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众所周知,一堂生动形象的好课离不开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和一份通俗易懂的课件,当然最关键的还必须要有一个思路清晰,逻辑缜密的教学设计。今天我通过给大家梳理教案、课件、教学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来重点谈谈怎样做好一个课程设计,以便在讲台上展示出名师风采。
一、理清概念及关系
1.教案
教案,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方案,通常老师通过备课将自己所授课程以计划的方式呈现出来,一份教案主要包括:班级、授课时间、所授科目、课文标题、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授课时间安排等等。教案的编写有助于老师按照教学计划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2.课件
课件,这个词相对于教案来说比较新颖,是与传统教学计划相对的一个“时兴概念”。课件通常是指一种教学课程软件,它是授课人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和课程内容,通过对授课过程的详细构思确定的课程软件,课件是授课内容的直接呈现。课件之所以是个较为时兴的概念,是因为它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而逐渐在教学过程中推广的。因为它是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制作的包含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因素的教具。相比教案来说,课件在授课过程中显得更方便、快捷,尤其是其直观性更是让授课内容通俗易懂。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要素优化合理配置,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过程,里面渗入教学设计,是将教学原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一堂好课,需要较高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4.三者关系
教案与课件都是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最直观的呈现,教案是教师在课前有意识地进行设计构思,而以纸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学结果,课件则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比如:图像、声音、视频进行授课所编写的授课内容。它们都是教学直观上的反映。教学设计则是授课老师对一堂课的整体计划,因此,教案的编写与课件的制作都离不开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是教学设计的结果,教学设计是产生具体教案和课件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要素,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更直接地决定了教案和课件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
二、教师如何写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都有一个认知: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预设性,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的预设性往往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摆脱教学设计预设性所受到的制约,教师就必须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设计策略,因此,如何做好教学设计是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这也是证明老师授课经验和授课能力的标准。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写教学设计:
1.系统规划,全局把握
教师应该系统分析教材,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结构、范文特色,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将教材每个章节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教材生活化”,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见下表:
■
2.难易分明,重点突出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英语思维中国化”也就是用中国的语法知识及表达方式来机械地学习英语。这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教材上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语法知识特别抽象,抽象的东西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课程设计的时候考虑到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于较难的、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的,可采用简单化策略,用具体的例子或数据或符号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见下表:
■
3.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教学过程尤其是英语的教学过程一定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否则,就成了老师自己在那“自说自话”的单口相声,一位好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总是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和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的主体。以下面的表格来进行详细说明:
■
以上只是通过一些小例子来说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技巧性,教学设计从根本上还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不但应该在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上下工夫,还要具备应急应变能力,以弥补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老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姜扬,吴亚子.对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才智,2009(7).
[2]裴娜.陈述性知识及其掌握策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陈柏华.论全人发展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4]蔡铁权.从知识观解读课程三维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5]康世刚.数学素养生成的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一、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的提出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这一概念,最早提出的是美国教育家Robert Gagne。自从Robert Gagne提出“ID”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Leslie J. Briggs(1974)提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
2、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迈进, “教学设计”一词悄然取代“教案”一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英语教学研讨中。实际上,教案并没有消失,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案可以解释为教学的方案,主要聚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上,即教什么、怎么教。而教学设计不但包括教学过程,也包括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定、教学资源的设计以及学习效果评价等。总之,教案只局限于课堂的“教”,而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全面,不仅能使教师明确教什么、怎么教,还使教师明确为什么这样教,“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二)英语教学设计
1、英语教学设计的定义。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而形成英语教学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设计。英语教学设计即为英语教师基于学生特征等外语学习需求分析,设计英语教学目标,英语教学过程、英语教学策略、英语教学技术,并进行评价反馈,以进行英语教学准备的过程。
2、英语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英语教学设计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设计和评价。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熟练驾驭教材。从高中英语教学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合理地安排,形成教学反馈的过程。教材是课堂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在英语课堂设计中,教师应总览全局,组织好教材,考虑好整体教学,安排好课时,分配好各个课时内容,设置好每节课的课后作业和练习,把握各课时内容的前后衔接。同时,还要抓住教材中的关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教材内容激活,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环境中轻松领会,掌握教材内容。
(二)正确把握教学方式。吴立岗在《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一书中描述,“教学方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性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俗话说,教无定法,因此,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整合教材,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教师要提出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经常有很多英语教师抱怨道:“我该讲的都讲了,为什么学生成绩还是提不高?”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该教师没能深入地把握课堂教学设计的宗旨,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教师上课肯定是要有教学目标的,要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进行教学设计。而要设计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根据教材设计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据此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步骤。
准确的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一堂课时间有限,精确的教学设计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有效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可以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从这方面讲,教学设计是获取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四、优化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看在于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阐释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所学重点内容设计。由于教学重点不同,教学活动的内容也不同。有些侧重于培养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有的是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并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的是练习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的活动。笔者设法对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力求做到活动完成后学生应取得进步。
(二)研究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老师的知识有多么的渊博,经验有多么的丰富,都难免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偶发事件。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的同时,发挥对本课堂的教学机智。笔者平时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博学精通;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学生个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尽最大努力达到“心中有学生、脑里有智慧”的完美教学境界。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正所谓“授之以渔养其终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纯粹地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方法,他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教好数学,就要在课前考虑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所以教师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同时还是乐队的指挥。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的过程。我在设计《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当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按照“授之以渔养其终身”进行设计、组织教学的。
一、教学设计的初稿
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条件与学习心理,钻研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容,所谓“备课备两头”。《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们已经学过了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知道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可以更好的学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我开始写教案时,就简单的按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和以往的经验一气呵成结果,认真看了之后,才发现缺乏新意,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程式化的过程,没有体现出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可见,我的这份教学设计是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只是凭借经验来完成任务是不行的了。经过思考后,便开始进行修改。我参阅了很多的有关资料,在导课、准备和练习上加了功,并且把每个环节又重新安排了一下,要比第一次心中有数多了。就这样,我的教学设计初稿完成了。
二、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案设计的合理性只有通过教学来验证。终于到了试教的时候了,我就按照教学设计的初稿开始上课。前几个环节都顺利完成了,可是,时间不够了,到要练习的时候下课了。课结束后,我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之后,我明白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只是考虑到了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在强调要教的新课的概念,反复不断地分析给学生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教的很累,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看来,教学设计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备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三、教学设计的修改
经过第一次的试教,发现了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教学设计的修改也是必要的。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能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比老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课后,我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在引探准备中,主要复习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回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个物体运动的特征,并联想行程问题中一些经常考虑的因素,为新课作准备。而第二个环节里,我将几个概念分散在每个细节的环节里,一个部分讲一个概念。首先,在准备题中,通过学生演示,解决“从两地出发、相向、同时”;然后,在填完表格后,设计几个问题解决“相遇”的概念;再通过表格里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来解决“相遇时间”;接着,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特征;最后,在学生自己解答例题的过程中,分析“相遇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解答,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解决“速度和”的概念。这样以来,概念很清晰,相信学生也容易理解,不会混淆,也会节约时间的。
四、教学设计的再次实施
经过这次修改后,我对《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于是,拿着新的教案,我又一次的走进课堂,并邀请了学校的数学老师们来听课。这一次的课比第一次大有进步了。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教学环节紧凑,过度自然,概念讲的清楚,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每个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去解决,并且学会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看来,教案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精心设计才可以将教学过程实施的更好。
五、教学设计的反思
关键词 复杂性;适应性;预成性教学设计模式;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92-03
首先界定本文的三个基本概念。
1)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即教案在课前既定完成;课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教案,不折不扣,不可有丝毫的变更。
2)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按自己对学科课程、教学的理解和实际经验在做的教学设计方法。这种模式一般是个性化的,具有多样性。
3)科学的生成性的教学设计,即在课前只生成概要性的教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执行概要边对其进行评价、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教案。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经典教学设计理论给出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是“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即依据教学设计原理在课前对将要进行的教学进行设计,对未来现场教学出现的各种随机的情况未予充分的考虑,不能实时地监测学生的复杂多变的学习心理,如专注程度、动机、兴趣等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进化,故略显得死板和生硬。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中要设计有效的干预,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先前相关知识的回忆,呈现新知识并提供有意义的提示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储存和提取,进行可能促进其知识迁移于未来情境的练习,评价学习效果,这些都是很困难的而且又是结构不良的问题解决任务。又有多种因素使这些已经很复杂的情况更为复杂,包括:1)学生的个性差异;2)教学场景的千差万别;3)高级教学技术的应用;4)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如智慧技能、问题解决等)的多样性[1]59。能否改进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呢?这就是本研究探索的问题。
2 教师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的考察
为什么一线教师不乐意用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笔者认为,除了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不能够很好适应未来学生心理复杂多变的现场教学实践。难道人类有史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把它称之为原生态的教学)就没有合理的地方吗?笔者认为存在的必有其合理之处。那到底有何合理之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重新考察了原生态的教师教学。
原生态教师教学设计情况的调查 笔者随机访谈了89名教师,其中,青年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30人,中年教师(教龄在5~10年)38人,老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21人。
1)当问及“上课前您会不备课吗”,所有教师都回答“当然要备课咯”。
2)当问及“您会严格按照教学设计那套方法备课,写出完整、规范的教案吗”,回答大致有两种:①我只大概会写个授课提纲或打个腹稿(多数是中老年教师);②我会写出一个尽可能完整、规范的教案(多数是青年教师)。
3)当问及“您上课时,会严格按照预先写好的教案,不折不扣地执行吗”,几乎全体被调查的教师都觉得自己会结合现场教学,对原始教案做出或多或少的适应性改变,而且,他们都认为这种变化是必须的。
调查得到的结论有两点:
1)教师一般都会自觉备课(或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写出一个完整的教案,或开列一份授课提纲,或打一个授课的腹稿);
2)在现场授课时,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对课前的原始教案在执行时进行适应性修改。
原生态教师现场教学适应性变化情况的观察及分析 教师有了教案或授课提纲或腹稿以后,在授课现场的适应性变化如何?笔者做了以下观察设计。
1)观察的目的:考察在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在现场教学中做出适应性的修改。
2)观察的对象:某大学的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以及老教师共计140人。
3)观察方法:在进入现场观察前,设计了教师课堂观察表和教师课堂后访谈提纲,表中将课堂分为前15分钟、中间15分钟和后15分钟三个时间段进行观察,主要对比被观察者在每个15分钟内较之之前的教学设计有何改变,将改变部分记录下来并记录其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所占的百分比。
4)观察结果及分析:将在观察前把教师课堂观察表发给3名作为观察者的研究人员,让其在课中依据教师课堂观察表中的要求,对被观察者进行观察,客观真实地填写表格,尽量贴近被观察者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后利用教师课堂后访谈提纲对被观察者进行访谈,并真实记录。
3名观察者中,若所观察结果是有2名及以上的观察结果大致相同,便采用这个结果,摒除第三个观察者的观察记录;若均不相同,则算为无效观察。将每个观察者的对应的数据整理出来,分为授课或讲座题目、学生专业、学生层次、学生人数以及授课时间和地点,并将其编号,录入成表格,以待分析。
对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2],得出以下结论。
1)青年教师组的教师的变化率是从7%~15%,平均变化率是10.53%;中年教师组的教师的变化率从16%~30%,平均变化率是21.92%;老教师组的教师变化率从9%~17%,平均变化率是12.24%。
2)青年教师组和老教师组无明显性差异,而中年教师组和青年教师组及老教师组之间的变化率均有显著差异性。
深入思考以上分析结果,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青年教师组的平均变化率和老年教师组的平均变化率相差不大,其产生的原因有本质性的不同。首先,青年教师组教师缺乏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对本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了解得不是非常透彻,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根据现场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对课前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多数人基本是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其次,老教师组的教师是因为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对该学科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精准透彻,所以在其课前的教学设计会充分而全面地考虑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如此一来,在实际的教学执行中相对之前的教学设计的改变就会比较少。
2)青年教师组和中年教师组以及老教师组和中年教师组之间的平均变化率相差较大,中年教师组的教师经验较之老教师组的教师要少,而较之青年教师组的教师要多,对本学科的知识也是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就导致其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并不能全面地考虑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而较丰富的经验又使其在教学中可以部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也就导致了表中的中年教师组教师平均变化率较大。
这一研究的结果与国外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对于原生态的教学设计,多数教师是根据主观预期和‘经验法则’,预先设计出教学实践的‘手稿’,并把它尝试性地用到教学。‘手稿’通常包含对教学事件的常规安排,是教学实施的一般规划,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观假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手稿’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更改,因为ID实践是“在即时条件下采取的情境化行动。”[1]3-6
3 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课堂生成教学设计模式 “预成”性的教学设计虽有其适应性较差的不足,但也有其优点:它可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按固定的模式进行设计。这让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容易掌握,便于推广普及。
与“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正好是相反的,原生态的教学设计主要依据的是教师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充满了个性、灵活性及动态性,它会依据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变化。这既是其优点,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正是它的缺点:它太过于经验化,极具个性化和多样性,不具备规律性和普适性,不利于新教师学习、掌握。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在动态的、系统论、复杂性的思想观念、波普尔的科学研究试误方法、控制论、质性研究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等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启发下,在李芒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生成性的观点的点拨下[3-4],批判地汲取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和原生态教学设计的优点,摈弃它们的缺点,提出以下生成模式: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在课前和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生成模式及其结构如图1所示。
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模式的特点 生成模式包括概要和更新两个部分,生成概要部分包括学科知识、教师经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更新部分包括现场教学实施、关注学生当前学习心理、体验教师当前教学心理和围绕教学目标实时评价实时改善教学。
下面来阐述下每个部分的特点。
1)生成概要的特点。在这个部分中通常是在课前完成的。强调教师要掌握学科知识,吃透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欲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要在课程的设计中融入自己多少年来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这样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要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或其他已有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来生成此概要,这样能做到有理论依据和系统化操作。在概要的生成部分,设计者既要依赖教学设计理论,同时也要借助个人的教学经验,这符合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的特点。所生成的概要可以是严格的教学设计方案,对于学科知识驾驭能力较强、对学生比较熟悉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也可以生成一个大概的、腹稿式的概要。
2)更新的特点。更新是把前面所形成的概要在课堂上实施,是在课堂教学时段进行和完成的。在现场教学中,教师既要执行和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实时地关注当前学生的心理和体验当前自己的教学心理,同时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实时的评价和及时的修改。具体说,在现场教学实施时,首先,教师依据之前建立和设计好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进行了一个小阶段,或者遇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或是突况时,教师要对此时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依据当前的学生学习心理及教师本身的教学心理,在原有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再进行教学实施,以此类推,就形成了边评价边修改边实施的生成模式。
3)整个模式的特点。
①传统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与上述传统的一般性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相比,生成性的教学设计更像是将前期分析和设计合成为概要设计部分,而将实施和评价合称为更新部分。
②如果将上述整个设计模式看成是一栋房子,那么,生成概要部分就像毛坯房,而更新部分就好比给入住者预留了可适合自己需求的室内装修[5]。
③模式的概要部分是决定性的,本质上是一套理性的、逻辑化的要遵循的程序,而更新部分是创造性的,建立在直觉和理性基础上的过程。所以,整个模式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兼有创造性和适应性。
对模式合理性的评价 笔者设计了合理性评价表格对237位教师进行了随机的访问,数据整理后,得出93.4%的教师认为本模式是合理的。笔者希望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提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模式,可以最真实地还原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并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4 对教师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掌握好本研究给出的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笔者提供以下建议供参考。
1)为了设计好概要部分:①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忽视科学研究,这样才能较高水平地驾驭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组织、规划;②自觉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概要做出尽可能理性的或科学性的设计,为后续教学的展开夯实基础;③在概要设计时,教师要尽量用好以往所积累的教学经验。
2)为了提高对生成模式中更新部分的应用水平,教师专业成长中要注意:①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的现场观察能力;②应该学会并把质性研究的方法应用于现场教学,体察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并对此及时做出适应性的变化;③应该不断通过教学反思来积累教学经验。
5 小结
在课堂教学中,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虽有固定的程序可循,但难以适应现场教学的变化,略显僵硬。原生态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虽然能适应现场教学的变化,却又形态各异,无固定的模式,新教师不易掌握,难以推广。笔者在对原生态的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合理地吸收和“嫁接”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原生态教师的教学设计生成模式两者的优点,提出一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生成模式,概述了该模式的特点,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并对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模式给出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戴克斯特拉,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2册 解决教学设计问题[M].任友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平燕.SPSS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李芒.教学设计的九大信条[J].教育科学文摘,2010,
29(3):58-59.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设计;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音乐的教学设计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探究出符合当展需要的音乐教学方法,实施合理的音乐教学设计。然而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落后的音乐教学设计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
一、研究方法
音乐教学设计工作是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设计对教师能够顺利的将课程标准规定培养的目标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设计应从学生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这些方面入手。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形式,致力于创新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方案,探索高效的音乐教学方法。首先,一共针对高中的音乐教师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到了9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回收率高达96%。
二、研究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调查问卷总统计和归纳了几个常见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的要素不全面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要素中包括了学生分析、课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方面,然而在高中音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会忽略其中某些方面,使教学设计的要素不全面,影响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混淆
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和教学原理掌握的程度不深,而且对音乐的学习缺乏有效的认识,所以音乐教学的正确理念也无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改音乐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音乐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教案的形式出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讲稿与课堂的流程,缺乏必要的教学设计要素和教学环节,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也较弱。
(三)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当要素分析
1.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前期包含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分析,在调研中可以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充分的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缺少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具体了解,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难点以及教学的方向都没有很好的把控,影响了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确。由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混淆,所以很难准确的把控二者,再加上每个高中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能力、阅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每个学校和班级的班风、校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确定教学难点时,主要以经验来推测难点,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3.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设计的不准确,导致音乐教学中存在环节不衔接的问题,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重视教师的行为,忽略了学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用。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述,而没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去感受和反思,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观看音乐视频中的文件,让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三、改革与创新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有效对策
(一)教学设计不与教学方案混淆
为了改变教师将二者混淆的现象,可以通过制定和推广通用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格式,让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与教案进行有效的区分,逐步的将教学设计的内容规范化。
(二)改变教学设计中的要素不全面现象
1.分析学生与教材的内容。首先,要分析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对每一个学生音乐的起点以及当前音乐的水平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音乐学习的风格。其次,要对每个学生之间存在音乐水平的差异进行肯定,在教学设计中能够认识到这些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的方法为音乐教学提供设计的依据,帮助学生认清楚自身的优势所在,发掘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提高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2.教学目标和依据分析。高中生学习音乐是大多数学生音乐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同学生之间音乐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分层次的确定教学目标,全面的开展音乐教学,深化音乐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有效的鉴赏音乐的作品。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和分析。在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区分,其中教学重点通常是客观的,不以教学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而教学的难点具有主观性,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难点是不同的。教学重点是从学科的知识结构出发的重点,教学难点与学生教学对象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关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