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农业不断朝着机械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我国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需求。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实现农业的发展转型是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我国农机耕作的生产效率低,作业水平仅为35%;二: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利用效率比较低。三:高性能农业机具比较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
1.2农机产品的质量较差
我国农业机具的科技含量较低,功能单一,品种不全,大多数机械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较差,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发生故障,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机企业很多,但是规模都比较小,很多企业由于资金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以成立科研团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使用的一些高性能、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基本都依赖进口,国内难以生产出类似的农机,因此,我国的农机产品缺少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十分艰难。
1.3农业投入不足,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机购买的补贴力度,但是由于长期的问题积累,这一措施还是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民的需要。目前,我国建立了农机购买补贴区,但是真正享受到补贴的农民只占少数,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在不断实现农田标准化和建设机耕道路,但是缺少资金,农业示范化难以推广,因此我国的农机新技术不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农机并不是销售出去就结束了,售后工作也十分重要,但是在农机市场上,售后服务工作并不到位,农机机械的维修站点明显不足,也缺乏大量的农机人才,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机服务体系,农机生产难以满足市场化的需求。
1.4农机使用成本效益比不高
在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但是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的价格高,增加了农机使用成本;三是农机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服务不到位,这直接影响了农户对农业机械的购买,也降低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在今后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断完善农机服务,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益,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2.1建立财政补贴和信贷扶持为主要内容的资金保障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一是对农户购机进行补贴,并持续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完善补贴办法和补贴机制,使更多农户受益。二是采取信贷扶持措施,以解决目前农机企业资金短缺、银行贷款困难的问题,不断促进农机企业的产品结构改革,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很多农机大户、种粮大户迫切需要更新旧农具,这有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购置先进农机机械的一次性投入较大,很多农户或者经营组织承担不起,信贷扶持可以为其购置生产机具提供低息、贴息贷款和保险担保政策,使农户或者经营组织可以尽早更新农业机械,开展农业经营。
2.2建立政府农机部门为引导、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组织保障体系
农机合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解决农户买不起农机、重复购置农机、农机机械闲置等问题。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机服务信息网络,为农户购机和机械维修等提供周到的服务。政府要不断扶持种粮大户、农机作业大户等组织的发展,引导这些组织利用其机械装备和技术优势来扩大经营规模,同时鼓励这些组织建立非营利性的专业协会,为会员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
2.3建立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保障体系
实现农业机械化就是促使现代化的科技在农业生产上进行合理运用,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我国必须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紧密结合,通过农业推广、技术培训等措施,使农业科技真正为广大农民所用,使农业科技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3结语
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有助于维持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远期目标。因此,我国应当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建立资金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等措施来解决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农机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不断健全农业机械的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丽,李行,马成林,等.农业机械化主要制约因素的制度创新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1):34-36.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不足之处;解决措施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关乎到我国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使我国农业结构进入了升级转型阶段。但农业机械化在推进过程中,一些管理上的弊端问题比较突出,对机械化应用实践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对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并探究能够提升管理效率的相关措施,以促进农业机械化行业良性发展。
1农业机械管理现状
农业机械化的核心在于机械,不同类别的农业机械发挥的效果亦不尽相同。农业机械在实际操作上往往会受到当地气候、季节、使用频次以及作业量等因素所影响。若然没有对这类机械进行有效统一管理的话,将会为机械作业带来安全隐患。下面主要对当前农业机械管理普遍存在的弊端进行探讨:
1.1农机驾驶员管理意识薄弱
农机驾驶员多由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户担任,由于其思想陈旧,不能认识到农机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农机一旦被购买,就是自己的私有财物,什么时候使用都是自己的权利,与他人无关。但事实上,农机作为农业机械设备,理应受到农机管理部门的规管,并且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允许下,才能进行相关作业工作,否则就是违规操作,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罚。此外,许多农机驾驶员教育程度不高,对法律认知也存在误区,认为只有赚钱是第一位。往往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而铤而走险,不仅经常出现超载超速现象,甚至还对农机设备进行人为组装。这种私自组装农机设备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要求,并且私自改装后的农机设备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很多农机驾驶员以为会开动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有关农机方面的维修保养技术学习,不懂养护、不懂维修成为了农机驾驶员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机在行驶或作业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会零部件损坏,由于不懂维修,导致机器出现失灵,影响了农机工作效率。
1.2农机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农机管理制度包括的内容较多,针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制度、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农业机械行业的管理制度等。但是,现实中,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却未得到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一是当地乡镇政府对农机管理不重视。政府和领导领导对辖区内的农业机械管理意识淡薄,导致农业行业管理混乱,农业机械的质量不过关就进入农业市场,农业机械的租用市场价格混乱,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缺乏针对农业机械人员的管理制度,导致许多业余机械手走上农机驾驶员的岗位。由于很多驾驶员对农机并不很了解,只是会一些简单的操控,一旦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却因为不懂维修技术,而影响到了农业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机管理水平落后。由于农机的应用场景是在农村或乡村地区,所以农机管理的贯彻执行的关键环节也在农村,由于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很难扎根于基层,导致基层农机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随着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不断应用,需要农机管理人员的技能也随之提升,但是,专业人才的匮乏难以适应当前农业机械的发展节奏。
1.3农机质量得不到保证
正如前文所言,农机驾驶员多是由文化程度与经济水平不高的农户担任,在农机设备购置方面,他们往往会更注重机器的价格,而忽视了农机设备的性价比以及安全性能,以为设备只要能正常使用就行了。故此,农户更愿意选择价格较为低廉的农机设备,但由于农机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层出不穷,再加上对农户的价格诱惑,致使许多农户购置的农机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是伪劣产品。
2农业机械管理的有效策略
事实证明,只有对农机设备实行精准化管理,才能对农机质量以及使用寿命带来正面作用。故此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当前存在的农机管理漏洞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善策略。
2.1农机管理机构需要加强管理
当前农机多存在质量低下问题,这需要农机管理机构加强对辖区内的农机进行巡查,发现伪劣农机产品或农机设备不符合相关标准的话,需要对其拥有者与使用者予以警告,待农机质量以及相关指标符合既定要求时,才能进行作业操作。故此,农机管理机构若然能够加大管理力度与惩治力度,相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辖区内的农机设备质量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由于坚决对质量不达标的农机产品进行淘汰或销毁,就能使农户在购置农机设备时不敢铤而走险,只顾价格而忽视其质量问题,所以本文认为,其改善策略的第一步是农机管理机构加强对所在区域的监管。
2.2加强农机使用者的宣传教育
乡镇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好辖区内的资源,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对村民普及农机使用知识,让农户或农机使用者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将农机使用相关规范印在脑海中。乡镇政府大可在村内的矮墙、宣传栏等位置,张贴农机使用规范以及相关宣传资料,普及村民农机使用规范意识,使农村操作时在作业操作时更加规范,从而有效避免农机故障发生率。此外,政府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优势,建立起村民喜闻乐见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将村内的最新管制措施以及农机使用的典型案例直接托送至村民的手机中,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村内相关资讯,为农机的安全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3加强对农机使用者的培训
本文认为,农机管理机构除了对辖区内的所有农机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外,还需要对其使用者进行管理。事实证明,由于人为操作不当或其他人为因素导致农机故障的例子时有发生,故此加强对农机使用者的管理培训,就能降低农机故障发生率。由于农机操作者多由农户担任,其对农机的维护意识、安全意识十分薄弱。故此,若然靠农户主动去了解农机操作要领或使用标准的话,无疑事倍功半。如果由村内的管理机构扮演这个培训引导者的角色,定期组织农机使用者进行培训或交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同时在培训会上培训导师多加入一些典型案例分析,使培训内容尽可能与农机使用者日常操作息息相关,提高共鸣感,同时导师还可以邀请村内或村外在此行业有着丰富经验的学者专家加入研讨会,为村民提供科学前沿的管理教育与农机规范操作教育,整体提升农机使用者专业操作水平。
关键词:现代经济;高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郑环(1971-),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000 )
基金项目:本文系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编号:YGJ13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08-02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特别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环境已危害到农民的生活及生产,同时也对周围的城市环境及食品安全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农业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治理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技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学生毕业后必备的实践能力。应用型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应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特别关注一些农业“特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在开设环境类普及课的同时,开设一些类似“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特色性专业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农业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同时,普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及实践途径,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掌握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专业领域内渗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国家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准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课程设置的内容要求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它以生态学、农业系统科学和环境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边缘学科。它也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于一身的交叉学科,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明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由来和目前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的思考及治理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1]
二、课程设置的知识要求
1.理论知识要求
(1)了解:国内外农业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农业环境的基本特征;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当前农村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污染问题;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措施;农业废物的产生及资源化利用;农业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酸雨对农业的危害;深刻认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
(2)熟悉:农业清洁生产的由来、内涵、特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国内外实施清洁生产的一些具体方法;环境伦理学在农业环境中的观念和主张等。
(3)掌握:农业土地退化与整治;农业环境的修复;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2.实践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及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如何在实践中充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创新教学改革措施
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国内外在本学科、本行业方面最新的科学知识、发展动态等传授给学生,尤其要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吸收最新的信息(农业环境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传授给学生,在普及环境学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案例教学及实践模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以实际案例改革教学内容
在了解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重点通过案例讲授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出现的突出问题,比如农业资源锐减、生态严重破坏、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农业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树立全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让学生掌握目前农业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农用化学品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污水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同时利用实验及实践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农业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案例教材正在编写中。[2]
2.实践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
(1)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在考虑“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等课程实验设置的基础上,学院安排了16 学时的实验,内容上主要涉及农业环境污染的特色性和与工业、城市环境污染的区别。做实验之前,设计好实验的要求及步骤,要求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并提出个人的实验想法,通过实验解决个人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2)加强案例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优结合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作用,优化师生间的互动,可以摆脱常规教学中教师讲理论,学生只听不记或只记而不思考的被动格局,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环境问题中。同时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既要不断地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更新教学内容,补充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又要重视不同区域的社会实际现状,洞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在社会实践中选择适宜教学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因此,案例教学不仅能将环境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习效率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3)加强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是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训练,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区域、行业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寻找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类型、表现方式和发展趋势,在解决环境问题许可的原则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途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肃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整合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4]为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与淮北市排水有限公司、宿迁市新源工业污水处理厂、邳州生态缘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徐州首创水务有限公司等单位通力合作,并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和实践的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实践分析,写出一些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教师再择优进行发表。这样,学生感到学有所用,锻炼了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帮助教师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5]
四、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教育是正在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一门学科,对大多数院校来说,它仍然是崭新的课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专业课程,随着课程的不断开展,学院还应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不断进行创新探索,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杨仁斌,铁柏清,郭正元,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JoyA.Palmer.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作业;农艺;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93-01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已大幅提高,除一些山区农村以及少部分落后地区外,农业机械化已在全国大部分农村普及。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在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农民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进一步要求加大农业投入和继续实施新的农业技术措施外,对农业机械化的耕作模式和作业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以机械作业代替人畜作业,更要把机械化作业和农艺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效能,最大限度的通过农业机械化实施农业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和粮食产量。结合安徽省及明光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成功实践,笔者认为农业机械化作业与农艺结合的形式应在以下方面进行。
1利用机械化进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大。目前,农村及农场大部分土地的有机质含量都在不断减少。主要原因是大量施用化肥的同时,没有适量施用一些有机肥;其次年年焚烧粮食秸秆,造成土地有机质流失。因此,在很少有农家肥施用的今天,利用机械化作业进行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地有机质含量的最好办法。具体措施是:在收割机上加装秸秆粉碎装置,收获粮食的同时,把秸秆充分切割粉碎,收割后用机耕犁深翻掩埋(大豆等秸秆较少的作物收割后,也可用旋耕耙旋翻),连续实施几年即可有效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实行秸秆还田作业,要求机械动力大,农机具配套。目前安徽省只有农垦系统的国有农场普遍实行,大部分农村使用的还都是中小型农机具,没有能力进行秸秆还田机械作业,这也是国有农场的粮食生产水平明显高于农村的部分原因。因此,农村也应不断向中大型农业机械化方向发展,才能不断适应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的需要。
2结合农艺要求,适时进行深耕深松
农艺要求土地深耕细作,土壤疏松。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旋耕机的普遍使用,致使四铧犁、五铧犁等中大型耕翻农机具大部分闲置或报废(包括安徽省国有农场)。旋耕机的年年使用,使得土地的耕作层越来越浅,土壤板结,造成农作物根系较浅,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较差,防病抗病能力减弱。但过去年年进行深耕,往往造成农作物抓苗难等问题。为了适应农艺的要求,通过农业技术理论指导及多年实践证明,适时对土地进行深耕深松,能避免土壤板结,提高农作物防病抗病及抗旱耐涝能力。深耕深松时期一般在每年的秋收后秋种前进行,当秋收一结束,在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适时进行深耕深松。深耕深松后,要立即进行整墒保墒。否则,跑墒后再来整墒,会造成犁伐板结成块,如果没有雨水或不进行浇灌,将影响秋种。具体方法是:用大马力拖拉机(73.5KW以上)配套五铧犁或全方位深松犁进行土壤深耕或深松后(深耕深度一般为28~35cm,深松深度一般为35~50cm),再用旋耕机等农机具及时进行整墒保墒,待到适播期再进行播种。深耕深松的间隔时间要根据土壤状况,一般3年进行1次,其余2年进行旋耕比较适宜。年年深耕深松,费用较大,也没有必要。深耕深松的目的都是加深土地耕作层,改善土壤状况。但两者相比,深松的效果比深耕更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深松。
3机械中耕除草,提高田管质量
中耕除草,是农作物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大豆等夏季作物,因为生长期气温高,雨水多,杂草生长旺盛,除草工作费时费力。如果是种植面积较小的农村,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锄子锄草,效果较好。而大面积种植的国有农场以及部分农村种田大户,除草工作就难以用锄头解决。
近年来,为解决大面积农作物的除草问题,各种农作物的除草剂得到了广泛应用,省时省力,工效明显。其缺陷是,喷洒除草剂虽然能够清除或控制杂草生长,但不能起到中耕作用,也就是不能疏松土壤,解决土壤板结问题。使用中耕机械进行中耕作业,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使用机械播种或人工进行条播的地块,把中耕机锄齿间距调整到与机播或条播的行距基本一致,在初苗期使用中型或小型拖拉机带动中耕机进行中耕作业,既能极大的提高工效,又能起到中耕除草的双重作用;同时既解决了除草问题,又得到了疏松土壤的效果。如果再结合喷洒除草剂,机械中耕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当然,机械中耕作业受到条件的限制,例如水稻田块、人工撒播的田块以及作物苗情较高的田块等不能进行机械中耕作业。最适宜的就是实行机械化播种的大面积田块的旱季作物。因此,最适宜推广的地区就是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包括安徽省淮北地区在内的北方平原地区。
4机械化喷洒农药,有效防治病虫害
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环节,也是农艺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为了防治病虫害,喷洒农药使
[关键词] 白色污染残膜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49-01
一、“白色污染”的危害
1. 塑料制品的危害
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开始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的随便丢弃,造成了"白色污染";危害环境。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白色污染",他们由人类制造,最终回归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吸收,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2. 地膜的危害
地膜即 地面覆盖薄膜,用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防止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现在我国农业残膜每年达到8万吨以上,由于地膜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这些残膜给农业带来了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残膜阻隔水分向下渗透,造成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能够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2)地膜的主要材质是聚乙烯薄膜,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滞留土壤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3)大块的残膜阻止作物根系串通,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致使产量下降。(4)地面露出的农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农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使牛羊死亡。(5)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生活环境。
二、解决白色污染的途径―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
解决废弃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唯一的办法就是推广应用可降解地膜。可降解地膜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对地膜侵蚀或者是利用太阳光氧化的作用而达到的降解效果的地膜材料,包括光降解膜、生物降解膜和双降解膜三种类型。由于光解膜和生物解膜都存在降解不完全的问题,光―生物双降解地膜的发展及推广在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陆续研制出银黑地膜、液体地膜、多功能地膜等多种可降解地膜,逐步应用在农业生产中。
三、治理“白色污染“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白色污染日趋严重,对农田、农村环境及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面对如此形势,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是十分迫切的。但是可降解地膜的应用需要很长时间,要快速缓解“白色污染问题”还需要实施其他措施。
1. 残膜回收
残膜回收技术的应用是目前解决白色污染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1 人工捡拾方式回收残膜
目前农田残膜回收仍以人工捡拾为主,农民多在春季雪水消融,春播之前进行人工捡拾。这种方式成本高,劳动量大,残膜捡拾不干净,且埋在地下部分无法收回,回收效果很差。
1.2 机械方式回收
机械残膜回收机可以克服人工捡拾方式的不足,成本低,效率高,回收率高。国内残膜回收机械按照回收时间分为苗期揭膜机械、秋后回收机械、耕层内清捡机械和播前回收机械四种。代表机型有:IMS―5型密排弹齿回收机、SMJ―2型地膜回收集条机、CSM―130B型齿链式悬挂收膜机。双降解地膜由于成本高或其他原因不能马上大规模推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用机械化清除残膜是比较现实的。同时考虑到机械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应大力发展耕整地机械与残膜回收机械联合作业的机具模式。
2. 地膜的再利用与再循环
地膜再利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最大化重复使用地膜,减少地膜的投入量。残膜再循环是指使用后的地膜重新加工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就是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地膜的再利用率,减少其使用量,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尤其是要最大化回收,减少地膜残留,并实现循环利用。
3. 残膜回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残膜回收处于推广阶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但经济效益不理想,因为增加了成本,多数农民不愿意使用。
3.2 由于价格偏高,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农机的机械投入没能产生预期效益;
3.3 薄地膜的使用增加了收膜机收膜难度,难以发挥最大的回收效率。
以上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治理以农业残膜为主的“白色污染”中,继续研究,着力解决。
综上所述,北方农业中出现的“白色污染”是可以解决的,不过因技术,资金等问题,解决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加上国家经济的发达,一定有能力把白色污染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秋洪,论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
[2]段玉田,小麦地膜覆盖增产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1987(9):20-23
[3]武宗信解红娥,残留地膜对土壤污染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4]王笳周柏玲,易降解淀粉膜在旱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
[5]马兴元,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综合利用技术[J].环境保护1999.3
[6]马洪祥等,白色污染应实行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J].中国环境管理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