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政策知识

金融政策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政策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政策知识

金融政策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 危机 财政管理

乾坤斗转,日月沉浮,当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消弭,欧债危机、美国国债问题还如影随形时,近期,又有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日前做出预言:“中国金融危机势必发生,只是或早或晚的区别。”言论一出,引发热议。毫无疑问,如果真像查诺斯所说的那样,中国经济的萎缩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来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历次危机时最明显最直接最有成效的方法。在这一形势下,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做到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反思国内的财政税收政策改革。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发展条件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财政税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有序推进。笔者认为就目前的财税政策可从以下四点探讨一下。

一、完善公共财政收入支出体系,捂紧钱袋子

随着中国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轨道,管好“钱袋子”的难度加大,强化预算管理、压缩“三公”开支、满足“保民生”和“转方式”的刚性支出需求成为新课题。 一是规范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强化省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的保障程度,促进省内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行收入分享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突出预算保障重点,完善预算公开制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二、破解中央与地方的平衡难题,减少地方财政负担

目前中央政府取得全国税收收入的60%,地方占40%;而中央财政支出占30%,地方财政支出则占70%。这导致了地方财力和事权严重不相匹配。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稳定的增长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现在公共服务的事权按照隶属关系,多由县乡一级负责,但其财力通常比较紧张。一种方法是把某些领域如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事权做些调整,改为由中央和省、县根据财力分级承担。另一种方法是多给地方政府划分相应财力,使得每一级财政都负有对辖区范围内各级财政平衡的责任。并且要尽快以法律形式,按照公共产品需求层次理论,科学划分政府间的事权范围,明确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其目的就是中央回收事权,把应由国家管理却通过专项补助让地方去管的事务回收到中央政府,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协调地方税收增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三、优化税收法治环境,强化税收征管机制建设

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对加强税收法治建设,增强群众的依法纳税意识,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有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大力营造法治舆论氛围、规范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等。另一方面,强化税收征管机制。首先理顺体制关系。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前提,“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随着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必然要求政府逐渐退出某些不适合其干预的领域,重新划分和规范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为其它制度安排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实施扁平化管理。通过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这样联通的逻辑来塑造新的真正能够跟市场经济配套的分税分级的财税体制。在考虑现实省情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地实践,坚持适度性、谨慎性原则,不搞“命令式”、“运动式”、“一刀切”,避免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

四、着力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信息管理体系

通俗地讲,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科学确定的方向前进。牢固树立现代财政管理观念,扎实落实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做起,从财政部门内部每个岗位做起,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确保财政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业务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执行力度和应用支撑平台的推广实施力度,“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管理手段,规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各级财政部门标准统一、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上下贯通,使信息系统在支撑财政资金监控、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上有较大改观。

金融危机并非第一次遇到,再次面对时我们将更成熟、更稳重。面对市场的重大变化和严峻的环境,政府、企业都悟出了许多道理,谋出了许多智慧,干出了许多创造之举。在经济危机中突破危局,快速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和财税改革,实现有效需求不减、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

参考文献:

金融政策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体系;经济政策;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要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不断的完善。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快的变化速度以及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因此加快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然而金融市场本来就具有不完全市场的特点,同时存在着不完全竞争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因此,系统性的风险会由于其内生的经济资源错配而不断的累积,最终可能会全面的爆发,所以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谨慎。

1.对金融市场进行完善的经济背景

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整个系统是金融市场完善的主要基础,面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时候金融市场本身会变得非常的敏感,必须要保证既有配套的对外经济政策从而能够使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得以维持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前提条件。首先现在在新兴市场中的国际资本回流到发达国家市场属于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这次国际资本的转向破坏性并不会带来像亚洲金融危机那样强烈的作用。一方面,现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宏观调控的经验,而另一方面,不管是日本、欧盟还是美国也好都在经济复苏方面具有非常多的困难,尽管现在美国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复苏过程中,但是其结构性的失业问题仍然非常的严重,与此同时,印度在近几年来的发展正在不断的挤压美国软件产业以及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就业空间,尽管美国的制造业在这几年出现了回流的现象,但是没有确定的影响到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所以现在美国经济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失业率的问题。各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欧盟经济的主要问题,比如法国和南欧诸国现在存在的严重的复苏乏力的问题。日本现在则面临着外贸赤字增加以及日元贬值等问题。所以在两大市场之间的调整国际资本本会出现反复的情况,但是不会太过剧烈[1]。作为一个新生市场的重要一员,我国自然很难避免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因此我国要想保证自身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并且有效地推动国内需求的稳步增长。现在我国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现在面临着一个临界点,现在房价大幅下跌的趋势已经出现在了二三线城市中;其次,房地产业及为之服务的材料、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也存在着打破刚性兑付的危险。我们都清楚,我国的系统风险由于房地产业与影子银行而不断积累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具有关系。因此,在十中提出要积极的转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在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系统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地方贡献的,因此需要将这种“贡献”与产能过剩、环境损害以及资源消耗等负业绩项全面地纳入到政绩考核中,这样就必须要将一个准确有效的全国金融风险监控系统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对激发正负激励机制进行转变的非常重要的配套设施还包括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预算制度的全面规范、公开和透明等。

2.对金融监管机制进行完善的机遇

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下半年异军突起,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金融市场的传统主力比如银行和券商等不得不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的应对,并且致力于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推出。同时,这一领域的商业模式也在以移动互联以及社交网络互联为基础的金融信息服务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互联网和大数据极大的推动了P2P小额信用借款平台以及小代公司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在金融市场体系中已经出现了跳跃式乃至爆炸式的发展,正是由于金融市场这样的发展潜力,所以必须要将一个尽可能完成以及具有前瞻性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起来[2]。

与此同时,我国还应该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步伐,积极地采用混业监管取代现有的分业监管,在监管的过程中不应该以企业所属的行业为根据进行监管,而是应该以产品的性质为根据实施监管。应该将一个具有明确职责的机构设置出来,从而能够对宏观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监管,并且对监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予以有效执行。只有将金融风险监管机构明确地设立出来,才能够对金融经济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对监管权力系统进行有效地集中,才能够保证对监管规避和监管套利予以有效的规避,并且做到全面的监管,同时要对监管机构的层次进行尽可能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监管系统的灵活程度以及反应速度得以极大提升。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经济政策支持与金融监管制度准备之间的配合

因为金融市场现在存在着非完全竞争性,所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带来更多的风险,因此必须要循序渐进的对金融市场体制继续改革[3]。在对金融市场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战略高度以及一定的前瞻性设计市场架构和监管制度。笔者认为,下一阶段改革的关键就是能否使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得以尽快的转变,现在中央部委已经大幅度地削减了行政审批权,而且也进一步的削减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权。除此之外,作为对市场竞争秩序进行维持的重要一员,政府的作用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府应该在监督和执行经济合同、收集和提供市场信息方法将自身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在新的金融市场体系中,政府不再是运动员,而是要扮演好裁判员的角色[4]。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提供给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工作,而完成这一任务也是保证金融市场体系得到大规模开发的前提。其次,有效贯彻执行金融法规以及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基础就是金融信息收集系统,所以必须要致力于金融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国内需求稳定增长、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经济环境、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都能够对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步实施。要想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对制度上的创新不断的探索,从而能够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最后,只有使基本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得到保证,才能够积极的开放和开发金融产品,所以必须要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开发金融衍生品以及创新金融产品[5]。

4.结语

从党的十报告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改革已经全面的进入了深水区以及攻坚期。本文对现在金融系统发展对完善金融监管系统的要求以及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金融系统本身的发展而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需要具有战略性以及全局性的构思。总之,下一阶段的改革仍然十分的艰巨,因此必须要做到精心策划、大胆创新,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和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2)

[2]范从来.为什么说“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一句话切中了要害[J].杭州(周刊),2014(02)

[3]周阿利.关于在深化改革中完善陕西金融市场体系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14(07)

金融政策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监管

一、引言

货币政策能显著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次贷危机以后,众多学者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即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诱发系统性风险。Carmassi等(2009)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2007年的金融危机。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降低储蓄率,刺激家庭和企业将消费和投资提前,来增加杠杆率水平,例如银行系统实行信贷紧缩政策来改善资产负债表状况,国家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降低政府债务水平。刘吕科(2012)认为货币政策在中短期影响到通货膨胀水平和总需求,在较长时期和难以测算的滞后期内,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风险承担行为,使金融风险水平提高,最终影响金融稳定性。

二、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

(一)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金融稳定

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手段之一,能够显著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

较低的利率水平不仅影响家庭和企业的支出水平,同时也提高了金融行业内部的风险。这是由于利率的下降使得金融资产价格上升,金融资产收益率与实体投资收益率存在利差(肇越;杨涛,2008)。金融中介机构将在市场压力下对金融资产重新设定杠杆率水平,增强金融市场活跃程度。信贷供给曲线将会向右移动,资产价格上升,信贷敏感部门对金融资产的投资增加。

同时,较低的短期利率和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鼓励金融市场参与者提高期限错配,即借入短期借款出借长期贷款的套利交易,增加了金融系统运行的脆弱性。因此,Mishkin(2000)主张将金融系统稳定性列为影响货币政策制定的整体和持续的因素。

(二)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的必要性

传统观点认为,以价格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而金融危机的发生证明价格稳定并不等同于金融稳定(Bordo和Wheelock,1998)。Borio和Lowe(2002)认为物价稳定导致了价格刚性,使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脆弱性难以被察觉,因此前瞻性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考虑到金融稳定,防范资产价格泡沫,保持金融稳定。

由于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套利等原因,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并不足以维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特别是当金融市场过热,风险集中于证券市场而不是银行等监管集中的金融中介机构时,使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维持金融稳定性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措施,此时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将有效阻止金融市场上大部分的过度投机行为。

(三)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的局限性

首先,将金融稳定性的权重列入货币政策的制定中,会使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发生暂时性偏离或是延迟。与传统货币政策路径相比,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会使总产出和就业率水平降低,通货膨胀率也会因此降低。新环境假设(TheNewEnvironmentHypothesis)认为在低通胀的新环境中,需要重新定义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关系(Schinasi,2003;Cukierman,1990)。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十几年内均维持了较低的通胀率,但大规模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却连续发生。低通胀率导致较低的名义利率,触及货币政策的有效下限,因此造成负面的经济冲击。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金融市场过热时提高利率水平,会影响到传统行业和交易,放缓经济增长的过程。所以,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需要进行成本收益方面的权衡。当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金融稳定性风险迅速上升时,央行仍会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避免危机的产生,这是因为金融危机的成本将显著高于暂时性偏离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成本。

三、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框架

(一)尾部风险

为了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应防范尾部风险。尾部风险指发生概率低但当发生时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风险,也被称为“极端风险”或“灾难风险”。

未市场化定价的尾部风险一旦发生且具有外部性时,将会对金融市场稳定性产生最严重的影响。Stiglitz和Weiss(1981)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金融稳定。在借贷市场上,高杠杆率的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尾部风险通过借款人和贷款人对意外事件和交易对手方的反应来进行传导的。从尾部风险的特征来看,宏观审慎监管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多种金融稳定工具共同使用

实现金融稳定的工具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独立政策工具,包括宏观审慎分析、最后贷款人责任、危机管理、支付结算的监督;二是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三是金融监管机制的协调,包括审慎管制与审慎监管;四是风险补偿机制的运用。

1.独立的金融稳定工具。作为独立的政策工具,保障支付结算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是实现金融稳定的基础性措施。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和制度的制定由中央银行负责,而资金流动方面的监管则由银监会负责,存在监管真空风险。为了保证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应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充足情况、大额资金交易情况及创新支付手段等方面。

2.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影响资产价格的方式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但仍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需结合其他金融稳定工具共同作用。

3.金融监管机制。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微观审慎政策中所使用的工具加以限制,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如对金融机构资本金和流动性的要求,或是对贷款条款进行限制――如住房抵押贷款的生命周期总价值或贷款收入比等。已有研究表明,信贷风险的波峰总是与商业周期的波峰重合,因此需重视宏观审慎监管,使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互相协调。

4.风险补偿机制。存款保险制度、投资人补偿机制通过建立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减弱政府救助负担,抑制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国际经验表明,存款保险机制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从而防范由于投资者信心不足而在风险发生时的挤兑行为导致系统性风险。

金融政策知识范文第4篇

股票投资分析论文范文一:

【关于昨日次新股集体跌停】

1、次新股对咱们而言,属于“无缘”,我本人则霉到至今不知道新股是什么,所以不操作,关心也少,也就是说次新股暴跌和我们没半毛钱关系。

2、次新股只是从年初位置跌回来而言,谁知道会不会随着行情再来一波,它也再来?概率很大吧?所以顺势跌出空间。

3、那么,次新股到底该怎么看呢?我觉得既然是次新,N个涨停打开后后面本来就是投机占比大于一切,还有什么好考虑的,普通票你预测未来成长,次新股你高几个门槛预测,很容易自我安慰,深度调研又有多少人做的到,所以本质还是投机大于一切,所以和我们的价投结果盈利交易不相合,只会在现金充裕,闲了蛋疼的时候随缘参与。

股票投资分析论文范文二:

【大盘】

雄安是完蛋了,没人能接,也没人敢接,可燃冰什么的见光死板块新闻一过马上就萎。哦对,这是事件刺激的题材都不行,你也许会问那雄安不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吗?对啊,这阵风比较大,你看现在不是也过去了吗?有人觉得自己做上第二波了,有人觉得根本没有第二波,如果从小散的盈利状况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当前的情况大盘还有可能继续下探,因为股指真正的底不在于某个指标或者某种结构,而在于“它”想要的市场状况是什么。去年炒壳热时亏损企业剩余价值在重组时的严重高估和人为操作(股价越跌老板越赚的事情不是没有),今年只有一个顺丰非常成功的靠炒壳圈了一栋别墅都塞不下的钱,其他的基本都死了,你看创业板那些僵尸企业几乎都无力回天,因为监管不允许它重组了。

金融政策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者信心指数 预测和引导

一、引言和文献回顾

国际金融危机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都纷纷衰退,各国政府都出台一系列救市计划,以求经济的尽快复苏。中国政府也已经推出四万亿的经济方案,提出GDP保八增长的期望,国家统计局近日的数据表明2009年的GDP增长也达到了8.7%,世界范围内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大幅下降,剩下的投资和消费就显得尤为关键,尤其消费,中国具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诸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些政策的出台为拉动内需提供了有力的促进,内需一旦被拉动起来,就会带动经济的更快复苏。可见,金融危机下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问题的综合判断后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对消费者整天所表现出来的信心程度和变动的一种预测。消费者信心指数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乔治・卡通纳在20实际40年代后期提出的,由美国的会议委员会,随后日本、欧洲等国家每个月都当地的CCI指标。我国国家统计局从1998年开始编制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自1998年8月起定期《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经过几年的实践,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景气指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外研究中,许多文献认为消费者信心指数对公众消费具有引导预测作用。Fuhrer认为,CCI对消费者未来消费具有明显的影响;Kumar研究认为,在经济预测中加入CCI会增强解释力度;Batchelor研究发现,CCI可以有效的预测经济衰退。国内研究中,吴文峰等认为CCI基本能预测消费者行为,但是对各个经济部门信号引导功能不强;杨茂研究发现,我国CCI与北京、天津的消费需求存在明显的预测和引导关系,但与上海、广州消费需求不存在显著因果关系;席晓青等认为,CCI对CPI的影响,受到城乡消费差异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尤其拉动内需对经济增长变得十分重要前提下,本文将围绕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证综指、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以及GDP增长率、失业率等的关系作实证研究,探讨CCI对这些经济变量的影响作用。

二、样本选择和统计下描述

1、样本选择和变量描述

本文采取的样本数据为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48个月度数据和16个季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雅虎财经网站。各变量描述如下:

CCI:消费者信心指数(月度)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

SPI: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月度)

SHI:上证综合指数(月度)

CPS: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

CCIS:消费者信心指数(季度)

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季度)

UR:城镇登记失业率(季度)

其中SHI按每月末统计,CCI的季度数据取3个月的平均值。

2、样本数据的基本特征

各个变量的基本特征见表一。

图一是一些月度经济变量的趋势图。从图一可以看出,遭遇金融危机后,各项经济指标在2008年7月开始均出现了整体的下滑,CCI和CPI、SPI、SHI有大致相同的走势,CPS在一直波动中上升。并且可以明显看出,各变量在2009年4月开始都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触底反弹。下面来具体分析CCI和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理论模型建立

如果某个βI显著不为零,说明加入CCI能更好的预测X,DCCI引导了DX。这样就算CCI对X没有预测作用,但若CCI对X有增量预测作用,则CCI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X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观察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四、实证检验和结果

分布滞后的回归检验结果如表二:

表中列出了系数α的估计值,括号内为t检验值的P概率。*(**)为5%(1%)置信水平下显著。

从表二中的调整R2值和F统计量可以看出,CCI和CPI、UR的回归模型是显著的,其他回归模型都不显著。这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失业率UR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而对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CPS、上证综合指数SHI、房屋销售价格指数SPI、国内生产总值GDP等其他变量的解释和预测作用均不显著。这和吴文峰采用99年至03年数据,研究得出CCI对CPS有显著的解释和预测作用的结论不一致。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CCI对CPI具有单向引导关系,CCI的变动引导CPI的变动。而CCI与其它变量均不存在引导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CCI和各经济变量关系的检验发现,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并且CCI单向引导CPI的变动;CCI对城镇失业率UR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CCI对其他经济变量的预测和引导作用不显著,CCI不能有效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对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缺乏预测和引导信号,CCI对GDP的影响也很小。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的救市计划一定程度上能刺激经济的快速复苏,但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社会的稳定,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政府尤为关注的问题。通过每月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可以有效预测CPI和失业率,政府就能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降低失业率。

积极拉动内需依然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的消费总量占GDP比重依然不高,这必然影响了CCI对消费的预测引导作用。政府要坚持鼓励消费,出台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将内需真正的扩大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普及CCI的宣传,增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关注,真正发挥出CCI的预测和引导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文锋,胡戈游,吴冲锋.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信号引导功能.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4.10

[2]杨茂. 中国消费者信心与消费需求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经济经纬 2006.1

[3]席晓青,谢荷锋,陈南岳 CCI与CPI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9.5

[4]李晓玉.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理论背景与实际意义. 教学参考.2006.1

[5]Kumar V , Robert R P Leone ,Jone J N Gaskins. Aggregate and disaggregate sector forecasting using consumer confidence measur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