗诊治数量获得收入的现状,使它们能够得到利益的补偿,也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障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到达基层医院后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获得理想的收入。综上不健全的保障机制也导致了分级医疗制度难以更好地执行。

二、上海建立分级医疗制度方案设计

(一)以医联体为制度突破

本文认为可以利用医联体作为分级医疗制度的突破口。利用医联体的平台,让更多的三级医院的医生能够下沉到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去挂职工作,把一、二、三级医院有意识的对接在一起。1.整体布局和规划。医联体在建设过程中,要打破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制度,依赖于地区的划分和区域内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以及所需要提供医疗服务的人数来建立多层次的联系紧密的医联体。2.职能分工要明确。医联体内成员医院在区域平台内所处的位置不同,相应所发挥的职能也不同。处于牵头领导地位的医院起管理、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负责日常运转和方向把控的同时对下属各成员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接受由成员医院上转的患有急性、复杂程度高,难度较大疾病的患者的治疗。各类型的二级医院位于中间层,主要负责一些常见、多发以及慢性病的治疗,所进行的诊疗工作大多也都是常规性质的。另外也会负责一些预防和保健工作,同时当上级医院的患者病情稳定以后,将承担起他们的后续康复治疗工作。社区卫生机构处于最底层,主要承担更为基础的检查和诊疗任务。3.资源信息要共享。在医疗联合体的内部所有的医疗资源都应该是共享的。无论是硬件上的医疗设备,还是软件上的医疗技术、人才团队,包括患者的健康治疗信息都是共享的,尽可能的实现上下统一管理,合理的进行调动和分配。

(二)以远程医疗为技术支撑

通过远程医疗实现将患者、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线上交流和沟通,避免由于地域等外在因素所带来的治疗困难,充分发挥大医院专家高超的专业能力。借助远程医疗,三级医院的专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基层医院的患者的治疗,打破地域约束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整体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另外也能消除居民对于基层医院的不信任,进而促进分级医疗的落实。同时在建设远程医疗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于信息化手段运用的宣传和普及,增加医院的管理者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可增进医疗技术水平的认同度。

(三)以基层首诊为关口

当前上海市基层首诊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无法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然而只有基层首诊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建立起分级医疗,因此它相当于是一个关口,只要在基层首诊上有所突破,分级医疗则可以具有较为显著的成果。首先,除了通过医联体和远程医疗来提高基层自身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对于居民一方采取措施。目前上海在制定基层首诊的相关政策时,主要是通过设置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在医疗保险支付的差异来鼓励居民选择去基层医院就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了居民很大的选择空间,为基层首诊制度的落实带来了挑战。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将政策引导转变为政策约束,即提高政策的强制性。所谓强制性就是指患者整个看病就医的过程和付费的标准都要严格的按照规范来进行,减少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医保也只覆盖按流程就医的患者。其次要改革现行的医保政策。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医保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之间的的支付比例的差异。在不断拉大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保支付比例的基础上,在医保支付覆盖项目能够支付的最低和最高金额方面体现出基层医院的优势;另一方面,进一步限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治行为,即改变当前医保支付费用的制度。目前的医保费用结算方式使得基层医院更倾向于将患者上转到三级医院进行治疗,这就不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造成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因此需要在完善配套奖惩措施的基础上改革医保支付费用的方式。此外,还要建立起公平的竞争机制,良性的竞争能够促进双方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个基层医疗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效率,改变基层实力不强,不被老百姓信任的现状。

三、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实施方案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治理与规划机制

首先要发挥政府职能和加强外部治理。要充分发挥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和管理职能,要建立起针对性的决策领导机制,加强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使得分级医疗体系内所制定的不同政策之间可以相互兼容,确保分级医疗制度的连续性。同时,政府部门要建立其相应的考核和问责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者以第三方机构作为媒介,定期监督和评价各级医疗机构推行分级医疗工作的进展和所产生的效果。其次要转变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模式。一方面,政府应当赋予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更多的收入分配权与人事权,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基层的监管和问责。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是政府编制下的单位,二者是一种行政关系,应当逐渐将其转变成产权关系,使政府成为资产的所有者,而医院则是资产的经营者,这样就能改变政府直接干预医院行为的现状,转化成一种间接问责的方式,通过合同与行政的规制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符合公立医院属性和功能定位的管理结构,既可以保留公立医院的公有属性,实现其社会作用,同时也能够提升医院的服务和管理的质量。

(二)完善筹资与支付机制

首先要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和补偿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在分级医疗方面的财政投入,正视三级医院等公立医院由于开展分级医疗工作而造成的亏损,及时的给予它们相应的补偿。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在补偿依据、补偿对象、补偿方式三方面做出转变;其次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对于大医院来说,要在总额预付制背景下,调整三级医院就诊的医保支付比例,更多的往病种复杂性和治疗的难易程度上倾斜,逐渐减少医保对于门诊治疗费用的支付比例。对于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应该改变支付所签约的家庭医生服务费的方式,采取依照人头支付的方式,同时可以针对一些服务制定特定的付费方式。此外还要建立起医保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合作;最后要优化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方式。制定一个合理恰当的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基准,体现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薪酬差异化,要改变现时医务人员的薪酬结构,用基础工资来保障医务人员的基本生活,用津贴奖金的形式来激励医生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