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知识与技能:有趣的数字学生能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与装饰。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美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将想象转化为表现有趣的数字。

二、教学重点

把握数字的特点与学会数字的装饰方法。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任老师很高兴见到大家,所以打算送给大家一首歌谣,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教师出示课件Flash)

2.你们觉得怎么样呀?(好玩、有趣)

这些数字真可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数字。(贴出课题《有趣的数字》)

(二)欣赏

1.师:看,这些有趣的数字,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我们打个招呼吧。(出示有数字的课件)

生:8、9、6…

老师指着数字让学生一个个辨认。

小结:这些数字跟我们平时见到的相同吗?(不同)

师:哪些地方变得不同呀?

生:画了颜色,画了花纹,变成雪人还有树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数字呀,加了颜色、加了花纹、变了形状,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数字。那么想知道这些有趣的数字是怎样变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举例示范

师:(展示数字8)瞧,这是数字几?(8)

师:大家觉得数字8像什么呢?

生:熊猫、雪人……

师:(示范过程)我觉得这个8呀,长得有点像我最喜欢的雪人,所以你们看仔细哦,老师是怎么把数字8变成雪人的。我先给它长上两只大眼睛……

师:大功告成,转眼之间,8就变成了雪人,多有趣呀,谁能说一说,老师是怎么变的呢?(给它画了眼睛,涂了颜色……)

(老师找机会点拨,加一加和变一变)加一加就会发生变化,还可以加什么呢?加点花纹和颜色也会变得不一样哦!

师展示把数字8进行变化的图片,(图片上数字8变成动物、变成糖葫芦、变成雪人、变成仙人掌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我展开想象,就可以把数字变得更加有趣!

小结:要变出这些有趣可爱的数字呀,我们可以加花纹,涂颜色,还可以改变外形来装扮它。

相信你们也有很多不错的创意,我们一起动手试试吧!

五、作业点评

通过展评,总结学习的经验。

1.以展评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课后拓展:试着用同样的方式来改一改字母。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多角度评价,使学生的创作成果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再加上拓展活动,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学会学以致用。

六、教学反思

《有趣的数字》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特征,对数字进行变形,并用绘画表现方法表现数字的特点,使数字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首先,要有务实的教学思想

教师在做教学工作之前,不要想着又是一次重复工作。不要以为年年教一个级,翻同一本书,走同样的路,就可以照本宣科。须知,学生不一样了,时间今年不是去年,教育与时俱进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教师既要读懂新学生,又要读懂新时代精神。更不要做穿新鞋走老路的落伍者。

其次,要有务实的教学设计

学生不一样,要深入分析学生,分析学生的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纪律,思维灵活性,解剖教材后作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切不可照抄上一年的教案,更不要抄袭专家的教案。不要教着教着,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创造性,失去了挑战精神,进而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须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再次,要有务实的教学过程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适当地调整教学,使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不要念教案,学生不是收录机,是学习的主体。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因人而异地分解并完成教育目标。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一个问题,上一届学生很快能解决,这一届可能吃力,忽视两届学生的差异是不对的也是不实际的。教学的一切要以现在学生为本。教师通过对比,找出突破口,教学岂不越来越轻松?

最后,要有务实的教学检测

检测要为教学服务,重在查缺补漏。要有目标,有计划。分析学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还要做到复习巩固。根据学生实际基础,目标要做调整,不能几年一个样,要能加能减。实实际际地做好每一年的教学工作。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2―0073―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是备课的主体,备课先要备教师

1. 教师应充分认识备课的真正价值。备课不是简单的书写教案。有些教师,对教过的内容已经很熟了,认为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写备课笔记上,把备课看作是一种无效劳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备课,我们使用的教材在不断优化,而且学生年年在变,也就是说去年的教学设计未必适合今年这个班的学生。所以备课不是机械地写教案,它是每堂课实施教学的策略,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实施的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备课不是一种耗时耗力的无效劳动,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必然手段。

2. 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本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研究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要非常熟悉要教什么,怎么教;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强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备课要用好教材

有效备课是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创新。我们在备课时要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备好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深入的对话,备好教材,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生活和书本知识融为一体。

用好教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教材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熟悉了教材之后,教师才能真正掌握要教什么。其次,教师要弄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把握如何教。如果教师把握不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那就像大海中的航船没有了方向,最后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累,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好。最后,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即考情和学情)有效地整合教材。一本教材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正确的做法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弄清主次。

三、备课要研究教学的对象

1. 备课要充分研究学情。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因而备课不要脱离学生的起点能力,很多的备课往往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不考虑学情,从而定位不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在备课行动中基本掌握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基础,部分学生的能力倾向和能力水平。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环节。备课备学生和备教材同样重要,因为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才能行之有效。所以,备课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全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 备课时应充分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实际上是一种预设,而现实告诉我们,“生成”才是真,到了课堂上才知道真实情况,这就存在一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偏差。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制订好相应的对策。这样上课时,遇到特殊情况才能游刃有余。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思考

Abstract: In the near future, I listen to several sections of morality and social class, and find some common problems from it, discuss several points now, for colleague’s reference.

Key words: morality and social lesson; thinking

笔者就近期在听课中发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谈几点思考。

1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

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是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带来了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新理念,这使得品德与社会教材从设计思路到呈现方式,都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品德与社会学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取过程。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知识介绍型的主体课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大量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了观察、体验、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

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社会学科十分重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还通过多种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将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校外,从师生活动延伸到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

鉴于教材的如上特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的使用教材。

1.1教材中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前后调整顺序,甚至也可以用更有效的活动形式来取代它

长期以来,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现在大家已经公认,一套教材无论多好都不可能适应各个班级和老师。我们提倡老师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甚至可以采用替代、补充、改编等方法。

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成功课例大都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成功的课例举不胜举。这些教材之中没有的内容和活动,是老师们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是我们课堂灵动和个性的体现。

1.2对于教材中的范例老师可以用当地的、最新的、学生自己的例子来取代它

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是教学活动中的范例,它们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些教材中的范例,如果是经典的、合适的,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如果范例不适合当地情况,不适合本班学生,老师就可以用当地的、最新的、学生自己的例子来取代它。

例如,有一节课讲家乡的变化,教材中呈现了两组图:一组是低矮破旧的房子和新建的高楼,另一组是窄旧的公路与新建的立交桥,用这两组图片反映我们家乡的变化。但明显的是

表现某个城市里的变化,不能代表所有的城市,也就更不符合农村的实际。因此,农村的老师在这节课中就可以完全不用书中的例子,让学生调查自己的村庄,说说自己家什么时候由茅草屋搬进了砖瓦房,村里的路什么时候由“下雨两脚泥,平时一身土”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

2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这个学科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

2.1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带进课堂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些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打开学生的心扉,把学生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体验带进课堂。

2.2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做课外的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农村小学上环保内容的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调查一下在他们小时候:每人有多少耕地?村庄的范围有多大?村子附近有没有小河、小树林?小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树林中有哪些小动物?井有多深?……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这样的调查结果是很有说服力的。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必,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①把我们的培养对象铸造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从而使得他们在历史课堂中不仅仅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有终身受益的历史方法和能力。那么,这个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②也就是说要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师生在45分钟内用历史知识去激荡历史思维,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能在课堂中得到知识的升华,思维的舞蹈,精神的愉悦。

    怎么能实现这样理想的课堂呢?主要从教师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的积极作用和教学手段、方法媒介的选择。

    历史不会自动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所以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通过历史教学来实现教而学之,学而问之,思而悟之。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尤其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实现和我们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这是理念和追求,更是原则和目的,是教学前教学设计不可不求的境界,更是教学的实践反思不可或缺的准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都要落实,如何落实呢?实际采用怎样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帮助学生习得有效的历史“ 知识与能力”养成有效服务于学生生活与人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我们教师怎样才能实现呢?

    认真提高自身历史素养,加大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真正的把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而且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技能得以提升。

    在纯粹地讲述或使用别的知识、观念和方法时,很不能挥洒自如,很不能教态潇洒;也只有纯粹地阐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时才能很好地展现个人的风彩,也应该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就如剑客一样,人剑合一,这中间就有一个问题是如何把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知识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历史素养,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赵亚夫教授曾说:现在我们搞不好教学,教得很累,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理论指导。一些教师连一知半解都不想做,就更糟。说到底,自己不能掌握自己,讲历史要么痛苦、要么麻木,没有第三条路的。要自己掌握自己,只有学点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理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万不能。③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历史专业知识、教材教法、课程标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历史学科的前沿知识;现代教育技术。④

    具备历史素养和其他教学技能后,一定是认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践自己的新理念,反思自我的经验和不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抱怨之中,不愿意自我的成长。用我们的行动去诠释历史的使命,完成新课改的任务。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的效能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推进以后的教学。做好整个过程的记录、总结、反思,从中发现问题。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曾说:“课堂教学的最关键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史学功底、思想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发展,本中之本,课程之魂,关键从教师自身的改革做起。”

    我们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了学生而做的。我们教师的智慧最终要通过学生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教学不扎根于人性沃壤、紧密关切学生人生,欲走出教而无育(学而无悟)、不受欢迎的窘境,岂有他途?惟其如此,我们才需要新课改,才需要创新。创新绝非阿世媚俗、立异标新,创新的真谛乃是把未做好的事,做得恰到好处。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培养,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⑤所以,没有学生的主体性的展现和发挥,我们教师纵然有千万本领也无法使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走进学生的心田。所以,我们教师的备课的思想、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等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第一要务。但是,就会有这样的矛盾,学生要么没有主体意识,要么不具备知识、能力的主体性的素质。尽管初中的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好几年了,但是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地体现。我们平时光责怪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但是历史学科被社会、家长、学生称之为副课,学生的重视更是如此了。所以,我们也应该从学生身上或社会氛围中找找原因。以免把棍子打在我们历史教师的屁股上。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束手无策。而是更是我们的挑战。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动用各种激励办法,发挥我们的智慧。把学生引导过来,让他们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自己的未来。所以教学需要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第二境界——授人以渔;第三境界——悟其渔识。

    了解学生,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生活:课程实施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生活,对学生来说是构成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双向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共同体,在互动中一起推进课程生活,实现经验的改造。这样就能很好的推动学生关注自我的成长。

    我们从三个方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生活常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扉页上的一段话: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所以,只有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我们才能让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走进学生的心中。

    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相互交融时,我们的历史课堂才是一堂优质课。就可以把历史形象和历史思维和二为一,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健全的人生价值观、根本的思维能力。强烈的创新精神,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综合技能”。也是教师教学主导性发挥: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性与教育。

    让我们的历史知识去激荡师生的思维,形成活的有效的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①②《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 教育部;

    ③⑤《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4 、3期;

    ④《历史教学》2007年第3期。

    参考书目:

    《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