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机合作社如何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71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47-1
最近几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良好的发展,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然而,其中还存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缺乏相应的机制与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常的发展。如何做好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在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全面了解自身状况的基础之上,构建一套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模式对其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 做好计划方案,有效运用资源
1.1设定方案的注意要点
做好相关的设计方案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要想保证计划方案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首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设计;其次是为完成农作物在播种前、生长阶段以及成熟收成时期的作业任务,就需要农机专业合作社把相关机械操作应用到农田中,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继而提高了的农民的收入;再次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具备保质保量、一定的经济负担,根据农机的性能,妥善安排作业强度;最后要按照农民的相关标准,采取设立作业合同的方法。
1.2设定方案的措施
根据计划方案应用时间,可有长期方案与短期方案。让二者有效整合,紧密联系,就形成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计划方案机制。在设定方案的时候,在综合其影响因素如作物种类、耕地范围、播种方法、经营模式、机械化程度等方面的基础上,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数量、机械型号、经济剩余等情况,制定长期方案,如年度方案、五年作业方案。
2 加强机务方面规范化管理
2.1农机使用
2.1.1农机进行农田作业的时候,其运作要与相关技术相符,禁止不按操作规章进行机械运作,设置作业质量检测机制,确保农机能够按时完成其规定的工作量。
2.2.2对最近采购和维修过的农机,要根据操作规章开展试运转的测试,并记录技术档案信息,在检测技术状态良好之后,才能用于生产。
2.2.3根据农机作业方案,在农机作业之前划分作业区域,设置好作业路线,并对作业人员开展有关的培训。
2.2.4按照实际情况,有效编制农机,合理分组,体现较高的作业效率。要保证农机没有质量方面的问题,其各项指标都能满足农业技术的要求。
2.2农机维修
2.2.1农机合作社要设立农机技术维修保养管理制度,根据农机各项参数确定其保养周期,达到技术保养的要求,让待用的农机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2.2维修农机时,尽量做到不泄油、不滴水、不跑气、不漏电,对一些残渣进行清理,密封好柴油箱口、汽油箱口等,确保其性能完好。
2.2.3要做到农机的定期修理工作,要保持其能够灵活地进行操作、运转、升降,防止其松动、变形、生锈、钝刀等。
2.2.4设置油料仓库、配件仓库和农机存放仓库,配有保养室,并保持干燥整洁,设有相应的防火、防潮设施。
3加强财务方面规范化管理
3.1财务预算管理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财务预算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按照生产目标,确保在达到农业生产对资源的要求量的同时,考察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财务预算的设计方案,要根据设计预算的规定,把去年的工作量作为前提,设置今年的定额标准,再设置作业成本预算。
3.2成本管理
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成本管理是为了激发合作社成员的热情,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对正常生产各流程进行有效管理,达到用较低的耗费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先是完成成本管理的安排工作,例如设定开支范围、树立成本核算的目标等;二是设立成本核算任务,如油料支出、维修支出、工作人员出勤率等,最终降低了作业的成本费用。
4 加强劳动方面管理规范化管理
农机专用合作社作为用农机进行生产的单位组织,应该设定劳动部门,调解好劳动分工和协作,有助于建设正常的生产秩序,使其有预算地进行生产、不断增加劳动效率和管理水准。
5 结论
基于以上论述,要想构建一套有效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模式,就必须先做好设计规划方案,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加强农机专用合作社机务、财务、劳动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证其规范化,科学合理地对现代农机合作社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刘青云,陈晓青.浅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南方农机,2012(5).
[2]蒋秋新.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之探讨[J].中国农机监理,2012(9).
当前,在黑龙江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土地运营模式方面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形式,是农机合作社为农民进行代耕、代种、代收等服务,但土地仍在农民手里,播什么种什么农民自己决定。这种形式,既没解决土地规模化问题,也没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
第二种形式,是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租过来,合作社进行耕种。这种情况农民与合作社是契约关系、合同关系,合作社搞得好坏和农民没有关系。这种形式虽解决了土地规模化,提高了合作社的效率,但还是没有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
第三种形式,是近年来黑龙江探索的一条路子,就是吸引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还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社的主人。那如何吸引农民将土地入社,使农民真正在合作社当主人呢?我们感觉有这么几条:
一是合作社与农民之间一定要建立起一种利益关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让农民跟合作社融合在一起,让合作社和农民之间形成一种利益关系,要按一定的利益关系进行分配。去年,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在土地上获得的收益每亩达到了700多元,今年到现在已达到了500多元。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明显比自己种植提高了。农民认识到土地入社的好处,土地入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克山县众多农民合作社中,没有一户农民是强迫入社的,所有的农民都是自愿把承包的土地交给合作社的。
二是在广泛吸收农民土地入社的初始阶段,许多农机出资人担心农民入社多了会影响出资人的收益。但实践证明,农民在土地入社得到效益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到出资人的利益,相反出资人获得的回报更高了。
农机的机遇无处不在。
特别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渐变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愈来愈显示出强劲的助推作用,同时,也证明了,现代农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在中国田野上耕耘了无数年的农业机械再一次迎来了机遇期。
思于先,行于前。
2010年7月5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这个纲领性的文件对中国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见》通过四个“着力”、一个“加大”,构建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清晰思路。四个“着力”、一个“加大”即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这个总体构架下,可以看出,农业机械正在由市场的个体化需求向复合型、组织化转变,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在全国的风起云涌,更让农业机械有了一个打“组合拳”的良机。
《意见》也明确了导向,字里行间所阐明的内涵是,要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把农机服务组织上升为市场需求主体。
地处中原的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河南农村,农业组织由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程,更不用说具有特殊功能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河南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由萌芽到蓬勃的分水岭应该在2007年。这一年的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次在济源市召开了“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现场会”,对河南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做了全面部署,并要求各地不断创新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队、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等,这次现场会,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拉开了序幕。
2008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在焦作市召开了“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现场会”,总结了焦作市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经验,强调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服务组织创新的重点,加快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横向辐射。
2010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在信阳市召开了“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总结了信阳市以合作社为依托、推进土地流转的经验,进一步确立农机合作社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上一提高”的指导思想,促进了农机合作社建设档次的提升。
那么,作为农业大省,时刻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农机合作组织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态势?
记者:河南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村深入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土地流转,推进劳动力转移,发展规模农业,确保粮食安全,造就新型农民等方面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河南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在目前呈现的发展状况如何?
张开伦(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河南作为全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省份,围绕创新农机化发展方式,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推动措施。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推动下,各地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机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后,我们积极引导农机服务组织改造完善,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发展农机合作社;动员农机户联合起来,整合现有农机资源,组建农机合作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兴办、领办农机合作社。当年,工商登记注册农机合作社500余家。到2008年底,发展到1068家,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2009年底,发展到2400余家,再次翻了一番多。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到3050家,入社农户3.4万户,服务农户338万户,年农田作业量7228万亩次,社均2万亩以上。焦作市和郑州新密市实现了农机合作社区域全覆盖。信阳市、济源市、鹤壁市建设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机制好、装备设施先进的农机合作社。
二是创建渠道不断拓展。各地本着多元创办、形式多样的组建原则,依靠能人领办、鼓励企业牵手、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多渠道推进各具特色的农机合作社发展。起初,各地重点在领办人上求突破,坚持选有能力、有实力、有积极性的人员当带头人。瞄准农机大户这个抓手,发挥他们的带动力;瞄准村干部这个抓手,发挥他们的影响力;瞄准农村能人这个抓手,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引领农机合作社发展。随后,一些企业开始牵手农机合作社,农机生产、流通、维修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机合作社建设,发挥了行业优势,拉长了产业链条。近年,不少务工有成人士回乡创建农机合作社,由于他们资金雄厚,增强了农机合作社融资能力、发展实力和运行活力。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农民集资、企业牵手、工商资本注入的多元化投入创建机制。
三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合作社在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以实现合作社与农民的双赢为目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开展农机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的基础上,广泛探索土地承包、土地托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承包新模式,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稳固的农机作业市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机合作社承包、托管土地200多万亩,社均660亩。息县金宝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1万多亩,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达5.6万亩。泌阳县李奎益民农机合作社、郏县红伟农机合作社、洛阳兴烟农机合作社对周围成千上万亩烟田实行机械化生产作业承包。鹤壁市一些农机合作社与农业万亩高产创建相结合,大规模实行机械化作业服务。沁阳县恒运、科有农机合作社,武陟县凤祥农机合作社分别到黑龙江、吉林承包土地1.2万亩和6000亩。
四是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统计,全省农机合作社固定资产总额90多亿元,社均300多万元。入社农户由起初的社均6户左右增加到11户之多。社均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25台,社均年农机服务总收入87万元。商城县“高科农机农艺服务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1.2亿元,并建成了占地100亩、使用面积2万平方米的钢构架智能温室育秧工厂,年育商品化秧苗可供100万亩大田需要。今年首次投入运行,就提供商品秧苗40多万亩。浚县“鹤飞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0多万元,一次性购置联合收割机110台、大型拖拉机60台。新密市“洋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1070万元,在年完成农田机械作业服务3万多亩的同时,年开发生产生物质燃料3.5万吨,设立下伸服务点26个,吸收300多农民就业。
记者: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过程中,肯定遇到了很多困难,诸如农民的认识问题以及技术指导等问题,在这方面,河南省积累了哪些主要经验?
张开伦: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发展农机合作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农民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因而也是发展农机合作社的主体。为此,我们一是坚持“自发、自愿、自主建”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发展原则,按照“指导不决策、扶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工作要求,准确把握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责定位,努力做到积极引导,热情服务,强化指导,推动发展。坚持用政策去引导,用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用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农机合作社建设行列。注重深入基层去调研,去发现,发现苗头积极培育,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搞“强组强合”,不搞“拉郎配”,不搞行政指令盲目发展,不搞不讲效益的形式主义。强化指导服务,实行定点列名指导制度,帮助农机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规章,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组织对农机合作社法人代表、财会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合作社发展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树立扶持农机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加大扶持和鼓励力度,使农民群众入社无疑虑,办社有动力,发展后劲足。首先,2007年,省农机局从部门预算中调整资金2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机合作社建设机库棚和强化信息维修手段给予扶持。今年,调整为省财政直接预算,资金达500万元。2008年至今,省政府从国家奖励粮食大省资金中安排7850万元,对农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给予机具奖励;其次,农机购置补贴优先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并从去年起,取消对农机合作社购机补贴数量的限制,实行多购多补,促其发展壮大;其三,省工信厅、财政厅、农业厅、省政府金融办、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和省农机局,联合组织农机银社对接活动,并制定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财政、金融等方面为合作社发展创造条件。今年省财政安排预算1000万元,用于农机合作社贷款贴息;其四,各地工商部门积极落实农机合作社免费登记注册政策。新密市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实行备案制度,开封县委、县政府等要求各乡镇为农机合作社用地提供便利,使合作社迅速形成发展热潮。
三是抓好示范带动,针对农业生产、特色经济发展实际,培育树立不同组织形式、服务模式的典型。对推动经济发展、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示范、影响、带动力强的典型,在政治上热情鼓励,政策上实行倾斜,资金上加大扶持,业务上强化指导。在创建模式上,各地重点总结推广了农机大户强强联合的创建经验,充分利用了现有农机资源,克服了启动资金不足的难题;推广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创建经验,充分发挥了其资金和基地优势,稳固了作业服务市场;推广了以农机制造、维修、销售企业为依托的创建经验,发挥了行业系统优势,拉长了产业链条。在经营服务模式上,重点总结推广了博爱县喜耕田农机合作社“吨粮承包、各算各账”的土地托管模式,以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推进土地流转;推广了信阳市“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农机合作社上档升级。
四是不断创新完善运行机制,将农机合作社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完善放在与增加装备设施投入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软件、硬件两手抓,实现持续发展。指导农机合作社依法办事,按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指导农机合作社以章办事,按照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搞好成本核算,针对不同的组建方式,完善利益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内部积累和风险保障机制,保持资金状况良好,最大限度地增加成员收入。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社,基本都做到了制度上墙、人人皆知、共同遵守。引导农机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技术服务等设施设备。引导农机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有力地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记者: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农机服务组织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也将发生新的变化。依你看,在未来的实践中,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张开伦:我个人认为,可能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组织形式趋向实体化。当前,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来看,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市场需求和政策取向来看,短期内,农机专业合作社仍呈加快发展之势。从长远看,农机服务组织将进一步趋向实体化。农机合作社组织发展初期,主要从联合起来闯市场,提高农机利用率出发,组织形式以松散型联合为主,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可以以“带机入社”为主要合作形式。随着工商资本的注入,独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农机作业服务实体将加快发展。随着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实力的不断增强,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将向综合经营实体组织发展。随着农机服务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机大户面对政策取向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也将会改变组织经营方式。
一、注重和具体实际相结合
1、搞好管理工作与广大农机大户的结合
在日常管理中与广大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手形成整体合力,以促进基层科的整体推进,保证管理科的整体质量,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合理,做到管理、发展两不误。
2、搞好与农机合作社的结合
农机合作社是现在农业生产出现的新型组织,它为整合农村农业机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基层管理科为加强农机合作社的建设和龙头作用,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协调沟通,积极协调农机具的调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合作社的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在就是大力发展新的农机合作社。对于广大农机户来说,有要求成立合作社的,应派专人帮助他们准备有关材料,办理有关手续,尽量减少农机户的工作量。三是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向他们推广新的机具,保证把先进的农机具应用到农机作业当中,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3、积极搞好企社共建工作
“企社共建”是近年来农机部门探索出的新路子,它对于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机企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它是农机生产或经销企业与农机专业合作社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各自发挥其优势,开展“结对子”活动。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以推动农机合作社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企社共建”带动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农机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4、搞好管理工作与农机培训和农机市场的结合。随着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农机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农机发展新的特点。在新形势下,采取各种形式,坚持“以农为主,面向农村,服务社会”的方针,为基层培养农机专业人才,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关键环节管理
1、按市场要求配置资源。建立健全农机基层管理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抓好基础工作建设,推动农机化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2、创新农机化发展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这给农机基层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可以按照理论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收集信息,避免农机管理的盲目性,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为农机驾驶员解决实际问题。在农忙时节要深入到村组,田间地头,为他们及时排解一些机器故障,给予农机新技术和拖拉机配套机具以及水稻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等农机的使用、保养等知识的讲解。在农闲季节,要经常性的举行农机驾驶员培训,增强他们的驾驶技能。还要举办相关农机方面的法律、法规培训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达到自觉守法、用法,提高农机驾驶员的整体水平。同时可以组建农机修理服务流动车队,走乡串户为农机驾驶员排忧解难。在单位内部,要简化办事程序,实行车检、证检、技术检测,喷漆、喷号等项目“一条龙”完成。在办公设备上要不断完善,实现自动化,使信息查询、档案管理、证照制作等方面的服务,能够便捷、快速、可靠。
4、要有高质量的农机服务。基层农机单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市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实现农机化大规模作业。其次,在技术上推动。针对现在农村普遍缺少技术人员的现象,基层农机单位应加强对各村组的技术指导,要按照“农业部关于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的通知”的要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农机节能技术、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及其它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等农机重点技术。要有重点地选择适合本地区推广的农机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机化发展,提高农机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没有副业,老百姓也没有啥来钱的道儿。”协力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涛介绍。要想让大家致富,协力村的发展思路必须转变。自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刘海涛就一直围绕如何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进行思考和实践。
“2010年,免耕种植技术刚刚在协力村推广时,农民只把它当做新鲜玩意儿,看看热闹。”双辽市农机推广站站长吴冠军说。当然,对于这个地处沙土岗子的穷村来说,实施免耕技术的确存在着一定风险:一是沙土地漏水、露肥;二是耕地起伏不平,不利于集中连片耕作;三是免耕技术属于新技术,在当地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对此,刘海涛结合实际进行认真分析与思考,做出的决定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尝先试。
2010年的秋收时节,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免耕播种的示范田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2万多斤,增产效果明显,试验获得成功。2011年,协力村把免耕播种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在刘海涛的积极鼓励下,本村农民张学文和许作鹏还分别带领其他农户,成立两个农机合作社,走上了合作经营的道路。
谈起免耕技术的好处,双辽市农机推广站的站长吴冠军有着独到的理解。“这种免耕技术对于双辽来说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双辽风沙大,且沙岗地居多,常年受干旱等自然灾害侵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免耕播种,是直接在垄沟底部施肥、覆土、点种,通过一次性的操作模式,减少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又可以减少机械、人工、物资等多方面近10%的投入损耗;利用合作社机械化、集团化作业,提高播种的精准度和出苗率,能达到增产20%的目的;秸秆全部还田,能够增加农田的有机质含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前,协力村有1200公顷耕地实施了免耕技术,按照每公顷增产3000斤计算,总增产量达360万斤,农民增收可达360万元,人均增收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