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政策

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政策

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政策范文第1篇

一、毕节地区民营经济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毕节地区大力实施“六个计划”,有力推动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民营经济生产总值从90.6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年均增幅24.3%,2010年提供财政收入37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9%,年均增长32.6%。2010年全区民营经济占GDP的38.9%比重高于全省相同比例的3.9个百分点。然而,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发展较快地区相比,毕节地区民营经济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经济贡献率偏低、市场竞争不强等问题。一是主体少、规模小。2010年底,全区注册民营企业总数仅为7672户,注册资金214.7亿元,所注册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仅为75163户和4642户,尚无一家民营集团公司和上市企业。二是结构不合理、贡献率低。全区个体私营商业、餐饮等行业占比较大,而工业、农业比重极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占全区民营企业总数的7.49%,科技型、上档次的大型民营企业几乎为零。2010年股份制、私营企业实现税收8.33亿元,仅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5.64%。三是融资渠道单一、间接融资少。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银行授信仍是其最主要的融资方式,2011年9月末,全区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仅为27.24亿元,占全区各项贷款余额的7.9%,获得贷款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2.34%。2011年,毕节地委行署就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按照贵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提出围绕“三年倍增、五年跨越”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32%以上,新增就业3.4万人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金融业如何抓住机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依靠民营经济带动全区经济增长,以此推动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项课题。

二、民营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矛盾性问题

(一)内部原因制约了金融支持力度从毕节地区民营企业的整体情况来看,起点低,规模小,实力不强,自身素质不高,短期化经营行为较为凸出。

1.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自身条件不足,以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生产经营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几乎是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公司企业经营意识,经营发展机制弱化,高、精、尖的企业和国内知名品牌企业为零,特别是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大部分限于代加工和传统产业,易受市场、政策等因素影响。

2.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财务制度不全。多数企业未建立帐簿、报表,不从事经营成本核算、效益分析,没有形成规范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甚至部分民营企业为故意“逃避税”,使用“两本账”,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运作透明度不高。

3.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对银行融资方式缺乏了解,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有的用流动资金贷款来扩大固定资产规模,造成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短期贷款长期占用的做法影响了银行对企业进一步支持的积极性。

(二)社会及政策因素导致金融支持弱化

1.担保机制不健全。一是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担保方式单一,多以房产、设备等不动产抵押为主,信用担保尤其是第三方担保较少。2011年9月末辖内通过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担保贷款余额仅为3.6亿元,且多数为区外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二是担保公司在办理担保过程中担保费用较高、手续繁琐,担保费用多数为2~3%,最高担保费高达5%,此外还要经工商、评估、公证等部门收费办理。三是担保公司规模小,难以满足业务需求。目前毕节地区虽成立了14家担保公司,但注册资金仅为5.05亿元,担保放大比例多数为5倍,2011年9月末辖内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贷款余额为1.6亿元,仅占贷款总额的6%。三是担保补偿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担保机构补贴、税收减免等较为完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对担保机构缺乏认同。由于担保机构规模小,尚未达到国有商业银行门槛要求,导致全区目前尚无一家担保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合作记录。

2.银企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对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还贷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不了解,企业的有关信息散布在各个金融机构和政府各职能部门,银行难以全面收集信息,很难确定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贷前调查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不熟悉国家的金融政策、银行的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难以创造符合信贷的条件,一些拥有偿债能力的企业,实质条件已具备,形式条件仍不具备,房产证、土地证等产权证不齐全等,造成“贷款难、难贷款”的尴尬局面。

3.地方政府政策目标与信贷政策目标相悖,信贷政策缺乏差异化区别性对待政策。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行政干预银行内部动作,促成金融机构加大对某个行业或产业信贷投放,影响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正常有效合作,不利于银行市场化运作和风险控制。与此同时,信贷政策“一刀切”模式忽略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欠发达地区由于金融资源占有较少,资金聚集能力较弱,信贷总量单一调控将导致银行在信贷资金配给上优先选择大型项目和优质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甚至陷入资金短缺恶性循环。

(三)金融服务缺陷导致民营企业金融资源的稀缺金融服务的缺陷集中体现信贷投放的市场导向机制致使银行资金过分向大型企业集中,民营企业金融资源的稀缺。

1.信贷主体缺位与资金需求刚性增长不相适应。在民营企业迅速扩张,资金需求量日趋增大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一般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农业发展银行逐渐退出民营企业发展市场。在此情况下,民营企业的信贷需求大都寄希望于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受市场定位等因素影响,更倾向于组建大项目社团贷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作用明显弱化。村镇银行受自有资金制约,支持民营企业作用较弱。小额贷款公司虽以其灵活、方便、快捷的贷款模式解决了部分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但由于“只贷不存”,自有资金趋紧,利率定价偏高。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有力无心”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有心无力”,使得县域金融对民营企业总体信贷投入明显不足,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对称。

2.现行信贷管理体制与民营企业融资特点不相适应。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的贷款管理模式,全面上收基层行的信贷权限。县支行除小额抵押贷款及消费贷款外,其他贷款必须实行单笔报批,这种严格的权限分配,不仅对县级银行的贷款发放形成了刚性制约,也无法满足民营企业“急、频、快”的资金需求特点。二是对具备了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均符合要求的民营企业,各金融机构争相放贷,较易获得银行贷款。而大多是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具有强烈的信贷资金需求,但因其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状况,即使符合贷款条件,也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3.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信贷管理制度,信贷决策权集中,同时贷款审批、发放各个环节的责任相应强化,尤其是加强了对信贷人员的贷款风险约束,对信贷责任人实行终身追究制度,在强化风险责任约束的同时,却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项目准、效益大的没有相应奖励。这种普遍存在的贷款发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信贷资金错配问题制约了民营企业的金融满足。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要核实民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贷前成本高,贷后管理难。同时,中小民营企业一次性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信贷管理成本大大高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大项目贷款。这使得银行宁愿选择上存资金获取稳定收益,而不愿选择风险大收益低的中小企业贷款。

三、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固本强体,积极加强自身建设

1.不断充实扩大自有资金。民营企业在实现利润后应首先补充资本金,通过加强自身积累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偿债能力,努力创造获得贷款的条件,减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2.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财务管理,并按照银行贷款的程序要求,及时、如实地提供财务各项报表和资料,使银行全面准确地监控企业整体经营状况。3.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合理确定投资方向,瞄准市场定位,减少盲目投资、低层次重复建设带来的风险,通过加快改制、管理创新、技术改造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打造结构完善、产权明晰、经营合法、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企业主体,以增强对银行放贷的吸引力。

(二)打造平台,极力优化外部环境

1.严格执行行政审批简化流程,积极发展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引导其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严格执行好对民营企业税费减免政策,降低民营企业信贷成本。同时,要选择性地培育部分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积极推进民营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权等融资工具融资。要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以此带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2.建立民营企业激励长效机制,搭建金融与民营企业信息沟通平台。由地方地方政府牵头,民营企业主管部门、工商、税务、商业银行等单位参与,一方面每两年开展优秀民营企业评选活动,银行对获评企业推行信用贷款和贷款绿色通道,放大抵押担保比例,更好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民营企业网站,搭建民营企业与银行信息沟通平台,提供民营企业产业发展、财务指标等相关信息,介绍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和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信贷政策等内容,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3.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在担保体系建设上: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有政府出资或参与出资的担保公司,规范其经营行为,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推进担保机构向集团化发展,壮大资金实力,达到大型商业银行担保条件要求。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互助型担保机构。由财政出资为主,民营企业出资入会,专门为民营企业会员承担贷款担保。三是引进和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地方政府出台财税政策鼓励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发展较为规范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入驻,降低民营企业担保成本。四是,积极组建辖区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发挥其行业组织协调作用,将零散的担保公司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担保贷款额度,实施联合担保、再担保等业务,解决个别担保机构因资金实力不足而难以跨越银行门槛问题。在信贷政策满足上,改革全国单一总量调控模式,将信贷总量向欠发达地区倾斜,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拓宽渠道,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1.…构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努力增加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国家产业信贷政策,研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的信贷管理政策及措施;城市商业银行要以支持民营企业为主,并逐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份额;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好“三农”的同时,加大对涉农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银行要在支持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级信贷条件,充分利用其资金优势,积极支持区域性特色产业民营企业。

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政策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各个原因,并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十五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为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让出了一条大路。这不仅为民营经济放手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中国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过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跃升为企业明星。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又消失了,也有一些虽一时赫赫有名,但并未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还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有这些中,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一、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资金是民营企业生命力得以扩张的砝码,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1.欠息,无偿债能力;2.贷款用途不大;3.不守信誉;4.企业管理混乱;5.经营无固定场所;6.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7.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8.信用等级BB级以下。当然,其它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一个数据是,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二)民营企业税负以外的乱摊派、乱收费等问题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利润和大企业无法比拟,但却要承担比大企业多得多的税外费用,从而拖住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给民营企业减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可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问题已成为金融市场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障碍。(四)民营企业贷款难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为赶超发达国家而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的结果,导致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垄断想象较为严重。我国金融机构也以大银行为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产业中的高度垄断相一致,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互生关系非常明显,导致大银行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五)所有制的歧视势必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局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打破所有制的歧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上述五个原因,归纳起来就是以下三点:第一,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此外,政府在信贷支持体系渠道开启方面,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多。第二,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民营企业由于数量众多,层次参差不齐,财务制度不规范,从而导致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银企联系不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同时,有些民营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

债务,从而直接恶化了银企关系。第三,社会服务体系的原因。首先,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其次,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再其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最后,政府财力扶持的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二、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为了能让民意企业更健康地成长,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打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一)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信用虽然是一种主观性偏好,但仍需要客观性约束。即在金融系统,要建立起民营企业的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包括对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择优建立信用等级档案,建立完善区域物业和产权交易的二级市场,使银行能将抵押品变现,解除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后顾之忧。民营企业要构筑信用体系,需建设好以下五个子系统:1.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首先必须建立起各个方面、多种层次的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的信用程序。2.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经营者个人信用和企业资信。构筑这个系统的基础性要求是真实、完整、准确。完成这个系统的建立要靠统计、工商、税务、法院、银行、海关、房地产管理和公安等掌握企业和个人重要信用信息的部门应依法开放信息。3.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可以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建立一整套信用评级的确定信用类别的理论和方法。加入WTO,它会强迫你、督促你建立一整套信用体系,这是WTO最核心的价值。企业信用评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考虑到评价的权威性、公正性、严肃性,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第一阶段,由政府有关机构主持;第二阶段,政府机构由主持评价转化为监督评价;第三阶段,在前段运行形成了有可信程度的信用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区域企业信用评价中心。4.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系统。5.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信用服务作用于交易的全过程,可以帮助企业防范坏帐风险,降低成本,追收帐款。这类中介服务机构是信用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方面已有较成功的实例,如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主要信用管理机构都是企业,有些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他们通过提供作信用调查、欠款追收等服务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二)明晰企业的税费用,禁止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三)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减少逆向选择,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搭建民间金融机构平台。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建立私人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毛病”与“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自爱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甚至又有点回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老路子上的倾向。尽快允许开办私人投资银行有限公司或财务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行业协会性质的资本流通管理与仲裁机构,规范民间拆借或借贷行为。另外,要研究符合市场经济特色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创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风险投资同产业直接投资和银行信贷不同,这是一种集融资、投资、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全新的资金融通形式。风险投资具有风险排他性,其逆向选择的程度较小。我国风险投资业务较晚,但只要政府大力支持,努力营造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可能成为民营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形式。(四)政府应鼓励银行积极地向民营企业贷款,给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作用,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就股权融资而言,没有发达国家的风险基金和公众基金。在债务融资方面,我国民营企业所能得到信贷资金品种也比较单一。因此,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让银行与民营企业携起手来。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增加民营企业的融

资力度,且有关方面正在落实和完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四)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信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以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在资本经营已被企业普遍重视的今天,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参考文献:[1]罗国勋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谢朝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管理,2001(3)。[4]关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1

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政策范文第3篇

骨干民营企业融资难变化新趋势

新常态下,较过去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相对弱势群体长期存在融资难、融资贵不同的是,2014年来,部分骨干民营企业融资发生了新的变化,反映出新的趋势,出现了较大面积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主要变化趋势是:

新增信贷总量、新增存贷比创新高背景下,部分骨干民营企业信贷增幅趋缓或呈下降态势

从总量情况看,孝感市信贷总量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至2014年,孝感市各项贷款余额785.56亿元,比年初增加126.47亿元,增长19.19%。新增信贷总量达到126.5亿元,增量存贷比60.39%,存量存贷比48.69%,均创出近5年来最好水平。

从信贷客户结构看,骨干民营企业信贷增幅趋缓,或呈下降趋势,与信贷总量增加较多、增幅较高的态势不相匹配。2014年末,孝感市企业贷款余额476.58亿元,比年初增加64.47亿元,增长15.64%。其中:骨干民营企业贷款增长停滞或下降,如大型企业余额98.59亿元,仅增加0.58亿元,增长0.6%;中型企业余额153.91亿元,较年初减少3.13亿元,下降2%。同期,小微企业信贷快速增长。小型企业信贷余额198.07亿元,增加52.58亿元,增长35.7%;微型企业贷款余额26亿元,增加14.34亿元,增长123%。

部分骨干民营企业过去融资相对容易、现在变得相对较难

长期来,孝感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营销的重点一直集中在骨干企业上,占企业总量10%左右的大中企业,信贷份额维持在80%以上,占企业总量的90%左右的小微企业,信贷份额长期徘徊在15%左右。随着各级政府和金融系统政策倾斜的调整,如近年来国务院、省市政府出台政策中,涉及到融资难问题中,关注的重点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相对弱势群体。同时,相当数量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小微民营企业,逐步获得银行信贷倾斜,动摇了骨干民营企业的比较优势,导致融资变得相对较难。从银行信贷客户分析,至2014年末,与银行有信贷往来企业客户2756户,比年初增加528户,增长23.7%,同比多增42户。所支持的民营企业户数2554户,比年初增加458户,增长21.9%;其中,小微企业授信户数809户,比年初增加399户,增长97.3%,小微企业客户是银行信贷营销和支持的重点。

部分骨干民营企业过去融资成本相对低廉,现在变得相对较高

伴随部分信贷创新产品风险的累积与显现,相关银行逐步退出费用相对低廉的保理融资、联保贷款等业务,转而回归到固定资产抵质押传统信贷品种,加上部分骨干民营企业因银行融资较难较多运用民间借贷、小贷公司融资、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导致部分资金需求量大的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较显著。据调查,商业银行对骨干民营企业贷款多执行基准利率,或上否10~20%,少数上浮30%,利率一般为6.5~8.5%,若办理保理融资、联保贷款,一般另加1~1.2%的费用,融资综合成本一般为7.5~9.5%。而用房地产等进行质押融资,一般只能按照评估值的30~50%进行融资,企业需按照贷款额2~3%支付评估费、登记费、保险费或者担保费等费用,综合融资成本一般在8.5~12%。

此外,民间借贷、小贷公司借贷、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其利率一般在15~30%,少数达到40%,这与企业毛利率一般为15~20%相比,民营企业显然是不能承受的。

原因分析

骨干民营企业融资难出现了新变化、新趋势,是与我国经济步入“三期叠加”新常态光联度较高。

国家政策调整变化,部分骨干民营企业短期内不能适应

国家根据不同时期行业、产业发展整体情况,适时作出政策调整,而被政策调整所涉及到的民营企业,同样是银行信贷退出的优先方向,这部分骨干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政策现象、经济现象。从宏观上看,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的企业超过八成;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好。

从孝感中支组织的专题调查情况看,常规稻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机械制造、普通电器制造业、钢贸、煤贸等骨干民营企业或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或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或经营困难,贷款逾期风险加大,银行自然逐步从这类企业信贷退出,导致这部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相关银行改革定位尚不明确,部分行业信贷退出速度较快,导致部分骨干民营企业融资难

相关银行改革定位尚不明确,从部分行业和领域选择市场退出。如农发行改革期间,对过去一直大力发展的商业性信贷选择的逐步退出的战略,2014年,孝感农发行民营企业客户51户,贷款21.1亿元,较2013年减少14户,贷款下降1.95亿元,下降幅度分别为21.5%、8.7%。从孝感市部分骨干反映较为强烈的情况分析,涉及农发行贷款客户较为集中、较为突出。一组具体数据可以看得更为清楚。至2014年末,该行政策指导性贷款中,政策指导性粮油贷款客户数24家,贷款余额1.34亿元,较2013年底客户减少10家,贷款余额下降1.87亿元;政策指导性棉花贷款客户数4家,贷款余额8239万元,较2013年底客减少1家,贷款余额下降4883万元。商业性贷款客户数16家,贷款余额5.67亿元,较2013年底客户减少2家(其中新增1家,减少3家),贷款余额上升5650万元。商业性中长期贷款客户数6家,贷款余额1.01亿元,较2013年底客户数持平,贷款余额下降1311万元。农业企业贷款客户数4家,贷款余额1700万元,较2013年底客户数减少1家(其中新增1家,减少2家),贷款余额下降200万元。汇总分析发现,信贷退出客户过去均为当地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是农发行重点支持对象。

从农商行情况看,是小微民营企业信贷投入增幅高于骨干民营企业。至2014年末,孝感农商行共支持民营企业853户,贷款余额104.87亿元,比年初增加24.5亿元,增幅30.48%。其中,中型企业197户,贷款余额27.33亿元,比年初增加4.93亿元,增幅22.04%。小微型企业646户,贷款余额75.92亿元,比年初增加19.16亿元,增幅33.75%。

过去重要金融创新产品因风险积累和显现,银行信贷退出,导致部分骨干民营企业融资难

信贷创新产品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检验,在经济运行正常平稳期,可能是安全的,在经济运行下行期,其自身风险控制缺陷就逐步显现,相关银行就会减少或置换这类信贷创新产品。如保理融资、企业联保贷款等信贷创新产品,首先是在各地大中型、行业龙头民营企业中推行的,2014年,这两类信贷创新产品均呈信贷高危态势,辖内5户失联企业、近5亿元贷款出现风险,相关银行在没有更好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前,均大规模选择信贷退出。如孝感市建设银行是全国最早尝试保理融资的机构,保理融资规模高峰时达到12亿元,现仅为0.8亿元,到期后也将完全退出。从该行具体信贷结构分析看,与2013年相比,贷款户数减少26户,贷款余额减少4.04亿元,其中:大中型客户减少4户,贷款减少3.51亿元,小企业客户减少22户,贷款余额减少5283万元。客户减少、贷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保理产品风险暴露后的结构调整,一年来,保理业务从年初的8.18亿元下降为8196.8万元, 净压缩幅度达7.36亿元,其中大中型客户下降4.68亿元,小企业下降2.68亿元。主要方式一是压缩;二是产品置换。

部分企业快速扩张,抵质押物跟不上、资金链持续偏紧导致融资难

部分优质民营企业在前期发展中,自身加快发展意愿强烈,加之政府、银行以及相关部门支持力度大,呈现快速扩张态势,资金需求量大,一旦个别环节出现问题,资金链很容易断裂,出现融资难问题。如湖北永祥粮机有限公司,是当地30多户粮机企业中的龙头,发展较为稳健。在发展工业园区政策激励下,征地600~700亩建设粮机产业园,加上筹备上市资金占用较多,导致资金需求量倍增,但合格抵质押物没有成倍增加,出现了银行融资困难,现要求提高固定资产抵质押比例,短期内难以实现。同时,民营企业信贷风险风险补偿机制并不健全,制约了银行的信贷投入力度和速度。

应收账款账期变长数量加大加剧融资难

应收账款总量加大导致小微企业贷款需求量加大。因应收账款总量加大,账期变长,民营企业为维护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总量较上年同期提高近3成,贷款综合费用大幅上升。如工行32户企业中,应收账款总量17.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33亿元,增长43.44%,这些企业贷款需求较上年同期增加6.24亿元,增长55.04%,累计增加评估、登记、担保、利息等综合费用3860.33万元,同比增加60.4%。

资金周转所需导致“过桥”贷款需求上升。部分企业因周转资金不足、贷款未及时发放、转贷等因素,需先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或民间借贷中获得“过桥”贷款,期限一般在30天左右,较上年增加10~15天,利率一般为24%以上,较上年同期提高5~6%。据调查,2014年,获得银行新增贷款13.7亿元的367户企业中,有126户企业“过桥”贷款3.21亿元,平均利率25.62%,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1.25%、38.91%和5.7%。

部分银行将民营企业“有民间融资(小贷公司贷款)”作为贷款投放或续贷的排他性条款。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加大了民营企业资金压力。此外,信贷风险加大,银行信贷投放更为审慎,门槛把握更严,审贷周期加长

经营不确定性因素多,导致部分骨干民营企业续贷难

从本次专题调查对36户民营问卷调查情况统计看,影响企业经营发展不确定因素、企业选择比重高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94.4%)、“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2.8%)、“整个行业产能过剩”(47.2%)、“企业利润率太低”(55.6%)、“资金紧张”(50.0 %)、“企业招工困难”(50%)、“缺乏人才”(38.9%)、“国内需求不足”(33.3%)。调查发现,近年来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并且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带来了企业竞争加剧、价格下跌进而导致“企业利润率太低”。因此,综合来看,产能过剩问题是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2014年以来有所加重。

因此,在企业经营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加多的背景下,银行对各类民营融资,均采取较谨慎策略。如湖北银行孝感分行对民营企业续贷管理是坚持现金流充沛,第一还款来源明确,抵押担保有效,风险防范措施全覆盖。其对应城骏腾发自动焊接装备有限公司的1500万元贷款到期续贷管理,充分体现了对企业不确定性因素考量,贷审会审议该笔贷款的结果为否决。否决原因:一是该公司扩张过快,存在投资风险,短期内在应城、深圳、沈阳、无锡新增设4家子公司;二负债增长过快,存在过度授信风险。2014年为5350万元,较年初增加1670万元,增幅为45%;三是担保方式偏弱,第二还款来源存在不确定性风险。担保方式为存货、设备、专利权质押,认定存货不易监管,设备功能性贬值快,专利权为无形资产价值难以确定等。

相关建议

加强针对性调研和分析,对于主动、超前把握经济金融运行大局,针对性地做好金融工作,意义重大。

新常态下,对骨干民营企业要尽量多增贷、少抽贷、不压贷

各级人民银行应根据民营企业融资难新变化、新趋势,加强相关政策影响监测和分析,加强相关贷款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加强相关应对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引导好银行机构的信贷投入。各银行机构要根据民营企业融资新变化、新趋势,适时调整信贷管理政策和具体操作流程,开发更多切合新常态的信贷创新产品,对受新常态影响暂时有资金周转困难但发展前景较好的骨干民营企业,要多增贷、少抽贷、不压贷。

新常态下,对骨干民营企业要尽量给政策、优环境、促发展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改革,特别是在公平竞争、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行政审批事项,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企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常态下,对骨干民营企业要尽量扩基金、强担保、优平台

质押、保证类信贷产品市场退出加快、民营企业合格抵质押物增长相对缓慢,信贷融资相对更难更贵,是当前骨干民营企业信贷融资新常态,要加快发展政府性担保基金和担保公司。孝感市推出的“政银集合贷”、“助保贷”等两种政府性担保基金,较好缓解了130多户民营企业融资担保难题,贷款总额达7.32亿元。但总体上看,基金规模较小,仅为1.5亿元,最多发大到10亿元;受益企业群体较小,至多只能覆盖200余户企业,与孝感市近2万户民营企业总量相比,覆盖面太小。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政府性担保基金和担保公司发展,资金来源可从各级政府的企业发展基金中归集,条件较好的县市,可专门安排财政预算资金。通过政府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帮助孝感市民营克服经济运行“三期叠加”影响,加快适应银行信贷管理转型。

新常态下,骨干民营企业要尽量提能力、应挑战、谋发展

调查表明,新常态下“三期叠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短期内不会消失。面对“新常态”下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要过提升管理水平应对日益上升的成本压力,加快产业升级和进入新行业的步伐,积极引进人才和更新设备,加大研发投入,主动应对挑战,以较强较好的应对能力,获得银行更多更及时的信贷支持。要主动适应银行信贷政策与管理新变化,骨干民营企业要加强合格抵质押物管理,扩大融资范围和品种,扩大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份额,丰富融资品种。

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政策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当前银根紧缩政策和金融机构扶持方式偏少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更为严酷的生存环境,如何维持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扩展目前极为脆弱的融资来源,是增强中国经济活力、确保国计民生的重要一环。本文从探索阻碍民营企业融资的因素出发,对缓解民企的融资难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以达到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利益进行理论整合的目的。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风险 环境 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现状

1.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流资偏多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资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同时银行大多喜欢大额贷款而忽视额度小、频率高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近年来,银行的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快,但同样也是集中于大企业,民营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票据承兑额度。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中小民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因而中小民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很难获得长期的资金贷款。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和融资成本。由此可见,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中小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1)信贷市场结构不合理。目前对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相对较多的机构主要是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仍然很高。(2)民营企业寻求贷款抵押和担保不易,要申请贷款,要么有房屋、土地、有价证券等容易变现的资产作抵押,要么能找到信誉较好、实力较强的公司作担保,中小民营企业大都没有合适的贷款担保机构。(3)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甚完善,银行因担心民营企业不按合法、科学的程序进行经营决策,而使银行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另外,前几年少数民营企业骗取银行信任后又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这些恶劣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累及其他民营企业的名望,银行管理者不得不加大防范这种道德风险的力度。(4)银行对申请授信的中小民营企业即没有充分的时间又没有合适的渠道进行了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存在一定的市场失效现象。

2.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门槛过高

中国资本市场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目前,证券市场缺少适应各类企业融资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还不能很好地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这表明中小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具备:受所有制和市场规模、制度环境的限制,即使是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比较困难;二板市场又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也不可能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民营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很难利用现有正式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肩负为国有企业解困的股票市场,以及只有国家重点大型企业才可能发行债券的债券市场。目前在沪深两个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民营企业想通过上市来融资,确实困难重重。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主板上市的门槛较高,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达到上市标准。同时,申请上市所必须支付的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费用,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也是很昂贵的。(2)即将设立的中小创业板市场虽然为成长型的中小民营企业上市带来机遇,但仍难以让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创业板圆创业之梦。证监会对中小创业板高成长性的市场定位,使之不可能为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管理当局为控制和防范风险,对拟进入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资格审查也将更为严格(如上市须由有保荐人资格的券商推荐,且保荐人在企业上市后2年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负连带责任),加上上市评估的高昂费用支出,都将使中小创业板市场的融资成本高于银行借款成本,甚至高于主板市场的融资成本。(3)在一个容量巨大、伸缩自如、监管有序、能够对不同素质公司入市和退市提供缓冲的场外市场形成之前,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异于要挤上万人争过的“独木桥”。

3.非正式金融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风险较大

第一自身融资。利用企业经营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或者以内部职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第二民间借贷。从亲戚或各种“地下钱庄”以较高的利率获得借款。第三相互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是由于风险很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互保出现了债转股形式,即被担保方将企业的股权抵押给担保方,一旦担保方为其承担经济责任时,所承担的款额便作为出资额,从而将对被担保方的债权转变为股权。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1.企业自身先天不足。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第一,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

第二,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

2.外部环境分析。第一,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第二,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第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第四,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三、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金融危机重挫中国经济之前的2007年,全国工商联《2007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列明,与2006年相比,城镇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3134亿美元,同比增长43.7%,其中出口总额2236.3亿美元,同比增长46.5%,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经过一年金融危机的肆虐,中国民企正在恢复体力,民企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还关系到劳动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私营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突破传统所有制观念的束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机构要根据“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平等对待各种经济主体,不能对任何一种经济成分的经济主体持歧视性政策。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关键是要在现有金融体系中建立和完善一套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各地也纷纷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刚开始建立,业务管理和经营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3.不断提高私营企业规模,走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如果国有银行或非国有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的贷款没有任何歧视性政策,国家完全放松了对私营经济的金融管制,那么制约私营企业外源融资的原因,不再是产权制度的因素,而是企业自身的因素。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在企业规模结构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的信贷记录、资产规模方面往往难以满足银行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的要求。如果私营企业的规模扩大了,有了足够的信贷记录或资产抵押能力,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承惠.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调研报告[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政策范文第5篇

(1)银行信贷时间过长,延误商机。目前,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服务主要是先对企业评定信用等级,然后再授信,整个贷款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另外,贷款业务的审批权限方面是比较集中的,导致银行经营效率低下,从基层往上一层一层上报,每一笔业务都会经过非常多的程序,等到贷款最后审批下来,企业的商机已经被延误。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严重不符。

(2)贷款主责任人制度严苛。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实行的是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与贷款责任终身制度。采用这两种制度主要原因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银行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主要采用资产质量作为对信贷人员的业绩考核,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就会追究其责任。但是,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是非常谨慎的,在贷款主责任人制方面非常严苛。

(3)经营体系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主要是针对一些大规模的企业,非常缺少对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一般来说,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比较小,但是每一笔贷款的程度都是一样的。所以,商业银行宁愿花费同样精力在大企业上面而不愿意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更倾向于大企业,对中小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歧视性。(4)银行产品品种滞后。商业银行在信贷服务质量方面不高,尤其是银行产品以及服务的手段方面非常落后。当前,商业银行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的贷款品种非常少,一般以担保物为主,主要以足值易变现房产作为抵押,并且在信息咨询、理财、信用证等方面的服务也不足,与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非常不符。

2商业银行发展民营企业融资业务的作用和意义

2.1增加银行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发现,不管哪一个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的特点是点多、面广,同时有的企业成长性非常高,在盈利方面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所以,对这些企业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可以使更多的民营企业发展起来,同时为银行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2.2履行银行社会责任的要求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活力,对于国民经济结构具有重大调整作用,使得我国市场竞争机制更加完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登记的民营企业有一千多万户,占全部企业登记总数的90%以上。另外,民营企业实现的总产值所占比例也非常高,销售收入占57%,利税占40%。在我国新增产值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于我国社会就业、社会稳定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广大城镇地区,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在90%以上,出口总额也在60%左右。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经济要想长远发展下去,就要解决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而其中的重点问题就是融资困难,因此,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给民营企业是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使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2.3银行健康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进了很多的外资银行,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快,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银行的业务来源主要依靠大企业、大客户。在经营模式上银行必须有新突破才能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才能使自身不断健康发展。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民营企业融资业务的对策

3.1设立民营企业业务专营机构

(1)建立专营机构的必要性。商业银行应该在信贷业务的扩展方面主要注意两个因素:一是成本,二是风险。民营企业与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在行业标准、产品、征信标准、审查内容、风险控制等方面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因此,银行要将成本和风险都达到平衡就只有不断进行机构整合。只有从组织机构上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才能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来开展信贷业务,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也同时促进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2)专营机构的组织结构框架。商业银行应该在总部建立专门的民营企业贷款部门,对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进行统筹的规划和管理,针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制定健全的、独立的信贷计划、评审系统、财务资源配置等等,这样才能使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更加标准和完善。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为民营企业信贷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客户营销与管理技术指导。针对民营企业业务建立统一的负责机构,严格按照完整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机制等为民营企业提供指导,使其可以健康发展。

4.2加强民营企业融资业务的考核机制

(1)核算方面。为民营企业建立专营机构与独立的核算体系,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实现独立分账与专项统计等功能。专营机构主要负责收集民营企业的财务帐表、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等,然后在管理会计帮助下对民营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定价转移,以此实现独立的成本核算。

(2)绩效考核方面。商业银行采用一定的考核方法对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员进行独立的绩效考核,最后根据考核结果对业务人员薪酬进行调整。其中,分支机构的客户经理的薪资应该与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质量有直接关系;风险管理主管人员的薪资应该与资产质量、贷款效益等挂钩;授信审查者的薪资应该与审贷效率、质量以及效益等联系起来。对于不良资产的考核,采用专门的容忍度指标,如果分支机构在一定容忍度限额之内,可以不追究责任,以减小分支机构与客户经理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信贷担忧。

(3)资源配置方面。为了使商业银行在民营企业信贷业务上提升积极性,在各方面都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根据商业银行的需求不断调整政策。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根据民营企业的的实际情况确定信贷规模,以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从风险控制来说,将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采取分散的措施,准备一定的风险准备金,以减少民营企业的不良信用行为;从资产工资分配来说,在考核期间,针对民营企业贷款需求不断增加业务办理人员,提升他们的薪资水平。

3.3提高民营企业融资业务的工作效率

(1)优化信贷业务的流程。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普遍较少、数量多、融资需求旺盛,他们需要的贷款通常比较急,但是,银行操作流程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银行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很大出入。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传统的贷款程序中不断简化流程,采用具有差异性的方法来办理民营企业的融资业务。而对于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采用信用等级、授信等简便的流程来办理。(2)完善信贷业务的审批机制。根据民营企业服务中心要求对民营企业进行独立的审核,根据专门的民营企业业务授信、审批以及授权等方法办理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

3.4开发适合民营企业业务的特色产品

(1)开发特色产品的必要性。民营企业的贷款金额相比之下数量多,但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也比较大,成本投入大。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根据本行的特点,制定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风险大量减小,另一方面还能提高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办理效率。

(2)己开发的民营企业特色产品。例如,招商银行开发的“点金物流金融”,这一业务是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特色产品。通过供应链库存向民营企业提供了足够的融资需求,这是该款产品的关键,在资金流动与周转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兴业银行针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推出的产品为“金芝麻”,这一产品与企业的现金流、物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使民营企业在贷款方面降低了门槛。该服务方案主要包括成本采购、扩大销售、资金回笼、资金短缺等等,使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解决。