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区别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区别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企业品牌;品牌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问题探讨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7日

一、引言

从全球的市场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市场竞争在经历了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广告竞争、渠道竞争、终端竞争之后,最终走向了品牌竞争。品牌在当代营销管理和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消费者逐渐向品牌靠拢;另一方面品牌也成为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和扩张的重要手段。河南省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型,品牌建设就成为不容忽略的关键步骤之一。河南省不乏双汇、三全、宇通等一些知名企业品牌,但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状,无法支撑中原经济区的真正崛起。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贡献更个多的力量,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小企业作用的相关研究很多,此处不再详述。因此,只有加强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才能真正优化中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才能使中原经济区持续不断地发展,真正实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

二、中小企业品牌内涵分析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当谈及到品牌的时候,人们很容易理所当然的指向“企业品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了大量的企业品牌,但已经成型的中国企业品牌大多数经历了制度缺失的市场混乱期。因此,中国的企业品牌形成实践对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在逐渐规范的市场制度和逐渐成熟的消费者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应该理清楚自身企业的品牌内涵。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分析,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品牌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基本要素。品牌的基本要素主要指的是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产品核心价值的载体,也是顾客购买产品的最根本原因。想塑造品牌,必须要有持续的品质优势。产品工艺的改进、技术的创新和产品工业设计创新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必要条件。

2、品牌个性要素。品牌个性即消费者所感知到的品牌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是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感觉,与产品特性相比,它能够提供象征及自我表达的功能。在产品品质同质化的市场中,品牌个性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品牌个性的塑造应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的结合。

3、品牌传播要素。中小企业的品牌传播核心是产品特性、差异点的传播,而非企业形象的传播。由于各种资源的相对稀缺,有限的资源应集中在产品优势和产品差异点的宣传上,让消费者清晰地感知到本产品的独特卖点(USP)。

4、品牌形象要素。品牌形象要素包括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应依托产品形象,在产品形象的树立基础上企业形象会更加有效。通过社区活动、消费者互动和积极参与当地公共事业建设来代替广告会更容易建立起消费者的口碑效应。

三、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缺乏品牌建设观念。中原经济区是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区,承载着更多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虽为农业大省,视为商业小省,小农经济思想普遍存在,这些也都在客观上影响到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观上,许多中小企业认为建设企业品牌是企业做大之后的事情,中小企业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要销量,不要品牌”观点深入人心。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考虑如何扩大销量、如何降低成本,缺少了对品牌建设的持续投入。客观上,激烈的市场竞争让这些规模小、实力弱、人才匮乏的中小型企业很难协调品牌发展与企业生存者之间的关系。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品牌就成为了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有效手段,品牌效应强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和相关社会资源的支持,马太效应就会凸显,使得中小企业获得发展的资源更难获取。如此恶性循环,更多的中小企业更不愿意进行品牌建设,最终导致经营不好的企业破产,经营好的企业则发展缓慢或沦为OEM制造商。

2、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小企业在塑造企业品牌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做营销、做品牌在很多中小企业家眼里更多的只能依靠广告,广告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知道我的一半广告费用被浪费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消费者选择性的接受媒体信息也使得广告作用大打折扣。因此,任何企业想要仅通过广告就塑造自己的品牌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品牌的内涵不仅仅是产品或企业的知名度,同时还包括美誉度和品牌背后历史文化。如果走不出这个误区,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恐怕就很难实现了。广告、促销、公共关系、社会责任等多种营销手段的整合传播才能真正塑造出一个完整的品牌。

3、品牌运营混乱,缺乏系统规划。营销学上的品牌分类有很多,通常有以下几种:国家品牌、区域品牌、地理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个人品牌,等等。由于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独立的品牌管理部门,品牌管理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流程。由于系统流程的缺失,企业很难弄清楚在什么时候应该进行怎么样的品牌营销策略,虽然有些企业也做出了大量的营销活动,但效果却很差,甚至会出现对品牌负面的影响,造成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混乱。即便成立了独立的品牌运营部门,如果没有理清各种品牌之间的关系,也很难用有限的资源建立起企业的品牌。例如,在应该宣传产品品牌时,却选择宣传企业品牌;在应该宣传企业品牌时,却宣传了个人品牌,诸如此类的错误看似简单,在企业进行品牌策划的过程中却经常发生。

4、产品质量无法持之以恒,难以树立口碑效应。品牌的基础是产品的品质。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难以持之以恒的问题是制约其品牌建设关键问题之一。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初期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少量的资源更多的投入到扩大再生产,很难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品牌进行大量的宣传投入。因此,区域品牌的建立更多的是依靠消费者的口碑宣传,但口碑宣传的前提是稳定的产品质量。无法解决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就很难形成口碑效应。

5、品牌建设缺乏人才储备。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才不过30多年,中原经济区的市场经济转型时间更短,从物资匮乏到产品过剩也不过10多年,因此品牌建设方面相关人才目前还属于社会的稀缺资源,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没有摆脱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加之淡薄的品牌建设意识就很难真正吸引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率高也成为中小企业很难解决的问题。缺乏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不可逾越的瓶颈。

四、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建议

针对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树立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战略思维。在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引导者的角色不可替代,制定出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工程,为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创造一个有利市场环境。具体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企业品牌战略专家、学者举行经验交流会,帮助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就能树立正确的品牌发展战略思维。战略的高度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程度。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成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这样才能真正地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品牌的建设。

2、借助中原崛起,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品牌发展路径。中原经济区的崛起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意味着国家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的品牌发展应学会借“势”,根据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求,中原经济区要重点发展发展壮大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轻工产业、建材工业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以此为契机,促进产业升级,打造企业品牌就会使企业处于一个更为有利的品牌生态环境。由产业品牌的发展带动企业品牌的发展会在降低品牌建设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品牌建设效率。产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应该是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选择的正确路径。

3、促进品牌营销方式创新,强化整合营销传播。中原经济区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晚、资源有限、资金不足等劣势,在进行品牌塑造时应避免采用广告、促销等单一手段,因此,在品牌营销方式的创新上,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与顾客沟通才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重点。对产品清晰的定位、产品功能上的关键差异应是此阶段建设的重点,以此为中心,加强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才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切忌在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没有中心点,盲目的宣传只会让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更加混乱。

4、加强全面产品质量管理,保证产品品质不打折。产品品质问题是中小型企业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问题,中小企业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很难有精力再保证产品的质量,但这也恰恰是中小企业很难发展成区域品牌,获取品牌溢价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能用发展速度替展质量,在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全程监控产品品质,才能真正为企业品牌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5、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对接。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对品牌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果仅靠企业自身培养,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人才培养主力的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如何使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与企业人才匮乏现状对接就需要企业做出积极的努力。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结合,不仅仅要高校为企业输出人才,同时要有效地利用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来解决企业相关的发展战略问题。双管齐下,才能取得真正的人才对接。

五、结论

中小企业是中原经济区崛起的关键性因素,企业的品牌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产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应该是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选择的正确路径。只有加强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才能真正优化中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才能使中原经济区持续不断地发展,真正实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1]杜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区别范文第2篇

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经济管理科学,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观念等环境,各国的会计实务及其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程度的差异。正因如此,会计界才存在不同会计模式的分类。其中,P.H.阿伦(Aron)博士对会计模式的国际分类是广为流传的。他以维护谁的利益作为分类的标志,把世界各国的会计实务体系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式:

1.强调公司应按“真实和公允”的观点提供财务报告,主要是为了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利益的不列颠会计模式(英国会计模式)。

2.通过“公认会计原则”,主要是为了保护证券市场投资人利益的美国会计模式。

3.服从税制需要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会计模式。

4.以公司利益为导向的北欧(以德国为代表)会计模式。

5.服务于集中计划经济的苏维埃(苏联)会计模式。

二、会计国际性的必然性

国际化是指通过比较协调和处理各国之间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方法的差异,寻求处理国际经济业务对双方都适用和接受的会计模式,包括国际企业会计、国际比较会计、国际社会会计、国际审计等。会计的国际性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管理问题发展起来的,而且在客观上要求各国在会计事务处理中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以求一方面促使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满足国际经济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促使各国会计在履行对内管理职能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先进的方法。会计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各国会计事务处理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使会计产生国际性并且不断加强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1.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去企业所需资金一般只靠国内供应,但是当国内缺乏必要的资金时就必须依靠外资了,二战后,一些国家为了恢复经济都曾大规模引进外资,同样我国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引进外资。虽说目前资本在国际间转移是比较自由的,但它还要受当地市场规则惯例和政府规章、法令的约束,为了摆脱这种约束和管辖,许多投资者就采取了很多对策,把某一特定货币的存放业务移到该货币发行国的境外进行。

2.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国际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跨国公司的出现。跨国公司是区别于那些只在一个国家内经营的单国性的公司。从跨国公司的性质来说,西方跨国公司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际垄断组织,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和垄断的基础上突破国界,由国内垄断组织发展成为国际垄断组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西方跨国公司的垄断性和国际剥削性。另一方面适应现代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跨国公司这一世界性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从世界市场范围内规划生产,在地理上更有效地组织要素投入,使产出更靠近销售市场的一种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在现代生产力条件下才成为可能并与之相适应的,因此只要有条件和需要,这种组织形式对任何一类实行开放经济的国家都是有用的。

3.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出现是经济区域化的典型事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不象欧盟那样以特定地区的联合为目的,而是24个发达国家政府间的经济联合组织。这个组织于1961年9月成立,其宗旨是稳定会员国的财政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贸易等。

联合国从1972年开始重视会计准则的制定活动,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联合国最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跨国公司的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的披露。跨国公司委员会于1974年建立,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制定跨国公司的行为规则。综上所述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必然导致会计的国际化。

三、会计国家性与国际性的协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的发展,各国经济运行方式日渐趋同,迫切要求消除和减少各国会计之间的现实差异。会计协调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日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关注和重视。具有重要的意义:

1.是经营全球化的需要。市场的国际化必然导致企业经营业务的全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主体地位的确立,跨国企业开始涌现,消除各国会计核算上的差异,按国际惯例办事已成为当务之急。

2.是吸引国际投资的需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资金的提供者如果能够很快地掌握资金需求者真实、可靠、详细、明白无误的财务信息,那么他就会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一个公正反映公司财务信息的财务报表能被潜在的投资者所理解,那么这个公司就能比较容易地从市场上取得资金。这种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增长客观上要求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和世界各国会计国际化的实践经验,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原则。因为在我国,是由中国市场经济的特色决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一种类型和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以公有制来配置资源,同时十分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这些都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会计来说,一方面要与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按国际惯例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使会计信息符合国家经济管理的要求,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

2.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原则。会计国际化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并受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的过程。所谓同步是指会计国际化改革必须紧紧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做到相互配套相互协调。

总之,对于国际通行做法,我国也具备实施条件的,我们应毫不拖延地接轨。而我国目前不具备条件的,一方面规定过渡办法,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其靠拢。对于国际上没有定论的做法,我们不一定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应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西化”,即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做法。实践表明,一味照搬或一味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注意,会计国际化应以国家化为前提,在加强市场经济发展,保护我国民族经济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与国际会计协调一致。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治政府;启示

哈耶克是当代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对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第十五章中对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定位理论经行梳理,并且浅谈一下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和保障

1、 自由――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

自由是哈耶克整个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主张自由的依据在于人们理性有限,或者说是“无知论”。具体到市场经济中,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秩序是一种自由的经济扩展秩序之所以必须要赋予个体以经济自由,原因在于“我们的文明程度愈高,那么每一个个人对文明运行所依凭的事实就一定知之愈少。知识的分工特性,当会扩大个人的必然无知的范围,亦即个人对这种知识中的大部分知识必然处于无知的状态”哈耶克以分立的知识论和人的有限理性来论证市场经济秩序中自由存在的必要性。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秩序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制度上的一种以自由为本质的经济秩序,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本质所在。

2、法治――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法治下的自由观,是《自由秩序原理》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哈耶克哈耶克自由观中,他预设了个人具有某种获得保障的“私域”,而法治能够确保经济个体合法的私域不受他人强制或干预。法律的确定性(the certainty of the low),对一个自由社会有效且顺利的运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就西方的繁荣而言,西方普行的法律的相对性所作出的贡献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因素都要大。

3、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秩序

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社会秩序,即他认为这种秩序的出现乃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自发社会秩序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使人们自由的运用这些习惯规则,而这些习惯和传统,即是自由的条件,又是自由的产物。具体到市场经济中,人们对这些规则的遵守,导致的结果是人口和财富的相对增加。

二、市场经济秩序中法治型政府

1、法治政府

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秩序,但他并不否认政府的作用,而且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活动必须遵循一般且抽象的规则,即法治政府。在哈耶克眼中政府法律框架下的活动范围相当广泛,在《自由秩序原理》第十五章中,他指出了以下几点:

(1)完善市场法规。哈耶克指出,法治可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同时他指出,市场经济能否有效地运行还取决于法规的具体内容,即市场经济的各项法规要求不断完善,而且必须以关注具体个案为前提,同时他还认为这项工作不适于交给市场主体来做,而只能留给政府。

(2)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哈耶克认为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性活动应是那些有助于促进人们获得关于那些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事实的可靠知识的行动,其意义在于为个人提供实现他们自己目的的手段。这类行动主要包括“提供一个可靠且有效的货币体系”等,以及政府为社会提供“市政工程”等公共产品等。哈耶克还鼓励让竞争性企业提供这类服务。“如果由政府承担一些或全部财政责任,而由独立并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竞争性的机构去具体实施这些服务,那么从一般意义上讲,这些服务将不仅会得到提供,而且还将得到更为有效的提供。”

(3)限制国有企业数量。哈耶克在这里反对的并非国有企业本身,而是国家垄断,但他并不是主张完全废除国有企业,只是应把国有企业的数量控制在极少的范围内。

2、市场经济应否弃的政府行为

(1)差别的市场管制

哈耶克指出政府从法治的原则上应予以否弃的首先是那些只有在对不同的人施以差别待遇的前提下方能实现其目的的措施。哈耶克主张,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自由社会中竞争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结果,而这些措施违背哈的秩序自生自发的原理,会导致的后果便是竞争的缺失,破坏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2)数量控制和价格管理

哈耶克认为一切数量控制和价格管制的措施是与市场经济的自由制度不相融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所有这些控制措施都必须是武断的,二是这些措施不可能以一种使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方式加以实施。这种控制和管理措施会阻碍市场发挥自行调适的作用,导致供求关系失衡。

(3)保障契约自由

契约自由是个人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指出保障契约自由是指国家保护和保障实施的是什么样的契约。契约自由,真正的含义在于是否许可一项特定的行动,所依据的只能是一般性规则。缔结契约的后果,由法律来决定。当个人能够根据一般性规则,制定契约,并且能遇见到一般性规则所规定的后果后,国家给这样的“契约自由”以保障,这样市场秩序中个人的自由就得到了保障。

(4)公平分配的管理

一个受法治约束的政府,尤其不能够决定特定人士的物质地位或实施分配正义或‘社会’正义。因为“分配正义要求由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机构来配置所有的资源;它还要求人们被告之应当干什么以及应当去追求什么目的。”这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对市场经济的彻底否弃,并以指令性经济取代它。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建设政府定位的启示

在市场经济中,哈耶克主张自由和法治,但是不能忽视政府的本该作用,这对当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市场经济的构建过程中,中国政府应该定好位,站好岗,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 完善市场法规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基于法治的规则,没有法治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市场经济就不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当前我们所需要的是进一步将规范市场与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2、明确政府责任,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

市场经济就是要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但市场经济也有缺陷。最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中国不是没有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落实的关键点就是明确的责任主体,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才可能将上述讲到的法律法规得到真正的执行。

3、加强国企改革,反对垄断、数量控制和价格管理

我国有七大行业由国家控制,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航运等七大行业。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厉以宁指出,主要是因为它自觉的要完成国家发展战略,它跟民营企业不一样,同时,国有企业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

4、加大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

市场经济也有缺陷,在市场供给不足的领域,就需要政府加入,公共产品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社会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特点,必须由政府提供,而当前特别是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影响了“三农”问题。当前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改善方面来看,政府更应该发挥优势,加大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

哈耶克主张的市场经济法治政府的建立,对当前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的定位具有借鉴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哈耶克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名著《自由秩序原理》的副标题为:献给正在美国发展的未知的文明,其理论著说目的都是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并且其中论证有不足之处,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不同于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根据国情,明确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区别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省直管县”改革实质上是一个地方政府辖区最优规模的确定问题,也是一个地方财政体制的集权与分权问题,因而可采用西方财政联邦制理论框架分析。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就是在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下实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它实际上属于基层财政层级问题的范畴,也是一个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制度安排问题,因而还可以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关键词:省直管县 财政联邦制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理论基础

财政联邦制理论

(一)马斯格雷夫的“最佳配置职能”分权理论

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财政理论与实践》中,从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空间维度,提出了“最佳配置职能”的财政分权理论。“最佳配置职能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究竟应当建立在中央集权制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分权基础上?如果是后者,那么在空间上应建立什么样的财政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提供这些公共服务?”

马斯格雷夫的回答是后者。他认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多级财政体制,首先必须解决财政社区的最佳规模问题。最佳社区规模的设置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个是在既定公共服务水平下分担成本递减的有利条件;二是在既定服务水平下社区居民拥挤程度递增的不利条件。马斯格雷夫分析了两种情形:在既定服务水平下最佳社区规模的选择,以及在既定社区规模下最佳服务水平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他将最佳社区规模和最佳服务水平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财政社区的最佳结构模型。在图1中,横轴N表示社区规模,纵轴Q表示服务水平。当社区规模为N1时,要求服务水平为Q1;当社区规模为N2时,要求服务水平为Q2,依此类推。这一关系由直线QQ和NN加以表示,它表明了在各种社区规模下的最佳服务水平。其中,E是服务水平和社区规模两者都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在E点上,QQ和NN两条直线相交,最佳服务水平为Q7,最佳社区规模为N7。马斯格雷夫的结论是,高效率的财政体制模式要求有多级财政单位,它们在规模和地区范围上都有区别。其中,全国性公共产品需要中央政府提供;而那些区域性公共产品,则应当由地方政府提供。

(二)布坎南的最优俱乐部理论

J•布坎南认为一个地方政体是一种俱乐部的形式,使用个人对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具有相同趣味的模型,探讨了自愿形成俱乐部的效率性。对地方政府的最佳规模研究是从一个游泳俱乐部开始的。假定游泳池的总成本固定,而且俱乐部成员的收入和偏好也是一样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俱乐部成员的多少问题。在排斥是可能的情况下,一个新成员的增加会降低所有其他成员的成本,也就是存在着规模经济。随着成员的增加,每个成员所负担的成本不断下降,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因成员增加带来的拥挤程度的上升。这就是增加的成员带来的边际成本。起初拥挤成本可能很低甚至是负值,但是随着人数的增加,拥挤成本不断上升,最终可能由于拥挤不堪而使俱乐部解散。俱乐部的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会交于一点。在这一点上,因人员增加带来的分摊成本下降的收益与因成员增加所带来的拥挤成本正好抵消。按照一般均衡原则,此时的俱乐部人数是最优规模。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指出了确定地方政府最优管辖范围的效率条件。就既定的俱乐部规模而言,新成员的增加一方面会带来人均成本的节约,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俱乐部的拥挤程度,降低原有成员的消费质量。最优的俱乐部规模就位于新成员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那一点上。布坎南模型强调的是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与消费拥挤状况在决定地方政府最佳规模中的作用。

(三)奥茨的分权化定理

由于地方公共产品需要由地方政府提供,且这类产品存在外部性问题,还由于存在地方性自然垄断问题,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矫正市场失灵,干预地方资源配置。但是,公共经济学的这一原理,还没有就适合于辖区居民数量、服务职责和服务范围方面的最佳地方政府规模进行分析。实际上,政府规模与辖区范围及居民数量之间,是存在匹配关系的,理想的地方政府规模能够使公共部门产出的供给与需求相互匹配。对此,奥茨的《财政联邦主义》中作了开创性的经济学分析,为地方政府最优规模的确定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集权化的政府选择将导致供给的同一性,而无法考虑到各个地方的不同偏好。相反,分权在这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因为全国范围内同一的服务有可能造成消费者剩余损失。因此,他主张最优的政府规模应该与其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空间受益范围相一致。每种公共产品的受益区域内应该有一个单独的政府,每种公共产品应该由最小的政府来提供。没有外部性的政府结构将是最优的政府结构。奥茨模型强调的是公共产品的成本与受益的外部性在政府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四)费雪的地方政府组织理论

费雪的地方政府组织理论同时强调公共产品的需求差异、公共产品成本与受益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政府自身的管理成本和附属成本在最佳政府结构(包括政府层级、数量及规模)形成中的作用。这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是不一致的,经常存在冲突。对于每种公共产品而言,最优政府规模将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作为权衡外部性和需求差异两种因素的结果,每种公共产品的最优政府规模将是政府规模扩大因消除外部性所带来的福利收益与政府规模扩大因不能满足不同个人对公共产品数量的不同偏好而带来的福利损失之间的差额最大的那一个。如果按照这种程序决定最优的政府规模,可能每种公共产品的最优政府规模都是不同的,有多少种公共产品,就需要多少级次的政府。但是如果考虑到每种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政府自身的决策成本的话,那么,这种政府规模就不再是最优的。总之,按照费雪的地方政府组织理论,最优政府规模的确定需要同时权衡这四种因素。

(五)财政联邦制理论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从财政联邦制理论可见,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效应、公共产品成本与受益的外部性、政府本身的决策成本(政府管理的规模经济效应)都应该成为现实政府体制结构优化设计的主要参考因素。虽然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效应也可以通过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联合提供、联合购买协议来获得,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也可以通过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但是,作为一种额外的制度安排也必然存在额外的运作成本。与其如此,不如将新增制度安排的功能内含于现有的政府体制结构中加以完成更为合算。中国目前的省直管县代替“市管县”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淡化地市政府的财政职能,将地市政府的财政职能合并到省级政府,实行省直管县。从形式上看,将地市政府的职能合并到省级政府,就意味着扩大政府的辖区范围,无疑可获得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解决外部性问题。淡化地市政府的财政职能,减少一级政府级次,就可以减少政府本身的决策成本,获得政府管理的规模经济效应。当然,省直管县同时会增加原省级政府的管理幅度和工作负荷。而且在原省区不变的情况下,管理者离管理的对象越远,管理效率有可能会降低,因而需要增加一些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从而又有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但是,原省级政府的管理幅度增加问题可以通过另外的制度安排比如划小省区来解决。所以,这种规模不经济效应不会很大。省直管县所带来的政府管理方面的规模经济效应仍然为正数。

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相比,新公共管理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二是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更加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总量”控制。因而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指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变量。

三是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政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公共行政热衷于扩展政府干预,扩大公共部门规模不同,它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通过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1.政府级次与国家组织形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基于国情的不同,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五级政府级次和联邦制国家三级政府为主的政府框架做简单的对比,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政府模式。单一制国家由于上级政府是通过行政控制来完成对下级政府的行政管理的,因而一级政府的有效管理幅度有限,所需层级较多;联邦制国家由于上级政府是通过法律监督来完成对下级政府的管理的,在地方自治的原则下,一级政府的有效管理幅度可以扩大,所需层级较少。特别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承担的职能较多,中国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管理主要依靠行政计划手段来实施,严重制约了一级政府本身的有效管理幅度,因而所需地方政府的层级就会较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职能将逐步归位走向公共服务型,管理方式也将逐步转变为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计划手段为辅,以间接管理为主、直接管理为辅。同时,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大大增强了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强化了政府管理效能,自然扩大了一级政府的有效管理幅度,客观上使中国基于自上而下的行政隶属关系构建起来的基层政府有了减少层级的可能。

2.少层级、大幅度的扁平化结构,应该成为现代组织层级结构的主导模式。现代组织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信息传递链条越长,信息失真率就越高,信息传递速度就越慢;相反,中间环节越少,信息传递速度就越快,信息失真率就越低。在交通通讯便捷、信息技术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少层级、大幅度的扁平化结构应该成为现代组织层级结构的主导模式。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共行政体制都采用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式。从世界各国的政府层级来看,采用四级制及以上的国家仅占其中的约1/9,且多为发展中国家。同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意味着权力下移,基层组织的权力增加,有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今天,横向经济联合普遍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势必要求更高层次上的范围扩张。事实上,行政区域不可能完全与经济区域相一致,但应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区域的扩张。显然,过渡形态的“市管县”体制只是意味着一种低层次的经济区域的范围扩张,而省直管县则意味着扩张行政区域的范围扩张,从而有利于经济区域更大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区别范文第5篇

的重点。

关键词:企业管理;目标成本;管理

一、目标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现代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成本控制和人员管理两者的良好运作,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呼声,呈现在企业面前的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和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企业更加迫切地要求加强对成本的管理。企业第一发展要义是经济效益,“开源节流”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两个主要方向,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则是对“节流”最好的行为解释。企业进行生产优化,改进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为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添砖加瓦。成本管理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如实反映市场规律的管理方法,以其成本管理事前控制的预见性、先进性和事中控制的灵活性、全面性的优点协调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因此,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保持优势地位,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变革的浪潮中,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现代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保证目标成本管理的贯彻实施。

二、新形势下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目标成本管理应信息时代的需求而生

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完全、彻底地摆脱政府对经济的“一手抓”的状况,而是转变成一只虚拟的手,完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经济调控,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完善和深化,企业无疑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开放格局中深刻的认识到,以市场为主导,灵活把握市场经济中的机遇,增强自身竞争力,为目标成本管理的执行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同时,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各层面的深入,形成了各种新型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生产、管理、财务、销售等各个流程的完美融合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全世界乃至世界经济因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连接在了一起,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互联网通讯的蓬勃既为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支撑,也使得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更加国际化、系统化;其次,开放的外部环境必将为企业带来新的管理思维的创新和碰撞,我国的企业既能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也能够打开眼界学习不断变革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建立能经受市场经济考验,并能适应企业发展的目标成本管理机制。

(二)成本管理思想传统,成本管理范围片面

随着市场经济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和作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更多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减少企业经营成本,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虽然企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控制,但是其实施的水平和程度还是相对较低的,特别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始终着眼于降低看得见、直接发生的成本而忽视隐性成本,过多关注单一生产环节的目标成本,忽视职能、销售等效益实现环节的成本,依然多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对目标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由于对短期利益的看重,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能将目标成本管理的优势发挥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环节中,造成了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的推广实施中困难重重。即使在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莞,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30%的企业中,外资企业如沃尔玛等却占据了绝对数量,显然中小企业受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企业主观目标定位等原因的影响,既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了目标成本管理理念的实施。

(三)目标成本管理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当中,关于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大多时候只是写在纸上的“一纸空文”,管理者也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做传达性的要求,而并不考虑员工对目标成本管理的认识度和执行度,难以调动员工在贯彻实施成本管理中的积极性。传统观念上成本管理始终被看作是企业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事情,企业员工多“各司其职”,对企业成本控制毫不关心,其实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参与者,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对员工在目标成本管理中重要作用的忽视,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控制的实施效果,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即使是作为企业财务岗位上的专业人才,也可能因为受传统成本观念的束缚,以及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导致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在缺乏主动性的企业环境中更加难以生存。

三、完善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目标成本思维,建立全局管理机制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企业以更强的竞争力参与其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转换思维,“放长线,钓大鱼”,摒弃传统的短期的节约成本的观念,更多关注远期收益的实现,隐性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完全以市场化的视角去看待竞争,借助市场的巨大推动力正确分析和制定战略目标成本管理方案,做到知己知彼;同时,现代企业管理从生产环节贯穿开发、销售、售后等一系列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和成本管理息息相关,缺一不可,企业应树立全局观念,注重整个产业链的目标成本管理。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机会,做好目标成本管理事前预测、事中调整和事后总结的管理,强化目标成本管理的事前控制力度,抓住事前“量入为出”的重点。在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二十几年来立于日本乃至世界汽车制造行业不败之地的过程中,目标成本管理无时无刻不在指导着五十铃公司的发展,率先认清汽车市场发展特点,将目标成本管理定位于企业生产之前,即思维构建的开始,以汽车零部件目标成本为导向,专门对汽车行业中所有同类型但价格低于自身的汽车零部件进行研究,将其作为目标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注重产品的不断更新和开发,以此在不断提高企业自身汽车质量的同时,也能始终保持市场最低的成本而始终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在目标成本管理中突出人的作用

企业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从来都不是某一岗位或某一个体的事,同样,目标成本管理也和企业所有部门、所有人员脱不开关系。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是全面的、多层次的,涉及到企业生产、职能、销售等不同部门,而不同岗位便是由企业每位员工所组成,企业目标成本的实现最终需要企业所有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共有的利益。因此,企业应该将目标成本管理的观念传达到每一位员工,上至管理者,下至基层工作者,都需要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划分清楚各个职位相对应的成本控制权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角色中,建立员工企业主人翁的意识,定期对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应该加大力度在企业中推行成本控制激励机制和相关的奖惩制度,重视员工参与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的美菱公司,将企业目标实现和员工个人目标实现紧紧结合起来,实现企业成本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同步增长。

四、结论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经济发展新高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企业自身成本控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强化成本管理新思维,全面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先进方法,实现经济效益的又快又好增长。

参考文献:

[1]段天姝.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与思考[J],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