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范文第1篇

1产业形成机制

1.1吉林省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

当前吉林省的经济结构面临着战略调整,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吉林省要想实现中长期战略目标,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最关键的是要完成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从最初的“一二三”比重分布经过“二三一”和“二一三”的中间过渡,最终正向着“三二一”的趋势发展,地区经济总量增长进入了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高服务”阶段。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依然在吉林省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比例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进一步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基本保持稳定。产业结构的这一变化特点体现了“三二一”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按照库兹涅茨研究得出的一般模式,当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降低到了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并在产值构成中占最大比例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时,工业化就到了结束的阶段。按照上述原理,吉林省目前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至后期。

1.2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就业结构也相应改变,从表2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第一产业中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但所占比重仍然最大,第二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吸收了大量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当然也包括很多高学历人员,但其吸纳能力却在不断减退,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1.3产业结构调整与高学历失业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劳动力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就意味着对劳动力结构的升级,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是否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决定了在新的产业结构框架下能否实现新的就业均衡。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进入了历史上空前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一些新兴产业和采用新技术的领域吸纳了一部分高学历就业者。但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由于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农业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农林牧渔吸收劳动力能力已十分有限,尤其是对高学历人员的吸收更是微乎其微。吉林省在过去的50年中,农业劳动人口的绝对值不断增长,出现了反常现象,这也标志着现实社会经济指标的恶化。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生命周期逐渐终止,以及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企业管理体制需要转换,这两个因素促使吉林省工业大幅、快速地减员,使就业压力增加。在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向“二一三”的过程中,工业吸纳的劳动力少于农业吸纳的劳动力;在工业内部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相对下降。与此同时,从高薪技术产业的发展看,也是不利于就业的,而且更主要的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于就业没有较大限度地起到缓解作用。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虽说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吉林省经济适度、持续、稳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2经济周期机制

经济周期运行的伴生物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十分明显,国民经济大起大落,然而就业率高度稳定,与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化基本无任何关系,这时不存在周期性失业。但是80年代中期尤其是末期以来,失业率与经济周期的阶段出现基本吻合的趋势。特别是1995年以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与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滑相吻合。失业率高低随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化而波动,表明我国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失业。失业与经济周期阶段的吻合,并不是偶合,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高增长率导致失业率下降,而低的或负的增长率伴随失业率的上升。[2]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得出失业与通货膨胀具有短期交替关系。按照奥肯定律: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范文第2篇

一、膨胀———欲拨不能的困惑

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该体制借鉴了原苏联的政权建制模式,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前提和基础,以部门管理为主要标志和特点。近4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6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以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1992年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六次机构改革,虽然都有一定的成效,却一直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政府职能放量扩大。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党政职能交叉、政企不分,许多本应由党或企业管理的职能被政府所取代,导致政府职能过多,管理过宽,势必相应增设一些机构,从而使机构进一步膨胀。二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水平和质量还不高,随着行政主体的地位、影响和权能的不断变化,政府职能被不断地进行简单的切割划分和调剂配置,越切越细,越分越乱,切出来的新”部分越来越多,职能越来越被人为放大,对设立新机构、增加新人员以便加强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三是二十世纪,政府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瓦格纳法则,在由农业和自给自足的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过渡时期,许多原来由家庭或私人供给的货物和服务转而由国家和政府来供给,因而产生了对政府绩效更大的需求,并且不断增长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要求政府进行辅投资。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处在瓦格纳法则所论述的社会过渡时期。加上一直受苏联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职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该由市场取代政府的职能也基本被政府担负了。综合经济管理职能、社会工作职能、行业管理职能等等全部集中在政府部门。政府职能的扩展必然带来机构的膨胀。因为政府职能的实现靠政府机构来完成,政府机构是实现政府职能的主体,依职能而设,随职能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政府职能的扩张是导致机构膨胀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要转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科学界定好政府职能,该归位的要归位,该释放的要释放,既不能把政府办成一个万花筒”式的组织,也不能使政府出现职能空位。当前要重点理顺好以下两种关系,即按照党政职能分开的原则,理顺党的工作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关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量 清单 招标 优缺点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50-02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造价的管理,按照传统的定额模式进行计价,实行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随着建设市场的发展,这一模式又明显滞后,体现不出招投标活动中“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因此对现行工程计价方式和工程概(预)算定额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

1 我国目前工程建设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的现状

工程量清单的招投标,是全新的一种招标方式。采用的是综合单价,明细地反映出了工程的实物消耗和有关费用。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招标方要按照《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的清单;投标方按照招标中的文件和施工图纸,以人工和机械等的市场价格为计价依据,以企业的自身管理、技术水平来确定管理费、利润和措施项目费,真正的做到企业自主报价,从而保证招投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够得到贯彻。

当前,在我国招投标的工作中仍存在许多弊端,比如有一些业主打着公开招标旗号,却实际来暗箱操作,投标单位之间也互相串标或者制作假资料、假文件等一些违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1.1 我国工程量清单下的招标模式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我国的招投标模式大致可以从与“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国家调控价”的计价模式相对应的分为三个阶段,但从实质性内容上笔者认为可以细分为如下五个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止阶段(从建国初期到党的)。从建国初期到党的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有关公共部门的基本建设和采购任务都是由主管部门用指令性计划下达,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由主管部门安排,招投标工作曾一度被中止。

第二阶段,尝试阶段(1980年至1983年)。1980年10月17日国务院在《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赛的暂行规定》中首次提出,为了改革现行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竞争,对一些适于承包的生产建设项目和经营项目,可以试行招标投标的办法。1981年,吉林省吉林市和深圳特区率先试行工程招投标,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三阶段,推广阶段(1984年至1990年)。我国最早采用招投标方法进行国际招标的工程是云南的鲁布格水电站工程就是在这个阶段,建设的结果,不仅大大节约了投资(接近1/3),而且保证了工期,提高了质量。

第四阶段,招标投标制度全面实行及规范阶段(1991年至1999年)。这阶段全国各地普遍加强对招投标的管理和规范工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招标方式已经从议标为主转变到以邀请招标为主。

第五阶段,招标投标走向法制化阶段(2000年至今)。根据我国投资主体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已明确规定,我国的招标方式不再包括议标方式。这是个重大的转变,它标志着我国的招标投标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2003年颁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2008年对该规范又重新进行了修订,从而为招标投标工作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1.2 当前工程量清单招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建设市场运行不十分规范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加之工程量清单计价现处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初步阶段,在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有待提高;(2)串标、陪标现象;(3)承包单位的一些转包中的问题;(4)评标办法还不太科学,专家水平应该进一步提高;(5)某些招标机构的行为要进一步规范。

1.3 针对当前招标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制度,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制度的有效实施,应主要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1)完善计价依据以及法律法规环境;(2)加强工程量清单编制单位资质的管理;(3)注重工程量清单编制过程的监管;(4)建立工程量清单报价澄清制度;(5)加强合同造价的审核管理。

2 我国目前工程建设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的优缺点

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是在建设工程施工招标阶段由招标人依据工程施工图纸、招标文件要求,以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统一的施工项目划分规定,为投标人提供实物工程量项目和技术性措施项目的数量清单,然后由投标人结合工程情况、市场竞争情况及本企业实力,并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自主填报清单,以所报综合单价作为竣工结算调整价的招标投标方式。

2.1 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的优点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实现了量价分离、风险分担,所有投标人均在统一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和企业自身实力,并充分考虑各种市场风险因素,实现公平竞争。

有利于推动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工程量清单招标要求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核算,苦练内功,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这一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必须实现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范文第4篇

我国的物流业经历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物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物流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流。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流,主要存在建国初期。这一阶段,物资匮乏,商品流通缓慢,物流活动的主要目标不在于实现经济效益,而是保证国家计划分配指标可以得到准确的落实。物流活动也是由各级商业储运公司和物资储运公司来担任的,主要任务就是运输和仓储,我国的物流在当时谈不上系统性、规模性。

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物流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所发挥的作用加强,商品流通逐渐频繁、国际贸易日渐扩大,集体物流和个人物流在也在此时发展起来,物流业涵盖的内容也日趋丰富,除了运输和仓储,也开始从事装卸、包装等经营活动。物流企业也将其目光转移到了经济效益上,注重系统操作,想办法去降低费用、节约成本。在这一阶段,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规模。

九十年代后期至今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外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强以及IT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促使物流的业务范围和经营领域越来越大,物流也开始了它真正的服务,逐渐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运输方式的增加,经营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从采购、仓储、配送、运输一体化流程。除了国营物流企业外,私营物流企业也在此时发展壮大起来。现代物流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物流业起步晚是不容置喙的事实,其管理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很落后,还需要不断地去强化物流管理,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增加效益。

二、物流业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处于新兴阶段,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核算方面

物流企业的收入部分包括运输、仓库、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在企业收入核算上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收入确认的时间不精确,在物流行业的经营活动中,由于业务办理地点同企业的会计部门在空间、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别,客观上的条件导致物流收入不能及时、准确、完整的入账,另外,部分企业为了操纵利润,少缴税款,对营业收入划分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执行;第二点是收入核算的内容分散、计算不准确,这是由于物流企业设计的业务范围广泛,收入不集中,客户也涉及各种类型,在对业务进行归结时不容易操作,另外,国家对物流业的会计核算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定,物流企业在对业务进行核算時没有具体的标准,导致收入计算也不准确。

2、成本核算方面

在成本核算方面,首先是对成本进行归类,不能进行准确划分,物流企业在对间接性的物流成本进行划分时,大都计入管理费用当中,只将直接物流成本计入到企业的营业成本当中,但是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其次,对成本进行分摊时也不合理,这是由于物流业的环节比较多,每个环节对产品和员工所指定的标准都不同,成本分摊所涉及的范围太多,人工成本和产品成本难以进行合理的分配。

3、其他方面

关于包装费收入,当前我国物流企业所运输的货物大都是由包装的,部分是客户直接包装好的,部分是物流企业所提供的,这样就会产生包装费收入,但是应当如何对包装物进行归属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车辆折旧方面,车辆是物流企业得以开展业务的根本,物流业对车辆集体折旧大都采取五年折旧期限,分别进行20%、18%、16%、14%、12%,净残值提取率为20%,但是对车辆计提折旧,与其所运行的里程更加相关,是应当按照当前的方法呢还是按照工作量法也存在一定疑问。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1、选择科学的核算方法,完善核算内容

通过上文的分析,物流企业收入会计核算包括运输收入核算、储存收入核算、流通收入核算等方面,物流企业应当以会计准则为根本,选择适合物流行业的会计核算方式,对于各种待摊费用,应当明确期间,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计入各收益期,对于物流业说错爱用的核算方法,目前主要是营运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物流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

2、合理计算营业收入

对于包装费收入,包装只是其业务的附加服务,物流企业为货物打包装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收取包装费,而是保证货物在运输、装卸过程中的安全。由于包装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如人力、物力等。因此,我认为,包装费收入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包装费收入。如果某个客户与该物流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并附有代打包装的条款。或者,某物流企业经常为客户货物打包装,并从中收取服务费。那么,这种情况下,包装费收入就应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包装费收入。

对于车辆折旧计提,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无论是采取五年计提折旧法还是工作量法,都应当符合企业对车辆使用的强度现状。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范文第5篇

Abstract: Good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can monitor the rational use of funds for capital construction, prevent loss and waste, and improve investment returns. This paper discussed on how to do well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关键词: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对策

Key words: project cost manage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080-01

0引言

工程造价管理是加强基本建设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宏观上讲,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国家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建筑项目的建设成本和工程承发包价格进行的管理;从微观上讲,是指业主或参加项目建设的某一方,对建设项目的某一部分的建设成本或承发包价格的管理。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对提高基本建设资金使用率,降低损失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益有重要意义。

1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历史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实行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按照定额模式计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政治经济体制都发生巨大变化,在进入国际市场后,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使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越来越难满足市场的要求。九十年代开始,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适应新的形势我国提出了新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传统定额计价模式相比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定额的属性及特点不同。

建国初期,我国开始创建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逐步转变为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由于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具有“量价合一”的特殊性,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中,价格长期地人为地固定化。为了简化计价工作,定额管理部门将定额配以价格,形成了“量价合一”的单位估价表。这实际上是政府行指令对工程造价的直接管理,它主张定额是政府的法定行为,强调工程定额含量、取费及费率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指令。

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下,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也要逐步向国际接轨。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各种措施逐渐放开价格,各地也都作了大量的改革,但由于定额的编制和调整的相对滞后而赶不上市场变化,这种模式从本质上带有政府定价的影子。

工程量清单包括项目划分、项目编码、计量单位及工程内容。工程量清单模式计价就是招标人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按照市场规律自由组价以招投标的形式竞争定价的过程。实行工程量清单就是国家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消耗量定额,为确定建设工程实物消耗量提供计价的依据,打破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在项目划分、工作内容和计算规则等方面自成体系的做法,实行全国统一。适合企业投标的消耗量定额也就是现在说的企业定额只反映完成某一计量单位工程实体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数量,不反映价格。并根据企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装备、施工工艺水平及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在计算总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加以调整补充,以充分体现企业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模式量价合一的预算定额制度,为工程造价走向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2对做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2.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化管理要保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保障。①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包括建立专门的造价管理法律法规、对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工程造价咨询事故理赔办法。②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在招标活动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对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违法分包、越级承包、挂靠等行为进行惩治,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③建立对业主的约束机制。招标投标透明化,防止偏面压价,严格项目审批及施工许可制度,保障建设资金及时到位。④严格合同管理。

2.2 逐步推行跟踪审计制度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前移了审计关口,是审计方式的一次变革,是绩效审计的一种模式,更是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如果对大中型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制度,将审计贯穿于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设计变更、隐蔽工程验收、暂定材料认价、竣工决算等各个阶段和环节。使在竣工决算审计中无法看到的问题,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尽收眼底,从而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廉政建设。

2.3 努力提高造价专业人员的素质工程造价管理关键在于管理者本身的素质,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工程造价师”,是搞好造价管理的必要人力条件。要做到这一点,①应多渠道、多路径、多层次进行人才培养。②加强造价人员的专业业务管理水平。③通过各种经济、行政手段激励造价专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应通过不定期的培训,更新知识,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2.4 积极推行项目责任制,切实控制工程成本实行项目责任制,将责任明确落实到个人,分别从项目投资、项目工期、项目效益和质量等方面对项目责任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对项目责任人在经济上进行奖惩。

2.5 制定严密的合同随着我国加入WTO,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是建设单位的首选课题。经过编制严密的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对承包商的制约条款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有效防止了施工单位进场后采用种种不合理借口,进行索赔的可能。加强合同管理,对工程质量、进度、造价等的控制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6 做好反索赔工作近几年来有关索赔的问题随处可见,而反索赔的现象却不多。由于施工单位原因造成的费用增加,建设单位必须做好反索赔的资料收集工作,同时应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以便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3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多单位、多部门、多环节,受多因素制约,要搞好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总体来说应该做到:政府部门分清职责,抓好宏观调控,并制定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计价模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的执法行为;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加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逐步推行跟踪审计制度;培养具备法制、竞争、合同管理等市场意识和高素质的造价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