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划经济的评价

计划经济的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经济的评价

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36―01

一、幼儿园工作评价的主要类别

1. 定量评价。它是指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即搜集数据资料,用一定的数字模型或数学方法,做出定量结论的评价。如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方法、模糊数学的方法等,对评价对象用数字描述。

2. 定性评价。它是指对不便量化的评价对象,采用定性的方法,做出价值判断。如用调查法、观察法、哲学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搜集、处理教育评价信息,做出判断,进行定性描述。

3. 综合评价。它是对幼儿园办园水平与绩效的整体性评价,即评价园所实现预期工作目标和计划的程度,保教任务完成情况。

二、幼儿园月计划工作评价的措施

幼儿园必须以教育目标为依据,确立园所的管理目标,并以此作为幼儿园各项工作及管理各环节的出发点,同时应当以教育目标为依据确立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教育目标、评价标准与幼儿园的工作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通过评价,可以使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与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要求,从而有利于实施和逐步落实,促进保教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为了搞好月计划评价工作。幼儿园要成立教育质量评价小组,由主管教育工作的园长担任组长,教研组长及教师代表、保育员代表参加。教育质量评价小组在全面教育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参考本园每个学期教育工作重点,研究确定评价的内容,制订评价标准,确定评价的方法及时间,并将评价后的材料进行分析,做出评价总结报告,提出本园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三、幼儿园月计划工作评价的途径

1. 从管理状态入手进行评价。园所管理状态评价包括园所工作目标的制定,组织管理系统以及组织活动的规章制度的建立,管理过程的运行状态及目标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实施等。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幼儿园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情况,如管理渠道是否畅通,组织人员分布是否合理,管理运作过程是否有适当的制衡机制,管理者是否注重成本效益等。

2. 从工作人员入手进行评价。管理的各个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人是管理的核心。要全面了解园所工作质量,就需要注重考察组织中的人的素质及其工作状况。园长是园所的领导核心,是园所办园水平高低的关键,评价应注重考察园长及整个领导班子如何发挥管理主体作用;保教人员素质及专业水平是保教质量高低的关键,评价需注重考察保教队伍建设与发展状况,包括人员任用情况、培训规划与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及园所文化建设等情况。

3. 从教养工作与总务工作入手进行评价。幼儿园的工作主要为教养前勤与总务后勤两大部分内容。教养工作是园所工作的中心,可分析评价教养管理工作、教养工作秩序的建立,教师对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活动和环境创设,教学与游戏等。对教养质量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对保教人员工作状况的考察与检验,同时也反映出国所教养工作管理的实效。幼儿园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提高保教质量,因此,教养工作质量的评价作为实质性评价对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其他结构性评价对象(如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目标管理的制定和实施、保教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等)的情况。

园所总务工作的任务是为教养前勤提供保证与服务。总务后勤工作涉及面广,包括办园物质条件的改善、卫生保健工作、营养膳食、财务财产管理、设备养护维修、招生编班及档案建设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对象。

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型煤化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评价因子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8002

1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化学工业进入了优化升级、转型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大型化、集约化、高端化、绿色化以及原料多元化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流。新型煤化工是以当代先进技术为依托,将煤炭资源深度加工转化,生产石油化工产品和洁净能源的独立化工门类,是在传统煤化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攻关,我国新型煤化工逐步走向成熟。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相继进入大型化项目示范并取得成功,展现出良好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竞争力[2]。煤制芳烃工业化实验获得成功,产业化加速推进。这些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新型煤化工在技术集成、工程化水平、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了关键性突破,技术培育基本完成,进入了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我国新型煤化工的突出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型煤化工开始在我国崛起,显示出了强大竞争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将迅速壮大成为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将对调整化工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发展步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为了协调煤化工基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针对新型煤化工基地的特点,分析了煤化工的环境影响,以期为新型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2项目基本概况

煤化工基地规划总占地面积为94.98 km2,以煤化工、先进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产业发展方案为四大产业板块:①构建煤基石化产品(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及下游产品发展产业板块;②替代燃料产业板块(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乙醇等);③基础化工及下游产品产业板块(化肥、纯碱等);④以化工新材料和新型精细化工产品为特色的高端石化产品板块。

3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内容

3.1评价依据

煤化工基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9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等。

煤化工基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主要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HJ/T169-2004)。

其他相关文件和材料包括《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安徽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纲要》、 《安徽省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安徽省新型化工基地发展纲要(2013―2020年)》、《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总体发展规划》(2013~2030年)等。

3.2评价因子

根据以上规划内容和环境影响识别出的主要环境影响,确定评价的评价因子,详见表1。

3.3评价指标体系

规划环评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遵循全面性和代

表性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持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控制性和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当地环境质量现状,依据淮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规范来确定评价的目标和指标体系,其中部分指标基准依据《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274-2009)。

3.4环境影响分析

3.4.1地表水

根据单因子指数法计算各断面各项监测指标的评价指数,结果发现:泥河、泄洪沟各监测断面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标准,淮河各监测断面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标准要求,无超标现象发生。

3.4.2地下水

从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来看,各项监测因子除铁、锰出现超标外,其他监测因子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的要求,部分点位铁、锰超标,主要因区域背景值偏高所造成。

3.4.3环境空气

根据现状监测,区域内各项常规大气指标监测结果中,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SO2、NO2、TSP、PM10、CO环境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要求,各点位氨、HCl、硫化氢、苯、甲醇、酚类、二甲苯的监测结果均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非甲烷总烃的监测结果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限值。

3.4.5声环境

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有关规定,结合区域的声环境特征,考虑功能分区及敏感点,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采用网格布点法,在规划区内设28个噪声监测点。同时,对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主要交通淮南铁路潘集段布设一个交通噪声监测点位。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声环境质量较好,各点位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能够满足相应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淮南铁路潘集段,各监测断面交通噪声昼间和夜间监测结果均满足标准要求,煤化工大道部分监测断面交通噪声不能满足相应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3.4.6土壤环境

评价区域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根据对区域内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现场采样分析结果,监测因子包括pH值、总砷、总汞、总铜、总锌、总铅、总镉、总铬8项指标。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因子均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要求。

3.4.7生态环境

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态系统类型总体为农田生态系统,依据其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林草生态系统、居落生态系统、路际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5种生态系统类型,其中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其次为居落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4结语

近年来,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迅速,但新型煤化工建设基地的环境影响评价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法。从土地利用、能源、水资源、大气及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分析了安徽省淮南煤化工基地的环境影响,了解和掌握新型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规则,客观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有效减轻环境影响的应对之策,对新型煤化工的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 韩甲业, 熊志军, 等. 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中国煤炭, 2015, 41(3): 81~85.

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学习环境;学习绩效;绩效评价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学习带来了更多契机。信息化环境以其互动的、多元的、情境化的特征,为学习提供了新的交流通讯手段、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信息化环境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最终体现为学生学习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中,以学习为中心,建构有效的学习绩效评价方案既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导向,也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和完善的重要依据。

1 学习绩效的涵义

研究普遍认为,学习是认知或行为的改变。在绩效评价视角下,也有研究认为,学习是指“通过评价、研究、体验和创新而获取的新的知识和技能。”绩效技术之父T.F.Gilbert认为,绩效指与组织总体目标及价值追求相一致的行为倾向和业绩成就。绩效,从字面上理解,即业绩和效率,它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在学习实践中,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经历和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结果;而结果以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为改进和完善学习过程提供了可能,积极的结果可以促进过程的良性循环。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过程与结果并重。

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是学习的客观产物,绩效则是对这一过程和结果的主观评价,二者不断交互、相互影响。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认为学习绩效,即学习者运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它不仅仅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习得,而且还包括灵活运用它们的能力。本文将学习绩效界定为:学习绩效是学习倾向和学习业绩的总和。

2 信息化环境的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环境,其主要特征体现为: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②知识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③适应变化与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④合作/协作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⑤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

信息技术带来了一个更为开放的信息环境,它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变革,也使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的涵义有了新的诠释。信息资源全方位的开放,表现为信息分布的网络性、信息形式的多媒体性、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信息的共享性、时效性以及互动性,使自由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3 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绩效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信息化环境中,合理的学习绩效评价既是有效学习的导向,又是学习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基于对学习绩效涵义的界定,以及信息化环境的主要特征,在此环境中对学习绩效进行评价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学习绩效评价可以明确学习成功的前提及关键因素,设定学习的最佳结果。信息化环境对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这些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找出存在的差距,是进行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的前提。

(2)学习绩效评价分析了学习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信息环境中知识广泛分布于参与环境互动的个体、组织或工具中,因此差距的来源和层次更为复杂,明确有条理的进行差距分析,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策略则更显必要。

(3)学习绩效评价为完善学习过程并达到最佳学习结果提供了方案。相比之下,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学习的需要,复杂的信息化环境决定了学习及其评价必须是多元的、互动的、系统的、动态发展的,不仅仅在于在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个体差异,面向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绩效评价方案可以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导向。

因此,学习绩效评价为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有效进行提供了系统的引导途径。

随着信息化的形成与发展,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完善,以及学习者面对信息化环境所产生的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学习绩效评价应考虑以下原则:

3.1 以人为本

绩效技术也被称为“人类绩效技术”(张鼎昆,2001),强调了其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和业绩。学习绩效评价,应关注个体能动地参与学习,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实现自我规划,体现个人价值,从而淡化评价的甄别作用,关注个体的发展。

3.2 以学习为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体现为将学习绩效评价的系统过程的焦点放在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求上,并通过支持、引导策略促使教育目标的达成。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绩效评价要帮助学习者确立学习期望和标准,理解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速率,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调整评价进程,使学习者体验到学习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在信息化环境中,以学习为中心更强调的是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创新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实现自我学习成就的促进。

3.3 注重多元智能的评价

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注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依据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必须关注个体独立的发展,使每个学习者在自身强势智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各项智能整体和谐的提高。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独立、批判、创新、协作、共享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给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带来了挑战。因此,学习绩效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上,要对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系统的评估。

3.4 关注组织与个人学习的互动

绩效评价关注组织与个人的行为倾向和业绩成就。信息化环境所提供的多元的、互动的学习,决定了学习者不是孤单的个体,组织与个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沟通,砥砺相长。同时,知识分布式地存在于互动的实践共同体中,也存在于互动的工具或网络之中。心理学场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受到个人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绩效评价考虑个人与组织的互动水平,个人的学习是否融入组织的学习中,是否有交流、分享,并且承担了相应社会责任,实现了组织与个人学习的共同发展和持续创造。

3.5 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和可行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绩效评价,应围绕学习者的认知历程、多元智能的发展情况,以及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可以基于具体学习任务评价、基于情境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等。在绩效评价中,价值观、能力、态度等通常不能形成可直接衡量的评价标准,但是它们对学习者的发展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评价的标准应尽可能地将学习者和学习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更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的可行性。例如,对于学习动机较强的学习者,主要关注对其学习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的评价,对动机较弱的学习者,主要侧重于对其学习行为和个人发展情况的评价。又如,对于良构性的知识,采取定量评价,而对于考查学习者能力的非良构性的知识可以采用定性评价。由此,信息化环境的学习绩效评价也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评价。

3.6 运用系统的方法

学习绩效评价应具有一个系统的视野,将影响组织和个人学习的各个因素和环节以充分互联的方式进行考虑。信息化环境的复杂多样性,更凸显了在评价中运用系统观的重要价值。

4 评价步骤与方法

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提出的“人类绩效技术模型”包括五个基本过程: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变革管理和结果评价。依据上述评价原则,建立信息环境中的学习绩效评价的模型,如图1所示。

4.1 绩效分析

以学习者的技能与知识、态度、计算机素养等为参照指标,找出学习者的初始能力与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识别影响学习者学习绩效的显性及隐性因素。

4.2 差距分析

将产生差距的原因分为兴趣、激励、环境、技能、知识、能力、其它智能、机会、目标设定、过程控制等几个方面,围绕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考虑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从深层次发掘造成差距的原因。

4.3 策略制定

策略的制定即针对差距产生的原因项目提出解决方案。策略方案应该是建立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内部因素而制定的。对于技能、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等因素造成的差距,将学习者进行分类,运用任务驱动策略,并为学习者架构明确的知识框架。对于学习者学习兴趣、动机、风格的因素产生的差距,运用情境创设策略,使预设目标逐渐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期望,主动参与学习。此外,对学习内容加以分类,以便于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管理中,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运用不同控制手段。

4.4 变革管理

变革管理是实现绩效评价方案价值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要特别关注学习过程的进展,灵敏地觉察问题,并加以协调解决,这些问题既来自于个体的学习开展,也来自于个体与组织的互动过程。当然,此时评价的灵敏度取决于之前周密的问题预计和差距分析,以及针对性强的策略提出。其中,自主学习包括知识获取、理解应用信息、新技术应用、解决问题、灵活性、提出疑问、学习成果;协作学习包括共同目标、互动水平、责任感、知识共享、沟通、创新、集体成果。此外,进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关注隐性知识的分享、组织、传播、应用,这对于组织和个人学习的互动和绩效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4.5 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为系统的绩效评价提供反馈,并为方案的循环改进提供参考。因此,必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确定是否消除了绩效分析中的差距。

5 结束语

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为学习和发展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诠释,必须运用绩效技术制定不同于传统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案。同时,学习绩效评价应是系统的、开放的、动态的,并能在具体实践中将问题不断细化。由此,才能针对学习者在该环境中所面对机遇与挑战作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让学习者体验有效的学习过程,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果。参考文献:

\[1\] 朴愚,顾卫俊.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左明章,易凌云.教育信息化绩效评判中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3\] 林君芬,马宁,林涛,等.绩效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5(4).

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评价;技术方法;影响因素

1 引言

在国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从实用性和可行性出发,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筛选各种技术方法,从其中选择出恰当的方法,以实现增益、不产生环境经济发展的后续包袱为目标的前提下鼓励使用创新技术手段、理念来实现评价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要求必然不断提升,因此规划环评技术必须要跟进创新发展,在不断总结已有的成果的同时,将已有的积累和各种新型的技术手段、理念以及决策思想结合起来,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1]。在国外先进国家,传统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认识已经被突破,他们关于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的研究现在主要从技术方法的实用性和效果出发,不断通过实践去发展和完善。

在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经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在项目前期对项目对环境影响和破坏的预测和评估做得很充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的检验下,在遏制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的恶化方面的作用还是有限。从国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发展来看,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新型技术方法的研究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我国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占有较大比重,传统的建设项目的评价技术在规划环评中并不能完全适用。传统的建设项目中,项目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是以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为基础进行,而涉及到区域或者一个省甚至全国范围,如传统建设项目环境现状监测却是不太可能实现的,由此可见传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反应出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缺陷。另外,已经公布施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施行)》中所讲述的一些技术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应用研究不够具体深入;导则中讲述的技术方法较滞后,不能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很好地相适应,不能与时俱进地满足规划环评实践的要求。在我国实行的一些规划环评中的技术与技术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结合,所采用的技术较单一、分散,不能很好地起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分析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累积影响的分析方法的应用较为合适;在规划不确定性评估中,情景分析法的应用较为恰当。总体而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主要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学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中,项目整体的影响被分解,有侧重点地分析与环境、社会和生态系统相关的影响,经过有侧重点的分析后,进行整体的评价,将规划环境影响进行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评价。在规划学方法中则是先对规划进行整体的综合性评估,然后将得到的综合影响分散到规划中的各子资源或者生态子系统中。

另外,项目管理的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得到了一些应用。项目管理是一种较强的管理手段,在工程、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项目的管理效率。美国著名学者R・J・Graham指出“项目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调集到一起的组员组合,它与常规任务之间的区别是,项目通常只做一次;项目是一项独特的工作努力,即按某种规范及应用标准导入或生产魔咒新产品或某项新服务[3]。这些工作努力应当在限定的时间、成本费用、人力资源及资财等项目参数内完成。[1]”项目管理师以项目及其资源为对象,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分配、控制和实施,最终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2]。项目管理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能否应用其重要的因素在于相应的环境规划影响评价是否符合项目管理的范畴。项目具有六性:一次性、唯一性、目标明确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发性以及后果的不可挽回性。由于建设方案、社会条件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环评工作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环评方案,从多种方案中遴选和完善出一个最适合的方案,对环境的破坏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结合多方部门将技术、成本、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和完善,以项目管理的理念将规划环评的项目完成,最终达到环保要求并完成环评审批。

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特点

在国家环保部制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施行)》中讲述了多种方法,但是由于这些方法缺少实践的支撑,主要起到的是引导作用,需要环评工作者从实践中去验证和合理地变化,总结出适合特定环评项目的最佳方法。

3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因素

3.1 公众参与

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步骤,能够有效地避免决策的失误,将项目的建设与民众的意愿达到一个很好结合的有效工具。因此,在规划环评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是一个核心内容,继而公众参与在规划环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那么在公众参与调查中,哪种信息需要公开?公开的信息如何让公众获得?如何让公众更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前期调研中来?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提高公民对知情权的理解。目前国内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这一环节是沿袭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做法,两次公示,设计问卷调查让当地居民填写。这种做法在地域分界很明确的地方可以适用,但是在大部分规划环评中由于很难找到受规划直接影响的居民来做调查而受到很大的限制。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都有公众参与的部分,但是大部分报告书中的的公众参与部分是在环评工作的后段进行的,都有形式单一,参与形式简单,与群众、以及管理部门的沟通较少的缺点。

3.2 背景数据的限制

对过去评价工作的回顾和分析,是进行任何环评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评价工作开始之前,对过去以及现有的资料和数据的详细分析、判断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是否适用非常重要。如对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充分性的详细分析来判定是否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一般情况下,定量地评价环境影响中对计算比较依靠且比较精细复杂的方法,对原始数据和资料的依靠成都越高。因此,在缺乏原始数据和资料的情况下,对原始数据和资料要求较低的直观方法较适用。

4 结束语

环评报告的应用性和有效性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规划决策的首要前提。在规划环评中,专家咨询在规划环评中的指导作用应得到加强,向多个领域的专家咨询来针对规划环评中涉及的不确定性。同时,环评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注重将环保理念加入到环评工作中去以利于提高环评报告的质量,增加在政府决策中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肖波,钱瑜.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发展现状及其局限[J].环境科学,2009(3):57-60.

[2]刘兰岚,杨凯,徐启新,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研究[J].环境保护,2006(12):63-66.

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东北;常绿树;应用;景观效果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以沈阳为例,通过对各种类型绿地的树木种类、配置形式的调查,得出绿化建设中常绿树应用的数量、配檀形式和景观表现,着重从常绿树在整体景观效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常绿树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

(一)城市绿化美化的功能

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气候,在冬季以及春初非常绿树还在休眠的时候,用常绿树作为绿化材料则正好可以填补这一时期植物景观匮乏的空白。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在冬季,尤其是雪后,高大的常绿材与红瑞本、椴树、白桦等观枝、观干的阔叶树组合,形成以白色为基调,点缀以绿、红、淡黄显得格外雅致;在大雪的重压下低垂的松枝与白桦指向天际的枝条则形成鲜明的对比,颇有一种空灵的韵味;而在初春时节,常绿树的新叶与老叶结合,能够成为春季先花后叶植物的背景,如与榆叶梅、连翘组合,能够调剂春季植物景观颜色较浅、较干涩的视觉感受。

(二)常绿树在东北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沈阳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绝大多数植物都是落叶性的,景观黯淡,显得没有生机和活力。因此,解决冬季绿色植物少,植物景观单一的问题就成为改善沈阳市环境景观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常绿植物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国外常绿植物的不断引入,人们为追求冬季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丰富性而大量采用它作为园林绿化树种,虽然应用越来越广、越来越多,但在东北不少地方它只是按照一般的绿化树种来加以利用,并未营造出它与落叶树组合形成特有的植物景观。

二、沈阳市常绿树应用状况

(一)调查方法

按绿地类型随机选取各省会城市各类绿地中具有代表性的样点(线)进行调查,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通用的分类方法,调查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5类,其中: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广场绿地、滨水绿地(包括清水绿带),专用绿地主要包括学校绿地、医院绿地、工厂绿地。调查方法采用实地踏查,记录各样点(线)的常绿树种类、数量、生长状况。

(二)沈阳市常绿树应用现状及景观特点分析――沈阳市各调查样地的常绿树种类及比例

1 公共绿地。

青年公园:位于沈阳市沈河区西南部,彩电塔脚下,西侧毗邻青年大街,交通便利。蜿蜒如带的南运河从其北部流过,与其园内郁郁葱葱的树木结合营造了一种和谐的都市景观,与喧嚣的都市相比,更显得其多了几分静谧。

滨水绿带:本次调查中选择的滨水绿带是南运河沈阳市园林处至气象局段运河两侧约200米的绿化带作为研究对象。在南运河两侧约30米的空间内,种植着大片的旱柳、黑皮油松等高大乔木与丁香、矮紫杉等低矮灌木,加之水边种植的鸢尾,草坪与小品的点缀,组成了一副立体的图画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

和平广场:和平广场是位于和平南大街与新华路交汇处的圆形广场。广场内耸立着东北解放纪念碑,广场四周种植着大片的丹桧、油松等常绿树,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市府广场:位于沈阳市市中心,沈阳市政府的东侧,北京街、惠工街、市府大路、青年大街交汇于此。广场内景观以草坪、小品为主,视野开阔,有低矮的圆柏剪型绿篱种植,没有高大乔木。

铁西广场:沈阳市典型的街头绿地,被建设路与兴华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位于两条街交汇的四个转角处,广场内以灯饰小品与常绿树结合形成的景观居多,形式现代。

在沈阳市公共绿地中,常绿树应用比例的平均值33.0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本次调查的公共绿地中,不拘一格的造景手法形成了多变的城市景观,常绿树在这些景观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纪念为主题的和平广场中以黑皮油松为主的常绿树占了绝大比例,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使路经此处的行人不由自主的肃然起敬;而旨在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南运河滨水绿带中,常绿树的应用比例则相对低,从景观角度及人们的视觉习惯来讲,常绿树颜色较重,过多的种植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压抑,因此不适宜在轻松愉悦的场合大面积栽植。

2 专用绿地。

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市内大型综合性医院,院内景观丰富,以植物造景为主,但是造景树木以小树为主,在视觉和调节小范围气候上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沈阳药科大学:位于文化路东段,是省内著名的医药类大学。由于院内大量的种植了各种年龄段的树木,加之出色的造景搭配,营造了一份安静清新的校园景观。

另外,校内还有自己的草药园,给本已不错的校园环境增添了另外一番味道。

沈阳市专用绿地中常绿树应用的比例为43.19%。由于专用绿地所属单位的性质决定了本单位需要一个宁静的工作环境,无论单位中栽植的树木总量还是常绿树应用的比例都是很高的。

3 居住区。

五彩园位于北陵公园附近,房价适中,属于大众型新型住宅小区。小区内绿化面积达64%,植物种类丰富,乔、灌、草搭配合理,附之以广场、喷泉、叠水、小品,形成了很好的景观效果。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休闲环境。

由于日前新建的住宅小区多以封闭式管理为主,所以在本次调研中能够进入并进行详细调研的居住区只有五彩园一个,所采集数据不能全部反映沈阳市住宅区常绿树应用的现状

4 行道树。

建设东路西起铁西广场,东至工商大厦,是一条处于改造阶段的街道。

青年大街:北起市府广场,南至浑河,整条街道纵贯沈阳市大部分地区。

在行道树的应用中,常绿树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平均比例只有14.90%。在我国东北,常绿树以针叶树为主,针叶树适应能力不强,抗性差,在其树龄很小时很难适应对植物来说生存条件很差的街道环境,因此,年龄段很小的常绿树不适宜在街道上栽植。

三、常绿树在沈阳市的应用状况

本次调研在沈阳市共调查树木个体10008株,具中常绿树2747株,落叶树7261株,常绿树在本次调研中所占整个调研树木比例的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