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金融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积聚;政策倾斜
根据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目前广西提出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的设想,但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水平和金融业发展现状,单纯依靠自然渐进模式必定是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倾斜、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才有可能促进金融积聚。
一、金融积聚动因分析
关于金融积聚的动因,金融聚集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从微观角度较好地解释了金融积聚的现象。
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Davis(1990)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各种规模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Gehrig(1998)根据证券的流动性及其信息敏感程度研究金融活动,认为无论对信息是否敏感的金融交易,都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与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产业积聚。
规模经济理论主要针对金融活动的外部经济解释金融聚集现象。韩国学者Pak(1989)认为跨国银行为了降低成本会采取扩大经营规模的战略,在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将银行服务的成本分散到全球金融业务。当某一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银行中心便形成。我国学者潘英丽(2002)、冯德连、葛文静(2004)均认为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例如,行业内银行之间的协作;金融机构之间共享基础设施;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邻近;信息沟通的快捷、市场流动性提高、投资成本和风险降低等等。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内的金融机构地域集中现象风起云涌。例如,北京云集了国内所有的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及最大的住房抵押市场;深圳通过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迅速发展成为珠三角洲地区金融企业的集聚地。金融积聚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同时,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区域金融政策倾斜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是政府采用宏观干预的方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国内外各类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约束论及国内学者对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为金融政策倾斜提供了理论支持。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资本的形成与产出能力给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推动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框架应用到省区层面上,如陈莹(2002)、黄湘雄(2004)、曹廷求(2006)分别对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做了实证研究,都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金融市场化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程度的金融约束来达到金融深化的目标,政府通过制定存贷款利率限制、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和稳定的宏观政策等一整套区域金融政策为金融部门和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得它们采取有社会效益的行为,弥补地区内发展不平衡及市场本身的缺陷,实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表明,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和环境差异性共同表现为区域金融的属性。唐旭博士在《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999)中指出经济计划体制的转型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加大,在了解国内资金分布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政策,显得日益重要。殷得生和肖顺喜在《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中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距,运用交换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
三、促进金融积聚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建议
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廊一圈等多层次发展区域的交汇处,区位优势和未来巨大的市场容量是吸引金融积聚的根本因素,也是金融政策倾斜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初期,如何通过金融政策倾斜加速金融机构聚集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金融机构设置倾斜
1、建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蒋升涌(2007)主持的课题“建立北部湾银行问题研究”中提出,参照徽商银行模式对广西现有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兼并重组,在其基础上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北部湾银行。作为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北部湾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应以支持环北部湾经济圈特别是北部湾三市社会发展与经济开发为主要目标,其信贷资金的投向重点应是北部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有利于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此外,就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北部湾银行应重点吸收境外、东部资金,在成熟时,应将业务和分支机构延伸至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使之成为一家国际性银行。北部湾银行的资本金来源尽可能多元化,多元化体现在行业、地域(包括境内外)、所有制成分(包括自然人)等方面,多元化的好处是分散风险、保障资本金的长效稳定,并且可以发挥地缘优势,为今后引资多元化奠定基础。资本金可以采取阶段性扩充办法,在建设初期可以考虑只吸收境内资金,后期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针对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北部湾银行应该承担起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提供融资或担保的责任,通过争取国家给予类似渤海银行的新业务试办权,例如开办股权抵押贷款,一方面避免与其他银行业务同质化,同时也为其他金融机构创造市场机会,彼此形成合作关系,以利于资本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有差别地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完整的金融产业链,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可以创造市场机会和分散市场风险。因此,必须发展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在内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结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约束较少,可以通过专业投资方式改变社会资金结构,将社会闲置资金引向资金需求最为迫切的企业或项目。当前,可以考虑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多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以适应小企业抵押贷款的灵活性需要,改造某些准金融机构为信贷机构,加快步伐构筑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财政补助等手段补充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对这些企业实行有区别的税收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更好地实现高效的资金配置。
(二)金融业务管理倾斜
1、根据区域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区域金融支持政策。根据规划,广西将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壮大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力等七大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林浆纸、水泥建材、现代中药、海洋等产业。对资金投向广西上述产业的广西境内的金融机构在税收、财政补贴等予以优惠,同时,允许贷款利率适当浮动。
2、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政策。根据金融服务与产业的原则,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放宽利率浮动等措施促进资金及金融机构向北部湾经济区聚集。对于广西境内的金融机构允许其以低于全国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比例开展业务,这样有助于该区域的金融机构以较低的成本吸纳来自全国的资金,促进资金向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的重点产业流动。同时,可以将北部湾经济区列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点区域,允许本地区的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存贷利率,或者对本地区以外的金融机构向北部湾经济区的贷款提供利差补贴及地方政府担保,以保障重点产业的资金来源。
3、增加政策性银行对北部湾经济区的资金投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规划层次,在金融政策及资金层面应尽早落实。因此在资金额度分配方面,跳出西部大开发的限制,从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多层次发展战略交汇点考虑,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者增加原来的额度,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为重点产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同时,对政策性银行贷放的专项资金所需的配套资金实行差异化待遇,例如,对来自北部湾经济区及广西本土金融机构的部分实行国家财政补贴利差及地方政府担保的双重优惠政策,带动商业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北部湾经济区。
四、金融政策倾斜应注意的问题
金融政策倾斜带有明显的政府干预色彩,对于金融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经济起步有着刺激作用。但是,政策倾斜往往以牺牲国家或地方财政为代价,并有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展缓慢,因此,金融政策倾斜应该考虑时效性,防止微观企业对国家财政的过分依赖。并且,金融机构积聚、资本流动最终取决于市场因素。因此,金融倾斜政策应着眼于完善市场经济基础设施、为微观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有利于金融产业积聚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金融机构云集、资金流动活跃的热土。
参考文献:
1、姜爱萍,武晓斐.金融企业集群:金融地域运动的新动向[J].西部金融,2008(6).
2、李成,郝俊香.金融中心发展的理论、总结与展望[J].上海金融,2006(11).
3、隋庶.金融倾斜与区域金融中心定位分析[J].新西部,2007(2).
4、左科华,实行倾斜性金融政策,促进西部开发[J].贵州商专学报,2001(9).
首先分别对CPI关系时间序列lnCPI,lnI,lnwh,lnM1的单位根检验,再进行shibor关系的时间序列lnshibor,lnI,lnwh,lnM1的检验,检验的显著水平控制在0.05和0.1的临界水平。回归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时间序列在0.05或0.1临界水平上t值较小,所以可以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序列平稳。可以用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回归,可以看出,R2决定系数为0.81,回归效果可以说明问题。得到回归方程为:(方程略)我国金融政策中,在汇率政策方面,汇率的变化对CPI和shibor影响都比较大,分别达到了56.7百分点和13.46百分点。可能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后,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即I下降,导致很多出口加工业受到影响,而我国的经济主体是以生产加工为主,导致物价上升。可见,并非输入性通胀,而是自身的经济模式的缺陷导致这一点。对于shibor而言,人民币-美元汇率的上升导致国外投资锐减,国内资金量需求增加,上升的压力显而易见。在外汇储备政策方面,由于汇储备决定我国的对外投资,显然对物价的影响是呈负相关的关系,对shibor也是如此,外汇储备的上升带来利率的下降,反之亦然。在货币供给政策方面,货币供给的增大对利率以及物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货币流通的加大,也可以看出对shibor的影响。可见我国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投资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私企的存活问题。金融危机后,国家的4万亿资金注入,显然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综上初步可见通胀的压力来自于我国自身的经济模式,以及过早的大量投资的金融政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脉冲响应函数为了找出I,wh,M1,对价格水平的冲击影响,下面采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找出这些金融手段对价格指数影响程度的具体情况。采用脉冲函数,通过模型内的某个内生变量扰动,对关键变量额影响程度,将期数分为30期,考察这30个月以来扰动项对其的影响情况。轨迹如图1所示,图中横轴代表期数,纵轴代表关键变量额影响程度。显然,对于shibor而言,I,wh,M1对其的冲击从初期开始一直都是上升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中期,到后期约分别达到冲击的22%、16%、24%。而对于CPI而言,冲击的影响稍小,也是呈上升的趋势,但外汇储备对其的冲击较小,图上也直观地反映出来。最后分别达到约16%,15%,1%。总之,I,wh,M1对两者的冲击程度不尽相同。两者相互影响的概率为65%(1~0.35)和83%(1~0.17),可见二者之间也相互影响。CPI对shibor影响更大,充分说明shibor更容易受到的影响。相对而言,CPI浮动较小,受shibor影响较小。本文选取的时间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序列平稳,通过OLS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汇率政策方面,这两年以来,汇率的变化对CPI,shibor,影响都比较大,分别达到了56.7个和13.46个百分点,可能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后,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即I下降,导致很多出口加工业的受到影响,而我国的经济主体是以生产加工为主,导致物价上升,可见并非输入性通胀,而是自身的经济模式的缺陷导致这一点。如何避免汇率带来的通胀压力,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金融政策去控制,避免出现政府大量投资来拉动内需,不仅不会缓解通胀,而且会带来经济泡沫,日本的广场协议[10]就是一个教训,根据我国实际的形势,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应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防止经济出现泡沫,使我国经济能够在一个健康、合理的轨道上良性发展。(2)在外汇储备政策方面,对国内物价和利率的影响是负相关的,且对CPI影响较小,但对shibor影响较大,说明我国的金融政策中的外汇储备政策的对国内货币流通的影响较大,从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可以得出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对国内价格市场和利率市场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合理,在外汇储备方面,我国的政策需要在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上兼顾国内的利率市场。(3)在货币供给政策方面,货币供给的增大对利率以及物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货币流通的加大,也可以看出shibor对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货币供给的增大,直接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可见我国在政府投资方面,在投资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私企的存活问题。而对于CPI和shibor,shibor市场的影响因素更多,浮动也较大,相对于CPI,这更合理,说明维持利率市场稳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从Granger检验结果看出,相对于CPI,利率市场更容易受其影响,影响利率的因素更多,浮动也较大,但是利率市场也决定了资金成本,也会影响物价。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维持利率市场的稳定,不仅能帮助金融市场对物价的平衡,也能从自身的角度稳定我国的物价水平,可谓一举两得。建议(1)完善金融市场,促进经济模式转型。我国的经济模式是生产加工型,这样的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凸显较大问题,引起整个国内物价水平的波动,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必须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从出口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这样会减小国外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也能使我国的金融政策起到更好的调控作用。同时也要完善我国自身的金融市场,让金融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的调控目的。(2)保持利率市场稳定,合理调整汇率水平。由于利率市场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金融政策对其的影响尤其明显。而利率市场直接决定资金成本,资金成本上升必然带来通胀压力。同时稳定汇率水平,防止出现经济泡沫,才能使我国经济处在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上。(3)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制定合理贷款政策。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对我国的物价市场和利率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缓解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存在,伴随合理的贷款政策,使得这些融资渠道健康发展,将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和转型,有利于我国物价和利率市场的稳定,也使我国的金融政策的调控更加有效、合理。
作者:张晶晶 邹能锋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经济发展;基本构想;差异化金融政策
作者简介:胡芳(1978-),女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9-0062-0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经济发达国家也大都经历过地区经济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实施的区域金融政策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经济发达国家实行金融政策区域化的情况
(一)建立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
发达国家在建立金融组织体系时,都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特点,适时地构建和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首先,建立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的中央银行制度。美国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联邦储备制度,对全国金融业实施了分层次的管理。[1]在国家一级设有联邦储备委员会,相当于中央银行总行;而在地方则设有联邦储备银行,执行中央银行分行的职能。这种分权性中央银行制度决定了区域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利于本地区金融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设置专门的区域性政策金融机构。区域性政策金融机构的设置一般都是适应特定区域开发而建立,目的是为欠发达地区开发提供专项服务。日本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是为开发边远地区――冲绳地区提供长期资金的金融机构,同时也兼办其它政策金融机构在冲绳的业务。这样的金融机构,经营中政策色彩重,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乃至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最后,区域金融组织的优化。美国的银行注册双轨制度创造了数目庞大的地方性银行。美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向联邦政府注册,成为国民银行。也可以向州政府注册,成为州立银行。不仅商业银行如此,其储蓄机构、信用社等也具有双轨的特征。
(二)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
首先,制定有差别的金融管理政策。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调控是以各种间接控制为主,因此,这种差别性主要表现在各种间接金融控制手段的运用上。美国的贴现率由各区域联邦储备银行根据本区域经济和金融状况制定,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贴现率和贴现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种有所区别的金融政策,对缩小地区差异、缓解民族矛盾、促进落后地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十分有利。
其次,制定倾斜性信贷政策鼓励资本流向欠发达地区。西欧、美国、日本等国都实行向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优惠低息贷款政策,如西欧的“公司软贷款”,不仅利率低、期限长,而且可以享受规定期限的归还宽限期。美国联邦政府规定,对在经济落后和萧条地区兴办企业的私营企业,通过经济开发署等机构为其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对固定资本提供的直接贷款可达该项资本总额的65%,流动资本可提供100%直接贷款。
(三)建立区域证券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相对协调发展
美国自1792年5月17日建立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共有8家主要证券交易所,这些交易所分布在美国的主要经济区域,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对美国经济相对平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随着通讯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股票交易所的集中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今天看到美国创业板市场对新经济和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发挥着强心剂作用,并且创业板市场在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广为传播,但更应该透视到创业板市场是建立在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协调基础上的产物,具体讲是经历了“区域易所――集中易所――创业板交易与主板交易所并存”的发展阶段。
二、对中国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效果的回顾
本文以深圳特区为例,来回顾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效果。
我国在某些地区也实施了区域化金融货币政策,但较为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主要体现在深圳特区。1980年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创立。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在深圳特区实施特区金融政策,赋予特区金融4个特权:一是信贷资金“切块”管理权。即资金方面,各专业银行深圳分行现有信贷资金和以后吸收的存款除中央国库款和向人民银行总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外,全部留给深圳特区,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给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下达信贷规模,并由它统一调配使用,同时允许深圳市各银行向国内外拆借资金。二是利率调控权。在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可以参照全国的利率水平,结合深圳经济发展、资金供求与汇率变化等方面的情况,自行设立利率档次与利率水平。三是存款准备金率调节权。即在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制定特区内各专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自,并允许在5%-10%的幅度内自定外资银行各项外币存款准备金率。四是机构准入审批权。在机构设置方面,下放部分金融机构审批权,并赋予了一系列机构监管的灵活政策。
特区金融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特区金融的全面发展。到1996年,特区就已构建了门类最齐全、服务网点最密集、从业人员比例最高的多种类、多功能、市场化与国际化的新型社会主义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办理种类齐全的金融业务,提供最新的金融工具,特区金融业成为深圳经济的支柱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到1996年止,为深圳提供了占整个基建投资1/3以上的流动资金,累计发行股票筹资300多亿元,金融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自身也形成了3500亿元的金融资产总规模。超常规的金融政策带来超常规的经济发展,金融对经济第一推动力得到了充分体现。[3]
政府在深圳特区采取的强有力的特殊金融政策,在深圳现代都市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对建立区域化金融政策的基本构想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很好地发挥差异化金融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应从金融发展的制度层面和货币政策角度来构想区域化金融政策。
(一)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
首先,确立统一金融法规下具有优先决策权的区域中央银行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九大区支行的组建,为实行区域金融政策提供了组织体系保证。在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政策之下适当下放区域金融决策权,使九大支行能够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总行只规定利率、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一般水平及浮动幅度,各区域内的具体水平确定浮动区间后下放给主要大区分行,使国家金融宏观政策具有宏观的严肃性,同时,各区分行在区域金融决策上具有一定伸缩性。
其次,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性融资的主要作用领域是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产业,其布局原则应该追求某种程度上的均衡布局,以保证每个地区的居民都有权利大体享受均质和等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而不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东部地区财力雄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则要落后许多。但我国还没有一家专门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融资的金融机构。为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建立专营政策性开发业务的金融机构。
最后,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引导股份制、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不对称,缺乏向中小企业发放信贷的动力。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对策之一是促进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鼓励股份制、外资银行等入住急需资金的地区,形成以国有金融机构为基础,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外资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具体实施上,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实行有差别的区域金融管理政策。
(二)实行差异性的金融货币政策
首先,实施差异化货币政策。金融发展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须从货币政策层面解决各地区短期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已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因此,我国差异化货币政策也必须表现在各种间接金融控制手段的运用上。实行差别的再贷款政策,在再贷款的规模、期限和再贷款的利率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其次,制定倾斜性信贷政策,鼓励资本流入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和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加剧了中西部地区的“资金瓶颈”,因此,引导信贷资金向中西部地区回流成为必要,坚持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西部大开发建设。
(三)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
目前中国证券交易市场在深沪两地,上市公司审批权在中国证监会,正如前述分析,中西部与东南部地区上市申请统一审核标准在管理制度上具有“公平性”,但在现实中不利于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一家证券交易市场,在上市公司范围、上市审核标准和交易活动监管等方面有别于目前的证券监管规则。在中西部设立一家证券交易所不仅有利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差距,而且有利于为中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和各项配套工程筹集资金,也有利于国有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和发展新的股份制企业。
(四)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同步推进
中西部地区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离不开金融系统的综合功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改革需要经济所有制的调整,不发展非国有经济,仅依靠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推动企图完成中西部市场化改革是不可能的事情。西部地区所有制的调整,需要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企业的大力发展和引进,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竞争因子,而这两类企业的资金匾乏的现状需要金融改革的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金融区域化政策,在统一的市场趋向和基本的政策框架下构建统筹、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金融货币政策成为必然的路径选择。其具体构建需要从培育区域金融组织体系、实施差别化金融管理政策、构建区域金融市场和制定区域金融立法等方面入手。
注释:
① 李正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金融政策[J],金融研究,1998, (09):26-33.
② 李成、李国平.区域金融:现实检讨与政策处方[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6.
③ 殷孟波、王建.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J].西南金融,2001,(05):46-48.
参考文献:
[1] 谈儒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4,(12).
[2] 施雪清.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研究[D].东南大学,2006,(07).
内容摘要:金融业作为提供金融产品的服务行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监督宏观经济运行。本文从土地政策出发,着重探讨土地政策与区域金融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找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环境。
关键词:土地价格政策 土地税赋政策 土地规划政策 土地金融政策
按照产业集聚理论,同一产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创新效益、竞争效益等集聚效益,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促使产业的繁荣。金融产业的发展同样不是零星式的,而是在某个区域内,众多金融企业通过竞争、合作来实现产业的整体扩张。区域内实行的土地政策,对区域的发展,包括区域内各产业的发展,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一般来说,促进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完善金融体制、吸引外部资金等多种途径,而土地政策同样是影响区域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土地政策的具体类型
土地政策一般包括地权政策、土地价格政策、土地税赋政策、土地规划政策和土地金融政策等。各类土地政策在我国的执行情况如表1所示。
土地价格政策与金融产业
我国执行的土地价格政策,系由政府部门根据土地出让年限、用途、地产市场行情、产业政策、开发商竞投心态等因素综合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底标价格,由竞标者按最高报价取得土地使用权。地价高低的决定权在较大程度上由政府主管部门掌控。
一般而言,土地价格对房地产价格是有影响的,两者变动方向一致,但变动幅度及变动时间上存在差别。土地价格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会传导并引致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实证分析来看,2003年至2008年间,上海房价变动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产值比重的关系见图1。
上海房价于2003年出现大幅度上涨后(当年房价指数为120,而2002年之前基本在108以内),第二产业于次年出现较大幅度滑坡,第三产业比重却逐步走高。房价上涨对第二产业的挤出效应明显,而第三产业因政策扶持、居民需求上升、房价承受能力较高等因素,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攀升。第三产业中,金融产业无疑占据重要地位。仅就2009年之前的情况来看,金融产业并未因房地产价格走高而出现滑坡。
考虑到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会大幅提升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包括金融产业在内的各产业受到不利影响。从政策角度来看,一方面,应根据金融产业特点制定出适应其发展的土地价格政策;另一方面,平抑过快增长的房地产价格,通过抑制投机、调控信贷等途径实现房价平稳增长,满足金融产业发展的成本控制需求。
土地税赋政策与金融产业
对于城镇土地的使用及转让,我国目前执行的主要税收项目见表2。
我国土地税收主要集中在流转环节,使用环节的征税数额不大,其中房产税的征收具有同一性,不存在针对个别产业的倾斜;土地使用税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征收的额度不同,但征税额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由于金融业企业对于房产的利用形式主要是自用,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土地税赋政策对金融企业的调节作用较不明显。从土地政策的角度,促进一个地区金融产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其他政策形式。
土地规划政策与金融产业
土地规划政策根据区域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土地开发、利用、保护进行总体规划。城镇土地规划一般对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及产能过剩的产业实施限制;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通过市场化途径配置土地资源;对基础性产业、公用事业用地实施政策优惠。从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主管部门在进行城镇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对于金融商务较为集中的区域,需要从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视角,制定符合金融产业发展环境的整体规划,创造吸引金融业企业聚集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以下内容:
活跃的资金交易。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企业、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会带动金融企业的集聚。打造金融企业聚集区往往需要多年的时间,这就要求从土地规划政策出发,为金融聚集区创造良好的发展土壤,促进地区金融贸易的逐步活跃。
商业繁荣程度。一般来说,金融业态总是与商业消费生态融合起来的,如上海黄浦区既是城市的金融聚集区,又是奢侈品和高端消费场所聚集区。金融机构之所以选择黄浦区,某种程度上是对该区域综合环境和条件的认可。
外部环境指标。高噪声、重污染的环境显然不适宜金融企业进驻,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土地规划政策应考量的因素之一。
金融人才聚集。金融机构对于人才的需求总是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土地规划方面,需要考虑金融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及为人才聚集配备相应的社会公共设施。
土地金融政策与金融产业
土地金融政策围绕与土地有关的金融活动制定准则和规范,这里的金融活动包括因土地开发利用而发生的各种土地抵押贷款、资金融通、资金结算以及土地信托、土地保险、土地证券等。有研究表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土地金融政策体系,今后应加快构建具体的专项土地金融政策,建立规范的土地金融市场。土地金融政策对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现行的土地金融政策通过调整土地贷款主体资格、贷款审批标准,影响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等因素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考虑到金融机构向地产行业发放的贷款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土地贷款主体资格、贷款审批标准等环节的政策调节,对金融产业亦具有重要影响。
在现有土地金融政策基础上,为进一步繁荣相关产业,推进房地产行业规范运作,应着手制定创新性土地金融政策,构建与土地金融相关的机构、交易场所、金融工具。土地的开发、利用、经营、转让需要大量资金,涉及相关产业众多,而国内商业银行对地产企业放贷主要出于利润因素考虑,难以从宏观经济运行全局出发,承担起配置土地资源、调控地产市场的政策任务。因此,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应建立政策性土地银行。土地银行的设立,并非同商业银行竞争客户资源,而是成为土地金融市场的调控者。
土地政策与金融产业发展关系综述
总体而言,有益于金融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如图2所示。
综合上述讨论,土地政策对金融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土地规划政策、土地金融政策的影响最为明显。土地政策对金融产业的影响,既有间接通过土地开发利用相关产业影响到金融产业,又有直接作用于金融业本身。政府部门在制定地区发展规划时,对于金融产业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或者将来要建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地段,应重视土地政策对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积极采用有益于金融产业的政策手段,推动地区金融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为民.土地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M].上海经济研究,2008.3
2.张先锋,程瑶.土地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调控的内在机理分析[J].国土经济,2003-9
【关键词】财税;政策;策略
1.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的迅猛腾飞、持续增长主体依靠对外贸易,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则会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目标,较多国家采用贸易保护策略,进而令我国变为反倾销进程中的主体受害对象。在我国,出口的传统商品多为劳动密集类,由于技术水平影响,其质量以及科技含量较难快速的上升。而欧盟发达地区,则通过提升商品的准入要求进而对我国商品输入进行抑制,对国际贸易的拓展形成了负面影响。面向欧盟进行出口的相关产品还需取得检测合格凭证,进行必要的回应以及产品的整改。尤其对五金电动商品的出口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出口方需要明确工具相关出口标准,掌握安全、规划设计、生产质量的相关要求。同时,需要进行满足新规定相关产品的创新研究。该类问题均会对出口方的成本形成影响,令企业面临较大的负担。
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扩充,进一步令传统贸易手段应用越来越少。当前,较多国际领域的贸易均利用网络订货、谈判以及营销模式,通过电子报关、保险管理、商检操作、运输调配以及结汇管理等,可有效的节约贸易开支,提升人力物力资源的应用效益,以及实践工作效率。网络平台对全球一体化市场的构建形成了积极促进作用,各个国家的贸易合作日渐紧密,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市场交易总量则迅猛增长。
相应的,各类传统贸易手段则不能全面满足国际领域的贸易发展需求。基于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令进口商资金链较易形成不良问题,欠款问题日益显著,进一步令坏账率有所提升。爆发金融危机后,沿海城市出口单位均面临出口坏账率增加的窘境,一些中小企业则会不堪压力,并欠缺短期之中的更新转型潜能,因此需要出口单位应用更为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经营贸易手段,方能摆脱困境。
2012年,欧洲危机对其银行体系形成了不良影响,银根的紧张,对贸易融资形成了负面作用。行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国际贸易借助短期信贷的融资方法,令进出口单位获取短期融资存在更大的难度。由此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影响令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策略面临较大考验以及挑战,企业出口不但需要通过技术更新优化产品质量,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创新性贸易模式探索,有效的缓和融资压力。
2.我国企业走出去推行财税金融实践策略
2.1外汇管制日渐放宽
随着现行财税金融政策的颁布实施,对业务资格的影响限定标准逐步放宽,同时进一步制定了境内资金业务的实践原则,明确业务体系结构,规范了审核管理流程,并要求受托财务单位实施申请以及统计报备工作。同时令政审批复流程实现了有效简化,各类外汇管理的核准事项通过外汇局进行管控办理。财税金融政策进一步完善规范外汇资金的一体化运营管控方案,将即期结售汇相关业务问题囊括入制度框架之内,并持续开展外汇管理制度法规的完善以及清理。令相关外汇业务程序持续的清晰简化,外汇资金进行业务账户设立的集中管控,做好划转协调把握,受托单位则可凭借资格文件进行相关办理服务。
2.2财税金融策略的管理支持
财税金融策略的管理支持主体体现为财政、信贷、税收优惠、以及保险支持等。非公有制单位可获取境外加工的贴息贷款经费,规模有限企业则可享有开拓与援外合作支持以及风险基金等。可对非公有制单位的国际发展、对外合作投资形成优质作用。现行财税金融策略还明确了融资对外担保进行盈余管控,进而提升了操作便利性,无需逐笔的进行审核分析。信贷策略层面则令民营单位逐步享受到等同国有机构的优质待遇。并明确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管理、财税策略需给予必要的扶植。契合信用担保经费管理要求的单位,可积极拓展中小型单位的相关担保管理业务,给予定额补助。
税收优惠层面,进一步令企业位于境外税收减免制度进一步健全,可引入间接抵免方式进行处理。并积极的引导企业走出去,对满足标准的小型单位,可减免一定税收。商贸以及服务单位、相关加工单位等,对新增再就业员工,满足一定标准条件,可依据用工人数进行定量的税收扣减,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另外,对于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则给予一定的税率减免优惠,对于无法自主生产设施,相应范畴中则减免关税以及增值税,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扩充经营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持。
为保障企业走出去获取丰富利益,财税金融政策履行双边税收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通过专项保险策略的制定,为我国非公有制单位实现走出去的发展,创设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保障。
3.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3.1现行财税金融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影响
基于现行财税金融政策,我国外汇储备以及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实现了快速、高效的增长发展。到2012年上半年,外汇储备金额高于三点二万亿美元。由通行的国际行业标准审视,当前我国总体外汇储备可满足近两年的进口额需求。其总量的扩充可提升宏观协调管控水平,对保障国家以及企业享有的信誉极为有利,并可实现国际贸易的全面拓展,不断的吸引扩充多方投资,节约国内单位融资所用成本,良好的消除与预防金融风险。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持续推进企业开展走出去战略,可有效的强化国际领域的合作交流,扩充出口,令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持续增强,并可促进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优质协调发展。依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研究,汇总分析相关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实现了稳步持续的增长,由此可见走出去战略的科学履行体现了显著实效性。
3.2财税金融政策落实包含的不足问题
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问题。具体体现为政策落实没有全面到位、服务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由于对外投资各类经营项目的审核批复流程仍旧相对繁琐复杂,因而对工作效率形成了负面影响。当前,对外投资经营项目包括地方审批以及商务机构审批等类别。前类项目的管理审批程序为,企业首先需要进入外经贸委相关网络系统,并点击审批专栏,完成企业的登记注册,而后需要进行境外管理投资项目具体明细表格的填写。接下来,企业需要进行申报材料的全面准备,应制定对外项目的事项申请材料,由上级机构进行把关,同时应出具外汇资金投入来源的风险因素评审意见,外管局应实施协调管理。另外,应准备必要的境外单位合同管理章程、投资方营业管理执照。我方投资高于一百万美元各类非贸易经营项目还应准备相关机构立项批复材料,外经处则应依据企业相关申报项目材料,在规定期限内征询管理意见。当外经处接受企业方上交的全部材料后并完成合格验审后,则进入受理环节流程,并应在受理之后十个工作日期限内进行批复。完成上述工作流程后,外经处将会通过网络公布相关办理的结果,并发出批复至申报企业。
由商务部进行项目审批管理的具体流程为,首先企业应进入外经贸委的网站并登陆审批管理系统,进行自主的注册登记,完成境外投资管理项目具体事项表格的填写上传。而后进入申报材料的流程环节,前期的流程同地方审批相同,待进入正式受理环节后,于十个工作日期限之内报告至商务部门,并于网络平台进行事态进展的跟进公布。待审批完成后进行网络信息公布,并由外经处将商务部门出具的批复进行转发。再者,投资额高于一百万美元的相关对外投资经营项目,则需要企业首先上报可行性分析报告至发改委,而后再行进行逐级层次的批复审核。
同时,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影响下,令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履行需要办理较为复杂的出入境手续。对外投资经营项目从事的各类实践活动,例如技术处理、经营投标、应急状况应对等,均需要国内员工快速的派出处理。然而基于当前国内针对国有单位商务出行、因公管理审核、一事一报体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频繁的出入境签证管控较为严格,进而令企业走出去管理面临较大的困难。
财税金融政策影响下,需要持续的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当前,由于融资成本较高,即便政策性的银行融资,其利率水平仍旧居高不下。贷款阶段中需要强制的执行出口信贷相关保险,通常该类政策保险的缴费水平较高。上述高成本的投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走出去的科学对外经营管理形成了负面影响,基础服务系统层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公共信息体系的应用发展一方面呈现出不均衡性,不同国家投资管理环境履行的政策法规体制较难科学获取,进而令企业走出去发展步伐受到了不良阻碍。同时,一些专业服务单位组织的欠缺,企业走出去实践进程中,需要获取国际经验的有效辅助支持,并应赢得语言、技能优势,扩充文化建设,优化法律制度规范。
4.结束语
针对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走出去策略产生的不足影响,我们则应细化探究,有效的简化申报项目办理流程、实施严格管控的同时,把握平衡适度的原则,给予具备竞争优势企业一定的辅助支持,实现管理政策的有效倾斜,完善公共信息体系建设,持续优化服务管理水平,简化出入境办理手续、降低融资成本,适度缩减强制保险额度,方能真正为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开创优质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显著效益,真正令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持续、全面、优质、健康的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1]JTS257-2008.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