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政策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未来会是这样的神奇吗?手持一个DNA条形码测定仪,即能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迅速鉴别包括肉制品在内的各种农产品是否掺假。致力于DNA条形码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们认为,这样一个简便、快捷的仪器离我们并不太远。
无法伪造的身份证
科学家认为,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看,物种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基因的差异,即在DNA序列上的差异。因此,当我们测出一份样本中的特有DNA序列后,将它与已经测定完成的序列相比较,就可以知道该样本是否属于某个已知物种,而不需要再利用传统的鉴定方法进行鉴定。
中国科学院生物局的专家告诉记者,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就是利用标准基因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和准确鉴定的新技术,与超市收银员扫描商品上黑白纹相间的条形码原理一样,但这种条形码并不是印在物品上的,而是存在于动植物的DNA中,就像物种的“身份证”编号。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生物学家保罗?赫伯特(Paul Hebert)于2003年提出这一概念后,DNA条形码已成为生物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1(cytochromecoxidaseI)由于其引物通用性高、长度合适、进化速率较快、可以区分近缘物种等优点,已成为较为理想的动物DNA条形码。随后,赫伯特等人发起了“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iBOL(the International Barcode of Life),该计划的目标是5年内获得至少50万个物种的DNA条形码标准序列,并建立通用易用的实验标准和数据平台。中国于2008年与iBOL计划签署合作备忘录,并成为世界上的4个中心节点国家之一。
在此之后,DNA条形码技术作为新兴的生物分类学工具,短短几年内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会、中科院联合资助了50多个项目,总经费约1.2亿元,支持开展生物DNA条形码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生命条形码计划实施的主力军,积极承担并开展了生物DNA条形码方面的科研工作及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目前,中国有70多家科研机构开展了生物DNA条形码的研究工作。
由于植物线粒体基因进化速率较慢,CO1基因不能用做植物DNA条形码。从2005年至今,美、英、韩等国多个研究组提出了若干个植物DNA条形码或条形码组合的动议。2009年8月,国际生命条形码联盟(CBOL)植物工作组推荐rbcL+matK组合作为陆生植物的DNA条形码,在同年11月被第三届国际生命条形码大会确定为核心条形码。由于该组合条形码尚存在研究样本量偏小和物种分辨率低等问题,大会建议trnHpsbA和ITS作为辅助条形码,并在2011年最终确定通用的植物DNA条形码。
中国科学家在植物DNA条形码研究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全国19个科研院所和高校62名研究人员组成的“中国植物条形码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了种子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研究团队根据对主要来自中国的种子植物75科141属1757种共约6286个样本(每个种至少2个样本)的四个DNA候选条形码片段(rbcL, matK, trnH-psbA和ITS)引物通用性、序列质量和物种分辩率等的综合分析,发现3个质体DNA候选条形码片段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核糖体核DNA候选条形码ITS在被子植物中的通用性较高,而在裸子植物中稍低。研究还发现,ITS具有最高的物种分辩率,与3个质体DNA条形码片段的任何一个组合均可分辨69.9%-79.1%的物种,显著高于rbcL +matK条形码组合49.7%的分辨率。此外,ITS的部分序列ITS2也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分辨率。
革命性的应用前景
国际上,DNA条形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种分类和物种鉴定上,科学家用它来发现新的鸟类、鱼类和昆虫品种;海关的专家们用它来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然而在中国,DNA条形码在以最新的分子技术鉴别混伪农产品,打击不法企业用低价甚至有害的产品冒充高价产品进行销售,维护消费者利益和市场秩序方面显然有着更加迫切的应用。不论是一块肉还是一根草,不论怎么粉碎、染色、加工,不论是切成片还是磨成面,只要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就可以一眼识别出它的本来面目,真的能够很好地解决多年来令人们头痛的监管难题。
2012年初,我国科技部启动了“十二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基于DNA条形码的快速检测与分类关键技术”主题项目,针对国内中药材市场上冬虫夏草存在伪品现象,该项目开展了DNA条形码技术快速鉴别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近缘物种的技术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应用BLAST1和Nearest genetic distance两种方法ITS条形码的鉴定效率可达100%,能快速有效地区分冬虫夏草与其混伪品和近缘种。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专家告诉记者,我国中药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来源复杂,真伪难辨。以常用的208种中药材为例,其混伪品和近缘物种高达1000余种。金银花的正品忍冬金银花在市场卖到每斤160-200元,但山银花一斤仅20多块钱。在药材市场上,不法商贩几乎都是以山银花冒充金银花,一般人很难辨别,但如果用中药DNA条形码技术就可以鉴定。可以说DNA条形码为各类农副产品的流通监管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检验检疫领域,随着全球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搭乘飞机或者轮船来到我国,对我国的生态安全造成了威胁。目前,口岸医学媒介蚊类和农业害虫实蝇的物种鉴定主要采用形态学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经过训练的技术人员使用关键的形态学特征就能进行常规鉴定工作,但大多数情况需要经验丰富的分类专家,如果标本保存不好,即使分类专家也无能为力。DNA条形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因为DNA条形码能从少量或部分的组织中获得,迅速有效阻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由广东中山检验检疫局参与、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牵头申报的《检疫性有害生物DNA条形码检测数据库建设及应用》项目已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整个项目通过对检疫性有害生物DNA条形码检测技术、标准、数据库与查询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综合示范,突破DNA条形码检测技术中不同类群、不同分类单元DNA条形码筛选与确认,DNA条形码检测与现有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比对与验证等技术瓶颈,从而建立我国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DNA条形码检测技术体系。
国家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专家向记者列举了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具有六大优势:只需选用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片断即可对某个属、科甚至几十个科的绝大部分物种进行准确鉴定;监督过程更加快速,可以在短时间内鉴定大量样本;重复性和稳定性高;实验过程标准、操作简单,更易实现物种鉴定自动化;可有效缓解分类鉴定人才缺乏的现状;可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平台对现有物种序列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可实现共享。
目前,经过科学家近十年的不懈努力,DNA条形码在实验室中的检测技术业已成熟,但对实验设备的硬件要求和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依然很高,极大制约了这一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未来,如果能研发出手持式DNA条形码测定仪,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员将能够进行现场执法,而无须等待漫长的实验室检测,避免等检测结果出来了,可疑产品早就吃到消费者肚子里面的尴尬。
除了在食品安全领域,手持式DNA条形码测定仪还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法医可以对现场进行快速鉴定,避免“京温商城女孩坠楼事件”那样警民之间因程序漫长而引发的对立和谣言。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志愿者都可以为偏远地区的人们进行疾病筛查和产前诊断,生物学家们无疑会借此发现更多的物种,而这一切的可能,都要仰赖PCR仪器硬件小型化、智能化技术的突破。
有望突破的硬件瓶颈
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离不开PCR仪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从1983年诺贝尔奖得主Kary Mullis博士发明PCR至今,PCR技术就如同阿基米德拿来撬动地球的杠杆一样撬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领域。30年,PCR技术刚好发展到了第三代。
第一代PCR就是我国实验室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的定性PCR技术,采用普通PCR仪来对靶基因进行扩增,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对产物进行分析。它的最大缺点就是只能定性检测,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也就是说只能检测出羊肉卷中添加了鸭肉,但无法确定到底添加了百分之多少。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准确检测出羊肉串和肉卷中的鸭、鸡肉等含量和比例,执法部门很难对售假商家进行处理。
第二代PCR就是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qPCR),它利用荧光试剂监控扩增,来实现相对定量。在开展基因表达分析时,需要标准曲线或参考基因来协助定量。
微滴式数字PCR则为第三代PCR,它不再依赖Cq值或内参基因,即可确定低至单拷贝的待检靶分子的绝对数目。微滴技术让数字PCR成本更低,且更实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我国一直把财政政策作为一种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根据各时期经济形势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目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己经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从中国财政政策实践来看,财政政策确实可以明显的刺激经济增长。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财政政策的有效调控。但是对于财政政策的运用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亟待我们研究和分析。
一、财政与财政政策
(一)财政
要研究财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财政是政府的"理财之政"。"财政"一词,二层含义:1.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2.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
(二)财政政策
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
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税收政策、财政支出、财政预算政策三个方面。
(一)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加以调节,如合理分配收入,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等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有贡献,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财政政策的作用下,税收是由政府组织的,可以筹集资金,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将其合理分配应用于社会公共投资方面,不仅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进程,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在税收政策的影响下,可以使私人将经济收入进行储蓄或投资,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跃市场经济,对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卓越的贡献。
(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制定财政支出政策,能够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财政支出过程中,能够产生结构效应,可以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调节性作用。经济建设、社会文教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据较大比重,而经济建设尤多,二者与GDP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对政府财政支出的需求相对较大,需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加以调节。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社会文教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财政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赤字、盈余、预算收支平衡是财政预算政策的重要组成形式,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影响。
首先,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影响,其影响力程度与赤字规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赤字弥补方式是尤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所谓的财政赤字,是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开支,通常以通过银行借款形式而弥补财政赤字。在此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得以增加,但是否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确定。所以,赤字弥补形式的有效,才能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影响。
其次,财政需求与供给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产生重要影响,财政赤字能够使财政需求结构加以改变,确不会使需求规模扩大。基于此,以国债收入进行弥补,如若能够合理控制此债务补偿模式,则能够充分发挥其“扩张效应”,在规避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最后,财政预算政策中赤字,能够充分发挥着“排挤效应”,能够促进政府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在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财政赤字发挥“排挤效应”,可以对政府投资中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抵消,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
当前形势下中国需要财政政策是毋庸置疑的,而需要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可以从政策基调、政策的预期工具两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探讨
一财政与财政政策要研究财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但是,目前学术写作论文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再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和企业财务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刘邦驰,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论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公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国主要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支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笔者也将主要从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以财政支出项目为自变量的柯其分别表示财政支出结构中某一项目支出增加1%时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百分数,这样我们就用产出弹性来描述财政支出的结构效应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调节作用。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2006)我国1989—2005年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分类统计数据为样本区间。相比较高,而在1996年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为不利的,税收负担相应较轻,实际该年税收负担为10.3479%,与其他年份相比较低。经过去除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且高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低,低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高,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现在我们转入,采用排除非税因素影响后修正的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所得到的回归效果比较好,调整的R2为0.317,F检验值为6.115,各回归变量的T检验值均能通过95%的检验,从系数项来看,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3.866,即表明税收负担上涨1%,经济增长率下降3.866%,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6,即税制结构变化1%,经济增长率变化0.6%,影响系数较小。这样的结果与理论上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相符,我国现行税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修正后的税收负担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从数据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应该说是1983年税制改革的延续,1983年是税制结构和税收负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设立所得税,税收负担从1982年的11.25%,猛涨到1983年的18.55%,在随后近10年时间内,税收负担不断降低,最低时为10.167%,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税收负担才得以不断的提升,到2004年达到18.839%。也就是说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缓解了税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从税制结构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业以利润形式上缴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类税收,直接税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仅在10%左右,通过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税体系,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随后持续减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税体系的建立,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3.953%,随后几年逐渐升高,2004年达到39.0463%。从求解出的结果看,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起越来越有利,非税环境越来越有利,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步体现,反过来说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在1983年税制改革前也出现过,所以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税收作用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税制必须进行改革。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财政政策 效果
如今,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考验和问题,这其中既包括特大地震、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也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灾害。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众多不利因素,但在宏观调控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艰难地挺了过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政策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并进行调整。
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体现
要了解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有必要对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所谓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所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就业的整体水平,减轻不利因素带来的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通过对财政政策的定义可知,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必须对其基本构成有所了解。构成财政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收入和支出,其中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种收入方式,支出则主要包括转移支出和政府的购买两种支出方式。
其中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家采取稳定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与政府购买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转移支出主要是政府施行社会贫困救济,福利的一种支出方式。
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
通常财政政策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紧缩性财政政策,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出现过热现状,通货膨胀呈现上升趋势时,则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伴随着政府减少支出,或是增加税收的措施。而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明显增加的趋势出现时,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则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政府的行为不同,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会采取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措施。总之,无论是在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在其中进行的宏观调控最终是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波动,并减少对国家经济的损失。
三、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采取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得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做出有利调整,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消除货币政策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实施对刺激社会需求带来积极影响,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所以说,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效果
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就业情况,物价情况,经济增长以及收支平衡四个方面。首先,我国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依然不是很乐观。自08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逐月回落的趋势,政府在防止大面积的通货膨胀方面做出的很大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如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旧在高位运行着,仍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部门出口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导致市场格局发生转变,企业利润下降,因此这种经济回落状态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很不乐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相继关门,生存压力增大,因此造成就业难的现象。最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收支格局必然出现多级分化的现象。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回落。
综上我国经济形势下,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取得的效果有所不同。就拿我国经济萧条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来比较,财政政策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对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会保持和促进经济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可以有效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对保持社会的安定带来积极影响。
五、就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的建议和措施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理论策略,为保持经济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对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增加劳动人员的工资,提高工资收入,只要人们手中有钱不仅能缓解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还能促进人们的消费,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增加对低收入人群和地区的财政帮助,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
第三,增加对基础建设等的投资,包括对铁路等的投入要增大,这是拉动内需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四,对农业来说,加大补贴,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最为广泛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
最后,调高个体税收起点,尽可能降低利息税,施行大规模的减税措施。
通过以上的所有措施,我国经济会在最短时间实现健康稳定地增长。
六、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还是很有帮助的,认清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尽可能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尽量减少波动带来的损失,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恕勇.财政政策究竟在宏观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J].经济视角:下,2013(9)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加频繁。然而,国际资本流动在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就是这一风险的具体表现。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的政策分析工具指出在资本流动情况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各种方法。
[关键词]资本流动突然停止;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53-03
1 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加频繁。早期的资本流动集中在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现在的资本流动主要形式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
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如果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则能促进本国的发展。如果资本流入过多,则会造成国内的经济泡沫;如果资本流出过多,则滞后本国的发展。两种情况都会在不同程度造成经济危机。本文主要分析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时的原因及其风险管理,希望能给各国在管理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方面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
2 资本流动突然停止
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往往是本国所无法满足的,因此,资本流入就成为满足这些国家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流入的资本主要是国家投资和私人资本,其中,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其优惠的政策更多的吸引了私人资本。私人资本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进入和撤出市场都十分迅速。所以,如果私人资本投入其他国家或者大量从本国撤出,则会造成本国的资本流动突然停止。
资本流动突然停止(sudden stop),在1998年被Calvo首次定义,认为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就是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和国内资本的急剧外流。之后的学者给出的定义都是对Calvo定义的进一步阐述。
3 引起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因素
3.1 国际间各国的利率有差别
各国的利率差一方面使游资都流入利率较高的国家,因此,利率较低的国家存在着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风险。另一方面,游资的大量涌入,使利率较高的国家的外资增加。资本的大量增加可能会使资本流入国出现泡沫。一旦泡沫过多,这些游资就会大量撤离,这样,又会造成原来的资本流入国的资本流动突然停止。
3.2 发达国家的汇率较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走强
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本的持有者更愿意将资本投入已经有良好发展基础的发达国家。因此,资本大量的回流到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存在大量的流出,造成了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
4 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影响
4.1 凯恩斯效应
流入国内的资本减少或者国内流出的资本增多,都会导致国内的收入减少。
如图1所示,根据IS-LM曲线,当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时,LM曲线左移,使收入减少,产出下降。IS曲线也由于资本流入的减少而左移,更加加强了产出的减少,也会造成国内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使经济陷入衰退。
4.2 相对过度供给
从进出口的角度出发,产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当资本流入突然停止时,国内收入下降,贸易品可以通过国际贸易途径消化,而非贸易品则只能在国内消化,因此造成了非贸易品价格的急剧下降。
4.3 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
国际资本大量的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造成了本币供应的相对过剩,外币供应的相对短缺。同时,汇率的下降,也造成了更多的资本流出本国,流入汇率较高的国家。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影响。
4.4 新兴市场国家面临银行风险
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拥有大量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当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时,这些债务的本币计价被放大,表现为企业的负债状况恶化。这样一来,企业在银行的贷款也不会按时归还,甚至会成为银行的坏账。
5 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风险控制
对于风险的控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从货币、财政、汇率政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于风险的控制,不仅表现在预防上,在风险初露端倪时,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情的进一步恶化。
5.1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当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发生时,对市场上货币量的控制就是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表现形式。
(1)当有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出本国时,为了防止出现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而造成的危机,国家可以适当地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利率,减少市场上流通的本币。这样一方面可以抬高本币的汇率,使本币汇率维持在一个较平稳的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外币的流出。
如图2所示,紧缩的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收入减少,利率提高。当大量的资本流出本国时,收入减少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当大多数的国际资本逃离本国时,少数仍在本国停留的资本,感受到银行利率的上升,可能会对本国经济重拾信心。同时,利率的提高也会再次吸引国外的投资者。如果措施采取得当并且及时,很有可能会避免因为资本的大量流出而造成的经济危机。
(2)可以限制国际资本流入本国过快,降低本国利率,使国际游资放弃在本国寻找利益。但是,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不仅减少本国的资本流入,国内资本也有可能因为国内利率过低而流出本国。
因此,货币政策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作出的决策。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个货币政策,重要的是要在正确的时候用正确的货币政策,这样才能在预防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时,发挥效用。
5.2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1)当资本不再大量流入本国,甚至从本国大量流出时,适当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国内的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使大量的本币在本国消耗,降低资本大量流出的风险。
如图3所示,当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IS曲线向右移动,这样不仅导致了收入从y1到y2的增加,而且使利率从r1上升到r2。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减少资本流动突然停止而造成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有利于稳定人民信心。例如r的上升则对于国外资本重新产生了吸引力,不久之后大量的资本又会被利率所吸引,而投入到本国。
(2)当资本大量流入本国时,为防止资本的突然抽离,可以对外商的投资征收税款,提高税率,这样,当资本抽离的时候,国内仍有部分资金应对资本抽离的危机,外商在投资时,也会考虑税率的问题,而慎重地作出决定。
从财政政策中,也可以看出,对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防范措施如同货币政策一样,也没有局限于紧缩或扩张的财政政策,而是要因时制宜地选择适合当时情况的财政政策。
5.3 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浮动汇率制度在极大程度上能降低资本流动的风险。如果一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一旦国内资本流突然停止,就需要用大量的外币去维持本国的固定汇率,会造成重大损失。
在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为了防止实际汇率的升值,都采取了主要以盯住美元的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类似于中国香港的金融市场。这种政策在国家发展初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但是,一旦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或者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国家则难以招架。
1997年爆发的泰国金融危机就是盯住汇率在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时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的典型。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泰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令人瞩目。然而,就像一个定律一样,前期的飞速增长总会造成后期的国内经济泡沫。泰国也不能免俗。当泡沫破灭时,资本纷纷外逃,而泰国国内也存在着大量的外债。国内外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都使泰铢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吸引大量的资本,泰国早已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泰国并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货币政策。为了盯住美元而付出了大量财力的泰国政府,在1997年7月2日,不得不宣布放弃已经坚持14年之久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固定汇率制度在较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危机爆发时对本国的伤害。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本国减少危机的创伤。同时,根据不可能三角形,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既可以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可以保有本国的独立的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危机爆发时,可以根据国情制定有力的政策,帮助本国迅速走出危机。
综上所述,在防范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危机时,不仅要防止流入国内的资本减少和流出国外的资本增多,也要防止国际资本流入本国过快而给本国造成的潜在的风险。在使用政策工具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三者的使用应该相辅相成,而不要依靠单一的政策。
6 结 论
本文通过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发生的因素及其影响,指出在新兴市场国家防范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国家政策工具的分析,指出在宏观角度防范资本流动突然停止风险的总体思路。同时指出,对资本流动突然停止风险的防范,不仅要防范国外资本流入的大量减少和国内资本流出的大量增多,更要在源头防范这种风险,即控制资本流入国内的速度过快而造成的国内经济泡沫。
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才逐渐显现,也是从亚洲金融危机后,人们才意识到对这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研究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N].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喜平.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Calvo.capital flows and capital market crises:The simple economics of sudden stops[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1998: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