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农村金融变化;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15
1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农村金融变化
1.1需求方面的变化
(1)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京津地区的部分产业就近转移到河北地区,河北接受京津地区的科技辐射,吸纳京津农业产品深加工技术转移,使农业生产更加专业、更具规模,更趋标准化。农业生产规模化,使得农村小农家庭经济向种植、养殖大规模化发展,农村资金需求正在从传统的小额贷款向大额贷款过渡。
(2)河北省是北方农业较发达省份,其农业产品在满足本省消费需求外,还满足京津两市需求。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提高,从事与农产品生产相关深加工、运输、销售的中小企业、个体户、相关经纪组织应势而生。农村资金需求主体不只是传统农村、农民,各种农业经济主体资金用途不同,信贷需求更加多样。
(3)河北承接京津地区产业的转移,一些中小企业选择在农村地区投资建厂,会将资金投入当地。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借贷、民间借贷和中介机构担保借贷三种渠道。中小企业出现成长,逐步增加对资金贷款需求量,促进农村金融规模不断扩大。
1.2供给方面的变化
(1)金融服务机构贯彻实施国家金融领域支持农业惠及农业政策,以规避预防金融借贷风险及保护资产安全为基本,鼓励推进无需抵押担保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发展,增加对部分农户和中小企业资金支持。
(2)农村金融组织一改以往较集中贷款审批相关制度,合理放松权限设置,减少不必要审批手续,增加贷款者得到贷款几率,扩大贷款担保范围,尝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机械生产设备、房屋宅基地使用权加入担保物范围,寻找更加合理的方式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
2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供给存在障碍,金融机构与农户对彼此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组织工作量增大或造成经济损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偏离农户,更偏向于向符合其成本优势的大中型企业贷款,而忽视了农户及中小企业,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有下降趋势。如今新型金融机构尚未达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计划三年完成目标,仅完成45.13%,农互社前进步伐相对停滞,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尚未有效地解决。
(2)正规金融组织融资渠道单一;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程序复杂且繁琐,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业务类型单一,科技水平有待提升;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尚未完善,运行缺乏规范引导,机构内部控制经营管理不健全,缺乏法律保护。
(3)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欠佳,尽管央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很多部门规章及制度规范,某种程度弥补农村金融法律缺失,但我国还没有为农村金融制定专门法律,很多金融活动处于法律的真空地带。不完善法律法规环境,会影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同时阻碍对风险有效监管。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认知度较低,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影响其吸收存款能力。比如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机构,设立时间短,发展规模小,资金运转实力较弱,由于成本费用限制,设立网点较少,网点分布率低,业务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缺乏必要的宣传,没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
3对策与建议
(1)加大农村信用开放程度。注重农民征信建设,强化信用意识,宣传普及其重要性,努力搭建农村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之间信息传递桥梁。实施鼓励激励政策,加大对京津冀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征税、收费方面政策优惠,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惠及农业方面发挥能动性。农村信用合作社做好农村金融主力军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转变经营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活动,利用充分靠近农村、建立农民联系互通优势,增加农户及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协调性发展。
(2)面对农村经济弱质化的现状,及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弱势,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对农户和企业的进一步细分,制定针对不同群体差别服务方式,新创金融产品,增加服务种类,增强金融保险、物权担保、金融、协助个人理财、信息综合咨询、银行卡等创新性金融产品应用发展,向企业及农户提供种类多样、服务针对性强农村金融服务项目。随着农村土地银行业务开展,积极发展相关信托业务,发行债券,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需资金。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要有效结合,减少交易费用,加快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进程;中国邮储银行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努力增设多种贷款业务,加快农村金融发展速度,提高服务质量。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积极转变经营运行策略,本着权责统一,趋利避害原则,合理放松审批权限设置,发挥基层银行寻找新市场主观能动性。非正规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及监管,建立合理内部制约监督机制,重视机构人员业务培训,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
(3)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推动金融服务发展更加合规。我国政府部门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监管系统,着手农村金融相关立法工作,管理农村金融市场有序发展。设立完整的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组织、民间金融组织等法律体系,为这些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一种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转变发展理念,逐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改善相关工作流程,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防范机制。积极进行宣传,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知名度。基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及农户金融需求特点,努力开展微型金融业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廖群云.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J].农业经济,2008,(10).
[2]庄岁林.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3]姜军松,谢宗藩,苏鹏.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09,(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村经济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从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培育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进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一)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6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二)网络平台初具规模
具有强大支持服务功能的中国农业信息网成为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农业部还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2006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三)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建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也取得显著的效果。
(四)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三、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现代化的农村是市场化的农村,同时也是信息化的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可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用信息引导农民自觉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国内外的市场销售信息、科技信息,而且有关国内外农业政策及其变化的信息,对农业生产者优化资源配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农业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生产与经营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引起的。农民可获得的信息越充分,投资与生产决策越准确,市场风险就越小。农业信息化为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有机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实现农业供求关系的平衡。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信息化在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这在很大程度减少了流通环节,简化了交易程序,节约了交易成本。
(三)加快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农业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之一是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而发展和应用科技的关键是人才,通过网络发展。可以广泛、快速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这些科技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
(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为农业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农业投入品价格、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国内外农业政策导向的信息更有利于农民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按比较优势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其次。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国内外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其变化的信息是农业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当农业生产者从网络上便捷地得到有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信息,并以质量标准来规划农业生产时,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无疑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服务定位不准确。实用性差
连接到农村基层的全国性信息网为数不多,信息服务不能延伸至农村基层,而且信息服务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基层对农业信息的多方面需求。据抽样问卷调查显示,72%的农民表示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的,8%的人通过报纸杂志获取,而20%的人表示由于农忙根本无暇看电视、报刊。只能凭经验耕种,无信息来源。对于互联网、信息台、移动电话服务。大部分农民表示从未接触过。
(二)农业信息化意识有待于提高
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意识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抽样调查中。50%的农民表示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任何培训,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加之上述信息获取不畅,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地接受现代先进的农业知识和向现代化农业模式转变的思想认识。思想意识的滞后必然导致行动的滞后,也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推进。
(三)农村信息人才缺乏,业务素质不高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终是为农民服务的。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有能力去享受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好处。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还很不均衡,农村职业中学的数量有限,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有待提高。教育跟不上,人才必然缺乏,而信息网络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没有懂技术的人才,即使有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发挥其功用。由于农村信息闭塞。环境艰苦。导致既培养不出人才,又引进不来人才,没有人才更加剧了落后的状况,形成恶性循环。
五、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深度开发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提高信息质量、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数据库既是重要的信息产品。也是所有农业企业和农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重要的信息源。数据库技术的改进是农业信息技术的一个关键领域,直接关系到农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所以。加强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其综合与分类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高信息服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为基层用户提供综合性和实用性信息作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农村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信息服务内容应涵盖生产资料采购、农作物种植、农作物加工、农产品销售等多方面,增强其信息服务针对性。并根据地区特点调整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三)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
要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对象、需求内容、需求方式的分析,根据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对不同的需求对象提供不同的农业信息,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只有加强对集体经济产生的问题的分析,找出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才能实现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对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村级集体经济出现负债现象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收支缺口比较大,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收不抵支的现象。造成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既有人为的也有体制上的。所以基于负债情况出现的复杂性,国家政策变动或经营管理不善都会造成集体经济企业的亏损或倒闭,这就导致了集体经济存在较多的债务。
(二)村级集体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日渐变小
虽然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存在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但是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得集体经济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乡镇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变革时,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大多被变卖,逐渐退出了经营领域;第二,国家和省市区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资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也造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日益变小;第三,当前一些较大的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往往会到农村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为了实现经济的总体发展,大多会积极抓住招商引资的机会,这就使得农村为了迎合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会相应地削弱或消除原有的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发展计划,这也相应地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村级集体经济的社会负担日渐沉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其任务非常之大。具体来讲,第一,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事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诸如道路施工与维修、垃圾回收与清理、水电建设与维护、社会治安、农民医保、五保户供养、低保供养等方面;第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以及农业税取消的政策的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相比之间更加重大;第三,当前国家在对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建设以及社会事业支出时,改变了以往国家全额支付项目建设资金的政策,而是实行“财政出一点、村集体配套一点”的“两点”政策。此类政策的实施更是无形之中加剧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这就要求农村企业组织必须适时地进行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调整来实现资金的流转,造成了原有经济发展项目的滞后发展。
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国家对广大农村实行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具有较大的普遍性,要想真正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必须在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结合集体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水平的发展策略。所以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必须从外部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的自身发展这两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1.加强农村的领导组织建设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村支书和村主任等职位要进行严格的人才选拔,发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政治强、素质高的年轻人来担任具体的职务,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第二,加强对农村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要让领导班子成员明确自身责任,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条件下,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另外,还要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努力提高其集体经济的经营能力;第三,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将领导班子成员的业绩与其收益进行直接挂钩,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2.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模式单一、经营管理存在很大弊端,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特别大,每年中央都会对农村进行财政拨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支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落后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农村资金进行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发展二、三产业,进行集体经济项目的建设,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第二,要加大对贫困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将经济政策和行政拉力相结合,对其进行项目安排和资金上的倾斜,实现各个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农村都能获得较快的发展。
3.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
农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要积极、合理地借鉴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模式,例如当前企业实行的股份合作制制度等。对农村经济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就是将农村的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全体村民之中,通过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能有效解决当前集体经济普遍存在的权能结构错位、监督机制失灵以及产权主体缺位等问题。就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能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造一个运行高效、产权分明的全新的运作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操作程序的规范性,积极贯彻民主决策,对股份制经济参与人员实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在增强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的同时,做到对全体村民合法利益的保护。
4.结合农村特点,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数量众多,各个农村具体的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将国家政策的普遍性与具体某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对不同农村的不同发展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经济发展措施。具体来讲,就是要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第一,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发达村、较发达村和欠发达村实行不同的经济推进步骤,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第二,结合每个农村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其发挥集体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对地处山村的农村而言,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林资源,进行野生作物种植或特色景观旅游等;对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发展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力的农村而言,要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打响自身企业的品牌,依靠科技的发 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依靠自身发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创新
1.对集体存量资产进行盘活
当前的农村集体存量资产大多是指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企业。针对当前企业效益下滑、经营风险日益增大、盈亏参半等问题的出现,对集体经营不善的企业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使用和运作,能实现集体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具体来讲,主要是实行经营产权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的经营产权进行向外租赁和承包,利用租赁承包所得的资金进行农村的经济建设。一方面可以将资金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资产和资源的开发,通过租赁和拍卖实现集体资产由以实物为主向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能促进集体资产的滚动发展以及保值和增值。
2.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实现向外流通。由于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所以应该围绕极具特色的农产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交易市场,建立流通经营服务实体,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产业化的发展。结合农村的发展情况,可以充分利用街道、工厂、城镇等地理位置的优势,采取大户挑头、集体主导、摊贩唱戏的多元化形式,建立专业的销售市场。另外,还应该组建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与农民签订农作物产销合同,实行产加销的流程作业,这种一条龙服务模式的开展,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增收,还解决了农民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实现了农民增收。
3.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论是从经济基础、资金投入方面,还是从经营管理、发展环境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弊端和缺陷,所以,农村集体经济要想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必须进行积极的招商引资。具体来讲,一方面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引进外来资金,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招商引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可以通过多元参股的方式,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办一些运作活、机制新、上档次的较大规模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项目。新的发展项目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外来资金的合理利用,还能在更高层次上吸引外来资金。
4.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处理进行积极的开源,引进外来资金,还必须实行强有力的节流,也就是要有效规范村级领导干部对农村财务的使用。首先必须健全村级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村务公开制度;其次必须做好资产界定和资产核算工作,对农村的账务进行公示,实现透明化村务管理;最后还必须减少村级干部用于办公和接待的费用支出,要实现对农村财务支出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将开源和节流的具体措施应用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来。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在加大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必须发挥农村经济发展的自主性,通过对其具体经济特色的研究,实现政策的普遍性和农村具体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的有效结合,以此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韩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发展研究,2010(07).
林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与对策.现代农业,2012(1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破”在眉睫
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表现在:在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条件下,以街道办事处为代表的城市政权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非农业户籍的居民,而以乡镇政府为代表的农村政权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农业户籍的村民。在城乡各自封闭的管理系统中,街、乡政府履行着对自管人甲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内有些建制镇政府其实已经具有了城市政府的地位与作用,但还充当着农村管理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开发区政府本来就是由过去的乡或镇政府直接转变而来,其自身的职能和作用还局限于农村管理政府的角色。
在街道与乡镇并存的行政体制下,国家财政与集体经济并存。在市政建设上表现为,同一片区域中,一方面部分市政建设纳入城市统一的市政建设规划中,有国家财政支持,管理有序,基础设施(路、水、电、暖)比较完善;另一方面农村部分基本不存在“市政建设”,只有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部靠村组织自筹资金解决,基础设施相对贫乏,市政建设落后。在经济活动上表现为,一方面街道办事处的资金归属财政分配,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经济来源和分配的不一致导致同一片区域从面貌外观到人员归属的巨大差别,交错复杂导致各种问题。这也是造成“城中村”及“村中城”现象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平均值已经达到44.9%,处于城市发展最快时期。但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突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不仅阻碍了现代化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也成为了划分城乡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身份对立的横亘。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体制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今后拉动内需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缩小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
对此,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给出明确方向,“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成为2009年经济工作重点。
城市扩张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毋庸置疑,城市化进程让长期以来束缚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走向解冻。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资源向城市转移,使农村人口市民化,将农村务工者输送到城市当中的二、三产业当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劳动资源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为拉动内需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形成相互助推的平衡发展模式。
但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城市发展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占总人口的56%,对于如此庞大的农村转移来的剩余劳动力,在现有的大中型城市并不能完全被吸纳。于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带来的后果,一方面使得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务工,属于城市中庞大的低收入人群,往往不能参与分享城市化进程成果,被看作是城市的“边缘阶层”,但他们却是城市中庞大的流动居住群体,长期以来甚至一部分临时流动人口还转化为了常住流动人口,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城市交通拥挤、流动人口庞大、城市“夹心层”人口住房问题、城市产业布局失衡等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加,使得原有的城市核心承载功能降低,很多人甚至很多原有的城市居民,为减轻压力、提升居住品质有了主动郊区化的置业理念,甚至有人在乡村置业、生活,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面临一系列日益凸显的城市问题,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开辟城市新区、城市新城等。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洛溪板块,是中国最早呈现的郊区小镇形态,其初始功能为缓解广州中心区居住压力、改善原有居民生活环境及优化相关资源配置等问题,后来扩大为“华南板块”,并于2007年正式升级为番禺新城。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地也纷纷涌现出不同模式的城市新区,如望京新城、浦东新区等。从城市发展规划的角度理解,城市发展正逐渐走向“中心城区+卫星新城”发展模式。现今,此种新型城市扩张发展模式已经在全国很多地区得到发展、推广并升级。例如:天津滨海团泊新城投资有限公司正在运作的天津团泊新城项目,作为天津距离中心城市最近的新城,在规划中更进一步强调自身开发的节奏和脉络:以创意产业为主线、以体育产业为先导,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现代设施农业,最终将发展成为生态体育新城,并承接天津市举办2013年东亚运动会足球、网球、冰上、水上项目等比赛场馆的需求,同时弥补了天津市网球、冰上场馆的缺失。由此可见,建设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态宜居新城,不仅可以满足不同收入、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也将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按照思源置地对新型城市扩张发展模式研究的结果,从人口密度的维度划分,暂且可划分为“城市五级”。城市一级,即城市核心区,将作为居住聚集区,承载工作、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人口密度最高一般在20-30人/亩;城市三级,即郊区小镇一般大多分布在中心区10-15公里的范围内,居住构成多依赖于原著居民和少量外来移民,人口密度通常保持在8-10人/亩;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自然村落基础上,辐射少量区域边缘居民,人口密度通常比自然村落的3―5人/亩略高,通常为2―3人/亩。
村镇建设须解决四大难题
在城市化促进乡镇发展的同时,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也尤为重要。按投资方式划分,有以下三种做法:一是村集体和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开发;二是村集体自主开发;三是村集体和村民共同投资开发。如按改造方式划分,又有两种:一是就地边拆边建;二是异地先建后拆。再按结合方式划分,主要有三种:一是与卫星城建设相结合;二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三是与中心村建设相结合。
目前的乡镇主要以村集体自主开或村集体与村民共同开发,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项目启动缓慢。项目启动缓慢的主要原因又有三个方面,一是村集体资金缺口过大,无法开展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二是当前政策支撑不足;三是项目的审批过程太长。
第二:规划指导不力。改造后没有腾退出土地、新村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第三:农民对上楼有不安定感。
第四:特殊区域的绿化隔离带的特殊政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如商品房开发过度、规避缴纳土地出让金、制造协议出让土地机会等等。
理解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将为城乡土地管理提供有利的环境。
从世界范围讲,冠以“新农村建设”的国家农村发展计划不少。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新农村建设,不过那是一个军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为战争服务而组织的改革。30多年来,这种以钢筋水泥建设农村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全人类都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农村建设代之以绿色为主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在不割断历史的前提下,以“至下而上实行民主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凸现城乡差异化。现在,欧盟正在大规模地建设其农村。现在的欧盟包括25个国家,人口为4.568亿,地域面积为390万平方里,人口和地域面积均约为我国的三分之一。今天,欧盟5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占地域面积90%的农村地区。
今后10年有3亿农民迁入城市
建国以来,财政分配和信用分配一直是我国集资的两种基本形式,今后仍然是主要的形式。然而,随着我国财政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仅比两种集资形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开拓适合我国需要的其它集资形式。当前,我国出现了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集资方式,这是在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事物,也是对长期固守的财政银行集资的一个突破。可以预期,这些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而出现的集资形式,将会得到发展和不断完善。
一、多样化集资渠道豹必然趋势
三中全会以来,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以及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指导下,城乡商品生产和流通有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相对分散而又不断增加的社会货币资金:①随着国营企业自的扩大和税制改革的完成,企业税后积累资金会随之而迅速增加,这是属于企业自支配的、用于扩大再生产等用途的积累性货币资金;②实行搞活经济和对外更加开放政策措施之后,城乡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中外合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在交纳税收后,会有很大数量的积累性货币资金,并为各自利益寻求新的投资场所;③经济发展带来人民收入的增加,用于不同需要的货币储蓄也会增加,这是属人民群众所有和支配的货币资金。由以上种种因素形成的巨大的社会货币资金,具有归属不同,资金追求利益不同,机动要求不同等特点。一方面,它不仅数量巨大,不为财政、银行支配,而且分散于再生产过程和各阶层居民手中。例如: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二年广东每年增加的农村集体和社员存款仅占出售农副产品收入总额的9.7%,尚有大部分成为社会游资而沉淀于流通之中。另方面,在扩大企业自和多种经济成分发展之后,又为这些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场所。当前各地出现以各种形式的社会集资设厂搞建设的情况,正是这种社会资金寻找投资场所的表现。这些投资活动,有的已导致盲目建厂,影响到国家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一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财政、银行分配渠道已不能满足变化了的社会资金的要求。首先,仅有财政、银行渠道满足不了资金收益的要求。诚然,国家对日益增多的社会资金,可以通过调整税率来吸收一部分,但这种无偿征收增加过多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积极性,更不能用于吸收税后资金。当然国家也可以利用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的利率杠杆及其有偿特点,吸收资金,但信用利息收入毕竟要比投资收益低得多。例如:朝阳重型机器厂吸收职工入股力、厂,每百元股金分红利17.5元。佛山第二饮食公司每百元股金分红利15%,都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因此,由于资金所有者的利益,当未确定投资方向之前,作为暂时闲置资金,它会存入银行获息;但确定投资方向后(即使会冒一定风险),就会把资金提走。这是现阶段社会资金所有者追求物质利益的表现。其次,仅有财政、银行集资形式满足不了地方劳动力安排的要求。资金的集中与分配,意味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集中与分配。各地方和企业筹资设厂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安排当地劳动就业问题。然而,财政、银行集资基本上是属于国家统筹安排,资金的投放未必能与当地就业相一致,存在着国家向地方集资与地区就业出路之间的矛盾。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集资,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山东平原镇提花织物厂实行“股金招工”,规定每人带3,000元股金进厂,仅几天时间择优录用工人365名,集资106.8万元,解决了资金劳力结合的问题。最后,我国资金管理制度缺乏灵活调剂资金的服务措施,不同的暂时闲置的社会资金,有着各不相同的要求,而且,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和生活需要中具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资金持有者既希望能获得较多的利益,又希望在出现预料外紧缺时,能够获得调剂资金。目前,投入资金购买国库券或是股票、债券,在偿还期之前都不能获得灵活调剂的金融服务,致使相当多的社会资金,特别是农村资金,出于其自身便利需要而保留在手中,积压了大量的资金。因此,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配合国家的筹资要求,不仅要创造多样化的集资形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调剂服务,例如票据贴现、证券抵押、信托转让等业务,使之配套成龙,以便能够解除投资者害怕资金冻结的后顾之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社会货币资金有着不断增加的趋势,资金潜力很大,而且,企业股票、债券以及各种形式的金融调剂活动也存在着不断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现阶段经济发展和资金运动的特点,采取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措施,改革现有不适应的金融制度,发展新的业务。
二、有关股票和债券集资的几个认识问题
由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是一种企业的有价证券。这是有价证券的性质是什么?是否和信贷集中原则相悖?这种集资方式有什么积极意义?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会有利于开拓和发展我国目前尚不发达的金融证券业务。
(一)关于我国企业有价证券的性质问题。股票和债券是资本主义国家广泛运用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能否采用?这是开拓证券业务时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股票是企业用于筹集长期发展资金的一种形式。它是证明持有人对发行企业拥有部分所有权(权益)的证书。在法律上,这种权益表明持有人有权占有企业部分资产,有参与企业管理和享有盈利分配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经营亏损风险的义务。债券是企业用于筹集中期临时资金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一种同意定期支付借款本金和利息的债权证书。因此,持有人与企业的关系只是一种较长期的借贷关系,其权益是获得到期本息,不和企业所有权和利益发生联系,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关系。股票和债券是企业直接向社会筹资的一种形式,表明企业对证券持有人直接承担不同的经济权益和法偿责任,是信用制度的特殊运用形式。经济权益的占有首先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性质。因此,企业有价证券的性质,归根结底是取决于这种投资形式归谁利用,为谁服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股票和债券被资产阶级广泛利用,是为资本对劳动者剥削,获得高额利润服务的工具。资本家通过掌握股份公司的控股权,来达到控制和统治企业的目的,从而占有公司的绝大部分利润。对于广大的小股持有者,不过是打着“股东”的招牌行集资目的,付给他们的不外是相当于存款利息,根本说不上占有和管理企业权利。因此,资本主义股票和债券,是依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者服务的工具。我国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联系,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中外合资企业在外)筹集社会资金的工具。首先,从购买证券的资金来源看,主要是劳动者创造的企业纯收入或是按劳付酬的货币收入,它不是货币资本。其次,从待有人的构成看,主要是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劳动者或是职工、社员。它们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或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组成部分。它们对投资企业享有参与管理和利益分配权;而生产资料归企业所有。最后,从盈利分割看,股息和利息都来源于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纯收入的一部分。分配的一般原则是照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即使是个人按股分红所得,也只是在上述分配原则下,对其投资建设而得到的较优惠的物质鼓励,因此,是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总之,社会主义股份公司是摒弃了资本剥削的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与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等同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