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

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

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范文第1篇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

建国初期,我国的资金配置模式是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资金作为稀缺性经济资源,国家始终保持分配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模式,收入全额上缴国家财政,支出所需资金由政府全额拨付。我国政府出于“赶超”经济发展目标考虑,对资金这一最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的规制就显得尤为关切,从而对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国有经济运行效率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这一阶段的企业融资制度称为财政主导型融资制度。这种制度的总体架构是:国家主要依靠财政手段以低价或无偿的方式直接进行社会资金的集中和分配。在这种融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全部由国家无偿提供,而流动资金则由财政和银行分别提供。

财政主导型的企业计划融资制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国家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实行由财政无偿拨付的供给制,企业没有运营资金的自,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融资行为;第二,资金配置的主体是财政部门,资金配置的形式是计划指标;第三,资金预算具有软约束性;第四,企业融资方式的单一化和封闭性;第五,融资行为具有刚性。

总之,财政主导型的企业计划融资制度,对于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财政主导性融资体制的最大优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务资源解决严重短缺商品的供应问题。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传统体制内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本性同现实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资金使用效率低、效益差已成为普遍性问题。同时,由于政府制定的计划往往脱离企业所处的财务状态,导致企业财务运行的低效率;财务行为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相机选择灵活多变的融资政策。所以,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财政主导性资金配置模式,必然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和国家财力的衰竭,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二、转轨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

所谓转轨经济体制是指由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形成的这一特定的经济体制背景,称为“转轨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的改革和转轨的过程中,与转轨体制相适应的企业融资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财政主导型逐步过渡到银行主导型。

由财政主导型向银行主导型转变,分析这一制度创新的原因为:(1)传统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经济体制已经难以为继,进行制度创新成本较低。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与经济的发展日益不相容,所引致的企业低效率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其弊端也日益明显。传统的体制及相应融资模式所产生的结构扭曲、激励不足和效率低下等弊端暴露得愈发充分,摒弃它的成本即进行制度创新的成本就越低,制度创新就越容易发生,同时人们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成本。(2)经济发展造成需求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制度创新的供给。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层次的演进,社会信息结构日益复杂,社会资源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快,反映到融资模式上来,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了,由此推动了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财政主导型融资体制的弊端是将风险与收益都集中于政府,对于企业来说,盈利与亏损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哪种情况下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财政拨款。从1979年开始,政府在部分地区和行业试行“拨改贷”制度,到1985年开始对所有具有偿还能力的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宣告结束,形成了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国家由出资人身份转变为债权人身份。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改变了原来财政无偿拨款带来的国有企业无风险的财务运行状态,融资权回归了企业,但是,由于政府切断了资本金的供给,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由银行提供。在国有企业社会负担过重、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国有企业高负债运营。同时,由于政企不分,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银行是半政府、半企业,其贷款规模、结构仍然依赖于国家下达的计划指令,不能根据市场的效率优先原则配给贷款。这样,必然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上升和银行的高风险运营。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混合型融资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必然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即让市场在资金这一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改变长期以来企业融资依赖单一的政府或银行的状况,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多种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形成合理的融资结构。

随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直接融资。但是,由于上市指标的政府管制,大量的国有企业融资仍然依赖银行。除了向银行间接融资、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之外,大量的国有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寻求外商对国有企业的资本支持。这样基本形成了以银行、外商和社会多元主体的混合型融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政府干预过多、资金配置效率不高的缺点

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范文第2篇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通过结构转变与体制转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经济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这是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通过经济转型来实现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企业没有生产决策权、财务控制权、产品销售权、价格制定权和收入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因此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均围绕国民经济核算进行。从而形成围绕非财务指标的考核形式;实行市场经济后,企业业绩评价开始以财务指标为主,比较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但转型后企业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并且知识产权比重增加,而鉴于会计利润本身存在着局限性,其与企业的实质价值相关性比较低,会计利润指标与转型期业绩评价匹配度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诸多学者们开始思考EVA业绩评价法在转型时期的应用。

EVA不仅考虑了债务成本,而且将权益成本等所有其他成本均考虑在评价体系内。并且对会计数据进行大量调整,以期通过这种调整更真实的反应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转变了传统的会计利润法下重视短期利益的弊端,向关注企业可持续价值增值发展。更能适应转变时期业绩评价。

2.浅谈经济转型

我国经济转型起始于1978年党的,这次大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国策。此后,我国正式步入经济转型阶段。我国经济转型始终坚持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下,以我国独有的渐近式转型路径发展。从经济转型至今我国渐进式转型大体存在以下转型路径:

2.1 转型初期: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84-1991年)

1978年我国开始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转型路径是先农村后城市;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后,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先改革微观体制,后改革宏观体制的。这种转型路径是我国所独有的,渐进式的转型路径对我国经济转型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转型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先后实行了农村改革(1979-1981年),和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1978年在四川试点)。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很温和的改革举措但对以后的转型带来了深远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赋予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创造了体制外商品经济环境,并且,使商品经济开始合法化地向体制内渗透。二是积累了转型的经验并进一步清晰了以后转型的发展方向。

2.2 转型中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1992-2001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质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经济转型取得了具有里程碑般意义的成功。到1994年随着我国计划、财税、外贸、金融、投资等五大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因此,1992年是我国经济转型步入新阶段的起始年分。

2.3 转型深化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与完善时期(2002年至今)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在我国入世承诺条件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经济转型步伐再次加快。这一时期称为经济转型深化期,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我国与国际经济正式全面接轨是在2002年,在这一年我国对外开放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化竞争环境最终形成;这一年以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持续高位增长的事实可以印证这一论点。(2)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国家对国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作出了新的调整和要求;以国有控股和参股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产权结构改革和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推行。改革较好的解决了国企“两权分离”的问题,国企法人财产权及企业属性基本确立。(3)2002年以后国家对国企的发展作出新的要求即切实担负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担当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发挥对市场的强大影响力等是国家赋予国企的新的战略任务和要求。四、我国的劳动、人事、分配和养老保险等制度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的主导作用全面确立。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期始于2002年。

3.VA业绩评价体系的起源及内涵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一种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其思想源于剩余收益,莫顿·米勒和佛兰科·莫迪利安尼等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一次应用于公司财务,他们认为应当把企业的经济模型和相关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形成投资项目的判别工具;他们还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将EVA作为核心指标来评估企业价值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层和投资人的利益保持一致。美国斯特思·思腾尔特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伙人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当前流行用会计准则下的利润总额、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等指标来衡量公司业绩存在严重缺陷,使用EVA评价方法更能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

公认会计准则下编制的会计报表中不包含资本成本这一关键信息。传统的会计方法以利息费用的形式反映债务融资成本,但是,它忽略了投资者的股权资本,认为投资者投入对于公司来说是免费的。但实际上,对于投资人来说,股权资本是他将同一笔投资转投于其他风险程度相似的企业所获取利益的代价。只有当企业当年的利润超过所投入的资本成本,企业才能为股东创造财富。而会计利润没有考虑股权成本,从而夸大和扭曲了它能带给投资人的权益增值。EVA是企业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减去其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差额。显然用EVA评价指标计算出来的经济附加值一定小于企业的经营利润,EVA理论显然更加理性。

4.转化期EVA业绩评价体系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 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4.1.1 对于不同规模、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其可比性较差,缺乏统一性的指标确定规范

随着EVA在国外及国内的应用推广,其实际实施效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我们发现EVA在企业的纵向比较(即单个企业实施EVA前后的业绩对比分析)和横向比较(即实施EVA的企业与未实施EVA的企业或者实施EVA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业绩对比分析)中效果不好。因EVA只是一个绝对指标,而每个公司都有其特殊性,最基础的其资本及结构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具有相对性。而在不具有相对性的情况下,比较公司的EVA来判断企业业绩就显得不可靠。这是其缺点之一。

4.1.2 公司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资本成本估算的可靠性差

我们知道EVA的计算公式为:

EVA=NOPAT-kw*(NA)

其中kw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A是公司资产期初的资本成本。

公式中的NOPAT是以报告期营业净利润为基础,经过调整而得到的。尽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确定资金的风险成本提供了理论模型,但是确定公司的系统风险β也是非常困难的。

4.1.3 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经调整的NOPAT无法避免粉饰,舞弊性

经济增加值计算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调整的结果。而计算的经济增加值和会计调整项目几乎全部来自财务报表和会计账簿,这其中的许多数据无法从公司的公开财务报表中获得。例如,研发费用及培训费用体现在管理费用及营业费用中,很难得到具体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因为具有管理人员的自然控制性,数据的真实性难以确定。而在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人为控制因素较大,现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尚不完善,这都会导致会计数据部分失真。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存在虚假披露情况,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税后营业利润与投入资本的调整,为了提高企业经济增加值,管理者可以通过安排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来操纵利润,达到增加短期经营业绩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经济增加值并不能杜绝所有粉饰报表业绩的行为。

4.1.4 EVA反应企业经营的最后结果,而未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因此也存在滞后性

EVA过分强调现实效果,使管理者不愿意投资于创新性产品或研发新技术。并且其评价反映企业经营最终结果,不能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内部运营以及创新等具体状况,更不能有效地分析经营过程当中的问题症结,很难解释企业内在的成长机会,增加了企业对未来预期的难度。

它依赖于历史财务数据,如利润、资产的折旧、资金成本、公司的资本规模等。滞后的财务指标只能反映公司目前的状况,是对企业以往业绩的评价,很难对以后的业绩做出预测。一些超前业绩评价指标没有被包含在当前的EVA管理评价体系内。例如,在EVA管理评价体系下的部门经理,其资产管理有可能选择继续使用陈旧设备来提高部门的EVA值,如果陈旧设备的生产效果不佳,必定将损害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与企业的未来价值。因此,仅建立在EVA之上的公司战略价值管理体系,指标具有滞后性,将使其无法对公司长期战略进行及时和有效的评价,更无法对战略的变革进行管理。

4.2 优化业绩评价体系的措施

4.2.1 通过绝对量向相对量的转变,增加其可比性

净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后的余额。EVA经过调整的NOPAT扣除所以所有资本成本后的剩余权益。不同的公司其经营范围,资本结构,公司规模,营业性质等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公司也因其经营年份所处的环境,经营年份的投资决策等的不同引起绝对量的EVA其可比性变得不优合。而用EVA评价企业的业绩只能提供企业业绩的相关信息,对于企业在行业中关于盈利性和竞争性所处的地位则无法比较。我们考虑,通过引入公司的市场价值,将EVA与公司市场价值相比较,使其成为一个相对量,从而变的更可比。

4.2.2 与BSC结合,减弱其滞后性,从而关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BSC是以信息为基础,系统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多角度评价企业业绩和动态实施企业战略的战略管理系统。它以组织战略和远景为核心,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说明公司的远景与战略。其中,财务是对过去业绩的评话,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是用来驱动未来业绩的评估。

BSC可以对公司长期战略进行及时和有效的评价,对战略的变革进行管理。BSC解决了传统管理体系中不能将公司的长期战略和短期行动联系的严重缺陷,从而使其成为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其既强调结果也对获得结果的动因、过程进行分析,能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状况和战略实施的效果,同时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调整提供了依据。

因此将EVA和BSC结合来评价公司的业绩可以消除EVA引起的评价滞后性。

4.2.3 增加本土化的研究,使其更适用在中国的企业,以减少粉饰行为

EVA产生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资本市场相对完善的美国,主要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所采用,相关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像我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尚未可知。因此,未来我们须解决EVA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如根据我国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现实情况研究EVA在我国应用的适用性、企业如何实施EVA以及要达到的实施程度,并且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来选择调整事项,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等。

通过这种本土化研究,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以减少因调整事项,权益资本成本不适用而带来的EVA评价的不适用性。而本土化后也能随之减少我国管理层依据我国会计政策所做的粉饰行为。

参考文献:

[1]印猛,李燕萍.基于BSC和EVA整合战略管理的应用研究[J].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6,Vol 9,No.5,pp83-88.

[2]刘力,宋志毅.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新方法-经济增加值(REVA)与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指标[J].会计研究,1999.1.

[3]欧阳春花,顾颖.国外经济增加值实证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2012.Feb Vol.34 No.2.

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销策略;品牌宣传;优质服务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调整——由改革前的计划经济转向现在的市场经济。电力,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支柱产业,其供需市场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方市场”逐渐转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需方市场”。国务院在2001年左右组织实施了以“厂网分家”为标志的电力系统改革,以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国家电网公司对其企业使命、企业宗旨进行了明确,同时建设了完善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口号。

虽然国家电网公司正在进行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但是并没有改变能源行业正在逐步形成、并且愈演愈烈的竞争现状,而且在企业内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方式的影响,目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管理机制缺乏创新,市场化水平、营销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与国内外一些先进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建立现代营销管理体制,推进集团化、集约化发展,深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全面走向市场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为此,针对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及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二、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首先,基层单位市场营销体系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供电企业基层营销机构的名称已经由过去的供电局转变为现在的客户服务中心,但其组织结构和机构设置依旧是过去“管理客户”的模式,并没有(或者说没有彻底)转变为“服务客户”的模式。

其次,未建立真正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我国电力市场长期是供电公司来垄断的,导致员工没有足够强的市场营销意识,客服人员仍然惯性思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问题。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实施,更多地强调专业管理,对了整体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的供电企业管理中,供电企业对电力的营销管理工作都没有给予充分地重视。工作的重心一直放在电力安全生产、电力产品以及供电质量上面,忽略了对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最突出的表现是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还只是少数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不是公司各个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部分开始实施营销管理的供电公司所采用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做到方便、快捷、高效,业务流程程序复杂,环节太多,工作量大,不能满足服务客户的要求。

再次,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落后。在很多基层客服中心,由于仍存在行业垄断性,一些坐等客户上门的现象普遍存在,供电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没有实施适应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服务项目。

三、营销管理创新思路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供电企业应该刻不容缓地从发展靠国家、效益靠政策、管理靠行政手段的旧观念中摆脱出来,确立生产围绕营销转,营销围绕市场转,服务围绕客户转的全新观念。

首先,电力市场发展要从过去的“供给导向”转变成“需求导向”,要根据电力市场需求变化,主动开拓市场,面向电力客户,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均应服从于电力营销和电力客户的需要。

其次,电力营销应以经济发展为依托,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在电力营销活动中,要面向市场和电力客户,不断完善业务流程和再造,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如实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金融机构代收服务等,为客户提供高效、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最后,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的电力营销理念,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实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建设以“诚信、责任、创新和奉献”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品牌;积极采用各类活动载体和宣传手段,推进企业品牌建设。

四、品牌宣传策略探析

品牌宣传策略就是从加强企业形象建设和树立服务品牌入手,通过树立电力商品形象、确定供电服务宗旨和优质服务理念以及宣传电力法规政策和用电常识,在全社会和广大电力用户的心中,确立起电力产品优质、环保的形象,提高全社会对电力企业的信任感和对电能舒适、安全、高效、清洁的认同,增强用电的需求感,为扩大和开拓电力消费市场奠定基础。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使人们对电能清洁、高效、便捷的特性有全新的认识。尤其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城市地区,大力宣传电能优势,符合国家环保能源政策,受到政府的支持,给推广电力销售提供了新的契机。

国家电网公司自2010年起大力推广“你用电,我用心”的品牌口号,言简意赅、情感真挚、内容丰富。“你用电”表明了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属性,“我用心”表达了企业实现自身价值和使命的态度。“你用电”与“我用心”的连通,将国家电网的核心业务与价值理念紧密结合,将社会公众的普遍诉求与企业的责任担当紧密结合,拉近了公司与用电客户、合作伙伴、社会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

五、优质服务策略探析

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的生命线,是落实“四个服务”企业宗旨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落实“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规范员工的行为,这是客户服务中心展示国家电网公司良好企业形象的窗口。

首先,全面提高客服人员综合素质,开创优质服务新水平。加强对客服人员的培训,逐步提升营销队伍的素质,提高营销人员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营销人员的营销技能。

其次,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客服效率。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开展营销业务,只有真正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才能够更好地为客户进行解答,真正做到优质服务。

第三,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优质服务技术支撑。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开发高效便捷的客户服务平台,为客户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监督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实时反应服务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反馈客户意见,改进服务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187

党的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改革开放37年到现在,已经进入到深水区、攻坚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能不能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需要深化的谋略,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追溯历史,如何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整个经济学发展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话题。追溯经济学思想史,经济自由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经济的完全自由,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20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20世纪70 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滞胀现象,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提出了挑战,新经济自由主义迅速崛起,其思想以经济自由为主,但经济自由并不是无限度的自由,认为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对经济进行一些干预。将上述历史演变过程综合起来看,各学术流派的争论可以归纳为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之争,也就是市场与政府谁占主导地位。比较代表的人物是哈耶克与凯恩斯。

哈耶克主要观点是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地进行调节,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阻碍经济的发展;凯恩斯则主张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政府干预来影响市场经济过程,认为政府的干预能够减少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克服经济危机并改善经济预期。二者的论战虽然至今仍未有结论,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通过借鉴历史得到经验和启示可以解决今天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道路。

2政府和市场面临的问题

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被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切都很封闭很迷茫,缺乏现代经济学知识的情况下,知道计划经济的老路不能走下去了,所以只能边摸索边改革,这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虽然这种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应该对“摸着石头过河”有新的认识。自1992年中国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制度“模仿”发挥了基础性的重大作用。可以说,没有制度“模仿”,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制度,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不过现代市场制度是一种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的,要通过改革在很短的时期内把这一系统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没有对规律的深切把握,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市场体制和政府体制各自都不够完善,都存在天生的缺陷,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和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方面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多年计划经济留下的问题,又难以有效及时克服市场竞争带来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方面的问题在于,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追赶过程中,需要赋予政府较大的权威和决策力。这一方面保证了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和改革开放的组织者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政府权力过大,难以得到有效监督的隐患。

所以我们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如果说中国经济是“摸着石头过河”,底层思维。而政府现在要变的是顶层思维。政府要进行思维的转化,转变政府的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1政府应该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细,过度运用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主体特别是微观经济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如果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很可能导致企业努力的方向不是去争夺市场,而是去争取政府手中掌控的资源。所以我们需要弱化政府在微观方面的一些管理职能,从不该管的领域中退出来,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市场效率。

32政府应转变职能,主要侧重于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

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市场主体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可能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政府必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解决市场外部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劳动者、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等权益。政府还必须采取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经济性规制,保障竞争公平和消费者利益。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和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政府必须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维护和规范由市场形成的初次分配秩序,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收入再分配进行合理调节,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所以政府职能应该主要定位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通过强化政府这方面职能,弥补市场本身具有的不足和缺陷,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3应建立合作互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政府与市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和博弈。我们既需要活跃的市场,又需要有为的政府。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互补。市场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市场规律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政府要为市场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同时还要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政府还需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当然,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繁,不仅不会弥补市场失灵,而且会抑制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政府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对自身的经济行为加以明确限定,加快转变职能,为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各有优点、各有缺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解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从这个角度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过程,竞争性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基础性和公共性领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关键是政府应该把自己该管的领域管好,把应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真正交给市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海光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J].实事求是,1993(5)

[2]龚培兴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发展市场经济[J].求实,1993(5)

[3]成思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J].中国流通经济,2013(4)

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范文第5篇

1.1会计模式中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会计事业在1978年到1992年这15年间经历了从恢复体系到实现发展的历程,我国的会计模式的价值取向也在这15年间产生了变化,从传统国家政府给予命令到转变成后来的国家政府利益取向。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根本上还是没有驱除计划经济管理框架的限制[1]。在会计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应该建设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模式,会计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有效的为国家政府管理社会资源以及维护国家公有资产提供了帮助,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主体是企业。会计模式的价值取向如果仅仅只是考虑政府的需要就远远不够了,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基本准则的规定要求会计信息模式应该是“既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管理的综合要求又要满足市场经济中相关人了解各企业基本财务状况和经营现状成果的需求,更要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完善”,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模式的价值取向还不能实现这些要求。

1.2会计模式中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所谓的会计信息系统具体是由会计从业人员以及信息数据处理工具等会计信息处理分析报告有机的整体。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还比较低下以及较低的信息化程度。首先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价值是通过会计信息来反映的。但是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企业的查看财务经营的一种过程,很多企业的会计基本工作还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违法违规的现象。其次会计信息化不代表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电算化系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重复储存企业各部门管理系统中已经存储的有效数据,导致数据不够清晰,过于冗余;只能采集和储存符合会计信息确认条件的交易内容,输出信息也都是财务信息,对于那些不是财务信息的数据不能有效的存储起来。因而其存储具有局限性。从这些缺陷可以看出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并不能真正实现会计模式的信息化。

1.3会计模式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实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主要是“领导和分级管理的统一”,促进了会计管理体制逐渐国家化管理。其优点在于方便了财政部门对社会企业会计工作的统一管理和领导,能够有效促进政府部门对会计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的规范和及时的指导,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但是又存在缺点,这种统一的管理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大环境下,会减弱会计信息对其他企业利益团体服务的积极性,而会计信心必须兼顾多样化的服务对象,其管理体制必须兼顾各个相关方的实际利益。

1.4会计模式中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规范体系主要是由各级相关管理机构以及民间中自发形成的会计制度和会计道德规章形成的一个完整整体。它是能够对会计工作进行客观评价的一种标准。其存在的问题其一是会计法律规范中一些法律问题还不够明确,例如在缺乏会计民事赔偿责任的具体界定等等。其二是还没有相关的比较规范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颁布出台。作为起到社会规范作用的会计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作用和会计法律规范相同,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最低的要求。近些年来,在大力强调法治制约的同时却忽略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不仅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制约会计目标的实现。

2不同经济体制中会计模式问题的解决对策

2.1重新定位会计模式中价值取向从上述内容来看,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投资者和管理当局。想要重新定位会计模式的价值取向就要从这几方面来说。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会计模式应该将公有制的国家政府利益包含在内,其次在繁荣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模式要体现企业利益,企业的利益得到了维护才能促进市场的发展,同时国家政府的利益基础也是企业利益。其三会计模式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只有通过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和企业资本构成才能有有效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由上述内容可见,会计模式的价值取向应该同时兼顾政府利益和企业利益。

2.2完善会计模式中信息系统完善会计模式中信息系统要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建立健全电算化信息系统两方面来说,首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要立足我国现实经济情况发展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充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又包含可靠性、相关性、透明性三方面。具体来说可靠性具有可以核实、能够真实反映情况、数据中立的特性;相关性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能够及时反映的特性;透明性具有比较公允、数据清晰明了、数据完整、数据充分的特性。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健全电算化信息系统需要完善ERP的智能化功能,还要确立电子数据的合法地位同时保障信息的可靠真实性。只有做好这两方面才能完善会计模式中的信息系统。

2.3建立健全的会计模式中管理体制就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还主要以“自我管理”型占大部分,针对我国会计信息管理体制比较单一的问题,健全的会计模式管理体制应该将“自我管理”与“政府主导”充分的结合起来[3],不仅以政府管理为主导还要结合会计职业团体,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最大化的实现会计行业的自治。也就是说以政府管理为前提,以会计行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来实现会计行业的自律。这种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会计行业自治做辅助的“混合型会计管理体制”能够充分的调动各个会计行业的积极性,最大化的发挥其创造性,保证了我国会计整体工作的有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